淨土法門法師:無量壽經玄義(第6-10集1994年)


 2019/9/2    熱度:1609    下載DOC文檔    

  無量壽經玄義  (第六集)  1994/10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2-026-0006

  請掀開講義,第十四面第一行:

  【蕅益大師雲。信願持名為一經要旨。信願為慧行。持名為行行。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故慧行為先導。行行為正修。如目足並運也。】

  蕅益大師是明朝末年人,圓寂在清朝,所以我們在他的著作當中,有時候看到明蕅益,有些地方看到是清蕅益,其實是一個人不是兩個人。這一位大德在淨宗實實在在是希有。淨宗歷代祖師當中,用現代的話來說,知名度最高的就是慧遠,這是初祖,善導、蓮池、蕅益,這四位幾乎人人都知道,這些人都不是普通人物。蕅益大師給《彌陀經》做了個注解叫《要解》,蓮池大師的注解叫《疏鈔》,《疏鈔》實實在在是博大精深,《要解》也確實名副其實,是《彌陀經》的精要,言簡意赅。

  近代我們淨土宗印光大師,對於《要解》的贊歎「即使古佛再來,為《彌陀經》做一個注解,也不能超過其上」,這實在是贊歎到極處。我們曉得印光大師是西方世界大勢至菩薩再來的,大勢至菩薩對這個注解這樣的贊歎,那麼蕅益大師是什麼人?蕅益大師的身分沒有露出來,但是大勢至菩薩這樣贊歎,那蕅益要不是阿彌陀佛再來,也必定是觀世音菩薩,否則的話,擔不起大勢至菩薩如此的贊歎。這些大德在我們中國出現,實實在在是中國人的福報,我們看看這個世界上其他的國家地區確實沒有中國人的福分。這段話就是《要解》裡面所說的,非常重要。

  『信願行』,古德稱為淨土的三資糧。資糧是過去古代出門旅行必須具備的條件。資是資財,從前帶一點銀子,帶一點錢財,出門的時候還要帶糧食,要帶干糧。因為古時候飯店沒有這麼多,吃東西沒有這麼方便,旅行要自己帶干糧。這種情形,年歲大一點的人應該都還能記得。我這個年齡,小時候在大陸,我們那個時候是逃難!跟日本人打仗,我們逃難的時候是自己要帶干糧,這叫資糧。就是你出外旅行,必須要具備的條件,取這個意思。就是說我們要發心往生到極樂世界,我們要具備哪些條件,這個條件是必須要具備的,決定不能夠缺少的。他告訴我們要有三個條件信、願、持名,要有這三個條件。這三個條件都是佛在《彌陀經》上所講,蕅益大師的《要解》,在經的三分之中,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三分都用信願行來標示,不僅是正宗分裡頭講信願行,序跟流通分裡頭亦復如是。這才看出來,這三個條件確確實實是我們必須要具備的,缺一不可。

  『一經要旨』,要是最重要的,旨就是修行的方法、宗旨。『信願為慧行』。有許多人對於淨宗沒有深入的研究,往往批評念佛人沒智慧,念佛人好像不學般若,沒智慧,因為經上講一心不亂,可能有一點定,沒慧,這是對淨宗沒有研究。如果要沒有真智慧,他怎麼肯相信、他怎麼肯發願?所以信願是智慧!怎麼曉得信願是智慧,而且信願是大智慧,可以說是究竟圓滿的智慧,小智慧的人還不行。我們看聲聞、緣覺、權教菩薩這有智慧,他們遇到這個法門還未必能相信,未必肯發願往生,那我們看看大菩薩,文殊、普賢、華藏會上的等覺菩薩,聽到這個法門立刻就相信就發願求生,這是大菩薩做出榜樣來給我們看,蕅益大師說這是智慧,沒錯。『持名』是在事上的修行,也就是說在日常生活當中執持名號,這是小本《彌陀經》裡面所提倡的,執持名號可以說是沒有一個人不會,沒有一個人不能,這就說明這個法門人人能修,人人得度。

  底下這兩句話就說得太好!『得生與否』,就是西方世界你能不能往生,你去得成還是去不成,關鍵就在信跟願。如果你真相信,你有強烈求生的願望,你就決定得生。這一句話跟佛在大經裡面為我們所說的「一切法從心想生」,諸位想想相應不相應?一切法從心想生,我就想到極樂世界,就想見阿彌陀佛,那就去,相應!就決定得生。所以這個願是關鍵,當然願一定要有信,沒有信他怎麼會有願?有信一定有願,有願一定有信,這是往生的關鍵。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佛告訴我們,那個世界有四土九品,『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深淺是講功夫,沒有說持名之多少,沒講這個。所以一天念十句阿彌陀佛跟一天念十萬聲阿彌陀佛,沒什麼兩樣,不在乎多少,而在乎功夫的深淺,這是我們要注意到的。

  什麼樣的功夫叫深?這一句佛號把煩惱念掉了、無明也破了,那這個功夫就深;如果說無明沒破,煩惱也沒斷,這個功夫就淺;煩惱雖然沒斷,但是我這一句佛號能把煩惱控制住,不叫煩惱起作用,這就能往生。我們常講業障!這句佛號能把業障控制住,叫業障不起作用,不障礙我們,那就能順順利利去往生,這非常要緊。我們這一句佛號確確實實要把煩惱控制住。因此早晚課誦、念佛是提醒自己念茲在茲,心裡面常常念阿彌陀佛,念西方世界依正莊嚴。

  怎樣叫功夫?我們是凡夫,是凡夫就有煩惱,就有妄想,煩惱跟妄想就叫做業障。這個東西一起來,妄想一起來,煩惱一起來,「阿彌陀佛」,就把煩惱壓住。妄想煩惱,煩惱就是貪瞋癡慢這個念頭,那是煩惱!這個念頭一起來,立刻佛號就提起來,就把煩惱打掉,不要叫煩惱繼續增長,這就叫功夫。古德常說的「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妄想煩惱是念頭!念頭起來不怕,無始劫以來的煩惱習氣它當然會起,不可能說沒有這個妄念的。妄念起來不怕,怕的是什麼?你那個佛號提起太慢了,怕這個。這個妄想打了半天,這才想到念佛,這個不行,那個功夫就很差勁。這妄想才冒出來,第二個念頭就阿彌陀佛,這叫會用功,這個人叫會念佛。沒有煩惱的時候可以不念佛,有煩惱的時候一定要念佛,把這個煩惱打掉,把妄想打掉。所以這功夫淺深是在這個地方看。

  淺深,在經裡面也跟我們分了三個等級,淺深的等級。當然這是大分不能細分,細分這個等級是無量的等級,不止三個。這三個就是我們常講的「理一心不亂,事一心不亂,功夫成片」。理一心不亂是破無明,那個位次就高,將來往生,生西方世界實報莊嚴土;事一心不亂,這是次一等,煩惱斷了,無明沒破,煩惱斷了,生西方世界方便有余土;功夫成片,這是最淺的,煩惱沒斷,但是那個佛號管用,能把煩惱伏住,有這個力量,這叫功夫成片。就是確確實實能把煩惱伏住,叫帶業往生,生凡聖同居土,這是功夫淺的。但是諸位一定要記住,最低限度也要把煩惱妄想要伏住,這才能得生,才能往生。

  總而言之,我們首先要把這兩個世界認識清楚。我們現在住的娑婆世界,佛給我們介紹的西方極樂世界,這兩個世界裡面的狀況要搞清楚、要搞明白。因為如果不清楚、不明白,對這個世界放不下,有留戀放不下;那個世界沒搞清楚,佛雖然說得好沒見到,去的這個願望不深、不懇切。所以一定要搞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才知道那個世界的確比我們現在這個世界殊勝。不止殊勝一倍、二倍,說實在的話不止殊勝千倍、萬倍,我們這個世界沒有法子跟那個世界相比。

  舉一個最淺顯的例子來說,我們這個世界生活很辛苦,你看大家為衣食住行天天在奔波;西方極樂世界衣食自然,不需要經營的。我們這個世間能力非常非常有限,親戚朋友在遠方,不要說太遠,在美國我們坐飛機也要坐十幾個小時才能到,這很辛苦;西方極樂世界那邊的人,他們的親戚朋友在他方世界,無量無邊諸佛國土,他們想去看他,念頭才一動身體已經到了,你看這多方便。他有神通,他有能力,我們這裡不能分身,很辛苦,他那個世界每一個人都跟諸佛如來一樣,能夠化身百千萬億。十方世界有眾生念他,他就能夠分身去,就像《楞嚴經》上所說的「隨眾生心應所知量」,那個眾生無論在哪個地方心裡一想,想他,他就能夠化身去,有這樣的能力,我們這個世界怎麼能跟他相比。

  真的搞清楚、搞明白,你就一定是非去不可,什麼力量都阻擋不住!你真的清楚、真的明白,唯有到西方世界我們才能解決問題,所有的問題都能解決,確確實實能得大自在,真正能夠得到事事無礙、事事如意。那麼要怎樣去?就必須要具足深信切願,一心持名。我們這個世界,在念佛堂裡面主七師常講、常常教導我們「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心裡頭沒有罣礙,沒有留戀,心裡面只有一個念頭,念阿彌陀佛,想極樂世界依正莊嚴,那就對了,這才是真正修淨土的人。

  『故慧行為先導』,慧在前面引導我們,信願在引導。『行行為正修』,一心持名是這一個法門的正修。末後這一句是比喻,信願好比是眼睛,我們眼睛看路,沒有看錯;持名就好像是走路,一定能夠達到。這是把這個修學的方法告訴我們,蕅益大師說的話不多,說得很清楚、很明白。

  【又曰。深信發願。即無上菩提。合此信願。的為淨土指南。由此而執持名號。乃為正行。】

  這一句話也是非常重要,正是為我們注解《無量壽經》上講的修行綱領。我們在「三輩往生章」裡面見到上輩、中輩、下輩,講到修行的綱領,都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前面這個信願持名是一向專念,解釋一向專念。這幾句話就是解釋發菩提心。什麼叫發菩提心?實實在在蕅益大師以前沒有人這樣講過,經本、典籍裡面也沒有看到這個說法。這一般講到菩提心,要依《觀無量壽佛經》上講的「至誠心,深心,回向發願心」。依《起信論》裡面的說法「直心,深心,大悲心」。再要詳細跟我們解釋,我們愈聽愈糊塗,聽都聽不清楚,這菩提心怎麼個發法?菩提心要不發,不能往生!為什麼?西方世界是大乘佛法,大乘佛法是建立在菩提心的基礎上,沒有菩提心怎麼能作菩薩?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即使下下品往生,他的地位圓教初信位的普賢菩薩,這個地位都很高。下下品往生地位都了不起,當然要有菩提心,沒有菩提心怎麼能成菩薩?這的確使我們迷惑。蕅益大師這個一解釋,我們恍然大悟,原來菩提心不難!而且想一想他老人家講的話,愈想愈有道理,真的不但是菩提心,而且是真實究竟圓滿的菩提心。

  『深信發願』,前面講這是「慧行」,菩提心是智慧,沒有智慧就不是菩提心。對於這個法門深信不疑,釋迦牟尼佛能給我們說假話嗎?能欺騙我們嗎?不可能的!佛在《金剛經》裡面說得多清楚,「如來是真語者」,真就不假,如來是真語;「實語者」,實就不虛;「如語者」,如是佛所說的,決定跟事實真相完全相符,說到不增不減,這就叫如。實在講就是老實話,「不诳語,不妄語」,決定不欺騙人!我們對於佛的話要深信不疑,何況這個法門不是釋迦牟尼佛一個人說,十方世界一切諸佛如來都像釋迦牟尼佛一樣的說法。我們在《彌陀經》看到,佛給我們說明後面六方佛的贊歎,這個贊歎就是為釋迦牟尼佛作證明,他們對一切眾生說法,介紹淨土法門,跟釋迦牟尼佛講的一模一樣。所以這個法門是一切諸佛共同弘揚,勸導眾生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是一切諸佛如來共同的願望,這真正不可思議!

  所以我們深信發願,就得到一切諸佛如來願力的加持、諸佛護念。其他法門裡面說諸佛護念,不見得是真的,這一個法門諸佛護念完全是真實的,這就是無上的菩提心。我們想想,這個人真的發心想到極樂世界,想見阿彌陀佛,到了極樂世界,大、小本經裡頭都跟我們講,連四十八願裡面也說得很清楚,生到西方世界就是阿鞞跋致菩薩。《無量壽經》上稱為阿惟越致菩薩,這是翻譯的,那個音稍微有一點差別,是一個意思,這就是古德給我們講的「圓證三不退」。

  圓證三不退最低的地位都是圓教七地、八地,這個地位太高太高,我們剛才講我們帶業往生生下下品,實際上我們的地位只是圓教初信位,那是真的。但是我們表現的神通、道力、智慧跟八地菩薩一樣,這不是自己修的。這個能力從哪來的?阿彌陀佛本願加持的,不是自己的,是阿彌陀佛本願加持的。自己的地位實實在在是圓教初信、二信的地位,那是真的,但是佛力一加持,使我們的智慧、能力一下就提升到八地菩薩。這是所有一切諸佛世界裡頭沒有的,所以這個法門叫難信之法,它真的難信,根本不可能的事情,到西方世界都變成了可能,都變成事實。所以合信願,合這個深信切願,這個深信切願我剛才講了,一定要對於淨宗真正的認識,深刻的認識,我們的信願才能發得出。

  『的為淨土指南』,的的確確是淨土的指南,這就跟前面講的先導是一個意思,在前面引導。欲深信切願,而執持名號,那就是古人所講的「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我們今天念佛為什麼不相應?我們的信跟願不足,如果是真信切願,你這個念佛,聲聲佛號都相應,這是真信。

  【大本亦以發菩提願為要。正與此同。】

  蕅益大師在《要解》裡頭說的話,『大本』就是《無量壽經》,《無量壽經.三輩往生》裡面都說發菩提心,跟這個意思是一樣的。

  【故今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為大本之宗。】

  今天我們所講的是《無量壽經》,《無量壽經》在淨宗經典裡面稱為大本,而《無量壽經》,佛明白告訴我們修行的方法,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八個字是《無量壽經》修行的綱領,宗旨就是綱領。

  【正是遵奉蓮池諸祖之垂教也。】

  實在跟蓮池、蕅益大師他們的教誨完全相應。我們再看底下一段,引用《觀經》:

  【觀經雲。若有眾生。願生彼國。發三種心。即便往生。至誠心。深心。回向發願心。】

  這就是《觀經》上講的菩提心,菩提心包括下面的三心。這我們常講一心稱念,怎麼會跑出三心?此地這個三心跟三心二意不一樣,三心二意決定是障礙,這個三心就是一心,『至誠心』是體,是心之體,真誠;『深心』跟『回向發願心』是用,有體有用。用為什麼有兩個?一個是自受用,一個是他受用,我們存心,用什麼心對自己,用什麼心對別人,這講作用。我們儒家講心的體用,他也講體也講用,用他只講一個,作用只講一個。佛法裡面作用講兩個,有自有他,這比儒家講得詳細。

  儒家在《大學》裡面說過「誠意正心」,誠意是體,至誠心。正心是作用,對自對他,他沒有分,只說了一個正心,佛法裡面講得詳細。所以我們念佛,我們想往生,希望這一生當中真的能往生,我們用心就不能用妄心,要用真心、用真誠心,我們的願望才能達到。千萬不要以為我對佛菩薩真誠,對別的人他騙我我也騙他,這樣能不能往生?不能往生。一真誠,一切真誠,別人騙我,給他騙幾次有什麼關系?沒關系!他搞六道輪回,我要到極樂世界。用妄心是搞六道輪回,用真心是到極樂世界。這要問問你,你是願意搞輪回,還是願意到極樂世界?願意到極樂世界,一片真誠,無論對人、對事、對物都要用真誠心,這很要緊!我們常常聽人家講念佛的人很多,往生的人很少,一萬個念佛的人,只有二、三個往生,什麼原因?雖然念佛還是用的虛情假意,那能不能往生?那二、三個往生的就是完全用真心,原因在此地。

  「深心」是自受用,深心是什麼意思?好善好德,什麼是善,什麼是德,要搞清楚。信願持名是善,這是至善,儒家講「止於至善」,往生不退成佛是德。好善好德,這是我們世間人常講自愛,自己知道珍重,就是這個意思。知道什麼是善,什麼是德,世間的善與德我們不要,出世間的善與德我們也不要,專要西方極樂世界,這就沒錯,因為西方世界善德是究竟圓滿的。

  「回向發願心」,這是對人,對人、對事、對物、對外面的我們要用這個心回向,把自己所修的功德,我自己不要享受,我的功德給一切眾生共同去享受,這是回向。怎樣供養一切眾生,讓一切眾生享受?你也要懂得善跟德,你要懂得這個。我們自己求的是究竟圓滿的善德,我們供養眾生的也不例外,也要把最好的善德供養給大眾。這樣回向發願就對,同樣的我們也曉得怎樣去做。我們今天對一切眾生的供養《無量壽經》、《阿彌陀經》,這都是無價之寶!世間人有傳家之寶,不見得是真的寶,這個經典是如來唯一的真傳,是諸佛真傳之寶!你得到了,可以永脫輪回,了生死成佛道。你得到其他大乘經典,你一生未必能成就,你得到這個經典,除非你不肯干,你要肯干,你這一生決定成佛,這是真寶不是假的。

  我們今天發願回向要拿出具體的行動出來,不是說在佛菩薩面前把那個回向偈子念幾遍,有口無心,那不叫回向。回向要拿出行動出來,我說到做到,我口裡說沒有去做,這說得不好聽的話,騙佛菩薩、騙自己,叫自欺欺人。自欺欺人還能到極樂世界?沒這個道理!你念這回向偈,「上報四重恩」,你報了沒有?你拿什麼去報?「下濟三途苦」,你拿什麼去濟?會念沒有行動,根本就沒有去做,所以這個回向偈念得都落空。真正報恩,要勸父母念佛求生淨土,真的要下濟三途苦。三途在哪裡?你把眼睛睜大一些,你看看你周邊這些眾生有不少是三途,為什麼?貪心重的餓鬼,瞋恚心重的地獄,愚癡心重的畜生,這些人轉眼之間就要入三途,你怎麼樣去救他?勸他念佛求生淨土,下濟三途苦真做!

  現在在台灣我們真正肯做,容易、不難!古時候人想做沒有助緣,想做做不到,台灣這個助緣太多,印刷術太便宜。這一本《無量壽經》印得這麼樣的精美,台幣才二十幾塊錢,我每天去買菜吃東西,省個二十幾塊錢就一部《無量壽經》,一年至少你就會省出三百六十部,十個人就三千六百部,一百個人就三萬六千部,度多少人!我們要拿出行動出來,光空口說白話不算數的。我們印了很多書在全世界到處贈送,送去了還怕他不識貨,怎麼辦?我還要到處去,去給他講解介紹說明這是寶貝,他明了了就真干。這辛辛苦苦到處跑是干什麼?去介紹、去說明,講經就是開說明會,教他認識這個寶貝。但畢竟我們的能力還是有限,時間有限,許許多多地方我們還達不到的,沒有法子去的,那現在有錄音帶、有錄影帶,真的流通全世界。利用這個工具幫助說明,這是我們發願回向真正落實,這不是空的。所以諸位要曉得,我們報恩濟苦就是傳法利生,這是第一善、第一功德。

  【具三心者。必生彼國。】

  一個人能夠存這樣的心,決定得生,這個『必生』語氣非常肯定。所以在今天這個大時代當中,災難很多,這個災難不是局部,整個地球,無論哪個地方都有災難。我們要覺悟,要認識清楚,要存好心,這三心是好心;要做好事,念佛,勸人念佛是好事,沒有比這個更好的。存好心,做好事,都要落實在此地,沒有比這個更好。全心全力去做,我們現前得到身心安樂,諸佛護念,龍天善神保佑,邪門外道、妖魔鬼怪自然離開你,你也不需要得罪他,自然離開你。佛護念,善神保佑,存好心做好事。

  【菩提心義雲。此菩提之心。成佛之本。大事因緣莫過於此。】

  這一段是為我們說明『菩提心』在整個佛法裡面,所占的地位非常重要。《觀經》三福,第三條第一句就是發菩提心,佛又告訴我們三福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這個淨業正因就是此地講的『成佛之本』,這兩句話意思完全相同,菩提心是成佛之本。那麼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是成佛,所以西方世界對於菩提心就非常重視,不發菩提心決定不能生淨土。我們念佛,很勤奮的念佛,每天縱然念十萬聲佛號,也只是跟西方世界結一個法緣,這一生不能往生,要這一生決定得生,一定要發菩提心。『大事因緣』,這個大事是生死大事,了生死是大事,成佛是大事。了生死成佛道,那個因緣莫過於此,沒有超過這一樁事情的,這一樁事情就是了生死成佛道的因緣,你就想到真正是重要,決定不能夠疏忽。

  【菩提心論雲。此菩提心能包藏一切諸佛功德法故。若修證出現。則為一切導師。若歸本則是密嚴土。不起於座。能成一切佛事。】

  這是《菩提心論》上有這麼一段開示。『菩提心』是圓滿的覺心。菩提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是覺悟,菩提心就是完全覺悟的心,他不迷了,真的覺悟,也就是說把事實真相都搞清楚、都搞明白,這個心就叫做菩提心。『能包藏一切諸佛功德法』。一切諸佛無量無邊的功德法,都是覺心裡面興起的。同樣一個道理,無量無邊的眾生一切造罪業之法,都是從迷心裡面興起的。他迷了,對自己迷,對自己生活環境也迷。迷惑就顛倒,所以他的思想是錯誤的,見解是錯誤的,行為是錯誤的。錯誤的心行,所造的結果就是六道輪回,就是三惡道,變現出這麼一個境界來,迷變現出來的。悟了變現出來是佛法界、菩薩法界,那就不一樣。所以菩提心就包藏一切諸佛無量無邊的功德法。

  『若修證出現』。菩提心確實是本有的,本來具足。本來具足為什麼還要說修證?因為現在迷,所以要修,現在失掉,所以要證。修證是對初學人說的,在高級佛法裡面沒有修證,但是我們在初學這個階段的確有修有證。前面我們也曾經說過,無修無證太高了,不是我們現在的事情,我們現在不要去打那個妄想,決定做不到。我們還是從有修有證,依據佛在經典上的教誨,認真的去學;依經典上講的標准,把我們錯誤的見解、思想、行為修正過來,這叫修;果然修正過來,你在境界裡面的感受、享受就不一樣,那叫證。證是證得,你所得到的享受跟諸佛菩薩沒有兩樣,雖然不能完全相同,逐漸逐漸接近,我們享受跟佛菩薩的享受接近,這叫證。修證出現就是你的清淨心現前、覺心現前,這個時候所現的那個樣子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覺,不必要學習,一接觸就明了、就通達,這就是出現,出現就是這個意思。

  『則為一切導師』,一切是指眾生,導師是老師,這個老師不是普通的老師,這是佛。佛是一切眾生的導師,菩薩是一切眾生的阿闍黎,佛是眾生的導師。這個意思是說,菩提心現前,你就可以做一切眾生的導師。《普門品》裡面所說的「應以佛身而得度者,即現佛身而為說法」,現佛身就是導師,什麼時候能現佛身為眾生說法?菩提心現前,就行。這在果證的地位是屬於哪一個層次?圓教初住菩薩。初住菩薩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菩提心現前。所以諸位同修要知道,菩提心一發,你就是圓初住的菩薩,在別教裡面講就是初地菩薩。別教是初地,圓教是初住,菩提心發了。

  菩提心發了到底是個什麼樣子,我有沒有發?大家都很關心自己,不要以為我這個菩提心已經發了,菩提心發出的時候有一個樣子,有一個標准,標准就是金剛經上所說的四相破了,我們有沒有破四相?假如我們四相真破了,你自己就清清楚楚你菩提心發出來了,你已經是圓初住的菩薩,念佛往生,生實報莊嚴土,決定不是凡聖同居土,也不是方便有余土,生實報土。為什麼?那個境界是理一心不亂,不是事一心是理一心,菩提心是理,理一心不亂!叫我們要修、要證。

  落實在日常修持當中,用什麼方法修?深信、發願、持名,這是修。證是什麼?一心不亂,真正念到一心不亂,菩提心現前了。要認真、要努力!許多同修來跟我說,念佛念了好幾年,就是沒有辦法把妄想雜念控制住,問我怎麼辦?你們想想怎麼辦?妄想雜念當然有,無始劫來的無明習氣,哪有念個幾天佛就能念掉,哪有那麼容易?那麼容易不是個個都成佛?那哪裡還會有凡夫?要知道,沒那麼容易。你看佛在一般經上講修行人,從凡夫修成佛要三個阿僧祇劫、無量阿僧祇劫,你念個二、三年就成就,哪有這個道理?所以一定要懂理,要知道事實真相,要繼續不斷的去念,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我們今天這個妄想雜念伏不住,是功夫太淺,功夫不得力,果然深信,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老實念下去,念個三年五載,功夫逐漸得力。得力的現象,就是你妄想少,雜念少,不可能說沒有,少了。愈來愈少,這是功夫得力。

  要想功夫得力,要來得快一點,能把時間超前一點,也有辦法,有什麼辦法?從今爾後,起心動念想一切眾生的真實利益,不要想自己,會提前,這個功夫得力會提前。起心動念想一切眾生,也就是說,除了自己念佛之外,一心一意就是想如何能令一切眾生都能夠得到這個法門,都能夠明白這個法門,都能夠喜歡修學這個法門,就專想這個,不要想別的。我們果然能這樣想,換句話說,你的心心念念與一切諸佛的大願相應,就是與一切諸佛教化眾生的弘願相結合,這個佛力加持效應就特別顯著,能幫助你遠離妄想執著,這個可以超前,速度可以加快。如果起心動念還是想自己,那就難!為什麼?我們的心行與佛的願力不相應,得佛力加持固然是有,不明顯,這些理事我們都要明了。所以果真念到理一心,念到菩提心出現的時候,這經上講的這個果報就現前。

  『若歸本則是密嚴土』。「密嚴土」是密宗的,諸位要知道念佛法門是一切宗派都在其中,你看《無量壽經》裡面有不少句子是密宗的,都是密宗最精要的綱領。所以這一句阿彌陀佛,不要以為我是修淨土宗,其實禅宗、密宗全都在其中,統統都修了,自己修了還不曉得。果報是密嚴土,是密宗裡頭至高無上的果德。

  『不起於座,能成一切佛事』。不起於座是比喻,座是什麼?座是不動,端端正正坐在那裡,座是不動的意思。這個不動不是講身不動,心不動。諸位要明白這個意思,心不動,決定沒有起心、沒有動念,但是一切佛事都做得圓圓滿滿的,像我們常講「上供諸佛,下化眾生」,統統做得圓圓滿滿的,沒有起心沒有動念,這叫不起於座。這一切事業自自然然的成就,圓圓滿滿的成就,這是佛法。凡夫要做一樁事情,都起心動念,都在那裡策劃,都在那裡構想,很麻煩,都搞這些。諸佛如來教化眾生是不起於座,不起心、不動念。

  釋迦牟尼佛為我們說法四十九年,大家念過《金剛經》,《金剛經》上佛就很清楚的表明,佛沒說法,如果有人說佛說法,叫謗佛。沒說法說了四十九年,那是怎麼回事情?佛沒有起心動念說法。佛從來沒有個念頭,我來給你說幾句話,沒有;佛也沒有事先去設計一下、去想一想,我這一次到那裡要跟他講什麼話,沒有,沒有起心動念,無說而說,說而無說。所以佛說法,眾生提出問題,佛是隨問隨答。我們凡夫聽到人家問個問題,想一想怎麼答覆他,那就動了心、動了念頭;佛答覆人從來沒有考慮我要怎麼答覆他,沒有,沒有這個念頭。隨問隨答,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叫「不起於座,能成一切佛事」。佛是覺悟,所有一切事都是覺而不迷,圓滿的大覺!

  【又贊菩提心曰。若人求佛慧。通達菩提心。父母所生身。速證大覺位。】

  這是贊歎『菩提心』,這是一首偈,四句一首偈,這首偈說得非常之好。假如我們求佛的智慧,『佛慧』,這兩個字的含義是究竟圓滿的智慧,這是佛慧。菩薩雖然有智慧,但是不究竟不圓滿,一定要到佛才究竟圓滿。你要求佛慧,一定要『通達菩提心』。菩提心,簡單扼要的說,就是《觀經》上講的「至誠心,深心,回向發願心」。剛才跟大家講過,依照這個方法去修學,我們才能夠通達菩提心,菩提心現前就肉身成佛,我們世間人常講肉身菩薩。在中國家喻戶曉的禅宗六祖惠能大師,這首偈子完全符合他,他就是通達菩提心,所以一切法他沒有障礙。確確實實他說法跟佛很像、很相似,從來不考慮,從來不去設想,隨問隨答,這是肉身,『父母所生身』。

  『速證大覺位』,大覺是佛,佛位!這個地方的佛,如果廣義的說,初住以上都叫佛。我們看《金剛經》,《金剛經》上所講的諸佛,江味濃居士的注解解釋諸佛,他就是說初住到等覺都是諸佛,四十一個位次都叫做諸佛,為什麼?這四十一位菩薩都能夠現佛身說法,至於現什麼身不是自己的意思。自己要有意思的話就錯了,他就不是不動,他就已經起心動念,起心動念是凡夫。諸位要知道,到法身大士跟一般人不一樣,已經不起心不動念,法身大士。權教菩薩、聲聞、緣覺還起心動念。譬如阿羅漢,我們在《地藏菩薩本願經》裡面看到。光目女向阿羅漢請教,問問她過逝的母親現在在什麼地方,阿羅漢一定要入定,入定就是有意,他要入定,入了定之後再出定,他才能跟她講。如果要是證得菩提心,菩提心現前不需要入定,你只要一說,他已經看清楚,他立刻就告訴你,不需要入定,沒有出入,那才叫不起於座,是這麼個意思。所以說是聲聞、緣覺、權教菩薩沒有這個能力,法身大士有這個能力,所以「父母所生身,速證大覺位」,這個大覺位不見得是圓滿佛,但是最低限度是圓初住、別初地以上的位次,這叫大覺位。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無量壽經玄義  (第七集)  1994/10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2-026-0007

  諸位同學:請掀開講義第十五頁第二行,從第八段看起:

  【華嚴經雲。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故發心之要。不可言喻。】

  這是引用佛在《華嚴經》的一段重要的開示,說明發『菩提心』非常重要。世尊這幾句話是對菩薩說的。菩薩與小乘人、與凡夫不相同的地方就在「菩提心」,什麼叫菩提心?前面已經說得很多,雖然說得很多,大家對於這樁事情,實實在在講還是很模糊。每位同修都知道要發菩提心,也都很想發菩提心,究竟菩提心怎樣發法?為什麼老是發不起來?可見得這實在也是一樁難事情。我們說得簡單一點,容易領會一點,菩提心不外乎真誠心。所以《觀經》第一個跟我們講至誠心,就是真誠(真心、誠心),可是我們自己也常常感覺到我的心很真、很誠,這就是不曉得自己的真心,把自己的虛妄心當作真誠心,所以你的菩提心生生世世都發不起來。不要說是這一生,無量劫到今天從來都沒有發起來過,假如你有一次真的菩提心發起來了,你怎麼會到現在還在人間輪回?不可能的事情。這是說我們無量劫來生生世世在修行,也曾經供養諸佛如來,這兩樁事情沒做到:一個是菩提心發不起來,第二個是煩惱沒能斷掉,所以依舊搞六道輪回,搞到現在這個地步。

  斷煩惱這個事情我們暫且不提,經後面會講到。今天我們要來問問菩提心。菩提是覺,真心一定覺,真心不迷,我們今天對人、對事、對物還是迷而不覺,那就一定要肯定自己,我們用的是妄心,妄心不覺,真心本覺。你要能從這上面去體會,就曉得我們菩提心沒發出來,我們用的是妄心。我們自己以為對人、對事很誠懇,並不見得,未必是真的。佛在許多經論裡面告訴我們「真心離念」。念是什麼?妄想、雜念,真心裡面沒有念頭。六祖在《壇經》裡面講「本來無一物」,本來無一物是真心,那個心是真誠心,真誠心的樣子也就是菩提心的樣子,也就是覺心的樣子,覺悟不迷了。我們這經題上「清淨平等覺」,就是菩提心的樣子,我們的心清不清淨?我們的心平不平等?我們心不清淨,有妄想,不清淨;有煩惱,不清淨;有是非人我,不清淨;有貪瞋癡慢,不清淨。從這些地方觀察我們就明白,這個菩提心與凡夫心是不一樣!

  那要怎麼去發?不容易!菩提心一發出來就不是凡夫,菩提心一發出來就是圓教初住菩薩,別教是初地菩薩,遠遠超過了小乘阿羅漢、辟支佛,超過他們太多、太多。為什麼?他們沒發菩提心,或者想發發不出來。所以菩提心一發就是法身大士,菩提心一發就證三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淨土經》裡面講圓證三不退,那個沒有圓,菩提心一發就證三不退,但是不圓;圓那總到八地以上,那是圓了。我們講的是圓教初住就證三不退,由此可知,不容易。《大乘起信論》馬鳴菩薩作的,大乘起信是剛剛開始,入門開始發菩提心,所以《大乘起信論》裡面所說的是發菩提心人的境界。我想諸位都念過《金剛經》,《金剛經》上講的境界也是初發菩提心的境界。所以菩提心一發,四相沒有了,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沒有了;如果有四相,顯然你還有分別,你還有執著,你還有妄想,不是真心顯露。真心裡面沒有四相,有了四相就不是真心,用的是妄心,妄心不是菩提心。這想起來菩提心是真難,真不容易!

  淨土是大乘法,不發菩提心不能往生,這個問題很嚴重,「三輩往生」裡面教給我們「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實在說凡夫往生也不能沒有菩提心,但是如果真正做到一向專念,菩提心就在裡面;沒有菩提心,這個一向專念做不到。所以我們不要問別人,問問自己:我們自己能不能一向專念?為什麼不能一向專念?我們還會受外面境界困擾。心裡面煩惱還不能斷,原因就是我們沒有專,如果專一,其他念頭就不生了,妄想執著真的伏下去了,外面境界也不理會了,也不會受外境干擾了,這是一向專念。所以一向專念,菩提心就在其中,如果不是真正的求生淨土,一向專念他做不到。

  佛菩薩很慈悲!教給我們許許多多與菩提心相應的這些行法,所謂行法就是我們今天所講的日常生活當中,應當要遵守的一些方法,與菩提心相應的,這是經上講的太多太多佛菩薩的教訓。像我們淨宗提倡的日常生活當中,必須遵行的五個科目,這就是與菩提心相應:三福、六和、三學、六度、十願,我們選的這五個科目。這五個科目所講的是覺悟人的行為,覺悟人他們的生活行為,迷惑顛倒就跟這個相反。「孝養父母」,孝養父母是覺悟的行為,一切諸佛菩薩沒有一個不孝養父母的。「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覺悟的人修十善業;迷惑的人不修十善業。所以我們從這個地方,細節裡面去觀察,細行當中去觀察,知道自己到底是覺還是迷。

  「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三皈,我們皈了沒有?皈是回歸、回頭,我們回頭了沒有?我們有沒有依靠三寶?三寶是覺正淨。實在講,我們這個經題裡面「清淨平等覺」,清淨是淨,平等是正,底下一個是覺,所以清淨平等覺就是自性三寶,是我們真正皈依處。清淨平等覺也是三學,戒定慧;清淨是戒,平等是定,覺是慧,它是三學三慧。這是我們修行人總的綱領,總的方向,大原則,大前提。無論修學哪一個宗派、哪一個法門,決定不能違背,違背了那就是『修諸善法,是名魔業』。你們諸位細細想想,佛這句話他的意思你就懂得。

  所以『發心之要,不可言喻』。發心的重要,說不盡。由此可知,菩提心的確是幸福、安樂的真實法。我們要想得到幸福、得到安樂,從哪裡求?從發菩提心求,從真正覺悟。正覺一定要從日常生活細行裡面去修,把一切錯誤修正過來。從前不孝父母,現在要學孝順父母;從前不尊重老師,現在要學到尊師重道;從前對一切眾生沒慈悲,現在要學慈悲;以前不修十善,現在要認真修十善業,你要真干才行。不肯真干,菩提心怎麼發也發不出來。換句話說,我們過去生中,生生世世修行,菩提心發不出來,就是細行上沒有認真去做,把它疏忽掉。光是在理論裡面去尋求,結果全都落空,都是玄談、不切於實際,這個東西一定從實際裡面去求、去修,這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快樂。你不做你不曉得,你要做你才知道。

  可是有人說:年輕人跟老人在一塊住很不好相處!這個很不好相處,就是你的妄想、分別、執著、煩惱太多!如果你想像菩薩,菩薩跟這些不好相處的人也能處得很好,你成功了、到家了。菩薩修忍辱波羅蜜,那不好相處的人就是你忍辱波羅蜜的老師,天天在教你修忍辱,你沒有這個好的善知識,你忍辱波羅蜜怎麼會圓滿?怎麼會成就?所以你要懂得這是修行,他是我的好老師,他找你的麻煩,你一定也很歡喜接受,為什麼?我在修行,我在修忍辱波羅蜜,我在修禅定波羅蜜,我在修布施波羅蜜,在修持戒波羅蜜。你看看,你的六度都全修了,這行菩薩道,菩薩真干!不是在口上、口皮上修菩薩道的,是在生活當中真正在修行菩薩道,沒有不能忍的。

  《金剛經》上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想到是虛妄,還有什麼?連忍的念頭都沒有!哪有一法不圓融?法法圓融,頭頭是道,這裡頭就快樂,就真正有幸福。你有福,你一家人就有福,這一家人有福,這鄰裡鄉黨就有福。由此可知,大家學佛不是真的在學佛,學假的,沒認真做,所以你修一切善法,統統是魔業,得來的果報是什麼?果報都是障礙。所以世間法、出世間法總不能離菩提心,就是真正覺悟的心。菩提心我們就介紹到此地,下面則是介紹底下一句一向專念。真正覺悟了的人必定是『一向專念』,一向專念的人未必覺悟,但是它的效果跟真正覺悟的人往往能夠相同,這就是古德所講的「暗和道妙」。發菩提心,他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沒有發菩提心能一向專念的,念久了,他自自然然相應,這也很不可思議。

  【一向專念。即專恆依止持名念佛法門之義也。】

  先把這句話的意思說出來。專門,『恆』是永恆,決定不改變,『依』是依靠,『止』就是定在這上面。定在這個阿彌陀佛名號上面,一生決定不動搖,決定不改變,死心塌地這一句佛號念到底,這叫做『一向專念』。

  【彌陀因中發十念必生之大願。故行人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必得往生淨土。圓證不退之妙果。】

  為什麼要依照這個方法來修行?是因為阿彌陀佛在四十八願裡面第十八願,第十八願說的是十念必生。這可以說是彌陀淨土的精髓,一切法門裡面沒有的,唯獨彌陀淨土裡頭有『十念必生』。這個十念是指的臨終的十念,臨終最後的那個十念如果是念阿彌陀佛必定往生淨土。大勢至菩薩為我們做了很好的榜樣,大勢至菩薩就修這個法門,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就是一句佛號沒有改變過。《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圓通章》,諸位細細看看就知道,所以夏蓮居老居士尊稱他是淨土宗的初祖,這很有道理。淨宗初祖是大勢至菩薩,他用的方法「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都攝六根,簡單說一句:內無妄想,外無希求,他的心定了。這句話就是甚深的禅定!我們的六根會被外面六塵境界誘惑,眼被色誘惑,耳被音聲誘惑,舌被五味誘惑。菩薩都攝六根,決定不被六塵誘惑,這叫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念是念佛,念佛用清淨心念。淨念就是裡面沒有懷疑、沒有夾雜,就是這一句佛號;相繼是不斷,不間斷。

  念佛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這一句佛號念到底,它的效果是「不假方便,自得心開」。《楞嚴經》是講定、是講慧的,講首楞嚴大定。所以「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就是這一個方法,同樣的證得首楞嚴大定,成就如來果地圓滿的智慧,就這一句名號。此地也就是根據這個,『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必得往生淨土』。這個語氣非常肯定,決定得生,生到西方世界,果報不可思議。『圓證不退』。所以這也是彌陀本願的實現,阿彌陀佛的願力是這樣的,凡是生到西方淨土的人都成阿惟越致菩薩。阿惟越致菩薩在一般大乘經上講是七地以上,但是如果說是圓證三不退,這個圓的意思,正確的意思,這個圓應當是等覺菩薩,菩薩位到頂了這才圓,沒有比他更高。十地菩薩上面還有等覺,還不能算圓,所以這個圓的意思正確的來說,就是等覺菩薩,可見這個法門成就不可思議。

  【一向專念者。】

  我們要來研究研究這『一向專念』怎樣講法。

  【古雲。上盡形壽。下至十念。】

  這個說法很好,這是古大德講的。

  【上盡形壽。指從發心念佛之日。終身念佛。直至命終之最後一念也。】

  「形」,是我們的身體形狀、身形;「壽」,壽命。『盡形壽』,我活一天就念一天,活一個小時我就念一個小時,這叫盡形壽。從我們初發心開始,我們今天聽到這個法門,明了這個法門,我們發心念佛,從今天起一直到有生之年、有生之日絕無中斷,這叫一向專念。

  【下者。未能及此。或因障重。或因事繁。未暇多念。則於每日行十念法。亦符於一向專念。】

  前面所說的,在我們佛門裡來說,這得很有福報。你從發心一生念佛不間斷,沒有人給你打閒岔,你用功很順利,這很難得。如果或者是因為你的事情很忙碌、工作忙碌,家累事業煩心,你沒有時間去多念,那麼你就用『十念法』。十念法是最簡單的修行法。這個十念法是指慈雲灌頂法師傳的十念法,以這個做早晚課。他的方法是盡一口氣叫一念,念十口氣不必要加多,加多的話也傷身體。十念法是只要十念就好,十口氣,呼吸一口氣,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一口氣不論多少聲佛號,長短不拘,一口氣叫一念,十口氣。這個時間不長,早晨起來之後洗臉漱口,你就可以念十口氣的佛號。家裡面有佛像,在佛像面前念,拜幾拜佛也很好;家裡沒有佛像,面向西方,合掌恭恭敬敬的念十口氣,每天早晚都不缺,這也符合一向專念。他一生當中,一天沒缺,這也是個方法。

  我去年在馬來西亞傳的十念法,跟灌頂法師不太一樣。我教大家的十念法就是十句阿彌陀佛,就更簡單,我們合掌你念六字、四字都可以: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念十聲,十聲不一定一口氣,你換一口氣也沒關系,就是念十句阿彌陀佛,這一堂課就圓滿了。這個時間很短,不要一分鐘。你如果說這個時間都沒有,那就怎麼說也說不過去!但是這個十念法一天要念九次,要念九次。早晨起來洗了臉、漱了口念一次,到早晨吃飯的時候念一次。我們平常學佛的人,吃飯都念個供養咒,一般是念「供養佛,供養法,供養僧,供養一切眾生」,這才開動。其實念這個咒有口無心,我看沒什麼用處,不如念十句阿彌陀佛,然後再吃飯,也好幫助消化。十句佛號念了,心定了,這個很好。上午工作的時候,在你上班工作之前也念十句,下班的時候念十句,吃中飯的時候念十句,下午上、下班,吃晚飯,晚上睡覺之前,一天九次。如果說是一次不缺,也符合一向專念。

  諸位要曉得這個十念法的效果很大,它時間短,但是沒有隔多久又一次,所以我覺得比灌頂法師那個早晚的十念法還來得有效。就是每隔不長的時間又要修一次,一天修九次,這是最少的,能夠修得更多就更好。一次只要一分鐘,你這個時間決定會抽得出來。

  【更下則如觀經所說惡逆之人。臨欲命終。得聆聖教。至心悔改。十念稱名。亦得往生。故雲十念必生也。】

  這個地方所說的就是第十八願的本意,本來的意思就是這樣的。世間一生造作惡業,臨命終時才聽到佛法,才悔改的人,臨終後悔了,『十念』也一定得生淨土,佛來接引你,這是第十八願。這是真實不可思議。但是這樁事情,我們一定要明了事實的真相,最怕誤會。怕什麼誤會?就是臨終的時候十念還能往生,現在多造一點罪業還沒有關系,臨終還來得及,就怕你這樣錯會意思,那就不得了。

  諸位要知道,臨終十念往生至少要具備三個條件,你想想這三個條件你能不能具足?第一個條件臨命終的時候自己的頭腦要清清楚楚。我們看許多害病的人,還沒有死就迷惑顛倒,就人事不醒,那沒有用處,那不能往生。在臨終的時候,頭腦還很清醒,難!第二要遇到善知識。在這個緊要關頭的時候,要有一個善知識來提醒你、勸你念佛,到那個時候要沒有這個人,那不完了?頭腦清醒也不行,也沒用處。第三個條件,你聽到善知識勸導的時候,馬上就接受、馬上就悔改,就承認自己一生造的罪業是錯誤的,就肯悔改,真正改過向善念佛求生,這才行!這種緊要關頭你有這個能力嗎?

  所以古人告訴我們,一生造作罪業,臨終遇善知識,聽到勸導立刻悔改念佛生淨土的,不是平常人!而是他前世善根非常深厚,這一生當中沒有遇到善緣,迷惑顛倒造作惡業,臨終時因過去的善福非常深厚。他不修福沒有福報,人怎麼會清楚?人臨終頭腦清楚是福報、大福報。一聽善知識勸導馬上就知道悔改,過去世的善根發現,所以他不是普通人。普通造作惡業的人,你去勸勸看、你去試試看,臨終的時候什麼都不曉得,一塌糊塗。所以這個事情決定不能僥幸。我們千萬不要打妄想,現在造罪業沒關系,臨終還來得及,到那個時候,你臨命終時依舊墮地獄,你不要說佛法不靈,是你錯會了意思。這是我們必須要清楚、要明了的。

  【行者應知。】

  修行這個法門的同修們,應當要曉得。

  【一向專念指從初發心念佛。直至最後一念也。而其關鍵實在最後。】

  愈是最後愈重要。

  【反之。如有人念佛數十年。或於最後階段。輕視持名而改行他法。或於臨終不欣極樂而戀世間。未能念佛。是則不名一向專念也。】

  這個情形很多、常見。我們常聽說念佛人多往生的人少,這也是現實的狀況,念佛人跟往生的不成比例!一萬個人念佛,只有一、二個往生,為什麼那麼多人不能往生?都是這個地方說的,愈念到後來愈沒有信心,不肯念了或者改學別的法門,這樣子不能往生。你看看那往生的人決定堅持到最後一念他也不放松,這個人往生了。為什麼他會中途變卦?他念了幾十年,覺得沒有感應,聽說參禅快,念咒快,有神通、有感應快,他就把念佛放棄,去學其他的法門,這就錯了,大錯特錯!或者像後面所說的這種人也是非常非常之多,口裡求生淨土,巴不得佛趕快來接我,到臨命終時不想去了,貪生怕死捨不得這個世間,不肯去,那這就沒法子。不要笑別人,說不定自己就是這樣子的,嘴裡說得很硬:我要求生淨土。阿彌陀佛來了,嚇死了,這不得了,這要死了,這還得了!

  所以平常要放下要看破,對於世緣要冷淡,不能有一毫、絲毫留戀。留戀的都是障礙,你要想現在我還需要,到臨走的時候我再放下。不容易,非常非常之難。要放下,現前就要放下。現前放下,不是叫你在事上放下,事跟諸位說沒有妨礙。《華嚴經》上講的「事事無礙」。礙是什麼?心上的罣礙。所以大乘法叫你放下,是心上放下,不是事上放下。心地清淨,一塵不染,一絲不掛,這就講的毫無牽掛。事上應當怎麼做法,就怎麼做法!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法;佛法在世間,不壞世間法(不破壞世間法),不但不壞世間法,成全世間法。你看三福、六和、三學、六度、十願,不是成就世間法嗎?哪有一法壞世間法的?心裡不能有牽掛。我們問法身大士他在生活行持上怎麼樣?他也是盡孝道,孝養父母、奉事師長,他樣樣做得很圓滿。心裡面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他心裡頭一點牽掛都沒有,事上做得圓圓滿滿。所以叫你放下是心上放下,諸位要清楚,你不要搞顛倒。事上放下,心裡牽掛,那不就顛倒了,那大錯特錯。心裡放下,跟諸位說,事上決定圓滿,所以你有幸福快樂。

  佛法就是教我們怎樣生活,佛法教我們怎樣過一個快樂的日子,一生!心裡不能有牽掛,你用的就是真心、就是誠心,你表現的就是智慧,真實圓滿的智慧,你處事待人接物怎麼會有過失?一切過失都是從利害得失裡面發生的。一個覺悟的人心裡頭一絲毫牽掛都沒有,沒有利害得失,他怎麼會犯過?所以這要知道,要從心地真正放下。下面一段,第十一段很重要:

  【或疑念佛何以有如是功德。】

  這是提出一個疑問,或者是有人疑惑。實在講,有這種疑惑的人很多,念佛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功德?不但我們懷疑,小乘聖者、權教菩薩都懷疑。這底下解釋得好,答得好!

  【因能念所念。皆是實相故。】

  這句話答得太好了,答得非常圓滿。一部《金剛般若》就是為我們講『實相』。念佛的人發菩提心一向專念,能念所念當然都是「實相」。縱然不曉得菩提心,要能做到一向專念,那與實相也就接近了,這是理!這個道理明白了,事上就不會懷疑。下面注解裡頭說:

  【要解雲。】

  蕅益大師在《彌陀經要解》裡面所說的。

  【無量光則橫遍十方。無量壽則豎窮三際。橫豎交徹。皆法界體。】

  我們念佛人要懂得這個道理,曉得這個事實真相,你真的就會死心塌地老實念佛,什麼疑情都斷得干干淨淨。阿彌陀佛這句名號,名號什麼意思?佛在《彌陀經》上跟我們解釋,阿彌陀佛的名號是『無量壽,無量光』,無量壽跟無量光就是法界的全體。說光,用現在的話來講空間,光明遍照,這是指的空間;說壽就是時間。時空一交叉這就是整個法界的本體。法界的本體是什麼?就是我們自己的真心本性,所以就是自性,就是真心,這一句阿彌陀佛就是我們自性的德號。禅宗修學的目的是明心見性,他用參究的方法,我們用念阿彌陀佛的方法明心見性,能不能做到?大勢至菩薩講「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心開就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我們跟禅宗用的方法不一樣,目標完全相同,所以彌陀名號是法界全體的德號。

  【舉此體作彌陀身土。】

  無量壽、無量光是阿彌陀佛的身,也是阿彌陀佛的國土。

  【亦即舉此體作彌陀名號。是故彌陀名號即是眾生本覺理性。】

  『本覺理性』。這四個字就是經上講的真如本性,真心理體,我們的真心!禅宗裡面所講的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這就是本來面目,就是自家本人,真我不是假我,這個身是假我,這個本覺理體是真我,這不是假的。

  【持名即始覺合本。】

  『持名』是方法,我們現在把本覺迷失,所以佛說凡夫在迷位。如何破迷開悟?這是佛教化一切眾生的不二法門。方法再多,都是為了幫助眾生破迷開悟。念這句阿彌陀佛,這是一個方法。阿彌陀佛,『始覺』。可是諸位要曉得,阿彌陀佛確確實實是開始覺悟。但是現在大概我看一萬個念阿彌陀佛,有九百九十九個是迷而不悟。為什麼說他是迷而不悟?他根本就不懂得佛號是什麼意思,他不曉得他怎麼會覺?他不能老實念,換句話說,不會念!只是嘴皮上學了一句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什麼意思不曉得,阿彌陀佛什麼功德不曉得,為什麼要念阿彌陀佛也不曉得。那怎麼行?

  那我們要問:怎樣從這一句名號上開始覺悟?諸位要知道,這一句名號就是這部經的題目。你看小本《佛說阿彌陀經》,我們這個本子叫大本《阿彌陀經》,整個經題十五個字《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這十五個字就是一句阿彌陀佛,這是題目。念到這個題目就曉得它的內容,題目一念,文章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就覺悟。所以為什麼要勸大家把《無量壽經》念三千遍,因為三千遍念了之後,提起阿彌陀佛,你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就覺!這三千遍是第一個階段是熟,先要熟。我這一句佛號,整個經都能提得起來,然後進入第二階段。第二個階段是解義。經裡面的意思我明了、我懂得,所以叫你聽講,叫你看注解,幫助你在這個經文裡面字字句句都清楚、都明了。第三個階段要實行,要把經裡面的道理變成我們的思想見解。我們對人生、對宇宙的看法想法,把經典裡面一切的教訓,哪些事情佛教給我們要做,哪些事情佛教給我不能做。教我們做的,我們認真去做;教我們不能做的,我們決定不做,這叫修行。這樣才能得到佛法真實的利益,這就是覺。「始覺合本覺」。

  「本覺」,佛代表「本覺」,一切菩薩代表「始覺」,佛代表本覺。我們對宇宙人生的看法,處事待人接物的行持,要跟佛靠近。佛是榜樣、是標准,我們要學習,要認真學習,這叫「始覺合本,始本不二」,始覺跟本覺是一不是二,這從理上說。從事上講。

  【生佛不二。】

  從事相上講,眾生跟佛不二。這個道理如果我們要想透徹的明了,那要深入大經。大經大論裡面把這個道理、把這個事實真相說了出來,如果我們沒有時間去涉獵這些大經大論,你就老實念,念到心清淨,豁然開悟,事實真相立刻也就悟明白了,從悟裡面能得到。

  【故一念相應一念佛。】

  那個一念要相應,我們念佛人,許多念佛人念到最後不能往生還搞六道輪回,他念的是不少,不相應!一天念十萬聲佛號,沒有一聲相應,那就沒法子,有一聲相應,那個功德都不可思議。這個相應法我們在講席裡頭也講得不少,相應,我們的思想、我們的言行要跟佛所講的一樣,那才叫相應;換句話說,做到才相應,做不到就不相應,理解都沒有用處。理解叫解悟,解悟不能了生死,不能出三界,不能斷煩惱,要證悟!怎樣才能證悟?一定要通過修行,行才能證,不行,怎麼行?我們今天學佛,信、解、行、證,我們到信解就完了,不肯照做,所以就不相應,行就相應,所以你信解了之後要實行。

  佛教我們孝順父母,我們有沒有去做?佛教給我們奉事師長,我們有沒有去做?佛教我們斷惡修善,我們有沒有去做?沒有去做就是沒有行!佛法修學四個過程當中,第三個我們就不要了,所以證果就沒有份。往生是證果,修行才證果。修行,把我們一切錯誤的行為修正過來,這就能證果。證果就是得到佛法所說殊勝的功德利益,你真正能得到,可見相應非常重要,所以相應是行證,信解不行。我們今天學佛,說老實話都停留在信解上,行證沒有認真去做。

  【念念相應念念佛也。】

  這就難得了,『念念相應』必定成佛。

  【故名號功德不可思議。】

  這個『名號功德不可思議』,過去講得很多很多,真正明白名號功德不可思議的人實在不多,因為他知道他一定肯干。這一句名號時時刻刻提醒自己,信願解行要與佛相應,與經相應就是與佛相應。

  【起心念佛,是為始覺。】

  念佛就是念覺,佛就是覺的意思。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要從字面上來翻,阿翻作無,彌陀翻作量,佛翻作覺。阿彌陀佛就是無量覺。無量覺就是樣樣都要覺,我們對一切人要覺不迷,對一切事也要覺而不迷,對一切物也是覺而不迷,這個就是名號的本義,所以這句名號提醒我們的自覺自性覺,提醒自性覺,所以佛號不是念給佛聽的。佛是圓滿的覺悟,我們覺了,跟佛就相應,就是這個意思。

  【所念之佛。正我本覺。】

  所以我們起心動念,念佛這就是一個覺心,這就是覺悟的行持,所念的佛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是本覺。

  【正顯持名功德不可思議也。】

  所以你把這個道理事實真相搞清楚、搞明白,這就顯示出持名的功德不可思議。大師這一段話為我們解釋能念所念皆是實相,實相就是事實的真相,覺是事實的真相,迷是妄想,不是真相。

  【一句彌陀。人人能念。個個可行。】

  這是說明念佛容易,念佛不難,這一句阿彌陀佛,哪個不會念?

  【名召萬德。妙感難思。】

  這兩句是贊歎這個方法,非常巧妙,你懂得,當然好,很明顯的相應,相應的很快速;你不懂,肯老實念,漸漸會覺悟。會覺悟,為什麼?老實念容易得一心,一心就是清淨心,得清淨心人就開悟,對於一切事實真相自然就明了,所以他是巧合妙道。

  【從有念巧入無念。】

  這個法門從老實念,有念,念到最後得一心,得一心就到無念。

  【即凡心頓顯果德。】

  果是佛,如來果地上的德能,就在我們凡夫生活行為當中顯露無遺。

  【如疏鈔雲。】

  蓮池大師所說的。

  【齊諸聖於片言,越三只於一念。】

  齊是看齊、平等。『諸聖』,十地菩薩,實在這個地方都是講的等覺菩薩。觀音、勢至、文殊、普賢這些大菩薩,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跟他們的地位平等,就是一句佛號。一句佛號念好,念到相應,就跟這些大菩薩地位相等。『越三只』,越就是超越,超越三大阿僧祇劫。他們那些人修行三大阿僧祇劫修成功的,我們不需要,我們只要一念。就是阿彌陀佛這一念超越三大阿僧祇劫。他們要那麼長的時間,才修到這個地位,我們只一念、十念就超過了。

  【極圓極頓。】

  『圓』是圓滿,圓滿到了極處。『頓』是頓超、快速。修行沒有比這個更快的,成就真的是快到了極點,至簡至易。可見這個法門簡單、容易,簡單到不能再簡單,容易到不能再容易。我教大家這十句阿彌陀佛,容易,沒有比這個再容易!你一天念九次,一次念十句佛號,有一些同修念兩個星期打電話告訴我有效,那個時候我還在新加坡講經,馬來西亞同修打電話告訴我,他說我念了兩個星期果然有效。

  【故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不但為本經之綱宗。實亦為一大藏教之指歸也。】

  這就是本經實實在在說是世尊四十九年所說一切經、所說一切法門的總綱領、總原則。本經所說的就是世尊四十九年所講的綱領、方向。『一大藏教』,《大藏經》。到這個地方是將本經的宗旨說出來了。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無量壽經玄義  (第八集)  1994/10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2-026-0008

  請掀開講義,第十六面倒數第二行:

  【四明趣。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之所歸。在於往生極樂淨土。證三不退。故本經以圓生四土。迳登不退為趣。】

  前面一大段是明宗,也就是說明修學的綱領。我們修學到最後的結果是什麼?這就是趣。所以宗旨所歸叫做趣,也就是我們期望的果報。這第一條裡面就說得很清楚,『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之所歸』,就是往生淨土,就是圓證三不退。諸位要曉得,這兩樁事情是世出世法裡面的最難,最難的都能夠得到,那容易的就不必說。哪些是容易的?人天的福報這是容易的,所以這個世間人講的:求富貴、求長壽、求男女,這個男女就是兒女,求兒女,沒有一樣求不到的,佛氏門中有求必應,這句話都是真實的。可是有不少人求沒有感應,求不到,誠心誠意去求也求不到,這是什麼原因?決定不是佛法不靈,這佛法說錯了,不是這個。而是我們所求的不如法、不合理,好像那個保險櫃一樣,保險櫃的號碼對准了,一拉就開,錯一點點都拉不開。你那個求就是沒對准,總是有一點兒偏差,所以這個門總是打不開,道理在這個地方。所以一切的希求要如理如法。

  所有一切經論都是說的理,所有一切修行方法,這我們不能不知道。在一切理論與方法之中,無過於《無量壽經》,這就是說沒有超過《無量壽經》。講理論方法,《無量壽經》是一切經裡面的第一,這是我們要明白的、要相信的,然後依照這個經上所講的道理、所講的方法,如教修行,哪有不滿願的道理?世出世間願求最難的就是圓證三不退、圓生四土,這真難!阿羅漢、辟支佛乃至於諸大菩薩都辦不到,他為什麼辦不到?沒有依《無量壽經》,依《無量壽經》,我們凡夫都能辦到,何況於那些聖人,這是真正不可思議!

  我們看底下這一段,這是講到『圓生四土』,圓是圓滿,所謂圓生一生一切生。生凡聖同居土就是生方便土、實報土、寂光土。一生一切生,這叫圓生。這個情形在一切諸佛剎土裡面只有西方淨土有,其他諸佛剎土這四土不能夠圓生,它是有等級的。生凡聖同居土一定要斷見思煩惱,才能夠提升到方便有余土,再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才能生到實報土,它是有等級的,所以不是圓生。西方世界為什麼一生一切生?這是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所以這個法門叫二力法門,這個二力是自己的一分力量,佛的願力加持。加持的力量非常非常大,只要我們對阿彌陀佛西方淨土能夠相信,能夠發願求生,你就得到加持;如果你的信願不真實,這裡面還有懷疑,或者對這個世間、或者是他方佛土還有貪戀,還有愛慕,這個佛力加持就加不上。這些事實真相我們要明了,如果真正得到佛力加持,一定要以真誠心、清淨心、依教修行。「四土之相」我們多少要知道一些。

  【第一凡聖同居土。要解雲。此土凡聖之同居遜於極樂者有四。】

  我們現在住的這個世界就是『凡聖同居土』,可是跟西方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土」要比較一下,當然差別太大,太大、太多了就不好講。蕅益大師把它歸納說出四種,這是大分,四大不同,四種:第一種我們這個世間凡聖同居是:

  【暫同。】

  是暫時的,何以說是暫時的?

  【二乘證果便入滅。】

  小乘的聖者從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他們沒有證得阿羅漢,住在我們這個世間。如果證阿羅漢,他就入般涅槃,不在我們這個世間。可見得他那個「同」是有時間性的,沒證阿羅漢以前跟我們同住,證得阿羅漢之後他就走了,就不同住了,這是『暫同』。這些聖人住在哪裡?我們這個世界,諸位曉得有六道,凡聖同居,如果說是佛菩薩應化,六道裡面都有。這不是講應化,這是講修行。我們這個世間是凡聖同居土,在我們中國很多學佛的人都知道觀世音菩薩在普陀,文殊菩薩在五台山,普賢菩薩在峨嵋,這很多人都知道,幾個人見到?見到的人太少!這是我們這個世間。佛告訴我們兜率天有內院、有外院,外院凡夫天,就是兜率天人所住的地方,內院是彌勒菩薩的道埸,一般兜率天人也不知道,也遇不到,只是聽說而已。就好像我們這個世間聽說文殊菩薩在五台山,聽說而已,所以在兜率天,兜率天人也是聽說有內院、聽說有彌勒菩薩也沒人見到。

  再往上面去就是四禅(第四禅),四禅很特別。我們曉得初禅有三天,二禅、三禅都是三天,四禅有九天,這九天裡面有五天是叫五不還天,是小乘三果聖人在那個地方修行的,但是四禅天人也不曉得他們在哪裡,也見不到,凡聖不相同!除了五不還天之外,還有一個外道天,這個很特別,無想天,世間人要修無想定,無想定修成功之後,他的果報就在四禅的無想天,定功失掉之後又要輪回、又要墮落,這是六道裡面凡聖同居的情形。

  【大權菩薩機盡則不示現。】

  就是菩薩是來度化眾生的,度化眾生要有緣分,那個有緣的人他都得度了,佛菩薩就走了,也不在這個世間了,這就是我們這個世間同居是暫同。

  【彼土同居。】

  『彼土』是講西方極樂世界。

  【則與諸上善人俱會一處,直至成佛。】

  這是永遠的同居,不是暫時,永遠的同居。『諸上善人』,經上講的「上善」是指等覺菩薩,菩薩裡面最上的,再沒有比他更上的、更高的,所以上善就是最高的等覺菩薩。等覺菩薩跟我們天天在一起。『俱會一處』,天天在一起同居,等覺以下那當然就更不必說,都包括在其中,一直到成佛還在一起,所以這個情形跟我們這個世間大大不一樣。

  【第二難遇。】

  像我們剛才所說的,五台山的文殊菩薩,普陀山的觀音菩薩,只有很少有緣的人遇到。在我們過去古大德傳記裡面所記載的,我們淨土宗第四代的祖師法照(唐朝時候人),遇到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在五台山,跟菩薩見過面。菩薩講經說法,法照也在下面坐著,聽了一次講演,聽完之後還向菩薩提出疑問。因為那個時候已經進入到末法,末法時期眾生根性鈍,問菩薩修什麼法門最為穩當?菩薩就勸他念佛,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菩薩很慈悲,還做了示范,念幾句給法照聽,法照就學會了。他本來是禅宗的大德,從此以後他就專弘念佛法門、專修念佛法門,成為淨土宗第四代的祖師。他傳念佛的音調就是文殊菩薩教給他的,叫五會念佛。所以那個時候人家叫他五會法師。這五會念佛是文殊菩薩傳下來的,但是現在這個聲調已經失傳。

  我們最近那個五會念佛,是最近的人聽說有五會自己就編了一個譜來念,那個念的我聽了一聽,恐怕有問題,為什麼?如果是菩薩傳的念佛音調,我們一聽應當是心地清涼自在,那才能夠相應,這個音調聽起來得不到,就像唱歌一樣。你用這個方法來念,你的心定不下來,所以絕對不是法照法師傳的,絕對不是,這我們要認識清楚。但是現在這種五會念佛拿去表演很適當,接引初機,表演可以,宣傳佛教可以,真正用功,那個聲調還是有問題。哪一種聲調好?那個聲調念得心清淨,念得心會定下來,這個方法就好。這是我們選擇念佛方法的標准。

  法照也很用心,臨別的時候走的路上都做上標記,希望下一次來再見到他,這個標記還沒做好,回頭一看,一片荒山,那個道埸沒有了。這個緣分就不夠深,只能讓你見幾個小時,以後就沒了。像《三昧水忏》裡面記載的迦諾迦尊者,在四川。都是有緣的才遇到,沒有緣的到那個地方,看到的是荒山、看到的是野樹,見不到菩薩莊嚴的道場,這就是『難遇』。

  【雖有聖者現居此土,不易見聞親近。】

  不容易!

  【彼土則皆如師友。朝夕同聚。】

  西方極樂世界就不一樣。那個地方諸大菩薩天天跟你在一起,所以你要有疑問,隨時可以請教,他時時刻刻關懷你、照顧你、幫助你修學,這不一樣!

  【第三希少。】

  我們這個世間雖然凡聖同居,聖人少。

  【聖者如珍如瑞。希有難逢。】

  太少了。

  【彼土則其中多有一生補處。其數甚多。非是算數所能知之。但可以無量無邊阿僧祇說。】

  西方極樂世界的聖人太多、太多,數不清!說一句老實話,這一些諸上善人,你看這裡講『多有一生補處』,一生補處是上善!他的數量比我們往生去的人還多,跟這些大菩薩們在一起,成就當然快!所以我們這個地方修行,這經上常講需要三大阿僧祇劫,到西方極樂世界,這二、三劫就圓滿。為什麼這麼快?你了解這個狀況就明白了,老師是阿彌陀佛、十方諸佛,同學是諸大菩薩,這不是凡人!跟這些人在一起,成就怎麼會不快!

  【第四所作不同。此土眾生輪轉六道。升沉無定。】

  所以這個地方修行難,證果難。最可怕的事情就是六道輪回,六道裡面生三善道就叫升,往上升;生三惡道就墮落,往下沈,『升沈無定』。六道裡面我們到底在哪一道住的時間最久?說實實在在的話,在地獄裡頭住的時間最久,在人天裡面住的時間最短,地獄時間住得最久,非常可怕!六道裡面眾生心裡面充滿了毒素,經上常講的貪瞋癡三毒。這三毒就感三惡道的果報,貪愛這是餓鬼,愚癡是畜生,瞋恚是地獄。裡面有三毒,外頭有惡緣,惡緣是什麼?誘惑你讓你起貪瞋癡,讓你貪瞋癡天天加重。換句話說,希望你墮落得愈深愈好,就干這個,這是我們居住這個環境太可怕!我們一定要有高度的警覺心。

  內要斷煩惱,外要斷惡緣,這個惡緣就是不為外境誘惑,這很要緊。凡是外面境界還能夠誘惑我,我對於這個境界要保持距離,愈遠愈好。古時候修行的道場,為什麼都建立在深山裡面?就是跟外緣斷絕。在深山裡面修行,山下發生的事情,發生什麼事情,總得有個三、五天,有人從山下上來的時候說說才知道,否則的話沒人知道。現在科技發達了,這個殊勝的緣沒有了,山頂上蓋個廟,裝個電視機,全世界的事情你都知道,那還修什麼行?這不能修!

  修行修什麼?修清淨心!我們這個經題上行門裡頭,第一個清淨平等覺,清淨擺在第一,修清淨心。你心不清淨,你還修什麼?凡是能夠擾亂清淨心的都叫魔障。什麼是魔?那個青面獠牙的魔看到,你就害怕,你當然不會親近他。什麼是魔?佛在經上講的十惡是魔,人偏偏喜歡。你看身,殺盜YIN,殺盜YIN是魔,沒有一個不喜歡;口,妄語、兩舌、绮語、惡口,這是魔,每個人都喜歡它;心魔,貪瞋癡,跟魔交上了好朋友,還不肯捨離,所以你生生世世修行都不能成就。你要想真正修行有成就,這些惡魔冤家要遠離。佛在經上講「十惡是冤家,十善是厚友」。誰奉行十善?哪一個遠離十惡?這一條做不到,菩提道上就有很大的障礙。這個障礙不容易突破,念佛也不能往生,這是我們必須要知道。

  這個世間的眾生造輪回業,《地藏經》上講得很好「閻浮提眾生,起心動念無不是罪」,都造作罪業,所以他的果報在六道裡頭「升沈無定」。我們的惡念多、善念少,所以斷定我們在三惡道的時間長,在三善道的時間短。我們這一生很幸運,三惡道的罪受滿了,這冒上來得個人身了;得了人身的時間很短,幾十年當中又不斷在造惡業,壽命到了又到三惡道去報到去。三惡道的那些人看到你上升了,都慶祝,為你慶賀。可是沒幾天,看到你怎麼又回來了?你說這個多可憐!不要說是地獄就是講餓鬼道,餓鬼道的一天是我們人間一個月,我們人間一年在餓鬼道十二天!這個諸位要曉得。假如從餓鬼道出來到人間,那餓鬼道大家慶賀你到人道來了,你到人道縱然活一百歲回去,又到鬼道去了,在鬼道看看沒幾天,你出去沒多久又回來了,這升沈無定!你想到這個事實狀況,你才曉得這個問題嚴重,真正可怕。所以不一心求生淨土,真的是不得了!

  【彼土則同盡無明。同登妙覺。】

  西方世界的人跟我們這裡不一樣,我們這個世間每一天大家在一塊兒干什麼?是非人我、貪瞋癡慢!搞這些,造輪回業;西方世界大眾在一塊兒干什麼?念佛,破無明,證佛道。日常生活狀況,世尊在經典裡面跟我們說了不少,他們每天生活狀況是聽經,聽佛講經、聽十方一切諸佛講經,智慧增長,每天供養諸佛如來,化度一切眾生,人家這個工作是福慧雙修!供養是修福,聽經說法是修慧,福慧雙修,天天干這個。有坐禅的、有行道的,他們日常生活你看多自在!沒有說是非的,沒有搞人我的,沒有這些事情。一直到斷盡無明圓成佛道,他們造的是這個事情,這「所作不同」。

  【尤勝者。】

  後面這一段,這是把兩個世界做一個比較之後,「凡聖同居土」做個比較之後,說明西方世界凡聖同居土尤其不可思議、殊勝無比!

  【不待斷惑。但能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便蒙佛願冥加。決得往生淨土。其事甚易。】

  這就是它無比殊勝之處。我們修其他的法門一定要斷見思煩惱,這個斷惑,惑就是見思惑,一定要斷見思煩惱,你才能夠超越六道輪回,才超出輪回;見思煩惱不斷,輪回決定不能超越,所以縱然修定修到四禅八定,也只能到色界天、無色界天,還是不能出三界,原因在哪裡?你的煩惱沒斷,定功是可以把煩惱伏住,它不起作用,你的境界往上提升,煩惱沒斷,所以他提升的是有一定的限度,到達這個限度就不能再往上升,這個定功失掉的時候就要墮落,是這麼回事情。

  可是這個法門就特別,只要你發菩提心。這個發菩提心,蕅益大師的解釋最好。蕅益大師說:什麼是菩提心?真正發心求生淨土,這一念心就是無上菩提心。這個說法我們好懂,我們能做得到。如果像經上所講的至誠心、深心、大悲心或者是發願回向心,我們做不到;蕅益大師講這個,我們可以做到,就是一心一意求生淨土。心裡面除這一念之外,別無二念,這個心就是無上菩提心。你只要發這個心,再能夠專念,一心念佛就得佛的本願加持,你一定得生淨土,所以這個事情容易!就是你肯不肯干,肯不肯放下。

  萬緣放下,一心專念。這種放下,諸位一定要明了,是叫你心上放下,不是叫你事上放下,事沒有障礙,心有障礙。無論是在家出家學佛,在家你有家事,你有家庭、你有事業、你有親屬你必須要照顧,這都屬於事。心裡面,一心專念阿彌陀佛,一心專求西方淨土,果然能這樣做,你在日常事務當中,你會做得更圓滿、做得更周到,為什麼?你心清淨,清淨心就生智慧。所以你處世就會處得很恰當,不會做錯事情。

  那麼出家,出家要服務道場,道埸是幫助眾生修學,所以出家人有出家人的事,這個事也不能放下。有些人誤會,出家還有這麼多事,那我出家干什麼?認為出家什麼事都不要做,就可以老實念佛。這故然也不錯,那要很大的福報!沒有大福報,你做不到,這種大福報怎麼辦?自己有錢有勢力,我出家,我自己蓋個廟,自己修行,可以,行!請幾個傭人幫你燒飯洗衣服、照顧你,可以!一般道埸是接引眾生的,不許可,沒有特權階級,一定要依照常住的規矩來做。所以說事要做,心清淨。心的確可以專緣淨土,專念彌陀,這就對!

  盡量減少誘惑,譬如道埸裡面,大家在一塊兒共修,不看報紙、不看新聞、不看電視、不接觸信徒,這信徒來了要照顧;你去了,去了我再不找你,不巴結信徒,心清淨。這個信徒很有地位、很有財富,我們要把他抓住,你的心就不清淨。清淨心要緊!那個要是抓信徒,那就是造輪回業,又去搞六道輪回了。那個事情不能干,你再有錢、再有勢力,於我不相干,我到極樂世界去;你搞你的輪回,我不再干這個事情。你來了,我們當然要接待;你去了,就像鏡子一樣,走了裡頭干干淨淨的一塵不染,所以住道埸要這樣用心就對了。由此可知,在所有一切修行法門當中,這個法門容易,古人講簡單容易,穩當快速,這說得一點都不錯。

  【如是方便直截。殊勝希有。乃十方世界所無。】

  十方世界跟西方極樂世界做個比較,西方世界這是無比的殊勝,他方世界沒有這個情形。

  【又帶業往生。仍屬凡夫。但無退轉。一生成佛。故往生同居。亦即圓生四土也。】

  這段的開示是真實不可思議。我們帶業往生,煩惱沒有斷,貪瞋癡沒有斷,是非人我沒斷,憑什麼往生?這一句佛號把我們這些念頭壓住,雖沒有斷,它不起作用,只要不起作用就管用,就可以往生;它一起作用就不能往生。這個事情特別是在臨終最後一念,所以這個最後一念就太重要!最後一念伏住,煩惱不起作用,阿彌陀佛起作用了,就往生了。第十八願一念十念都決定往生,有人念了一生的佛,最後這一念亂掉了,那就不能往生。所以你要曉得家親眷屬,冤家債主!不會放你過去。你這一到往生的時候,他在旁邊一把鼻涕、一把眼淚的,完了,就把你的念頭搞亂,你就不能往生。這冤家對頭把你拉住,不讓你走,你想成佛,他還要拉到你在輪回裡頭受罪。在一般人,他好心、他應該的孝順,孝順怎麼樣?把你拉回來搞輪回,叫孝順,這不得了!

  所以一般功夫都沒有達到一個標准,那麼往生的時候要特別注意。如果功夫成熟了,那不怕,你一把鼻涕一把眼淚,他也不動心,如如不動,他還是阿彌陀佛,功夫到家!真的放下。為什麼別人痛哭流涕你不動心?你自己兒孫痛苦你就動心?你有分別有執著。你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你的兒孫跟我不認識,陌生人一樣,也不動心,那樣才能成功。所以這個放下,在心裡面把這個意念捨掉。所以佛常常教給我們,既然學了佛,尤其是出了家,看家親眷屬跟一般信徒平等平等,無二無別,就沒有親情的牽掛,到將來往生就不會有這個障礙。平常要訓練,到那個時候才用得上。當然更好的功夫是預知時至,曉得什麼時候走,不生病,這就很高明。

  像過去,大概是五十七年的時候,台南將軍鄉那個老太太往生,那行!他們一家是學佛的,學佛還怕生離死別,還是怕這個。所以老太太往生,她是吃晚飯的時候,家裡人開飯了,等她吃飯,她說你們不要等,我去洗個澡,你們吃你們的。實際上,她是真的洗了澡,洗澡之後到佛堂裡念佛,站著走了,沒給家人講。家裡人等了很久沒出來,去找她,到最後找到佛堂,看到她穿了海青,手上拿著念珠,面對著佛像,已經走了。這個時候你怎麼叫、怎麼哭都不妨礙,已經走了,高明,這高明!

  我們在美國,也是前些年,甘老太太跟我講一個往生的故事。往生的也是個老太太,是她的親戚,大概是她的一個遠親,在美國。什麼時候往生沒人知道,她是打坐走的。因為在美國家庭裡面,這個老太太早晨起來就是燒燒早飯,這一天家裡人都起來了,那老太太沒燒飯,沒動靜,就開她的門,門一打開,老太太在床上打坐,仔細一看,走了,不曉得什麼時候走。可是她老早就寫好遺囑,遺囑就擺在她床面前,而且兒子、媳婦、孫子那個孝服,不知道是什麼時候做好的,因為在外國買不到。她都自己平常就做,都做好了一份一份也擺在面前,後事全部准備好了,她那麼潇灑的打坐往生。這都是念佛功夫到了家的,這事距離我們都不遠。

  諸位想想他們能做到,我們為什麼做不到?實實在在說,他們真放下了,我們為什麼做不到?沒放下。嘴巴裡頭嘴很硬,我要往生,心裡頭牽腸掛肚的事情一大堆、一大堆,所以走的時候還得要生病,你說多麻煩?真正捨干淨,身心清淨,不會生病。凡是走的生病,換句話說,沒有放得徹底,心不是真正干淨。所以我常講:所有一切疾病的根源都是妄想煩惱生的。你沒有妄想、沒有雜念、沒有煩惱,你怎麼會生病?所以疾病的根源你要找到,他們為什麼不生病走?換句話說,他心清淨,這是真正的福報。所以我們帶業往生,生到西方世界還是凡夫,但是西方世界不退轉,到那個地方去,真的就圓證三不退,一生成佛。我們一生真是往生,一生成佛,所以這個法門叫當生成就的法門。這底下這一句。

  『故往生同居,亦即圓生四土』。我們著重在圓字,圓滿!這是他方世界沒有的。在事實上有許多同學來問,我們念佛冤親債主很多,這個當然多,多到沒有辦法計算,為什麼?是你生生世世跟眾生結的緣。你跟這一切眾生結善緣少,結惡緣多,為什麼會結惡緣多?因為念念都是為了自己,都干一些損人利己,損人利己就跟人結了冤家,就結了怨。所以結怨得多,結恩的少,太少、太少!恩裡頭都有怨,這要知道。這些冤親債主時時刻刻來擾亂,這怎麼辦?所以解冤釋結,就是佛門修行裡面一個重要的課題。

  怎樣把眾生這個怨結把它解除?這個要靠兩種力量:一個要靠自力,一個要靠佛力。自力裡面又有兩種:一個是斷惡修善,積功累德,把自己所修的這個成果回向給這些冤親債主,願他們離苦得樂,願他們破迷開悟。第二自己專修清淨心,因為身心清淨,緣就斷掉。冤家債主想要報復你、找麻煩,他總要有個機會,這個機會在佛法裡講「緣」,我們不給他機會,緣斷掉,這是自力,用這兩種方法。這兩種方法用的得力,阿彌陀佛的願力加持,這就靠佛力了。佛的願力加持,我們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之後,有智慧、有道力、有神通,我們一定幫助這些冤親債主。真正這樣發心,真正這樣修行,這才能夠解冤釋結。古大德跟我們說念佛求生淨土是解冤釋結裡面最好的方法,沒有比這個方法更好。再看底下這一段,這第二:

  【方便有余土。念佛功深。離雜亂心。專念一句名號。心口相應。字字分明。心不離佛。佛不離心。念念相續。無有間斷。如是念佛。名事一心。】

  這是我們念的功夫深,這個帶業往生念佛的功夫得力了,就能帶業往生。我們現在念佛功夫不得力,什麼叫不得力?壓不住煩惱,煩惱習氣一來,馬上就發作,佛號就忘掉,這就是功夫不得力,這個不能往生。要念到得力,這個得力就是雖然喜怒哀樂要發的時候,一句佛號就壓住,它就不會發作,這就功夫得力,這才能生凡聖同居土。從得力之後再加強,那功夫就深了,深的時候就能夠斷煩惱。『離雜亂心』,這個雜亂心就是見思煩惱,我們常講的「是非人我,貪瞋癡慢」,這些念頭淡泊了,很淡泊、很淡泊。換句話說,這一句佛號很容易就控制住,要到這樣的境界。這底下講方法。

  『專念一句名號,心口相應,字字分明』。古德教給我們攝心念佛的方法,佛號從心生,心裡面的佛號,口裡面念出來,耳朵再聽進去,用這個方法念,你的心裡有佛,口裡念佛,佛號再用心聽進去,這個方法就是都攝六根的方法。我們六根不會被外面境界所轉,用這個方法來攝心,這樣子心口就相應。口裡念佛,心裡面有佛;而不是口裡念佛,心裡頭沒有佛,那就不相應。要念得字字分明,一個字、一個字清清楚楚,念六個字,行;念四個字也行,喜歡念六個字就念六個字,喜歡念四個字就念四個字。

  『心不離佛,佛不離心』。這兩句話是關鍵,就是你心上真正有佛,時時刻刻有佛,念念有佛,這個人決定往生。『念念相續,無有間斷』,念念相續,無有間斷,不是說口,口念佛可以間斷,口可以不念,心裡面的佛不能間斷,這樣念佛,這叫「事一心」。「事一心」這個功夫也有淺深不同。淺的如剛才說的,見思煩惱完全伏住了,很容易就伏住。念不念佛,是非人我,貪瞋癡慢,都不會起現行,都沒有這個念頭;功夫深的,見思煩惱完全斷掉,那是功夫深的,等於阿羅漢,也有這麼深的功夫。換句話說,這樣的功夫不生西方淨土,他也不搞六道輪回,他超越六道輪回,有這樣的能力,這就是事一心的上上品,就到這個境界,中下品的沒有到這個境界。

  【若達此境界。】

  這是講功夫到達這個境界。

  【雖不求斷惑。】

  沒有想斷煩惱。

  【而見思煩惱。自然斷落。】

  可見得斷煩惱這個事情不是有心去斷的,有心有念頭去斷它,斷不了,決定斷不了,為什麼?因為斷煩惱那個念頭就是煩惱,而有這個東西存在的時候,你煩惱怎麼能斷得掉?這一個念頭就是不清淨,你的清淨心就不能現前,因為有這個東西污染。這就說明只要功夫深,煩惱自然就斷掉。這個斷煩惱是自然的,智慧自然開,不要去求。求智慧那就是迷惑顛倒,那是無明,決定不能求,一切順其自然。只要老實念,這個重要,只要老實念,功夫自然成就,這樣就好。

  『見』是錯誤的見解,錯誤的見解太多、太多了。佛把這些錯誤的見解歸納為五大類,叫見惑或是迷惑。這五大類裡面第一個「身見」。你看看哪一個眾生不把這個東西當作自己?這個見解錯誤,這身哪裡是我?那諸位要問:這身不是我,什麼是我?身真的不是我,真有一個我在,你要把那個我找到了,那你就成功。你的問題就解決。

  「我」這個定義,在佛法裡面有八種講法,其中有兩種最重要的,諸位明了你就曉得這個身不是我。「我」第一個意思是主宰的意思,這身能不能做得了主?做不了主。它有生老病死,它怎麼能做主?真能做主,誰不願意年年十八?它剎那剎那在變化,它是假的不是真的。這第一個意思,「我」是主宰的意思。第二個自在的意思,自由自在。我們這個身不能自由自在,受的限制太多,所以你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雖然是凡夫,煩惱一品沒斷,真我就現前。為什麼?那個身永遠不壞,永遠不變,跟佛的身相完全相同,這是有主宰的意思。第二個他真自在,你看他能分身,他能夠一處、一時、一念能夠變無量無邊身相,到十方世界去供佛、去聞法、去度生,他自在!我們這個沒有辦法,不能分身。所以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真我就找到了。

  在這個世間沒有真我。所以把這個身體當作我,是最大的一個錯誤見解。這個身不是我,不是我是什麼?是我所有的,是我所這不是我。像那個衣服,衣服是我所有的。身?身是我所有的。六道裡面的身都是我所。把我所當作我,你說這錯到哪裡去了。就好比一個人穿的衣服,把這個衣服當作我,我忘掉了,衣服是我,你說這就冤枉,這大錯特錯。所以這個身是我所,我們把這個身要看成跟這個衣服一樣。衣服舊了,脫下來不心痛,換一件新的;身體衰老,不要了,再換一個新的,你就不會貪生怕死。覺悟了,用了這麼多年,不要了,換個新的,這捨身受身就得自在,就不會有苦。如果你很愛惜這個衣服,好像把衣服當作我,要把這個身體衣服脫掉換下,就像剝皮一樣痛苦,錯誤的觀念!頭一個身見。

  第二個「邊見」。邊見,現代人所講的相對的見解,這是錯誤的。這個道理很難懂,你看世間人說有我就有你,我跟你是相對的;有大就有小,大小是相對的;長短是相對的,沒有一法不是相對的。這個相對叫邊見,都是一邊一邊,不曉得這兩邊是一個。這兩邊不是一個,長不是短,短不是長,這是個錯誤見解。除了這個,在因果上產生錯誤的見解,見取見、戒取見。見取見是果上錯誤的見解,戒取見是因上錯誤的見解,這是講因果。諸位要曉得,世法、佛法不離因果,因果是真理,是事實真相。善因一定得善果,惡因一定有惡報,善惡果報這是真理,是天經地義,沒有任何人能夠改變的。

  今天早晨有一些同修來看我。其中有一位跟我說,他說他有一個朋友去拜一個通靈的師父,有神通,通靈的師父。他說那個師父靈得不得了,他的小孩上學念書,去供養他,他保佑他就考取了,就考中了。所以相信,信得不得了,勸他去拜師父。他來問我:可不可以去拜?我說果然有這麼大的能力,不但你可以去拜,諸佛菩薩都應該拜他做老師。可是我教他,我說你仔細觀察,一個人去拜他一個人得感應,十個人去拜他十個人都得感應,一百個人去拜他一百個人都得感應,那是真的,那一點不假!如果說一千個人去拜他,只有一、二個有感應,那是假的。為什麼?你不拜他也考取,你命裡頭該中,與拜他有什麼相干?他正好碰住是不是?你就叫他靈得不得了,《了凡四訓》多念念!你看孔先生給他算命,哪一年中第幾名,哪一年中第幾名,命裡注定的!到那個時候去考,發榜,果然沒錯。他靈在哪裡?

  諸佛菩薩、神仙上帝都不能變動因果,都不能改動的,誰有力量來改變?《楞嚴經》上講「末法時期,邪師說法如恆河沙」,所以我今天特別提醒他,他自己也承認,現在世間人聽騙不聽勸,勸你不聽,一騙就上當,就去了,甘心情願去了,你說冤枉不冤枉?所以這個因果是有一定的定律,因果就是善惡的果報。你不修福想僥幸得福,沒有這回事情。用僥幸的心得到的福,還是你命裡頭有的,你命裡頭沒有,決定得不到,這冤枉!一定要修。

  佛在經上跟我們講得很清楚,財富是福報。今天大家發財,你以為你的運氣很好,經營的方法很好,你發達了。其實這都是看錯了,命裡頭有的。我從前很辛苦,這幾年才發的。你那個命裡頭發達是有一定的時間。所以我常勸人念《了凡四訓》,《了凡四訓》至少要念三百遍你才會記住,印象才深刻,才知道一個人發達都有一定的時間。所以我們中國古人常說:人在晚年的時候發達好,能保住;年輕發達,如果要不修福,那個福享完,晚年受罪就苦。但是發達的時候,知道修福的人不多,所以古人說這個話用意很深。這個福報不要在年輕的時候發,晚年發。晚年發,不修福還能保得住,一直到老還能保得住;年輕的時候發達,發了大財,去享受去不知道再修福,幾年就完了,福報就享盡。享盡,像做生意,你看現在這社會上,年輕發達的人很多,四、五十歲倒閉了,晚年很苦很苦。我們看到很多,在中國、在外國都看到很多,事業做得的確是很大,員工到幾千人、幾萬人的,一個不景氣倒閉了。你說是經營不善?那是緣不是因。因是什麼?福報享盡,不知道修福。

  修福是布施,財富是財布施得的果報,聰明智慧法布施得的果報,健康長壽無畏布施得的果報。你不修這個三因,你怎麼會得三種果報?你說你辛苦經營發財,自古至今很多人不經營,不用頭腦,糊裡糊塗他的財就發得好大,他不要聰明智慧,他不需要去經營,命裡有。這佛法講得很透徹。我們布施的時候非常歡喜,很樂意的布施,這個財發得就很順利、很自然;我們這個布施是人家來勸,勸的時候,好就布施,布施得不甘心、不情願,布施出去之後,後悔好多天,這樣將來發財的時候就發得很辛苦,賺錢賺得好辛苦,好不容易賺來的,就是為什麼?你布施得不痛快。人家那個坐在這裡,什麼也不干,自然錢就來,他布施得痛快、他布施歡喜心。是這麼一個原因!

  你把這些因果搞清楚,你就知道該怎麼修,就得什麼樣的果報。所以這個見取見跟戒取見必須要搞清楚的,除這四種之外,所有一切錯誤的見解就叫邪見。邪見就是所有一切錯誤的見解。這個思想上的錯誤,貪、瞋、癡、慢,這是思想上的錯誤。所以念佛的功夫深,這個東西不斷自然沒有,自然斷掉,這樣的人往生,生方便有余土,比凡聖同居土要高一級。這個高一級這是從自分上,就是自己的功夫上來說的,如果從佛的加持來講是平等的,西方世界是平等的法界。好,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念佛回向。

  無量壽經玄義  (第九集)  1994/10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2-026-0009

  請掀開講義第十八頁第二行,看第三小段:

  【實報莊嚴土。憶佛念佛。歷歷分明。行住坐臥唯此一念。無第二念。不為貪瞋癡煩惱諸念之所雜亂。是名事一心。事上即得。理上未徹。屬定門攝。未有慧故。】

  這一段還是總結前面所講的方便有余土。從這一段文當中,我們了解念佛的功夫淺深次第的差別。『憶佛念佛』,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憶是想念,常常想佛,常常想著西方世界依正莊嚴。如經中所說,這個「念」就是心上確實有佛,念念不忘。『行住坐臥』,就是指一切時、一切處心裡面有這一念。這一念非常的深刻,除這一念之外沒有其他的雜念,這是功夫。這個功夫能伏煩惱。內能夠降伏煩惱,外不為境界所動,也就是說不會為外境所誘惑,念佛功夫到這個地步,這叫做『事一心』。事一心裡面也有淺深差別不同,像經上講的四土九品。實在講九品怎麼來的?就是功夫深淺差別不同而現的這個現象,這差別的現象。這是『事上』能伏煩惱,可是『理』沒有透徹,因此屬於事一心。事一心是得禅定,沒有開智慧,所以是屬於『定門攝』,沒開智慧。

  【更進一步。於自本性。忽然契合。】

  這個定的功夫深,不定遇到什麼樣的機緣,這一觸他開悟了,豁然明了了。明了什麼?明了萬法唯心,就是佛在大乘經上所說的,像《華嚴》裡面所講的「唯心所現,唯識所變」,見到這個境界,見到這個事實,這就是見性,禅家所講的「明心見性」。

  【了知能念所念唯是一心。】

  我們現前能念佛的心跟所念的阿彌陀佛西方世界依正莊嚴,統是自心變現的,這是忽然明白了。就像一個人在作夢一樣,在夢中能做得了主,這是定,也是屬於禅定,夢中可以做得了主;內不起妄想分別,外不為境界所動,就是你定中做得了主!夢境裡頭也是顯示出定功,可是夢境依然不明了,到什麼時候恍然大悟,原來在作夢的時候夢中的自己,夢中所現一切境界,全是自心變現的,除了自心之外別無一法可得,這就開悟了,夢中那個境界明了了。我們一般修行人那個開悟的樣子就像這樣的,全都明白了。

  【不住有念。不落無念。】

  這個悟了之後,我們要問他還念不念?還念。這個時候就是所謂的「念而無念,無念而念」,事上有念,理上無念,有念不落空,無念不落有,空有兩邊都不落。

  【如疏鈔雲。】

  蓮池大師在《疏鈔》裡頭說得好。

  【若言其有。則能念之心。本體自空。所念之佛。了不可得。】

  唯是自性而已。

  【若言其無。則能念之心。靈靈不昧。所念之佛。歷歷分明。】

  在事相上,他念這個佛號,憶想西方世界依正莊嚴,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沒落空!這一點我們要特別注意到。因為有不少人在這個地方錯會了意思,以為見性之後,佛就不要念了,這是錯誤的。我們看《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菩薩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成佛當然入這個境界,成佛之後念不念?照念,一點都沒有松懈下來,還是照念,依舊是自己念佛勸人念佛,道理就在此地,這是菩薩給我們做一個很好的榜樣。

  【無念而念。念而無念。言思路絕。不可名狀。唯是一心。清淨本然之體。更有何法而得雜亂。是名理一心。】

  這是『理一心』的樣子,理一心的現象。這個念跟無念是同時的,不是兩樁事情。我們對於這個境界很難體會,就是我們把有念跟無念區別為兩樁事,殊不知在菩薩是一樁事。事上有念,理上無念,理事不二。所以有念跟無念是一不是二,萬萬不可以錯會,『無念而念,念而無念』,那不念就是念,那我不念了,不念就是念,這就把意思錯會了,那還不如一個人老老實實有念好,有念還能往生,沒念恐怕往生的機會都喪失掉,那叫真正可惜。這叫「惡取空」,並不是真正徹底明了,是他錯解了。

  『言思路絕,不可名狀』。就是我們常講的「言語道斷,心行處滅」,這是事實真相。事實真相是說不出來的,不但說不出,連思惟想像都不可以。一落到思惟想像就是第二義。這佛法裡面常講第一義,思惟想像落到第二義就不是諸法實相。想像都不可以,言語更無法去形容它。言語范圍不大,它是有界限,不但佛在經典裡面有這回事情,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有時候自己的意思沒有辦法表達出來,言語說不出來,可是自己也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於是乎就曉得言語的能力是有界限的。

  不但言語是有限的,思惟想像也有限度,不過它的限度比言語要大得太多。這在唯識經論裡面,講你能夠思惟想像的可以達到阿賴耶識,能夠思惟能夠想像,阿賴耶識就是個界限,阿賴耶識外面的就是真如本性,真如本性,這是思惟想像達不到。這才說「言語道斷,心行處滅」,這兩句話是形容自性的,這是一心。證得一心,就契入這個境界了。雖然這個境界說不出,佛還是為我們說出來,佛怎樣說?所謂「烘雲托月」,像畫畫一樣,月亮畫不出來,畫雲彩,雲彩當中空一塊,那個空一塊就是月亮,用這種方法。於是佛用許多的言語,你不能執著言語,你要體會弦外之音,你要體會到這個意思。這是佛以不得已的方法,這是經上常講的「善巧方便」,把這個事情給我們透出一點消息,像此地所說的都是透出這一點消息。『唯是一心』,一心是什麼?『清淨本然之體』,這是《楞嚴經》上說的。清淨本然,本是本來就是這個樣子,六祖大師悟入自性的時候,他說「何期自性本來清淨」,就是這個境界,他見到了。

  『更有何法而得雜亂』。清淨心永遠是這個樣子,永遠不染,從來也沒有染污過。縱然墮落在三惡道,變畜生,變餓鬼,變地獄他也不染污。這就是他本來清淨!這個境界叫『理一心』,所以理一心是明心見性的境界,這是屬於慧。慧裡面有定,定裡面不見得有慧,慧裡面一定有定。

  【念佛若達理一心。破一分無明。則生實報莊嚴土。】

  由此可知,念佛這個方法確實是很妙。為什麼?它能破無明。破無明是最難的,能破無明,當然能斷見思塵沙,這一定道理。我們把這個道理搞清楚了,這個事實明白了,於是對這個法門就產生了堅定的信心。這個法門可以斷見思、可以斷塵沙、可以破無明,我就不必再麻煩,不必再找其他法門,這個法門有這功效,這一門深入不就成了!這個對於修學淨宗,可以說死盡偷心,一門深入,也證明這一句佛號可以達到參禅的最高境界,我們用這句佛號可以達到。

  說實在的這句佛號達到這個境界,比那個參禅、觀心、持咒那些方法不但快得多,而且穩當得多。因為那些方法如果用功不善,容易找麻煩,我們俗話講著魔。而念佛這個法門,決定沒有魔事,為什麼?你如果真的死心塌地一心念佛,就得阿彌陀佛本願加持,魔事遠離不能接近,這是得到佛力的保佑,有這個好處。將來往生,生實報莊嚴土,這是上上品往生,生到西方世界花開見佛。這一點我們要珍惜,因為太難得、太希有了。

  世尊在其他大乘經裡面告訴我們,花開見佛是見報身佛!什麼人有資格見報身佛?大乘經上講法身大士,就是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證到法身的,這稱法身大士才有資格見佛。一般人修行,要修到這個地位是很難的,在時間上講,得要修兩個阿僧祇劫;在位次上說像別教的菩薩要經歷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到初地,經歷這麼多的位次才達到這個境界,而實際上跟西方世界決定不能相比。為什麼?西方世界生到那邊去,蒙佛本願威神的加持,都證到阿惟越致的果位。阿惟越致是七地以上不是初地,七地以上;換句話說,要三個阿僧祇劫才能達到。我們在一生當中就把這個事情圓滿的辦妥,其他的菩薩要這麼長的時間,經歷這麼多的階位,這是淨宗,不需要!生實報莊嚴土。

  【同時分證常寂光淨土。】

  『寂光』是理,前面講的三種淨土是事,理事不二。下面要把寂光淨土也略微介紹一下。

  【常寂光土。法身佛所居之土。名為常寂光土。】

  法身。

  【要解雲。實相之體。非寂非照。而復寂而恆照。照而恆寂。照而寂。強名常寂光土。寂而照。強名清淨法身。】

  這個『常寂光』三個字很不好懂,蕅益大師在《要解》裡面為我們說的,「常寂光」就是實相的本體,實在說,不但是實相之體,所有一切萬象都是從這一個本體變現出來的。在此地為什麼一定要指實相之體?這個意思很深,因為除如來實報土之外,像凡聖同居土、方便有余土都不叫實相。那不是實相是什麼?就是《金剛經》上所說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這就是同居土、方便土都是夢幻泡影,為什麼?它這個相是無常的,剎那剎那在變化。實報土是什麼現象?實報土是一真法界,這個境界是真常,不會變的,所以佛在大乘經上為我們區別,說它叫做法性土,我們住的這個同居土跟方便土叫法相土。

  那麼有一點唯識的常識,就好說了。法相土是什麼?阿賴耶的相分。阿賴耶是生滅法,所以它變現出來的相分也是生滅法,是有為法。《百法》裡面有為法,前面九十四法都是有為法。有為法裡面第一個就是八識五十一心所,這都是有為法。有為法就是有生有滅,剎那生滅,無常的,我們講萬法無常。可是法性土是無為法,它是常住的,西方極樂世界是法性土。我們看《華嚴經》上毗盧遮那佛的一真法界是法性土,那是法身大士所住的。可是西方世界有個非常特殊的現象不可思議,就是阿彌陀佛的同居土、方便土也是法性土,這是很不可思議的。這個凡聖同居土都是真常而不變的,這是跟他方諸佛世界不一樣的地方。

  蕅益大師用「寂照」這兩個字來說明,這很有意義,它的含義非常深廣。寂是體,照就是用,但是它的體用可以互換的;照是體,寂就是用,所以寂照,照寂可以互換,交互來用的。而本體實在講寂與照都說不上。寂照實在講是它兩種現象,它的現象可以用這兩個字來形容,所以是「寂而常照,照而常寂」。『照而寂』就稱它作常寂光,照,這個照是智慧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但是它如如不動!也就是說從來沒有起一念分別執著,從來不起一念,這是寂;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是照。那麼這個現象則勉強給它起個名字,實際上哪有名?名都是假名,因此我們對於名相不能夠執著,體會它的意思就好,決定不執著,這個假名叫常寂光土。『寂而照』,寂是如如不動,了了分明,這就把它起個名字叫清淨法身,實際上身跟土是一不是二。

  【故知身土不二。皆屬強名。】

  這個名是很勉強起的。

  【寂照同時。非思量境。】

  這是不可思議的境界,沒有法子去思惟想像的,它寂照是同時的,沒有先後。下面將常寂光這三個字簡單敘述一下它的含義。

  【常是法身德。法身常住故。】

  常是永恆的、不變的,它會變那就無常,所以這個是真常。諸位要知道常寂光這三個字就是形容我們自己的真心本性,或者我們念佛法門裡面講的一心不亂,一心是什麼樣子?一心就是常寂光,一心就是真心,真心就是本性,這是常住的。什麼叫真心?實際上我們從早到晚時時刻刻都在用它,用它不知道!世尊在《楞嚴經》上告訴我們,在眼你會見,在耳你會聞,在鼻你會嗅,在舌你會嘗,見聞覺知就是真性,你什麼時候曾經離開它?我們這個身是無常的,這個身體會壞,見性不壞。《楞嚴經》裡面世尊為阿難分析的十番顯見,舉出眼根來做個例子。眼根當中的見性,說明見性不生不滅,見性不來不去,見性不垢不淨,它是真常的;不同於眼根是色法,不同於眼識是心法,那是有生滅、是無常的。見性就是真性,它是常,它是寂,它有光,它這三個都有,所以它常住。

  【寂即解脫德。塵勞永寂故。】

  『解脫』是大自在。這個解是解開,什麼東西解開?煩惱,妄想,分別,執著,解開了。脫是永脫生死輪回,解脫了,這本來它就沒有輪回,本來就沒有煩惱,『塵勞永寂故』。六根根性上確實沒煩惱、沒妄想、沒有執著。

  【光即般若德。智光遍照故。】

  它的作用廣大無邊,我們眼盡虛空遍法界都看得清清楚楚,我們的見性就有這種能力。現在我們的見性能力減弱了,本來我們是有百分之百的功能,現在只剩百分之一,百分之九十九的功能都不見了,是不是真的不見?不是,佛跟我們說你有障礙把它障住了,所以它圓滿的功能不能夠顯露,什麼東西障礙了?佛說的二障、三障。二障是煩惱障、所知障,如果講三障,惑障、業障、苦障,惑業苦。我們因為有這二障跟三障,把我們性德障住了,不是我們性德有了欠缺,那你就完全看錯了。就好像白天陽光普照,今天沒有太陽,這個太陽被雲彩遮住,那太陽光有沒有減弱?沒有。你透過雲彩,那邊太陽一樣光明,絲毫沒有減弱,不過是雲彩遮住它而已。佛給我們講的二障、三障就像雲彩一樣,遮住太陽而已,太陽光絲毫沒有減少一點點,是這麼一回事情。

  所以智光確實是遍照!也就是我們六根的作用,我們眼能夠見盡虛空遍法界,耳也是聽盡虛空遍法界。如果我們能力恢復,我們坐在此地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講經說法,我們看得清楚、聽得清楚,有這個能力。我們想到就到佛的身邊,這是性德的圓滿功能,所以常寂光就是表的法身般若解脫。這是真心的三德,「德」是德用,三種作用。這三種作用都是圓滿的、真實的,永遠不會衰退,不會消失的。

  【涅盤三德。如來秘藏。】

  『涅盤』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叫滅。你看小乘人修的四谛法,苦、集、滅、道,那個滅就是涅盤。滅什麼?滅煩惱,滅無明,滅生死,這些東西統統都滅了,就是寂的意思,永寂的意思。一切都滅了,煩惱、妄想、生死統統都滅了,我們自性的功德顯露出來。自性功德就這三類,常寂光,法身、般若、解脫統統都顯現出來,這是本有的『三德』,三種的德用。『如來秘藏』,如來就是自性,我們真如自性裡面的寶藏,稱為秘。這個秘是深密不是秘密。深密是對凡夫、對二乘、對權教菩薩說的,法身大士就不密了,全都顯出來了,還有什麼秘?對我們講是密,我們有,你看有顯不出來,秘!就好像太陽有,但是在雲裡面把它遮住了,雲層的後面真有,它秘藏在濃雲的後面,是這個意思。

  【等覺大士破盡四十一品無明。】

  無明四十二品,等覺菩薩已經破了四十一品,還差一品。

  【更破最後一品生相無明。法身全顯。圓證三德。徹本心源。究竟清淨。證入常寂光土。】

  這個常寂光土,圓滿的常寂光土不是分證。分證,圓教初住就證一分了,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就證一分寂光淨土。等覺菩薩在十地之上!圓教十住,初住菩薩開始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十住破十品,十行、十回向、十地這又破三十品,就破四十品無明,等覺再破一品,破四十一品,這最後一品無明叫做『生相無明』,什麼相?妄相,《金剛經》上所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生十法界的妄相。如果這一品無明也破掉,不但六道沒有了,十法界也沒有了。也許大家講,這六道十法界沒有了,那怎麼辦?那就好辦,這個妄的沒有了,真的就顯了,那個時候顯的境界叫一真法界。

  法界原本是一真的,因為起了無明,所以把一真法界變成十法界。無明愈迷愈深,深厚的無明又把十法界變成六道、變成三途,是這麼一回事情。所以四十一品無明破盡了,這菩薩成佛了,這時法身圓滿的顯現,全現。由此可知,在菩薩地位上法身是分顯,就好像我們夜晚看月亮一樣,初三、初四的月亮是個月牙,初九、初十是半月,不圓,到十五月亮圓了。成佛就像十五的月亮,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就像十四以前的月亮不圓。這時圓證三德,就是法身般若解脫,也就是常寂光才圓圓滿滿。

  『徹本心源』。這個心是真心,源是什麼?一切萬法的根源,一切萬事萬法都是真心變現出來的,所以真心是萬事萬法的根源,到如來果地這才完全證得,才知道究竟清淨。所以佛眼睛裡不但一真法界清淨,十法界清淨,六道清淨,三途清淨,無有一法不清淨。所以佛眼睛看一切眾生都是佛,不是未成佛。如果還加上個未成佛,那佛還不清淨,佛沒有真的成佛。佛看一切眾生是真佛,跟他自己在果地上無二無別,這是他真正成就了。我們現在很糟糕,我們修行很不容易成就,我們犯了很嚴重的病,但是自己不曉得,什麼病?六祖給我們說破了「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而我們今天是專門看世間過,不見自己過是專見別人過,這在菩提道上沒有指望,念佛都不能往生,一定要曉得。

  六祖大師在《壇經》裡面跟神會一段對話,那對我們是很好的教誨。他跟神會說:我亦見亦不見。因為六祖拿棒子打他問他痛不痛?他說我也痛也不痛。六祖說你這個話說的弊病很多,如果你痛你是凡夫,你要不痛你是木頭。他是模仿六祖的話。因為六祖說:我也見也不見。六祖說:我見是見自己的過失,我不見是不見世間的過失。我不見別人的過失,我見自己的過失,這是一個真正修行人!我們今天修行,真的是亦見亦不見,專見別人過失不見自己過失,跟六祖大師恰恰相反,這菩提道上沒指望!

  世間法一切是緣生,所以我們凡夫妄想執著這個習氣非常深重,如果明白一切法是緣生,你操什麼心?你操心能改變環境嗎?不能改變,一切法是緣生!所以菩薩能夠隨緣不變,在一切隨順,成就自己的寂照功夫。寂是如如不動,了了分明是照,如如不動是寂。唯有自己成就才能夠普度眾生,才能幫別人的忙。時時刻刻還都放不下,還都操這些冤枉心,你說這個糟糕!何況學佛?學佛的人跟世間人不一樣,更不要操心。這是從前章嘉大師教給我,既然學佛,一切交給佛菩薩,交給護法神。諸佛護念,護法神安排護念,我操什麼心?什麼心都不要操了。諸佛護念,護法神在當中來安排,你說這多自在!如果我們自己常常用心還要來操心,說老實話,佛也不管你,護法神也不管你,那就夠你操心,這自找麻煩!所以真正懂得這個道理,為什麼不學看破放下,自在隨緣。我們對佛的教誨多少能體會到一點,在行持上才能夠把握得住。我們看底下這一段:

  【凡夫帶業往生同居土。以親聞佛訓故。無退轉故。壽命無量故。故必於此一生。圓斷諸惑。圓淨四土。故生同居。亦即生上三土。故曰圓生四土。】

  這是淨土殊勝之處,也可以說西方淨土超過一切諸佛淨土,一切諸佛淨土裡頭沒有『圓生四土』這個說法,也沒有這種事,唯獨西方淨土有。唯獨就是無量無邊諸佛剎土,只有阿彌陀佛這一處有,有這個現象。我們今天能生淨土都是帶業往生。可是帶業大家要曉得,只能帶舊業不能帶現行,現行就是現在還在造,那不行。帶是給你帶過去的,沒聞佛法,沒發心修行,那以前的可以帶,現在天天還在造業,那個沒辦法帶。諸位想想為什麼?天天依舊還在造業,我們的業力、習氣實在說已經夠深了,這些惡業障道的。障什麼?障我們的清淨心。

  念佛要念到心清淨才能往生,這是最低的標准,心淨則土淨。清淨的樣子是什麼?剛才我舉六祖講的那個,就是那個樣子。幾時不見世間過,心清淨,不見世間過,煩惱習氣並沒有斷,只是念佛的功夫,念佛的定慧有了一點作用,把我們這些煩惱習氣伏住了。世間人於我不相干,不管它,放下,自己心得清淨,這是我們往生起碼的條件。環繞周邊的人他們的毛病,我們也不要管,也不要放在心裡。你放在心裡,剛才講就障礙你,那就是業障,你就不能往生;換句話說,你這一生念一輩子佛,或者做很大的功德,還是搞六道輪回。所修的積功累德,不過是換得來生的福報而已,不能出三界,不能往生。所以往生的人一定是身心世界一切放下,這才能往生,我們才能得清淨心。功夫更深的能伏煩惱,能斷煩惱那更好,怕的是我們自己到不了那麼深的功夫。這最起碼的功夫我們要能夠獲得,我們這一生才有指望。這是講帶業往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

  到達西方極樂世界,緣太殊勝了,這裡給我們舉出三條,這三條非常希有,非常難得!世尊在經上常講「人身難得,佛法難聞」,能遇到佛更不容易。我們在六道裡面打轉,多生多劫難得一次遇到佛,遇不到!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天天見佛,『親聞佛訓』,每天聽阿彌陀佛說法;不但聽阿彌陀佛說法,而且時時刻刻聽十方一切諸佛說法。經上講得清楚,到那個地方有能力,可以化身到十方世界去供養諸佛,聞法利生。這樣殊勝的利益,許許多多大菩薩想求都求不到的,我們今天這緣成熟了,遇到了,『無退轉故』。

  底下一條講這三不退。不但是三不退,圓證三不退,所以成佛就快,不需要三大阿僧祇劫。我們從《彌陀經》,從淨土經論上仔細去觀察,在西方世界成佛,我們凡夫地一品煩惱沒斷的,到西方世界去成佛,充其量也不過是三劫、四劫就夠了,這個時間縮短多少。一般人成佛要三個阿僧祇劫,《華嚴經》上講無量劫你才能修成,西方世界只要三劫、四劫就成佛了。你要問為什麼?他天天聞佛說法,這還得了!時時刻刻聞一切諸佛說法,同參道友、天天在一塊研究討論的都是等覺菩薩,他怎麼不快。修學環境,盡虛空遍法界西方世界第一!修學環境。無退轉故。

  『壽命無量故』。再大的經論,像《華嚴經》裡面所說的,龍樹菩薩所講的,他在龍宮所看到的大本《華嚴經》,十個三千大千世界微塵偈,一四天下微塵品,這樣大部的經到西方極樂世界就簡單了。為什麼?我們有無量壽,再大部的經我們也不在乎。這個地方壽命很短,大部經太長沒法子接受,像過去李老師在台中講《華嚴經》,一個星期講一次,那個時候開講,有同學就問我《華嚴經》老師要講多少年才能講完,我給他估計一下要五十年才能講完。壽命短的活不到五十歲,那《華嚴經》聽不完整就走了。你才曉得太難了,西方世界壽命無量!所以大師在此地,底下這個語氣勸勉我們,辭句懇切。

  『故必於此一生』。你必定要在這一生當中,『圓斷諸惑,圓淨四土』。要想達到這個目的,不往生是決定做不到的。換句話說,一定要發願,這一生決定往生,除這一法之外,其他的我統統不干。過去有人請我講《地藏經》,我講了,有不少同修來問我,他說:法師,你不是講專學淨土、專弘淨土,你怎麼又講到《地藏經》去了?我說我沒有,沒離開淨土一句話。這《地藏經》不是淨土法門!我說那你沒看清楚,怎麼沒看清楚?淨宗,世尊在《觀經》裡面教給我們學淨宗,從哪裡學起?從三福學起。三福第一條「孝養父母,奉事師長」,那部《地藏經》就講這兩句話,我沒離開淨土。一部《地藏經》就講這兩句話,這兩句話的細說而已。

  最近又有謝教授,這大概半年前就給我提到,想要請我講《金剛經》,這又怕人家說你怎麼又去講般若?我還是講淨土法門。天親菩薩在《往生論》裡面跟我們講,他把西方世界依正莊嚴歸納為十七條,把阿彌陀佛歸納為八條,諸大菩薩歸納成四條,這就是《往生論》的內容,介紹整個西方世界依正莊嚴,最後加一個總結。這個總結十六句歸一法句,這一法句,我相信有不少同修你們看黃念祖老居士《無量壽經》的注解,他也用的很多。就是這一句,他在注解裡面引用了好幾遍,由此可知,這一法句非常重要。這一法句是什麼?叫清淨句,什麼叫清淨句?「真實智慧,無為法身」。《金剛經》就是解釋這兩句,「真實智慧,無為法身」,你就曉得一切經就是淨土三經的注解。淨土三經裡頭的出處一句、二句就是一部經,一部論!然後我們才體會到淨宗經典的真正不可思議。

  所以古大德說《無量壽經》是《華嚴經》的濃縮,《華嚴經》的綱要;《華嚴經》是整個《大藏經》的濃縮,整個《大藏經》的綱要。我們真正是抓到了總綱領,大總持法門。一切經都是《無量壽經》的枝枝葉葉,這個經文裡頭任何一句、二句,佛都把它講成一部大經、一部大論。這些經論,世尊為我們闡揚,愈講愈細、愈講愈深,愈講愈不容易領會,為什麼不容易領會?因為是真實智慧,我們沒有智慧,你怎麼會懂?無為法身是法身大士證得的,不是我們的境界,就是此地講圓斷諸惑的人他們的境界,圓淨四土的人他們見到了。我們今天怎麼辦?老實念就行。

  所以我們可以聽,聽得懂聽不懂都不重要,總而言之一句話,懂也好不懂也好,都要老實念,不老實念,聽懂了也沒用。聽懂了不過解悟而已,不是你的境界,一定要老實念,一定要求生淨土。而且我們曉得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圓斷諸惑,這個諸惑就是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一斷一切斷,不必經歷像菩薩一個階級、一個階級,不需要,這很不可思議!一斷一切斷。圓淨四土,這是一生一切生!而不是我斷了見思,我就生方便土,我破一品無明就生實報土,不是這個樣子,不是,這一級一級往上爬的。

  所以我在講席裡頭說了一個比喻。我講禅宗,禅宗六祖說得很好,六祖的接引對象是上上根人,不是普通人。上上根人過去大德講一步登天,他有這個本事,他不要爬樓梯。像我們講堂在五樓,他不必爬樓梯,他從樓底下一跳就上來了,他有這個本事,這禅宗人!那跳不上來掉下去就粉身碎骨、就完了。這個教下爬樓梯,一層一層往上爬,爬一層得一層利益。我們念佛法門既不是一步登天上來,也不爬樓梯,怎麼上來的?坐電梯上來的,這很妙,不可思議!我們這兩個都不走,也不必一步登天,也不必爬樓梯,這個淨宗妙,妙在此地。這個電梯是阿彌陀佛為我們架的,只要我們肯上去就上來了,省力氣!所以他是圓淨四土。

  『生同居,亦即生上三土』。我們往生,生凡聖同居土,一生到同居土等於方便土、實報土、常寂光土統統得到,一生一切生。「故曰圓生四土」,這是所有一切諸佛剎土裡面沒有的。西方世界這樣的殊勝,而且這樣容易去,我們為什麼不去?不去那真叫愚癡狂妄,錯過這個因緣那真叫可惜!好,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無量壽經玄義  (第十集)  1994/10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2-026-0010

  請掀開講義第十九面倒數第五行,看第四段:

  【極樂勝於十方者。首在帶業凡夫。一生彼國。便不退轉。】

  如果說極樂世界依報、正報的莊嚴殊勝,世尊在經上告訴過我們,確實有許許多多諸佛世界比西方極樂世界還好,還要殊勝。但是帶業往生,生到那邊就圓證三不退,這一個條件那是十方世界都沒有的。這我們一定要曉得,否則的話,將來看到佛在經上講有不少諸佛剎土比西方世界莊嚴,比西方世界還要殊勝,為什麼佛不叫我們去往生,要叫我們往生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每一個諸佛剎土各有它的特長,有它的殊勝,但是對我們來講,圓證三不退是無比的殊勝,這一點我們必須要認識清楚。

  『帶業』,實在說哪一個不帶業?這個地方講得好!『凡夫』。凡夫帶的業重,在一般狀況之下,是沒有辦法超越輪回的,就是他帶的業重。二乘、菩薩雖然帶業,他帶得輕,菩薩只帶無明,二乘除了帶無明之外,還帶塵沙惑,見思煩惱他斷掉了,他不帶了,而凡夫見思煩惱一品都沒有斷。煩惱重的,感的是三惡道的果報,煩惱縱然輕的是人天福報,總而言之,這一句話出不了輪回。可是『一生彼國』,凡聖同居土,這是凡夫帶業往生的,前面介紹過了,方便有余土是二乘人帶業往生的,實報莊嚴土是大乘菩薩帶業往生的,沒有說不帶業的。這一點我們要很清楚、很明白,這個地方特別講的是凡夫。「一生彼國,便不退轉」,這是祖師根據經論親證的境界,為我們說出西方世界是圓證三不退,這是非常不可思議的殊勝,絕對不是十方剎土所能夠相比的。底下說:

  【不退有三。】

  這是三大類不退的。第一個是:

  【位不退。】

  『位』我們講的是地位,聖人的地位。

  【入聖流。不墮凡夫。】

  在小乘初果位就是『入聖流』,這聖人!證得小乘初果須陀洹,這是聖人。雖然他沒有出三界,但是決定不墮三惡道,佛在經上說須陀洹天上人間七次往返,就證阿羅漢果,就超出三界了;換句話說,他在六道輪回這個期限就是有一定的,絕對不會到第八次。天上人間七次,所以他就位不退。佛在經上告訴我們,縱然這個小乘聖者天上人間七次往返,剛好這個世間沒有佛住世,他能不能成就?他也能成就。這個成就叫獨覺,就是緣覺裡面的一種,叫獨覺。由此可知,他是決定不會有第八次。但是人間壽命短,天上壽命長,這個七次往返壽命的數字,在我們凡夫肉眼裡面看也是天文數字,那個數字很大!如果在大乘果位上來講,這是圓教初信位的菩薩,大乘圓教。這個初信就等於小乘的初果,可是諸位要知道,大乘初信只是講斷煩惱跟小乘初果相同,都是斷了三界八十八品見惑,這是相同的,其他的智慧、神通、道力,小乘初果沒有辦法跟初信位的菩薩比。這是初信位超越他太多了。

  【二行不退。斷見思。伏塵沙。恆度生。不墮二乘。】

  這一條是講的菩薩,菩薩不會再退到小乘,這叫『行不退』。由此可知,菩薩退到小乘的一定是不少,數量一定很多。他為什麼會退到小乘?眾生難度。《地藏經》上說的,這講我們閻浮提眾生剛強難化,所以菩薩教化眾生,有的時候眾生不肯聽話,甚至於曲解菩薩的慈悲、善意,往往令菩薩退心,退到小乘。小乘人慈悲心少,不是不度眾生,眾生去求他,去找到他,他也幫忙,他也教化眾生,但是他不主動去度眾生,不肯主動,不像菩薩。菩薩,我們在《無量壽經》上讀到「作眾生不請之友」。眾生不找他,菩薩主動的來找眾生,來勸導眾生。小乘人不肯這樣做法,怕麻煩、怕羅嗦。『斷見思』,這跟小乘阿羅漢一樣。『伏塵沙』就超越阿羅漢。阿羅漢、辟支佛塵沙惑在,沒有伏住,他有能力伏塵沙惑。『恆度生』,四弘誓願裡面講的「眾生無邊誓願度」,他決定不會退轉,他度眾生。所以說決定不會退居二乘去當自了漢,這叫做「行不退」。

  【三念不退。】

  這個地位就高了!

  【破無明。顯佛性。念念流入如來覺海。】

  見思、塵沙都斷了,無明也斷了幾分了,沒有完全斷,像大乘經上常說的,菩薩四十一品無明斷一品就是念不退了。斷一品就是禅宗裡面所說的明心見性。見性之後,他跟沒見性之前的人完全不同,這個不同在哪裡?沒有見性的人,我們用的這個心叫八識五十一心所,我們用的是這個心。《唯識》裡面講的八識五十一心所,這些都是妄心,《百法明門論》裡面排列的有為法,有為法就是生滅法,我們的心是生滅心。我們都用這個心。見性的人不一樣!見性的人用真心,真心不生不滅,所以這是完全不相同,所以他真的是『念不退』。念是什麼?念是真心。換句話說,他用真心,決定不會退轉來用妄心,那不可能的。念不退,念是這個意思。

  佛用真心,他也用真心,所以說念念深入如來的果位上,跟佛用的是一個心。古人有個比喻,把佛的真心比喻作滿月,像晚上的月亮,十五的月亮圓滿的,一點欠缺都沒有。菩薩的心,剛剛證得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就像初二、初三那個月牙。雖然只有一點點光,但是它是真正的月光不是假的,你不可以說它假的。用這個來比喻菩薩跟佛用真心。凡夫、二乘跟沒見性的權教菩薩用的那個心也有個比喻,像水裡面的月亮。你看!水裡頭有月亮影子,那也是月亮,那是假的,妄心不是真心。所以菩薩到破一品無明,他用的是真心了,這個念就是真心,他不會退回再去用妄心,他跟佛用的是同一個心。這在《百法》裡面講的「同生性,異生性」。這個差別就是說這一樁事情。同生性,跟佛用同一個心,就是念不退的菩薩。異生性,那個行不退、位不退都是異生性,他沒有見到真心,沒有見到本性。一定要見性才是跟佛是相同,同生,沒有見性跟佛不同,叫異生性。

  『念念流入如來覺海』。「如來覺海」在佛學名詞裡頭叫薩婆若海。我們常常看到這個名詞。薩婆若海就是如來覺海,也翻成一切種智。一切種智就是如來果地上圓滿的智慧。這個名詞不一樣,意思完全相同。

  【此土修證三種不退。】

  我們再看底下這一段。『此土』是講我們娑婆世界。娑婆世界以外十方諸佛剎土裡面的情形,跟我們這個世界差不多,大致上都相同。所以看這個也就能看到其他世界跟極樂世界不一樣的地方,我們就能夠看得出來。第一個是位不退,藏教初果。這是以天台四教來分,就是藏、通、別、圓。藏教裡面就是小乘,小乘是初果,是這個地位的。通教,見地菩薩跟這個位次相等,別教初住,圓教初信,就是十信位的初信。這四教不一樣,但是他斷煩惱,證得的果證是相等的,也就是小乘初果等於通教的見地,等於別教初住,等於圓教的初信。這個「等」剛才說過了,只是斷惑相等,智慧不等。智慧圓教比別教高,別教比通教高,通教比藏教又高,所以說是圓教最高!第二是行不退。行不退藏教裡頭沒有,小乘裡頭沒有,因為菩薩退居小乘,小乘裡頭當然就沒有行不退了。通教是菩薩,別教是十回向,圓教是十信位。念不退。念不退通教裡面沒有,因為通教菩薩沒有見性,通教的佛也沒見性。要到別教初地,圓教的初住,這都是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到這個境界這是念不退。這種狀況十方世界都差不多。

  【要解雲。五逆十惡。十念成就。帶業往生。居下下品。皆得三不退。】

  這是蕅益大師為我們說的。蕅益大師決定是再來人,他注《要解》用了九天的時間,寫《彌陀經要解》。民國初年,印光大師我們知道這是西方世界大勢至菩薩再來的。印光大師對《要解》的贊歎,說是即使是諸佛再來給《彌陀經》做一個注解,也不能超過他!這個贊歎就是把《要解》贊歎到極處。這是大勢至菩薩贊歎的。那麼蕅益大師究竟是什麼人?要不是阿彌陀佛再來,那准是觀世音菩薩再來,所以才能夠解釋得這樣的圓滿。

  在這個地方我們特別要留意的,現在這個世界出現了很多的佛菩薩,常常這個人說他是什麼菩薩再來的,那個人說他是什麼佛再來的,這給我們帶來了很多的困惑,他是不是真的佛菩薩再來?假如是真的,說了就要走,說了不走,還在這個世間,這在古時候沒有這個例子。印光大師沒有說他是大勢至菩薩再來,沒有說,是別人說的。別人說的這也有根據,這在《永思集》裡面有一篇文章,諸位看看就曉得。可是這個人去見印光大師,就把這個事情跟印光大師講,印光大師把他大罵一頓,告訴他:你不可以跟第二個人說,永遠不准說,你要說了,你就以後再不要來見我。嚴厲的呵斥,一直到印光大師往生了,他才把這個事情公布出來。說明印光大師是大勢至菩薩的化身。

  這是有一個很年輕的學生,念初中的一個學生,他作夢,夢到觀音菩薩,他不信佛,但是觀音菩薩大家都知道!家家觀世音,戶戶彌陀佛。所以不信佛的人也看到觀音菩薩那個像,觀音菩薩告訴他:大勢至菩薩在上海講經,說他跟菩薩有緣,你一定要去見他。他說那是誰?觀世音菩薩告訴他,是印光法師,他還搞了很久才搞清楚,因為對佛教界情形不熟悉。這樣曉得是大勢至菩薩的化身。

  《要解》裡面講『五逆十惡』,這是世間造作極重罪業的人,五逆罪是殺父親、殺母親、殺阿羅漢。阿羅漢當然你找也找不到,你怎麼能殺得了他。這個代表老師,殺害老師等於殺阿羅漢。破佛身血,佛的福報很大,任何人想殺害佛都不可能,但是讓佛受一點傷、流一點血,這是可能的,要害他的是不可能,佛的福報大。出佛身血、破和合僧,這叫五逆罪。因為和合的僧團住在這個世間,這是世間人有福,世間人真實的福田。佛法、正法要靠這個僧團來承傳,所以破和合僧團這個罪是極重的罪,這五種罪都是墮阿鼻地獄。「十惡」就是十善業道的反面,身造殺盜YIN,口造妄語、惡口、兩舌、绮語,意貪、瞋、癡。這是五逆十惡人,惡業極重,一生造極重的罪業。如果是臨命終時,遇到善知識勸他念佛求生淨土,他聽了之後立刻就能覺悟,就能夠忏悔,覺悟就是忏悔。

  諸位要曉得,覺就是忏悔,真實覺悟!回過頭來誠心誠意念佛求生淨土,一念、十念都能往生,這叫『帶業往生』。『居下下品』。這是舉一個例子說。因為「五逆十惡」臨終忏悔往生,品位不一定,完全看忏悔的力量。你要是真正誠心的悔改,百分之百的悔改,那這個品位就很高。所以這個地方舉例,舉最低的例子,下下品尚且如此,品位高的就不必說了!

  我們在《藏經》裡面看到,《阿闍世王經》,阿闍世王,我們在《觀無量壽佛經》裡面看到他,他就是造五逆十惡。釋迦牟尼佛在世,他聽提婆達多的話。提婆達多是個惡人,提婆達多勸他,他是王太子,勸他:你把你的父親害死,你就作皇帝。我把釋迦牟尼佛害死,我就作佛,你作新王,我作新佛,一同來教化眾生。這個阿闍世王就聽了他的話,殺父親、害母親,把母親幽禁起來,破和合僧,造五逆十惡。可是這一個惡王在臨終的時候後悔了,知道他一生作的是罪業,是作錯了。認真的悔改,念佛求生淨土,佛說他往生了,生到西方世界是什麼品位?是上品中生,這是我們怎麼想都想不到他品位那麼高!這忏悔的力量。所以從這個例子,我們也得到一個很好的教訓,決定不可以輕視作惡的人,不能瞧不起他,不能輕視他,說不定他在臨終一忏悔,我們念一輩子佛,人家還在我們上面,這要知道,不可以輕視眾生。這是說忏悔的功德不可思議。

  我們世間人也常說「浪子回頭金不換」。不要看他作惡,回頭之後,那是一般的好人比不上他,他是真好人。但是這一樁事情必須要講清楚,否則的話,會讓人發生誤會,誤導了眾生。臨終還可以忏悔往生,現在多造一點惡有什麼關系。要是這個念頭起來了,這就誤導眾生。我們必須要曉得,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大因緣!經上給我們講「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像阿闍世王造五逆十惡,臨終一念往生,那也是善根福德因緣統統具足,不是偶然的。因此決定不能夠存僥幸之心,存這個心你就錯了,就大錯了,不能存這個心。

  惡人臨終往生是什麼道理?我們世間一般人看好像不公平。我們一生斷惡修善,往生的品位還不高,他作惡多端,往生的品位還比我們高,這的確叫人心裡頭不平,其實我們沒有能夠看到人家的過去。這一類的人,過去世當中修的有大善根、大福德,只是在這一生當中,沒有遇到善緣遇到惡緣。遇到惡緣他迷了,所以他才造惡,雖然造這些惡,畢竟他的善根福德非常深厚,所以在臨終遇到善知識給他一點醒,他馬上就覺悟,所以這不是普通人,普通人決定做不到。

  所以古德為我們說明這樣的往生,至少要具備三個條件,想想看這三個條件我們有沒有?如果不具足這三個條件,臨終的時候決定墮三惡道,所以是個很危險的一個道路,不是正常的道路。第一個條件:臨終的時候神識要清楚,頭腦要清清楚楚。我們仔細觀察親戚朋友,或者你到醫院看看生病將要過世的人,去看看他,他頭腦清不清楚?不清楚就完了,這太難、太難了!臨終時候神識清楚的人,這是有大福報,縱然不學佛,他也不會墮三惡道。為什麼?頭腦清楚。哪有頭腦清楚的人去到三惡道投胎的道理。凡是到三惡道去的都是糊裡糊塗去的,很清楚的人不會到三惡道。這是第一個條件,非常難得!我們將來臨終的時候能不能保證神識清楚,這是第一個大問題。

  第二個問題:在這個關鍵的時候,會不會遇到有個善知識來勸你念佛,提醒你?好多人一生念佛,臨命終時把佛號忘掉了,這真有,我就見過。到臨終的時候放不下,貪生怕死,不敢念佛,聽到佛號就討厭,所以第二個條件,臨終這個關鍵的時刻,遇到善知識提醒你。第三個條件:聽到善知識的勸告,肯不肯馬上回頭?如果不能馬上回頭,對這個世間還有留戀,這個世間還有過去很多人跟你過不去的、事過不去的,你那個瞋恨的心還沒有放下,都是障礙,都不能去。想想看,這三個條件我們在臨終那一剎那能不能具足?這是難事,太難、太難了!沒有法子預料。祖師大德才勸導我們,平常要用功,平常要修福,要斷惡修善,要積功累德,為什麼?希望臨終那個時候神識清楚,就是我們一生修福不要去享福,臨終清楚,那個福報我們要,那就行了,就決定得生。

  這是講忏悔往生非常難,忏悔的功力勉強也並不很高,因為他生到西方世界下下品,凡聖同居土的下下品,可是到了西方極樂世界也得三不退。得三不退諸位想想看,等於別教初地,等於圓教初住。這是什麼地位?禅宗裡面常說的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就是這個地位,就是圓教初住、別教初地。圓教雖然是初住菩薩,地位並不高,但是他已經證得法身,《華嚴經》上講的法身大士,他入法身大士之流了。《普門品》裡面所講的三十二應身,應以佛身而得度者,即現佛身而為說法,他就有能力,有能力隨類化身,有能力示現八相成道。像釋迦牟尼佛三千年前降生在印度,示現成佛,圓初住的菩薩就有資格,就有能力示現。所以說「見性成佛」,他是真的成佛,但是不是圓滿佛,天台家所講的分證佛。圓滿佛那要超過等覺,是妙覺位,那是圓滿佛。這為什麼極樂世界有這樣殊勝,這是十方世界沒有法子跟它比的。我們今天想要的就是這個問題。

  【極樂不退之因緣有五。】

  我們把這個道理、這個事實搞清楚了,對於西方世界就不再疑惑了,心就定了。像《金剛經》上講的,這個心真正安住在西方淨土,安住在阿彌陀佛!

  【一彌陀大悲願力攝持。】

  這個願力就是四十八願,四十八願雖然說的是四十八條,它願願互攝,每一願裡面都包含其他的四十七願。就好像燈一樣,我們四十八盞燈,每一盞的燈光都含攝其他的燈光,所以我們不能單獨看,一願一願的看。每一願都是四十八願的全體,你要這樣看,真正的意思你才能夠體會。確實一願就是四十八願,任何一願都是四十八願,圓圓滿滿。四十八願願力的加持,你不會退轉!佛的這個願裡頭講得很清楚、很明白,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都作阿惟越致菩薩。那個阿惟越致地位高了,不是圓教初住,而是圓教的七地以上。圓教七地以上,別教沒有,別教的佛是圓教二行位的菩薩,三行位別教裡頭都沒有,超越了!所以你就曉得超過別教十地菩薩太多、太多了,那簡直不能比。這是彌陀願力的加持,不是我們自己修行的功夫,是願力加持。

  【二佛光常照,菩提心增進。】

  這個五個原因,意思不可思議,非常的圓滿,佛的大願攝持,你就永遠不退了!把你提升在七地以上,不會往下墮落,然後聽佛的這個教誨。『佛光常照』,你自己功夫增進,你的煩惱漸漸消除,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同時的逐漸逐漸消失了,智慧增長。這是佛的光明加持,使你的功夫不斷的進步。

  【三六塵水鳥悉演妙法。增其正念。】

  說六塵說法,這裡面就包括彌陀說法、十方諸佛說法。如果說彌陀說法,十方諸佛說法不能包含『六塵』,不能包含這些『水鳥』,說水鳥必定包含上面。這就是說你聞法沒有中斷的時候,這能夠不但是保持正念,這個正念不斷向上升。我們這個世間修行困難在哪裡?沒有佛的願力加持,十方世界修行都是如此,沒有佛力加持。第二沒有佛的光明常照你,誰的光明常照你?魔的光明常照你,簡直出不了魔掌。這很麻煩。所以在這個世間,我們天天增進的不是菩提心,煩惱!妄想、煩惱天天在增進,你說這怎麼得了!所以在這個世間,我們一世不如一世,一世比一世墮落,這個事實要清楚。你要是不信,你可以冷靜的去想一想:我們這一生當中,一年當中,這一天當中,從早到晚我們心裡的念頭是惡念多還是善念多?你就明白了。如果惡念多過善念,我們來世就不如這一世;假如我們的善念多過惡念,我們可以相信來世比這一世好,比這一世的日子好。如果說惡念多過善念,這麻煩就大了,這是很合乎科學的觀察,一點都不迷信。

  聞正法要緊!三天不聞正法就迷惑顛倒了,社會惡劣的風氣太盛,我們正法的力量很脆弱,敵不過社會這惡習氣。過去二十多年前,我在台中參加李老師的慈光大專講座,講座最長是四個星期,一個月的時間。來自各地的學生,四個星期每天聽佛法、聽講,確實都變樣。進來跟將要結業的時候情形是不相同,很有進步,可是李老師很感慨的說:我們花了四個星期的時間,告訴他心地清淨,增長正念。他離開我們的講堂,到電影院去看兩個鐘頭電影,就恢復原狀了。這個話是真的不是假的,這個社會是大染缸,現在的污染比二十年前不曉得要增加多少倍!你就曉得難,太難太難。環境就是魔的光明,魔光!這是麻煩事情。西方世界,諸佛菩薩說法,六塵水鳥說法,換句話說,我們聞法的時間長,永遠沒有中斷。換句話說,這在道業上叫真精進。這是不退的第三個原因。

  【四純諸菩薩以為勝友。外無魔邪。內無煩惱。】

  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可以說都是阿惟越致菩薩,個個都是,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是的,為什麼?彌陀本願加持的。換句話說,個個都是七地以上的菩薩。何況諸上善人俱會一處,那個上善是指等覺菩薩。西方世界等覺菩薩的人數最多,其次是十地菩薩,其次是九地菩薩,再其次是八地菩薩,七地菩薩最少,人數最少,七地以下沒有了,最低限度都是七地阿惟越致菩薩。『純菩薩以為勝友』,你往來的都是大菩薩,都是等覺菩薩,跟他們在一起你怎麼會退轉?不可能!

  西方世界老師是一流的,同學也是一流的,所以外面沒有魔,沒有邪知邪見,內裡面也不會生貪瞋癡慢,這是你不退的原因。回過頭來看看我們這個世間,我們這個世間縱然你好心發心,或者是出家,或者在家修行,你左右的這些同參道友都是凡夫,凡夫有妄想、有煩惱,最大的煩惱—嫉妒、障礙。你想學好,別人看到心裡難受,想方法障礙你,想方法陷害你,這個事情很普遍,到處都是。

  出家道場也不例外,不是說一出家都是聖人,出家還是凡夫。世尊在世的時候,我們在經典上看到,經上記載的六群比丘,那都是跟佛出家的。在佛的僧團裡面,不聽佛話,頑皮搗蛋,處處障礙同學,在社會上造作一些惡事,破壞僧團的形象,提婆達多帶頭!佛世尚且如此,佛滅度之後的僧團,那還有什麼奇怪?唐朝在我們中國是盛世,佛法黃金時代。你看禅宗六祖惠能,五祖傳法給他,他的師兄弟們、同參道友們,對他不服氣,要把衣缽奪回來,甚至要殺害他,你看那個嫉妒瞋恨到這種地步。他沒有法子,隱姓埋名躲在獵人隊裡頭,躲藏了十五年,大家逐漸逐漸才把這個事情給淡忘掉,躲藏了十五年。換句話說,這些嫉妒、障礙的人把六祖弘法的期間壓了十五年。

  現在僧團裡面遇到一些師兄弟嫉妒、障礙,你說那算得了什麼?正常的現象。如果是沒有嫉妒、障礙,還要一個人發心來學佛,大家都歡歡喜喜,那可不平常,那很奇怪!怎麼會有這種現象出來?所以於事於理我們都要看得清楚、看得明白。真正肯用功、真正肯發憤,一定要有善巧方便,那就是沒有人看見的時候用功,有人看見的時候跟大家一起和光同塵,減少障礙!沒有人看見時候不眠不休奮發努力,只有這樣做才行;否則的話,你想你的道業成就,難、太難!這就是外有魔障,內有煩惱。所以我們實在想想,這個世間不能成就,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換個環境,那個地方沒有人障礙你,沒有人嫉妒你,為什麼?個個都是正覺的菩薩,你真正發憤用功,大家都歡喜。

  【五壽命永劫與佛齊等。】

  我們這個地方壽命短促,光陰有限,許多經論、法門需要長時間的修學才能成就,而我們時間不夠用。譬如說我們講聽經,現代人跟古人不一樣,古時候不要說很古。我這個年齡,還過了幾年農村裡面的日子,我出生在鄉下,生長在農村,九歲離開老家,所以我還記得很清楚。那個時候我們在家鄉,就是抗戰以前,像現在過年,過年現在放假,你們現在放假放幾天?五天就不得了,長假!五天在我們哪裡算假期,農業社會裡面過年,從臘八開始,臘月初八,今天初四,從臘月初八開始過年,到二月二龍抬頭,假期一個多月。從十二月臘八開始,差不多將近兩個月時間假期,這兩個月天天就玩,所以這個社會生活方式跟現在完全不相同。在那個長假裡面,真正要用功的人可以聽經,可以念佛,可以參禅,打七個佛七,這七個七連起來都很平常,有時間!反正沒有事情做。現在人進入到工業時代,所以分秒必爭,沒有那麼長的時間了。

  大部經像《大方廣佛華嚴經》,從頭到尾講一遍最低限度要三千個小時,這不能再少了,三千個小時要一天講八個鐘點,整整講一年!誰有一年的時間去聽一部經?從前的人有。要遇到豐收,這一年收成很好,收一年可以吃三年,他就可以去聽一年經,一年不要干事情。從前人有,現在沒有了,沒有這個機會了,所以這大部經就非常、非常困難。以前台南的開心法師,每一次跟我見面都勸我要講《華嚴經》,他告訴我:法師,你不講以後沒有人講了。我說:我也曉得這個事情,但是沒有因緣。《華嚴經》一天講八個小時哪裡會有人來聽?沒人來聽的。一天講兩個小時,你們發心來聽,那就不得了,一天講兩個小時這部經要多久講完,四年,不容易!

  我們這個《華嚴經》,龍樹菩薩在龍宮裡面看到的,略本!他看到的是小本,我們是小本的一半,略本。他老人家看到那個大本的《華嚴經》是「十個三千大千世界微塵偈,一四天下微塵品」,這是《大方廣佛華嚴經》。到西方極樂世界有的是時間,無量壽!西方世界的人每天除了聽經、講經之外,沒別的事情干,所以他有的是時間。壽命長,所有一切諸佛的佛法,都能圓圓滿滿修學成就,所以那個地方成佛就快了。

  他方世界成佛要三大阿僧祇劫、要無量劫,西方世界成佛,我們從《彌陀經》、從《無量壽經》裡面仔細去觀察、去算一算,大概也只有三劫、四劫就成就了。我們根據什麼來計算的?根據經上所說的「諸上善人」,佛說諸上善人這是等覺菩薩,在西方世界有多少?沒有法子計算,所以佛講只可以用無量無邊阿僧祇說,說不盡!等覺菩薩就是成佛了,就是在圓滿佛了。人數這樣多,占大多數,那麼這些人都是阿彌陀佛成佛十劫以來的成就。你看在我們這個世間修行,修到等覺是三大阿僧祇劫,西方世界成立到今天才十劫,十劫裡面往生到那邊的人,修成等覺的已經是絕對大多數,可見得西方世界的,如果不是三、四劫就到這個地位,怎麼能夠占大多數?我們從這個數字裡頭觀察的,這就曉得西方世界成佛是多麼容易,一生成就的法門!再看底下這一段。

  【此凡夫易生之同居淨土。】

  這個『此』就是指西方極樂世界,是一切凡夫之人很容易往生的『同居淨土』,跟其他世界不一樣。

  【行人不須斷惑消業。】

  這個『行人』就是指修學淨土的人,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不要斷惑,不需要消業障。為什麼?帶業往生。斷惑難,太難、太難了!能斷惑就證小乘須陀洹果。我們在座每一位同修,你今天在這個講堂能夠坐一個半鐘點,這就不容易,你不要認為我們這坐一個半鐘點,天天來坐不是很容易嗎?你到馬路上去找一個人來,你叫他在此地坐十分鐘,他坐不住,他坐了十分鐘難過,他趕緊就跑掉了,不簡單。《無量壽經》上說過,我們這一批人過去世中,無量劫來生生世世都修行,曾經供養無量無邊諸佛如來,你看我們的善根福德多深厚!為什麼沒能往生、沒能證果?就是從來沒有一次能斷八十八品見惑,也就是說生生世世修行,好像念書念得滿勤快的,沒斷過,考試都不及格,從來沒有一次及過格的。考試一及格了,那就念一年級了,就不退轉了,所以我們無量劫來都在念幼稚園,從來沒有上小學一年級,沒考取過。

  這一生看樣子還是考不取,不過碰到一個好機會,不需要考,阿彌陀佛也能夠錄取我們,這就帶業往生。換句話說,我們無量劫來可能是沒有遇到這個法門,也可能是遇到這個法門,我們對這個世緣放不下,還有所貪戀,這沒能去得了,總是這兩種原因把我們障礙住了。這一世再又遇到,遇到了就不能輕易放過,只要信願持名,這是往生必須要具備的條件,你要信,要真正相信。蕅益大師在《要解》裡面給我們講,講到信講了六條,要信自己、要信他,他就是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要信因、要信果、要信事、要信理,這個信才真信。信了以後要發願,一般人願為什麼發不起來?信得不真。信為什麼不真?對於西方世界狀況沒搞清楚、沒搞明白,真的搞清楚、搞明白了,那個願就很懇切了。為什麼?那個世界太好了,你看我們現在的人,無論是中國還是外國,每個人都想自己居住的環境好,工作的環境好,現在世界開放了,所以就考慮移民。哪個地方居住的環境好、工作環境好,就想辦法到那裡去移民去,如果要真的知道西方世界生活環境、修學環境是所有一切諸佛剎土裡面排名是第一,我想你一定會考慮到這個地方去。這是真正肯願,持名是行,就是念佛。念佛裡面最容易的是「執持名號」。

  【下至十念。皆得往生。】

  這是講最下的修十念法,這個十念有兩個講法:一個是臨終十念,一個是平常十念。平常這個十念法,早年間這是古時候乾隆年間的時候,慈雲灌頂法師傳給大家的十念法。這個他是代替作早晚課的,就是盡一口氣叫一念,早晚念十口氣。一口氣裡面的佛號多寡不論,每個人體質不一樣,氣的長短不一樣,念十口氣。用這個方法求生淨土的人很多。我在前年也傳了一個十念法,這個十念法就是十句佛號,比灌頂法師所傳的更容易、更簡單。灌頂法師他教我們一天早晚念兩次,我這個教大家一天要念九次,很容易。念一次不到一分鐘,但是一天要念九次才有效果,決定得生。

  【永離諸苦,位登不退,一生補處,不可思議。】

  這是生到西方世界,說實實在在的話,我們的信願行真正得力,就是在現在,真正得力了,現在就離苦。所以「離苦得樂」,到西方世界那是當然的,現在就得到,如果你現在修行還感覺得很苦,身心得不到安樂;換句話說,你的功夫不得力,也就是說你信願行上一定有問題。如果說是如理如法,你現前一定是心安理得,一定是離苦得樂、位登不退!到達西方極樂世界就圓證三不退,現在這個信心堅定,決定往生,那也是不退轉。『一生補處』,就是證到等覺的菩薩只需要一生,不需要第二生。這個法門從初發心到成佛一生就解決了,真正是不可思議。

  【是乃十方世界之所無,故為千經萬論所同贊者也。】

  這是的確十方一切諸佛剎土裡面沒有,唯獨西方世界有,諸佛剎土裡頭沒有。所以一切經論裡面沒有不贊歎的,道理就在此地。好,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台灣學佛網首頁法师开示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