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化上人:我們的一言一行都在因果之中
很多人學習佛法是因為覺得做人很苦,或者生病,或者遇到困難,想找一個解決的方法而接觸宗教。 我個人覺得最好的是佛教,因為佛法告訴我們苦是怎麼來的。生老病死苦、求不得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這種種的苦都來自我們的欲望、我們的執著。佛法教我們忏悔業障,了解因果,就是《地藏經》和《水忏》裡面講的道理。 晚上聽經目前正在聽《華嚴經》,已經是重復聽的第三遍。人家說《華嚴經》的境界很不可思議,沒有辦法想像,所以剛開始我其實聽不懂。直到聽第三遍,才有點體悟到菩薩對眾生的悲心。 《華嚴經》教我們要學習菩薩的慈悲,菩薩都是為眾生而發願修行。因此,如果內心真忏悔,還要發出慈悲心,去思維怎麼樣才能幫助眾生,怎麼樣才能令眾生離苦、令眾生安樂? 我們的一言一行都在因果之中,能這樣盡心盡力為眾生服務、幫助別人,不但可以積德,也是培福。有句話說“萬法皆空,因果不空”,因此我們要善用心念,廣作善事。 說好話,做好事,常為他人著想,當你有需要的時候,一定會得到別人的幫助。如果自私自利,做事都只為自己,最後一定是眾叛親離。 這裡有一個關於慈悲的故事,發生在明朝。 當時有個人叫馬森,他的爸爸馬俊是懷安人。馬俊的太太到四十多歲好不容易生下一個兒子,長得眉清目秀。因為晚年得子,所以夫婦對這個孩子疼愛有加,如同寶貝一樣地珍惜。兒子四歲時,有一天婢女抱他出去游玩,一不小心失手,小孩從高處跌落下來,傷到額頭,流血過多不幸死亡。 看到這種情形,馬俊悲痛之余,想到太太一定會嚴處這位婢女,後果必定不堪設想。於是叫婢女趕緊離開,一切後果由他自己來承擔。 回到家之後,馬俊告訴妻子說自己不小心把兒子摔到地上,受傷死了。太太聽了非常地傷心,好幾次昏厥倒在馬俊身上。太太覺得婢女也有責任,於是到處要找她回來鞭打追究,結果卻遍尋不著。 婢女回到家之後,很愧疚自己失手把小孩摔死,又很感恩馬俊慈悲不予追究。跟父母訴說經過之後,父母非常感動,日夜焚香對天禱告,希望上天保佑恩公馬俊能夠早生貴子。 第二年,馬家果然生了一個兒子馬森,左邊額頭上有一個紅色的疤痕。馬森從小就很聰明好學,天性也非常孝順,長大後不但中舉人,還擔任知府。他的政績非常良好,為人善良賢明,平反當時很多的冤獄,因此大家都尊稱他為“明允”。 後來做到戶部尚書,就是替國家檢查稅收出入。他勸谏皇帝力行節儉,有一次皇帝想花六萬兩購買黃金,馬森就告訴皇帝不可以這樣。又有一次皇帝想買珠寶,馬森也是極力谏止皇帝不要浪費。所以馬森是明朝一位很有名的賢官。 因為馬俊的慈悲,能夠寬容原諒婢女的疏忽,因此感召生得非常賢能的兒子。由此可知,因果都是自己決定的。
:法师开示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