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法門法師:無量壽經(第11-15集1991年)


 2019/9/5    熱度:1768    下載DOC文檔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  (第十一集)  1991/6  加拿大  檔名:02-009-0011

  請掀開經本三十面,第四行:

  【積功累德第八】

  我們講席因為受時間的限制,經文不能夠詳細的發揮,但是重要的地方,我們一定會細講。如果只是介紹西方極樂世界種種莊嚴,那樣的經文念念就可以了,就不必細說了。這一章裡面,我們學習的東西很多,所以還是要講得詳細一點,因為對我們平常的修持有很大的幫助。請看經文:

  【阿難。法藏比丘。於世自在王如來前。及諸天人大眾之中。發斯弘誓願已。住真實慧。勇猛精進。一向專志莊嚴妙土。所修佛國。開廓廣大。超勝獨妙。建立常然。無衰無變。】

  這段話是本師釋迦牟尼佛跟我們說明,阿彌陀佛在因地裡所發的大願,以及修學的成就,在世間自在王如來大會當中向大眾宣布,這就是前面的兩章。經上講的弘願,『弘誓願』就是指的四十八願,由願生起無量無邊殊勝的大行,可見得願非常重要,願是一個人一生奮斗努力的目標。世間人如果沒有志願,他一生必定沒有成就,換句話說,他整個生命當中,他沒有目標、沒有方向,所以不可能有成就。在佛法裡面也不例外,所以菩薩初發心一定立下弘願,這是他努力的方向與目標,這我們一定要知道。

  我們要向阿彌陀佛學習的,他所發的願很快的就成就了,這是什麼原因?佛在此地告訴我們,下面這三句,『住真實慧,勇猛精進,一向專志莊嚴妙土』,就是這三句,這三句是極樂淨土的根本,也是普賢大行的總綱。我們在第二章所看到的,西方極樂世界的菩薩,「鹹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最重要的就是要「住真實慧」。本經裡講三個真實,在此地我們見到了第三個,「真實之際」、「住真實慧」、「惠予眾生真實之利」,這一部經上講三個真實,這也是很少見的,這部經裡面確實給我們說得很圓滿。彌陀所行就是依真實的智慧,我們今天縱然有願望,這個願望很難成就,實在講我們多半疏忽了智慧,而是用感情。感情是迷,叫迷情,為什麼會迷?對於自己本身迷惑,對本身不清楚,對於周邊的環境也是迷惑、不清楚,縱然有願,沒有法子依真實慧,問題關鍵在此地。

  真實慧,真實不是假的,真正的智慧,我們哪個人不想求?人人都想求。到哪裡去求?要找老師。我們身命得之於父母,父母恩德很大,我們的慧命得之於老師,老師的恩德跟父母沒有兩樣。所以,佛法是建立在孝親尊師的基礎上,孝道、師道,這才能建立佛法。師道尤其是難,今天不但世法裡面師道我們見不到了,佛法裡面同樣的也見不到。換句話說,在這樣狀況之下,我們必定是愈迷愈深,哪裡有智慧?因此,我們對一切萬法的看法、想法、做法統統都有錯誤、都有過失,只是過失大小不同而已,統統有過失,沒有智慧。

  智慧,要真正遇到好老師,老師教給你修學。怎麼個修學法?現在如果說出來,大家聽到簡直叫笑話,哪有這回事情!不相信、不能接受。真智慧就是把你的妄想、分別、執著、憂慮、牽掛統統打掉,恢復到心地清淨,清淨心起作用就是真實慧。在現代這個社會修行難,從前修行人住在深山,為什麼道場要建立在深山?目的就是要跟社會隔絕,世間一切人事最好統統不要知道,心就清淨了,建立在深山的目的是在此地。你要想到個寺院去,諸位現在有機會到大陸去觀光,當然學佛的同修多半去看看大陸上的古道場。你看四大名山,在從前沒有汽車,也沒有輪船,要想到山上去看看要走路,從山下走到山上要走兩、三天。所以山下要發生什麼事情,如果這幾天沒有人上山,就沒有人知道,往往十天半個月不曉得山下有些什麼事情。你想想看,他的心就比較容易清淨。現在人修行難,為什麼?報紙、雜志、廣播、電視,全世界的事情,哪個地方發生事情,你馬上就知道,這怎麼行?「知事多時煩惱多,識人多處是非多」,你認識人多就是非多,你知道事情多就煩惱多,你哪裡有智慧?這叫迷,愈迷愈深。

  今天要想恢復古老的教學,一下手就修真實慧,真實慧在《般若經》裡面講的根本智。根本智是什麼樣子?《般若經》上講得很好,般若無知,根本智就是無知;心到清淨了,到無知,無知的心起作用是無所不知。你如果要不相信,你去看看《六祖壇經》,六祖大師的本事在哪裡?本事就是在無知,他心很清淨。你看他見五祖時候,他向五祖報告,他的心地清淨,「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本來無一物。正是因為他心裡面什麼都沒有,所以一接觸就通達、就明了。《壇經》前面一段,他自己敘述他自己的歷史。他沒有念過書,只是砍柴,偶爾之間聽到一個居士念《金剛經》,他聽的覺得很有味道,在窗口多聽了幾句,聽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開悟了。念的人沒開悟,聽的人開悟了,那就是他心裡頭什麼都沒有,干干淨淨,所以見色聞聲他都有悟處。到黃梅跟五祖見個面,談了幾句話,五祖就叫他到槽房做工去,槽房那個時候就是廚房的附近,就是舂米、破柴、種菜這些人住的地方,叫他到那兒去工作。他在那個地方擔任的工作就是舂米、破柴,這個都是苦差事。在那裡做了八個月,八個月從來沒有到過禅堂,以前寺廟范圍很大,沒有到過禅堂,也沒有再見過五祖一面,八個月沒見面。一直到五祖傳法給他,這個歷史就不必細說了。

  他那個時候才二十四歲,五祖把衣缽傳給他。傳給他之後,叫他趕快走,為什麼?跟五祖的人很多,有很多年都跟他,今天把衣缽傳給一個陌生人,大家不服氣,他不服氣,麻煩就大了,所以傳給他叫他趕快走。走了過了很多天,他老人家才宣布衣缽傳了,傳了,大家聽了還不服氣,還要去追、還去找,還想把衣缽奪回來。你就想想看,佛門裡面是非也很多,也不是很太平的,嫉妒心還是很重,貪瞋癡慢跟世間人差不多。他在避難的時候,在曹侯村他住了八、九個月,在那個地方,遇到一個比丘尼,叫無盡藏比丘尼,這個比丘尼是專門念《涅盤經》。《涅盤經》有三十六卷,相當長,六祖沒念過,他就叫她念,她念他就跟她講。所以六祖第一次講經是講《涅盤經》,《涅盤經》從頭到尾講圓滿了,給無盡藏比丘尼講的。無盡藏比丘尼聽六祖講的,也開悟了,是六祖第一個得度的徒弟,開悟了。所以六祖一生度了四十三個人,無盡藏是第一個。你想想看,他什麼都不知道,為什麼他能講《涅盤經》?無盡藏比丘尼一生受持不能開悟,聽他一講就開悟了。你才曉得根本智的重要,根本一得到,枝葉花果自然都得到。

  現在人求學,犯的毛病就是不要根本智,一開頭就想博學多聞,什麼都要學,實在講,把四弘誓願看錯了。四弘誓願上說的,「法門無量誓願學」,他就拚命去學,前面那個「煩惱無盡誓願斷」他忘掉了,「眾生無邊誓願度」也忘掉了。四弘誓願前面兩個不要,他要後頭兩個,現在人是干這個事情。他不曉得這個好像四層大樓一樣,蓋樓房,我底下兩層不要,我要第三層、第四層,這怎麼蓋法?現在人犯的過錯就在此地。所以真實慧就是斷煩惱,煩惱斷了之後,你的心就清淨了。先要學什麼?學無知。真正到無知,然後再回過頭來,再「法門無量誓願學」。所以,首先是「煩惱無盡誓願斷」,他斷煩惱。諸位想想看,如果你要是學得太多、聽得太多、看得太多,你煩惱只有天天增長,怎麼能斷得了?斷煩惱的方法只有一切都不要聽、一切都不要看、一切也不要想。佛家古時候的教學,不管是哪一宗哪一派,一入門所謂五年學戒,這五年就是斷煩惱。五年什麼都不教給你,像六祖到黃梅,實在講時間很短,只有八個月,到那裡去,叫你去做苦工,做苦工是修福,什麼都不教,使你心地清淨,那叫做修慧,這個慧是根本智,這是真實慧。

  所以從前禅堂裡面是坐禅,坐禅的時候,你要是有疑問,提出來,老師一定是叫香板供養,打!把你那個妄念打掉。你如果老是坐在那裡,一個問題也沒有,也要打,為什麼?無明,要把無明打掉,要打五年。不是妄想就是無明,沒有理由的,確實是個好辦法。教下雖然是不打,它那個方法改變,它叫你讀經。像天台宗,叫你念《法華經》,每天從頭到尾念一遍,大概要五、六個小時,念熟!不念熟的話,那一部《法華經》恐怕你一天念不完,念熟了之後,大概要六個小時,每天念一遍。念經是干什麼?念經就是修真實慧,念經不講解,沒有意思。因為你念經,你就不會打妄想,換句話說,目的是把妄想打掉,目的在此地。所以不能講解,一講解,又打妄想了。

  講經、研究都是妄想,為什麼?因為經沒有意思。你要認為佛經裡頭有意思,那就錯了。有意思,眾生才有意思,佛菩薩哪有意思?佛菩薩要有意思的話,那也變成眾生,也變成凡夫了,所以他沒有意思。正因為他沒有意思,這經裡頭就有無量義,深講、淺講、長講、短講。所以這一部經,你就是從開始學,講到老,講一輩子,統統一部,一遍一遍講,遍遍不一樣,就是因為它沒有意思,所以它有無量義。不僅是一生,要按照佛法來說,從你初發心學,一直到你成佛,你天天講這個經,天天意思不一樣,為什麼?它應用的時候有無量義。正因為它沒有意思,它才有無量義。所以,無知才無所不知,有知就壞了,有意思也就壞了。我們今天聽別人講,或者看古今人的注解,那是提出來作參考,看看他怎麼個講法。他講的是不是就是經裡面的意思?絕對不是完全的,是千萬義當中的一二而已。這個意思是無盡的,他怎麼能說得出來?這是我們要知道的。知道這個事實,你才真正肯認真的去修根本智,然後你就跟諸佛菩薩一樣住真實慧,沒有這一條,其他的什麼都做不到。

  要想成就真實慧,說實在話一定要持戒。戒律是手段、是方法,幫助我們恢復清淨心,幫助我們恢復真實慧的,這不可以不知道。用現代的話來講,就是我們的心理,我們的見解、思想被一切染污了,被迷惑顛倒所染污,我們要藉重戒學的方法、手段,把心地的染污統統洗得干干淨淨,恢復自性清淨心。然後用清淨心來接受佛法、來修學佛法,就對了,那個速度就快了。我們看古來的大德,慢一點的也不過是十年、二十年的樣子,二、三十年開悟證果的人很多很多。為什麼我們現在修學修了一輩子還是懵懵懂懂,還是修得糊裡糊塗的?你要曉得病根在什麼地方,找出根源,把這根源消除掉,我們才有救,就是一定要修清淨心。教下用讀誦、念經這個方法,叫你做事,做事是修福,叫福慧雙修。不能沒有福報,不能沒有智慧,要雙修,福慧雙修。淨土宗一般是用念佛,一天到晚就念這句佛號,也是把妄想分別執著念掉,念到心清淨。密宗裡面用持咒。所以你想想看,方法不一樣,目標是相同的,只是方式、手段不相同,它的目的完全相同。

  你學哪一宗就讀哪一宗的經典,這是將來以後求後得智有方便,就不須要再去學。所以我們今天修淨土,我勸大家是用念《無量壽經》的方法來求真實慧。只管去念,不要去想裡頭的意思。我今天在這裡講,你們大家聽聽就好了,也不要把它記住,這一記住就麻煩了,記住,你就被我的言語染污了。真正會聽的人,聽了之後,吸收養分,不接受染污,那就是高明的。養分是什麼?你有悟處。聽了之後有悟處,不要記我的言語,記我的言語是染污,寫成筆記那就是更大的染污,去都去不掉,那還得了嗎?聽了要開悟,不要染污,這叫會聽。有了這個基礎,才可以開始學,學的時候就開悟。

  底下講『勇猛精進』,這在四弘誓願裡面是第三條「法門無量誓願學」。學無量法門,那不叫雜進、雜修了嗎?怎麼能叫精進?《華嚴經》上佛給我們舉了一個例子,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五十三位善知識,每一個人學的法門都不一樣,善財童子統統去參學,他是精進。諸位要特別注意他的精進,他去參學、去觀摩、去請教,接觸的面非常廣大,可以說這個社會每一個階層、每一個層面,他統統接觸到、統統看到、統統聽到,沒有一樣他不明了,世出世間法一切都通達,這就是無所不知。雖然接觸、觀摩,自己心裡頭從來沒有動念頭,這叫精,沒受染污。所以他這進步是精進,他不雜。善財所修的是念佛法門,他去參訪禅宗的知識,他沒跟他學禅,他還是老實念佛。他去參訪密宗的上師,他沒有跟他持咒,還是老實念佛,這個進就叫精進。世出世間所有一切法門他統統都學,學了,對於自己本修行的法門絕對沒有動搖,只有幫助,沒有損壞,自己的信心不動搖,自己的行持不動搖,目標不動搖。他最後遇到普賢菩薩,跟普賢菩薩同生極樂,那是「佛道無上誓願成」,就圓滿了。

  不是說參訪一個,跟他學一個,不是的。參訪的目的是什麼?是要知道你學的是些什麼,我要了解。你學的是什麼,我樣樣都了解,我還是學我的,沒有受到干擾。而把大家所學的,我都能夠知道,在我這一門上發揮。我講《無量壽經》,各宗各派的思想統統在這裡講出來,我在一部經上發揮,這叫做精進。不是每個法門都去學,那就錯了,那就大錯特錯了。善財是個示范,不管我們學哪個法門都離不開這個原則。我們修淨土,在淨土裡面至少要得功夫成片,信心堅定不動的時候,可以參學,學像善財一樣,可以參學,對我們證得理一心不亂有幫助。因為理一心不亂是智慧,事一心不亂是禅定,是定,定了以後,如果你能夠廣學多聞,開慧可以提前,時間可以提前。學禅的,禅到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之後,他就出來參學了,他要廣學多聞。教下也是,教下要到大開圓解,也是講開悟了,悟了以後這叫悟後起修,修什麼?修是參學。善財童子在文殊菩薩那一會上悟了,悟了以後出去,五十三參,五十三參叫修,修是什麼?歷事煉心,這叫真修。你沒有境界現前,你那個修是假的,不是真的,境界現前了,那個是真的。

  譬如說你遇到惡緣,我想我修忍辱,我忍辱修得這麼好,遇到逆緣現前的時候真的能忍,真的不發脾氣,那才行。天天坐在家裡,什麼境界也沒有,說我忍辱波羅蜜修圓滿了,那是笑話,那不算數的。你說你貪心斷了,真的金銀財寶擺在面前,確實不動心,看到黃金就跟看石頭沒兩樣,看到鈔票跟廢紙沒什麼不相同,這是你貪心真斷了。如果黃金跟石頭還有差別,鈔票跟紙片不一樣,你貪心沒斷。所以修行是歷事煉心,五十三參就是歷事煉心,你的心是不是真正的在境界上不分別不執著、不起心不動念,是不是真的?這才是一心不亂,這才是真正的禅定。一切事相你都經歷,你都通達明了,那是智慧,那叫後得智,無所不知,這叫修行,這才叫精進。所以,現在如果我們用這個標准來看看自己、看看周邊的同修,你就曉得那個修行功夫究竟是什麼樣子,就明了了,這不必多說了。

  『一向專志莊嚴妙土』,所以這三句,第一個是真慧,真實慧;精進;專志莊嚴妙土。專志就是前面講的四十八願,依照他自己的願望,依照他自己的理想目標,認真來修行,這就是建立西方世界的真實因緣。底下講果報。

  『所修佛國』,就是我們講的西方極樂世界。『開廓廣大,超勝獨妙』,西方極樂世界,古大德將超勝獨妙,超是超越一切諸佛剎土,諸佛剎土裡面所沒有的,歸納為七大類。第一個是法身、報身、應化身,所出本國故。就在西方極樂世界,佛與一切大眾顯示出來的是一體三身,不像他方世界,像釋迦牟尼佛住在我們世間,這是應身,佛的報身、法身這是另外要講的。西方世界不但佛是三身一體,凡是生到那個地方的大眾跟佛一樣三身一體,這是獨妙之處。第二個是佛的身光、壽量超過諸佛。第三個是名號利益,功德難思。他就用這麼簡單的方法,接引十方無量無邊的眾生圓成佛道。

  第四個,這更不可思議了,他能夠叫五乘根性的人同入報土。這個話要細講,否則的話你聽不懂。五乘我們通常講人乘、天乘,人天是六道的眾生;聲聞、緣覺,我們一般講小乘;菩薩是大乘。這個合起來是五種不同的根性。在一般世界諸佛度眾生,五種不同的根性一定用五種不同的方法來度。西方極樂世界,五種不同的根性統統用一個方法,都叫你念阿彌陀佛,一個方法。到了西方極樂世界的成就也是一種成就,就統統入了彌陀的報土,這不可思議,這是十方諸佛剎土裡面所沒有的。所以西方世界是平等世界,其他諸佛世界是理上平等,事實上不平等,理上是平等的。西方世界,理平等,事也平等,這我們在經題上也跟諸位同修介紹過了。

  第五種不思議的,就是二乘、根缺這一類人,他能夠頓轉入一乘,這也不可思議。小乘人要回小向大轉到大乘,不容易,很難的一樁事情。因為小乘人執著很深,執著偏見,不容易轉過來的。根缺這是我們現在人講殘障。殘障說實在話,他心理上就不健康,社會福利再好,照顧得再周到,他多少還是有自卑感。心理不健康,修行就難,比一般人障礙要多。彌陀能夠有能力也叫他入圓滿的一乘法,這是他方世界上所沒有的。第六,往生正因容易修、容易成就。他那裡往生正因,像《彌陀經》上所宣說的,信、願、行三個條件,容易。只要你相信,你肯發願求生西方,你肯念這一句阿彌陀佛,這是人人都能念,人人都會念,這個容易,決定成功,穩穩當當的成就,這是超勝獨妙之處。第七,是生到西方之後,成佛太快了,地位太高了。他所成的佛不是藏教佛、通教佛、別教佛,不是的,他是圓教佛,是諸佛裡面果位最高的,而且是一生決定成就,不要等第二生。所以在時間上來講快速,成就是第一高。這七大類就是超勝獨妙的具體說明。

  『建立常然』,我們要注意「常然」這兩個字。常是沒有變化,然是自自然然。本性常是法身,不斷的常是報身,相續常是應化身,三身都是常然。彌陀如是,凡是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人人都是這樣的。所以,這個世界要拿我們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永恆不變。不像我們這個世界,我們這個世界剎那剎那在變化,人、動物有生老病死,植物有生住異滅,礦物有成住壞空,無常的。西方極樂世界是常然,換句話說,你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你身體永遠不會生病、永遠不會衰老,這好。否則的話,無量壽壽命很長,到最後衰老,老苦,這是美中不足。西方極樂世界的人不老、不病、不死。我們要想得到這個好處,說實在話是真正可以得的到,問題就是你信不信。你要相信,那就恭喜你,你這一生就得到;你要不相信,這個機會可惜是當面錯過了。

  『無衰無變』,人沒有變化,那個地方的植物,樹木花草也沒有變化。不會像我們世間,春生夏長,秋天凋零,冬天就枯了,沒有,西方世界沒有,永遠都是那麼樣的茂盛,花不會謝,果不會凋,永遠是常然的,這樣美好的世界。這是世尊幾句話在此地作一個很簡單、很扼要的,把西方世界的因與果報給我們介紹出來。下面就是要說明人家是怎麼修成的,這底下我們要學習的了。

  【於無量劫。積植德行。】

  我們求學、修道要有長遠心、要有耐心、要有恆心、要有決心,絕對不是說幾天就可以修成的,幾年就可以修成的,這是僥幸心,不能成功,一定要有長遠心。你看看,諸佛菩薩一說都是『無量劫,積植德行』,這是我們要學習的。一定要發心,我們至少是盡形壽,盡形壽就是說盡這一生,我只要有一口氣在,我就要認真好好的來學一天。不要訂我要多少時間把它學好,不必,要有長遠心來修學。修什麼?從真實慧開始,四弘誓願給我們說的修行程序,先斷煩惱。

  【不起貪瞋癡欲諸想。】

  先求內心,我們的心在一切境界裡面,順境也好,逆境也好,先學著不動心,先學著不被境界所轉,學這個。內不動心就是定,這一句就是定,就是《金剛經》上所講的如如不動。

  【不著色聲香味觸法。】

  這一句就是《金剛經》講的不取於相,也就是說不被外境所轉。拿現在話講,就是不會被外面境界影響,不受外境影響,內不動,外不著,這叫禅定。有些同修來問我,念佛的人要不要修禅定?他問我的意思我知道,他以為什麼叫禅定?每天盤腿打坐那個叫禅定。那種禅定我們念佛的人不要,我們念佛的人要這個禅定,要你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外不著相,內不動心,要這個禅定,這叫真正的禅定。所以大家要把禅定這兩個字的定義搞清楚。盤腿面壁是修禅定方法的一種,我們念阿彌陀佛也是修禅定的一種,乃至於持咒還是修禅定的一種。八萬四千法門,無量無邊的法門,修什麼?統統修禅定。絕對不是盤腿面壁才叫禅定,那個當然也是修禅定,除這個方法之外,很多的方法都是修禅定。

  功夫上了軌道的人,每天上街到處去逛逛,他在那裡修禅定。《華嚴經》上鬻香長者,那是位菩薩,他就是修禅定的,他到哪裡修?他到市廛去修。古時候的市廛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市場,最熱鬧、最繁華的市場,像外國人的大Mall,到那裡面去修,到處去逛逛、看看走走,他在那修禅定,他眼睛接觸外面境界不會被它動搖。你們看到這個新奇的就想要、想買,他看看就看看,欣賞欣賞,不動心,絕對沒有意思,人家心就有定,禅定是那個修法。你要懂得這個道理,電影院可以修禅定,歌舞場可以修禅定,哪裡不能修禅定,到處都可以修禅定,那才叫真正的禅定。但是那種修法初學的人不行,初學人他沒有定力,一接觸那個,早就被人拉跑掉了。所以說初學的這樣也不可以,那樣也不可以;功夫真正到了家,有了定功,什麼都可以,《華嚴經》上講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什麼障礙都沒有。很多戒律叫你這個不准,那個不准,都對初學人講的,初學人受不了誘惑;真正有定功的人不受誘惑,他們修行的方法跟我們初學的人不一樣。所以,這兩句要特別注意到,我們講修行修什麼?說老實話,就是修這兩句。無論在什麼時候,無論在什麼場所,無論是順境、逆境,就是修這兩個,『不起貪瞋癡欲諸想,不著色聲香味觸法』,這是講外面的境界,這叫斷煩惱。

  淨宗的方法尤其高明,你說不想,我很想不想,它偏偏會想,有什麼法子?壓都壓不住。坐在那裡會打妄想,站著也會打妄想,走著會打妄想,晚上睡覺還作夢,也打妄想。夢就是妄想,不打妄想的人不作夢,這諸位要知道,所以夢境是假的不是真的,夢是妄想,止都止不住。因此,佛門裡面就有很多很多的善巧方便,幫功你達到修學的目標,就是內不動心,外不著相。淨宗的方法用念佛,這就教你:

  【但樂憶念。過去諸佛。所修善根。】

  教給你念佛的方法。會想,念頭一起,馬上就想佛去,不要想別的,專想佛,專念佛、專想佛,好。諸位要知道,十法界依正莊嚴從哪裡來的?佛在大乘經上跟我們講,「從心想生」。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心想生,如果心裡什麼都不想,十法界都沒有了。永嘉大師講得很好,說「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覺了什麼?覺了就不想,不覺就是想,就是胡思亂想。所以我們有想有念,自己要知道,我是迷,我是不覺。假如你真正是覺悟的話,你不可能有想有念,那是真正覺悟了。可是這裡頭還有一點微細的分別。

  真正覺悟人,什麼念頭都沒有,但是沒有一樣東西不清楚,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是覺。如果我什麼都不想了,外面什麼事情都不知道,一塌糊塗,這個不覺,這是什麼?這雖然沒有想,他有無明。兩大障礙,一個是妄想,一個是無明。雖然心不動了,不起心不動念,但是外頭什麼境界都不知道,這在佛法裡叫做「無想定」。無想定不是佛教的,無想定要是成就了,將來到哪裡?到第四禅有個無想天。無想天叫外道天,人都是糊裡糊塗的,懵懵懂懂什麼都不知道,雖然他不造惡也不造善,他什麼都不造作,他沒有成就,定功失掉了還要墮落,這是錯誤的。就是什麼都不想,是什麼都知道、什麼都明白,你不問我,我什麼都不知道,你問我,我什麼都知道,這就對了,這才叫正覺,覺而不迷。所以,這些境界是一絲毫都錯不得,一定要清楚、要明白。

  修行方法裡面的確最殊勝的無過於念佛,既然是一切法都從心想生,我天天想佛多好,想佛我當然就變成佛,自己不知不覺自己就成佛了,這個方法非常的殊勝。所以不想則已,想就想佛,念就念佛。因此,這個經要念熟,經念熟才有得想,經不念熟那就胡思亂想,想什麼?經熟了之後,要有念頭了,就想經上怎麼講怎麼講法。最低限度要把四十八願這一章要背熟,我不能想別的境界,我就想四十八願也好。四十八願是全經的精華,能背全經當然更好,不能背全經,一定要背四十八願,要念得很熟很熟。經念熟了,經裡面有許多的教訓,譬如我們在境界裡面遇到順境,貪念起來,馬上想到佛給我們講「不起貪瞋癡欲諸想」,我怎麼又起了貪念,你就會想到經典裡面的教訓,把你錯誤的想法馬上就壓下去,錯的念頭就壓住了。因此,經文不熟,你說我們修行拿什麼標准來修?

  修行,行就是行為,行為很多,佛把它歸納為三大類:第一個,身體的造作,叫身業的行為,第二個,言語,叫口業的行為,第三個,起心動念,叫意業行為。你的行為再多,總不出這三大類。這三大類的行為錯了,要把它修正過來,這叫修行,修行就是修正錯誤的行為。你要是真搞清楚了,修行從哪裡修起?從起心動念處修起。邪正的標准是什麼?就是佛經。我們修淨土的人就是這一本經就夠了,不要搞太多,太多的時候受不了,記也記不住,那有什麼用?就這一本,這一本就足夠了。我們起心動念,想想佛在經上怎麼講的,如果與佛講的是相違背的,趕緊捨掉,修正過來,這叫修行。所以經典是修行的標准,依照這個標准來修正我們所有錯誤的行為。

  經不熟,你就沒有法子,一定要熟。所以為什麼一開頭叫你每天至少念三遍,三遍是不能再少!最好是每天能念十遍,每天能念十遍,念上五年,你這個標准就真正拿到。經就像一面鏡子,這個鏡子在手上常常可以照照。你要不熟,經典雖然得到了,那個鏡子很骯髒,什麼也看不見,沒有用處,對你沒用處。熟透了,起心動念就會想到經文,句句經文都記得住,句句都清楚,一起心一動念,馬上就跟經上可以對照一下,這叫真正修行。所以說『但樂憶念,過去諸佛,所修善根』,佛怎麼修的,我們要像他一樣。

  【行寂靜行。】

  李老師在這個本子上旁邊注的,『行寂靜行』就是定,也就是前面所說的「不起貪瞋癡欲諸想,不著色聲香味觸法」,這就是寂靜行。不是叫你不接觸外面境界,接觸外面境界不動心,不會動貪瞋癡慢,不會動這個心,也不會被外境所轉,這叫寂靜行,這叫真正入定。這個在淨宗講,就叫做一心不亂,一心就是定,不亂就是不著色聲香味觸法,不被外境所亂,一心不亂,就是禅定的意思。

  【遠離虛妄。】

  『虛妄』是妄想,妄想、執著要統統把它捨掉。

  【依真谛門。】

  『真谛』,就是禅宗裡面所講的觀照。禅宗他們講境界也有三個等級,最下面的是「觀照」,觀照用現代的話來講,就是處事待人接物決定是理智而不摻雜感情,這叫觀照。就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也就是前面講的,絕對不會起貪瞋癡慢,不會起這個意念,這是觀照功夫。觀照功夫久了,功夫得力了,就得定,得定叫「照住」。照住再往上提升就開智慧了,就明心見性,見性了叫「照見」。你看《心經》裡面,「觀自在菩薩,照見五蘊皆空」,照見是功夫最上乘的,比這個低一級的是照住,再低一級的觀照。它的觀照相當於我們淨宗的功夫成片,它的照住就跟我們的事一心不亂相同,它的照見在淨土裡面叫理一心不亂。可見得這是名稱上不一樣,在功夫境界上無二無別,是一樣的。

  【植眾德本。】

  『植』是培植,眾德的根本在本經裡面講就是彌陀名號,這個名號我們常講萬德洪名,這就是眾德的根本。一句名號包括了阿彌陀佛因地、果地上無量無邊的智慧德行,一句名號統統包括了。我們念這句名號是把阿彌陀佛的萬德萬能轉變成為自己的德能,這個方法很巧妙。他修了無量劫,我們只要在幾十年當中,就可以把他無量劫的德行轉變成自己的,你看這個方法巧妙。是真的嗎?真的。只要能夠依照這本經典的理論、方法去做,決定是真實的。因此,對這個經典要熟、要理解、要能體會。這是個不可思議的法門,能夠在很短的時間令一切眾生平等成佛,這才真正成為世尊一代時教裡面的第一法門。

  【不計眾苦。少欲知足。】

  在人間,在這個社會上,各人遇緣不同,苦難總是不免的,就是諸佛菩薩倒駕慈航化身來的,他也得要受苦受難。釋迦牟尼佛到我們這個世間來示現成佛,《梵網經》上說得很清楚,這次來是第八千次了。釋迦牟尼佛早就成佛了,到這來表演的,第八千次。你看來了之後還要受很多苦難,雪山六年苦行,瘦的皮包骨頭,一天只吃一麻一麥,還得受馬麥之報,還有六群比丘搗亂,提婆達多想盡方法來謀害他,這個都要受,眾生哪有那麼好度,不好度。《地藏經》上說得很清楚,「閻浮提眾生,剛強難化」,菩薩好心好意來都被人誤會,妖魔鬼怪來騙他,他甘心情願受騙,佛菩薩來教導,他還冤枉佛菩薩,還說佛菩薩不懷好意,這有什麼法子?這沒有辦法。所以要知道,跟眾生相處是日子不好過,你也不要去計較他,在這裡成就忍辱波羅蜜。

  『少欲知足』,為什麼?要叫眾生斷煩惱、證菩提,佛菩薩雖然萬德萬能,福慧圓滿,福報是圓滿的,但是你要給眾生做個榜樣,做個示范。你叫眾生吃苦,自己享受,人家看到怎麼能服氣?你叫他要吃苦,我自己要吃苦,大家看到沒有話說了。所以釋迦牟尼佛雖然出生在貴族,身為王子,他也出家。王子都出家了,王位都不要,出家了,其他一般人他勸他出家很容易,這個有道理。皇宮裡面接受一切的供養,這多舒服,出家之後每天去托缽,托缽很辛苦,尤其是有風雨的時候,出去托缽很辛苦。他自己不這樣做,怎麼能教別人做?所以生活非常簡單,知足常樂。這種種的行持,實在講是身教,他做個樣子給我們看,叫我們少欲。你的欲望愈少愈好,愈少你的日子愈好過,愈自在;欲望多,日子就很難過,過得很辛苦,那就是自己找罪受。

  我是過去好幾年前,坐計乘車,遇到一個司機,那個司機給我講,很苦!他說你們出家人不錯,我們很苦,日子不好過,錢也不好賺。他給我訴苦,我就跟他講,我說應該說日子應該很好過。他說怎麼說?我說假如你要不跟人爭的話,你的日子就很好過了。譬如說你家裡買個電冰箱,好好的保養,至少可以用十年,你做的一件衣服,能夠愛惜的穿的話,也能穿一、二十年,你日子怎麼不好過?如果你看到今天這個花樣新了,趕快去買個新的來,明天看到流行的服裝,你又要去做一件,那你當然苦,你所賺的錢不夠應付那些魔王。天天在那裡設計、動腦筋、想花樣的,都是魔王,你逃不過他的魔掌。我跟他一講,他也覺悟了:對啊!假如我要好好的過日子,我的錢花不完。那怎麼不自在,就是要少欲知足。

  少欲知足,快樂!人生在世,最幸福的是活得很快樂、活得很自在。人家住大房子,我住小房子,我住小房子快樂,他住大房子辛苦。我做小百姓,天天游山玩水,他作大官、作總統,天天開會、應酬那麼多,苦死了。實在講,他磕頭作揖請我做我都不做,我不上那個當。不要說別的苦了,就是給那些人天天拉手、握手都好辛苦,那麼多人,不願意拉的也去拉一下,這個多辛苦,不要說別的,這個我就受不了,這不能干。無論干什麼事情,我覺得都很自在,只要知足就常樂了,你這個人生就有價值、有意義,真正有幸福,何必跟人爭?愈是小愈好,現在很多人不懂這個道理。

  許多同修來跟我說,法師,我們要蓋個廟很莊嚴。我說不可以。我從來沒有這個念頭,現在有這麼個機緣,蓋個小小的茅蓬,在美國。我說我這個蓋好了,也不要搞落成,也不要搞開光,什麼都不要搞,沒人知道。你走到我門口,看那個房子矮小,也看不起眼,沒人瞧得起,沒人瞧得起就平安、就自在。人家瞧得起,今天來拜訪你,明天來向你請教,煩都煩死了。所以真實慧就在這,我有點真實慧,是不是?生活簡單,不要想很多花樣。世間人吃東西,天天想新花樣,結果怎麼樣?吃了一身病出來。我自己吃東西,天天一樣,一年到頭都吃不厭,非常簡單。我在台中跟李老師的時候,其中有五年我一天吃一餐,吃什麼東西?吃面,天天吃面。大多數吃的菜是醬菜、豆腐乳,很少有個機會去炒一點青菜,很少很少。我的身體沒吃壞,沒有毛病。所以東西就是要單純,我們要的是營養,不是要的味道。要味道,誰要?舌頭。舌頭只有三寸長,一天到晚為它辛苦為它忙,你講講看這個人愚癡不愚癡?過了舌頭之後就沒味道了,人許許多多的罪業都是為了這三寸舌頭。

  許多同修都很好心,做些好吃的東西來給我,實在講,他們很辛苦,我也很感謝他。我懂不懂?我不懂,我不會吃,不知道味道,做再好的東西給我吃,我也不曉得味道。我記得我第一次人家給我做燕窩是在香港,在香港中華佛教圖書館講經,講完經之後,人家就送了一碗,我也不曉得。我一看那個東西,我說你這米粉怎麼煮得這麼爛?我說這米粉是不是?人家說法師,這是燕窩。我才曉得。你看,不懂,什麼都不懂,也沒吃過好東西。從前沒有學佛,想吃好東西沒得吃,現在有得吃的時候不吃了,一點味道、口味都沒有。我也不吃零食,生活很簡單、很容易。很簡單、很容易,不要麻煩人,這個日子就過得自在,就過得舒服。一定要知道少欲知足,高!這是高行,這是真正幸福。多欲苦就多,世界上最可憐的人是不知足的人。

  【專求白法。】

  『白法』是善法,我們中國人講善惡,印度人的習慣講黑白。所以業,善業他講白業,惡業他講黑業。他說法也是如此,惡法就是黑法,白法就是善法。善法是利益一切眾生的,於自他都有利益的,這叫善法。「專求白法」。

  【惠利群生。】

  『惠』是施與,給人家,給人家真實的利益,給人家最豐饒的利益。『群生』是沒有分別的,平等對待一切眾生。

  【志願無倦。忍力成就。】

  菩薩行,不疲不厭,唯有『忍力』才能成就一切善法,才能成就無上的道業。佛在《金剛經》上也說「一切法得成於忍」,能行忍辱的人,在佛法裡面稱之為「有力大人」。忍辱主要是對治瞋恚的,實際上,它確實能夠消除三毒煩惱,可見得忍辱這個方法功德不可思議。佛在《寶雲經》裡面說,菩薩有十種方法能成就清淨忍辱波羅蜜。第一個是「內忍」,內是講身心,心就是我們今天講精神這一方面,身是生理,對於精神、生理方面的苦難要能忍。「外忍」,這是外面環境,外面環境的刺激,譬如說我們聽到惡人惡事,或者人家侮辱我們,惡言相罵,我們能夠忍受,不要跟他去計較。諸位要知道,兩個人打架,兩個人相罵,過失是相等的。我從前在學校念書,很小的時候,念小學,小學裡面,同學常常會打架、會吵架。吵架怎麼樣?老師把兩個叫來統統處罰,那時候罰跪,兩個都罰跪。這愈想愈氣,明明是那個同學他沒有理,我有理,為什麼我也要去罰跪,想不通。這些印象都很深。到以後學佛才知道,兩個人都一樣,如果一個好一個壞,那個好的能忍,不去計較,打不起來嘛,對不對?他打我,我不還手,他怎麼打得下去,打不起來。他罵,我不還口,罵了,他自然就不罵了。你打了還手、罵了還口,兩個一般高,統統處罰,絕對正確。我才了解,以前老師罰學生很有道理。所以這是對於外面的要忍。甚至於我們學佛,聽到人家毀謗三寶,也要忍,也不要去計較,因為你愈計較,他毀謗就愈多、愈嚴重。聽了之後不計較、不去理會它,自然就沒有了!這個要知道忍。

  第三種「法忍」。法是修行的方法。修行這條路很長,譬如說,開頭叫你讀經,讀經要沒有耐心,你就不能完成,尤其是一天要念十遍,把經裡面的經文、經義要記住,這都要很大的耐心,要有很長的時間你才能夠成就。參訪善知識,千裡萬裡我們也要向人去請教,真正高明的人。我到中國大陸去了好幾次,我去都是去參學,我沒有去看什麼山、看什麼水,風景、寺廟,我都沒去看,為什麼?我覺得看那個很辛苦,現在有很多錄影帶,我坐在家裡看就很好了,好的鏡頭都被他們取到,我們去未必能看到。現在在台灣、美國都可以買得到大陸上風景的錄影帶,我也買了不少,買了好幾十個,還沒有看,買了准備去看的,去游覽大陸風光的,坐在家裡有就好了。所以,我去是參訪善知識,不是去游山玩水。

  第四就是「隨佛教忍」,就是受持佛法,特別是佛教給我們忍辱,我們一定要認真的去修學。第五種叫「無方所忍」,就是一切時、一切處,常常要有耐心來相處。第六種是「修處處忍」,這是特別在一切順境、逆境,順境容易生貪愛心,逆境容易生瞋恚心,必須在一切境界裡頭學忍辱,學不動心。其他的我就不必細說了。我們再看底下經文:

  【於諸有情。常懷慈忍。和顏愛語。勸谕策進。恭敬三寶。奉事師長。無有虛偽谄曲之心。】

  這幾句是教給我們求學的態度、修行的態度。『有情』是指一切有情眾生而說的,不但對人、對一切動物,再擴大,對一切天神、對一切鬼神都一樣。天神有沒有?有,鬼神也有,都是六道眾生。佛既然說了,「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一切眾生本來成佛」,我們對於一切有情眾生要平等的恭敬、要平等禮敬。所以有許多其他宗教排斥佛教,罵佛教是魔鬼,我們聽了不需要去辯白,他罵他的,我們還是敬他的上帝。為什麼?他不了解事實,我們了解,我們明了。他能夠接受,我們就告訴他,他不能接受就不必給他講。這是要常懷慈悲、忍辱、溫和,『和顏愛語』。此地的「愛語」這兩個字要注意,愛語不是對方喜歡聽的話,如果說對方喜歡聽的話,這叫谄媚、叫巴結,不是愛語。愛語是真正使對方得利益的話,你愛護他,要叫他得真正的利益、得真實的利益,這是愛語;以種種善巧方便幫助他破迷開悟,使他覺悟,這才叫做愛語。『勸谕策進』,勸勉他,谕是告訴他,幫助他進步。

  『恭敬三寶,奉事師長,無有虛偽谄曲之心』,這是我們學佛最基本的態度,要敬三寶、要敬師長。三寶對我們的功德很大很大,因為我們恭敬三寶,才能夠令一切眾生還沒有入佛門的,他們對於三寶起尊重之心,有這個作用。佛菩薩的形像,我們供養佛菩薩的形像,真正的意義是佛像時時刻刻提醒我們自己要學佛。我們學阿彌陀佛,我就供養阿彌陀佛的像,供養阿彌陀佛的像,我天天看到他,我要學他,我要學得跟他一模一樣。這個像擺在我面前就是一個標本,我要照這個模式來塑造我自己,這個供養的功德利益就大了。他是怎麼樣存心?他怎樣待人接物?我要學他這些,供養佛像真正的意義在此地。不是把他當神明看待,天天叩頭求他保佑,那錯了,沒有這個事情。我們中國俗話說「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他怎麼能保佑你?所以要曉得,供養它真正的意義,是提醒我自己,叫我不要忘記,我要學佛、我要成佛,我要跟阿彌陀佛一模一樣。如果你要供養觀世音菩薩,那你就學觀世音菩薩,要學得跟他一模一樣。所以,佛弟子供養佛像叫供養本尊,什麼叫本尊?我自己要學的,這就是本尊。我的目標是求生淨土,我是專攻《無量壽經》,那我當然就供養無量壽佛,無量壽佛就是阿彌陀佛,這是本尊。

  法寶是經典,三寶當中,佛不在世,法寶是第一,為什麼?我們真正的依據。佛提醒我們,我們依什麼修?依經典修,所以經典第一重要、第一尊重。經典所在之處就是佛所在之處,所以對於經典要看的寶貴、要看的尊重。我們對於經典尊重,看得寶貴,一般人會看到,黃金、美鈔都不重要,經典這麼重要,大概這個比那個更要緊,也能夠觸發別人對於經典重視。那些東西丟掉沒有關系,這個丟不得,這個丟掉,我們修行依靠就沒有了,所以比什麼都重要。我們印了很多小本的經典,便利大家隨身攜帶,女同修可以放在錢包裡,男同修可以放在口袋裡,便利你時時刻刻能夠去讀誦,念念都不要忘掉。

  僧寶是出家人,出家人有持戒的、有破戒的,這些與我們都不相干,他有修也好、沒修也好,與我都不相干。但是他那個樣子就是很大的功德,這世間人所不如,為什麼?像我們穿這個衣服外面一走,學佛的人一看,我要「六根清淨,一塵不染」,馬上提醒他這個念頭,也跟佛像一樣,提醒我們修行,這就是三寶之僧寶。看到這個形像就要想到,我要六根清淨,一塵不染。所以,住持三寶有這樣的功德利益,我們要恭敬。這個恭敬實在講,就是提倡,讓一般世間人都能夠正確的認識三寶。

  「奉事師長」,這師長就不一樣了,師長比三寶更親切了。師長是什麼?師長是我跟他學法的,這是我的老師。所以在佛門裡面,傳法的老師第一大。像我們出家了,剃度師不是第一大,傳戒師也不是第一大,那都是介紹、接引入門的,那個都叫阿闍黎,剃頭的師父也是阿闍黎,傳戒的戒和尚也是阿闍黎。傳法的這個,稱和尚,和尚是親教師,我東西是跟他學來的,這個關系非常密切。此地講的師長就是和尚。我的和尚是李炳南老居士,他是在家人,但是我的佛法是跟他學來的,我跟他的關系是師生關系,這個我們佛法裡稱和尚。所以,和尚不一定是出家人,這個諸位要記住,和尚、法師都是通稱,不一定出家人。在家居士,我們中國人稱居士,他講經說法一樣稱法師,你跟他學經的時候,你就稱他作和尚。

  所以和尚、法師是在家、出家通稱,不管在家出家都可以稱。只有比丘、比丘尼,這一定是出家的,這個在家人決定不能稱,這是出家受過出家戒的。像沙彌、沙彌尼,這都是出家專稱的,在家人不能稱。和尚在家人可以稱。所以有很多年輕同學們來學佛,家裡人就怕了,怕將來他當和尚,我說當和尚有什麼關系?和尚不一定要出家,和尚是老師。所以他不懂,他是怕出家,怕常常到寺廟裡來,將來出家,擔心的是這個。其實他對佛門實際上的情形他都不了解,所以有許多的誤會。

  「無有虛偽谄曲之心」,這是講我們用心、存心要真誠,不能以虛偽。此地特別講虛偽谄曲之心,不能用這個心來對三寶,不可以用這個心對老師,不能用這種心對父母。師長往往跟父母是連在一起的,孝親尊師,所以師道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如果這個世間不知道孝道,就不可能尊敬老師,所以佛法要再復興是一樁相當不容易的事情。我在二十年以前,還沒有離開台灣的時候,沒有到國外來弘法。當時台灣有不少的法師與國外有這個因緣,到國外來弘法,有很多來看我,我都勸他,到國外最好提倡孝道。我勸他們不要建寺廟,建祠堂,不要建寺廟,我說建祠堂好,建祠堂,祠堂裡面供養百姓祖先。在我們中國大陸,每一個姓,自己家裡有祠堂。現在我們在海外,我們建共同的祠堂,這個祠堂每一家的祖先牌位都供在這裡,我們中國人團結在一起,在這裡面講孝。為什麼?人能懂得孝才會尊師,然後才能夠建佛堂。佛堂是以祠堂為基礎,祠堂沒有了,佛堂底下的地基沒了,那是假的,不是真的。所以師道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孝道非常重要。

  我現在是沒這個能力,但是我那個小道場,我供的牌位是供百姓祖先牌位,照《百家姓》寫的,供百姓祖先牌位。每年兩次祭祖,清明、冬至,我們祭祖是祭全國的百姓祖先,我們這樣祭祀,提倡孝道。我祭我自己的祖先,為什麼不祭大家祖先?一樣的功德。為什麼不把心量擴大?所以在美國,我們現在供了兩個大牌位,一個是中華民族百姓祖宗神位,另外一個是美國的百姓祖先神位,供兩個。我們在人家的國家,自己國家祖先不能忘記,也要供養他們全國人民的祖先,我們這樣做法。不像台灣供小牌位是一個姓一個,我們是這樣供法的。我們這也沒有收人家的錢,沒有,一分錢也不收,我們主動祭祀,提倡孝道。

  今天時間到了就講到此地。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  (第十二集)  1991/6  加拿大  檔名:02-009-0012

  請掀開經本第三十一面,第二行,從當中看起:

  【莊嚴眾行。軌范具足。觀法如化。三昧常寂。善護口業。不譏他過。善護身業。不失律儀。善護意業。清淨無染。】

  從這裡看起。前面佛教給我們求學的心態,就是態度,這個地方接著要跟我們講具體的行持,也就是說我們要從什麼地方做起。前面兩句這是總說。『莊嚴眾行』,莊是講的端莊、莊重,嚴是講的嚴肅,也就是整齊的意思,嚴整的意思,行是行持,也就是說一舉一動要合禮。在我們中國人古時候,行持的標准是禮,在佛法裡面就是戒,戒裡面包括的范圍非常之廣泛,大部分佛家講作威儀,威儀實在上就是中國人所講的禮節,我們現在人講的風度,一種良好的風度。『軌范具足』,軌范是模范,要為一切眾生做個表率、做個模范,這才是真正的佛弟子。這是表現在外面的。

  後面兩句是說我們對於宇宙人生的看法,這樣的看法才是正確的。『觀法如化』,法是指一切萬法,這一切萬法都不是實在的,佛在《金剛經》上給我們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這個化就是夢幻泡影,沒有一樣是真實的。從哪裡看?從它的本質上去觀察,一切法都是剎那在變遷的,佛家講的無常,統統是在變遷。動物有生老病死,生老病死是講顯著、大的變化,我們很容易覺察到,其實這個變化是一分一秒在變,剎那剎那在變,永遠不會停止,這變化不會停止。植物有生住異滅,礦物有成住壞空。所以佛告訴我們,一切萬法它的真相就是夢幻泡影,這是我們自己一定要覺悟。覺悟到事實的真相,你對於一切萬法才不會執著,在一切萬法裡面,把得失的錯誤觀念打掉,這是個很錯誤的觀念,你說你能夠得到嗎?什麼也得不到。既然一樣都得不到,哪有一樣會丟掉?沒有,也不會有失的。世間人無量無邊的煩惱都是從得失心生的,哪裡曉得得失是個妄想,是一種完全錯誤的思想,它不是真實的。

  能夠把事實真相看清楚、明了了,你的心自然就定了,叫『三昧常寂』,就定了,心才能定。凡夫每天都在造業,為什麼造業?他心不定,心裡面妄想太多了,妄想是迷惑。迷惑,他對於一切事物的看法、想法全是錯誤的。因此,他的所作所為都是罪業,既然造作罪業,當然要受果報,所以有三途六道的果報。佛菩薩跟我們凡夫不一樣的,佛菩薩對於事實真相他認識得很清楚,在一切諸法裡面他不取不捨,這叫隨緣。緣來了,他也不必要把它避開,緣不來,他也不強求。所以他心就得自在,他的心是清淨的。

  『善護口業,不譏他過』,這是講身、語、意三業行持的標准。不要說別人的過失,為什麼?別人沒有過失。別人哪有過失?過失是在自己,看到別人的過失,正是自己過失現行。所以六祖大師在《壇經》上說「若真修道人,不見他人過」,見到別人的過失,正是自己的過失。為什麼別人沒有過失?因為一切萬法,前面講了「觀法如化」,是夢幻泡影,哪來的過失?所以這個心能夠在境界上不動,如如不動,沒有分別執著,從來不起心動念,他心永遠是清淨的。這樣你才能夠真正護口業,口業清淨。

  『善護身業,不失律儀』,佛家的律儀就是我們中國人講的禮節,但是現在中國人把禮也丟掉了,沒有了。民國成立以來,大概只有軍隊還有禮,有軍禮,軍隊之外就看不出來。現在民間所用的禮,婚禮、喪禮這些東西,統統還是用滿清的,還是用清朝的,民國一直到今天還沒有制禮作樂。所以,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當中,沒有一個依憑,有些人學外國人的,有些人就學滿清的。譬如說喪禮,我們在台灣所看見的,有些人還是披麻戴孝,那是滿清的禮節;有些人穿著黑的長褂,是外國教會裡面的禮節。就有很多同修來問我,他說法師,這對不對?我說都對。為什麼都對?你沒有禮,沒有禮,你愛怎麼做就怎麼做,國家沒有制禮。所以老百姓沒有辦法,沒有一個依據,到底該怎麼做法,不知道。

  軍隊裡面還有行禮,因為他有階級,階級沒有了,誰知道哪個大小,也就不便行禮了。在從前,文官都有禮服,像從前官員穿的衣服,衣服上繡的花紋都代表階級的,他便於行禮,連王公大臣都不例外。雖然皇帝、親王,像滿清貝勒都是穿龍袍,他龍袍有階級,皇帝穿的龍袍是五個爪子的,五爪是皇帝,皇帝穿的,四個爪是親王,三個爪是貝勒,你看看他都很清楚。所以一見面一看到這個章服,他就曉得誰應該先給誰行禮。這是禮服。戴的帽子也分階級,所以叫章服,章是文章的章,章是彰顯,把你的身分都統統表明在外面。士農工商都有禮服,讀書人有讀書人的禮服,工人有工人的禮服,商人有商人的禮服,他在任何場合之下,他能夠不失禮,知道如何來做。這個就是屬於「不失律儀」。但是現在統統都亂了。我們自己,現在的話來講就是守法,尤其現在交通便捷,常常到國外旅行,每個國家有些法令規章不相同,法律不一樣,人情也不相同,風俗習慣也不相同,就入境問俗。為什麼要入境問俗?便於「善護身業,不失律儀」。可見得現在不僅要懂自己國家的法令規章、風俗習慣,外國的也要懂得,因為常常去接觸,外國人來訪,我們到他那裡去觀光、去旅游,都有必要。

  『善護意業,清淨無染』,意業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心理、精神、思想、見解,這個要清淨,不能受污染。三業當中是以意業為主。這幾句是莊嚴自己,完全屬於自己本分上的事情,我們應該要這樣的修學。下面所說是成就眾生的德行。

  【所有國城。聚落。眷屬。珍寶。都無所著。】

  這是所講的是身外之物。身外之物可以受用不能執著,執著就錯了,受用自在這是對的。所以能夠隨緣,能夠隨分,這樣子一生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在佛法修學功夫才用得上力。『國城』是指國家。像法藏比丘他本來是一個國王,他把國家捨棄掉,他去出家,這就是能捨,他不執著,能捨。早年到中國來弘法的,漢朝時候安世高大師,他老人家也曾經做了國王。他是安息國的王太子,父親死了以後,他繼承王位,他做了半年的皇帝,他不做了,他也捨棄王位,他出家了,後半生都在中國弘法利生。他死在中國,對中國早期的佛教很有貢獻,在譯經的法師,在早期的,他是最有成就的一位。這就是能捨國城。『聚落』就是我們講現在的鄉鎮。他如果做鄉鎮長、縣市長,他也能夠看得很淡泊,他能夠捨。『眷屬,珍寶』,這是講一般大眾,他不執著,雖有,不執著,這就很自在了。

  【恆以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六度之行。教化安立眾生。住於無上真正之道。】

  菩薩用什麼方法幫助一切眾生?就是用底下這六個方法,這六個方法實在上說就是菩薩日常生活的准則,菩薩行就是指這六條。菩薩自己這樣修學,也教大家這樣修學。『布施』就是放下,就是捨棄,把什麼放下?你覺得有哪些困難的地方,有哪些痛苦的地方,你為什麼會痛苦?是因為你放不下。你把這個東西放下,不就沒事了嗎?你有煩惱,為什麼不把煩惱放下?你有憂慮,為什麼不把憂慮放下?甚至於你有生死,為什麼不把生死放下?這非常重要,就像前面的,他因為內心裡頭沒有執著,放下就很輕松,輕而易舉,他就能放下。布施就是捨棄、就是放下,這是很重要的一個修學綱領。

  『持戒』是守法,循規蹈矩,佛弟子決定是一個守法的人。『忍辱』就是講有耐心,無論是對人、對事、對物都要有耐心,尤其是學佛,學佛這個道路是相當之長,如果沒有耐心,你就不能夠圓滿。像我們在學校念書,你念個大學要四年,你沒有四年的耐心,你就不能畢業,一定要有耐心。佛菩薩這個道路比我們世間求學要長得太多了,不僅是一生,生生世世繼續不斷努力的修學。『精進』,精進前面都跟諸位說的很多,要求進步,求進步必定要顧及純而不雜,這個進步才叫精進。一門東西學成了,學成功了,才能學第二門,同時學個兩門、三門以上的,很不容易有成就。一定要一門深入,要專精。

  『禅定』是說你心裡面有主宰,不會為外面境界所動搖,這個叫禅定。所以此地這個禅定,不是禅宗裡面講的坐禅入定,不是指這個。這個六度是講在日常生活當中,譬如我修念佛法門,我的朋友當中有很多好朋友,他是參禅的,他是念咒的,他修其他的法門,他來勸我,我如如不動,我有定。如果他來勸我、來拉我,我就跟他去了,聽聽他那個也不錯,也想學一學,你就是沒有定,就是我們現在的話說,你心作不了主,你心是浮的、是動的。心裡頭有定,他自己能做得了主宰,不會受外面境界所動搖,這個叫禅定。

  『智慧』就是我們今天講的理智,無論出什麼事情,他考慮一定是理性的,而不是感情的,感情就沒有智慧。所以絕對不是用情,他是用智。佛以這六個原則教菩薩,菩薩也以這六個原則教我們,這叫『六度之行』。

  『教化安立眾生,住於無上真正之道』,前面這六種就是日常生活行為的標准,依照這個標准去做,這叫菩薩行,你的行為跟菩薩沒有兩樣,你是真正在學菩薩。後面這一句就更殊勝了,要幫助眾生住於無上真正之道。無上真正之道是什麼?這個方法能夠幫助我們一生決定成佛,這就是無上真正之道;不能教我們在這一生決定成佛,這就不是無上真正之道。這個單憑口說不行,你遇到許許多多的出家、在家的,我們現在所講的知識,遇到他,他教給你,每一個人教給你都是無上真正之道,到底哪個是真的?這個要能辨別。怎麼個辨別法?佛在入滅之前教給我們的「四依法」,依就是依靠。佛不在世間了,我們依靠什麼?佛教給我們四條,你只要依照這四條,等於佛在世沒有兩樣。

  第一條,就是「依法不依人」。法就是經典,經典上佛是這樣說的,那沒錯,依法不依人。人,他怎麼說,他說的沒有經典作依據,這個我們可以不要去相信他。第二個是「依義不依語」。義是什麼?道理,我們要依佛所講的道理,言語沒有什麼關系,多說一點、少說一點,長說、短說,只要說的道理不錯就行了。我們依理,不是依語言文字,重要的是道理。

  第三個是「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佛所講的經很多,有了義經、有不了義經。什麼叫了義經?就是此地講的「無上真正之道」,這是了義的。佛教給你生天,佛教給你做人,這個沒有出三界,雖然是很好,不是了義,為什麼?不是真正解決問題。佛叫你證阿羅漢果,佛叫你證菩薩,還不算真正了義,為什麼?沒成佛。一定要成佛了,才叫究竟了義。哪一部經典是成佛的經典?這個大家都知道,《華嚴經》是成佛的經典,《法華經》是成佛的經典,《楞嚴經》是成佛的經典,《無量壽經》是成佛的經典,像這些叫了義經。我們要依了義經為修學的依據。

  像這些了義經都被中國人找出來了,在中國普遍修學都是依這幾部大經。你要說,那麼多的經典,為什麼只選擇這幾部?這幾部真正是了義。如果講了義當中究竟了義,那就是這部經。為什麼?《華嚴》《法華》《楞嚴》不見得是人人能修的,那裡面理論很深,方法很周密,我們一般人往往不能接受。這個經理論雖深,但是它方法容易簡單,人人可以修,人人可以學,人人可以成功。因此,這個經才是一切了義經當中的究竟了義,那就是無上真正之道。「信願持名,往生不退成佛」,這是《無量壽經》、《阿彌陀經》裡面所說的,能夠幫助我們把這個心真正安住在這部經上,這個功德是無量無邊,為什麼?等於幫助一個人這一生成佛。我們再看下面經文。

  【由成如是諸善根故。】

  這個『善根』是講前面,身語意這是三善根,六波羅密是菩薩善根,住於無上真正之道,那是究竟圓滿的善根。

  【所生之處。無量寶藏。自然發應。】

  這一句有很深的理論,我們佛法常講「依報隨著正報轉」。剛才他提醒我,這四依法還漏掉一條,只說了三個。末後一個是「依智不依識」,智就是理智,識就是感情,我們要依理智,不要感情用事。這是佛教給我們四依法,佛不在世了,我們遵守佛這四句教訓,就跟佛在世沒有兩樣,所以這個很重要。我們接著看這個。佛在經典上常講,依報隨著正報轉,依報是什麼?是物質環境。正報就是我們的心,我們的心理。心善,外面環境就善,心不善,外面環境也就不善。這要很細心的去體會、去觀察,你才能夠得到真相。我們中國俗話說,人有福報,他住在什麼地方都有福;沒有福報的人,無論住在哪裡都困苦,都感覺到艱難。這個地方就是說,你要像前面修積這樣的善根,心也善、口也善、身也善,沒有一樣不善,你『所生之處』物質受用的環境決定不會缺乏。

  『無量寶藏,自然發應』,發是開發、顯發,應是一種感應,它自然的,這是什麼?這是你自己福德的感應。沒有福的人,這些寶藏自自然然就沒有了,就變質了。像我們現在這個世界,要跟古時候人比一比,現在世界上的寶藏不如古時候。我們看歷史,古時候的帝王對於有功的這些臣子,賞賜都是黃金,黃金多少镒,一镒是二十四兩,百镒,常常用這個,你就曉得黃金之多。現在它都到哪裡去了?不見了,現在變成稀有金屬,少了。從前世間七寶多,現在這個世間七寶很少,這個與每一個時代的眾生福報有關系。從前人,人心厚道,殺人的工具就不發達;現在人,人心薄,七寶沒有了,殺人的利器是愈來愈多,跟從前恰恰相反。這是與福德、因緣有密切的關系。學佛,佛法眼光看世間,跟世間人看的不一樣。所以,人一定要修福。底下說:

  【或為長者居士。豪姓尊貴。或為剎利國王。轉輪聖帝。或為六欲天主。乃至梵王。】

  這是講果報。這個人福報大了,他就享福,小一點的『長者居士』。古時候的長者必須要具備幾個條件,當然條件裡面最重要的是富貴,他必需有財富,在社會上有地位,受到朝野的尊重,這樣才能夠稱之為長者。有道德、有學問,肯幫助大眾,這些條件才是長者。長者居士都是一般在家的,長者有很多在社會上做官的,居士大概都是不做官的,有學問、有地位、也有財富,也歡喜救濟一些貧苦,不願意做官,像這些人很難得。

  我在年輕的時候讀歷史,中國歷代史書裡面,都會有一類叫「隱逸傳」。我那個時候不懂,就想想這些人他有學問、他有能力,他不做官,不替社會做事,他天天去游山玩水,去做個隱士,為什麼國家還要給他立傳?從前想不通這個道理。立傳,應該是對國家有很大貢獻的人,才會給他立傳,這些人有什麼貢獻?到以後學佛了才知道,他對於國家民族的貢獻是教化,不一定他是用口頭教化,他是以身教。有學問、有能力,不做官,這就是教給我們什麼?不爭名、不奪利。人人都能夠不爭名、不奪利,社會安定,天下太平。所以這些人很了不起,國家替他作傳是有道理的。所以才明了隱逸是很難得,非常之可貴。

  所以在從前,像這樣有能力的人,有機緣,國家選拔他,他會替國家做事情;沒有機緣,他不怨天、不尤人,逍遙自在去度他一生。甚至於一生相當清苦,清苦他也快樂,絕對不會以為物質生活清苦就怨天尤人,他不會。因為念書人都明理,曉得一生的際遇都有因果關系,所以對於富貴,他不羨慕,他也不嫉妒,為什麼?人家富貴是他前生修的財布施,我今生貧賤,我過去沒修,怎麼能怪人?不怨天,不尤人。這個社會才安定。社會不安定,大家都曉得,貧富不均,懸殊太大,就會有動亂。如果人人都念書明理,懸殊再大,社會不會動亂,為什麼?他安於本分。貧賤安於貧賤,富貴安於富貴。富貴也不會傲慢,也不會說瞧不起別人,貧賤的也不會嫉妒富貴,也不會怨天尤人,社會能安定。這都是需要良好的教育。所以說中國的教育跟外國教育在基本上不相同。中國教育基本上的觀念,是教給你認識自己,認識生活環境,教給你認識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這個很重要,這叫真正的教育。外國人教育對這個疏忽掉了,他們講的是功利;中國人講的是倫理道德,倫理道德就是人與人的關系,人與一切萬物的關系,是要了解這些。所以它跟佛法的教育非常的接近,佛也是教給我們這些。

  福報更大的,在世間就做國王。『剎利國王』,剎利這是在印度的王族,印度的階級自古以來就分得很清楚,剎帝利是王族,或王族或者做國王。福報更大的就做『轉輪聖帝』,轉輪聖帝在我們可以說是有歷史以來,我們這個世界上還沒有出現。什麼樣的帝王是轉輪聖帝?如果講到最小,是統一了全世界,這個地球,這個地球完全統一,他是這個地球上的王,那叫轉輪聖王。我們翻開古今中外的歷史,還沒有一個人統一過全世界,所以轉輪聖王在我們世間還沒有出現過。這是有大福德的人,確實他的道德為一切眾生所尊重,為一切眾生所仰慕,那就很可能統一全世界。所以統一是用教育、教化,不是用武力,武力統一的都不能夠維持很久。

  『或為六欲天主』,這就是福報更大的了,更大的福報,人間沒有這麼大的福,到哪裡去?到天上去了。六欲天主,我們看其他宗教裡面講的上帝、天主,大概都是這些。為什麼曉得他是這些?因為他的欲沒有斷,欲沒有斷就生在欲界天。欲界天有六層,從我們這個地面上去有四王天,就四大天王,四王天;四王天再上去忉利天;忉利天再上去夜摩天、兜率天,彌勒菩薩就住在兜率天;兜率天再上去叫化樂天;再上去,這是欲界最高的,叫他化自在天。這六層天都是屬於欲界,所以叫六欲天主。愈往上面去福報愈大,到化樂天,化樂天一切受用都是變化所作,不需要制造,真是你心裡想什麼他就會變現什麼,就非常自在。到他化自在天就更自在了,為什麼?都不要自己變了,由別人變了送給他來供養。叫他化自在天,別人變化供給他享受,那是最自在的了。

  從欲界再往上面去,欲斷掉了,沒有欲了,那就叫禅天,就是四禅天,這一點我們也要曉得。所以禅不容易成就,諸位很有興趣學是可以,能不能學得成功?很難。為什麼?確實五欲六塵從內心裡面捨掉了,財色名食睡擺在面前,絕對不會有一念貪心,如果有一念貪心,你還有欲,色界沒有分,去不了,不容易!五欲六塵擺在面前,你能不動心嗎?你能夠不沾染,那是另外一樁事情,那個沒用處的,要不動心。還會起心動念,你還是有欲,你有欲你就得不到禅定;換句話說,四禅你沒分。真正在一切情欲裡頭不動心、不起念了,才有資格生到四禅天,得禅定。『乃至梵王』,梵王是四禅天的天王,這就到色界天。這些統統說的福報,你修積善根,積功累德,你才能得這樣殊勝的果報。

  所以世間一切榮華富貴的果報,都是他前生修的。沒有學佛,我們看到好像很不平,有的時候嫉妒;學了佛之後,對於這個事實真相搞清楚了。他享福應該的,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他應該享的;我們沒有福報,沒福也是應該的,沒種。明白這個道理了,現在種來得及。所以往往你冷靜去觀察,窮人修福真心在修,富人修福就修不過窮人,為什麼?富人他有傲慢,比如在佛門裡面布施,他布施一點錢覺得很了不起,架子很大,要人家侍候招待,稍微得罪他一點,下次就不來了。他捐的雖然是多,但是在他整個財富比例太小了,他所拿出來的百分之一、千分之一、萬分之一,但是那個數字很可觀,他財富很多。窮人一個月只賺幾百塊錢,到這邊來捐幾十塊,是他的收入十分之一,甚至於二分之一、三分之一,從比例上比的時候,窮人種的福比富人大。富人譬如說他有一百萬,他捐了一萬,才百分之一;這個窮人一個月收入一千塊錢,他在這裡捐了兩百塊錢,人家是百分之二十,那你怎麼能比得過他?將來得的果報不一樣。這個事實搞清楚了,才曉得天道滿公平的。富人他不可能生生世世富,窮人不可能生生世世窮,這就是我們中國俗話講「風水輪流轉」,就是這麼個道理。往往窮人的時候,布施幫助人慷慨大方,他沒有計較;富人往往捨的時候,他還計算,我做的好事將來我要得什麼果報,斤斤計較。愈計較果報愈小,愈不計較的果報愈大,一定要懂這個道理。

  所以一切,人這一生,連這個身體也是如此,身體的健康長壽也是果報,你怎麼樣去保養沒有用的,命該如此,怎麼保養,救不了命,轉不了業。真正轉業,轉業是多做好事,這才真正轉。所以你保養身體,希望身體健康長壽,怎麼保養?不是吃補,不是進補,是多多幫助病苦之人,你幫助他們,你就得健康長壽。什麼樣的因,什麼樣的果報,你懂得這個才叫真正會修。我天天吃這些補品,我把這些補品省下來,捐助作醫藥費。你自己不會生病,為什麼?醫藥費捐掉了。你不捐掉,你應該生病,因為醫藥費沒用掉。這個道理諸位去想想,你就會明了了。每年去捐助那些病苦的捐一筆,這一年不生病,要明白這個道理。

  在美國,大概加拿大也是如此,有健康保險,這很好,這等於是捐助醫藥,幫助那些生病的人。你為了自己健康買保險,你是准備生病,心理上准備生病;我不是這個觀念,我是把這個捐助作醫藥費,幫助那些生病的人,你就不會生病。同樣付這個保險,心理上一轉,一個是自受用,一個是他受用。自受用就生病,自受用嘛!他受用就不生病。佛法就看你這個念頭怎麼轉,這叫心地功夫。所以你要明了事實真相,才知道我們自己應該怎麼做法。

  【於諸佛所。尊重供養。未曾間斷。如是功德。說不能盡。】

  這是說他善根非常深厚,雖然得福報享受富貴榮華,還不斷的在修因,這很殊勝,他還知道供養三寶。

  【身口常出無量妙香。猶如栴檀。優鉢羅華。其香普熏無量世界。】

  當然,這些都是說極樂世界的菩薩們,他們心地清淨,心地慈悲,得的身也是福德之身,他有福,福德之身、智慧之身。身不但有光明,而且有『妙香』,『猶如栴檀』,栴檀我們叫檀香,但是現在我們一般講檀香都不是真正的檀香,真正的栴檀也很不容易得到,那個香氣跟一般香就不一樣,香氣能夠遠聞。下面比喻是比喻著蓮花,蓮花有清香。這是講身香的莊嚴,『普熏無量世界』。

  【隨所生處。色相端嚴。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悉皆具足。】

  前面一段是講他的體質,這個體質就非常之尊貴,後半段是講他的色相,『色相端嚴』,這些實實在在都是福報。真正有大福德的人不需要化妝,不需要用任何化妝品,他身上自然有一股清香,那個味道不難聞。諸位如果要留意,特別在那個真正修行人,真正修行,不管是在家、出家,出家法師、在家的居士,他什麼化妝品都不用,甚至於好幾天也不洗澡,他身上沒有怪味道,確實有一股清香,從這個地方,我們就能夠證明經上所講的不是假話。為什麼?修行心清淨了,他體質變了。

  如果你再細細觀察,假如說這個人死了,真正修行人,那個人死了的時候,身體不容易腐化,所以有能夠留肉身的,不容易腐化。心不清淨的人,腐化的很快,平常身上他就有一股很難聞的味道,心不清淨,身不清淨,死了之後很快就爛掉,氣味就很難聞了。真正修行人,死了之後,停在那裡,身上不會有臭味道,不會有味道的;甚至於更好的,他有香味,這真正不可思議。這些情形我們稍稍留意都能夠觀察的到,親身可以體驗得到。從這個地方證明佛給我們講的,依報確實隨著正報轉。我們身體是最直接的一個依報,所以心清淨,身就清淨。心不清淨,這個身怎樣去化妝、怎樣去保護,還是不會清淨的。學佛真正的好處、功德利益,從這些地方也能夠體驗的出來。

  【手中常出無盡之寶。莊嚴之具。一切所須。最上之物。利樂有情。】

  菩薩慷慨大方,尤其是這樣的大菩薩,連欲界第五天,一切物質受用都可以變化所作,何況這些大菩薩們?他們的智慧、能力、神通遠遠超過欲界、色界。我們要問,菩薩既然有這樣的能力,我們現在世間貧苦之人太多了,為什麼不來幫助我們,解除我們苦難?這樣菩薩豈不是不慈悲?我們的想法、看法是感情的,菩薩的想法、看法是理智的,他的看法不相同。眾生造作這些罪業,他應當要受報。菩薩確實有能力幫助他解決他眼前的問題,但是他後來的果報會更苦,所以應當要叫他受,果報受完了,他這個心回心轉意了,佛菩薩再來幫助他,這是正確的。所以我們怎樣想,真的都是想錯了,沒有佛菩薩看得那麼圓滿,設計得那麼樣周到。這一點我們明了之後,你對於諸佛菩薩教化眾生的一切設施,種種善巧方便,我們會生敬仰之心。他不是不照顧,他在照顧,真的是「佛氏門中,不捨一人」,照顧得非常周到。

  【由是因緣。能令無量眾生。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由於前面講的這些種種因緣,能夠使一切眾生感動,都發了無上道心,就是學佛,希望自己也能成佛,成佛之後,希望自己能夠與諸佛一樣,都發這樣的心。如果對於佛法,實在講佛法是什麼?佛法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就這個。宇宙人生的真相搞不清楚,這才迷惑顛倒;真正搞清楚了,哪一個不知道向上?誰不願意學好?無上道心他自然就生起了。

  上面從第四章一直到此地,都是說阿彌陀佛在因地的時候所發的願,所修的行門。從底下這一章起,這是講彌陀果德上的成就,前面統統講修因,後面這是結果,他所得的果報。我們看:

  【圓滿成就第九】

  像這些地方,我們都要認真的去思考、去體會,修好因一定得好的結果。我們在這個地方能夠把這個理論搞清楚了,能夠向這個方向去學習,我們所得的受用就很多。

  【佛告阿難。法藏比丘。修菩薩行。積功累德。無量無邊。於一切法。而得自在。】

  這裡說到『積功累德,無量無邊』是總結前面的經文,總結前面他的修持。說不盡,佛能給我們講的也不過是在許許多多行門裡面拈舉一、二而已,哪裡能說得盡?他所得的果報是『於一切法,而得自在』,這是總說。如果在一切法不能得自在,他的世界怎麼可以叫極樂世界?極樂的意思就是一切自在,一切都能夠隨心所欲,那才會極樂。

  【非是語言分別之所能知。】

  他修因跟結果實在是太深廣了,說不盡。不但說不盡,我們連想也沒有辦法想得那麼樣的周全,也不能想得圓滿。

  【所發誓願。圓滿成就。】

  這就是說前面所講的四十八願,願願都圓滿,願願都兌現了。

  【如實安住。具足莊嚴。威德廣大。清淨佛土。】

  這一句是形容他所居住的世界,他所成就的國土。『如實安住』,實是實實在在,這不是虛妄的,不是虛假的。十方世界都是虛假的,都是夢幻泡影,《金剛經》上講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西方世界就不一樣了,凡所有相,皆是實相,這個不相同。為什麼?因為它那裡沒有變化,我們這裡人有生老病死,它沒有,它那邊人永遠不老、也不死、也不生病,所以它是常住的。一切萬物、花草樹木它不會變易,它不會枯,花也不會謝,果也不會落下來。那個世界是永恆的世界,這個不一樣,如實安住。

  『具足莊嚴』,具足是沒有一絲毫欠缺。就像前面我們所見到的,十方諸佛世界所有一切的美好,西方世界統統有;十方世界所有一切的缺陷,西方世界都找不到,這叫具足莊嚴。『威德廣大』,這就是講在裡面享受無有窮盡。『清淨佛土』,清淨到什麼程度?不但這裡面一切染污之事沒有,一切染污的名詞都聽不到,這才是真正清淨。

  【阿難聞佛所說。白世尊言。】

  阿難聽了釋迦牟尼佛這個樣子把西方世界說得這麼清楚,說得這麼明白,他老人家有問題提出來。這個問題是我們大家共同的問題,我們也有這個疑問,他代我們提出來。

  【法藏菩薩成菩提者。】

  『成菩提』就是成佛了,他成佛了。

  【為是過去佛耶。未來佛耶。】

  他是不是過去的佛?還是未來佛?還是現在佛?現在佛當然不在這個世界,一個世界只有一尊佛,現在佛那一定是他方世界。

  【為今現在他方世界耶。】

  這就問了,法藏成佛,到底是現在佛,是過去佛,是未來佛?

  【世尊告言。彼佛如來。來無所來。去無所去。無生無滅。非過現未來。】

  阿難所問的是從事相上問,佛所答的是從理上答,理上「一切眾生本來成佛」,佛哪有來去?哪有先後?所以諸位要曉得,有很多人問,哪個佛在前,哪個佛在後?有人說古佛今佛,哪個佛大,哪個佛小?這都是我們凡夫的妄想分別執著。其實佛在經上告訴我們,沒有成就的時候,就像江裡面的水、河裡面的水,真的有前有後,長江後浪推前浪,有前有後;成佛,就像到大海裡面去了。流到大海裡面去,那問問哪個先哪個後,哪個大哪個小?沒有了,一入大海一切平等。所以諸位要曉得,佛法裡面,這成佛,佛法裡面平等的,沒有先後、沒有大小。沒成佛之前,有先後、有大小;成了佛,沒有先後、沒有大小。

  所以『來無所來,去無所去』,這也是如來這個名號的一個意思,《金剛經》上也說得很好,「如來者,來無所來,去無所去」,也有這個意思。『無生無滅』,既然無生無滅,沒有來去,還說得上什麼過去現在未來?這個話說不上。那是有分別、有執著了,那個就不平等了。所以統統說不上,這從理上來講。我們將來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成佛也是如此。下面再從事上來答覆:

  【但以酬願度生。現在西方。】

  這就給我們說得很清楚,西方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的報土,是阿彌陀佛在那邊示現的,正如同本師釋迦牟尼佛三千年前出生在印度,示現成佛,為我們講經說法,一樣的。不過我們這個世界不是釋迦牟尼佛當時制造的、當時建立的,西方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建立的,這一點不相同。所以,西方世界是阿彌陀佛變化所作,是用它來接引一切眾生,幫助大家快速的圓成佛道。所以它不是跟我們這個世界一樣,我們這個世界是一切眾生大家業力變現出來的。你說這個世界有沒有?說實話是非有非無。你不要認為真有,看到好像是實在的,不是真的。你要不相信,你晚上一睡覺的話,這個世界就沒有了,你夢中另外有世界,變現另外一個世界,這個世界沒有了。人死了之後就像作夢一樣,不會醒,他到另外一個世界去了,這個世界就脫離了,就沒有了。所以,這個世界是假的,不要以為到死了之後,這個現象才出現,每天晚上都死一次,你想想看對不對?睡熟了的時候,人家把你身體抬走了都不曉得,還有什麼世界?你才知道,這個世間沒有一樣是自己的,身體也不是,沒有一樣是自己的。

  你只要把事實搞清楚了,你不去執著,你的生活就自在、就快樂了;你要是執著,你就苦不堪言。離開一切妄想執著,怎麼不快樂?富有富的快樂,窮有窮的快樂。我們今天講窮,還沒有窮到顏回那個樣子。顏回過那麼窮的日子,孔老夫子說「回也不改其樂」。他樂的什麼?他樂的看破、放下了,他了解事實真相。顏回之樂是把貧富放下了,在他的精神生活裡,他沒有貧富,他是平等的,那叫真樂。我們這個世間人他放不下,他要捨離貧窮,追求財富,那是苦不堪言,一天到晚自己在找罪受,他能追求得到嗎?追求不到。追求到的,是命裡有的,你不追求它也有!何必要去追求?命裡有的,丟都丟不掉,命裡沒有的,求也求不來。所以真正搞清楚了,樂得清淨自在,一切享受自然,那多快樂。

  所以彌陀在那邊是示現。『但以酬願度生』,願是他當時發的大願,酬願,我所發的願我要兌現;度生,我要幫助一切眾生。所以實在講這四弘誓願,《大方廣佛華嚴經》所講的一切,西方極樂世界跟它完全相符。你要是不知道淨土,實在講那四句話裡面的含義,你就沒有辦法搞清楚,那四句話完全說的淨土的狀況。所以他『現在西方』。

  【去閻浮提百千俱胝那由他佛剎。】

  『俱胝』是印度的數目字,『那由他』也是數目字,這到底是多少?其實就是《彌陀經》上講的十萬億佛國土,就是十萬億。李老師在此地有簡單的注解,十萬億。去我們這個世界過十萬億個佛國土,那一邊有個世界「名曰極樂」,拿我們現代的話講,就是外太空。這個太空,佛講的一個世界,就像我們現在講的一個銀河系。所以這個西方不是我們地球的西方,是我們這個銀河系的西方。地球的西方,地球天天在轉,哪有西方?找不到西方!銀河系的西方,那你能夠了解了。銀河雖然在動,但是它的范圍太大,佛給我們說法到現在三千年,三千年在整個銀河系的轉動,它的角度是很小很小,微乎其微,幾乎這個方向還是決定正確。何況佛的法運只有一萬二千年,一萬二千年在銀河系移動的話,恐怕不會到一度,不可能有那麼大,只是幾分幾秒而已,所以它的方向非常正確。這個諸位要記住,不是講我們這個地球的西方,是講『閻浮提』,不是講地球。

  【有世界名曰極樂。法藏成佛。號阿彌陀。成佛以來。於今十劫。】

  這跟《彌陀經》上講的完全相同,成佛到現在已經有『十劫』了,有這麼長的時間。十劫在我們看起來是很長很長的時間,如果在西方極樂世界的人看起來,很短很短的時間,為什麼?他們的壽命是無量劫。無量劫,這才十劫,所以照他們那邊的時間觀念來講,才開張沒多久,西方世界才開張。我們現在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我在前面跟諸位說了,以後都是元老級的,十劫我們就來了,這是元老級的。所以這個機會要把握住,千萬不要把它放過,因為你要是一放過今天的機會,來生再遇到這個法門,不知道到哪一生哪一劫去了。所以這個機會決定不能夠錯過,誰能把握這個機會,誰就一生成佛了。你能夠把握這個機會,不肯捨棄這個機會,給你說,你有福了,為什麼?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護念你,護法善神龍天保佑你。為什麼?因為你馬上要成佛了,這是真正可貴,才能感動諸佛菩薩、天神擁護。可是你得要真心,你假心不行,你是真心還是假意,諸佛菩薩看得很清楚,你是假意他不來,你是真心,他就來,他就來護持。假意,那假的,不是真的,他不會來,不可能有感應道交。所以,一定要用真誠之心。

  【今現在說法。有無量無數菩薩聲聞之眾。恭敬圍繞。】

  這個跟我們在《彌陀經》上看到的完全相同。西方極樂世界的人,他們是不是也像我們這個社會有種種的行業?給諸位說,沒有,它那裡什麼行業也沒有。實際上那邊就是個學校,所以進去身分、地位完全平等,統統是學生,彌陀是老師,平等的,到那裡全是平等,大菩薩、小菩薩統統平等。為什麼?都是直接受阿彌陀佛的教導。文殊、普賢受阿彌陀佛教導,我們生到那邊去,帶業往生,下下品往生,也是親自接受彌陀指導。所以它是平等的。那邊就是讀書、修學,完全是學生,所以種種行業統統沒有。

  如果你要從事於某種行業,那離開西方極樂世界到他方世界去,你就可以現種種身,應以什麼身得度你就現什麼身。你可以現國王身,前面八相成道,是成佛身,示現菩薩身,示現各行各業都可以,像《華嚴經》的五十三參,男女老少各行各業,隨心隨意的變化。所以在西方世界是念書,是在那裡學習。凡是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是發心去上學、去念書,親近阿彌陀佛,到那裡去學習,一直到畢業,畢業就成佛了。

  我們再看底下一章:

  【皆願作佛第十】

  【佛說阿彌陀佛為菩薩求得是願時。】

  這一句指前面九章所說的,承先啟後。

  【阿闍王子。與五百大長者。】

  這是當時在會的聽眾,聽眾裡面有阿闍王子,還有五百長者。他們這一幫人在過去生中有共業,所以形成了一幫。

  【聞之皆大歡喜。各持一金華蓋。俱到佛前作禮。以華蓋上佛已。卻坐一面聽經。心中願言。令我等作佛時。皆如阿彌陀佛。】

  這些人聽了歡喜,聽了非常感動。說法是佛對我們的恩德,佛不給我們說,我們怎麼知道有這個事情。佛為我們介紹西方極樂世界,為我們推薦阿彌陀佛,這是佛對我們的莫大恩德。為了感謝佛,這是供養,以『金華蓋』來供佛,供養佛之後,回到自己的座位,繼續聽經。可是心裡面動了個念頭,希望我將來成佛要跟阿彌陀佛一樣,沒說出來,心裡動念頭。釋迦牟尼佛有他心通,所以你心裡一動念頭,他就知道了,這種請法叫「密請顯應」,密是沒有說出來,心裡面動念頭,可是佛呢?佛是給你說出來,佛是明顯的說出來,這是顯應。動這麼一個念頭。

  【佛即知之。】

  他一動念,佛就曉得。佛就告訴大家:

  【告諸比丘。是王子等。】

  就告訴大家,這一批人,這五百人,這一幫人。這一幫人:

  【後當作佛。】

  他們將來會成佛,也等於給他授記了。

  【彼於前世住菩薩道。無數劫來。供養四百億佛。】

  可見得這些人善根非常深厚。在過去生中生生世世他們都學佛的,而且曾經親自供養過四百億尊佛,你說這個善根多厚!

  【迦葉佛時。】

  迦葉佛是釋迦牟尼佛之前的一尊佛。迦葉佛在世的時候,釋迦牟尼佛是補處菩薩,也住在兜率天,叫護明菩薩,是在那個時代。

  【彼等為我弟子。】

  他是護明菩薩的弟子。就好像現在,現在補處菩薩是彌勒菩薩,有很多人修彌勒淨土的,那就是彌勒菩薩的弟子。『彼等為我弟子』。

  【今供養我。復相值也。】

  現在我成佛了,他們又來供養我,又遇到了,敘說過去生中的因緣。所以諸位同修要知道這個事實,我們人與人間見一面,過去生中都有緣,沒有緣,見不到的。所以這個緣要珍惜,難得,多少生多少劫才碰一次,何必過不去?有什麼過不去的?那個錯誤,都想錯、看錯了。你要知道從前無量劫這個因緣,縱然有什麼,都沒事了,就很好相處。現在見面聚會的時間很短,短短幾十年又離開了,再碰頭,又不曉得哪一生哪一劫了。要知道這個事實的真相,冤家要化解,不要再結。

  要與一切眾生結法緣,法緣是大家在一起歡歡喜喜的學習、研究、切磋、琢磨,這個緣好,最為殊勝。不要結惡緣,惡緣就是生生世世做冤家對頭。也不要結愛緣,愛緣不得了,這個事情,那是繩索愈纏就愈緊,到後來都變成惡緣,這是真的。所有一切的惡緣最初都是愛,愛到最後就變成惡,就變成痛苦,互相殘害,苦不堪言,這種緣不要去結。所以佛教給我們要理智,不要動感情,道理就在此地。

  【時諸比丘聞佛言者。莫不代之歡喜。】

  與會的大眾,聽到佛說明他們這些人過去生中的緣分,各個都替他們歡喜。這一段經文裡面含的意思很深,不僅僅給我們說了三世因果,李老師在眉注裡頭給我們注了三條,「應警三點」,警是警覺,我們讀了這一段經文要警覺。第一個,你看看他們在過去生中,無數劫來,他是住菩薩道,供養四百億佛。從前是菩薩,現在做王子、做長者,退下來了,退轉了,退得很厲害。從菩薩退到王子、退到長者、退到一個在家居士,這退得太厲害了。佛要不說,他們過去生中事情都不知道,隔陰之迷。一生死、一輪回,前生的事情忘得干干淨淨,這個可怕。這不是普通人,菩薩供養四百億佛還有退轉,還有隔陰之迷。我們要多想想,這個給自己的確是很大的警惕。

  第二,佛雖然說了「後當作佛」,換句話說,將來他總會,因為有緣,他將來總會成佛。但是什麼時候成佛?時間太長了,沒成佛之前還要搞輪回,不曉得輪回要搞多少次,這很可怕。他們這些人,我們想想,我們跟他比一比,我們到底是超過他,還是不如他?如果我們聽到這個法門,馬上就發心,我要這一生當中求生淨土,你超過他。換句話說,你在過去生中一定是住菩薩道,你曾經供養無量無邊諸佛,絕對不止四百億佛。四百億佛,他還沒想求生西方,經上沒說,他沒有說求生西方,只說我將來作佛希望跟阿彌陀佛一樣,他沒動心。雖然聽了,聽了很歡喜,沒有發願,不肯念佛,還不想求生西方。

  這就是說明,菩薩供養四百億佛還是善根少,《彌陀經》上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他們這一類是少善根少福德的人,不容易。我們今天一聽了就會發心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你就想一想,雖然佛沒有在此地,沒有給你作證明,沒有說你前生,我們能想到我們的善根比他深厚。我們過去生中,絕對不只供養四百億佛,如果供養四百億佛的話,跟他一樣。所以不要輕視自己,不要小看了那些念佛人,有些念佛的一些老太太,不認識字,一天到晚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不能小看,甚至於他們善根、福德超過他太多了,我們怎能小看她!

  所以李老師在此地下了個結論,末後第三條,「不求帶業往生,非愚即狂」。你要把這個事實真相搞清楚了,你要不求帶業往生,你不是個大笨蛋,就是個狂妄之人。為什麼?一個頭腦清楚的人,誰不願意抓住這個機會求解脫,還能再搞生死輪回嗎?還會這麼傻?還會這麼愚癡?不會了。所以,李老這三點,我們一般人讀這段經看不出來。佛說這部經,把這一段說在此地,用意就在此地,教我們要警覺,教我們自知善根、福德、因緣超過阿闍王子,超過他們很多很多。這都是在你一念之間,如果你也沒有這個意思求生西方,信不深、願不切,念佛也不用功,你就跟阿闍王子差不多,甚至於你還不如他。

  由此可知,這個事情能勉強嗎?不能勉強。我們常常勸家親眷屬,我們勸他念佛,勸他求生淨土,他不相信,我們也很難過,還得想種種方法。給諸位說,沒有用,為什麼?善根不多。他一聽就接受,他是善根成熟;聽了不能接受,不要勉強他,勉強沒有用的,不是少善根福德因緣能生彼國的,所以沒有用。我們自己清楚,自己認真努力學習,自己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了之後,你的家親眷屬,不管他在哪一道,你天天看到,他的狀況你完全明了。等到他什麼時候善根成熟,這個成熟就是他能信、能願、肯念佛,善根成熟,善根一成熟,你一定去幫助他。因為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他的能力廣大無邊,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能變現什麼身得度,就可以能幫助你的家親眷屬。所以說真正要度家親眷屬,除了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沒有第二個辦法,這是真的,度自己、度眾生統統都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

  到這個地方,這是一個段落,我想就到這裡結束好了。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  (第十三集)  1991/6  加拿大  檔名:02-009-0013

  請掀開經本第三十四面,第一行看起:

  【國界嚴淨第十一】

  這一章是介紹西方世界的清淨莊嚴,也是四十八願裡面的第一願「國無惡道」,第三十九願「莊嚴無盡」,就是這些願成就的一些事實。

  【佛語阿難。彼極樂界。】

  這就是指的阿彌陀佛的西方極樂世界。

  【無量功德。具足莊嚴。】

  這兩句是總說。

  【永無眾苦。諸難。惡趣。魔惱之名。】

  這就是「國無惡道」。十方諸佛世界都有苦,都不圓滿,都有缺陷,唯獨西方極樂世界沒有,為什麼沒有,在前面已經跟諸位報告過了。

  【亦無四時。寒暑。雨冥之異。】

  這一句就是我們所講的氣候的變化,西方極樂世界沒有,四季如春。它沒有四季,所以說是非常舒適,天氣不會太寒,也不會太熱。

  【復無大小江海。丘陵坑坎。荊棘沙礫。鐵圍。須彌。土石等山。】

  這是地表上面的不平,給予我們在行走的時候許許多多的不方便,也蘊藏許多的毒蛇猛獸。這些在西方極樂世界也沒有。

  【唯以自然七寶。黃金為地。寬廣平正。不可限極。微妙奇麗。清淨莊嚴。超逾十方一切世界。】

  諸佛剎土裡面的缺陷它沒有,它的美好實在是沒有法子形容。佛給我們講的『七寶』是就我們世間眾生執著而說的,其實西方世界的這些珍奇,許許多多是我們這個世間沒有的。沒有的,佛就沒有法子說了,說了我們也不懂,也沒見過,想也想不出來。所以只就我們世間大家所重視的,像金銀、琉璃、砗磲、瑪瑙這一類的珍寶,舉這個作比喻。其實我們這個地方的七寶跟西方世界比,差的很遠很遠。不但跟西方世界不能比,就是跟欲界天,像忉利天、兜率天,都不能比,何況西方極樂世界。

  『黃金為地』,「為」也是自然而為的,不是人工去造作的。「地」就是指的道路,西方極樂世界的道路是黃金所鋪的,像我們現在鋪水泥、鋪柏油一樣,鋪道路的。地面是『寬廣平正』,實在在佛法一般大乘經裡面跟我們講境由心轉,心平地就平,確確實實依報隨著正報轉的,這是個真理、是個事實。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心地都是平正的,所以感得的大地是「寬廣平正,不可限極」。

  『微妙奇麗』,這是形容那邊物質資源的豐富,微妙是超越我們一般人常識之外的,奇麗是講它珍奇光麗無比。『清淨莊嚴』,清淨是講它的體質,莊嚴是講它的整齊、排列,都不是人為的,自自然然生長。『超逾十方一切世界』,十方一切諸佛剎土都比不上西方世界。這是彌陀在因地的時候,我們看到他是親近老師,千億歲的求學,後來又有五劫的時間修行,造成這個世界。

  【阿難聞已。白世尊言。若彼國土無須彌山。其四天王天及忉利天。依何而住。】

  這是阿難尊者提出來的疑問,這個疑問實在講是我們的疑問,阿難哪有這個疑問。因為十方世界都有六道、都有十法界,唯獨西方極樂世界是非常奇怪的一個世界,它沒有六道,這完全是凡夫知見提出的問題。假如說西方世界沒有『須彌山』,沒有鐵圍山,四天王天住在哪裡?我們知道佛在經上說,四天王天是住在須彌山當中,須彌山腰,忉利天是住在須彌山頂。沒有須彌山,四王天跟忉利天就成了問題,提出這麼一個問題來。

  【佛告阿難。夜摩兜率。乃至色無色界。一切諸天。依何而住。】

  佛不跟他講極樂世界的實際狀況,反過來問他,夜摩天、兜率天,往上去色界天、無色界天,他們住在哪裡?這一問,阿難就明白了。

  【阿難白言。不可思議業力所致。佛語阿難。不思議業。汝可知耶。】

  這句話就引起這些問題,這些問題實在講值得我們深思,確實這是人生大問題,我們往往把它疏忽掉了。『不思議業,汝可知耶』。

  【汝身果報。不可思議。】

  回過頭來,我們自己想想,這是我們真正切身的問題。我們這一生的果報,我們來生的果報,這是大問題。所以佛在經上常常講,一切眾生迷惑顛倒,他迷的什麼?他不認識他自己,他不去預想他的將來,這是迷惑,這是淺見。不可思議,果報不可思議。

  【眾生業報。亦不可思議。】

  業,我們的思想見解、言語造作這都是業。造業必定有果報,善業有善報,惡業有惡報,任何一個人都不能夠免除。即使是成了佛,再到這個世間來,要不要受報?還要受報。不過諸佛菩薩受報跟我們的情形不一樣,我們受報的時候確實是有痛苦,他受報是示現,這不相同。所謂的是大修行人不昧因果,他受報的時候他知道前因後果,所以是坦然接受,沒有一絲毫的怨天尤人。為什麼?他知道應該要受的,受完了等於還債一樣,還清了、沒有了,後面就自在了,他知道。

  凡夫受果報不知道,不知道,受的時候他不甘心、不情願,受的時候又迷惑、又造業,所以果報是一世不如一世。這個我們一定要清楚,不可能說是我們來生比今生要好一點,那很難,太難太難了。來生比今生好,那是真正覺悟的人;沒有覺悟的人,來生一定不如這一生。這樁事情如果我們自己很冷靜的去想一想,應該可以能夠理解。我們一天到晚起心動念,是覺的念頭多,還是迷的念頭多?這個要知道。是善念多,還是惡念多?有很多的惡念,自己都把它當作善念,不知道那個念頭是惡,太多太多了。所以業報不可思議。

  【眾生善根。不可思議。】

  我們雖然造作無量無邊的罪業,這是有的,但是不可以否定我們也有很深厚的善根。一個人在一生當中,專門造惡業,從來一個好事也不做的,這樣的人也找不到;專門做好事,一個壞事沒有的,也找不到。所以,一切眾生在世間所造之業善惡混雜,一般講總是惡的多,善的少,這個可以能夠體會得到,惡業的力量大,善業的力量小。可是長遠以來,無量劫中的薰習,特別是三寶力量的薰習,這個也不可思議。

  此地講善根,最殊勝的善根是念佛,念阿彌陀佛,這是一切善根裡面最真實、最殊勝的善根,知道的人並不多。夏蓮居老居士所說的「億萬人中一二知」,這個話說得不過分,確確實實不容易。念佛成佛,你想想看這個善根多大,多麼深厚。如果再能勸人念佛,這個善根就更不可思議了。

  【諸佛聖力。諸佛世界。亦不可思議。】

  這些我們就很難想得到了,如果不是釋迦牟尼佛在經上這樣再四的開導,為我們說明,我們怎麼曉得有佛力?怎麼曉得有『諸佛世界』?經上說,不思議的業力即使再遠還是相牽的,到緣熟的時候果報現前,是決定不能夠避免的。佛在《寶積經》上說,他說閻羅王告訴那些罪人,也是很懇切的說,他說「無有少罪我能加,汝自作罪今自來,果報自招無代者」。這三句話就是說明,閻羅王沒有能力說加一點罪給你,不可能的,而是你自己造作的罪業,你今天自己來了。你造罪業自己來了,自己去見閻王,閻王沒有辦法來抓你,是你自己去見閻王,你在陰曹地府受那些罪,沒有人能代替,自作自受。在大乘經裡面,像這些開示都很多,我們的確要多想想。

  學佛一定要依靠經論,你才能夠得到真實的利益,尤其是這部經,經上說得很明白,贊歎,這是釋迦牟尼佛贊歎阿彌陀佛,「光中極尊,佛中之王」,把阿彌陀佛贊歎到極處了,一切諸佛之王。贊歎阿彌陀佛就是贊歎這部經,阿彌陀佛是光中極尊,佛中之王,《無量壽經》豈不是經中之王。我們這一生有幸能夠得到這部經典,能夠依照這部經典修學,決定往生不退成佛。所以,我們在二六時中,能夠憶念彌陀弘願功德,能夠思想西方世界依正莊嚴,這叫做正念。佛法裡常常講提起正念,這叫做正,如果不是這個念頭,那就是《金剛經》上所說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形」,「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換句話說,你所念的統統是妄念,不是真的,都要落空的,為什麼?不可能成就。言語裡頭只有這一句阿彌陀佛是真言,除了這一句真言之外,其他的叫廢話,這個要知道。

  真正修行人,你抱住這部經,這一句名號,沒有一個不成佛的,一生成佛。能夠相信、能夠發願、能夠認真修行,佛在本經上說,這個人不是凡夫,這個人在過去生中一定是供養、奉事無量諸佛如來。他這一生成佛的緣成熟了,是如來第一弟子,不是普通人。所以我們念佛的人不要怕人譏笑,人家譏笑、諷刺我們,說我們是自了漢、說我們是小乘,我們聽了心就動搖、就退心了,那是善根很少,那個是一生不能成就,有魔來擾亂。

  【其國眾生。功德善力。住行業地。及佛神力。故能爾耳。】

  這個才真正答覆了阿難尊者。『其國眾生』,凡是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都遵守一個條件,「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樣才能往生的。小本《彌陀經》上講信、願、行三資糧具足,本經裡面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就是正助雙修。『住行業地』,往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來接引你,你跟阿彌陀佛一見面,就得平等身業,聞名得平等口業,遇光知法得平等意業,這三種平等業,我們首先得到的是平等的口業。我們念阿彌陀佛往生,阿羅漢、辟支佛,乃至等覺菩薩,也是念阿彌陀佛往生,大家統統念阿彌陀佛,所以阿彌陀是平等口業,沒有例外的。文殊、普賢怎麼生到極樂世界的?念阿彌陀佛往生的。我們在其他的功夫、智慧、神通,我們比不上普賢菩薩、比不上文殊菩薩,我們念阿彌陀佛跟文殊菩薩沒有兩樣。他也念阿彌陀佛往生的,我也念阿彌陀佛往生的,這一點跟文殊菩薩平等,叫平等口業。到見佛、見光的時候,身業、意業統統跟諸佛菩薩都平等。這就是佛門裡常講的「入如來家,住彌陀行業地」,這裡講住行業地。

  『及佛神力』,神力是阿彌陀佛威神加持。須彌山不需要了,自然安住了。

  【阿難白言。業因果報。不可思議。我於此法。實無所惑。】

  阿難對這個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但為將來眾生。破除疑網。故發斯問。】

  阿難尊者這個問是代我們問的。我們初學的人,尤其聽了佛法的人會起迷惑,阿難哪有這個疑惑?他是代我們問的。

  我們再看底下一章:

  【光明徧照第十二】

  這一章是說西方世界的正報莊嚴。

  【佛告阿難。阿彌陀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十方諸佛。所不能及。】

  這句話我們要特別注意到,這個話是釋迦牟尼佛親口宣說的。『十方諸佛,所不能及』,彌陀光明第一。

  【徧照東方恆沙佛剎。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

  這是說明彌陀光明徧照法界,可以說是盡虛空遍法界,沒有一個地方照不到的,徧照,這個就是十方諸佛,所不能及。為什麼諸佛跟阿彌陀佛比不能及呢?在理論上講,佛佛道同,成佛能力是相等的,為什麼光明不相等?下面說出來了。

  【若化頂上圓光。或一二三四由旬。或百千萬億由旬。諸佛光明。或照一二佛剎。或照百千佛剎。惟阿彌陀佛。光明普照無量無邊無數佛剎。】

  這是比較比較,確實是不一樣。『頂上圓光』這是講的常光。佛的光明有常光、有放光,彌陀的光明是常光。諸佛如果要徧照十方法界,要用放光,就是他作意放光,他能徧照,他不放光他不能徧照;彌陀不放光也徧照,不一樣的地方就在此地。這是為什麼原因?下面就說出來了:

  【諸佛光明所照遠近。本其前世求道。所願功德大小不同。至作佛時。各自得之。自在所作。不為預計。】

  所以這個道理。我們現在開始在這裡學佛,這在因地,我們每個人的心量大小都不一樣,所以到成佛的時候,你這個光明大小也就不一樣,是這麼個道理。這才叫真平等,這真正平等,看你的願!我記得我在前面跟諸位報告過,我們一般人發心學佛,想想看我們是什麼動機來學佛的?你到佛門裡面來是為了什麼?是來求什麼的?這個只要問問自己都知道了。我曾經問過很多人,心量都很小,都是為自己,頂多是為家庭,為個國家、為世界的沒聽說過!都為自己身家,你看這種心量多小。

  我讀《六祖壇經》,讀了很佩服,為什麼?他入佛門所求跟我們不一樣。六祖見五祖的時候,五祖問他,你來要什麼?來要求什麼?他只說了一句話,「我要求作佛」。我們哪一個同修發心入佛門來,是我要來作佛的?我還沒見到過。這很了不起,他跟我們的心不一樣。你看阿彌陀佛,我們在第四章的時候看過,他不但要作佛,他要超過一切諸佛,這比六祖還高,六祖只是作佛,還沒有說「我要超過諸佛」,還沒有。阿彌陀佛作佛要超過諸佛,這就太稀有了,他就做到了。

  萬法唯心,就在你心念之間,念什麼就變現什麼。這就是一切諸佛在因地,大概絕大多數都像我們現在這種情形,心量很小,所以成佛的時候光明也不大,不過照一二佛剎而已,就這種情形。心量大一點就多照幾個佛剎,大概像六祖大師那個樣子,可以照百千佛剎,那心量很大。可是阿彌陀佛的心量是非常非常廣大,不可思議,所以他成佛,他的光明遍照法界。在前面他所修學的,也是盡虛空遍法界,真的,因果相符,統統離不了因果關系,他因大,果也大。

  【阿彌陀佛。光明善好。勝於日月之明。千億萬倍。光中極尊。佛中之王。】

  這兩句一定要把它記住。這個地方我們要向諸位特別報告的,彌陀跟一切諸佛,當然不思議的功德實在是太多太多。古大德於無量功德當中略舉五種,這五種當然也是很重要的五種,比較跟諸佛確實不一樣。第一種功德就是「橫超三界,不必斷惑」。這是十方一切諸佛,不是說他沒有能力,他沒發這個心,換句話說,疏忽了。如果說諸佛沒有這個能力,那是不對的;忘了,沒發這個心,讓阿彌陀佛先發了。一切眾生修行證果都要斷煩惱,見思煩惱不斷,決定不能證阿羅漢,這個諸位要曉得。所以佛門裡面不尚神通,神通感應並不是很重要的,不提倡,原因在哪裡?神通感應不能出三界。鬼神有神通,天人有神通,這不稀奇。到非想非非想,那個神通廣大,我們凡夫看起來,幾乎那就是佛了,還是不能出三界。所以,佛法叫我們斷煩惱,這個重要。

  見思煩惱斷盡了,才能夠超越三界六道,塵沙、無明破了,才能夠見本性。十方世界一切諸佛教化眾生都是這個原理原則,沒有例外的。唯獨阿彌陀佛他開了一個例外,不要斷煩惱,這是一切經裡面沒有這個說法,一切諸佛剎土沒有看到過有這種例子的,不斷煩惱能有成就,這簡直是開玩笑的事情,可是他這個法門確實不要斷煩惱。但是剛才我跟諸位說過,你必須在二六時中,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念這句佛號,思念西方世界依正莊嚴,這樣就能往生,這比斷煩惱容易太多了。所以這個法門叫易行道,簡單容易。這本經念熟了,念不熟也沒關系,念不熟,我看,看了想,這行,也可以,看著經本想;念熟了,不要經本也能夠思念西方世界的依正莊嚴,也能夠思念阿彌陀佛大願度生的功德。「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這是大勢至菩薩在《楞嚴經》上跟我們講的。所以這是他第一個不可思議之處。

  第二個是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圓生四土」,這不可思議。十方世界統統有四土,凡聖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土,但是四土並不在一起。我們現在是釋迦牟尼佛的凡聖同居土,雖然這個世界有聖人住在這裡,有阿羅漢、有菩薩,但是一般凡夫見不到。不是特別有緣分,你見不到,縱然見到的,偶然見一兩次面,不是天天見到。西方極樂世界四土在一起,我們到那裡去,雖然是凡夫,一品煩惱都沒斷的凡夫,可以跟阿羅漢天天在一起,阿羅漢住的是方便有余土;天天跟觀世音、大勢至、文殊、普賢也在一起,他們住的是實報莊嚴土。他四土在一起,這不可思議,這是十方諸佛世界裡面所沒有的。

  第三個,方法不可思議,只要老實念佛。大勢至菩薩教給我們「淨念相繼」四個字,方法就四個字。「淨」,就是清淨心念這個佛號。清淨心,如果我們心裡有懷疑,心不清淨,心裡面有雜念,心也不清淨。所以沒有夾雜、沒有懷疑,這就是清淨心;「相繼」是不斷。換句話說,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就這一句佛號就成功了,這麼容易。這是不可思議,方法不可思議。

  第四個是修行時間不可思議。經上講七天就成功,《阿彌陀經》上若一日到若七日,七天就能成功,不要多年多月,也不要什麼三大阿僧祇劫、無量劫,統統不要,七天就成功。現在打佛七,真正打佛七就是克期取證,就是要在七天成功,根性利的人,一天就成功,根性鈍的人,七天也能成功。我們現在念佛,為什麼七天念不成功?不但七天不成功,很多人都不止念了七年,都還沒消息。這裡面就是不如法,怎麼不如法?你這三個條件沒做到,不懷疑、不間斷、不夾雜,這三個條件沒做到。我們想一想,是不是沒做到?一面念佛,一面還在打妄想,這個不行。這句佛號時斷時續,斷了,忘掉了,想起來再念,這個不行,斷斷續續,不能夠相繼。不是佛法不靈,是我們沒有照做,我們沒照做還說佛法不靈,這罪過就很大,沒照做。理論、方法、境界都沒有搞得清楚。

  第五個,念這一個阿彌陀佛,就能夠得到十方一切諸佛的加持護念,這不可思議。不像你念其他的佛名,你念一尊佛只得一尊佛的加持,念阿彌陀佛是盡虛空徧法界一切諸佛如來歡喜加持。

  古大德給我們說了五種不可思議,這五種十方世界都沒有,所以才是『光中極尊,佛中之王』,釋迦牟尼佛也贊歎。釋迦牟尼佛沒有教給我們,你天天要念我的名,沒有;他勸我們念阿彌陀佛的名,勸我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當然極樂世界比娑婆世界好,佛才鼓勵我們,希望我們到那邊去。我們真正聽話,那就是釋迦如來的好弟子,佛在本經上講,那是世尊的第一弟子,聽話。

  【是故無量壽佛。亦號無量光佛。】

  這個名號是從真實智慧上建立的。

  【亦號無邊光佛。】

  這是從解脫平等,萬法一如上面說的。

  【無礙光佛。】

  『無礙』是妙用自在,事事無礙。

  【無等光佛。】

  這個是徧照的意思,是無等、無對這種甚深的義趣。

  【亦號智慧光。常照光。清淨光。歡喜光。】

  『歡喜』是令一切眾生得到安樂。

  【解脫光。】

  這是離相,普遍利益一切眾生。

  【安隱光。超日月光。不思議光。】

  這個『不思議』裡面就含著因果功德。這是連續一共有十二個名號,這十二個都稱光,所以稱為十二光佛,這十二光明顯示阿彌陀佛成佛的果德。《楞嚴經》上,「大勢至法王子,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白佛言,我憶往昔恆河沙劫,有佛出世名無量光,十二如來相繼一劫,其最後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大勢至菩薩在楞嚴會上所說的這個十二光佛就是阿彌陀佛。

  【如是光明。普照十方一切世界。其有眾生。遇斯光者。垢滅善生。身意柔軟。若在三途極苦之處。見此光明。皆得休息。命終皆得解脫。】

  這是顯彌陀光用的殊勝。在這裡我們要注意的,『光明普照十方一切世界』,一個世界也沒有漏掉,彌陀光明普照。我們見到見不到?這是我們各人本身上的事情,不是佛光。佛光是徧照的,我們本身即使遇到了,自己有業障,把這樣好的、殊勝的法緣障礙住。怎麼說障礙住?不信、懷疑、不肯接受,這就沒有法子。所以,如何消除業障,與阿彌陀佛的光明感應道交,這是我們當前最重要的一樁大事,千萬不能夠忽略的。怎樣消除業障?先要發現業障,你才能消除,自己有業障自己不知道,怎麼能消得了!必須先要把自己的業障找出來,然後把它消除掉,就能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了。

  業障怎麼找法?諸位細細念這部經,這部經上統統都說到了。念了之後,好好的去想,回過頭來想自己,佛在經上講的有哪些罪業,想想看自己有沒有?佛教給我們如何修行,我們有沒有做到?從這裡去檢點反省,改過自新,這樣業障才能消除。絕對不是念阿彌陀佛,求阿彌陀佛給你消除業障,沒有那個道理的。每天供養阿彌陀佛,弄一點好的水果、好的蔬菜去供養他、去巴結他,阿彌陀佛就能消你業障,也沒有這個道理。要你自己認真的改過自新。業障消除了,心地清淨光明,就跟彌陀的佛光感應,就接觸了,這一接觸,得意業平等住,那個功德利益不可思議。

  【若有眾生。聞其光明。威神。功德。日夜稱說。至心不斷。隨意所願。得生其國。】

  這是指十方世界的一切眾生,『聞其光明』,聞其光明就是聽這一章經。有緣分遇到這個經,聽到了十二光的名號,知道彌陀的『威神,功德』。『日夜稱說』就是日夜念佛,就是剛才講的淨念相繼,這一生當中決定往生。再看底下一章:

  【壽眾無量第十三】

  【佛語阿難。無量壽佛。壽命長久。不可稱計。又有無數聲聞之眾。神智洞達。威力自在。能於掌中持一切世界。】

  這一段是說明佛壽無量,佛的弟子無量,弟子當中有菩薩、有聲聞、有天人。西方世界是平等世界,怎麼會有聲聞、天人?本經在後面有說到,這是比照他方世界的習俗而說的。因此這個說的意思就有兩個。第一個意思,是沒有到西方極樂世界之前,他是什麼樣的身分。像我們人天,我們是人天身分去的,就叫人天;有一些證到阿羅漢、證到辟支佛果位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就叫他做聲聞;有些是菩薩去往生的,就叫菩薩。是沒有往生前的身分,這是一個說法。

  第二個說法,是到了西方世界修行所證的果位上來分的。西方世界統統是菩薩,就像《華嚴經》上講的圓教菩薩。菩薩有五十一個階級,他不是普通菩薩,全是普賢菩薩,因為統統都是修普賢菩薩十大願王,所以那是普賢法界,大普賢菩薩、小普賢菩薩,這麼分的。從初信到六信就等於人天,見思煩惱沒斷盡,等於他方世界的人天;七信位到十信位,七、八、九、十這四個位子等於阿羅漢、辟支佛;初住以上就是菩薩。此地講,他學生當中只講一類,聲聞,這一類就無數。實在講這一類恐怕是他弟子當中數量最少的,少數的這一類,為什麼?人天多,人天往生的多,菩薩往生的多。所以,那是人數多的,這是人數少的,人數少的都『不可稱計』,都沒法子算,人數多的就更不必說了。

  這些人『神智洞達』,神是神通,智是智慧。『威力自在』,舉一個例子說,『能於掌中持一切世界』,他有這麼大的能力。這一切世界在他掌中,那個世界裡面的眾生都不知道。到底有多少?能不能給我們一個概念?佛在底下就說了,你看底下這個比喻,給我們一個概念,數數都算不出來的。

  【我弟子中大目犍連。神通第一。】

  佛的弟子每個人有一樣特長,其實特長是人人都有的,為了說法、表法起見,每個人說一個專長。神通就是目犍連作代表,目犍連『神通第一』。

  【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一切星宿眾生。於一晝夜。悉知其數。】

  目犍連有這種能力。三千大千世界就是一尊佛的教化區,叫一個三千大千世界。過去有人講,大概相當於我們現在的銀河系,一個銀河系是一個大千世界。最近我們看看黃念祖老居士《無量壽經》的注解,他在後面有一篇報告,他是個研究科學的,根據他的看法,他說銀河系不是一個大千世界,而是一個什麼?而是一個單位世界。那就不得了,那這個大千世界有多少個銀河系?要有十億個銀河系才是一個三千大千世界。十億個銀河系,目犍連尊者能夠在『一晝夜』,就是二十四小時,就把它算得清清楚楚。多少個星球,星球裡有多少眾生,他都能知道。我們今天最進步的電子計算機算不出來,沒有人家那個能力大。這是舉這個人做例子。下面我們再看:

  【假使十方眾生。】

  這是假設的,不是真的,假設十方眾生:

  【悉成緣覺。】

  十方世界眾生統統都成了緣覺,緣覺比阿羅漢還要高一級。

  【一一緣覺。壽萬億歲。】

  他們的壽命是萬億歲。

  【神通皆如大目犍連。】

  他們的能力都跟目犍連一樣。

  【盡其壽命。】

  就是萬億歲,所有的人。

  【竭其智力。悉共推算。】

  他們都共同來推算。這麼多人,這樣的能力,這麼長的時間,共同來推算。

  【彼佛會中。】

  彼佛就是阿彌陀佛的會中。

  【聲聞之數。】

  菩薩、天人都不講,光算聲聞,算他這個數字。

  【千萬分中不及一分。】

  他算不出來的,他所算出來的是千萬分之一,也許他能算得出來,確實的數字不是他們能力能算得出來的。下面又一個比喻說:

  【譬如大海。深廣無邊。設取一毛。】

  這個毛是我們身上的汗毛,這毛很細。

  【析為百分。】

  再從豎的把它劈開,劈開成一百根,百分之一,那個毛多細。

  【碎如微塵。以一毛塵。沾海一滴。】

  在海裡去沾一滴水。

  【此毛塵水。比海孰多。】

  毛塵裡沾的水多,還是海水多?佛就告訴:

  【阿難。彼目犍連等所知數者。如毛塵水。】

  『目犍連等』是指前面那個比喻,十方眾生統統都像目犍連那樣神通,共同計算,算萬億歲,所知道的是那個毛塵那一滴水而已;不知道的,不知道是大海水。

  【所未知者。如大海水。】

  西方世界到底有多少人,沒有法子想像,沒有這個數字能說得出來,這個世間沒有這種數字能說得出來的,無法想像的,這麼多的人。諸位要曉得,這麼多的人都是阿彌陀佛十劫的成就。。

  【彼佛壽量。及諸菩薩。聲聞。天人。壽量亦爾。非以算計譬喻之所能知。】

  這給我們一個概念。所以,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確實是有壽量的,因為經上明白告訴我們,阿彌陀佛將來入般涅盤,觀世音菩薩接著成佛。阿彌陀佛的壽量多少?沒有辦法計算。一個聰明人,一個頭腦很正常的人,不迷惑、不顛倒,不要聽別的,就是聽這一段,他非去不可,這還不去還得了!十方世界裡所沒有的。怎麼去法?依照這個經典所講的理論、方法去修,你就決定得去。如果你不依照這個經典理論、方法,還想著還有別的方法,那就錯了,大錯特錯了。不想到西方極樂世界,可以去想別的,如果想到西方極樂世界,只有這部經。

  諸位要曉得,東晉時代,中國慧遠大師在廬山建蓮社,提倡念佛法門,專修這個法門,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他那一會總共一百二十三個人,人數並不很多,統統都往生了。他所依據的經典就是這一本《無量壽經》,因為《阿彌陀經》、《觀無量壽佛經》,這些經典還都沒有翻譯出來。慧遠大師建立淨宗所依的就是一本經,就是這部經,這也是給我們一個非常有力的證明。你依照這部經典修學是決定成功,不要再搞別的,把我們的時間浪費掉了,精力浪費掉了,那統統叫打閒岔,這是自己損害自己。

  你能夠抓到這部經典,抓著這個法門,在通常一般修行,認真來修行,我們在《淨土聖賢錄》上所看到的,在《往生傳》上所看到的,大概一般都是三年到五年就成功了,就修成了。修成之後,去不去西方極樂世界在自己,為什麼?真正修成了,生死自在,想早去就去得了,想多住幾年不礙事。但是到那個時候,這個世界要不要住,不是對這個世界有留戀,沒有這個考慮,為什麼?那是情執。住不住這個世界,考慮在法緣。如果這個世界很多眾生與我有緣,我還要度他,我就多住幾年;如果覺得沒有法緣,我講了他也不聽,他們也不相信,我馬上就走了,生死自在。有人有這個法緣,講了他還能聽,他還能相信,那就不妨再多住幾年不礙事,想住多久就住多久,生死自在。

  再看底下這一段。

  【寶樹徧國第十四】

  這一章是說明極樂世界的依報莊嚴,是四十八願裡面第四十願「無量色樹」大願的成就,他所發的願統統兌現了。釋迦牟尼佛講這部經,說實在話就是四十八願的說明,四十八願的講解而已。由此可知,淨宗所依據的典籍,嚴格的講就是四十八願。佛給我們講淨土,也不能夠違背四十八願,如果跟四十八願講的不一樣,那就錯了,何況其余?這是我們要知道的。所以不管什麼人講,如果講的跟四十八願不相符合,四十八願所沒有的,我們統統不能相信,這就叫依法不依人。

  【彼如來國。多諸寶樹。或純金樹。】

  這個樹就是一寶所成的,純的,枝葉花果統統都是純金的。

  【純白銀樹。琉璃樹。水晶樹。】

  這個都是一寶所成的。

  【琥珀樹。美玉樹。瑪瑙樹。】

  這舉幾個例子。

  【唯一寶成。不雜余寶。】

  這樣的樹木在西方世界非常非常之多,寶樹!

  【或有二寶三寶。乃至七寶。轉共合成。】

  這是講的許多珍寶合成的樹,那的確是美不勝收。

  【根莖枝干。此寶所成。華葉果實。他寶化作。或有寶樹。黃金為根。白銀為身。琉璃為枝。水晶為梢。琥珀為葉。美玉為華。瑪瑙為果。】

  這是舉個例子說明,像這樣眾寶合成的樹也很多。

  【其余諸樹。復有七寶。互為根干枝葉華果。種種共成。】

  這是說寶樹的本質,眾寶所成的。寶有光明、寶有香氣,我們這個世間寶有光,沒有香,但是光又不是自己放的,是一種反射的光;西方世界寶樹自己放光,自己放香,香光莊嚴。

  【各自異行。】

  『異行』就是這個樹是一類一類的,它不是雜生的。像我們世間許多樹木品種,它是一類一類的生長,它不是生得很雜,這個就很好看了。『各自異行』。

  【行行相值。】

  排列得很整齊。

  【莖莖相望。枝葉相向。華實相當。榮色光曜。不可勝視。】

  其實它是自然生長的,雖是自然生長,彷佛有人設計的一樣,設計得、規劃得那麼樣整齊,那麼樣的華麗、華美,它統統是自然的。

  【清風時發。出五音聲。微妙宮商。自然相和。是諸寶樹。周徧其國。】

  這是說樹出音聲,因為是眾寶,所以風吹的時候,樹葉碰樹葉就像風鈴一樣,它就發聲音,這個聲音就像我們今天所講的交響樂。這個『五音』、『微妙宮商』就是現在講的交響樂,非常的悅耳,就像天樂盈空一樣。不但這個音樂美好而且能說法,後面會講到,會說法。

  這個樹的功德在底下一章,真正不可思議。我們再看下面:

  【菩提道場第十五】

  實在講,整個世界都是阿彌陀佛變化所作的,也可以說是阿彌陀佛法身的流露。的確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跟彌陀的法身融合成一體,在這裡我們能夠體會得到這個境界。菩提場樹這是阿彌陀佛講經說法講堂的四周,講堂附近的這些寶樹,這是四十八願第四十一願道場樹的說明。

  【又其道場。有菩提樹。高四百萬裡。其本周圍五千由旬。枝葉四布二十萬裡。】

  這個比前面願文裡面就講得詳細一點。『道場』在佛法裡面通常講有五個意思。第一個是佛示現成道的處所,這叫道場。像釋迦牟尼佛當年成道,現在有很多人到印度去朝聖,看看那些古跡,佛成道在菩提樹下,我們稱它作道場。第二個意思就是行法,修行的方法是道場。譬如這個經典裡面教給我們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就是道場,把這個方法傳授給你。第三個意思是供佛的處所,你家裡面或是有佛堂、或是在客廳裡面供養著有佛像,供養佛像的地方都可以稱之為道場。第四個意思是學道的處所,無論在什麼地方,山林裡面、茅蓬裡面,甚至於你自己家庭裡面,學道的地方。當然這個學道的地方有師有友,老師是指導你修行的方法,同學在一起共修,互相切磋、互相砥砺,這樣的場所,這是道場。第五種就是寺院的通稱,像這個佛教會是道場。所以道場在佛法裡面有這麼多的含義,這是我們要知道的。此地這個道場是阿彌陀佛講經說法的處所,也可以,要根據前面這五個意思來講,西方世界沒有一個地方不是道場。

  我們看了剛才那個境界,也許有同修會想到,西方世界的人那麼多,沒有法子算清楚,我們去了,想跟阿彌陀佛見一面,恐怕不太容易。譬如說這個世間總統、國王,這個國家國民,中國大陸現在是地球上人數最多的,也不過十一億,想見個總統、見皇帝都不容易。西方極樂世界這麼大,人這麼多,我們要想跟阿彌陀佛見一面,似乎很渺茫,這也是我們要想到的事情。其實到了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比我們大眾多得多,你心裡一動念,阿彌陀佛就在你面前,這不可思議。所以西方三聖,就是彌陀、觀音、勢至,在在處處都見得到,他的分身、化身無量無邊,分身、化身跟真身沒有兩樣。換句話說,到西方極樂世界,每個人家裡頭都坐著有阿彌陀佛在那裡。不像我們這個世間,我們這個世間現在方便了,有電視,總統在電視裡,你在家裡看到,他跟你講話,你不能問他;你看得到他,他看不到你。西方彌陀就不一樣,跟真人完全一樣,有問題可以當面請教的,你看到他,他也看到你。這首先說出道場周圍寶樹的廣大、莊嚴。

  【一切眾寶。自然合成。華果敷榮。光晖徧照。復有紅綠青白。諸摩尼寶。眾寶之王。以為璎珞。雲聚寶鏁。飾諸寶柱。金珠鈴铎。周匝條間。珍妙寶網。羅覆其上。百千萬色。互相映飾。無量光炎。照耀無極。一切莊嚴。隨應而現。】

  這一段簡單給同修們報告。首先他講這個顯示色相上的莊嚴,顏色之富麗也是說不出的,佛在此地也不過略說幾種顏色,這幾種顏色混合起來就非常之美觀。『摩尼寶』是如意寶,摩尼翻成如意的意思,如意寶能如人意。何況是『眾寶之王』,這是講摩尼寶裡面大者,摩尼寶裡面最殊勝者。『以為璎珞』,這是掛在樹間的,樹上的裝飾品,樹上的裝飾。我們看到外國聖誕節的時候,你看他們用燈裝飾在樹上,西方極樂世界是摩尼寶珠,那都是自然放光的。樹本來就放光,再用摩尼寶珠裝飾就更美了。

  『雲聚寶鏁,飾諸寶柱』,寶鏁是在從前建築裡面,就是接頭的地方,接楯頭的地方。像我們看到宮殿式的這種建築,柱子跟梁接觸的地方,這個地方往往有銅片雕飾,那個就叫做雲聚寶鏁,就是這種東西。他這個寶柱,寶柱當然上面一定有梁,就好像我們現在說的花架一樣,花架在這當中的是裝飾品,這叫做雲聚寶鏁。鎖這個楯頭的、接頭地方的,使它堅固。『鈴铎』,這個容易懂,像鈴當一樣,風吹到會發音聲的,會很好聽的。『周匝條間』,在樹的枝條之間。

  『寶網羅覆其上』,樹上面有羅網。羅網的莊嚴,古時候比較常見,但是也不是一般民間能夠見得到的。宮殿裡面用這個,大的寺院裡頭也用這個,現在我們見不到了。但是我在過去到日本去參觀京都幾個大寺廟,我看到他們寺廟裡頭還有這個羅網,它那個網是用銅絲做的。因為宮殿的建築都是高度的藝術品,雕梁畫棟,怕鳥去做窩,也怕灰塵,年久它就會有損失,所以他外面用個網把它包起來,那叫羅網,防止灰塵、防止鳥去做窩。我們在日本大的寺院裡面看到。

  日本有很多東西,在中國看不到了,到日本可以看到,特別是中國的古禮。我們讀《禮記》,那個時候念的時候很多地方不懂,老師講也很難講清楚。結果一到日本,看到日本人那個生活習慣,想起中國古禮上講,就是那樣的。所以日本人也很可愛,把我們中國東西學去之後,到現在它保持、它沒變,這很難得。像服裝,服裝是中國的服裝,它叫吳服。吳,你想什麼時候?大家念了歷史都曉得,吳越戰爭,吳就是現在的江蘇。春秋戰國的時候,日本人到中國來留學,把這個樣子帶回去,一直到今天沒有改變。所以日本人穿的和服,是我們中國戰國時候的服裝,它還保存。

  日本人住的房子,建築的統統從中國學去的,我們今天講日式的,其實是我們中國春秋戰國時候的。他們的寺院建築是漢唐的建築,標准的漢唐建築。你要是了解中國古代文化,你到日本參觀去。念中國歷史、念中國古書,到日本去看看,都在那裡。我們看到真的很痛心,他們學去,保留,我們中國子孫不肖,破壞光了。所以我到那裡去,我去的時間不長,只去了二十幾天,大概看了有半個日本,許多地方有佛教團體他們帶我去參觀,的確很難得,不能不令人尊敬。雖然我們很恨它,但是看了之後,可愛也可敬,這是真的,不是假的。

  這是講到羅網,很少見了。但是極樂世界的羅網是在外面的,不是在房子裡面,是在外面的,蓋這些寶樹的,寶樹上有這些羅網。

  『百千萬色,互相映飾,無量光炎,照耀無極』,沒有一樣不放光,紅色放紅光,綠色放綠光,黃色放黃光,這是非常非常之美。『一切莊嚴』,這個裡面莊嚴最殊勝的,就是十方一切諸佛的剎土,就像我們看電視,它統統都影現在其中,在羅網光明之中,這是非常不可思議的。底下我們會看到。

  【微風徐動。吹諸枝葉。演出無量妙法音聲。】

  前面我們只看到發出五音聲、微妙宮商,就是交響樂這一類的,現在這裡看到它說法,音聲裡面說法。

  【其聲流布。徧諸佛國。】

  這個音聲十方世界都聽得到。

  【清暢哀亮。】

  這是形容音聲之美。

  【微妙和雅。】

  這是講音聲的節奏。你聽了梵音,心地會清淨,不會感情沖動,不會生煩惱。

  【十方世界音聲之中。最為第一。】

  說實在話,我們在這個世間,無論你學哪一樣,應該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學。你要學音樂,西方世界音樂是諸佛世界的『最為第一』,歌舞也是第一,科技也是第一,沒有一樣不是第一。我們要學東西到哪裡學?西方極樂世界。

  【若有眾生。睹菩提樹。】

  這你看見。

  【聞聲。】

  這個樹所發的音聲。

  【嗅香。】

  樹有香氣。

  【嘗其果味。觸其光影。】

  這是講你六根接觸樹上的六塵。

  【念樹功德。】

  是意根。

  【皆得六根清徹。無諸惱患。】

  惱是煩惱,患是憂患。你六根接觸寶樹的六塵,就有這樣大的好處,就能幫助你斷煩惱、消業障。

  【住不退轉。至成佛道。】

  這還沒聽阿彌陀佛說法,走進他道場,接觸外面的樹,已經就得這麼多好處,這個功德利益實在是不可思議。

  【復由見彼樹故。獲三種忍。】

  這是把具體功德利益給我們說出來。這個三種忍就是:

  【一音響忍。二柔順忍。三者無生法忍。】

  得忍,正是四十八願裡面第四十一、第四十七這兩願所包括的。聞法悟道,知一切法如夢幻泡影,這叫『音響忍』,就是《金剛經》上所說的境界,《金剛經》是初住以上的境界,這是講圓教,如果講別教是初地以上的境界。知道這個世間一切有為法,有為法是什麼?包括了心法、色法,我們今天所講的精神與物質。因為我們看法相宗的《百法明門》,這是法相宗最基本的論典,它將宇宙之間所有一切法歸納成一百大類。一百大類裡面,前面八個是心法,叫八心王,也叫做八識,這屬於心法。有五十一個心所法,心所法是講心理作用,心理作用可以分為五十一類,這叫心所法。色法有十一個,色法就是講的物質,把所有一切的物質現象分為十一類,叫色法。所以我們總括起來,就是今天所講的精神世界與物質世界,這統統叫有為法。

  有為法是什麼?夢幻泡影,不是真的。有為法就是《金剛經》上總結一句話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在虛妄法上用很多的精力、功夫是錯誤的,為什麼?到最後是一場空,什麼都得不到。佛不提醒我們,我們很不容易覺察得到,真的是一場空,一樣也得不到。一切法裡面,到什麼時候你才能真正得到東西?到明心見性。明心見性談何容易?不是個容易事情。到不了這個境界,其次一個真實法就是念佛往生,極樂世界是真實的。所以我跟大家說,我勸大家,佛法裡面常講的正念,八正道裡的正念、正思惟。什麼叫真正的正念?絕對不是說我們今天信了淨宗特別來宣揚它,如果你是這個看法是錯誤了,我們是就事論事。把一切法統統做個綜合的來觀察,我們得到結論,唯有想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叫正思惟,念彌陀弘願功德這叫正念。因此,這一句阿彌陀佛就是正語,就是真言。真言宗裡面講真言是咒,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是無上神咒,是咒中之王。佛是光中極尊,佛中之王,佛這個名號是咒中之王,知道的人真的不多。

  我們曉得,普賢菩薩是密宗的開山老祖,密宗的祖師金剛薩埵是普賢菩薩的化身,密宗的准提菩薩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他傳的咒很多,我們要問他,他自己念什麼咒?他自己念「南無阿彌陀佛」這個咒,他念的是這個咒,這一點不假,真的。我們念這個咒跟他平等,我們念他教給我們的咒,跟他不平等;念他念的那個咒,就跟他平等了。所以學佛把這些事實真相搞清楚不容易,真正搞清楚,非常非常的幸運。

  這音響忍,對於世出世間的一切法都能忍,都不放在心裡,都不要去牽掛、不要去計較,這叫做音響忍。得這個忍,在別教裡面是初、二、三地的菩薩。

  第二叫『柔順忍』。柔順忍是指,就像經上講的,離一切相,即一切法。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裡面教給我們,「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言說就是言語,不要執著言語;名字是名詞術語,不要去執著它,那都是假的、假設的;心緣,是你聽了之後,只能夠領悟,不要去想。因為你想,想是胡思亂想,你不明白,去想,說想通了,那是假的,愈想愈不通,不想就通了。不想,通了,那叫悟,開悟!這是柔順忍。這個功夫比前面高,這是四地、五地、六地菩薩。

  『無生法忍』是真如實相,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徹底明了通達,知道一切法無有生滅,不生不滅,這叫無生法忍。無生法忍是七地、八地、九地菩薩。這個在此地的確是不可思議。接觸這些樹,六根接觸寶樹,就能夠證得初地到九地,這還沒見阿彌陀佛,還沒聽佛說法。到他道場環境周邊去看看,參觀參觀,就使你能夠得到這麼高的果位,你想想見佛哪有不成佛的道理。所以從這些地方我們仔細去觀察、去體會,曉得西方極樂世界修行成就非常殊勝,也容易,不難。

  【佛告阿難。如是佛剎。】

  『如是』是贊美,像這樣的一個佛國土。

  【華果樹木。與諸眾生。而作佛事。】

  『作佛事』就是令一切眾生開悟,破迷開悟。令一切眾生斷惑證果,這叫作佛事。

  【此皆無量壽佛。威神力故。本願力故。滿足願故。明了。堅固。究竟願故。】

  它怎麼會有這麼殊勝?佛在此地把它所以然給我們點出來,這些統統是阿彌陀佛變化所作,就跟西方世界的眾鳥說法一樣。那些眾鳥不是畜生,是阿彌陀佛變化的,西方極樂世界這些依報環境也是阿彌陀變化的,所以它才有這樣殊勝的功德,這是佛的『威神力』。後面總結是彌陀的『本願力』,本願指四十八願。『滿足願』,願願都圓滿,而且是願願互攝,這叫圓滿,就是每一願都具足其他的四十七願,願願都如此,願願都交融,這叫滿足願。『明了』是智慧、光明相應。『堅固』是精進、不動、不壞。『究竟』,這是講度盡法界有情眾生,令一切眾生平等成佛,正如同經上所講的一切皆成佛,這才是彌陀究竟的大願。

  這是從這一段經文裡面看,這三種忍,無生法忍是決定肯定的,生到西方世界就能夠證得。今天這段經文是描寫西方世界的環境,人事環境的莊嚴,所以我們就速度加快一點。我們就講到此地。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  (第十四集)  1991/6  加拿大  檔名:02-009-0014

  請掀開經本第四十面,第一行:

  【堂捨樓觀第十六】

  這一段是介紹西方世界阿彌陀佛以及諸菩薩們的住處,以及生活的狀況。

  【又無量壽佛講堂精捨。樓觀欄楯。亦皆七寶自然化成。復有白珠摩尼以為交絡。明妙無比。諸菩薩眾。所居宮殿。亦復如是。】

  這段經文只介紹佛的住處。極樂世界的居住環境也是彌陀清淨心中流出,眾寶所成,隨機應現,所以叫做化成,『自然化成』。這一段裡面我們特別要留意的,就是諸菩薩眾居住的環境跟佛是一樣的,顯示出生佛平等,這才是真正佛經裡面常說的「如如一味」。如如一味,一般來說只是理論上如此,事實上幾乎都做不到,唯獨西方世界是理事一如,完全平等,這是很不可思議。

  【中有在地講經。誦經者。有在地受經。聽經者。有在地經行者。思道。及坐禅者。有在虛空講誦受聽者。經行。思道。及坐禅者。】

  這段是說他們的生活狀況。西方世界實實在在講就是一個學校,那麼大的一個世界,就是一所佛教大學。雖然是彌陀願力成就的,但是它與十方世界一切諸佛如來有非常密切的關系,因為一切諸佛如來要想圓滿的度脫眾生,大概只有一個方法,勸導眾生念佛求生淨土。不僅是本師釋迦牟尼佛這樣告訴我們,我們在經論當中看到,十方無量無邊諸佛如來,所謂異口同聲,無不贊歎,就曉得那是一個佛教修學的中心,這是在這個大的法界之中。因此,他那邊人的生活狀況都是在那裡研究、修學,除這個之外,沒有看到其他的行業,沒看到,只有看到他們在這裡做一樁事情。

  有在地面上『講經』的,有講經的,有『誦經者』,誦是念,念誦。通常我們對著本子、對著經本,叫讀,不用經本叫誦,誦就是背誦,不需要經本。『有在地受經』,受是接受,佛教導我們,接受佛的教導。有『聽經者』,聽跟受不一樣,聽是一般在聽講演,像我們現在這個方式,這聽經,說經、聽經。『有在地經行者。』特別是在溫哥華這個地區,這個地區風景非常美,公園很多,大大小小的公園,有閒暇的時候到這裡面去散散步,那是件非常怡神快樂的一樁事情。西方世界的人,他們那個地方景致之美,不是我們這個世界能夠跟它相比的。經行之中他就是在修行,有的人念佛,有的人念咒,有的人誦經,背誦經典,有的人作觀,就是觀想。像我們前面跟同修們提到的,我們在平常的時候,應當常常想念阿彌陀佛本願的功德,常常想著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常想就把這四十八願變成自己的本願,這個功德就大了。是阿彌陀佛的願,不是自己的願,說老實話,這個沒功德,功是講功夫,德是講自己的收獲,你所得到的。一定要把彌陀願變成自己的大願,把彌陀行變成自己的大行。

  同時也要常常憶念西方世界的依正莊嚴,這有很大的好處。第一個好處是我們不再打妄想,這種憶念在佛法裡面就叫做正念。你看我們念佛堂,特別是打佛七,主七師常常提醒我們,提起正念。正念是什麼?正念就是念彌陀弘願功德,念西方極樂的依正莊嚴,使我們把妄想斷掉。第二個,能常常憶念,你自自然然就向往西方,願生西方的意念就非常的懇切。蕅益大師說,往生西方世界的第一個因素就是信願,只要有信願,就決定往生,生到西方世界品位高下,那是你念佛功夫的淺深。注意到,功夫淺深,不是說念佛多少,什麼叫功夫?你斷煩惱的程度。譬如你念佛能夠把見思煩惱伏住,煩惱沒斷,雖然未斷,不起現行,就是它不起作用,這就決定往生,生凡聖同居土。我們通常講功夫成片,就是這個標准,這是我們一定要知道的,最低限度要念到這樣的標准,這才能往生。比這個功夫更深的,那是見思煩惱斷了,生到西方世界是生方便有余土,這個地位就比這個高得多了。如果再念到塵沙煩惱也斷了,無明也破了一品,那就生實報莊嚴土,這個地位就更高了。所以說念佛功夫之淺深,是從這個地方說的。

  念佛念得多,多當然有多的好處,特別是在我們初學,因為我們不想佛、不念佛,就會打妄想。諸位要知道,打妄想非常可怕,妄想是六道輪回之因,妄想不斷就是輪回不斷,非常可怕。所以祖師大德教我們念佛,教我們「淨念相繼」,教我們這句佛號日夜不間斷,日夜不間斷你妄想當然就沒有了,主要的用意是在此地。這是經行,經行多半都是用這個功夫。

  有『思道』,思道是用觀想,『及坐禅』,這是無量無邊的行門略舉幾種。可見得那個地方的大眾,每天都是在研究經典、討論經典,講經、聽經、修行的,是這麼樣一個環境。這是在地面,也有在空中的,地面、空中是隨心所欲,願意在地面就在地面,願意在空中就在空中。它的樓閣,宮殿樓閣也都能夠浮起來的,浮在空中。

  【或得須陀洹。或得斯陀含。或得阿那含。阿羅漢。未得阿惟越致者。則得阿惟越致。】

  這一段是講證果。西方世界沒有二乘,哪裡來的小乘四果?那個世界純一菩薩法界,由此可知,四果是比喻他方來說的。譬如說『須陀洹』,這是斷八十八品見惑所證得的小乘初果。我們帶業往生,實在說一品惑都沒有斷,這樣的身分去往生,這的確是不可思議,真的叫橫超三界。你查查其他經論裡面,決定沒有這個說法,不斷煩惱哪裡能證果?小乘初果須陀洹要斷三界八十八品見惑,不容易,相當不容易。三界九地八十一品思惑斷盡,這才能證得阿羅漢。西方世界,實在講沒這個名字,但是有這個事實。我們到那邊去,如果見惑斷了,你就證得了初信位的菩薩。給諸位說,到西方極樂世界,這種果位很容易證得,很快就證得,這是圓教初信位,等於小乘的初果。圓教七信位等於小乘的阿羅漢,阿羅漢只相當於七信位的菩薩。如果我們講現在念書,一年級、二年級,這是七年級,七年級就等於他方世界的阿羅漢。給諸位說,這只是就斷證上來論的,只就這個,如果講智慧、神通、道力,十方世界的阿羅漢不能為比,不能比,他們神通道力幾乎跟佛都差不多了。這是蒙彌陀威神加持,即使一品惑沒有斷,他也有這個能力。所以這是不可思議,難信之法。

  『阿惟越致』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是不退轉,我們常講三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後面還會跟諸位講到。阿惟越致也就是淨宗常講的圓證三不退。如果要是論證三不退,圓教初住菩薩就得到了,這三種不退他都證得了,但是沒有圓。什麼樣的人才算圓?嚴格的說要等覺菩薩,這三不退才圓滿證得。如果我們把標准降低一點,最低限度也是七地、八地。所以,李炳老從前講經講阿惟越致,他是根據古大德的解釋,七地以上,這個地位就高了。這是講證果容易,在他方世界證果是非常非常的不容易,西方世界容易。從初果,用西方世界的話來講,就是從初信位的菩薩到七地、八地是很容易證得的。

  【各自念道。說道。行道。莫不歡喜。】

  所以我們要想自己快速的成就,把一切萬緣放下,好好的去修學,這是最理想的修學環境。我們天天向往,但是不知道到哪裡去找這麼好的環境,阿彌陀佛在西方早就把這個道場建好了,等待我們去,歡迎我們去。在過去沒有遇到這個機會,或者是遇到這個機緣,信不過,或者能信得過,這邊瑣碎的一些事情放不下,耽誤了。今天我們又遇到了,希望這一次不要錯過。

  再看底下一章:

  【泉池功德第十七】

  泉池,這個好懂。泉池還有功德,有些什麼功德?這是值得我們要研究的、要理解的。請看經文:

  【又其講堂左右。泉池交流。】

  我們中國人喜歡看風水,現在外國人也喜歡,外國人喜歡看風水的也不少。你仔細看看經上所講的彌陀講堂,風水絕佳。所謂風水,實在講就是生活環境,讓我們住在那裡身心舒適,那個風水就好,環境美好。

  【縱廣深淺。皆各一等。】

  這是指上面這一句,就是『泉池交流』,可見得它這是非常整齊,好像是規劃出來的。其實不然,完全是自然成就的,沒有預先設計,也沒有作意去規劃。為什麼這樣整齊?諸位要曉得,這是屬於性德的流露,真如本性性德是自然嚴整。虛空法界的演變,所以一般人不了解事實真相,以為太空當中這些星球的排列、運行都很有秩序,好像有人在那裡安排,於是乎就幻想,想出一個上帝在那裡安排、在那裡制造,其實不是這樣的。在佛家唯識經論裡面就講得很透徹,它是很有秩序發展演變出來的。

  我們中國古時候,對於宇宙發展的觀察,所說的跟佛法也很接近。像《易經》裡面所講的,講宇宙的發展,它的秩序是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八卦,八卦生萬物,它都是很有秩序發展的。佛法裡面講「無明不覺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從三細、六粗它有秩序發展的,它絕對不會紊亂的。所以這不是有人在設計、有人在制造的。如果再近一點觀察,像我們一個人的身體,這身體從胎兒生下來,這裡面的器官相當復雜,但是它很有秩序、很有條理,一點也不亂。到底誰設計的?誰在那裡創造的?沒有,自然發展的,這是屬於性德。西方世界樣樣都是彌陀自性的流露。底下這是講長度。

  【或十由旬。二十由旬。乃至百千由旬。】

  寶池的大小都能隨人意,西方世界奇妙就在此地,一切都能隨人意,這是講池的大小。

  【湛然香潔。具八功德。】

  水清淨,『湛然』是清潔的相,一塵不染。水有香氣,而且還具有八種好處,這八種好處,《觀無量壽經》裡面講得很清楚。第一個是「澄淨」,澄是澄清,很干淨,一塵不染。第二個是「清冷」,水清,水是涼的。第三個是「甘美」,這是我們這個世間很少有了,這水是甜的,水有味道,非常之甜美。第四個是「輕軟」,這是我們這個世界的水沒有,我們這個世界水很重。它那水輕,水軟的,輕軟。所以它的水能夠往上流,我們世間水不能往上流,只能往下流,它的水可以往上流,就是因為它水輕,像我們這個地方氫氣一樣,它可以往上。

  第五種好處是「潤澤」,這我們這個世間水也有,它也有潤澤的功能。第六個是「安和」,安和在我們世間不容易見到,我們看到大海海水波濤洶湧,都很恐怖的樣子。西方世界的七寶池大,大的比我們太平洋大得多,百千由旬,比太平洋大得太多了。一由旬是八十裡,一百由旬,一千由旬,超過太平洋,它的水安和。第七種它能夠「除饑渴」,能除無量的過患,這水能養身,長養諸根。這個諸根是講我們這個身體,能夠長養。我們這個地方的水只能解渴,海水還不行;它那個地方的水不但能解渴,還能充饑,飲了就飽了,這的確是方便。第八種是「長養善根」,這難得,世間法的善根,三善根無貪、無瞋、無癡,能幫助你斷貪瞋癡,成就無貪、無瞋、無癡的三善根。菩薩善根是精進,常常飲寶池德水,自然精神振奮起來,不會懈怠、不會怠惰,能幫助你精進。

  所以,它有這麼多的好處,這叫八種功德。八種功德,我們也能夠體會到,這是指的八大類,每一類裡面要細說,它的功德都是無量無邊,稱說不盡。

  【岸邊無數栴檀香樹。】

  這個樹的香,我們這個世間檀香,這是最為人所喜愛的,西方世界像這種好香很多。

  【吉祥果樹。華果恆芳。光明照耀。修條密葉。交覆於池。】

  因為這個世界是眾寶所成,寶能放光,跟我們世間的珍寶不一樣,寶能放光,寶有香氣,自然能放香。所以這個地方講的『華果恆芳,光明照耀』。『修條』,修是長,像楊柳條一樣,很長,非常好看,『密葉』,樹葉非常的茂盛。『交覆於池』,這是寶池的四邊,這樣的美。

  【出種種香。世無能喻。隨風散馥。沿水流芬。】

  我們念這段經文,也是最好的文學。你看對於西方世界這個環境描寫得多美,文字不多,確實把這個圖畫給我們描繪出來。這一段是講岸邊的莊嚴。下面給我們講池中的莊嚴。

  【又復池飾七寶。地布金沙。】

  這個池無論大小,池的靠岸邊統統是『七寶』成就的。池底下不是泥沙,是『金沙』,所以它沒有灰塵,它一塵不染。池中有花,此地也只舉幾種。

  【優缽羅華。】

  優缽羅是青蓮花。

  【缽昙摩華。】

  缽昙摩是紅色的蓮花。

  【拘牟頭華。】

  是黃色的蓮花。

  【芬陀利華。】

  是白色的蓮花。這就講四色蓮花。其實這是只舉幾個例子,實際上寶池蓮花的色彩無量無邊。底下一句就總結了。

  【雜色光茂。】

  光明茂盛。

  【彌覆水上。】

  寶池上有蓮花。這個蓮花非常重要,十方世界去往生的人,蓮花化生。蓮花為什麼那麼多?佛在經上說,十方世界的眾生,要有一個人發心求生西方世界,阿彌陀佛七寶池裡頭就長一朵蓮蕊、花苞。你念佛念的功夫愈勤,這個花苞就慢慢大起來,愈念得勤就愈大,光色就愈好。而且這個花上有你自己的名字,不會錯的,將來你往生,阿彌陀佛就拿這個蓮花來接引你。花是怎麼來的?花是你自己自性變現出來的,彌陀威神加持,自性功德變現的。這個事情是真的,不是假的。

  我這裡講完之後,要到舊金山去講經,舊金山那邊有位同修念佛念得很勤,他曾經在念佛的時候看到蓮花,蓮花上有自己的名字。他說蓮花之美,從來沒有見過,放光。他很難得,他從來也不告訴人,我在那邊講經,他把這個事情告訴我,我鼓勵他,好好的念,決定往生。這是見到蓮花,這是與經上所講的完全相應。我們雖然沒見到,必定有的,絕對不會說是沒有,念到心清淨的時候,自然就有感應。但是念佛人不可以有心求感應,那就錯了,不要去求,不求見光、不求見花、也不求見佛。但是到有相當程度的時候會有感應,即使有感應也不必歡喜,也不必要告訴別人,自己知道就好了,一味再用功的念,念下去,你這個花才愈來愈大。

  所以,十方世界所有一切諸法,只有極樂世界是真實的。除極樂世界之外,就像《金剛經》上所講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不管你怎麼樣想,你怎麼樣憶持,統統是妄想。唯獨憶念西方世界功德莊嚴,這是正念,淨土宗講八正道,正念、正思惟就是說的這個。只有這一句名號是真言,除這一句名號之外都叫廢話,這個要知道、要記住。蓮花化生,這是我們生處,當然要清楚。

  【若彼眾生。過浴此水。欲至足者。欲至膝者。欲至腰腋。欲至頸者。或欲灌身。或欲冷者。溫者。急流者。緩流者。其水一一隨眾生意。】

  西方世界這個水確實不可思議,為什麼?能隨人意。寶池之大,剛才說過了,超過太平洋。那個水有多深?你想要它多深就多深,這個很奇妙。所以在這個水裡面去游泳、洗澡絕對安全,不會淹死的,它隨心所欲,想淺就淺,想深就深。不但淺深能如人意,冷暖也如人意。不但冷暖如人意,你喜歡這水從上面淋下來,像現在淋浴一樣,它行,它能夠隨你意思,它就能夠這裡說『灌身』,灌身就是淋浴。它都能隨意的,能『隨眾生意』。

  【開神悅體。淨若無形。】

  『開神悅體』是講水的德用。神是什麼?神是精神,就是我們一般講開悟。體是身體,身體舒服、舒暢。我們這個世間的水,總是洗得再舒服,不會洗澡洗出開悟出來,沒這個事情。西方世界洗澡也能開悟,它也是佛事,這個不可思議,洗澡也是佛事。『淨若無形』這是講水之相,這也很難想像,這個水之輕軟就像無形一樣,像我們這個世間講的雲霧一樣,若有若無。

  【寶沙映澈。無深不照。】

  這是講池底,池底是「金沙布地」,沙也放光明,所以池底是亮的、是明亮的,不是黑暗的。我們世間海水,海裡面是黑暗的,它是明亮的。底下這才真正說出它不思議的功德。

  【微瀾徐回。轉相灌注。】

  『瀾』是波瀾,這波瀾不大,很小的波瀾,這個水才美,看起來才美。『轉相灌注』,這一定就有音聲,這個水可以往上流,流了又往下面,下面灌,這就會有聲音。音聲:

  【波揚無量微妙音聲。】

  這個水會跳舞,也會奏樂,像交響樂一樣,不但奏樂,還會說法。

  【或聞佛法僧聲。】

  這是講三寶聲。三寶,諸位要記住,佛寶是覺而不迷,法寶是正而不邪,僧寶是淨而不染。聽到這個聲音能夠使我們證得覺正淨,這叫三寶聲。

  【波羅密聲。】

  『波羅密』是大乘菩薩法,波羅密翻成中國的意思是究竟圓滿,是這個意思,直譯翻作到彼岸,它的意思是究竟圓滿。

  【止息寂靜聲。】

  『止息寂靜』這是禅定,音聲也能教我們得定。

  【無生無滅聲。】

  這是法忍,無生法忍。

  【十力無畏聲。】

  這是如來果地上所成就的不思議的功德,十種特殊的能力,菩薩也不如。

  【或聞無性無作無我聲。】

  『無性』是講自體。佛在《解深密經》講一切諸法講三種性,三種性說完了之後又給我們講三無性,那才真正圓滿,才真實圓滿。『無作』,是像前面念過「空無相無願」,無願就是無作,這個三法通於大小乘。『無我』,像《百法》裡面,一部《百法》實在講只解釋了一句話,「一切法無我」,只解釋經中一句話。一切法則演變成百法,無我呢?人無我,法無我。這些舉的例子,都是大小乘佛法裡面的綱領,換句話說,這個水出的音聲,不管什麼法門,統統在這裡宣揚,你想聽什麼法,它就給你說什麼樣的法。現在像中國十大宗派,每一個宗派裡面所修學的法門,這個水的音聲統統宣講。

  【大慈大悲喜捨聲。】

  這是四無量心。

  【甘露灌頂受位聲。】

  這一句是屬於密教的,我們通常講密宗。顯密宗教無不宣揚,這才是泉池真正的功德,他方世界裡面所沒有的。

  【得聞如是種種聲已。其心清淨。無諸分別。正直平等。成熟善根。】

  這是講聞法得益,你所得的利益,聽了水說法得清淨心,『無諸分別』。我們這部經的經題上告訴我們的「清淨平等覺」,你看他這都證得,『清淨』證得了,『正直平等』他也證得了。清淨是戒圓滿,平等是定圓滿,三學圓滿是成佛了,『成熟善根』。

  【隨其所聞。與法相應。其願聞者。辄獨聞之。所不欲聞。了無所聞。】

  這一句很重要,如果沒有這一句,我們喜歡安靜的人,這個世界上這麼吵鬧,他不想去了,有這一句就太好了。喜歡聽就有,不喜歡聽就沒有;喜歡聽大聲,音聲就大;喜歡聽小聲,音聲就小,能隨人意。兩個人手牽手在經行,我喜歡聽《法華經》,聽的就是《法華經》,他喜歡聽《楞嚴經》,他聽的就是《楞嚴經》,彼此各個不相妨礙。

  【永不退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無上正等正覺,簡單講是無上菩提。你們想想為什麼不退?緣太深了,你六根所接觸的都是善緣、都是增長道念、增長菩提心,哪裡會退轉?不像我們這個世界,逆緣太多,魔障太多,所以退轉很容易,精進很難。西方世界沒有退緣,你所遇到的統統是修道的增上緣,這也是十方世界所沒有的。十方世界修行都是進進退退,唯獨西方世界不退轉,只有進步,沒有退步。進步快慢是有的,有人特別精進,進步得快,成佛很早,去不久就成佛了。有些人精進稍微差一點,還是進步,進步得很緩慢,這就是講說之為懈怠,其實他不會退轉。這個世界好就在此地,決定一生成就無上正等正覺,也就是一生必定證得圓教的佛果。

  【十方世界諸往生者。皆於七寶池蓮華中。自然化生。】

  西方世界不是胎生,是化生。我們要問了,往生到西方世界,剛剛去的,是不是像個小孩,慢慢長大?你們想想看是不是這個樣子?如果是這樣的,西方世界也是無常的,為什麼?他由小慢慢長大,就有生有滅。那個世界一到那裡去,一化生,那個相就跟阿彌陀佛完全一樣,不生不滅,永遠是常住不壞,這要知道。所以我們看到一些畫圖畫,畫的西方變相圖,阿彌陀佛畫得很大,坐在當中,觀音菩薩矮一點,坐兩旁邊,往生的人在蓮花都畫得很小。我們一看,跟經上一對,不是這個樣的,為什麼?畫的圖不平等。當然這個畫圖的人可能是對佛菩薩特別的尊敬心,這樣畫的,但是他沒有仔細去念《無量壽經》,念了《無量壽經》,畫法就不應該是這樣的,一定要把他畫出來平等世界,佛與眾生完相同。前面我們剛剛念過,連居住的宮殿都相同,居住環境都一樣。這是講到『自然化生』。

  【悉受清虛之身。無極之體。】

  這兩句同修們要記住。西方世界的人,身體跟我們不一樣,我們這個身體有生老病死,剎那變滅,是個無常之身。人家那個身為什麼不壞?原來他是『清虛之身,無極之體』。非飲食所長養的,所以是虛無,西方世界人不需要飲食,沒有生老病死,所以說無極,這就是稀有的功德。為什麼經上又說眾生到那裡,到吃飯的時候,餐具、飯菜統統變現在眼前,為什麼會有這個現象?既然不需要飲食,為什麼有這個現象?這種現象是我們,像我們凡夫剛剛去往生的,生到那裡還習氣沒斷,想到怎麼這麼久還沒吃飯?這個念頭一動,飲食統統擺在面前了。這一變現在面前,這一想,我現在不是娑婆世界人,我不要吃了;不吃,馬上就沒有了。所以雖然有這個現象,實實在在沒有飲食,一現前馬上就覺悟了。在那裡住的時間久了,這個習氣慢慢就斷掉了。這是十方世界,欲界眾生初去,會有這個現象,有這個現象,都能隨心所欲變化現前。再看底下一段:

  【超世希有第十八】

  這一段是說明依正二報威德神通不可思議。佛要不是給我們用種種比較,使我們得到一個概念,實在講我們很難理解,西方極樂世界人福報多大,想不出來。

  【彼極樂國。所有眾生。】

  大家要看清楚『所有』這兩個字,就是沒有例外,我們去往生也是這個樣子。並沒有說娑婆世界五濁惡世的眾生例外,經上沒有這個,沒有看到。所以那個世界是平等的,我們去也是這樣的。

  【容色微妙。】

  容是容貌,色是色相,微妙之極。

  【超世希有。】

  這個『世』是講十方世界,十方一切諸佛世界都沒有,都比不上。

  【鹹同一類。無差別相。】

  這一句要記住,這就真正平等,生佛平等。我們帶業往生的人,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相好光明跟阿彌陀佛一樣,沒有兩樣,『鹹同一類,無差別相』。

  【但因順余方俗。故有天人之名。】

  這個地方,佛在此地把這個事實給我們說出來,前面曾經跟諸位報告過,西方世界是平等世界,給你說菩薩、給你說聲聞、給你說天人,都是方便說,『順余方俗』而說的。順余方俗是兩個意思,第一個是沒有到西方極樂世界以前的身分。像我們念佛往生的,我們是人,小乘阿羅漢念佛往生的,他是聲聞,大乘菩薩念佛往生的,他叫菩薩,這是順他方世界俗名而說的。到西方世界,平等的,這些名字都沒有了。另外一個意思,就是到了西方世界之後,修行斷證功夫上來說的。我們帶業往生,一品惑都沒有斷,等於他方世界的天人,如果見思煩惱斷了,塵沙無明沒有斷,等於他方世界的聲聞,是這個意思。絕對不是真正有天人、聲聞,有這些名稱、這些事實,統統沒有。在這個經上經文我們看清楚了,是方便說,不是真實的。

  超世希有,究竟超越到什麼程度?實在講這說不出來的,佛以善巧方便從比喻當中讓我們去體會。

  【佛告阿難。譬如世間貧苦乞人。】

  乞是乞丐,要飯的,我們中國人講叫化子,要飯的,這是世間貧賤到了極處。貧是沒有財富,賤是沒有地位,在社會上沒有地位,到了極處,這樣人他的相貌我們可想而知。

  【在帝王邊。】

  帝王是人間富貴到了頂頭,有財富、有地位,到了頂端。這兩個人站在一起,相貌能比嗎?不能比。所以這乞人在帝王邊。

  【面貌形狀。寧可類乎。】

  這個我們知道不能比,相差懸殊太大了,不成比例。

  【帝王若比轉輪聖王。則為鄙陋。猶彼乞人。在帝王邊也。】

  人間的帝王要跟『轉輪聖王』兩個站在一起,人間帝王就像乞丐一樣,也不能比了。

  【轉輪聖王。威相第一。】

  在世間那是第一。

  【比之忉利天王。又復丑劣。】

  他要跟忉利天王兩個站在一起,他也變成乞丐了,不能比。

  【假令帝釋。】

  帝釋就是忉利天王,忉利天天主我們也稱他為帝釋天,就是我們中國人稱的玉皇大帝,就是忉利天王。

  【比第六天。雖百千倍。不相類也。】

  第六天是他化自在天,是欲界裡面最高的一層天,欲界總共有六層天,第六層是最高的一層天。忉利天主要跟六欲天王站在一起,他也變成乞丐,不能比了。

  【第六天王。若比極樂國中。菩薩聲聞。】

  極樂國裡面的人,任何一個人。

  【光顏容色。雖萬億倍。不相及逮。】

  那就差得太遠了,沒有法子比。我們從這個層層較量裡面去體會,才知道佛給我們講的那個國土裡頭所有眾生「容色微妙,超世希有」。我們這個世間人哪一個不愛美?愛美的人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為什麼?西方極樂世界那個容貌之美,是十方世界都找不到的,愛美的人要往生。諸位要知道,愛美是天性,古今中外哪個人不愛美?阿難尊者為什麼出家?你們念念《楞嚴經》,《楞嚴經》前面有一段故事,阿難是愛美出家的。他看到釋迦牟尼佛相貌太美了,他心裡天天都打妄想,他說這種相貌一定不是父母所生的,一定是他出家修行成就的。他修行能得這樣好的美貌,阿難也想得到,所以才發心出家修行,這麼一個動機出家的。所以在楞嚴會上遭摩登女之難,因為什麼?出家動機不純,所以他才遭難。

  實在很難得,你看像這種事實,我們一般人想不出來,怎麼個說法?能夠說得你能夠體會一點,說不出,佛用這樣層層比喻,讓我們體會到一點。極樂世界所有的這些菩薩、聲聞,實在講就是所有的眾生,也就是阿彌陀佛,因為那個地方的眾生跟阿彌陀佛容色是完全相同,沒有兩樣。

  【所處宮殿。衣服。飲食。猶如他化自在天王。】

  這個是比較,這是講生活的環境,依報之超勝。第六天就是他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所有一切受用,是別人變化去供養他的,他自己連變化都不須要。誰去供養他?第五天供養的。第五天叫化樂天,他想要什麼享受的東西,他會變化。到第六天,自己都不要變化了,別人變化送來供養享受,這個多自在。說老實話,第六天的受用是第五天變化供養他的,西方世界依報的享受,誰變化的?阿彌陀佛變化的。第六天怎麼能比得上?不能比!這是講自在彷佛像第六天,為什麼?自己不要去操作,不要去動念頭,阿彌陀佛變化來供給你享受。

  【至於威德。階位。神通變化。一切天人。不可為比。百千萬億。不可計倍。】

  這是說『威德』的超勝。所以這一段裡面,正報超勝是講的容色,依報裡面是講的住處,衣食住行,此地說了衣食住,舉這個例子。威德呢?『階位』呢?階是階級,位是品位,我們知道西方世界有四土三輩九品。『神通變化』,這個都幾乎跟阿彌陀佛相似。所以『一切天人』,這一切天人包括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沒有人能夠跟他相比的。不但不能比,是『百千萬億,不可計倍』,這是形容,這也是事實。

  我們現在這個世間,喜歡神通的人很多,一聽說哪個有神通,一窩蜂都去了。他有神通與你何干?你如果一到那裡去,馬上也學會神通,那去我也不反對,那倒是值得去一去。去了之後,自己還是沒有神通;他通,自己不通,這沒用處。要想真正喜歡神通,真正想得神通,到西方世界去,到了西方世界,神通自自然然就證得了。所證得的神通,十方世界的天人都不能比,世間得一點小神通的,怎麼能比得上?所以,要想得神通的人,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處處都在這裡激發我們、勸勉我們,無論你想學哪一樣東西,唯獨西方世界圓滿,你這一生決定可以得到,而且非常快速的得到。你不從這個法門,自己修學那很難,相當不容易。

  【阿難應知。無量壽佛極樂國土。如是功德莊嚴。不可思議。】

  這在此地作了個總結,告訴阿難,告訴阿難就是告訴我們大家,阿難在這個法會裡面是我們的一個代表。我們應當要曉得西方極樂世界的『功德莊嚴,不可思議』。

  下面這章是這一章的延續,也是這一章的補充。

  【受用具足第十九】

  這是說明西方世界的人福德無量,一切受用,隨心所欲,應念現前,沒有一樣不圓滿,沒有一樣不具足,換句話說,一絲毫欠缺都沒有。諸位如果把這個事實體會到,我們在這個世間看到的這些榮華富貴,你絕對不會羨慕,為什麼?他那個榮華富貴所享受的是一點點,時間很短暫,過眼雲煙就會消散的。咱們趕緊念佛求生淨土,所得到的富貴果報不是他能比的,而且這是真實的。到西方極樂世界,自己是無量壽,那個受用才是圓滿具足。我們看經文。

  【復次極樂世界。所有眾生。】

  我們看經文,像這個句子就很要注意到,因為『所有眾生』包括我們在內,這是全程肯定的,我們有分,只要去往生的人統統都有分。

  【或已生。】

  已經往生的人。

  【或現生。】

  現在往生的人,就是我們這些人,現在念佛求生淨土,這屬於『現生』。

  【或當生。】

  是指後來。後來那些眾生有機緣遇到這個經典,遇到這個法門,他們也依照這個經典、法門來修學,求生淨土。

  【皆得如是諸妙色身。形貌端嚴。】

  端是端正,嚴是莊嚴。

  【福德無量。智慧明了。神通自在。受用種種。一切豐足。】

  豐是豐富,足就是圓滿的意思,一絲毫沒有欠缺,這叫足。底下舉幾個例子,像:

  【宮殿。服飾。】

  服是服裝,衣服。飾是裝飾。

  【香花。幡蓋。莊嚴之具。】

  『具』就是我們今天所講的用具,生活的必需的用品。

  【隨意所須。悉皆如念。】

  那個地方無須要造作,動個念頭想要什麼,你所要的東西自然就現前了;你不想要,不想要自然就化去了,一點痕跡都沒有。這個事實,現在我們這個世界的科學家知道,理論上知道,究竟怎麼做還不懂。這就是科學家講的能與質的轉變,質是物質,物質跟能量是一樁事情。如果有方法把能量隨心所欲變成物質,就是西方極樂世界這種狀況。如果不要了,不要了把物質又化成能量,沒有了,渣子都沒有,干干淨淨。所以這裡講,學科學的人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這些科學家,我們現在的科學家比起西方極樂世界太幼稚了,哪裡能比得上人家?我們現在把物質解放成能量做成原子彈,這就是解放成能量,費多少工夫,造多少機器來制造。西方世界不要,一動念頭就制造,這是現在科學家想不到的事情,哪有這麼簡單,動個念頭就能夠辦到了。雖然了解這個理論,但是究竟如何將能量再變成物質,不知道,理論上曉得,不知道用什麼方法。你看西方極樂世界老早就在用了,這就是科學家應當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留學,阿彌陀佛是法界之中最偉大的科學家,要跟他去學。

  【若欲食時。七寶缽器。】

  『缽器』拿現在的話來講就是餐具,『七寶』的餐具。

  【自然在前。】

  你還有這個習氣,想吃飯,念頭一動,餐具就擺在面前。

  【百味飲食。自然盈滿。】

  為什麼要說百味?「百」是圓滿的意思,也有根據。從前做皇帝,皇帝吃飯,菜是一百道,擺得整整齊齊的,橫的十個,豎的十個,皇帝吃飯是一百道菜的,百味飲食。所以到西方極樂世界,你想吃飯,那個享受跟皇帝一樣,沒有兩樣,百味飲食,自然盈滿。

  【雖有此食。實無食者。但見色聞香。以意為食。色力增長。而無便穢。身心柔軟。無所味著。事已化去。時至復現。】

  這就剛才講了,其實西方極樂世界是「清虛之身,無極之體」,哪裡要吃飯?這都是剛剛去的人習氣沒斷,到時候他就會想到,好久還沒吃飯,所以動這個念頭才有這個現象出現。出現之後,想想,現在在西方極樂世界已經成佛、成菩薩了,哪還要吃東西?這自然就沒有了。所以那個地方所有一切受用都是變化所作,哪裡像我們在這個世界為衣食,生活得好苦、好苦。

  這兩年從台灣來到此地同修,台灣現在是富裕了,台灣的財富,實實在在講是今天世界第一,連日本也比不上。但是,我們看看早期到美洲來的華僑,一直到今天生活還非常的艱苦。我們在許多地方講經,他們不能來聽,想聽不能來聽,為什麼?為生活奔波,抽不出時間來,這是事實,我們親眼所看到的。再看看經上講的西方極樂世界,這樣舒適的生活,這也不能不去。誰願意把日子過得這麼苦?這個地方如果是去不了,那佛都不說了,說起來吊味口,這多難過!決定去得了,決定是事實,一點都不假的。

  佛,像《金剛經》上所說的,「佛是真語者,實語者」,真就是不假,佛不說假話,實就不虛;「如語者」,「如」是所講的與事實決定是相合的,也不多說,也不少說,說的跟事實完全一樣,這叫如語;「不妄語者,不诳語者」。我們還能不信嗎?所以,《無量壽經》、《阿彌陀經》絕對不是釋迦牟尼佛的理想國,不是的,是事實,千真萬確的事實。相信的人有福了,相信的人他這一生永離諸苦,真正得到安樂,永脫輪回,這一生當中決定成佛。

  所以我是遇到這部經之後,我把所有一切大經大論統統放下,為什麼?我想來想去還是這個地方好,只要我到這個地方,我什麼都得到。而且是決定有把握去得成,一絲毫疑惑都沒有。無量的經論雖然很誘惑人,我把這個事情統統等待到西方世界再學習。我喜歡《華嚴》,我們現在在這個世間看到的《華嚴經》,略本,等於說《華嚴經》裡面一些題目、目錄而已,經文沒看到。我到西方極樂世界要去讀《華嚴經》、學《華嚴經》,那我是看大本,大本多大的分量?龍樹菩薩講的「十個大千世界微塵偈,一四天下微塵品」。我要學那個經,這八十卷的經我不要學,太簡單了。必得到西方世界,有無量壽的壽命,才能夠接受,才能消化得了。到那個地方請阿彌陀佛為我講這部經,阿彌陀佛是有求必應,你請他為你講這個經,絕對不會推辭的,這個好,這才叫真正殊勝。所以,這些我們統統要想清楚。

  因此,現在最要緊的事情,就是怎麼樣取得西方極樂世界,這是我們當前最大的一個課題。到了西方極樂世界,沒有一法不圓滿,法法圓滿成就。前面一段是講「食自在」。

  【復有眾寶妙衣。冠帶。璎珞。無量光明。百千妙色。悉皆具足。自然在身。】

  這是講衣服。你看十方世界,古今中外也是如此,哪一個人不想穿一身華麗的服裝,戴起珠光寶氣?實在講,我們這個地方的珠光寶氣到極樂世界就很難為情了,我們世間七寶,西方極樂世界是建築材料。我們這裡戴的黃金,金戒指、手镯、項煉,人家是鋪馬路的,像我們這個地方的柏油一樣,是鋪馬路用的。西方世界的珍寶之美,那就沒法子比喻了。所以喜歡穿漂亮的衣服的人,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這都在勸我們,都是講事實。

  【所居捨宅。稱其形色。寶網彌覆。懸諸寶鈴。奇妙珍異。周徧校飾。光色晃曜。盡極嚴麗。樓觀欄楯。堂宇房閣。廣狹方圓。或大或小。或在虛空。或在平地。清淨安隱。微妙快樂。應念現前。無不具足。】

  這一段是講他們住的房子。住房子是一樁相當辛苦的事情,這個辛苦可以說自古以來,古今中外的人都不能夠避免。建一棟房子不容易,吃飯比較簡單,要治一套服裝比吃飯就艱難,建一棟房子比治幾套服裝難多了,尤其是華麗的房子,那就很不容易了。哪個人不想住宮殿樓閣?哪個人不想家裡有個大花園?在我們這個世間,你想想那要多大的福報,這個福報是多生多世修積的。沒有福報,想也想不到,所以很辛苦,居住的相當辛苦。我們在這個地區,在美國,我們所看到的,許許多多同修每天辛辛苦苦去賺錢,賺來的錢干什麼?養房子。他一棟房子買下來的時候向銀行貸款,一棟房子要幾十萬。假設你貸款貸三十萬,一個月差不多要付銀行利息要付三千塊,你一個月能賺多少錢,要用三千塊錢養這個房子,你就想想看,這多辛苦。房子還不是什麼好房子,普普通通的房子,在美國加州這一帶就要六、七十萬,普通的。所以我在加州弘法,許多同修都說,法師,你為什麼不到這個地方來建道場?我說我沒有錢,你給錢給我,我願意,你替我建,我很願意。實在不容易。

  我在德州建了一個道場,那個地方房地產很便宜,比此地便宜多了,這個地方一棟房子在那裡要買五棟。所以選擇那個地方,人都不去的,也好,「於人無爭,於世無求」。我在那個地方建一個佛堂,自己蓋個佛堂,買了四棟房子,總共才花七十萬;七十萬在此地一棟,一棟平常住家的房子,沒有佛堂。所以,那邊的房地比這邊是便宜很多很多,便宜很多。我們住的房子很簡單、很簡陋,實在講就是美國的茅蓬,我們中國人講住茅蓬,我們在那裡搭小茅蓬。能力范圍之外,精神的壓力、物質生活的壓力太重了,這個日子不好過。我們中國古人有一句俗話常說「無債一身輕」,人生最舒服的就是不負債。

  我在中國大陸我去了三次,大陸有很多同胞問我外國人生活的狀況,我就老實告訴他們,我說外國人絕大多數的一般人生活都不如你們。他一聽了就很詫異,他說外國人住洋房,都有汽車,怎麼不如我們?我就問了,我說你們當中哪個人有負債的?他說沒有。搖頭,沒有一個負債的。我說外國人都是負債的,他住的房子、汽車都是賒賬賒來的。從出生就負債,死了也還不完!還不完,照佛家因果來說,來生還要還,不能說死了什麼都完了,沒這回事,來生還要還債,這多苦。我說你們沒有是吧?他們聽了點點頭,是不錯。的確無債才是一身輕,精神生活才真正充實。我們中國即使現在在農村裡面,你看這些老百姓雖然生活很辛苦,他早晚沒有事情,幾個老朋友在一塊喝一杯酒,在那裡聊天,說說笑笑的;這在外國看不到,外國人哪有這種閒情逸致,沒有這個心情。在大陸有,這種快樂不是在外面人能體會得到的。外面這些,你不要看到他好像是一切物質享受很豐富的,不曉得他有他的苦處。他那個苦處,絕對不是像大陸上那種物質苦處能比的,很苦,日子過得很苦。我們很仔細、冷靜的去觀察才了解。

  我出家受戒的那一年,我戒和尚是道源老法師,在戒壇裡,他給我們講了個故事,這是民國初年的事情,是真事,不是假事。他說在他們家鄉附近有個要飯的,討飯的,他的兒子以後很發達,做生意發了大財。當然親威朋友都說了,「你不孝,你這樣的富有,你的父親在外面要飯」。他自己也覺得很難為情,到處派人去找,他爸爸不肯回來。為什麼不肯回來?不是兒子不孝,那個生活惬意自在,快樂無比,無拘無束,神仙生活,誰知道?這是為了面子起見,無論如何請回來,好了,不得已,回來了。住了一個多月,偷偷的他又跑出去要飯,還是游山玩水,走到哪裡,有地方吃,有地方睡覺。這很難得,不容易,這種人生觀也不是平常人,這個超越世間人。他有他的快樂,他有他的樂趣,有他人生的哲學,有他宇宙人生的看法,他跟別人不一樣,完全擺脫一切物質的束縛,真正像佛家講的解脫、大自在。這不是普通人,這叫真正學問,真實的修養,高人!在要飯一堆裡頭,那真正叫臥虎藏龍,你不要看要飯裡頭,的確有不少高人在裡頭,不是我們世人能夠跟他相比的。

  西方極樂世界居住環境之美好,也是應念現前,自然具足。住的房子『稱其形色』,「稱」是什麼?稱心如意,我要什麼形狀,它就變什麼形狀,要什麼顏色就變什麼顏色,要大它就變大,要小它就變小,隨心所欲。想在地面上,房子在地上,想在虛空,它就升起來,就在空中,這也是十方世界沒有的。房屋的裝飾也太華美了,『寶網彌覆』,蓋在房子上面的是七寶羅網,網與網之間系『寶鈴』,你想想看,微風吹動的時候這音聲多美,自然的交響樂。『奇妙珍異,周遍校飾』,飾是裝飾,四面都有裝飾。『光色晃曜,盡極嚴麗』,嚴是莊嚴,華麗,因為所有一切物質都是眾寶所成,所以它放光、它放香。『樓觀欄楯』,欄楯就是欄桿,房子外面的裝飾。

  『堂宇房閣,廣狹方圓,或大或小,或在虛空,或在平地,清淨安隱』,這個建築物都一塵不染。我們今天居住的環境,年輕人喜歡房子大,為什麼?可以有體力給房子做奴隸,每天去打掃清潔,這給房子做奴隸,不是人住房子,是房子住人。所以我居住的地方喜歡小,為什麼?整理起來很容易,幾分鐘就給它整理干干淨淨,那才叫自在。這些都要好好的去想想,人生才有真正的樂趣。想錯了,要受苦受一輩子;想通了,這一生快樂無比。

  所以衣食住行,就是生活愈簡單的人福報愈大、愈快樂,為什麼?心裡面沒有負擔,開銷少,整理的時間少,有很多的時間去玩樂、去讀書、去修行,有時間。開銷少,負擔就少,所求就少,我們古話常說「人到無求品自高」。這個世間什麼是第一等人?無求於人世的,那是第一等人。這都要很冷靜的去想,要把這個事實真相想通。所以它那個環境「清淨安隱」,身安、心安,身心安隱,這才真正『微妙快樂』。西方世界一切受用都不須要經營,都不須要制造,『應念現前,無不具足』,看了這個兩句,非常動人,這是一定要去,不去不可以。我當年學佛,是方東美先生說了兩句話,把我學佛的念頭打動了。我跟他學哲學,我二十六歲的時候跟他學哲學,他告訴我,他說「佛經哲學是世界上哲學的最高峰」,「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這兩句話非常動聽,我就這兩句話引入門了。現在看看這個地方,這是「微妙快樂,應念現前,無不具足」,這把我引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了,非去不可。

  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  (第十五集)  1991/6  加拿大  檔名:02-009-0015

  請掀開經本四十四面,倒數第四行:

  【德風華雨第二十】

  從第十四章一直到此地,都是介紹西方世界的種種物質上的莊嚴。底下這一段尤其是殊勝,要具體給我們說明西方世界的六塵說法,這是值得我們注意的。

  【其佛國土。每於食時。自然德風徐起。吹諸羅網。及眾寶樹。】

  這些狀況是常有,而且非常的自然,當然這也是阿彌陀佛不思議威神變化所作。總而言之,這個世界它的奇妙處全是彌陀在教化眾生。風吹寶樹當然就有音聲。

  【出微妙音。演說苦空。無常。無我。諸波羅密。】

  這是風出妙聲。『苦空,無常,無我』,這是說的小乘法,西方世界沒有小乘人,何以說小乘法?諸位要知道,西方世界廣大無邊,十方世界去往生的人,就有很多是小乘人,當然人天這是更多。人天有人天的習氣,像前面講吃飯這個習氣。小乘到那邊,雖然也是成了菩薩,但是小乘的習氣沒忘,小乘習氣就是修四谛,苦空、無常,修這些法門。因此,他常常也會憶念到這些法門,只要他一動念,佛就應機給他說法。由此可知,那邊小乘法有,人天法也有,無法不說。

  苦空是三界之內的事實,人生很苦,三惡道更苦。天上雖然比人間好,佛跟我們說了,色界天雖然沒有苦苦,他有壞苦、有行苦。無色界天雖然他連這個身體也不要了,我們所謂是靈界,完全是靈界,身體都沒有了,沒有身體就沒有壞苦,可是他還有行苦。什麼叫行苦?就是他不能夠永遠保持這個狀況。他還是有壽命的,壽命到了之後,還要墮落、還要輪回,這就是說他所得的不究竟,不能常住,不能永遠保持,這是他的苦處。所以,佛給我們講三界統苦,這是事實,我們應當要覺悟。空,三界之內,「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樣都得不到,這是事實。無常是講剎那變化,無我是自己完全作不了主宰,誰來主宰?佛給我們說得清楚,不是佛菩薩主宰眾生,也不是上帝,更不是閻羅王,誰主宰?業力主宰,這很可怕。業力是什麼?就是我們起心動念。一個善念,被善業牽著走,一個惡念,被惡業牽著走,自己完全做不了主,這叫無我。這是非常可悲的一個現象,所以佛說六道眾生為可憐憫者,真正可憐可憫。我們自己要覺悟,覺悟才有決心、才有勇氣,希望超越。

  假如沒有超越的方法,那真是無可奈何了。佛給我們說,有超越的方法,什麼人具備這些條件超越?佛告訴我們,這個法門是人人都具足的條件,只要你相信,只要你肯依照這部經的理論方法去修學,這一生當中必定超越,這很難得,很稀有,我們要珍惜。其他法門雖然講超越,但是有許許多多附帶的條件,不像這個法門無條件的,所以什麼人都能修。除這個法門之外,多多少少都有相當的條件,條件不具足,你雖然修學,一生恐怕沒有辦法超越六道輪回,這些都是事實。

  所以,人生在世,尤其是聞到佛法,特別是聞到淨土法門,這實在是非常稀有。就像過去彭際清居士所講的,這個機緣乃是「無量劫來,希有難逢的一日」,我們逢到了。逢到之後,要緊的就是這個機會我們能不能把它抓住,能不能真正的依教奉行。佛在《金剛經》上說,「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诳語者,不異語者」,佛講話真實,一點都不假。在本經第四十一章裡面,經裡面明白的告訴我們,在八十面,倒數第二行,我把經文念給諸位聽聽,「當知疑惑,於諸菩薩為大損害,為失大利」,我們只看這一句。可見得疑惑損害太大太大了。如果我們相信佛的話,就相信這部經裡面所講的每一句每一字都是千真萬確的事實,我們應當完全信受,一絲毫都不疑惑,依照經訓去修學,你這一生決定往生不退成佛。所以,這個法門在一切佛法當中,這是第一法門,這個不假。我們這個經雖然沒講完,講到第二十章,大概我們也能夠體會到一些,這個法門之殊勝真正不可思議。一定要相信,不要懷疑,懷疑,佛沒有損失,我也沒有損失,是你自己的損失,與別人都不相干。你要相信,不懷疑,你可占了大便宜,這個大便宜與我不相干,與佛也不相干,是你自己占了大便宜,得了最殊勝的利益,你這一生永脫輪回,圓成佛道。

  『諸波羅密』這一句是講的大乘佛法。諸是眾多,波羅密是梵語,古人直翻,翻作到彼岸,到彼岸就是我們中國人俗話說到家,到家就是最好的。譬如說你會燒菜,這個人燒菜的功夫到家了,印度人就講波羅密,波羅密就是到家的意思。所以我們說的文雅一點,就是究竟圓滿,波羅密是究竟圓滿的意思。這是講大乘眾多的法門都究竟圓滿。這是說這個風所出的妙聲。

  【流布萬種溫雅德香。】

  香氣要靠風來送,它才能夠遠播,才能夠遠聞,所以『流布』就是風吹的,吹的香氣,『溫雅德香』。

  【其有聞者。塵勞垢習。自然不起。】

  『塵勞』是煩惱,『垢』是染污,『習』就是習氣。當然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塵勞垢都沒有了,那個地方是清淨世界,這統統都沒有了;還有習氣,習氣很難斷,習氣不容易斷。到那個地方德風華雨的薰修,自自然然連習氣到那個地方漸漸都斷掉了。這是六塵利益眾生的功德。

  【風觸其身。安和調適。猶如比丘得滅盡定。】

  這是說風,這一段統統都是說風的作用。風吹在身上,身心安穩。『調』是說的調和,『適』是講的舒適,我們心裡面有煩惱、有憂郁,用什麼方法來調治?這個東西,世法跟佛法都知道,而且用的都相同,用音樂。所以古時候音樂不是娛樂的,現在用在娛樂,錯誤了,從前音樂不是的,調心情。心情憂郁的時候,唱唱歌、彈彈琴,心就舒暢了。佛教化眾生也用這個方法,所以佛門裡面梵呗唱誦很多,統統是音樂。中國古時候的六經,那些文章全是樂章,都可以譜上樂譜來演奏、來唱的,佛經亦如此。所以,佛經也可以譜成曲來唱的,這都是調心,調和性情,使我們身心舒暢。這種快樂就像『比丘得滅盡定』,滅盡定是第九定,把見思煩惱統統滅盡了,這個定功相當之深。第八定還是伏,伏煩惱,沒有能夠滅斷;到第九定,見思煩惱就斷了,就滅盡了。所以這也叫做第九定,這個定要得到,就出了三界。

  我們曉得三界裡面有四禅八定,四禅是在色界天,四禅再上去有四定,那是無色界天,兩個合起來叫八定。諸位要曉得,我們通常講四禅八定,八定裡面包了有四禅,不是四禅之外還有個八定,不是的,八定裡面包括四禅,總共三界之內,定的等級有八種。第九出了三界,阿羅漢所證得的。「比丘得滅盡定」就是證阿羅漢果了,那是非常的快樂,為什麼?煩惱斷盡了。這是比喻,比喻一個人煩惱斷盡了,的確是自在快樂。

  【復吹七寶林樹。飄華成聚。種種色光。徧滿佛土。隨色次第。而不雜亂。柔軟光潔。如兜羅綿。足履其上。沒深四指。隨足舉已。還復如初。】

  這一段是講雨華的功德,雨是落下來,花從空中落下來,這是空中的莊嚴,空中莊嚴。花落下來,落到地面上就像地毯一樣,花有種種不同的顏色,都是寶花。這是風吹著樹林,花一片一片也吹下來,花瓣吹下來,落在地面上就像地毯。落下來奇妙的是它不雜亂,它排成圖案,整整齊齊,這很妙,不須要人工去設計就美不勝收。那個圖案你看了總生歡喜心,看了很適意,就是自己想看的圖案,統統都看到了。西方世界『七寶』是軟的,不像我們這個世間七寶堅硬,這在前面跟諸位說過,它柔軟,七寶是軟的。像『兜羅綿』,兜羅綿是印度一種植物,我們中國人翻作柳絮,就像棉花一類的樣子,很軟,有彈性。腳踩在上面它陷下去,陷下四指,陷下去這麼深,有彈性,你腳提起來,它又恢復原狀,它有彈性。

  【過食時後。其華自沒。】

  西方世界沒有日夜,沒有黑暗,那個世界是光明世界,因此也就沒有時間。我們這個地方算時間是因為地球自轉,自轉一周,一個白天,一個晚上,我們叫它做一天。它那裡沒有所謂白天、晚上,它是一片光明,永遠沒有黑暗,白天、晚上沒法子算起的,它沒有夜晚。時間的計算就是花落在地上,落下來不久花就沒有了。

  【大地清淨。更雨新華。】

  過不久又落,這個花落一次落一次,這個可以給人有一點時間上的概念。除這個之外,你找不出時間的概念。

  【隨其時節。還復周徧。與前無異。如是六反。】

  『六反』,因為印度把一天分做六個時辰,六個時辰是晝三時、夜三時。白天分三個時辰,它叫初日分、中日分、後日分,分這三個時辰;晚上分做初夜分、中夜分、後夜分,印度分時是這樣分法的。我們中國比它分的細,中國分十二個時辰,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來代表,換句話說,白天六個時辰,晚上六個時辰。我們現在一般用時辰時間的單位是用外國的,外國分得就更細,我們叫它做小時,二十四小時。為什麼叫小時?比我們中國的小,比印度更小。我們中國一個時辰是他們的兩個時辰,印度的一個時辰是四個小時。

  「如是六反」這就告訴我們,隔多久花會落一次,從這個地方能稍稍有一點時間上的概念。但是西方人,實在講對這個完全不執著,他也不去計算,不執著這個事情。

  【寶蓮佛光第二十一】

  這一章顯示七寶蓮花妙光現佛說法,重重無盡的不可思議。經文裡面給我們說了六樁事情。

  【又眾寶蓮華周滿世界。】

  這是第一樁。所以西方極樂世界也稱為蓮華世界,這個世界蓮花特別多,到處都能看得見,蓮花多,周遍國土。

  【一一寶華百千億葉。其華光明。無量種色。青色青光。白色白光。玄黃朱紫。光色亦然。】

  這裡面先給我們講,這個花花瓣很多,跟我們這邊的蓮花不一樣,我們這邊蓮花花瓣很大,不多。西方世界的蓮花花瓣很多,花瓣細長,像我們這邊的菊花一樣。你看經上常常講佛的眼睛像青蓮花瓣,如果說我們世間的蓮花瓣,眼睛像那個,不好看。所以我們常常看到經上講,佛的眼睛像青蓮花瓣,我們想到我們這邊的蓮花,這個好難看,沒有想到佛講的西方世界的蓮花,那就很好看,細長。就是千葉寶蓮,不止千葉,『千億葉』,那花大,花很大,這是第二樁事情。第三講光色無量,這個花放光明,『無量種色』,花是什麼顏色,當然就放什麼顏色光,有單一個色的,青色的、黃色的、紅色的,有單一色的,有雜色的。所以《彌陀經》上講四色,那是略說,實際上有無量的種色,無量種色。

  【復有無量妙寶百千摩尼。映飾。珍奇。明曜日月。】

  花已經是美到極處了,這個花還有許許多多的珍寶裝飾,做這個花的裝飾品。所以它的光明、色彩超過日月,非常的明亮。你生這一念心,阿彌陀佛七寶池中就長一個蓮蕊,就是蓮花苞。退心了,改學別的法門,就枯掉了。所以,七寶池中這個蓮花,每天有新的,每天有不少枯掉的。這個現象西方極樂世界有,其他的沒有,為什麼?這與阿彌陀佛不相干,這是眾生,眾生心願變現的。寶池德水是彌陀變現的,裡面的蓮花是十方往生眾生的心念變現的。彌陀的心念永遠不會變,所以那個地方是真常不壞。蓮花是眾生心,眾生心剎那剎那會變的,這是也是那邊一個奇妙的現象。

  因此,我們到西方極樂世界要想蓮花大又美、又香光莊嚴,就得特別勤奮的去念佛,希望這句佛號一天到晚不要中斷,這是最好了。因為念佛不妨礙工作,只有在要用思考的時候,我們把佛號放下,去做事情;事情做完之後就不要再想,就繼續不斷的去念佛,這樣就好。無論在什麼時候,無論在什麼場所,行住坐臥統統可以念,出聲念可以,不出聲也可以,大聲念可以,小聲念也可以,這的確非常非常的自在。底下一段說蓮放妙光。

  【一一華中。出三十六百千億光。】

  蓮花會放光。

  【一一光中。出三十六百千億佛。】

  光中還化佛,蓮花有光,光中化佛。

  【身色紫金。相好殊特。】

  這是寶蓮光中化佛,變化出的佛相,相好就跟真佛沒有兩樣。

  【一一諸佛。又放百千光明。】

  佛又放光,你看這個境界多美。

  【普為十方說微妙法。如是諸佛。各各安立無量眾生於佛正道。】

  這是化佛說法利生。這段經文深深的顯示出,西方世界確實跟《華嚴經》上講的華藏世界沒有兩樣。華藏是事事無礙的法界,是重重無盡不可思議的法界,西方極樂世界也是這樣。從這一章裡面,我們看到西方世界很特殊的地方,就是以蓮花為佛事,以蓮花來普度一切眾生,它有這樣的殊勝。

  底下一章:

  【決證極果第二十二】

  我們在這裡所看的,剛才跟諸位同學說過,是字字句句都是真的,都是真正的事實,這不是妄語。二十二章這是總結清淨莊嚴,也在這一章裡面看到圓滿的因果。

  【復次阿難。彼佛國土。無有昏暗。】

  『昏』是我們這個世間有黃昏,有夜晚。西方世界沒有,沒有黃昏、沒有夜晚。

  【火光。日月星曜。晝夜之象。】

  這些西方世界沒有,西方世界是一片光明。大乘經上常講大光明藏,西方世界就是的。

  【亦無歲月劫數之名。】

  這就是我們現在講的時間上的概念。時間的觀念、空間的觀念,都不是真的,都是抽象的東西。事,好像是有這個事,但是不是真實,是假的。時間跟空間在佛法唯識裡面所說的,就以《百法》來講,它是列在「不相應行法」。不相應行法就是有這個事,事不能說沒有,有,但是純屬抽象,絕非事實,這個我們要知道。西方世界是個真實的世界,哪有這個東西?

  在《解深密經》裡面講的三性,依他起性、遍計所執性、圓成實性。時間跟空間是遍計所執性,遍是普遍,計是心裡面計較,這就是有個概念,從這出生的。依他起比它還真實一點,像一切種種的物相是由許許多多條件集合的,好像還有這麼一回事情。我們講一個房子,房子是依他起的,這身體,身體也是依他起的,它是許許多多條件組合現的這個相。這個相已經是假相,為什麼?沒有自體,緣聚了就現,緣散了就沒有了,緣聚緣散現的假相。遍計所執性連這個假的也沒有,可見得它那是太假了,連這個假的組合都沒有。圓成實是真的,圓滿真實。西方世界是圓成實的世界,那個裡面沒有依他起性,更沒有遍計所執性。所以,它沒有『歲月劫數之名』,就是沒有時間觀念。

  【復無住著家室。於一切處。既無標式名號。亦無取捨分別。】

  底下這一段,這就講依他起了,它那個地方,它沒有。我們這個地方有住家,你家住在哪裡,有城市的名字、有街道的名字,家門口還有個門牌號碼,這才好找。西方世界沒有,沒有城市的名字,也沒有道路的名字,家裡頭也沒有門牌號碼。這個東西很麻煩,如果我要想去找你,到哪去找你?找不到了。西方世界是不可思議,那些人神通廣大,你住在哪個地方,你心裡一動念就知道了,比電腦還快,絕對不會找錯;而且只要動個念頭找你,就現前、就到了。這個妙極了,這不可思議,而且決定不會找錯人,不會認錯人。

  它的居住的地方,說老實話也是隨心所欲的變化。今天我想這個房子漆紅色的,全是紅的;明天紅色太難看,不好,要白色的,念頭一動念,這房子就是白色的。隨心所欲的變化,樣子也可以變化,大小也可以變化,願意在地面上就在地面上,願意在空中就在空中,是這麼樣奇妙的一個世界。所以那邊沒有『標式名號』,這是真平等。

  佛跟我們講四土三輩九品,我們要問一問,那邊人有沒有四土三輩九品這個觀念?可以說完全沒有。四土三輩九品是佛對我們講的,因為西方極樂世界的人真正是平等,但是內裡面煩惱所斷的多少,那也確實是事實。有的人斷得多,有的人斷得少,四土三輩九品是從斷煩惱多少上說的,佛對我們說的。那些人在那裡,他根本沒有這個概念,沒有起心動念說還有煩惱多少,他那煩惱是自然斷的,自自然然斷的,不要作意去修行,我們怎麼樣想方法來斷,他不要,自然就斷了。見色聞聲,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統統是修行,沒有一樣不是幫助你修清淨心的,沒有一樣不是幫助你破無明、斷煩惱的。

  【亦無取捨分別。唯受清淨最上快樂。】

  這一句是我們應當要學的,為什麼?我們現在在這個世間就學,與西方世界相應的程度就加深了。我們今天在這個世界,無論是精神上的享受,物質上的享受,要學著什麼?無取無捨,不要去分別這個,一切隨緣。有,也不要故意把它丟掉,為什麼?故意丟掉,你起心動念了,你已經著相了;你要動腦筋想去求,那也是著相,最好的是隨緣就自在了。這就是像《金剛經》上說,要離四相,四相這是總說,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金剛經》的後半部意思講得深,前面講相,後面講見,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四相、四見都要不得,愈淡薄愈好。亦無分別,於一切法不分別不執著、不起心不動念,內心、外境這樣才能夠打成一片,這是很高的受用。西方世界人他受的是『清淨最上快樂』,心清淨,身清淨,世界清淨,所以是清淨快樂。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這地方講的『善』的標准就是對於這部經能信、能願、能行,這就是善男子、善女人的標准。

  【若已生。】

  過去已經往生的人。

  【若當生。】

  『當生』是我們現在,我們現在發願念佛,這一生當中決定得生。

  【皆悉住於正定之聚。】

  這三句前面跟諸位報告過,正定聚就是決定成佛,這是在這部經上說。其他法門裡面講正定聚是決定證果,證果范圍就很寬,小乘四果四向都是果,大乘菩薩五十一個階級也是果。本經所講的果,是圓滿成佛,不是成阿羅漢,也不是成菩薩,是成佛。所以,此地正定聚跟其他大乘經上所講的不一樣。後面說出來了。

  【決定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翻成中國就是「無上正等正覺」,圓教佛果,決定證得,這個不假。我們學佛希望成佛,這部經、這個法門是教我們決定成佛。這個語氣肯定,一絲毫疑惑都沒有,決定證得。

  【何以故。若邪定聚。及不定聚。不能了知建立彼因故。】

  這個話也是事實,『邪定聚』決定不能證果。『不定聚』,不定是說你遇到正定的,你就學正定,遇到邪定的,你就修邪定,自己做不了主,隨著外面境界所轉,這兩種人都不行。『不能了知建立彼因』,「彼」是指什麼?是指本宗所講的往生不退成佛。為什麼因緣往生,他不知道,什麼理由他不退,什麼緣故他成佛,邪定聚跟不定聚的人不知道,唯獨正定聚他曉得,這就是他的善根深厚。像我們這樣的人可能相信嗎?你說不相信,還真相信,真不懷疑,這個能力從哪來的?經文後面佛會告訴我們。這一類的人,他在過去生中生生世世積功累德,曾經供養無量無邊諸佛如來,這個善根多深厚。前面我們看到阿闍王子供四百億佛,那還少,還不夠。我們過去生中,供佛積功累德超過阿闍王子,你要沒有這樣深厚的善根,你今天聽到這個經你不會相信。自己種善根,這是你的自力,同時現前你要發心,發心求生淨土,十方諸佛冥冥當中加持你,你才會相信,你才會不懷疑。所以這樣的人,佛都贊歎,非是凡夫,他不是凡夫。

  我剛才到此地來,會長馮老居士告訴我,他說我們這個道場,星期三、星期六,周居士在這裡領導念佛,參加的人很少。你們想想,是不是應該很少?應該的。你看看那些人,哪個人有這麼大的善根?過去生中曾經供養無量無邊諸佛如來,這不是容易事情,所以這個法門是難信之法。其他法門人多,這個法門人少,這是很正常的現象。這個法門,來一個就是一尊佛,他成佛了,來兩個是兩個成佛,不簡單。所以決定不要因為人少,我們氣就餒了,那就錯誤了,你把這個經念念就明了。兩個人修、三個人修,不少,十個、八個太多了,哪有這麼多佛,這麼多佛來了!這個諸位要知道。我們看《西方確指》,當年覺明妙行菩薩那一會,總共只有十二個人,那就很不少了。像初祖慧遠大師的道場一百二十三個人,稀有!那個緣太殊勝了。所以這是我們一定要知道的。

  最近北京黃念祖老居士,在《淨土資糧谷響集》那個小冊子,我們在台灣替他印的,我相信許多同修都看到。他在那個裡面一再的告訴我們,末法時期同修貴精不貴多,多了不能成就,反而擾亂,所以要貴精不貴多。精是真正志同道合,我們大家確實都是發願求生西方的,一個方向、一個目標,這樣的人就好,不在多。道場貴實質,不重形式,要重實質,不重形式。形式是什麼?人多熱鬧,香火鼎盛,建築得富麗堂皇,那是樣子、外表,形式。實質是什麼?實質你真正有發心修道的人,這個道場有修有學,這是實質。

  修行,修淨土要重在一向專念,本經上所講的「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決定不要去求神通、感應、禅定這些東西,這個東西都不要,就是重視這一句彌陀念到底,這個要緊,這才叫真修。正是大勢至菩薩所說的「淨念相繼」,也就是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我們這一生當中才決定成就。

  底下一章:

  【十方佛贊第二十三】

  這是四十八願第十七願「諸佛稱歎」這一願的成就。

  【復次阿難。東方恆河沙數世界。】

  這是形容世界之多,多到沒有法子計算。

  【一一界中。】

  每一個世界裡面。

  【如恆沙佛。】

  這一個世界裡面有無量無邊的諸佛。我們娑婆世界在這一段期間之內,就是這一劫,這個世界過去有無量劫,未來也有無量劫,那個不算,就算現在這一劫,叫賢劫。這一劫當中,有一千尊佛出世,我們釋迦牟尼佛是第四尊,將來彌勒菩薩成佛是第五尊。所以一個世界像恆沙這麼多的諸佛。

  【各出廣長舌相。放無量光。說誠實言。稱贊無量壽佛。不可思議功德。】

  這是東方,說得跟小本《彌陀經》上一模一樣。

  【南西北方。】

  南方、西方、北方。

  【恆沙世界。諸佛稱贊。亦復如是。】

  也像東方一樣的。

  【四維上下。】

  四維是四角,東北、東南、西北、西南這叫四維,上方、下方。

  【恆沙世界。諸佛稱贊。亦復如是。】

  也是這個樣子。這是講十方一切諸佛如來,沒有一尊佛不贊歎阿彌陀佛。怎麼個贊歎法?將彌陀大願功德、極樂依正莊嚴的狀況,普遍的向一切眾生宣揚介紹,這就是贊歎。佛為我們講《無量壽經》、講《觀無量壽經》、講《阿彌陀經》,就是釋迦如來對於無量壽佛的稱贊,這種稱贊字字句句都是誠實言,真實的,我們要相信。

  【何以故。】

  為什麼諸佛贊歎?

  【欲令他方所有眾生聞彼佛名。發清淨心。憶念受持。歸依供養。】

  諸佛稱贊目的是叫一切眾生,發心念佛求生彌陀淨土。所以這部經是一切諸佛所稱贊的經,你要是能夠接受,能夠依照這個經上去做,換句話說,就是一切諸佛所保佑的這個人。我們求一個佛、一尊菩薩保佑都不容易,你去求他,說老實話,他憑什麼要保佑你。你說我天天拜他,我天天供養他,那就叫受賄賂,菩薩還會受賄賂?不可能的。想求得諸佛菩薩保佑沒有那麼簡單,你要有他保佑的條件。如果你是發心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這是非保佑不可,這就是條件具足,非保佑不可,為什麼?這個人很快的他就要往生不退成佛了。諸佛歡喜贊歎,沒有一尊佛不保佑你,你不要求他,他也保佑你,這些統統都是事實。

  可是這個裡面有幾句很要緊,決定不能夠大意,不能夠輕易把它看過。第一個就是『聞彼佛名』。這是我們都知道,這個沒有問題,阿彌陀佛的名號,我們聽到了,《無量壽經》也聽到了。下面這個有沒有?『發清淨心』,這個心有沒有發?什麼叫清淨心?發願求生淨土,這個心就是清淨心,心淨則土淨。今天發願求生淨土,其他的都不求,心裡面拉拉雜雜東西統統都捨掉,只有一念求生淨土,這個心就清淨了。

  『憶念受持』,憶是想,念是稱念,想阿彌陀佛大願功德,想西方世界種種莊嚴。所以經念熟了,常常想經裡的境界,想阿彌陀佛當年的發心、發願、修行,造成極樂世界,想十方諸佛的贊歎,十方諸佛勸勉我們求生淨土。受持,受是完全接受,對於這部經,字字句句我統統接受,我不懷疑,完全接受;持,保持不失。

  給諸位說個老實話,上上根人,一生這一部經,就依這一部經修行,這個人是上上根人,為什麼?他心不動搖了,沒有不成就的,他整個心力、精神完全集中,這個力量大。如果覺得一部經太少了,還要學其他的經典,好吧,就說淨土五經!淨土有五經一論,我五經一論都要學,統統要學,給諸位說這是中根之人,為什麼?他的心力要散了。比那個專學一樣的,比不上他,專學一樣力量集中,只依照一部。這個情形,諸位多多想想你就了解了。如果學淨宗還不夠,我還得學學禅、還得學學天台,再學學華嚴、再學學密宗,那是下根之人,往生靠不住,沒指望。為什麼?這心裡太散了。自己可以自己問一問,有沒有把握往生?自己不敢講,沒有把握,這個要知道。

  所以,我在講席當中才說,蓮池大師在晚年才叫真正徹底覺悟,什麼是真正徹底覺悟?所有一切法門統統放下了。這是他老人家說了兩句很有名的話,「三藏十二部,讓給別人悟」,統放下了,「八萬四千門,饒與別人行」,他都不修了。晚年一部《彌陀經》,一句阿彌陀佛四個字,決定往生,上上品往生。也許我們要問了,蓮池大師在從前學過很多很多東西。我給你們說,我在從前也學過很多,講過很多,大經大論、各宗的經論我都講過,講了又怎麼樣?後悔,把時間、精力什麼的浪費掉了,一無所成。如果我要是從學佛以來就專修這個法門,專念阿彌陀佛,給諸位說,我今天上上品,早就得一心不亂,就生死自在了。我告訴你,我走了三十年冤枉路,三十年功夫白費,現在才從頭來起。你們如果能相信我的話,從今天起就一部經學到底,你的善根比我深厚,為什麼?你沒走冤枉路,我走了很多冤枉路。如果你不相信,你也照我這個方法走,那很好,我這個三十年還找到這個門,你去走三十年可能還找不到,那就很冤枉了。將來該怎麼輪回還是怎麼輪回,一點辦法都沒有。

  我讀古人書能體會到古人的意思,我體會得很深,因為我也是這個路上過來人,所以有很深的體會。真正有大善根的人,不走冤枉路,直捷了當,馬上就成就,這是一切諸佛對我們的期望。所以許許多多經論,無量法門,要想學,到西方極樂世界見到阿彌陀佛再學不遲,何必現在浪費時間?現在你多念一天佛,剛才講那個蓮花就大一點,你學了很多很多,可能那個蓮花都枯掉了。縱然念佛,你念佛的時間少,蓮花也小,這不是很明顯的一個事實嗎?要多想想,要把它想通。所以,憶念受持這四個字重要重要。

  『歸依供養』,這真正到落實了。歸依,這是學佛開始,學佛的下手之處。我們今天要修西方淨土,從哪裡修?要從三皈依修起。三皈依要照平常法門來講,叫通途法門,我們大小乘裡面所講的。佛是大覺,法是真正,僧是清淨,這叫三寶,佛法僧三寶。從迷回歸,依自性覺,覺而不迷,這叫做「皈依佛」,這是同修們一定要記住的。不是請一個法師在佛菩薩面前受個儀式,你就受了三皈依,那假的。你歸從哪裡歸?你依什麼?實在講,做了以後也不曉得從哪裡歸,也不知道依什麼。所以那個是假的,完全是假的,沒得用處的。你要曉得從哪裡回歸?依什麼?從一切迷惑顛倒回歸,依自性覺,所以這叫自性三寶。佛是教我們要依自性三寶,要真正覺悟,不覺悟不行。

  我們平常把這個世界、把這個世間就當作真實,樣樣認真、樣樣計較,這是迷。我今天從這個回來,我覺悟了,這個世間假的、無常的,這不是真的,這個一念就覺悟了,我從迷惑顛倒回過頭來,覺悟了,這叫「皈依佛」。從一切錯誤的想法、看法回過頭來,依正確的想法、看法,這叫「皈依法」。什麼是錯誤的?世間名聞利養、五欲六塵,天天就想這個。依正知正見,正確的想法、正確的看法是什麼?大乘佛法,念大乘經典。想想佛所講的宇宙人生的真相,這是真的,這才叫皈依法。僧是清淨的意思,從一切染污,什麼叫染污?我們六根看外面六塵境界,接觸之後起了貪瞋癡慢,貪瞋癡慢是染污。心本來是清淨的,看到外面境界,這個歡喜,那個討厭,歡喜、討厭是染污。所以貪瞋癡慢、五欲七情,我們中國人講的,統統是染污。從這些染污回過頭來,要依清淨心,我見色聞聲,接觸外面境界,心地清淨,這叫「皈依僧」。這是一般講,普通講的通途的皈依,這叫皈依三寶。真的知道從哪裡回來,回歸,真正曉得我要依靠什麼,這是普通的說法。

  今天我們很不容易念到《無量壽經》,這個三皈就又不同了,比一般的講法更要落實、更要穩當。我們今天皈依佛,阿彌陀佛。從前我們拜這個佛、拜那個菩薩,現在我們統統回頭,我們只拜阿彌陀佛。從前我們喜歡念很多大乘經典,修很多法門,現在我們回過頭來專修《無量壽經》,《無量壽經》是法寶,這叫真正皈依,真正回頭。就像蓮池大師一樣,從三藏十二部裡頭回過頭來,我那個不要了,我專念《無量壽經》,法寶,專依這個。為什麼?因為這個法門是十方諸佛偏贊、十方諸佛稱揚、十方諸佛的心願、十方諸佛的希望,這是我們真正皈依處。所以,我們從無量法門回過頭來,依《無量壽經》,依這一句佛號。

  因此我這些年來,有很多同修要我給他傳授皈依,我給他起的法名叫妙音。妙音是佛在這個經上起的,這個名號在經文裡面,在第九十面,諸位翻開我念給你聽聽。第九十面第四行,最後一句開始,「四萬億那由他百千眾生」,這是講我們娑婆世界,有四萬億那由他百千眾生,「於無上菩提未曾發意,今始初發」,這就是我們,我們沒想到要成佛,今天才發心,想求生西方淨土成佛,我們剛剛發心。所以這一段文就是講我們,不是講別人。「種諸善根」,種諸善根就是念阿彌陀佛,從今天起發心老實念佛,「願生極樂,見阿彌陀佛,皆當往生彼如來土」,彼如來土是西方極樂世界,統統都會去的。到那邊,將來是「各於異方次第成佛,同名妙音如來」。所以,我們現在同名妙音居士。這經上有自己名字,這哪能不去?所以人家問你,西方世界你為什麼有這樣的把握?我在新加坡講經就有同修問我,他說法師,你常常講你有把握往生西方世界,你有什麼把握?我說阿彌陀佛發了保證書給我。他聽了呆了,保證書,什麼保證書?這部經就是保證書,這個一點不假,這就是保證書。我們法名也叫妙音。哪有不去的道理,決定要去的,一絲毫懷疑都沒有。

  所以,三皈依到這才真正落實。佛是阿彌陀佛,法是《無量壽經》,僧是觀音、勢至,菩薩僧,這是我們皈依的僧寶,三寶具足。其他的統統都捨掉,回頭了,這才真正叫專一,真正精進,這叫歸依供養。我們老實念佛,淨念相繼,西方世界七寶池中蓮花天天大,這就是供養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愈看愈喜歡,這是對他真正的供養。

  【乃至能發一念淨信。所有善根。至心回向。願生彼國。隨願皆生。得不退轉。乃至無上正等菩提。】

  這一段話是講到究竟的功德,真實不虛。怕的是什麼?我們聽到這個法門太晚了。甚至於在臨命終之前,那一念還清楚的時候,聽到也不晚、也不遲,還是可以往生,這真是到了極處,這就是彌陀第十八願,十念必生的本願。『一念』就是一心。『淨信』,《金剛經》上說,「信心清淨則生實相」,實相是明心見性,信心清淨就能夠明心見性,也就是本宗講的一心不亂。所以,一念淨信非常重要,決定沒有懷疑。有人不敢,那麼多大乘經典我們不念,這一本經行嗎?靠得住嗎?這一本經夠嗎?怕不夠,那個信就不清淨,就不淨了。所以要曉得,這一本決定夠用,足足有余!再搞多了那是累贅,反而是麻煩,這個要曉得,這一本足夠用了。所以要淨信。

  『所有善根,至心回向』,善根是什麼?信,清淨信是善根,願是善根,持名是善根,不是講其他的善根,就是講的信願持名,這是第一善根。就以這個善根,我們至心回向,至心是一心一意,願生淨土,真願。不想再在這個娑婆世界再住下去,希望在這一生當中跟娑婆世界永遠的告別。永遠告別不是說以後不來,以後來是菩薩身分來的,不是六道輪回,再不搞輪回了。那是菩薩來的時候,來去自如,喜歡來就來,喜歡什麼時候走就什麼時候走,不會搞輪回的。所以,一念就是一心,一心具足十法界。所以曉得,一心是宇宙萬法的本體,佛在大乘經裡面又把它叫做真如,又稱之為自性,又說真心、法性、佛性、如如,或者是第一義、如來藏,名稱有幾十種之多,都說的一樁事情。這我們常常想,一樁事情,佛為什麼說這麼多名字?佛的用意很深,叫你不要執著名字相,只要說的這個事實,喜歡怎麼說就怎麼說,人家知道這個事實就行了,名字相不必執著。他有這個深意在當中,使我們了解,的確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這是正確的。

  回向,在本宗不依自力,專靠佛力。正如同前面法藏比丘依靠世間自在王如來所表演的那一套,在那個地方就顯示出二力法門。自分上只求真信切願,老實念佛,除此之外,統統依靠阿彌陀佛。所以,我們的皈依跟一般皈依大大的不相同,這個皈依真正落實,真正踏實。這樣的回向確實不是凡情能夠知道的,這是屬於無上的回向。

  『願生彼國,隨願皆生』,這個語氣非常的肯定,只要具備前面「發清淨心,憶念受持,歸依供養,至心回向」,你就決定隨願皆生。隨願是什麼願?我願什麼時候生就什麼時候生,願什麼方式生就什麼方式生。什麼叫什麼方式?我願意站著生,我願意坐著生,這是方式。往生的時候可以開個往生大會,表演給大家看,這叫隨願。我壽命雖然還有,我不要了,我現在就要生,統統都可以,這個叫隨願,生死自在。誰能做得到?給諸位說,每個人都能做得到,問題就是你信不信?你只要依照這個經的理論、方法去做,決定做得到,預知時至,自在往生。

  我記得從前有個老和尚給我講了一個公案,就是講一個故事,這個人名什麼我記不得了。有一個也是念佛出家人,往生的時候問大家,你們看到人有坐著走的,你們有沒有見過?沒見過的,有沒有聽說過的?有。站著走的呢?站著走的也有。他就豎一個蜻蜓,頭在地下,腳朝上面,他說這樣走的你們有沒有聽說過?他們說沒有。他就走了。這游戲神通,這就是隨願皆生,你說多自在。給諸位說,要專,你不專,即使往生不可能這麼自在。你才曉得世出世間一切法統統放下,回歸到這一個法門、一部經典,才有這個能力,才有這樣的功夫。心裡面有一絲毫雜念、一絲毫妄想,都是障礙,這是我們一定要牢牢記住的。生到西方,決定圓證三不退,一生就能夠證得無上菩提,就是圓教的佛果。

  這是十方諸佛贊歎這一段的意義非常的精深,我們對於所有一切諸佛,真的是要恭敬禮拜。普賢菩薩十大願,第一願「禮敬諸佛」,為什麼?諸佛對我們的恩德太大了。雖然只有一尊釋迦牟尼佛為我們介紹,但是諸佛給我們做了證明,使我們的信心產生了。假如一切諸佛都沒有贊歎,釋迦牟尼佛一個人說的,我們有的時候還懷疑,不能相信。現在看到十方世界一切諸佛菩薩統統這樣贊歎,使我們一點懷疑都沒有,使我們從整個大藏回歸,依靠這一本經,這個信心十足了。這是靠十方諸佛的加持,我們才真正覺悟,真正回頭,這就是皈依佛。徹底的覺悟、回頭了,回頭是岸。

  底下這一章就很重要了,「三輩往生」,接著「往生正因」,這兩章要教給我們求往生的方法。所以這兩章要講得比較詳細一點。介紹狀況,念念就可以了,就不要細說了。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台灣學佛網首頁法师开示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