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法門法師:無量壽經玄義(第6-10集1989年)
無量壽經玄義 (第六集) 1989/11 新加坡 檔名:02-004-0006 諸位法師、諸位同修,請掀開經本第十二面第七行,看第二個小段: 【本經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為宗,以圓生四土,迳登不退為趣。】 前面將宗趣的定義介紹過了,從這以下要正說本經的宗旨、歸趣。這一條是總說,下面再分別細講。先說宗旨,底下「明宗」。 【經雲,三輩往生之人,莫不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為因。】 這是在本經很明顯的可以看得出來,這部經大家都念得很熟了。所以三輩往生,無論是上輩、中輩、下輩,由此可知,往生淨土必須的條件是要發菩提心,要一向專念。 【第十九願是發菩提心,第十八願是一向專念。故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是彌陀本願之心髓,全部大經之宗要,往生必修之正因,方便度生之慈航。本經所崇,全在於此。修行要徑,唯斯捷要,故為本經之宗也。】 這再舉出經文來做證明,證明所說的宗旨是有依據的,不是隨便說的。在本經的第六章,就是阿彌陀佛所發的大願,大願的會集是根據兩種不同的本子,夏老居士以二十四為綱,以四十八願為目,這在經文上可以看得很清楚。講十八願、十九願都是從下面文字四十八願裡頭所說的。十九願主要是講發菩提心,十八願是講十念必生,這就是講的一向專念。 古德曾經有個比較,他這個比較就是說,世尊當年在世說法四十九年,這四十九年是以哪部經最為殊勝?一切經中,《華嚴》最為第一。由此可知,《華嚴經》確實為各宗各派所敬仰、所尊重的,的確是如來圓滿的法輪。如果《華嚴經》跟《無量壽經》兩個相比,《無量壽經》第一。因為《華嚴》為什麼會圓滿?《華嚴》之所以究竟圓滿,就是最後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它才圓滿。如果不求生西方淨土,《華嚴》也不是最圓滿的。本經自始至終,可以說字字句句都是給我們說西方世界依正莊嚴,純而不雜,所以就把《華嚴》比下去了,比《華嚴》還要殊勝。 再就本經的經文,我們這個經文總共有四十八章,四十八章裡面哪一章第一殊勝?第一殊勝就是第六章,阿彌陀佛四十八願。這種較量的方法啟示我們,佛一代時教,也就是講他四十九年所說的,哪個法門、哪部經、哪一句話最重要?佛說了四十九年,哪一句話最重要,要把這個找出來。四十八願在本經裡面最為重要,最為第一了。再就四十八願來比,四十八願哪一願最為第一?這就比到頂尖上去了,最為第一的,跟諸位說,我們古來大德所公認的是第十八願。因為第十八願裡面告訴我們「十念必生」,這才把如來度眾生的心願,一句話道破了。 如來真有本事,能夠叫業障深重的眾生即生成佛,就在這一生就圓成佛道。用什麼方法?十念必生。這是講臨命終時,遇到了善友勸你念阿彌陀佛,你就能夠相信,就能夠接受,能夠依教奉行。這個十念不是平常的十念法,就是指念十聲阿彌陀佛他就往生了,真正是暢佛度生的本懷。所以,本經是以「一向專念」為宗旨,這是『彌陀本願之心髓』,合起來講就是十八願、十九願。如果更精粹的講,那就是第十八願,十八願是阿彌陀佛本願的心髓,普度眾生圓成佛道,這是不可思議的大願。『全部大經之宗要』就是在這兩願,十八願跟十九願,『往生必修之正因,方便度生之慈航』。 由此可知,菩提心一定要發,不發是不行的,要想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一定要發菩提心。菩提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是覺的意思;換句話說,菩提心就是覺心,覺則不迷,迷就不覺。什麼叫做迷?什麼叫做覺?我們簡單的講,凡是貪戀這個世間,就是迷。捨不得離開這個世間,不知道這個世間是虛妄的,不是真實的,這個世間只有苦,沒有樂。這樁事情諸位要很冷靜的去想想,你們如果說生活很快樂,你快樂在哪裡?你的快樂付出了多少的代價,值不值得?何況這個樂是非常的短暫,樂後面有無量劫的痛苦,你知不知道?如果真的搞明了了,你會感覺到這個世間非常可怕,這是覺悟。 迷戀世樂,這是愚癡,這是迷惑顛倒;心心向往西方極樂世界,這是覺。所以叫你每天念這部經,把這部經念得滾瓜爛熟,熟透了,心心向往,這就是大覺,這個心就是真正的菩提心。用這個心來念佛,念念相應,所謂「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所以念佛的心,普通的心念,感應的力量很薄弱;如果是用菩提心來念,感應的力量就不可思議了。所以這是往生必須要修學的正因。這個心不難發,佛容易念,無論什麼人如果遇到這個機緣都可以修學,都一樣的成就,這才是如來方便度生之極則,達到了極點。 『本經所崇』,崇是崇尚、推崇,『全在於此』,本經修行的依據,修行的方法,就是這個兩願。這個兩願是阿彌陀佛直接教導我們的,是世尊為我們轉述,世尊的轉說等於阿彌陀佛親自跟我們講,沒有兩樣。『修行要徑』,要是重要,徑是門路,修行成佛最重要的門路,最重要的方法。『唯斯捷要』,斯就是指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是我們了生死出三界,一生成佛最近的一條道路,沒有比這個更近,沒有比這個更快了,所以這是本經的宗旨。菩提心這樣重要,下面總得要把菩提心給諸位多介紹一些。古德告訴我們: 【發心有二義,先須離三種與菩提門相違法。】 這段文是在《往生論》裡面,昙鸾法師的《往生論注》,注得很詳細。我們要想發菩提心,菩提是剛才講的覺,那麼我們先要把覺心的障礙要認識、要遠離它。哪些是我們菩提心的障礙?經論裡面講有三種。第一個: 【依智慧門,不求自樂,遠離我心貪著自身故。】 這一條初學的人聽起來大概都不以為然,我們要求的就是要求自己快樂,『不求自樂』,誰還願意求苦、受苦?佛法的大主義也是告訴我們破迷開悟、離苦得樂,為什麼說不求自樂?跟我們佛法裡面講的離苦得樂,不是沖突了嗎?實在講絕對不沖突。這個地方講的樂不是真樂,是假樂,佛跟我們講,樂是壞苦,可見得它不是真樂,樂是壞苦。我們舉個例子來說,遇到自己很喜歡吃的東西,你得到了吃起來很開心,很樂。吃了一碗很樂,再吃一碗也很樂,連著叫你吃個二十碗,你樂不樂?你就不樂了,樂馬上就變成苦。可見得這個樂是假的,不是真的,樂馬上就變成苦。 年輕人跳舞很快樂,看著你,叫你跳七天七夜,要命!這苦死了!那就變成苦了。可見這個樂會變成苦,樂就不是真的,樂是假的。所以佛給我們講,苦是真的,樂是假的。譬如說苦,餓一餐很苦,餓十餐更苦,絕對不會餓到最後會樂起來,沒這個道理。拿個鞭子打你,打一鞭很痛,打十鞭更痛,不會打到最後會快樂起來,沒這個道理。所以你就想苦是真的,樂是假的,我們一般人都沒有留意這樁事情。佛很聰明,他告訴我們,我們想想真的,一點沒錯。 這個地方講不求自樂,這個樂是苦樂之樂;佛法所追求的離苦得樂,這個樂既然會變成苦,我們也不要它,苦也不要,樂也不要,這才是真樂。所以,佛法裡面得到的樂,不是苦樂之樂,苦樂之樂是假的,我們要追求的樂是真的,是真正的樂。真正的樂是清淨心,真正的樂是真實智慧,清淨心能生智慧,這個樂!你看六祖大師在黃梅初見五祖,他就說:弟子心中常生智慧。這個樂!我們凡夫一天到晚常生煩惱,常生煩惱這很苦!人家那個心常生智慧。 說實在的,六祖的心跟我們的心沒有兩樣,乃至於阿彌陀佛的心,十方諸佛的心,跟我們的心也沒有兩樣。現在我們落到這種地步,毛病出在哪裡?就是我們的心不干淨,我們的心被污染了,所以才變成這個樣子。佛法的修學,它的目的就是叫我們離開一切污染,恢復到自性清淨光明,我們本心、真心就顯露出來。我們跟諸佛如來無二無別,那個心裡頭是常生智慧,永遠不間斷的,智慧無量無邊,不但智慧大而且深廣,智慧深。所以,先要把這個假的樂捨掉,這個樂是假的,要認清楚,不求自樂。 我們往往看修道的人,佛家的修行人,看到他好像很清苦。我們看到虛雲老和尚,虛雲老和尚多數同修沒有見過,我也沒見過,可是我們看到他很多的照片。從照片上看起來,他穿的衣服都是補好多補丁,我從來沒有看到一張虛雲老和尚穿了一身衣服沒有補丁的,我沒看到過。我有他十幾張的照片,每一張照片衣服上都補了一個洞一個洞的,都補了好多塊。這個我們看起來,老和尚很可憐,都穿破衣服,很苦!老和尚看到我們世間人,好可憐,好苦!什麼原因?每個人的標准不一樣。 我們看到他吃長素,沒有肉吃,穿破衣服,住小茅蓬,這很苦。他看到我們心裡頭常生煩惱,無止境的憂慮、牽掛,他看到這個,可憐,苦!老和尚心地清淨,自在光明,過去未來無所不知,他快樂極了,我們不知道。那是真樂!我們一般凡夫沒有法子體會,也想像不出來他那個樂,他那個真正的享受。像那麼樣的聰明人,他那個生活要不快樂,他肯干?不肯干。這是標准不相同。 『遠離我心貪著自身故』,這句話非常重要。世間物質享受可不可以有?給諸位說,可以有。特別是在大乘佛法,尤其是華嚴境界,華嚴境界是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所以世間種種之娛樂他都可以享受,沒有一樣不可以享受的。但是,雖然在這個境界裡,他的心清淨,他的心不動,內不動心,外不著相,人家有這個本事。我們凡夫沒這個本事,所以開頭學佛,學小乘比較靠得住一點。為什麼?戒律持的很嚴,很固執,擇善固執,他能成就。大乘佛法,尤其到一乘佛法,它是完全開放,如果你自己沒有真正功夫,學它學不像,最後學到哪裡去?學到阿鼻地獄去,這個事情就麻煩大了,學不得! 尤其是大乘佛法裡面的密宗,更是學不得,密宗是大乘佛法裡面最高層的一個階段。什麼人有資格學密宗?我自己學佛,一開頭指導我的老師就是密宗的一位大德,章嘉活佛,那是個真正善知識。我親近他三年,他沒有給我灌頂,為什麼不給我灌頂?說沒有資格。我想跟他學法,傳個法給我,不傳,沒有資格,要我先從顯教學,而且先從戒律下手。他老人家說,顯教如果不能通達,通達這兩個字不容易,他說的通達就是我們中國人常講的開悟,你不開悟,哪能通達?真正開了悟才有資格灌頂,學密咒。因為密咒是屬於加行法,這個功夫加上去使你成就更為快速,是這個意思。所以普通人哪有資格學密!嚴格的來講,密宗的正科生,就是真正有資格學密的,是圓教八地菩薩,轉阿賴耶成大圓鏡智,八地是不動地;七地以下,在密宗裡面都不是正科生,旁聽生!這是我老師教給我的。所以我對密宗的常識很豐富,密宗的上師唬不了我,也騙不了我,我知道的很多。 我有一年(民國五十一年),我在台灣桃園大溪講經,那個時候生活非常之清苦。剛剛出家沒多久,也沒人供養,勉強能混碗飯吃,不至於餓死而已,很苦!講經在哪裡講?在大溪關帝廟講經。因為那個地方沒有佛法,只有神廟,所以我們在神廟裡講經,也講神經不講佛經。我在那邊講過《文昌帝君陰骘文》,講過《太上感應篇》,道教的廟我們就講道教的經,我在那裡講這些。當時在大溪有位密宗的上師屈映光,就是屈文六,在台灣相當出名。他在抗戰時期曾經做過高官,以後到台灣,退休之後他去學密,他是密宗上師,在台灣傳密。 我們那個廟一共五個人住,很苦,他就派了人到我們廟裡來,給我們住持老和尚說,希望我們去皈依他跟他學密。如果我們到他那裡皈依,他每個月每個人津貼我們三百塊錢的生活費用。那個時候三百塊錢很大,五個人有一千五百塊錢,我們的生活可以大大的改善,可以過得相當舒服。他找我們去跟他學密,我們老和尚心就動了,他也徵求我們的意見,把我們四個人找去開個小會。說屈上師有這番好意,邀請我們跟他去學密,提出這樣的這麼好的條件。我聽了以後我就告訴老和尚,我說我們就值三百塊錢嗎?三百塊錢賣身投靠,這成什麼話!我就告訴老和尚,老和尚過去大概也學過一點密的,我說我如果今天三步一拜拜到他面前,想拜他做老師,請他傳給我密法,他一腳把我踢開,把我趕出去,我佩服他,他是真正的上師。因為什麼?我沒有資格,我顯教沒有通。我這個不通,他就找我去學密,這個密也可想而知,它究竟是什麼密我們也就不必深究了,不是真的。 好像我們辦個學校,這個學校是研究所,一定要碩士畢業了才能考博士班。現在你小學都沒有畢業,「來,上我的博士班」,你想想看,那個博士班值錢嗎?所以諸位要曉得,密法絕對不是輕易可以修學的,這是大家一定要注意到。現在這個傳傳得很多、很廣泛,大家喜歡它,就是它不必持戒。平常叫你學佛,要叫你吃素,要叫你持戒,你感覺到很痛苦、很難過。他那裡你學了密,照樣可以吃肉,什麼樣的事情照樣都可以做,這個佛好自在,這個佛很好學!是不錯,學到最後都學到阿鼻地獄去,決定見不了佛。 所以學密,許許多多年輕人,受過高等教育的,學了不到半年、一年,他證果了。證什麼果?神經分裂果。他也上生了,生到哪裡去?神經病院。我看到很多,中國、外國看到很多。所以諸位,世間事情沒有說貪圖小便宜可以得到證果的,沒有這種事情,絕對沒有不勞而獲,哪有這種便宜事情!我很聰明,有這種便宜事情我老早去了,不要等到你們了。給諸位說,佛門裡面最便宜的就是這個法門,沒有比這個法門更便宜的,這是大家一定要認識清楚。可是這個法門要發菩提心,要認真去念!你不念,你這一生還是得不到。 這句重要在哪裡?諸位要知道,我們學佛最大的一個困難,一個難關不容易突破,就是自私自利這個念頭。這個念頭很難突破,能夠突破這個觀念,那你佛法可以說是一帆風順,你這一生決定有成就。這一條就是破我執的,如果我們不求自樂,對於自私自利這個觀念就淡了很多。所以,起心動念要想眾生,要想到整體。一切眾生有福,我當然有福,一切眾生沒福,我一個人有福也沒用處,還要跟著大家一起受罪。 所以我希望新加坡的同修們,新加坡在今天是我們這個世界上的淨土,是這個世界上的福地。如果你們不愛惜,不知道珍惜,不知道保護的話,讓那些邪知邪見滲透了你們,你們首先思想、心理被人家染污,你這塊土就變成穢土,你的福報就沒有了。要想守住這個福地,守住這個淨土,用什麼守?清淨心,心理、思想決定不能被染污。最好的方法是要學佛,是要把佛法推廣,因為佛法是自淨其意。佛教給我們,「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我們三皈依裡面是「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佛法是教我們這些的。念念要為國家,為整體利益著想,這是個覺悟的人,佛弟子就是覺悟的人,不迷惑顛倒。所以,第一要遠離貪心,遠離貪著自身,就是自身的利益要遠離它。第二: 【依慈悲門,拔一切眾生苦,遠離無安眾生心故。】 第一是智慧,沒有智慧,也沒有慈悲。佛法裡面的慈悲,是要建立在智慧的基礎上,也就是我們常講理智的慈悲,不是感情用事,是理性的慈悲,理性的愛護。要拔一切眾生苦,一切眾生有苦難,我們用智慧、用慈悲去幫助他。遠離無安眾生心,「安」是叫一切眾生得平安,「無安」就是不管一切眾生的安全,這個心是違背菩提心的。所以,我們念念要幫助一切眾生,希望一切眾生得平安。第三: 【依方便門,憐愍一切眾生心,遠離恭敬供養自身心故。】 《地藏經》上說得很好,「閻浮提眾生剛強難化」,菩薩在這個世間大慈大悲幫助這些眾生,眾生不但不感激,還要毀謗。好心好意的去幫助他,他不願意接受,還要惹菩薩生氣,這怎麼辦?菩薩要忍受!菩薩不能認為這些眾生對我不恭敬,對我沒禮貌,我趕快就走,這就不是菩薩。菩薩要修忍辱波羅蜜,要憐愍這些眾生,眾生愚癡,無知,不曉得是非善惡。所以菩薩一定要原諒這些人,不要去跟他計較,不要說失禮的地方要原諒他,就是得罪的地方也不能夠計較,這樣才能夠普度一切眾生。這是三種與菩提心相違背,障礙菩提心的,要知道遠離。 所以菩薩,特別是在末法時期,弘法利生絕對不求恭敬,絕對不求供養,只要眾生覺悟。要求希望他覺悟,希望他回頭,希望他能夠明了淨宗法門,依教修行,求願往生,你就幫助這個凡夫成了佛,菩薩的目的就達到。不在恭敬供養,不在這些;換句話說,如果為了恭敬供養來弘法利生的,菩提心就沒有了。他到這兒來干什麼的?他是來做買賣的,叫裨販如來,他是來賣佛法的。為什麼?他所獲的代價是恭敬供養,他是賣佛法的。賣佛法將來果報統統在阿鼻地獄,因果可怕!這三種遠離,另外: 【次須知三種順菩提門。】 順菩提心門,我們一看是三種心,這三種心統統是清淨心,諸位同修要特別留意。第一種是: 【無染清淨心。】 諸位要知道,無染就是智慧,決定不染著。什麼叫不染?凡夫的心接觸外面的境界就會生起喜、怒、哀、樂,我們中國人講喜、怒、哀、樂、愛、惡、欲七情,七情五欲,你接觸外面境界就生了七情五欲。這七情五欲是染污,不是個干淨的東西,我們的心被七情五欲所染。學佛的人要有智慧,有智慧怎麼樣?不為七情五欲所染。他為什麼不會被它所染?因為他知道七情五欲是假的,不是真的。七情五欲你能真正得的到嗎?得不到!真的得不到!說老實話,七情五欲你仔細去觀察,它是個什麼東西?它是個虛妄的概念;換句話說,就是我們今天講的錯覺,錯覺就是錯誤的想法,也就是迷信,這個東西不是真的。所以菩薩有智慧,把這個事情照得清清楚楚,有智慧就看清楚了,曉得這個東西徹底虛妄,因此這個東西擺在面前他不動心。像《金剛經》上所講的「外不著相,內不動心」,我們的心就不染,這是無染清淨心。 【不為自身求安樂故,菩提是無染清淨處。】 所以說菩提心是什麼?菩提心是無染的清淨心。第二: 【安清淨心,為拔一切眾生苦故。】 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叫一切眾生心安、身安,這就是前面講的慈悲心。第三: 【樂清淨心,欲令一切眾生得大菩提,生彼國土故。】 這就是方便法門。諸位想想,我們有什麼本領叫一切眾生破迷開悟?我們有什麼本事叫一切眾生一生成佛?這種智慧、本領只有佛才有,菩薩都辦不到,只有諸佛如來他們才有這個本事。可是今天佛以善巧方便,把他這套本事傳給我們,我們也有跟諸佛如來同樣的智慧、同樣的本領。那是什麼?用這部經,用這個法門,我們自己信受奉行,這一生往生成佛。我們把這個法門介紹給別人,勸別人,別人如果信受奉行,他這一生也能夠往生成佛。所以,我們的智慧、能力跟阿彌陀佛、十方諸佛如來無二無別。如果要說起其他的法門,我們就不行了,這個法門是如來果地上的妙法,圓圓滿滿的傳授給我們。這真正是希有難逢,所以古人講佛恩難報,確實是有道理,這是真實語。 這一段的開示,還都是說明菩提心的前方便。下面我們還要依據經論為同修們說明,因為這個事情太重要了。 【元曉師雲。】 元曉是唐朝時候韓國的一位法師,那個時候叫高麗,高麗國的一位法師,也是在中國留學很有成就的一位大德。他說: 【發菩提心是明正因,又雲,發心有二,隨事發心,如四弘願;順理發心,信解諸法實相而發心者。】 他這個說得簡單,也說得非常好,說得相當精要。『隨事發心』就是我們平常所念的四弘誓願,我講所念,一些人確實每天早晚課誦裡他都念。「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這個四條是圓滿的菩提心。他雖念了,沒發,所以你不能叫發菩提心,你只能叫念菩提心,沒發。為什麼?「眾生無邊誓願度」,還有很多討厭的人不願意度他,可見得你這個心沒有發出來;「煩惱無盡誓願斷」,曉得很多煩惱,他不願意去斷,不肯去斷,不但不斷,天天還去找煩惱,這個事麻煩大了,可見得你只是會念,你沒有去做;「法門無量誓願學」,也不肯學,也不知道怎麼學法,佛道更談不上了。所以,這是隨事發心。 希望諸位同修念這個四句,那個心一定要真的發出來,要真正發出來。我們佛法講「隨文作觀」,你要依照文字把你的心念發出來,這就好。這發怎麼樣?要天天發,他不發就忘掉了。雖然發了一下,像閃電一樣亮了一下,馬上就滅掉了。但亮一下就很難得了,不容易。為什麼?無始劫以來從來沒有亮過,這下突然亮了一下,雖然很短暫只一剎那,這一剎那就很寶貴。希望你能夠多發,連續不斷的發它這個光就連起來了,真正發起來。所以,每天念要真發。 四弘誓願,諸位要知道,它裡面最主要的就是第一願。我們今天老實話,就沒有大悲心,我們這個願發不起來;這一願果然發起來,後面三願自然功夫就得力。為什麼?你真正想幫助這些苦難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你真有這個心。你真有心幫助他,你自己沒有學問,自己沒有道德,你就幫不了人。你真正想幫助別人,換句話說,回來自己認真好好的修行,要修到自己品學兼優。品德是什麼?沒有煩惱,品德最高。所以,斷煩惱是修我們的德行,學法門是修我們的學問,品學兼優才能夠幫助眾生,才能夠為大眾服務。為什麼要成佛道?不成佛道你度眾生不能圓滿。像菩薩,他能幫助他以下的,在他以上的他幫不上忙;成了佛,連等覺菩薩都在他度化之內。所以,成佛才是圓滿的度脫一切眾生,這就是為什麼要成佛道的道理。 由此可知,斷煩惱、學法門、成佛道,為什麼?統統是為了度眾生。如果不為度眾生,這些事情對自己,自己就是六道輪回也不在乎,無所謂,也就不需要那麼樣用功;但是為了要度一切苦難的眾生,我們必須勇猛精進。實在講,照通途法門來說,我們在一生當中實在不容易成就;幸虧有這個特別法門,就是淨土法門帶業往生。這個法門我們這一生有幸遇到了,我們自己決定成就,也深信自己有能力可以幫助別人,在這一生永脫輪回,成佛作祖,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 所以我們在過去不認識,這個法門聽說、也看到,但是對它不了解,對它不認識,往往當面錯過。心裡面還想著別的法門,還以為有別的法門比這個法門更殊勝,別的法門比這個法門修得更牢靠、更快速。這都是沒把事實真相搞清楚!今天我們真的搞清楚,搞明白了,所以千經萬論、無量法門我們統統放下,單提這一門。我們在一切經裡面只需要這一部經,《無量壽經》;無量法門裡面我們只取一個法門,「持名念佛」,真是簡單、容易、穩當、方便到了極處。這種修行法,自古至今,我們在《淨土聖賢錄》裡面看過,在《往生傳》裡面看過,出家在家多少大德依這個方法成就了。那些都是我們的楷模,是我們的樣子,是我們的典型,套一句外道的話,那就是我們的見證,這些往生的人都是我們的見證人。所以,這個法門圓圓滿滿具足了三輪,如來的開示、勸告,那麼多往生人給我們做證明,做證轉。 今天還有位同修來問我,他說他本身是學佛了,女兒是個虔誠的天主教徒,他說我用什麼方法能勸她學佛?一勸她,女兒馬上就拒絕。用什麼方法?實在講方法是有。香港何東爵士的老太太何東夫人,就是何世禮將軍的母親,她就給我們做了一個好榜樣。他們全家是虔誠的基督徒,老太太在往生的那一天,開了個往生大會,把她的親戚朋友都找來。她預知時至,知道她什麼時候走,往生那天,把親戚朋友都找來,找來告別、辭行。「我今天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了,給你們告別。」把她家裡兒子、媳婦也找來:我們母子一場,現在信教自由,我們各信各的教,這一生彼此都沒有干擾,今天我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了,你能不能念幾聲佛號送送我,也算是我們這一場母子之情。一生都沒有要求,最後要求他念幾聲佛號送送我,這是合情合理。 所以兒子、媳婦也就參加了她的往生表演大會。念不到一刻鐘,十五分鐘是一刻鐘,不到一刻鐘,老太太盤腿打坐真的走了。他全家再也不進基督教堂了,老實念佛了。為什麼?親眼看到的!一家人都度過來了,這很厲害。所以平常不必說,到這個時候統統回頭,你一定要做出樣子給他看。你們基督教有這個本事嗎?有預知時至,曉得什麼時候走,不生病就這樣走了嗎?何東老太太很聰明,很有智慧,到她往生的時候把一家人都度了。所以,我們家人不信佛沒關系,你臨終的時候也表演一套,全家就得度了。 這就是發菩提心。你想想看,老太太想度她一家人,她自己不能不認真修行。她要不認真修行,到臨終時還害病,躺在床上走的,她家人沒有一個人相信她。她為了要度她一家人,自己認真努力精進,這就是四弘誓願裡頭「眾生無邊誓願度」。如果我們真正有個度化眾生的意念、念頭,這是很大的一個力量,推動我們認真努力的來修學。因為我自己不能成就,我怎麼能幫助別人?要想別人真正相信、真正發願,一向專念求願往生,自己要做個榜樣,要做個好樣子,人家看了、聽了才死心塌地的相信,不會再懷疑。 所以,這一願如果真正發起來,有不可思議的力量在那裡推動你,在那個地方警策你,你這一生沒有不成就的。換句話說,修行之所以沒有成就,說個老實話,最根本的原因是什麼?沒有發菩提心;沒有發菩提心簡單講就是自私自利。真正發菩提心,他就要利益一切眾生,要幫助一切眾生,這叫大菩提心。這是隨事發心。所以,四弘誓願最重要的是第一願。 第二是講『順理發心』,這個就好了,但是這個不容易。順理發心實在講是得明心見性,這樣才行。為什麼?他確實證得諸法實相,他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性相、理事,他沒有一樣不明了,沒有一樣不通達。這時候他發的心就是如來果地上所講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那是當然的。所以,這裡雖然說『發心有二』,但是對我們凡夫來講,還是前面的隨事發心是真正對我們說的。理,那是要相當的功夫,不是對一般人講的。 【元曉師等以發菩提心為正因,念佛為助行。】 『元曉師等』,在唐朝那時候,和元曉師有共同的見解、共同看法的一批人,有這個說法。發菩提心是正因,念阿彌陀佛是助行,有這種說法。 【善導、靈芝、與日淨宗諸家則以持名為正行,發心為助行。】 善導大師是我們中國淨土宗第二代的祖師,靈芝律師是學戒律的,在我們中國歷史上也非常有盛名,以及日本淨土宗的高僧大德,他們又有一個說法。他們認為持名是正行,發心是助行,恰好跟元曉師他們那一派是顛倒的。我們要問,到底哪一個是正行,哪個是助行? 【蓮池大師和會之曰。】 到了明朝,我們淨土宗有一位中興淨土的祖師,就是蓮池大師。這一次我們台北寄來了一些《彌陀經疏鈔演義》,這是一個會本,《疏鈔演義》會本。因為本子不多,不能夠贈送每一位同修。如果是有送到了,有沒有拿到的,這就不平等,我們佛法是平等法,不夠分那只有存在這邊圖書館,如果將來我們再印再送來;本子如果是夠的話,我們分送給諸位同修。這個本子前面有一張蓮池大師的畫像,在我們想像這張畫像可能相當的真實,後面有一頁蓮池大師的墨寶,非常的難得。我從大陸上得到的,附印在後面,蓮池大師親筆寫的字,也寫得非常之好。蓮池大師說: 【還以持名為正行,復以持名為發菩提心。】 他把古時候這兩種說法合而為一,這就很圓滿,我們不再懷疑了。 【徹悟禅師雲。】 徹悟禅師他真的徹悟了,名實相副,真的徹悟了。他在禅宗裡面大徹大悟之後,回過頭來專修淨土,念佛往生。你看,不是真的徹悟了嗎?佛門裡面,諸位學了佛之後,都有個法名,師父都給你起個法名。法名的用意很深,希望你這一生名實相副,所以這個名字是代表師父對你的期望,給你起這個名字,代表對你的期望。所以,人家一叫這個名字,你心裡就有警覺,我的名實相不相副?我出家的時候,師父給我取個名字叫淨空,我聽了很好,別人一叫,我就想想我有沒有淨?有沒有空?如果不淨不空,那這個好名字對我來講就是假的,名實不相副。所以,名字的含義很深。 今年我在海內外,許多同修要求我給他授三皈,我從今以後不起法名。為什麼?釋迦牟尼佛已經把法名起好了,這個太好了,釋迦牟尼佛給我們起的法名叫妙音。妙音是什麼?南無阿彌陀佛,這句佛號就是妙音,你看《彌陀經》東方五尊佛最後一尊就是妙音佛。明年有機會我到此地來跟大家講《彌陀經要解》,我給你講這六方佛,六方佛的名字都含有很深的意思,不是隨便舉幾個人,不是的,它有很深的意思。這些佛的名號,就代表我們修淨土的人,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每個階段修行的方法,名號代表了,那個意義非常的圓滿。 妙音就是執持名號,我們每天念四個字,念六個字,這個音聲是妙音。因為能念之心是始覺,所念的佛號是本覺,念佛的時候,始覺合本覺,這就是究竟覺,所以這個音是再妙也不過了,沒有比這個更妙。我們既然得到這個法名,就不能不念佛,你要不念佛,你的音就不妙了。你一天到晚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妙!不但自己妙音,同時也要勸別人念佛,那就更妙了。所以妙音是自己念佛,勸人念佛,意思就在此地。一定要懂這個意思,不要辜負了釋迦牟尼佛給我們這麼好的法名。徹悟禅師說: 【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 這是他老人家確實徹悟之後的一句名言。真正為了了生死出輪回,這個心就是覺心,是菩提心,菩提心就是覺悟之心。也就是說明無量劫以來,我們都在搞生死輪回,太苦了,希望在這一生永脫輪回,不再生死。你有這樣一個強烈的欲求,這個欲求就是無上菩提心。用什麼方法達到這個願望?用念佛的方法。『以深信願』,我真正相信西方淨土,真正相信這部《無量壽經》,對它決定不懷疑。而且真正相信這部經字字句句都是真實的,沒有一句話是妄語,沒有一句話誇大,字字真實,我們相信。我們願意依照經典給我們講的方法,執持名號,就是一心專念阿彌陀佛,這是真正覺悟;如果不是真正覺悟的人他做不到。大家把經本翻過來,十四面: 【蕅益大師雲,信、願、持名,為一經要旨。】 蕅益大師這個話是在《彌陀經要解》裡面說的。《彌陀經》是《無量壽經》的小本,《無量壽經》是《彌陀經》的大本,這兩本經只有文字上多少不同,內容完全一樣;《無量壽經》講得詳細,《阿彌陀經》講得簡單。所以,這兩部經古人把它看作一部,同部,叫大本、小本,同部的。因此,《彌陀經》的注解,《無量壽經》可以全部采用;《無量壽經》的注解,《阿彌陀經》也可以通用,因為它是一部經。所以蕅益大師這個注解,也就是解釋《無量壽經》。『信、願、持名,為一經要旨』,是這部經最重要的宗旨。 【信願為慧行,持名為行行。】 這個兩句話希望同修們要記住,為什麼?因為有些確實對於淨土宗知道不多,了解不深,就隨便亂說話。說了我們聽了,假如我們對淨宗沒有一點基礎的話,會被他動搖,信心動搖了。縱然有一點修持的,聽到心裡也很難過,想跟他吵一架,吵架不能解決問題的。他說,我們念佛的人叫老太婆教,沒有智慧;他們學的那個法門是有智慧的,我們是沒智慧的。這樣一來,我們聽了就很難過,我們念這個法門沒有智慧。信心一動搖就想去跟他學,實在想跟他去學,那就真的沒智慧了。 這個事情自古以來就常常有,有這些閒言閒語。所以過去,李老師在台中講淨土法門,勸大家念佛,講了十年。外面一講《金剛經》,講別的經,大家一聽心就動搖了,「那個是智慧,大智慧!我們這個沒有智慧」,就回來跟李老師說了。李老師說:好!我們道場明天開始講《金剛經》。李老師也講《金剛經》,也講《楞嚴經》了。為什麼?因為你們聽到外面人說我們沒有智慧,好,我們也講幾部大經,你們聽了都有智慧了,心就安定下來。安撫人心,用這個方法。 我們要念到蕅益大師這兩句話,就恍然大悟,原來念阿彌陀佛是最高的智慧。這個話我在前面多次的跟諸位報告過,文殊菩薩有沒有智慧?這大家公認的,菩薩當中智慧第一。文殊菩薩都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你能夠說文殊菩薩是老太婆,沒智慧嗎?這怎麼講也講不通。所以你能夠相信,你能夠發願,你的智慧跟文殊、普賢沒有兩樣。文殊菩薩相信,文殊菩薩發願,我也相信、我也發願,我就不輸給文殊菩薩,一等一的智慧!『持名為行行』,是修行當中最妙的修行方法,一切行門當中第一門。 【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 這兩句話是蕅益大師對於淨宗開示的名言,我們近代淨土宗的祖師印光老法師佩服得五體投地,稱贊這個注解說,即使是古佛再來給《阿彌陀經》作個注解,也不能超過其上。把蕅益大師的《要解》捧到了極處,古佛再來注這個經也不能超過。大家想想,印光大師是大勢至菩薩再來的,大勢至菩薩對於這部注解贊歎到這個地步,蕅益大師是什麼人?蕅益大師的身分沒有暴露,如果根據印光大師這種贊歎的話,蕅益大師要不是阿彌陀佛再來,笃定是觀世音菩薩再來的。所以大勢至菩薩這樣的捧場,這樣的贊歎,絕對不是普通人。我們中國人真正是有福,諸佛菩薩時時示現在我們世界,這是中國人有福。中國人眼前雖然遭這個劫難,這個劫難對於整個世界,乃至於對於歷史,都是有很大的貢獻。 我們回頭再看他老人家這兩句話,這兩句話對我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信心,真實的建立、堅定了。『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你能不能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看你信心夠不夠?你相不相信?你願不願意?關鍵在這個地方。可見得這樁事情它不求人,世間事是求人難,這個事情是也不求佛、也不求菩薩;換句話說,能不能到西方極樂世界,不是阿彌陀佛的事情,是我們自己的事情。我們自己信不信?願不願?如果你真信、真願,阿彌陀佛一定來接引你,所以關鍵在我們本身!我們明白這個事實,咱們的心的確是定了,我真相信,我真願意,只要有這兩句,西方極樂世界已經注冊了,已經掛了號,這個了不得。 諸位同修,你們不是娑婆世界的人,我看你們都是西方極樂世界的菩薩,已經不是這個地球上的人。為什麼?你們已經注冊,已經掛號好了,隨時可以去。所以,這個願一發,這個信願一具足,我們這個身在這個世界上,無量劫以來生死輪回在娑婆世界,我們這個身叫最後身。來生還有沒有?來生不來了,永脫輪回。來生如果再來,那是菩薩化身再來的,像蓮池、像蕅益、像印光大師,菩薩化身再來的。所以有很多同修問,我常常在講台上說,我這個身體是最後身,我是決定往生,真正有把握。你們有沒有把握?你能夠信,能願意去,你也有把握,你的把握跟我的把握沒有兩樣,決定有把握,這是一點都不假的。所以要認清楚,把這個經書好好的去念,這個經書就是我們家裡面的報告,知不知道?是西方極樂世界送來的信,家書!我們好久沒有回家了,這個拿到是家書,讀這本書,曉得我們家庭裡面現在的狀況。接到家書之後,心裡面想到家,趕緊要回家去看看。所以你才曉得真正不容易,真正是幸運。 『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蕅益大師沒有說多少,沒有說「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多少」,沒有這個說法。他說的是深淺,這個很有道理。什麼叫深?什麼叫淺?心與口相應叫深,心口不相應叫淺。這裡念的南無阿彌陀佛,念的阿彌陀佛,心裡想別的事情,這個就淺,有口無心!所以我們口裡念佛,心裡要想佛,心與口相應,這樣就深。還有一個說法也很有道理,就是念與信願相應,念念具足深信切願,這個念就深;雖然念阿彌陀佛,信的不深,願也不切,這個念就淺,這個說法也非常之好。總而言之,經論上常說,「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最重要的是相應,如何念到相應,這個功德就無量無邊了。 所以大師這一段開示是非常重要,我們如果信受奉行,那就恭喜你,你是真正的西方極樂世界已經報名注冊了,你決定是西方極樂世界的人,不是娑婆世界的人。娑婆世界的妖魔鬼怪見到你都非常恭敬,趕快躲開,不敢干涉你。為什麼?你有阿彌陀佛保護你,你是阿彌陀佛的學生。彌陀的學生不得了!十方諸佛如來都尊敬,都特別看待你,因為你是阿彌陀佛的學生。所以是沾了阿彌陀佛的光,諸佛如來對你都恭敬。 【故慧行為先導,行行為正修,如目足並運也。】 這句好懂,智慧領導我們修學,信與願就是慧。你能信、能願,剛才講了,跟文殊、普賢沒有兩樣,又能夠一心持名,心口相應,這是正修,這是信願行三個條件具足。『如目足並運』,我眼睛看得清清楚楚,我兩條腿走得很快,目足並運,決定能夠到達。 【又曰,深信發願,即無上菩提,合此信願,的為淨土指南。】 這一句也是蕅益大師非常重要的開示,因為菩提心很難講,說老實話,講了也不懂;縱然你聽懂了,你也做不到,不曉得從哪做起。幸虧蕅益大師這一句話道破,因為這句話,我們每個人發菩提心都不難。菩提心就是什麼?就是剛才講的深信、發願,深信發願就是無上菩提心。這一句自古以來沒有一個人說過,第一個人這樣說法的就是蕅益大師。他講得對不對?我們仔細去想想,他這個話說的是千真萬確。你們想想,深信切願馬上就要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見阿彌陀佛,見到阿彌陀佛圓證三不退,一生就成佛,這不是無上菩提心是什麼?的確這是上上菩提心。不要那麼麻煩,那麼羅嗦,講了半天,談玄說妙,說了又不懂,大師一句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給我們道破了。所以合信願,就是我們持名,一心持名合這個信願,這的確是淨土指南。 【由此而執持名號,乃為正行。】 這個名號裡頭決定是有信、有願,真正具足深信切願,我們對這個世間要用什麼樣的態度?也就是說,我們用什麼樣的態度在現實的社會裡去生活?這個心態我也可以告訴諸位,現在西方極樂世界,你們的家書已經收到,你們已經讀過了,知道你家庭裡面這樣的美滿。而且無量劫來在外面流浪,在外頭飄零,總想回家去看看,就是這個心情。現在念念都想回家看看,所以眼前的事情得過且過,不要再給自己添麻煩,能過得去就好了。為什麼?一切都要收拾准備回家了。 你想在台灣的同胞,跟大陸隔別了四十年,開放以來還不到兩年,幾乎每個人都到家鄉去探親。為什麼?四十年沒回去了,總是想家,天天在想家,想回去看看,不回去不甘心。現在我們離開家鄉不止四十劫,無量劫!離開家鄉,現在才得到消息,收到家書,趕緊收拾准備回家。用這種心情來念佛,沒有一個不往生的,沒有一個不成佛的,我們要用這種心態。所以這個世間萬事隨緣,絕對不攀緣,隨緣過日,心安、身安。一心一意專念彌陀,一心一意去念《無量壽經》,把《無量壽經》當作你的家書來看,這太親切了。尤其後面,你們已經皈依了,都叫妙音,後頭都喊著妙音,喊著你的名字,你看這多親切,還不回去嗎?這個要緊。 【大本亦以發菩提願為要,正與此同。】 因為蕅益大師是小本《彌陀經》注解上說的,所以他也提到大本,大本就是《無量壽經》。《無量壽經》裡面講的「發菩提心,一向專念」,跟他所講的意思完全相同。由此可知,蕅益大師所說的話不是隨便說的,是在大本經文裡面找到理論的依據,他不是隨便說的。這個大、小本,古德的注解我們合起來看,得到了一個結論。 【故今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為大本之宗,正是遵奉蓮池諸祖之垂教也。】 黃念祖老居士作注解,在宗趣這一科當中,他就用了這八個字,『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為本經的宗旨,也正是依照蓮池、蕅益這些祖師大德的垂訓,所以也不是自己隨便說的。這是就本宗的講解,我們也得到了一個很清晰的概念。下面再給我們提到就是《觀無量壽經》,這也是我們淨土三經之一,淨土宗的一部重要的經典。《觀經》裡面講淨宗的理論、方法以及九品的因果,說得非常的詳細,比《無量壽經》講的還詳細,可以做參考。 【觀經雲,若有眾生,願生彼國,發三種心,即便往生。】 這三種心就是底下列的: 【至誠心、深心、回向發願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國。】 這一定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三心自古以來講法很多,如果我們用前面祖師的教誡,這個三心很容易懂。什麼叫『至誠心』?這就是講三菩提心,誠是真誠,真誠到了極處,這叫至誠心。這就是我們自己的真心本體,就是真如本性的理體,《楞嚴經》上講的「常住真心」,跟這個意思完全相同;《大乘起信論》裡面講的「直心」,跟這個也是相同的。簡單講就是真誠之心,真,沒有假,誠,則不虛,真誠的心,這是體。 底下兩種是用,就是真心的作用,作用有兩個,一個是自受用,一個是他受用;也就是說,我們用什麼心對自己,用什麼樣的心態對人。佛教給我們,對自己要用『深心』,深心簡單的講是好善好德,自己要好善好德,這是深心;對別人要大慈大悲,慈悲心是他受用;慈悲心跟好善好德的心都是至誠心的起作用。所以我們以至誠心信受這個法門,以至誠心信受這部經典,這就是前面講的信受發願,以至誠心、以好善好德的心來發願求生淨土。回向發願,不但我們自己這一生當中具足信願持名,求生淨土,我們念念希望一切眾生都能夠有這個殊勝的因緣,遇到這部經典,明了這個佛法,統統發心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同成佛道,這叫做『回向發願心』。具足這樣的心願,沒有一個不往生的,不但往生,我相信品位一定是高高在上。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無量壽經玄義 (第七集) 1989/11 新加坡 檔名:02-004-0007 諸位法師、諸位同修,請掀開經本第十四頁倒數第三行,從七這一段看起: 【菩提心義雲,此菩提之心,成佛之本,大事因緣莫過於此。】 這一句是引用《菩提心義》這本書裡面所說的。由此可知,一切經論之中,對於發菩提心都特別的強調。菩提心是成佛的根本,前面跟諸位講過很多,菩提是覺的意思,菩提心就是覺心。佛跟凡夫不相同的所在,實在說就是一個覺悟,一個迷惑;覺悟了就叫做佛,迷了就叫做凡夫。由此可知,凡夫與佛除了迷悟之外,沒有什麼不相同的。正因為如此,所以佛在一乘了義大經當中常常開導我們,說「心佛眾生,三無差別」,還有說的更透徹的,說「一切眾生本來成佛」,這可以說到真實究竟之處了。這也是諸佛菩薩在一切經論裡面,常常勸勉我們一定要發菩提心,就是要發覺悟之心。 『大事因緣莫過於此』,大事就是《法華經》上所講「佛為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前面已經跟諸位交代過了。我們要想了生死出三界,要想在一生當中成佛,一定要發菩提心。 【菩提心論雲,此菩提心,能包藏一切諸佛功德法故。】 我們知道佛是大覺,大覺之人當然包藏了無量諸佛功德之法。 【若修證出現,則為一切導師。】 從理上講,諸佛如來功德之法,是我們每個人心性裡面本來具足的,不是從外面來的,本來具足的。若能修證出現,這就是六祖所說「何期自性,能生萬法」。性德雖然是具足,如果沒有修德,性德還是透不出來;換句話說,它不起作用。性德要起作用還得靠修德,所以我們對於修持不能不重視。修成了以後,什麼叫修成?也就是性德顯露,這個叫修成就了。則為一切導師,一切是指一切眾生,一切眾生包括了九法界;九法界就了不起了,上面包括了等覺菩薩,下面包含六道眾生。九界眾生的導師,導師就是佛的別號,我們對佛的稱呼。 【若歸本則是密嚴土。】 密嚴土是密宗裡面所說的,如來自住的清淨淨土。從這個地方我們也能夠體會到,淨密不二,淨土要是修成功,跟密宗的成就無二無別,這是同修們應當要曉得的。用淨宗的方法,實在講是最簡單、最容易、最可靠,也最穩當,還最快速,這一生當中決定能夠成就。 【不起於座,能成一切佛事。】 這兩句是說他的德能、神通廣大。一切佛事是教化眾生之事,他不要起座,就能夠到十方世界去度化眾生。怎麼去?分身而去,他有這個能力,分無量無邊身。像《普門品》裡面所說的,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分身現身去幫助那些眾生,圓滿一切眾生所希求,真是「佛氏門中,有求必應」,這叫做佛事。 【又贊菩提心曰,若人求佛慧,通達菩提心,父母所生身,速證大覺位。】 這首偈是很明白的告訴我們,即身成佛。父母所生身,就是這個身體;速是快速,證得大覺位,大覺是成佛,我們常說的肉身成佛。這首偈就是告訴我們肉身成佛,成佛的條件是要發菩提心,沒有菩提心,成不了佛的。這些在在顯示菩提心的重要。末後: 【華嚴經雲,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 《華嚴經》上這句經文非常重要。古今許多的大德們注解經論,往往都引用這句經文,所以這句經文一般同修都能夠熟知。也許我們要問,沒有菩提心,修一切善業,怎麼是魔業?魔是魔王,魔王的事業。諸位要知道,佛菩薩修善,魔也修善,魔如果不修善,他哪有那麼大的福報?經上給我們講的魔天,魔天在什麼地方?在欲界天頂!他化自在天上面就是魔天。你想想看,他的福報多大!超過了玉皇大帝。玉皇大帝在忉利天,忉利天上面是夜摩天,夜摩天再上面是兜率天,兜率天再上去是化樂天,再往上面去是他化自在天。魔天在他化自在天之上,他也修福、也修善。 跟佛不一樣在哪裡?佛有菩提心,他沒有菩提心。沒有菩提心,在我們佛門常講,修的是癡福,也就是說他修福沒有智慧,一生勤苦修善、修福,沒有智慧。沒有智慧,他的福報?當然,大的福報都在天上,這個天上統統在欲界天,欲界到了頂頭,魔業,做了魔子魔孫,到他那兒去了。佛講的不錯,說實在話,不是佛給我們說破這個事實真相,我們怎麼曉得,修善修到最後變成魔。 【故發心之要,不可言喻。】 這兩句是總結上來所講的發菩提心之重要,沒有法子以言語來形容、來比喻,發菩提心非常的重要。因為我們這個法門是一生成佛的法門,不發菩提心怎麼成得了佛?所以這個心一定要發。菩提心搞不清楚,也不曉得怎麼發法,沒有關系,昨天給大家講得很清楚。只要對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真正的相信,真正想去,這個心就是無上菩提心。這你聽到之後,「這不難,我也可以發」,對,你是可以發。你們想想看,與《華嚴經》上講的相不相應?你這個心一發,你到西方極樂世界就成佛,你絕對不是魔,不會造魔業。 如果你不發菩提心,我不想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我每天念阿彌陀佛,一天念十萬聲,不想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念阿彌陀佛的福報很大,如果你真的斷惡修善,很可能你就見魔王去了,就變成魔子魔孫,因為你修了很大的福報,修的大善大福。你看錯用了心,果報就不一樣,這是我們一定要分清楚,要搞明白。再看底下一段,這以下要說明一向專念,因為本經的宗旨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個很重要,發心重要,修行也重要。這一向專念怎麼個念法? 【一向專念,即專恆依止持名念佛法門之義也。彌陀因中發十念必生之大願,故行人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必得往生淨土,圓證不退之妙果。】 這一節是總說。我們現前這個時代不好,不僅是亂世,實在是經上給我們講的,濁惡到了極點的一個時代。我們處在這個時代非常可怕,人心濁惡到了極處,就像一個炸彈已經點燃,快要爆炸了。你說這個世界多危險,引信都點燃了,馬上就要爆炸,我們處在這個時代。如果真正認清這個時代,什麼法門擺在你面前,那個法門好,好是沒錯,是真好,我們要依照那個法門去修來不及。 真正有高度警覺的人,也就是真正覺悟的人,真正發菩提心的人,他知道我們現在的時間很短促,時間不長,搞其他的法門統統來不及。要想在這一生成就,唯一的方法是專精一門,從這一部《無量壽經》下手,決定不改。決定不再去看其他的經典,再去修學其他的法門,決定不會更改的;除非到自己真正有把握往生,那可以。大災難來了的時候,自己是真走得了,真有把握,這個可以;如果沒有把握,決定不能換題目,這個重要。 所以本經提倡的一向專念,就是專,專是專一,恆是恆常,永遠是這個樣子;依止,依是依靠,止於這個持名念佛法門,這叫做一向專念。這種修行法根據什麼?根據阿彌陀佛第十八願所說的,十八願世尊講「十念必生」,根據第十八願來的。所以修淨土的同修,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你就必定能夠生到淨土,這個語氣十分的肯定,必得往生淨土。生到淨土果報不可思議,果報是圓證不退,圓是圓滿,這三種不退後面會說到,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 什麼時候這三種不退圓滿?真正要講三不退圓滿,最低的位子也是圓教八地。諸位想想看,像我們念佛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是帶業往生,我們一品煩惱都沒斷,帶業往生。生到西方世界,我們的品位也不很高,可是果報不可思議,果報就等於八地菩薩。從凡夫一下就跳到八地,這是不可思議,這叫做難信之法。的確不容易叫人相信,哪有從凡夫一下就到八地菩薩?這些話是佛在經上跟我們說的。所以,西方極樂世界是個非常特殊的世界,不能用一般的眼光去看它,用一般的眼光去看它,那准看錯了。這是果報不可思議。下面我們要細細的來討論一向專念。 【一向專念者,古雲,上盡形壽,下至十念。】 這是古人解釋這句經文,上與下是講根性。上根之人是盡形壽,下根之人就是十念,修十念法。底下說: 【上盡形壽,指從發心念佛之日,終身念佛,直至命終之最後一念也。】 我們今天發心,要修這個法門,就從今天起。我這一生就修這個法門,只要有這一口氣在,我這一句阿彌陀佛都不間斷,這叫一向專念。這種修行是真實的積功累德,希望我們同修都能夠了解這樣的殊勝功德,發心來修學。常人所謂業障深重,罪障深重,我們心裡面把佛給忘掉,沒有佛了,這就是業障現行,這就是罪障深重之相。我們念念提起這一句佛號,心裡面想阿彌陀佛,業障就沒有了,罪障也消除了;心裡有佛,口裡有佛,哪裡還有業障?心裡佛、口裡佛沒有了,業障就現前。 所以,念佛、憶佛是消業障最好的方法,而且對於業障是消的最為徹底。經上告訴我們,「念一聲阿彌陀佛,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這個話一點都不假。我上次在此地講經的時候,跟諸位報告過,經上所講,念一聲佛號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我相信。不但我相信,我還說過,這個說法是相當保守的說法,實際上消業障的力量決定超過這個數字,這是真的,不是假的。你要是真正明白佛號功德這樣的殊勝,你一定會去念佛。 有些人念佛昏沉,念了念了就打瞌睡,睡覺了,這也是業障深重之相,一定要把它克服過來,只要一克服了之後,這個現象再不會有。我們台北有個居士,以前開計程車,他書念的大概不多,所以他給我講過好多次,他說法師,我的智慧很淺,我不要去研究經好不好?我只是念阿彌陀佛。我說好!他不要聽經,所以他就很少來聽經,他念阿彌陀佛。當初念的時候也是有很多障礙,現在他告訴我,他可以念兩天兩夜不眠不休。念完了以後精神飽滿,還照樣開計程車,很了不起,他也不過是念了兩三年的功夫而已。所以業障消除之後精神飽滿,念佛不會疲倦的,愈念精神愈好,這是正常的現象,這是好現象,業障習氣少了。這是講上根之人。 【下者,未能及此,或因障重,或因事繁,未暇多念,則於每日行十念法,亦符於一向專念。】 下等的沒有這個時間,也不能這麼樣的精進,盡形壽執持名號。或因障重,障就是他確實有障礙,想念也沒法子,他有障礙,或者是事情多,他要去辦事,沒有時間來念佛。實在講念佛這個法門,行、住、坐、臥皆可以念。我們在國外,尤其在美國,一般的工作都相當的緊張,那邊同修們念佛,多半利用在駕車。他上下班的時候需要駕車去,往返總得要一、兩個小時,他就在車上念佛。所以,很多人早晚課都在車上做,早晨上班去,車上做早課,下午下班回來,在車上做晚課。他沒有時間,采取這個方法。 或者十分忙碌之人,你修十念法。十念法是盡一口氣叫一念,這一念當中佛號不拘多少,一口氣叫一念,念十口氣,不要多也不能少,十口氣。因為這種念法要念多了傷氣,所以十念是個非常標准的修行法,這費時間不多。早晨起來,洗臉漱口之後,在佛像面前用這個方法來修,如果沒有佛像,面對西方心裡面觀想阿彌陀佛也行;晚上在睡覺之前,修這個十念法。也是從今天起發心,一直到最後這一天,命終之前,這個早晚課誦一堂都不缺,這個符合一向專念,不能夠缺。不能說是今天忙了缺一堂,明天再補,不可以,不能夠補的,這是特別要注意到的。你念經,我今天少念一點,明天多念一點,可以的;早晚課不可以的。早晚課沒有說是我今天這十念我少念十句,明天我念二十句,我補出來,這不可以,這個是一向專念功夫斷掉了。 所以諸位同修發心作早晚課,開頭發心不要發得太勇猛,太勇猛做不到,到以後慢慢都斷掉了。今天實在是忙,菩薩面前請個假,明天我再補!到明天更忙,菩薩,後天我再補!補個兩三天累積了,補都補不過來,算了,跟菩薩也不見面了,就算了,這樣情形的人很多,我都見得很多。所以開始訂功課,訂得愈少愈好,少慢慢往上加,這是好現象;訂的多了,逐漸往下退轉,這個現象不好。所以開始學佛,發心不要太勇猛,要守這個原則。 【更下,則如觀經所說惡逆之人,臨欲命終,得聆聖教,至心悔改,十念稱名,亦得往生,故雲十念必生也。】 這一段就是十八願的精髓,可是我們要知道,一定要搞清楚,千萬不能夠發生誤會。否則的話,你要是聽錯了意思,你將來念佛不能往生,我在這裡聲明,我絕對不負責任,你把意思聽錯了。《觀經》上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是一生無惡不造之人,惡逆,造的是十惡五逆罪,這種人照理說決定墮地獄。他在臨終的時候還沒斷氣,快要死了,還沒斷氣,他要是有這個緣分遇到善知識,這個善知識開導,叫他「你趕快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他馬上就相信,馬上就願意,知道自己一生所造的罪業太重,真正用忏悔的心來念阿彌陀佛的名號。這個十念不是平常的一口氣是一念,這就是十句阿彌陀佛他也能往生,這是《觀經》上講的下下品往生。 我剛才特別提醒諸位同修,你不要看到經上有這一段經文,「不要緊,我這一生多造點罪業,到臨終時還來得及」,你要是這麼想的話,那你這一生決定墮阿鼻地獄。經上說了,這個造五逆十惡的人,一生沒有遇到佛法,你們現在已經遇到佛法,已經聽講這部經,這個路走不通,你們沒分。你們最低限度要早晚修十念法,這一條你們都沒有分,因為你們已經聞到佛法了。這是這個人一生沒有聞到過佛法。 像歷史上唐朝的張善和,張善和就是這個樣子。臨命終時地獄相現前,張善和是殺牛的,屠戶,一生殺牛。臨命終的時候看到許多牛頭人來問他討命,這是地獄相現前。他很幸運,他神智清楚,他沒有迷惑,大叫「救命、救命」。這是緣好,他一喊救命,剛好有一個法師從他家門口過,聽說裡面喊救命,這法師就進來。「什麼回事情?」張善和講好多牛頭人來問他討命,這個法師就點了一把香拿給他:趕快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他就大聲的念,念了十聲,他說「牛頭人不見了,阿彌陀佛來接我了」,他往生了。 所以諸位想想,他這個緣我們能保證遇得到嗎?我們能保證在臨命終的時候頭腦清楚嗎?這是第一個條件,頭腦要清楚。病重的時候,家人眷屬都不認識,那就枉然了,那一點辦法都沒有。所以第一個條件,他頭腦清楚。第二個,正好在這裡遇到善知識,提醒他念佛。第三個,他真正忏悔,知道一生做錯了,痛改前非,這樣才能夠感得佛來接引他。這是臨終十念往生必須具備的三個條件。我們想想幾個臨命終的人得到這三個條件?最大的一個難關,差不多臨終的人十個有九個是迷惑顛倒,講什麼他都不知道,這是一點辦法都沒有。張善和這樣的往生,可以說是他過去生中他念佛的善根現前。如果沒有過去世深厚的善根,哪有這麼巧的事情被他遇到? 今年華盛頓D C周廣大先生往生,跟張善和的情形差不多。但是周先生他是開面包店的,他沒有殺生,他念佛的時間長,三天三夜,三天三夜西方三聖從雲彩裡面下來接引他往生,三天三夜。他也沒有皈依,他也沒有受戒,三天三夜把阿彌陀佛就念來了。所以至心,他真正發願求生淨土,這個心就是無上菩提心,這個心就具足三皈五戒,就具足,皈、戒就具足了,何況念一聲南無阿彌陀佛!「南無」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就是皈依,南無阿彌陀佛就是皈依阿彌陀佛,念念都有皈依,這是同修們必須要注意的。 真正發心學佛了,一定要學「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一定要斷惡修善,到西方極樂世界,高增品位。早一天成佛,到十方世界去度化眾生,這才符合彌陀無盡慈悲的大願。後面這一段,特別提醒我們: 【行者應知,一向專念,指從初發心念佛,直至最後一念也。】 就是念佛的同修應該知道,我們現在發心念佛,一直到最後那一口氣,我們還是念這句阿彌陀佛,所以平常阿彌陀佛要念的熟。如果你真正發心修學這個法門,你要知道,從前我們念很多經很多咒,現在發心念佛,一定要把那些咒統統放下。還有一些同修,在沒有皈依之前還拜了很多鬼神,家裡還供了很多神像。所以也都常常來問,他說我現在皈依了,我現在不拜那個神,那個神會不會怪罪我?會不會來找我麻煩?心裡頭憂疑不絕,這些都是人之常情。如果你對於事實真相要明了的話,你就不會有顧忌,不會有憂慮了。要知道阿彌陀佛,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都恭敬贊歎,何況於鬼神?這是一定道理! 我們今天念阿彌陀佛,發心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而且這一生是決定去的了的。你想想看,這些鬼神見到你老遠都跪在地下給你頂禮磕頭,你是肉眼凡夫看不到。你要看到的時候,你走到神廟旁邊過一過,那些神都出來迎接你,都在旁邊頂禮膜拜,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這些鬼神決定不會再來干擾你,他保護你、護持你都來不及,怎麼會敢來害你?不可能的。除非是什麼?你今天發心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過了幾天退了心,你一退心,鬼神就瞧不起你了,會找你麻煩。你過去拜我,這幾天你不拜我,你把我趕走了,你現在又不能到西方極樂世界去,那我可以對你下手了。所以你的願心不退,鬼神恭敬,這是我們要知道的。 【而其關鍵實在最後。】 最後的一念決定我們往生,也決定我們的品位。所以這非常重要。 【反之,如有人念佛數十年,或於最後階段,輕視持名而改行他法。】 反過來看,去學別的法門,念了多少年,到最後他不念了,他改別的法門去了。 【或於臨終不欣極樂,而戀世間,未能念佛。】 到了臨命終時怕死,不想到西方極樂世界去,這都是退心。 【是則不名一向專念也。】 這不符合經裡面的標准,所以他不能往生。這一段我要特別提醒諸位同修,要特別的注意。為什麼?因為我們在過去生中就犯這個毛病,所以落得今天這個地步。我們念佛不是現在才發心的,不是這一生才發心的,我們與阿彌陀佛的因緣非常的久遠,生生世世都念佛,也都求生淨土。那個求生是有口無心,口裡要求生,心裡實在不想去,所以生生世世都沒去得成。這些話講我們從前的現象,這個要值得注意,如果今生還犯這個毛病,那這一生又空過了,這就很可惜。 明白這個事實真相,我們這一生一定要好好的把握住,決定不再犯老毛病。不犯老毛病就是把世緣,世間種種的境緣,境是物質環境,緣是人事環境,一切人與物要看淡一點,不要看得太濃,看得太濃臨命終時捨不得、放不下。平常看得愈淡愈好,不要認為看得這麼淡,好像這個人絕情寡義,確實是有點這個樣子,但是往生容易;你愛情太重,往生就發生障礙。所以經上一再提醒我們娑婆世界眾生說,「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淨土」,你愛情重了就要搞六道輪回,就要搞三惡道。所以,愛情不是好東西,生生世世害我們害得這個樣子,還捨不得離開它,這是太愚癡了,一定要覺悟。 佛菩薩不是沒有愛情,佛菩薩是有真正的愛情,但是在佛門裡頭不用這兩個字,為什麼?怕跟凡夫這個愛情混合在一起搞不清楚,佛的愛情他的名詞叫「慈悲」。慈悲就是我們凡夫講的愛情,是一樣的意思。慈悲是什麼?有理性的愛,他有智慧,他覺而不迷,覺而不迷的愛就叫做慈悲;凡夫的愛是迷惑顛倒,實在講那個愛是假的,不是真的,大家不要上當!為什麼是假的?今天愛愛得不得了,明天兩個又鬧成冤家對頭,你說這個愛不是假的嗎?你看看現在國內國外報紙上常常登的,愛得不得了,兩個人結婚了,結婚還沒多久,上法庭裡打官司要離婚,這不是假的嗎?哪有真的! 所以你要曉得世間人心不真,他心是假的,什麼都是假的。說得再好,姑妄言之,我們也姑妄聽之,不要認真,你認真決定要上當。佛菩薩給你講的話可以認真,為什麼?佛菩薩用真心,他說的話是真實的。六道凡夫用的是妄心,所以說的話都不能很可靠,都靠不住,不要當真。這些是事實真相,你要把事實真相搞清楚,你對於世緣逐漸就冷淡了。 如果你真正喜歡這個人,一定勸他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為什麼?才能夠常常在一起。不生西方極樂世界,這一個輪回,各人走各人的,不知道走到哪裡去了?想將來再碰頭,不知道要到哪一生哪一劫!不容易!確實不容易再遇到,因為每個人造的業不相同,六道輪回隨著業力牽著去了。所以這一生相聚在一塊,下一生再相聚在一塊,不容易,太難太難!不曉得要經過多少個大劫,或許才碰到一次,所以很不容易。這是珍惜人生,珍惜佛法,尤其是珍惜這個無比殊勝的法門。底下一段說: 【或疑念佛何以有如是功德。】 大師這是給我們假設一個問答,或者有人疑惑,實在講有這種疑惑的人不少,真是大有人在,懷疑念佛哪有這麼大的功德?一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圓證三不退,從一個五逆十惡這樣重罪的凡夫,一生能成佛!所以這個法門叫做難信之法。下面這一句給我們說得很清楚。 【因能念所念,皆是實相故。】 前面我們在第二章跟諸位報告過,這部經的理體就是實相。阿彌陀佛的名號是實相理體的德號,能念之心是實相,所念的佛號也是實相,因此它的功德就不可思議了。下面引用蕅益大師的開示: 【要解雲,無量光則橫遍十方。】 光是光明,代表實相理體。 【無量壽則豎窮三際。】 光代表空間,壽代表時間,時間有過去、現在、未來,這個叫三際。 【橫豎交徹,皆法界體。】 就是我們今天所講的時空,整個時空就是法界的本體。 【舉此體作彌陀身土。】 阿彌陀佛的法身,阿彌陀佛的常寂光淨土,就是這個。 【亦即舉此體作彌陀名號。】 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就是真如本性理體的名稱。 【是故彌陀名號,即眾生本覺理性。】 本覺理性就是我們自己的真如本性。所以古德也常說「自性彌陀,唯心淨土」,自性、唯心都是說的本覺理體。 【持名即始覺合本,始本不二,生佛不二。】 持名念佛剛才講,我們能念的心是始覺,所念的佛號是本覺。當我們發心念佛的時候,就是始覺合本覺,始覺與本覺是一個覺,不二。 【故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也。】 道理在此地,所以念佛的功德無量無邊,不可思議。 【故名號功德不可思議,起心念佛,是為始覺;所念之佛,正我本覺,正顯持名功德不可思議也。】 蕅益大師答覆這個疑問,可以說給我們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末後這一段是勸勉我們: 【一句彌陀,人人能念。】 不難!哪個人不會念? 【個個可行。】 這就是這個法門特別殊勝之處。其他法門未必是每個人都能夠修學的,唯獨這個法門人人可以修,人人可以學。不但人人可以修學,而且保證人人可以成就,這是其他法門裡面所沒有的。 【名召萬德。】 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這六個字裡面包含著無量無邊的功德。 【妙感難思。】 感是感應,奇妙的感應,微妙的感應,不可思議。 【從有念巧入無念,即凡心頓顯果德。】 巧是巧妙、善巧。凡是凡夫,我們是博地凡夫。頓是快速,非常快速將如來果地上的功德就能夠顯示出來,就能夠得到無邊的受用。 【如疏鈔雲,齊諸聖於片言,越三只於一念。】 《疏鈔》是蓮池大師作的。齊是等齊,諸聖是講文殊、普賢、觀音、勢至、彌勒菩薩這些等覺菩薩。片言就是一句佛號,我們用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就在這一生當中跟等覺菩薩平等;齊就是平等的意思,可以能跟他平等。越三只,三只是佛在經上常講,我們凡夫修行成佛需要多少時間?三大阿僧祇劫。這三大阿僧祇劫是怎麼個算法,我們要清楚。說實在話,我們從無量劫之前就開始學佛,生生世世斷斷續續,不止三大阿僧祇劫,說實在的話,經過無量劫了! 這無量劫以來,我們為什麼還是這個地步?為什麼沒有成就?經上佛又講,三個阿僧祇劫就成就了,諸位要曉得,三個阿僧祇劫從哪裡算起?這個要知道。是要從證得位不退那一天算起,也就是小乘初果,你哪一天證得小乘初果,從這天算起,三大阿僧祇劫可以成佛。在大乘圓教就是初信位的菩薩,圓教初信等於小乘的初果,從這一天算起。由此可知,我們無量劫以來生生世世修行,從來就沒有一次證得初果,如果你要是證得初果,你今天決定不在此地聽經了。今天還在此地坐著聽經,那就是你無量劫來修行,每次修行都沒證得初果。沒證得初果就退,退到凡夫位上去了;證得初果之後,不會再退到凡夫,從那天開始算起三大阿僧祇劫。這是講修其他的法門要這麼長,修淨土法門不需要,一生這問題解決了。所以說越三只於一念,就憑著一句南無阿彌陀佛超過了三大阿僧祇劫,這個難得。所以這個法門是: 【極圓極頓,至簡至易。】 簡是簡單,易是容易,簡單到了極處,容易到了極處。 【故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不但為本經之綱宗,實亦為一大藏教之指歸也。】 所以不但是本經綱領、宗旨,實在講也是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整個《大藏經》的指歸。所以古人說,「千經萬論,處處指歸」,這是有道理的。到這個地方是把本經的宗旨報告完了,下面則是講歸趣,「明趣」。宗旨是修行的方法,依照這個方法修行,我們得什麼結果?這個結果就是歸趣,這些統統都要曉得。知道之後,才曉得我們用這個方法來修行,將來會得到什麼好處,得到什麼利益,我們的功夫沒有白費,所謂功不唐捐! 【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之所歸。】 歸是歸宿,指歸。 【在於往生極樂淨土,證三不退,故本經以圓生四土,迳登不退為趣。】 這是歸趣。下面要說明一下,四土是什麼?圓生四土,圓生是一生一切生。像我們帶業往生的,生凡聖同居土,雖然生凡聖同居土,同時也生方便土、實報土、寂光土,一生一切生。那些華藏世界的大菩薩們,像文殊、普賢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他們生實報莊嚴土。雖然生實報莊嚴土,他同時也生方便土,也生同居土。所以我們到那個地方才一天到晚見面,當中沒有障礙,這叫圓生四土。凡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不管什麼樣的人,統統都是圓生四種淨土。這個現象是十方諸佛世界裡面所沒有的,找不到的,佛在一切經論裡面也沒有這麼說過的,只有這個經上有,所以這個法門叫難信之法。相信的人有福了,不相信,善根福德不夠,他不相信,相信的人有福。我們看底下一段,「略明四土往生之相」。第一: 【凡聖同居土。要解雲,此土凡聖之同居,遜於極樂者有四。】 每尊佛都有四土,釋迦牟尼佛也有四種淨土。但是釋迦如來,這是我們的本師,我們娑婆世界的四土跟西方極樂世界的四土比一比,不一樣,有很大的不相同。但是除西方世界之外,十方諸佛的四土跟我們本師的四土出入不大,也就是大致上是差不多的。這裡有個比較,凡聖同居土,第一個是: 【暫同。】 暫時相同。 【二乘證果便入滅。】 他就走了,不跟你同了。二乘是聲聞、緣覺,他證初果、證二果、證三果,在我們這個世間跟我們是同居土。他要證到阿羅漢,他超越三界了,他不再跟你同居。可見得是暫同,不是永久的同居,暫時相同。 【大權菩薩機盡則不示現。】 確實我們這個世間有許許多多佛菩薩示現到我們人間來,跟我們住在一起。像在歷史上我們知道的,永明延壽禅師是阿彌陀佛再來的,善導大師也是阿彌陀佛再來的,智者大師是釋迦牟尼佛再來的,傅大士是彌勒菩薩再來的,布袋和尚也是彌勒菩薩再來的,像最近的印光大師是大勢至菩薩再來的。應化到我們世間,他來度眾生的,這些眾生就是根熟的眾生,他都得度了,再沒得度了,他就走了。 也許有人問說,怎麼沒得度?我們都很想佛菩薩來度我們。實在講我們的根性不成熟,遇到佛菩薩,他給我們講,我們不相信!真正相信依教奉行的,遲早都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了。所以他度眾生,有緣的眾生統統度盡,他也走了,他不會再在這個世間,這都是暫同,不是永久的同。這一段是講我們娑婆世界,下面再看西方極樂世界。 【彼土同居。】 彼是西方極樂世界。 【則與諸上善人俱會一處,直至成佛。】 這個同居才殊勝。諸上善人,西方極樂世界都是善人。上善是指什麼?是指等覺菩薩,善當中最上的,等覺菩薩。西方極樂世界等覺菩薩太多了,數不清!這些菩薩在西方極樂世界都是修成的,他用了多久的時間?大小本都給我們說,彌陀在西方示現成佛到現在才只十劫。十劫不算長的時間,居然修成等覺菩薩,就憑這一點我們也不能不到西方世界去,因為等覺菩薩就等於成佛,就是成佛。 佛在經上常講的,證到初果以上,三個阿僧祇劫才能成個佛,成什麼佛?藏教佛,地位不高。天台家講佛有四種佛,藏、通、別、圓,他是成最低級的藏教佛,就是小乘裡面的佛,都要修三個阿僧祇劫。三個阿僧祇劫跟十劫不能比,他那邊十劫居然是圓教等覺菩薩,比藏教的佛高得太多了,十劫就成功了。你們諸位同修好好的算算這個帳,我的算數算是不太行的,我覺得十劫跟三個阿僧祇劫不能相比!你就曉得西方極樂世界成佛快!十方世界去往生的,像我們這種身分的人太多了,到他那裡去十劫,人家就到了等覺菩薩的位子,這是我們捨棄西方世界到別的世界修行決定辦不到的。所以大家要把這個事實真相搞清楚,你才曉得西方淨土是非去不可,不能不去。這是第一個他方同居土比不上極樂世界的。第二: 【難遇。】 這是緣上講。 【雖有聖者,現居此土,不易見聞親近。】 這是講我們這個世界,我們這個世界真的有佛菩薩住在我們世間。像唐朝法照禅師在五台山遇到文殊、普賢;觀音菩薩在普陀山。「三昧水忏」,我聽說這邊同修很喜歡拜忏,三昧水忏講的悟達國師,悟達國師遇到迦諾迦尊者,那是阿羅漢,住在四川。實在講,只有極少數有緣的人才能遇到,普通人遇不到。近代虛雲老和尚去朝五台山的時候,在路上好幾次遇到大難,文殊菩薩化身來幫助他。很少數的人見到,雖同居不常見。 【彼土則皆如師友,朝夕同聚。】 西方極樂世界不一樣,這些菩薩、阿羅漢天天在一起,天天見面,從不離開。這是我們同居土比不上他的。第三: 【希少。】 我們這個世間雖然同居,聖賢人很少。 【聖者如珍如瑞,希有難逢。】 幾個人在一生當中遇到菩薩,遇到羅漢?沒遇到過。 【彼土則其中多有一生補處,其數甚多,非是算數所能知之,但可以無量無邊阿僧祇說。】 這是《彌陀經》上的經文,拿來做證據。西方極樂世界這些諸上善人,就是等覺菩薩,沒有法子計算的,太多了,比我們去往生的人數多得多。這是十方世界比不上的第三條。第四: 【所作不同,此土眾生輪轉六道,升沉無定。】 我們這個世界,這些眾生心裡面想的是什麼?口裡面說的是什麼?身體做的是什麼?統統是造六道輪回的業。身、口、意三業都在造罪業,哪有不墮輪回的道理?這個世界的人統統在造六道輪回。六道輪回從哪裡來的?自己造的,自己不造六道輪回,沒有六道輪回!所以,六道輪回是一切眾生共業所感現的這麼一個境界,真是自作自受。我們再回頭看看西方世界,西方世界的人跟我們完全不一樣。 【彼土則同盡無明,同登妙覺。】 他們那個世界每個人造什麼業?他們造淨業,不是惡業,也不是善業,他們在造淨業,他們在造成佛之業,在造普度一切眾生之業,跟我們不一樣。我們這個世界每個人造的業不相同,西方極樂世界那些人造的業相同的,向一個目標精進,成佛之道。這是大師略舉出這四大端,說明十方世界諸佛的凡聖同居土,比不上西方世界的同居土。再看第二: 【方便有余土,念佛功深,離雜亂心,專念一句名號,心口相應,字字分明。心不離佛,佛不離心,念念相續,無有間斷,如是念佛,名事一心。】 功是功夫。這幾句話要記住,這是講我們念佛的功夫。你說佛號要怎麼念法?這是最簡單、最要緊的開示,《觀經直指》上說的。《觀無量壽經直指》是清朝乾隆年間慈雲灌頂大師所造的,他的注解。他注解上有這麼一段話,說「念佛求生為解冤釋結之要訣」,我想這句話是我們每位同修非常關心的。我們都曉得我們有很多冤親債主,冤親債主常常來找麻煩,因果報應。我們害了他的命的要償命,欠人家錢要還錢,這些冤親債主生生世世不曉得有多少,只要有機會碰到,總是來找麻煩。這個怨怎麼樣能把它解開?這個結如何把它化掉?灌頂大師告訴我們,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你有真信切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念這一句阿彌陀佛,所有冤親債主的結統統化解掉。 他這個話我們聽了以後,仔細去想想,真的一點都不錯,這些冤親債主不但不來麻煩你,而且希望你趕快成就。為什麼?你成就了,他就得度。因為你一到西方極樂世界,你生生世世的冤親債主你統統看到,你有天眼通、有天耳通、有他心通。這些冤親債主跟你有緣分,所謂是「佛不度無緣之人」,他跟你沒緣你就沒法子度他。這個緣,善緣也好,惡緣也好,只要有緣就會得度。佛不度無緣之人,你有緣分的人這麼多,你就可以去度他。所以,冤親債主希望早一天你成佛,你來度我,他不會障礙你,不會給你找麻煩。 我們自己的修學要認真,一定要念到心口相應,口裡面有阿彌陀佛,心裡頭也得要有阿彌陀佛,所謂是「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心裡頭要有佛。念到心不離佛,佛不離心,念念相續,無有間斷,這就叫事一心。這是事一心功夫最淺的,我們常講功夫成片,功夫成片是事一心最淺的。 【若達此境界,雖不求斷惑,而見思煩惱,自然斷落,則橫生極樂方便有余土。】 達是到達,你念佛功夫到了這個程度。這個境界,功夫繼續不斷下去,先是伏煩惱,伏久了之後煩惱自然斷了,自然沒有了,這就得到事一心的上品。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不生凡聖同居土,生到方便有余土,比前面地位要高。第三: 【實報莊嚴土,憶佛念佛,歷歷分明,行住坐臥,唯此一念,無第二念,不為貪瞋癡煩惱諸念之所雜亂,是名事一心。】 這句話就是講的不夾雜,決定沒有夾雜,功夫純,純而不雜,這是事一心。 【事上即得,理上未徹,屬定門攝,未有慧故。】 這是得定,得念佛三昧,智慧沒有開,所以它是屬於事一心。事一心再往上提升一步,也就是: 【更進一步,於自本性,忽然契合。】 這就是禅家講的見性,明心見性了。可見得我們用念佛的功夫,念到純熟的時候可以明心見性,這種方法比禅宗裡頭來得殊勝。禅宗裡面,方法用錯了容易著魔障,用念佛的方法決定不著魔障,穩穩當當。這是這個法門的好處,非常穩當,而且還有更大的利益。禅宗要不到明心見性沒有成就,不能算成就;我們這個法門只要念到功夫成片,不見性也沒關系,可以往生凡聖同居土,這是禅宗裡頭沒有的。所以,這個法門保證成就,你的功夫淺深沒有關系,統統都可以成就,沒有一個不成就的;禅宗裡頭沒有保證。所以一契合就見性。 【了知能念所念唯是一心。】 能念的是始覺,所念的是本覺,始覺、本覺是一不是二,一心,能所一如。 【不住有念,不落無念。】 到這個時候我們要問,他還念不念?他還念。所謂是「念而無念,無念而念」,他還是念。但是他那個念跟我們凡夫念決定不一樣,那一句阿彌陀佛,音是一樣的,意境不一樣;人家是理念,我們是事念。 【如疏鈔雲,若言其有,則能念之心,本體自空,所念之佛,了不可得。】 有是講有念,你要是說他有念,他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不著相,他不動心。 【若言其無,則能念之心,靈靈不昧,所念之佛,歷歷分明。】 這是理一心不亂的樣子,理一心不亂的境界。我們雖然眼前沒有達到這個功夫,這個境界我們要知道。知道這個境界之後,有個很大的好處,那就是把我們念佛功夫不斷向上提升,不會終止在一個低階層。曉得我到了一層樓,上面還有一層,再爬上去,爬上去知道上面還有一層,可以不斷把自己的功夫向上提升,增高品位。到西方世界成佛快速,也就是說西方世界不必住十個大劫你就可以成佛,很快就可以成佛。這是勉勵我們自己要真正用功,要真正努力,唯獨這個事是真正的事實。 世間事都是假的,我們把精神、把體力用在這個世間事上,縱然講賺錢,好,全世界的錢都給你賺去了,你滿不滿足?試問問你將來死的時候,能不能帶一個銅板去?一樣也帶不去,你又何苦?所以在這個世間,衣食足就夠了,不要再去辛苦。希望把那個辛苦轉過來念佛,因為念佛是真的,是你全部帶得走的,你搞世間其他的事業,沒有一樣能帶得走,唯獨念佛增高你自己品位,這是帶得走的。所以,世出世間事一定要看清楚,哪是真的,哪是假的?哪是真實的利益,哪個是假利益?聰明人、覺悟的人、有智慧的人要做真事,不要去做假事,這點非常重要。 【無念而念,念而無念。】 這是講理一心不亂。 【言思路絕,不可名狀,唯是一心,清淨本然之體。】 言是言語,思是思想,這個境界不但言語說不出來,想也想不到。所以「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唯有你自己契入這個境界你才會知道,你不契入這個境界你不曉得。古德說,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我喝這一口水,你問我這水熱不熱?我說熱,熱到什麼程度?你不知道。你必須嘗一口,你才曉得它熱的程度,你嘗這一口,你也沒有辦法告訴別人。這個境界一定要自己親證,沒有證到這個境界說不出來,也無法想像的。不可名狀,沒法子說,就像《楞嚴經》上講的「清淨本然」,清淨本然之體。 【更有何法而得雜亂,是名理一心。】 這個境界就是六祖大師在黃梅所證得的,「何期自性,本來清淨;何期自性,本不動搖」,就是這個境界。這是理一心境界。 【屬慧門攝,兼得定故。】 有慧一定有定,有定不一定有慧,所以有定沒有慧是事一心,定慧等持是理一心。理一心是: 【念佛若達理一心,破一分無明,則生實報莊嚴土。】 實報就是真實的果報,是諸佛如來自受用的淨土,他自己享受的,自己的生活環境,自受用淨土,所以叫實報莊嚴土。 【同時分證常寂光淨土。】 就是常寂光淨土,因為常寂光土是理不是事,在事上證得實報土,同時也就證得理上的常寂光淨土。下面一段還得把常寂光淨土簡單的介紹一下。 【常寂光土,法身佛所居之土,名為常寂光土。】 實在講,法身沒有身相,常寂光土也沒有土相,因為它是個理體。前面三種淨土是事,這事相從哪裡來的?是這個理上生出來的。如果用現代哲學的名詞來說,前面三土是現象,常寂光土是宇宙萬有的本體,這是講本體,也就是真如本性。 【要解雲,實相之體,非寂非照。】 實在講,任何的名詞統統加不上,雖然非寂非照, 【而復寂而恆照,照而恆寂,照而寂,強名常寂光土,寂而照,強名清淨法身。】 由此可知,諸佛的清淨法身與常寂光土是一樁事情,統統說的是真如本性,萬法的本體。 【故知身土不二,皆屬強名。】 強是勉強,不得已用一個名詞來稱它。 【寂照同時,非思量境。】 這個境界就是經上常講不可思議。下面把常寂光三個字分開來說。 【常,法身德,法身常住故。】 這是講三德秘藏,常是講的法身。法身常住,不生不滅,本來不生,哪裡會有滅!這是我們真正的自己。禅宗裡頭常說「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本來面目就是常住法身,這是真正的自己。 【寂,解脫德,塵勞永寂故。】 寂是清淨寂滅。塵勞永寂,也就是六祖所講的「本來無一物」,心地清淨至極,決定沒有一個妄念。塵勞就是煩惱、妄想、分別、執著,永遠斷掉了,永遠沒有。 【光,般若德,智光遍照故。】 光是智慧。你只要證得寂光淨土,盡虛空遍法界一切事相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這個智慧、能力從哪裡來的?是你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不是從外面來的。我們今天做凡夫很可憐,我們人人都有常寂光,常寂光現在也沒丟掉,雖有常寂光而不能證得。為什麼不能證得?佛給我們說得很明白,「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這是佛在《華嚴經》上說的。我們有妄想,我們有執著,只要你有妄想、有執著,你就不能證得。妄想是什麼?是所知障。執著是什麼?是煩惱障。兩大障礙把自己的常寂光障礙住了,雖有不能現前,不得起用,雖然本來是佛,可是現在是生死凡夫。所以佛法的修學,修什麼?恢復我們自性常寂光而已,沒有別的。自性常寂光恢復了,就叫做圓滿菩提,就叫成佛。所以底下說: 【涅盤三德,如來秘藏。】 秘是秘密,藏是含藏。但是諸位要知道,這涅盤三德,如來秘藏,原來是我們自己人人具足,個個不無,現在就等待著將我們的自性三德秘藏,把它開發起來。現在佛教給我們一個最巧妙的方法,用什麼方法開發?信願持名,用這個方法。不要再用別的方法,就是這一個方法,就很快的把我們的三德秘藏開顯出來。這是常寂光土。底下這一行把它念掉: 【等覺大士,歷盡四十一品無明,更破最後一品生相無明,法身全顯,圓證三德,徹本心源,究竟清淨,證入常寂光土。】 等覺菩薩,圓滿證入常寂光就是成圓教的佛果,也就是我們經上常講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圓滿的證得。好,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無量壽經玄義 (第八集) 1989/11 新加坡 檔名:02-004-0008 諸位同修,請掀開經本第十九面,第七行,從第三段看起: 【凡夫帶業往生同居土,以親聞佛訓故,無退轉故,壽命無量故,故必於此一生,圓斷諸惑,圓淨四土,故生同居,亦即生上三土,故曰圓生四土。】 前面將西方極樂世界四種淨土,給諸位做了個簡單的報告,今天這一段是做了個總結,這個總結非常的重要。因為往生西方淨土與十方如來的淨土都不相同,不同的地方在哪裡?就是『圓生四土』,就是這一句。我們知道十方淨土都是有隔礙的,隔是間隔,同居土裡面沒有方便有余土,方便有余土裡面也沒有實報莊嚴土,它是一層一層,當中是有間隔、有障礙的;唯獨西方淨土很特別,它沒有隔礙。沒有隔礙,換句話說,四土有沒有?有!確實是有,雖有,它當中沒有間隔,沒有障礙,四土好像是在一起。所以一生一切生,這是與十方諸佛淨土大大不相同的處所。 在結論裡面告訴我們,這幾句話非常之好,當然最重要的是我們凡夫。我們一品煩惱也沒有斷,帶業往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當然是凡聖同居土。雖生到凡聖同居土,我們每天見到阿彌陀佛,每天見到觀音、勢至、普賢、文殊、彌勒這樣的等覺菩薩,天天見面,天天聞法。聞法是從來沒有間斷的,不但阿彌陀佛說法不間斷,西方極樂世界依報正報統統說法。在《觀經》裡面我們見到,西方世界寶樹非常之多,處處都有七寶行樹,樹下佛都在那裡說法,都是阿彌陀佛。 在西方極樂世界,彌陀的化身無量無邊。如果不懂得這樁事情,也許我們會懷疑,阿彌陀佛說法在他那個講堂說法,西方世界那麼大,人那麼多,我們怎麼能跟阿彌陀佛見面?怎麼能夠親聽他說法?殊不知彌陀化身遍滿國土。像我們現在用電視,電視不是立體的,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現身就跟阿彌陀佛本人一樣。觀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現無邊身,處處為一切眾生宣說妙法,這真正是不可思議。所以此地講『親聞佛訓故』,佛的教訓,親聞佛的教訓。『無退轉故』,後面要跟諸位說明,什麼叫不退轉。『壽命無量故』,佛的壽命無量無邊,沒有法子計算,所有一切往生的大眾,壽命也跟佛一樣,無量壽。不但有情眾生是無量壽,無情的眾生也是無量壽,像西方極樂世界的樹木花草它也沒有凋謝。不像我們這個世界春生夏長,秋天樹葉就落了、凋零了,西方極樂世界沒有,所以這些樹木也是無量壽。 有這麼樣的殊勝,所以大師在此地告訴我們,『必於此一生』,這個法門是一生成就的法門,必定在這一生當中『圓斷諸惑』。惑是煩惱,佛在經上把這麼多的煩惱分成三大類: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分成這三大類。這三大類的煩惱,如果見思煩惱斷了,就證小乘阿羅漢果;塵沙煩惱斷掉,就是實教的菩薩,不是權教,是實教的菩薩,也就是真實的菩薩;無明煩惱要是斷盡,那就成佛了。這個地方告訴我們圓斷諸惑,圓是圓滿,三大類的煩惱統統可以在西方極樂世界一生斷盡。諸位想想,這就是一生必定證得圓教的佛果。 圓生四土,圓是圓滿,一絲毫欠缺都沒有,圓圓滿滿的,一生一切生。十方世界,九法界的有情不管是生到哪一個土,像華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們生到西方世界是實報莊嚴土,也同時生其他的三土;我們帶業的凡夫生凡聖同居土,同時也生其他三土,這叫圓生。這是他方世界裡面沒有的,唯獨西方極樂世界有這個特別的境界。底下說得很清楚,「故生同居,亦即生上三土,故曰圓生四土」。下面要把「不退」簡單的跟諸位介紹一下。 不退就是進步,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他為什麼一生成佛?實在說,真正的原因就是不退轉。我們這個世間修行成就很難,難在哪裡?難在進得少,退得多,確實進一步退十步,進進退退永遠沒進步,這是一樁很可怕的現象。我們在經上讀過,阿闍王子與五百大長者子,他們在過去生中曾經住菩薩道,曾經供四百億佛,這個善根不算少。可是釋迦牟尼佛成佛,他們還作王子、作長者,長者就是居士,你看看從菩薩退成這個樣子。阿闍王子這批人是這種情形,我們想想,我們在座的同修們跟阿闍王子沒有兩樣,你們過去也曾經發了菩薩心行菩薩道,也曾經供養幾百億佛。你要沒有這個善根,你今天怎麼能夠遇到這個法門?《彌陀經》上世尊告訴我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遇到這個法門一定是多生多劫善根福德因緣成熟,這個緣今天成熟我們才遇到。 如果我們在這一生當中再要不精進,換句話說,還是免不了要退轉。這一退就退了很大的一步,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們想想,來生能不能得到人身?很難!得人身是真難,失人身太容易了。人身失掉之後,差不多百分之九十以上都到三惡道去,三惡道的壽命相當之長。我們世俗人常講,人死了就作鬼,這個說法是很勉強的。六道輪回,你怎麼肯定他死了一定墮鬼道?其余還有五道,為什麼說他一定墮鬼道去?大家都這麼說法,想想看也不無道理,也就是說,人死了以後墮到鬼道裡面占大多數。鬼是什麼原因去的?貪心去的。你們看看這個世間人哪個人沒有貪心?沒有貪心不墮鬼道,沒有瞋恚心不墮地獄道,沒有愚癡心不墮畜生道。貪瞋癡! 我們看現前這個社會,中國、外國,貪瞋癡三毒增長,一年比一年厲害。我們就可以知道,他將來往哪裡去?必定往三惡道去,這就是說得很清楚、很明白了,不到西方去,就到三惡道去。這個路要自己慎重的選擇,如果要決定往生西方,不退轉非常重要。我們看底下一段: 【極樂勝於十方者,首在帶業凡夫,一生彼國,便不退轉。】 這是說極樂世界比十方諸佛剎土殊勝的地方,在哪裡?在不退轉。不退轉有三種,第一種是: 【位不退,入聖流,不墮凡夫。】 位是地位。佛在經上告訴我們,凡夫修行成佛需要三個阿僧祇劫,這三個阿僧祇劫就從位不退這個地方算起,他決定不會再退到凡夫地位。我們生生世世修行,實在講都沒有證到位不退,如果證得位不退,早就成就了,不會再到此地來了。生生世世沒有證得,所以一退還是退到凡夫,還是退到三途。這樣子生生世世所搞的是六道輪回,即使是出家受戒也沒有用處,出家受戒沒有證得須陀洹果,還是要輪回,還是要退轉。第二: 【行不退,斷見思,伏塵沙。】 這個『行』是講大乘菩薩行,就是修六度萬行。見思煩惱斷了,是阿羅漢以上的境界,塵沙惑雖然沒斷,他能伏住。 【恆度生,不墮二乘。】 不會退到小乘,就是菩薩,菩薩不會退轉到小乘。為什麼?諸位在此地要看出『伏塵沙』,他有這個能力。塵沙是比喻煩惱、習氣、誘惑之多,就像塵沙一樣。諸位想想,我們自己煩惱習氣,外面社會這六塵境界種種誘惑,我們會不會動心?果然不動心他就不會退轉到二乘;這些境界裡頭還會動心,還會受這個干擾,所以有許多菩薩退到小乘。小乘什麼?獨善其身,度不了別人先度自己。菩薩道難行,菩薩要修忍辱波羅蜜,樣樣都要能忍耐,《地藏經》上講的「閻浮提眾生剛強難化」,沒有很大的耐心沒有法子。所以菩薩能伏塵沙惑,不為外境所動;雖然塵沙惑沒斷,不為外境所動,他不會退到二乘。第三: 【念不退,破無明,顯佛性,念念流入如來覺海。】 這是最高的。與如來一切種智相應,也就是我們常講的,與無上正等正覺相應,這是不退裡面最高的境界。底下說: 【此土修證三種不退,位不退,藏初果,通見地,別初住,圓初信。】 位不退四教都有。藏教是初果,藏教就是小乘須陀洹果,通教是見地,別教的初住,圓教的初信,這統統都是位不退。第二: 【行不退,通菩薩,別十向,圓十信。】 行不退裡面,小乘沒有。通教菩薩位,別教十向,圓教十信。第三: 【念不退,別初地,圓初住。】 念不退,通教沒有,別教初地,圓教初住。這一段的講法統統依天台教義,詳細都在《天台四教儀》裡面。 【要解雲,五逆十惡,十念成就,帶業往生,居下下品,皆得三不退。】 這是蕅益大師說的,這幾句話我們要把它記住,這是顯示淨土的殊勝。五逆十惡在通常講是要墮地獄的,決定墮阿鼻地獄。前面跟諸位報告過,他在臨命終時,第一,他頭腦清楚,他不迷惑;第二,遇到善友,勸他念佛求生淨土;第三,他聽了之後,真正相信發願忏悔,十念一念都可以往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統統證三不退,這個不得了,這個果報不可思議。諸位想想看,得三不退最起碼的是圓教初住菩薩,別教的初地!這個諸位要知道,真正叫難信之法。你看他跳級跳得多快,跳得多高!從阿鼻地獄一下跳到圓教初住菩薩,這還得了,這不得了!圓教初住菩薩,在通常講,禅宗裡面講,明心見性了;不見性不是初住菩薩,初住菩薩是見到本性了。所以這個法門真正難信。 夏蓮居老居士在偈子裡頭說「佛說難信誠難信,萬億人中一二知」,實在是難信,教下許多大德看到這個都懷疑。所以本經所宣說的,全是如來果地上的境界,就是連等覺菩薩也不能完全知道,何況我們凡夫,這是我們應當要記住的,能夠相信,這個人的確是有福。我們相信的依據,信佛的聖言量,相信佛絕對不欺騙我們,佛教我們不妄語,他哪裡會打妄語?相信佛給我們講的句句真實。底下一節給我們說明: 【極樂不退之因緣有五。】 為什麼極樂世界不會退轉?那邊的緣好,我們這邊的緣不好,叫我們退轉的緣太多了。西方極樂世界只有叫你精進的緣,沒有退轉的緣。第一個: 【彌陀大悲願力攝持。】 換句話說,你在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時時刻刻照顧你,就像母親照顧嬰兒一樣無微不至,這樣來照顧你。因為阿彌陀佛有本領分身,西方極樂世界有多少人,他就可以分多少身,這個不可思議。我們在《無量壽經》看到,每個七寶樹下阿彌陀佛都坐在那裡講經,你想想看阿彌陀佛的身有多少?化身無量無邊,時時刻刻照顧你。這是願力的攝持,他這個願是兌現了,不是空願,願兌現了。第二: 【佛光常照,菩提心增進。】 佛的光明,佛光照注能夠滅罪,能夠消業障,能夠消無明,退緣當然沒有了,有這樣的功德,所以菩提心增長。第三: 【六塵水鳥悉演妙法,增其正念。】 西方極樂世界隨時隨處都聽到講經說法,所以西方極樂世界人沒有邪思、沒有邪念。我們今天宣揚正法的人太少了,俗話說得很好,「邪不勝正」,又說「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一般眾生我相信頭腦都相當的清醒,但是沒有聽到佛法,聽到那個邪法聽聽也不錯,他就去了。如果正法叫他聽聽,他比較比較,正法比那個高明,他自然就來了。所以今天,我們當前這個社會是個自由民主的社會,是個開放的社會。所謂開放,就是言論自由、思想自由、出版自由,這一自由,邪說比正說不曉得多了多少倍,這個事情麻煩大了。佛在《楞嚴經》上說得好,「末法時期,邪師說法,如恆河沙」,說正法的人是愈來愈少,說邪法的人是愈來愈多。你想想看,這個社會會有什麼樣的結果?這個結果就是空前的大劫難。災難怎麼來的?邪知邪見變現出來的,非常之可怕。 前幾天我去拜訪演培老法師,他見到我問我台灣的情形,他說你從台灣來,應知台灣事。我說:阿彌陀佛,我雖然從台灣來,台灣的事情我不知道。在談到對於時局的觀感,他老人家很關心,他問我,我向他老人家報告,我說:我們這一代的中國人很苦,對於全世界、對於歷史做了空前的犧牲奉獻。他就問我這個話怎麼講?我說:大陸上十億同胞在那裡試驗共產主義,全世界人都向往共產主義,我們中國大陸十億人在做試驗。經過四十年的試驗,證明這個主義行不通,這個主義帶給人很多的災難,這個主義行不通。我們這樣的犧牲奉獻,告訴全世界這共產主義行不通。現在台灣兩千萬同胞又在試驗民主主義,民主主義能不能行得通?我說還是行不通。為什麼?不管什麼大小事情都要打上街頭,搞的社會混亂,永無寧日。我說這個試驗到結果,民主主義也行不通。 他老人家問我:那你贊成什麼?我說我贊成還是有皇帝好。他說你是封建主義。真的,我贊成還是皇帝好,民主主義、共產主義都沒有從前皇帝好,這是真的,不是假的。從前皇帝,說老實話,我們中國昏君很少,你去看看歷史,昏君不多!皇帝十之七八都是非常的賢明,能夠顧慮到老百姓的生活,這好皇帝。皇帝用人才,提拔人才,替社會造福,替國家造福,替老百姓造福。民主制度底下沒有人才,你想想看,哪一個有道德、有學問的人會跑到街上掛個紅條子,「你們投我一票」,這說不出口!「我怎麼怎麼好」,你想想看,能說得出口嗎?說不出口!變成怎麼樣?好人你請他出來,他都不出來。 你想想看,當年諸葛亮住在隆中,劉備請了三次才把他請出來,一次、兩次人家不出來。為什麼?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無事,這個多清閒、多自在!作了官有什麼好處?什麼好處都沒有。從前作官廉潔,又不能貪污,天天動腦筋替老百姓造福,他什麼都得不到,所以他不願意去干。誰願意去干,那就是給大眾服務,犧牲奉獻,他們不太願意去干的。賢明的領袖,所謂禮賢下士,這樣子把他聘請出來,為社會、為百姓來服務。所以,以前作官的都是抱犧牲奉獻這種精神,都推辭。現在是搶著做,哪有這種事情!所以我這個頭腦裡頭的觀念,還是要出皇帝,天下才太平,皇帝不出來,我看天下是太平不了。 這就講到正知正見與邪知邪見,邪知邪見一泛濫,正知正見逐漸消失,這是社會上最大的憂慮。這樣的憂慮今天就擺在我們面前,我們怎麼辦?所以我前年第一次到新加坡,看到貴團這塊招牌,「新加坡佛教青年弘法團」,這個了不起!佛教確實需要青年來推動,佛法需要青年來弘揚,弘法團這個名稱也是廣博無邊。佛教青年弘法團這裡面內容,把整個大小乘、顯教密教、宗門教下統統包括盡了,這個名實才相副。確實,這個組織的任務、性質是要弘法利生、續佛慧命,是要達到正法久住,才不辜負這塊招牌,名實相副。 所以,我希望弘法團才生長,這是在生長的階段,還沒有到開花結果。這一個道場不夠用,至少要十個、二十個。為什麼?我們有十幾二十個宗派!現在第一個淨宗學會成立,淨土宗,一宗;我們弘法團總不能說只弘揚這一宗,弘揚這一宗的話不能叫弘法團。淨宗學會成立了,看什麼時候再成立禅宗學會、賢首宗學會、天台宗學會、法相宗學會、律學會。逐漸逐漸大小乘各宗各派都成立了,這裡面培養有修有學的年輕的法師。 我跟諸位說,法師不一定要出家,在家也叫法師,你來修學佛法弘法利生,在家也叫法師。出家人的專稱,只有比丘、比丘尼是出家人專稱的;和尚、法師,男女老少、在家出家統統可以稱的,和尚也可以稱的,在家人可以稱。和尚是印度話,翻成中國意思是親教師,就是我們中國人稱老師,學生對老師,學生稱老師。我們學佛法,傳授佛法的這個人就是我的和尚,是我的親教師。我學佛,我的親教師就是在家人,李炳南居士,我稱他和尚,孔德成先生也稱他和尚,他沒有出家,他是在家居士。所以諸位要曉得,和尚跟法師在家人可以稱,比丘跟比丘尼、沙彌、沙彌尼這個在家人不能稱,決定是要出家的。所以有些人家庭裡面,看到你學佛就怕你當和尚,你說當和尚沒有關系,和尚可以不要剃頭,要跟他講清楚,和尚就是老師。 學了佛一定發心當和尚,要發心做老師,要來講經說法,弘揚佛教,教化眾生,這樣社會正知正見的人就多了,邪知見就不怕。剛才說了他們會比較,這一比較,他就會修學佛法,遠離邪法。可見得弘法團的使命是何其的偉大!這個使命非常之重,也非常之遠,任重道遠。這也是我期望你們貴團以及每位同修,你們多半都是弘法團的團員,也是淨宗學會的會員。我們能夠體察阿彌陀佛、本師釋迦牟尼佛普度眾生的大慈悲願力,我們要把這個慈悲願力發揚光大,救度這個世間苦難的眾生。這是說第三條的六塵說法。第四: 【純諸菩薩以為勝友,外無魔邪,內無煩惱。】 西方極樂世界沒有外道、沒有魔,統統是菩薩,前面跟各位報告過了。諸佛剎土都是十法界,西方極樂世界只有一法界,菩薩法界,而且統統是普賢菩薩。我們在經上讀過,這些菩薩「鹹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統統都是普賢菩薩,也就是從初信位到等覺,五十一個位次全是普賢菩薩。這個世界是無比的殊勝,你沒有惡友,所以你不會退轉。外無魔邪,內無煩惱,這是不退轉第四個原因。第五: 【壽命永劫,與佛齊等。】 你不會退轉,壽命長,也就是不會墮落,這一條就是壽命短他自然退轉。你想我們在這個世間修行,我們壽命短,縱然這一生非常用功精進,好,活到一百歲,長壽;死了以後,來生又得人身繼續不斷再修行,你總不能一出生就修行,辦不到的。你出生是嬰兒,慢慢把你養,你就是最快也得要十五、六歲才懂事,才能開始再修;換句話說,這十五、六年不就退轉,忘掉了!這是隔陰之迷,前一世所修的都忘得干干淨淨,這一世遇到佛法,從頭再來起。生生世世都是從頭來起,這個很苦,功夫不能夠接上去。西方極樂世界無量壽,沒有生死輪回,所以他不退轉。有這五種原因,所以那邊的人個個都是圓證三不退。再看底下這一段: 【此凡夫易生之同居淨土。】 這是講西方極樂世界,我們帶業凡夫很容易得到,容易往生。 【行人不須斷惑消業。】 這個要記住,不要斷惑,不要消業。 【只要信願持名。】 這是往生淨土的三個條件,叫三資糧。只要你真正相信,真正肯去,這就是發願,我一心一意希望到西方極樂世界去,這是願,真正發願;肯念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這是行,持名。這三個條件具足就行了。 【下至十念,皆得往生。】 十念往生前面跟諸位說過,說出這個法門容易,真正是容易,下手容易,成功高,成功太高了。 【永離諸苦,位登不退。】 永離諸苦就是永離六道輪回,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跟六道輪回完全脫離了,不再搞六道輪回。 【一生補處,不可思議。】 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必定在一生當中證到補處的菩薩地位。補處就是等覺菩薩,後補佛,像觀音、大勢至、彌勒菩薩、文殊、普賢,證到他們這樣的地位,你一生當中決定成就。 【是乃十方世界之所無,故為千經萬論所同贊者也。】 佛在大小乘一切經裡面,講到十方諸佛的剎土都沒有這個事情,唯獨西方極樂世界特別。這一點我們一定要留意,千萬不能夠錯過,這個機緣錯過,那實在是太可惜了。多少菩薩想這種機緣想不到,我們在這一生當中有幸遇到,千萬不能夠錯過,一定要珍重。 【往生同居,便是橫生上三土。】 這句話不可思議,這就是一生一切生。 【證位不退,亦即圓證三不退。】 注意這個「圓」字,如果說往生證三不退,換句話說,你充其量也不過等於圓教初住菩薩而已,初住菩薩就證三不退了,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不圓!圓是圓滿,什麼人才圓證三不退?前面也曾經跟諸位報告過,至少是八地菩薩,如果講到究竟圓滿,那是等覺菩薩。你想想看,凡夫帶業往生的,一生到那邊居然就跟等覺菩薩、八地菩薩相等,這個不可思議。這等殊勝的功德利益到哪裡去找?找不到!除了西方極樂世界,任何諸佛如來的淨土裡統統沒有。所以,彌陀淨土才十方諸佛贊歎,千經萬論指歸。 【念念普利群生,心心流入覺海,是為本經之趣。】 彌陀是這樣的願,十方如來贊歎、宣揚,勸勉一切眾生念佛求生淨土,也是這個願。因此,我們一定要把這個願承受過來,發揚光大,這才是真正續佛慧命,報佛深恩。再看底下第四章,《概要》裡面前面這四章非常重要,我們說得詳細。後面都很簡單,不是重要的部分,所以有兩天的時間就會講完了,精華都在前面。第四章講「方便力用」。前面是講宗趣,宗趣知道了,修行的方法知道了,想到達的目標也知道了。這個法門究竟它有多大的力量,它有什麼樣的好處,這個也一定要知道,知道之後你才會精進、才會發憤、才會努力。請看經文: 【度生方便正是諸佛大願之所結。】 結是結歸,一切諸佛如來只有一個心願,幫助眾生早一天成佛,這就是度生。但是總得要有方便法,如果沒有方法,雖有這個願不能圓滿,做不到!所以一定要有方法,這個方法就是「方便」。 【大智之所顯,萬德之所莊嚴,果覺之究竟處也。是故繼體性宗趣後,而論本經方便勝妙之大力大用。】 這一段是說明這個科題的來由,接著前面體性宗趣,一定要來說明這個經的力量、作用。 【諸佛出世有三種利益,一說經,法施利益,令眾生破迷開悟,早證無上菩提。】 佛菩薩出生在世間,第一樁大事情就是為一切眾生講經說法,講經說法的目的是教我們破迷開悟。因為一切苦難是從迷來的,真實的快樂是從悟來的;破迷開悟是因,離苦得樂是果。所以佛的教學,終極的目標是叫我們離苦得樂,換句話說,教我們的生活更幸福、更快樂、更美滿。大家想想,這個好處我們要不要?每個人都希求的。現在這個世間許多人不相信佛法,不願意接觸佛法,他不明了佛法的內容。他要曉得佛法是破迷開悟、離苦得樂的,他馬上就來了。 一般人對我們的誤會,佛法是迷信,愈迷愈苦,那誰來學,沒人來學。他不曉得佛法是開悟的,愈開悟愈快樂。我們自己要知道,知道了才能夠勸別人,才能告訴人家,佛法究竟是什麼,他也會來學了。不要說是別人一問我們,佛法什麼?不知道。那人家說我們迷信,當然是迷信,不能怪人家誤會,我們表現的就是迷信。所以我們供佛,要能說得出一套供佛的道理,說得人家心服口服,他也會供佛了。說不出個所以然出來,說你拜木頭,你說不出個所以然出來,那你在家裡真的是拜木頭。這就是第一個是說法,把宇宙人生事實的真相跟我們講明白。第二個利益: 【諸佛如來有身相光明,無量相好,若有眾生,稱念觀察,皆能滅罪消業,永背三途。隨意所樂,常生淨土,乃至成佛。】 佛有光明,佛有無量的智慧,凡是有緣的人,蒙佛光照注,決定消災免難,這是佛第二個好處。但是這樁事情一定要佛在世才行,現在佛不在世,不在世我們到哪裡去遇到佛光?實在講,佛的經典所在之處就是佛光遍照之處。經典內容是充滿了智慧,所以我們每展讀一遍就是佛光照了一次。我們今天沒有感到佛光的殊勝利益,是我們自己的業障太重,照一次、兩次不行,罪業消不盡,要多照。所以勸你經要多念,就是這個道理。你果然肯念,念上三個月,念上半年就有感應了。念的方法以前我都教給諸位了,你要用這個方法去念,念了之後你會感覺得你心清淨。心清淨,不管遇到什麼事情你有智慧,智慧開了,智慧就是光明,你處理一切事務不會有錯誤,不會有偏差。這是你初步得到的利益,所以讀經非常的重要。第三個好處: 【勸令父王,行念佛三昧。】 實在講,注經的大德他摘錄這段文,用意就在最後這一句,不在前面兩句,用意在這句。你想想看,佛對他的父親,這父子關系,父子至親,他成佛了,他勸他父親修一個法門,這一定是最殊勝的法門,不是最好的法門叫父親修那對不起父親。這是給我們做了個榜樣,釋迦牟尼佛勸他父親修什麼法門?修念佛法門。你看,他對他的姨母、對他的父親,都勸他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們看了這個樣子,不能再懷疑,這個法門是佛勸他父親修的。下面這引用這段文: 【佛告父王,一切眾生,生死中念佛之心,但能系念不止,定生佛前,一得往生,即能改變一切諸惡,成大慈悲。】 這段是經文,底下注解說: 【此乃世尊大慈至孝,勸父之言,唯勸念佛。可見種種行門,非不殊勝,但非凡眾之所能修。】 其他的法門不能說不好,普通的凡夫沒法子修,這是真的。為什麼?他要斷煩惱,他要消業障,斷煩惱、消業障,憑我們自己能力實在是不容易。唯獨找個法門,不要斷煩惱,不要消業障,就行了,我們學起來就自在,就有把握了。說到這個地方,我又想到一樁事情,這樁事情過去跟各位報告過,怕還有不少同修上一次講經沒有來聽過的。 在過去幾年當中,有人提倡說消業往生,不能帶業往生,只可以消業往生。這個幾乎搞得震動了全世界,搞得許多念阿彌陀佛的人心裡都慌了,不知道怎麼辦?不能帶業往生,每個人自己想想都沒指望了,太恐怖了!一九八三年我到美國,在洛杉矶的機場,周宣德老居士在機場迎接,周老居士去年往生的,九十一歲往生。他對於台灣的佛教有很大貢獻,台灣大專學生學佛是他帶動的,台灣大學晨曦學社是他第一個建立起來的,帶動了台灣的大專學生學佛運動,這是功不可沒。 他是個念佛的人,下飛機的時候,在飛機場一看到我,他就問我,他說法師,現在有人說不能帶業往生,消業往生,這怎麼辦?我也曉得這個話是誰講的,但是我們也不要去得罪人。我就告訴他,經裡面確實沒有帶業往生這個字樣,說這個話的人查經,派了很多學生去查經,經上都是有消業,沒有帶業的,沒有帶業往生。我就跟他老人家說了,我說如果不許帶業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只有阿彌陀佛一個人,孤孤單單。他說怎麼?我說等覺菩薩還要帶一分生相無明,算不算帶業?他一想,對!等覺菩薩還帶一分生相無明,不帶業的話,等覺菩薩都不能往生,觀世音、大勢至、文殊、普賢統統都沒有分,西方極樂世界不就剩了孤孤零零阿彌陀佛一個人嗎?這講不通! 我說你說經上沒有帶業往生,我要問一問,經上有沒有講四土三輩九品?他說有!這個有。如果不帶業,四土三輩九品怎麼分的?帶業帶的多,品位就下,帶的少,品位就高,品位高下是你帶業多少上分的。哪一個不帶業?文殊、普賢都是帶業去往生的。我說你還操什麼心!他一聽很樂,這個事實把他的結解開了。然後我還得要恭惟那個講消業的,消業的那個人勢力很大,我們不能得罪他。我說他講消業也沒錯!怎麼?多消一點你品位高一點,他也沒講錯!所以我跟他講,帶業、消業都對,都講得通。講消業的,希望你品位高一點;說帶業的,是你自己決定有把握往生,決定不懷疑。所以在美國的時候,這樣的老居士,一生念佛的都受到這個震撼,這是我們要曉得的。所以,佛勸父親(勸父王)念佛。 【唯有系心念佛法門,最是應機,但能依教念佛,定能往生,一得往生便能轉惡成善,念佛之方便妙用顯示無余。】 系心是專心,一心一意修這個念佛法門。講到念佛,前面一開端跟諸位提過,念佛有三個要訣:第一個是不懷疑,第二個是不間斷,第三個是不夾雜。一定要把這九個字做到,我們佛號念的功夫才得力,佛號念的才相應。《西方確指》(有本小冊子叫《西方確指》),覺明妙行菩薩告訴沈元輝居士,那段話很重要。所以真正修行,我給諸位同修說,人數不在多,尤其是末法時期,像新加坡這樣的盛會,在全世界希有。所以這個地方是福地,不但是福地,這地方是佛地,真正不容易,佛土!非常難得。末法時期修行,同修貴精不貴多,真正發心,真正同參,貴這個,不在人數多;如果人數多,意見也多,雜心、妄念不能成就。覺明妙行菩薩他們這個小團體只有十二個人,個個成就,不可思議。 菩薩對他們的開示,說大凡修淨土的人,最忌諱的就是夾雜。這是我們要深深警覺反省的。什麼叫夾雜?他說又是念經,這個念經是念很多種的經,念《彌陀經》、念《無量壽經》,又念《金剛經》、又念《普門品》、又念《藥師經》、又念《地藏經》,樣樣經都要念,這夾雜。與淨土不相干的,沒有關系的那些經,統統都搬出來念,這叫夾雜,這是很大的忌諱。他又持咒,什麼大悲咒、十小咒、楞嚴咒,密宗的咒更多,也是夾雜,不相干。念佛的人如果要持咒,只有一個咒,往生咒,這是我們本宗的、本門的,往生咒就是念阿彌陀佛。往生咒那麼長,阿彌陀佛四個字多簡單、多容易學。 又要做會,會是法會,法會也是打閒岔。做法會的時候雜心閒話,趕熱鬧,湊熱鬧的,不是修行。修行是保持心清淨,二六時中阿彌陀佛不間斷。你去做法會,阿彌陀佛丟掉了,沒有了,跟大眾一接觸,張家長、李家短,搞得回家去之後一腦袋的人我是非。你這天做法會得到什麼?得到一大堆的煩惱。煩惱應當要把它斷掉,你不去斷,你煩惱還怕少,還去做法會,做一大堆煩惱回家,這個錯了!這是夾雜。 還又講,夾雜裡頭又說,又好說些沒要緊的禅,有很多人喜歡禅,禅不要緊,無關緊要,念佛要緊!實在講,講禅,口頭禅。現在在外國,年輕人學禅的人很多,學的什麼禅?口頭禅。我也會講,我會講為什麼不講?良心過不去,對不起你,騙你!不是真的。現在一窩蜂迷信禅。他說,還要說些吉凶禍福見鬼見神的話,還要講這些,這些統統叫做夾雜。現在人喜歡神通、喜歡感應,講講神通感應也是夾雜。神通感應有沒有?有!不必去理會。《金剛經》上說得很清楚,「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不值得把它放在心裡。把這些東西放在心裡面,心裡就雜了、亂了,你幾時才能得清淨心?幾時才能得一心不亂?要想得清淨心,要想得功夫成片,得一心不亂,這些夾雜的東西全部都要去掉。 別人講給我們聽,我們心裡念阿彌陀佛,他講完了之後,「阿彌陀佛」就好了,不入耳,沒進去,從耳朵邊上溜掉了。阿彌陀佛,我們心裡阿彌陀佛,對待他也是阿彌陀佛。他講了一大堆的是非,我們回報他的是阿彌陀佛,這樣就好,這叫不夾雜,這很重要。為什麼?夾雜,心就不專了,心不專,往生淨土沒有希望,所謂念不一不生淨土。希望同修特別要留意,夾雜是很大的毛病,要特別注意到。末後這一段; 【念佛有四種。】 其實念佛有很多種,這四種是歸納成四大類。第一個: 【持名念佛。即本經所宗稱念阿彌陀佛名號,善導大師曰,唯有徑路修行,但念阿彌陀佛。因其方便直捷,成功迅速也。】 這就是持名。小本《彌陀經》跟大本《無量壽經》都是主張持名念佛,所以這兩部經叫同部,采取的方法完全是一致的。這個方法最容易成就、最穩當、最直捷。第二種: 【觀像念佛,以供養聖像,注目觀視,然像去還無,因成間斷。】 這種念佛方法普通人還不行,為什麼?你沒有那麼大的福報。這個要你自己家裡面有個非常莊嚴的佛堂,有非常莊嚴的佛像供養在那邊,你也不要做事情,一天八個小時,你看著佛,佛看著你,把這個佛像印在自己阿賴耶識裡,這叫觀像念佛。你要離開佛堂就斷掉了,因斷掉了,因成間斷,沒有持名的好。持名是不管在什麼時候,不管在什麼場所,行、住、坐、臥這句佛號不斷,這個好,觀像就沒有這個方便了。 所以我們在念佛堂裡面,佛像最好四面都供,都供西方三聖。也就是你在佛堂裡面,不管你轉到哪個方向,你都看到佛,這裡頭也就有「觀像念佛」的意思在裡頭。我們主要是用持名念佛,但是無論身體轉到哪個方向都看到西方三聖,念佛堂是用這個方法。第三: 【觀想念佛。】 這就是《觀無量壽經》上所講的,《十六觀經》。 【如觀經所說,以我心目,想彼如來。】 《十六觀經》諸位念一念就曉得。 【但境細心粗,妙觀難成。故不如持名方便易行。】 《十六觀經》所講的方法一定要觀成就。譬如第一觀,觀「落日懸鼓」,太陽下山時候,那個紅紅的太陽像個鼓一樣,看那個境界。怎樣才叫修成?睜開眼睛,太陽在面前,閉著眼睛,太陽也在面前,這才能叫觀成。不能說現在太陽下山了,沒有了,看不到了,那你沒有觀成,不容易!相當不容易。第二觀,觀「大海皆冰」,觀什麼?地是琉璃地。如果這個觀要是成功,你看到我們這個地,不管在哪裡,你看地上是琉璃地;如果你看到這是磨石子地,你就沒成功,沒觀成。觀成功的時候整個大地都是琉璃地,所以很不容易觀成功。《十六觀經》的理論講得好,因果也講得好,很少人用這個方法修,境太細,我們心太粗,觀不成,所以沒有持名來得方便。第四種: 【實相念佛。】 這個高了。 【遠離生滅、有無、能所、言說、名字、心緣等相。】 這就是我們大乘法講「不落二邊」。 【專念自性本具天真之佛。】 這個自性本具天真之佛是什麼佛?還是阿彌陀佛,「自性彌陀,唯心淨土」,還是念阿彌陀佛。 【實相念佛,圓覺之性,雖然眾生本具,但因妄心念念生滅,而不能觀。】 這是真的,所以諸位要明了一樁事情,實相念佛是最高的念佛。我們用持名,暗合道妙,道妙就是實相念佛,持名念到理一心不亂就是實相念佛;也就是說,用持名念佛念到明心見性,見性之後再念這一句阿彌陀佛就叫做實相念佛。你看看,比其他宗用的方法巧妙太多了。這就是前面所講的「入有證空」,我們是從有入,後來是證真如本性,這個空是講真如本性。暗合道妙。所以這個: 【非是凡夫所行境界。】 見思煩惱沒斷、塵沙惑沒有斷,無明還在,實相念佛就沒分;實相念佛至少破一品無明,那個時候就是實相念佛。所以實相念佛就是念不退,圓教初住菩薩,別教初地菩薩,他們要是回過頭來修念佛法門,那是實相念佛。 【故勸父王持名念佛也。】 這四種念佛裡面,釋迦牟尼佛勸他父親修持名念佛。他把勸他父親這個法門,今天也勸我們,佛真是慈悲到了極處。我們要不相信,那真是愚癡,無可救藥。 【四種念佛,持名念佛,最為方便究竟,故稱為徑中之徑。】 徑路當中的徑路。再看底下的文: 【四種念佛,難易懸殊,深淺似異。】 剛才說的四種,的確有難、有容易,觀想、實相很難,持名最容易,實相深,觀想也不淺。 【實則事理不二,淺深相即。若是圓人看來,稱名暗合道妙,初步即是到家。】 看起來好像持名很淺、很容易,不曉得持名的奧妙,因為持名就跟實相相應,所以初步就是到家。只要你真信,真發願,念念相應,經上跟我們講,念一聲阿彌陀佛,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這個話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從前灌頂法師講,消罪業,念佛的力量第一,任何行法消除業障都比不上念阿彌陀佛力量大。有很多人不知道,要想消災,他自己不念佛,他還去拜忏,還要念別的經典去。那裡曉得,所有這些經忏力量都沒有一句阿彌陀佛力量大,這是一般人不知道。 你們看看蓮池大師的傳記,蓮池大師傳記記載有一樁事情。有一年他們那個地帶大旱,不下雨,農田裡頭缺水,農民不得了叫苦連天。地方的官員聽說蓮池大師很有修持、有道德,請他出來求雨。我們一般求雨,你看《大藏經》裡面有《海龍王經》,一定是把那個經搬出來念,求龍王下雨。蓮池大師沒有這一套,蓮池大師說:我什麼經忏都不會,我只會念阿彌陀佛。求雨怎麼辦?好!你們大家跟我一起念阿彌陀佛。他老人家拿個引罄就出去念佛,帶了一群人去念佛,到田邊上,在那裡繞佛。說也奇怪,他佛號念到哪裡,雨就下到哪裡,真有感應!他也不要去做那些儀式,一句阿彌陀佛有求必應,這個事情記在他傳記裡頭。 那不是偶然的,偶然的哪有那麼巧,他念到哪裡,雨下到那裡,哪有這麼巧的事情?才曉得這佛號功德不可思議。諸位明白了之後,我們不管求什麼,大大小小的事情,只要有求佛菩薩,趕緊念阿彌陀佛就行了。你看多簡單、多容易,真正有效果。我們再看底下這段文: 【故持名念佛又何異於實相念佛。】 真的,持名跟實相相應。 【疏鈔雲,實相雲者,非必滅除諸相,蓋即相而無相也。】 這是蓮池大師給我們說的,所以持名與實相相應,念到心清淨的時候,心愈清淨愈相應。所以,念佛人一定要記住,我們修什麼?修清淨心。心淨則土淨,心不清淨不能夠生淨土的,一定要修清淨心。 【又持名即是甚深般若。】 有些人對於念佛人發生了誤會,認為念佛充其量有一點小定而已,沒有智慧,總認為念佛人沒智慧。這樁事情前面我們講過,諸位如果記得的話,蕅益大師說過,「信願是慧行,持名是行行」。可見得淨土法門裡頭有智慧,不但有智慧,有最高的智慧。如果不是最高的智慧,你怎麼肯選擇這個法門?這個法門是文殊、普賢所選擇的,你也選擇這個法門,你的智慧跟文殊、普賢不相上下,否則的話你不會選這個法門,所以持名即是甚深般若。 【念得純熟,萬緣齊放,能所頓空,即是無住。】 我們講般若,總是講《金剛經》上「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六祖大師在這一句開悟的。佛號要念得純熟,純熟就是不夾雜、不間斷、不懷疑。萬緣齊放,這句話非常重要,你的佛號為什麼念得不純熟?你心裡頭還有牽掛,還有放不下的,所以你的佛號就不能純熟。因此,我們要想念到純熟,必須要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心真正清淨,沒有掛礙,沒有牽掛。這樁事情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很難,每個人都有不少牽腸掛肚的事情,都有沒有辦法放下的事情。可是你要覺悟,你這個沒有辦法放下,就是沒有辦法離開六道輪回。為什麼?所有一切牽腸掛肚的事情,統統是六道輪回的業障。你能把這些東西捨掉,你就超越六道輪回。 所以問題你要是真正想通了,這是六道輪回,要不要放下?想到這是六道輪回,真的就要把它放下,沒有一樣放不下。為什麼?放不下就還是要輪轉,還是搞六道輪回,還是要搞三惡道。大家把這個事實環境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才會真正放下。這一放下,身心自在,就是無住了;這個時候一句佛號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是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底下講的: 【於此之時,一句佛號,朗然明白,相續不斷,即是生心。故暗合道妙,句句是佛知見,念念放般若光,念佛號即是念實相也。】 你看念佛與《金剛經》有什麼兩樣?實在說,《金剛經》是須菩提尊者發起的。因為須菩提尊者看到釋迦牟尼佛日常生活當中充滿了智慧,他發現了,這一發現很歡喜,這才明知故問。這一問,希望佛說出來讓大家也曉得,把這個發現與同學們分享,須菩提是這個意思。這部經上,須菩提提出兩個問題,釋迦牟尼佛講這個經就是解答兩個問題。須菩提尊者請教佛陀,應雲何住?雲何降伏其心?就這兩大問題。第一個問題,我們的心要安住在哪裡?這的確也是個大問題。在我們中國,達摩祖師到中國來的時候,慧可就是這個問題不能解決,求達摩祖師給他安心,心不安,求達摩祖師給他安心。實在講,就是《金剛經》上問的,我的心要安住在哪裡?第二個問題,雲何降伏其心?那個心是妄想、妄念。妄想太多,用什麼方法把妄想降伏,把它消滅掉? 問了兩個問題,釋迦牟尼佛解答這兩個問題,就說出了一部《金剛經》,《金剛經》就解答這兩個問題的。我相信諸位同修都念過《金剛經》,這兩個問題你們得到解決了沒有?你們的心有沒有一個妥當的地方安住?你們的妄想有沒有辦法降伏住?如果《金剛經》念那麼多遍,心還是不安,妄想還是那麼多,那就證明《金剛經》這服藥對你沒效,你服了這服藥沒有用處,病沒有起色。換句話說,《金剛經》這個法門對你不契機,這是我們要明了的。 實在講,如果須菩提尊者要在無量壽會裡面提出這個問題,我想釋迦牟尼佛答覆他就很妙了。應雲何住?南無阿彌陀佛!你那個心住在阿彌陀佛上就行了,再妥當也沒有了。雲何降伏其心?南無阿彌陀佛!一句阿彌陀佛就把妄念降伏住了,取而代之。你想想看《金剛經》說了那麼一大堆,在淨土裡四個字「阿彌陀佛」就解決了,兩大問題都解決了。淨土殊勝,淨土就是真實智慧,前面講了,「住真實慧」,念佛怎麼不是般若?所以要曉得,念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真正不可思議。別人小看了我們,他不懂,愚癡,不知道這句佛號的功德、利益。 【小本有一心不亂之文。】 這是鸠摩羅什大師翻的《阿彌陀經》,有一心不亂。 【今本不雲一心不亂。】 因為一心不亂這個標准的確很不容易達到,《無量壽經》裡面沒有一心不亂這個字樣。 【而專主一向專念。】 三輩往生,都是講「發菩提心,一向專念」。 【是所宗更為明確。】 這個修行方法更清楚、更明白。 【更契眾生根機,彌顯慈尊恩德。】 我們讀了之後,的確一點懷疑都沒有。這是《無量壽經》比羅什的小本《彌陀經》格外殊勝之處。末後這條說: 【彌陀無盡大悲勝願。】 勝是殊勝,願就是指四十八願,願願都是度眾生。 【方便至極,力用難思。】 這句佛號的力量、作用不可思議。蓮池大師干旱時候求雨,就用一句阿彌陀佛,居然就把雨求下來。 【凡聖齊收,利鈍俱被,但能發心專念,悉得度脫。】 只要我們能夠發心,真正的相信,真正的願意去,以真誠恭敬心來念這句佛號,沒有一個不往生的。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永脫輪回,圓生四土。 【如是方稱如來本懷,才是究竟方便。】 這樣才真正是把如來度眾生的心願才圓滿的達到。眾生依照這個法門一生成就,這才是真正方便法,真正究竟法。沒有一個人不能修,沒有一個人不能念,沒有一個人不能成就。所以,這個法門才叫究竟方便之法。好,我們今天時間到了,就講到此地。 無量壽經玄義 (第九集) 1989/11 新加坡 檔名:02-004-0009 諸位同修,請掀開經本第二十三面第六行,看第五大科,「所被根機」,看這一科。這科主要的要跟我們說明,這個法門什麼樣的根機能夠接受,當然這是我們非常關心的大事。法門雖然好,如果我們不能接受,那也是枉然。我們曉得佛教裡面宗派很多,法門更多,經論上常講八萬四千法門,這個數字是確實的,不是誇張的數字。八萬四千法門,諸位可以在佛學大字典上看到,在許多大經大論裡面也能夠看到。即使四弘誓願裡面所講的「法門無量誓願學」,這個無量也是真實的,也不是誇張的。 宗派法門雖然多,不見得都能適合於我們修學,這一點是必須要知道的。我們修學也不需要看別人學什麼法門,我們要跟他一起去學,這種心態是很危險的。好像生病吃藥一樣,他生病吃那個藥好了,我有病趕緊把他那個藥拿來吃一吃,他吃的那個藥對症,是對症下藥,藥到病除,病吃好了;如果我們害的病跟他不相同,吃他那個藥不但不能好,恐怕一吃就吃死了。佛法的法門也是如此,法門要不對根性,我們的法身慧命就斷送了,比吃錯藥還要危險。吃錯藥縱然死了,這是身命,四十九天又投胎了,如果到人間來他又來了,這還不算是很大的損失;法身慧命要斷送掉,這個損失太大太大了。明白這個事實,我們對於抉擇法門,就是決定、選擇法門是非常重要的一個課題。今天這一大段就要給我們討論這個問題,請看經文: 【疏鈔雲,前三非器,謂無信者,無願者,無行者。反是皆器。】 器就是根器,在佛門也稱為法器,就是有能力、有資格接受佛陀教育的,我們才稱他為器。淨宗法門哪些人不是器?也就是說他沒有資格學?蓮池大師在《疏鈔》裡面給我們指出三種人,第一種人,他不信,這個沒法子;他不相信,這個法門再殊勝、再好,他也沒有緣分。第二種人,他信是相信了,西方極樂世界很好,他不想去,他對於這個世界還留戀,甚至於還說西方極樂世界不如天堂,這樣的人也沒有辦法修學這個法門。第三種人是不肯念阿彌陀佛,這確實有,真的我遇到有些人他不願意念阿彌陀佛,好像念阿彌陀佛他感覺得很恐怖。這種恐怖我們也不難想像,他不明了事實真相,聽到真的有恐怖。 這就是最近幾百年來,這個毛病時間不短,就是誤會的時間不短,大概總在明朝末年以後,可能到明朝中葉以後,總有五、六百年了。念阿彌陀佛,念《阿彌陀經》,都變成送終之句,死人了,替死人念的。所以,一聽到念阿彌陀佛,要死人了,這個多恐怖!這是社會上習俗如此。所以,聽到阿彌陀佛害怕,聽到阿彌陀佛就像見到鬼一樣,生起恐怖之心。所以他不願意聽,也不願意念,這樣的人也沒有法子修學這個法門。 蓮池大師底下這一句說得好,『反是皆器』,反是翻過來。能信、能願、肯念佛的統統都是這個法門的學人,都有資格、都有能力修學這個法門,也必定都有成就。我們看底下的解釋: 【信謂信生佛不二,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眾生念佛,定得往生,究竟成佛。】 這幾句話簡單、明了,把淨宗「信」之一字說得十分的透徹,可見得這個信不是迷信。要信眾生是我們自己,佛是阿彌陀佛,我們跟阿彌陀佛是一個體性。在前面講一經體性的時候跟諸位報告過了,本經是以實相為體,實相就是真如本性。我們的身心、世界,乃至於諸佛剎土,皆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所以是一體的,不二就是一體,也就是一般所講「自性彌陀,唯心淨土」。 『是心是佛』,這個心是真心;佛這個字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是大智大覺。我們的真心就是大智大覺,所以真心就是佛,佛就是真心。我們成佛,佛怎麼成法?實在講明心見性就叫做成佛,我們自性裡面的智慧、德能完全顯示出來。正如佛在《無量壽經》上所講的,「開化顯示真實之際」,真實之際就是真如本性,真如本性完全開化顯示出來,這就是佛。這一句是從理上說的,從理上講,一切眾生本來都是佛。 天台大師講佛,講六種佛,六種佛裡面第一種講「理即佛」,是心是佛就是理即佛。理上講我們都是佛,可是事上說,我們現在是生死凡夫,苦惱無盡。理上是佛有什麼用?還是一樣要搞輪回,一樣要墮三途。理上雖是佛,卻得不到佛的大用,所以一定要修行,這就是講修德。上一句是性德,真如本性本來具足的,現在要靠修,如果沒有修德,雖然有性德,性德不起作用。『是心作佛』這就是修德,特別是在淨土宗,淨土宗你念這一句阿彌陀佛就是是心作佛。念一聲阿彌陀佛,一聲作佛,念念念阿彌陀佛就是念念作佛,這個不得了。 諸位不要看到我們每天念的時間不長,正是因為你念的時間不長,所以你作了幾分鐘的佛,又退回去當凡夫了,你佛沒作成功。如果你念念不間斷,念上個三年、五年,那你准定成佛,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我們今天功夫不得力,這就是講進得少退得多,一天二十四小時,你們幾個小時作佛,幾個小時作凡夫?不作佛就作凡夫!大家算算這個帳,還是作佛的時間太短,作凡夫的時間太長。這是我們念佛為什麼不得力,原因就在此地。 這個道理明白了,所以才說『眾生念佛,定得往生』。此地講的眾生是包括九法界,上面到等覺菩薩,下面到地獄眾生,只要有緣分遇到這個法門,聽到這個開示,他真正肯信、肯發願、肯念佛,沒有一個不往生的,定得往生。『究竟成佛』,這是果報,圓滿的果報。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之後,一生當中決定成佛,不要等到第二生。所以這個法門自古以來稱作當生成就的法門,這是一生成就。這是講信。 【願謂厭離娑婆,欣慕極樂,如子憶母,必欲往生。】 有些同修來告訴我,他的願發不起來,不知道怎樣發願,信是相信了,不曉得怎麼樣發願。這個地方蓮池大師告訴我們,『願』就是心願,就是你心裡面的希望,心裡面的希求,這就是願。念佛人心求什麼?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只有這個願望、這個希求,除此之外我都不求。在這個世間一切隨緣,不攀緣,攀緣就是有所希求,因為對世間法要有所希求,決定障礙往生。因為對世間法有所貪戀,到臨終佛來接引你,你還放不下,佛不會再等你,你放不下,佛就去了,這個緣又斷掉了。所以願生的這個心要非常的懇切,這是講發願。 這個地方采用《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圓通章》的意思來勸我們發願。第一要知道這個世間很苦,在這個世間做人更苦,這是要覺悟的。這個世間無常,諸位不要看年輕,轉眼就變成老人。我在民國三十八年到台灣,那個時候二十三歲,一轉眼你看六十三了。想到那個時候的事情就像是昨天的事情,這一轉眼就四十年了,光陰太快了。人命無常,國土危脆,要警覺得到。舊金山大地震我想你們也都知道,隔兩天那邊同修給我打電話,他說:我現在真正懂得《八大人覺經》裡面所講的「人命無常,國土危脆」,我現在真正懂得了。我說你怎麼懂得?他說地震不過是幾秒鐘,把許多人的生命財產統統改變了。危脆,實在是危脆,幾秒鐘,多少人的一生統統改觀了!所以要有高度的警覺,這個世界不好,要有這個念頭,離開這個世界,捨棄這個世界,這是『厭離娑婆』。 再發一個心,『欣慕極樂』,你讀這個經本,我在上次跟你們講過,這經本是什麼?就是釋迦牟尼佛給我們帶來的家書,夏蓮居居士把家書好好的整理了一番,交到我們手上。仔細去看看,我們的老家比這個世界好得太多了,為什麼還不回去?所以,欣求極樂的心應當像游子思歸,這樣的心情念念希望往生極樂世界。底下這句是《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上所說的,『如子憶母』,好像孝子時常惦念著在故鄉的慈母。兒子在海外流浪,常常想到家鄉的母親,這樣的心念我們念西方極樂世界,我們惦念著阿彌陀佛,這就是發願,心心念念希望趕快回家。 【行謂從願起行。】 有了願望一定要去實行。經上告訴我們,怎樣才能往生?一定要執持名號,這個念力不可思議。從理論上說,十法界依正莊嚴從哪裡來的?從一切眾生心想而成的。真是心裡想什麼它就變什麼,是心想而成的。所以,我們今天展開經本,依照經本上所講的,我們想極樂世界,我們想阿彌陀佛,想久了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就現在我們眼前。 【一向專念,無有間斷。】 一向專念,就重要!無有間斷,前面跟諸位說過,念佛要訣是不懷疑、不間斷、不夾雜。 【以上三事,號為資糧,信願行三,缺一不可。】 『以上三事』,就是信、願、行這三條,『號為資糧』,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要靠這三個條件,這三個條件缺一個都不能往生,三個條件我們統統要具足。資糧是過去古時候出門去旅行,不但身上要帶點錢,還要帶干糧。因為古時候旅館、旅店很少,飯館也很少,所以出門要帶干糧。資就是錢財,糧就是糧食,這個注解是古人作的,不像現在,現在出門帶錢就夠了,吃住非常方便。經上常常講的三資糧,要曉得它指什麼,它是什麼意思。再看底下一段: 【淨土法門,奇特殊妙,當機之說,亦有三例。】 殊是特殊,殊勝微妙。這個地方我們要注意一點,這是古大德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見仁見智不相同。第一: 【上輩往生,唯是菩薩。唐善導大師以前之古德。】 他們的主張,他們的看法。 【多認為上品上生者,是四地至七地。上中品是初地至四地。從上上至中上四品,凡夫絕分。】 這是凡夫做不到的,這是善導大師以前的淨宗大德有這麼一個看法。善導大師的說法跟古人就不一樣了。諸位翻過經本看二十四面: 【本為凡夫,兼為聖人。善導大師四帖疏,破前說曰,如來說此十六觀法,但為常沒眾生,不干大小聖也。又雲,五濁凡夫,但以遇緣有異,致令九品差別。又雲,其機者,則一切善惡大小凡愚也。大師之說,上契聖心,下洽群機,實大有功於淨土,故中日諸師,多承此說。】 這一段文非常重要,是在《觀無量壽經四帖疏》裡面,《觀無量壽經四帖疏》是善導大師作的,就是《觀經》的注解。善導大師的看法跟古德顯然不一樣。可是我們要曉得,善導大師是阿彌陀佛化身再來的,善導大師的話就是阿彌陀佛自己親自說明,這是我們應當要相信的。他說得好!他說這十六觀法,十六觀法是講觀想念佛,四種念佛之一。說觀想念佛,說一個也就包括其余念佛的方法,因為持名念佛是在第十六觀,當然包括在其中,不能說持名念佛是例外的,那個講法就錯了。 這個法門是『但為常沒凡夫』,「沒」是墮落,墮落在三惡道,佛是為了救度這些眾生的。『不干大小聖』,小聖是阿羅漢、辟支佛,大聖是菩薩,這個法門於他們不相干,這是專為六道凡夫而說的。善導大師給我們講,我們應當要放心;換句話說,上上品我們有沒有分?有分!因為這是專門為我們說的,上上品也有分。這九品從哪裡來的?大師說得好,五濁惡世『但以遇緣有異』,這樣才有九品差別,這句話就更重要了。可見得九品實在講還不是在功夫的淺深,真的是遇緣不相同。譬如說有人一生念佛,遇到的緣不殊勝,對於淨宗的教義未能透徹理解,他也念佛往生,這個往生品位就不高。有些遇緣殊勝,像我們今天遇的緣是第一殊勝,說老實話,取上上品往生絕不過分。為什麼?理論、方法、境界知道得太清楚了,依教奉行哪有不證果的道理!這個緣太殊勝了。 過去的念佛人,一生當中能夠念到九種不同的《無量壽經》真正是希有,太少了!你要不信,你去問問念佛人,《無量壽經》你看過幾種本子,你就會發現。我們今天的緣殊勝,《淨土五經讀本》,九種本子統統印在一起,放在你手上全都看到了,你看這緣多勝!過去要聽講經也不是容易事情,現在縱然事情忙,住的地方遠,住的偏僻,現在有錄音帶可以流通,這個在過去沒有這樣的勝緣。何況近代的印刷術發達,經本的成本低廉,可以大量流通,這些都是現代人的緣比從前人殊勝。那麼品位,現代人如果認真努力絕對不會在古人之下。 往生是有兩種不同的方式,這是諸位也要記住的。第一種就是一生修持,積功累德而往生的,我們今天走的是這條路。第二種人是一生造作罪業,臨命終時才聞到佛法,十念往生的。十念往生那是忏悔往生的,臨終的時候真正忏悔。臨命終時,十念或一念忏悔往生,我們要問,他能生到多高的品位?這個很難講,要看他忏悔的力量,他是靠忏悔。像《觀無量壽經》裡面阿闍世王,阿闍世王實在講五逆十惡造盡了。他受了提婆達多的挑唆,奪取他父親的王位,害父親,把自己的母親軟禁起來,殺父害母;破壞釋迦牟尼佛的僧團,破和合僧;殺害阿羅漢,五逆十惡罪造盡了,他的果報在阿鼻地獄。可是我們在經上,念《阿闍世王經》,釋迦牟尼佛講阿闍世王這一段公案。阿闍世王到臨終才悔悟,才真正覺悟、悔改,忏悔。他忏悔的心非常的真實,非常之懇切,他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居然是上品中生。 所以,我們對於造罪業的人不能瞧不起他,他不回頭果報很淒慘,他一回頭,那不是一般人能夠跟他相比的。我們中國俗話也說「浪子回頭金不換」,那是真正回過頭來,那是道道地地的好人,絕對不是壞人;壞人回過頭來,是道地的好人。所以,他是用忏悔的力量,提升到上品中生這麼高的品位,有些人一生積功累德還沒有他的品位高。這是兩種往生的情形,我們要注意。 由此可知,念佛忏除業障非常重要。忏除業障要發真實心,勇猛回頭,所謂回頭是岸。從迷惑顛倒回頭,從一切罪業裡面回過頭來,斷一切惡,修一切善,這樣往生決定是上輩往生,上三品的往生。這是他老人家把九品差別的原因告訴我們。 又說『其機者,則一切善惡大小凡愚也』,這句話說得就更明白。什麼人最適合修學這個法門?這個法門我們曉得,是十方諸佛度眾生成佛道的第一法門,它所攝之機是一切善惡、大小、凡夫、愚人,愚癡之人,這是他教化的對象,這實在是非常之難得。所以,黃老居士在注解裡頭,對於善導大師這段話,底下是黃老居士說的,『大師之說,上契聖心』,聖心是佛心,這樣說法真正是諸佛度眾生無盡的悲心。『下洽群機』,九界眾生依靠這個法門統統得度,所以這番開示實在是『大有功於淨土』。善導大師以後,即使在中國留學的這些日本的出家人,也都遵守大師這個說法,『多承此說』。下面還有一段,說這個法門: 【專接上根,旁及中下。】 這句話怎麼講?蓮池大師在《疏鈔》裡頭說: 【疏鈔曰,明信位初心,有四種機。】 明是說明。我們初信佛的人、初學佛的人,把他歸納一下,有四種不同的根機。大家仔細看看我們是屬於哪一種的。 【以禮忏滅罪被初機。】 天天去拜忏,天天去做法會,這是初機。實在講在台灣、在海外,我們看到這種情形太普遍了,古人講這是初機。初機喜歡搞這個,做法會、拜忏,搞這個。 【以修習止觀被中機。】 止觀就是修禅定,禅的意思翻成中國叫做靜慮,靜就是止,慮就是觀,所以教下稱為止觀,宗門稱為禅定。這是中機。 【以求生淨土被上機。】 這是講專接上根,上根就是指具足信、願、行三資糧的這一類眾生。這一類眾生一天到晚專門念阿彌陀佛的,這才叫上機。參禅的是中機,天天做法會的、拜忏的,那是下等根機。我們再看底下說: 【初謂業障眾生。】 業障很重的。 【中謂凡夫二乘。】。 凡夫修禅、修止觀的,二乘也是如此,聲聞、緣覺。 【是知淨土是大乘菩薩所修矣。】 念這一句阿彌陀佛,真的確實是大乘菩薩之所修,為什麼?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華嚴經》上明白的告訴我們,「十地菩薩,始終不離念佛」。十地是從初地到等覺,一共十一個位次,始是初地菩薩,終是等覺菩薩。這十一位菩薩統統修念佛法門。你想想看,念佛真是大菩薩所修的。 【又要解謂持名,法門深妙。】 就是念這一句阿彌陀佛,這個法門深妙! 【破盡一切戲論。】 什麼叫戲論?談玄說妙統統叫戲論。真正明白這一句阿彌陀佛,真正明了這一句阿彌陀佛,你就可以說,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講的一切經法統統是戲論,這一部《大藏經》是一大堆的廢紙,沒用處,才知道這句名號之可貴。所以,千經萬論烘托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洪名而已。才知道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講經說法,為什麼?就是為了要我們真正覺悟、真正明了,這一句佛號是成佛之因,念佛成佛,都是為了這個。蕅益大師給我們道出來。 【斬盡一切意見。】 這兩句話前一句是對教下講,講經說法都是戲論,後一句是對禅宗講的。意思就是說,這句佛號超越了宗門、教下。 【唯馬鳴、龍樹、智者、永明之流,徹底擔荷得去。】 什麼樣的人物才能夠懂得佛的意思,對於佛一代的教學真正透徹的了解?大師說了四個人,馬鳴菩薩、龍樹菩薩,這是印度的,都是圓教初住以上的大菩薩,他們念佛往生淨土。尤其是龍樹菩薩,對於大乘教的興起有無量的功德。他是大乘八大宗的祖師,八大宗都是從他傳下來的,所以他是八宗共祖,這個了不起!連密宗他都是祖師,密宗就是他傳的,是龍樹菩薩開鐵塔,遇到了金剛薩埵菩薩,也就是金剛手菩薩。在上次跟諸位介紹過,金剛手菩薩就是普賢菩薩的化身,所以密宗的祖師就是普賢菩薩。是金剛手菩薩把密法傳給龍樹,龍樹才傳到我們人間來,密宗是這麼來的。所以,龍樹是顯密八大宗的祖師! 他的歸宿也是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意義就很深了。龍樹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換句話說,他的含義就是顯密八大宗統統都歸到淨土,不就這個意思!他是八大宗的共祖,所以他往生跟別人往生代表的意義是不相同的。 智者、永明,這是我們中國的法師,智者是天台宗的祖師,智者大師。日本人對於智者敬佩得五體投地,一直到今天還是如此,提到智者大師沒有不尊敬的。永明是禅宗裡面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之後,回過頭來專修淨土,專弘淨土,這位大師實在他是阿彌陀佛化身來的。所以在中國歷史上,阿彌陀佛化身有三個,我們都知道得很清楚。第一個是善導,第二個是永明延壽,第三個是豐干和尚,就是國清寺的寒山、拾得、豐干;寒山、拾得是文殊、普賢,阿彌陀佛是豐干。這三個在歷史上是有記載的,都是阿彌陀佛化身來的。像他們這些人物才能夠『徹底荷擔得去』,就是我們常講直下承當。 【因持名一法,乃至圓至頓,無上法門。】 就是念「南無阿彌陀佛」這個方法。圓是圓滿,一絲毫欠缺都沒有,這叫至圓,圓到極處。頓是快速,頓到了極處,至圓至頓。沒有比這個更上的,不但釋迦牟尼佛沒有比這更上的,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講經說法,開顯無量法門,也沒有比這個更上的。 【非思量分別之所能及,故曰深妙。】 絕對不是凡夫,不但是凡夫,連等覺菩薩都不行,都沒有法子完全理解,何況是凡夫?所以這個法門叫難信之法。雖然難信它很容易修,難信易行。 【但蓦直念去。】 蓦直是一直,你一直念下去,這句名號你只要一直念下去。 【不假方便。】 方便是講其他的法門,不須要再用別的法門。現在有人所謂的要「禅淨雙修」,還有所謂「禅密淨三修」,搞這些名堂。禅淨雙修是永明延壽大師提出來的,他老人家說「有禅有淨土,猶如帶角虎」。永明是我們淨土宗六祖,淨土宗的第六代祖師,是阿彌陀佛化身來的。你要聽了這個話,我們是不是還得要修參參禅?禅淨雙修這才是帶角虎!你要單單看到這句話,望文生義,永明延壽大師看到都會流眼淚,為什麼?你把他意思錯解了。 永明大師在世的時候,當時禅風極盛,一般參禅的人都輕視淨土。所以,永明大師要弘揚淨土,怎麼辦?先去學禅,而且在禅裡頭有特殊的成就,這才回來再修淨土,大家不敢瞧不起他,不敢輕視他。為什麼?你們修的那套,我已經成功了,我今天再來提倡念佛法門,大家對他沒話說。他這兩句話就是勸那些參禅人說的。你要是跟他講禅不好,參禅的人太多了,群起而攻之,你沒法子,不能應付。所以對他贊歎,但是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些人縱然參一生也不會成就,最後還是要搞六道輪回。大師發大慈悲心,勸這些參禅的人回頭修淨土,才說「有禅有淨土,猶如帶角虎」。用這個方法把參禅的人誘到淨土門裡面來,是這麼個意思。 所以,你看到他這兩句話,你要仔細看清楚他對什麼人說的;不是對念佛人說的,是對參禅人說的。對念佛的人,你這一句佛號老實念下去,決定不要加上禅觀,不要加這個,這就對了,專!一向專念。你看《楞嚴經》上也說得很好,「不假方便,自得心開」,那是大勢至菩薩說的,單單念這句阿彌陀佛,什麼法門都不要,真正是方便到了極處。 【不落思量。】 不要去打妄想,也不要分別、也不要執著,就是一直念下去。 【直起直用。】 直是決定沒有委曲婉轉,所以它快速。 【自得心開。】 心開就是明心見性,開悟,真正開悟,大徹大悟。 【當下破盡戲論,蕩除一切計度分別。】 這兩句跟前面那句的意思相同,前面一個是對教下,後面一個是對宗門的,完全超越了。 【是能直下承當者,肉身大士也。】 現在回過頭來看看我們,我們能不能直下承當?你要直下承當,這是蕅益大師贊歎你的,你是什麼人?肉身菩薩,不是普通菩薩,大士!大士就是像觀世音、彌勒菩薩,這樣的人才能稱大士。所以,只要具足信願行這三個條件,你就是肉身大士,誰不尊敬你!一個真正念佛之人,十方諸佛護念,一切龍天擁護,功德不可思議。 【要解雲,故一聲阿彌陀佛,即釋迦本師於五濁惡世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 這一句是梵語,如果把它翻成中國意思,就是釋迦牟尼佛得道成佛的方法。釋迦牟尼佛怎麼得道的?怎麼成佛的?念這一聲阿彌陀佛成佛的,念這一聲阿彌陀佛得道的,念這一聲阿彌陀佛證得無上正等正覺。有幾個人知道?蕅益大師這個話不是隨便說的,這句話就出在《彌陀經》上的,是本師釋迦牟尼佛自己說的。 【今以此果覺全體。】 毫無保留。 【授與濁惡眾生。】 五濁惡世的眾生就是指我們這批人,釋迦牟尼佛把他自己果地上修行的方法傳授給我們。 【乃諸佛所行境界,唯佛與佛能究竟,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 這是如來境界,如來果地上的境界,因果統統都是的。九法界的眾生如果不得如來威神加持,你沒法子了解。所以我們在講席當中,也常常提醒諸位同修,我們今天展開經卷能夠說出一點,諸位聽了能夠懂得一些,全靠諸佛如來威神加持;如果不蒙諸佛如來威神加持,我們說不出來,你聽了也不會懂。所以這個道場是諸佛菩薩加持,我們每個人都是蒙佛加持,都是蒙佛光注照,才有能力理解,才能夠信受,才會好好的去念這句佛號,這是我們一定要珍惜的。 【可見念佛法門,實是無上深妙之法,唯有上根方能直下承當也。】 大師所說的上根,就是像馬鳴、龍樹、智者、永明之流的,這是上根,他們能承當。如果我們也能夠像古來這些大德,一接觸我們就相信,我們真的發願,這句阿彌陀佛一天到晚不間斷,你們諸位想想,你的確是肉身大士,一點不假。你跟馬鳴、龍樹、智者、永明沒有什麼差別,他們一天到晚這句阿彌陀佛掛在口邊,念念相繼,我們也能做到,就與這些大菩薩沒有差別。所以應當直下承當。 【疏鈔雲,故知念佛,菩薩之父。】 這是比喻,佛法裡面常常用般若比喻菩薩之母,念佛比喻菩薩之父。 【生育法身,乃至十地,始終不離念佛。】 這一句是《華嚴經》上的,十地菩薩始終不離念佛。 【何得初心自足,不願往生。】 這是蓮池大師對後人責備的話。怎麼可以你初發心自己就滿足了,不想求願往生!不能夠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換句話說,准定輪回,沒法子。只要六道輪回,換句話說,三惡道的時間必定是非常的長遠,沒有不墮三惡道的。不信淨土,毀謗淨土,這個罪過大了,太大了,這都是三惡道的業因。 【可見淨土法門,正契菩薩之機。】 諸位一定要記住,誰是菩薩?我是菩薩,這直下承當。你憑什麼資格當菩薩?我憑相信這個經,我願意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就是菩薩。受了菩薩戒未必是菩薩,信、願、持名是真菩薩,不是假菩薩;受了菩薩戒,不求往生的,是假菩薩,不是真菩薩,這個大家要知道。所以西方極樂世界,你們大家想想看,還沒去我們已經就做了真正的菩薩,就是肉身大士。到了西方極樂世界,那個世界是平等世界,純一菩薩法界。現在我們還沒去已經就是菩薩,到那邊當然是菩薩。 【蓋此法門,乃彌陀住真實慧,從真實之際之所開化顯示,故唯佛與佛方能究竟。彌陀一乘願海,六字洪名,圓融具德,超情離見,舉體是事理無礙,事事無礙之一真法界,故不可思議也。】 這也真是蒙佛威神加持,我們才能體會到一些事實的真相。這個法門是本師阿彌陀佛所建立的,彌陀住真實慧,因此我們能信、能願、能行,這三個能就是住真實慧。你要沒有真實的智慧,你決定不會相信,你決定不會想到西方極樂世界去,能信、能願是真實智慧。所以,蕅益大師說「信願為慧行,持名為行行」,這是住真實慧。在西方極樂世界,師徒都是住真實慧,老師阿彌陀佛住真實慧,每個往生的人能信、能願,也是住真實慧。『從真實之際』,真實之際就是真如本性,這個法門是從真如本性裡面開顯出來的。所以九界眾生都不能夠徹底的明了,太深了、太妙了。所以『唯佛與佛方能究竟』,因為成了佛,斷盡無明,真心完全顯露,這才明了,對於這個事實真相才徹底明了。 『彌陀一乘願海』,阿彌陀佛度眾生是名副其實的一乘,因為他沒有方便,他是純一菩薩,那個裡面沒有六道、沒有十法界。一乘就是一佛乘,像《法華經》上所說的「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二是大乘、小乘,三是聲聞、緣覺、菩薩,沒有,統統沒有,唯有一乘法,西方極樂世界唯有一乘法。『六字洪名』就是名號上再加上「南無」,這成為六字洪名。『圓融具德』,德是性德,所以這一句名號就是性德的名號,念這句名號就能夠把性德顯示出來。經上講的「開化顯示真實之際」,用什麼方法?就是用這句名號。這個法門是『超情離見』,情是情識,就是分別、計度,計是計劃,度是度量;離見,見是見解。超情離見就是通常講的不可思議,沒法子想像的。『舉體是事理無礙、事事無礙之一真法界』,這跟《華嚴》完全相同,《華嚴》是一真法界,理事無礙,事事無礙,西方極樂世界也是如此,『故不可思議也』。 【行人若能於此無上甚深微妙之法,能稍生信解,其人必是上根。如來從真實慧中,開演此法門者,欲惠眾生真實之利也,故此法門必方便究竟,普被三根,普令現在、當來,一切凡、愚、濁惡眾生,悉登彼岸。】 這段開示很要緊,為什麼?如果我們能夠明白了,你的信心就圓滿具足,不再懷疑。『行人』是念佛的人,對於這個法門,這個法門是『無上甚深微妙法』,無上甚深微妙法在開經偈裡面,是武則天贊歎《大方廣佛華嚴經》的一句話。那時《華嚴經》翻譯成功了,她做皇帝,先送給她看,她在封面上題了四句偈,開經偈,武則天題的,是贊歎《華嚴經》的。本經乃是中本《華嚴》,所以用贊歎《華嚴經》的話來贊歎《無量壽經》是絕對不過分的。這個法門是無上甚深微妙法,因為《華嚴經》到最後,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我們能夠有一點點信心,我們世間人肉眼凡夫沒瞧得起你,諸佛菩薩看重了你,為什麼?這人有大善根,上根。前面講的這個法門是專接上根,上根就是對於這個法門有信心、有願心、肯念佛的人,這個人就是上根。 『如來從真實慧中,開演此法門者,欲惠眾生真實之利』,可以說無量無邊的法門,只有這個法門對眾生是真實的利益。為什麼?其他的法門,你雖然學了,你一生不能成佛,你還要經過多生多劫的修行才能成就,所以那個利益不是圓滿真實。唯獨這個法門能夠教你一生圓滿成佛,所以這個法門是真實之利,一切法門當中,真實之利只有這一門。這樣的法門一定要包括幾個特性,才能夠真正利益一切眾生,下面就說出它的特性。 它的特性一定是非常的方便,也就是任何一個人都可以修學。從前黃念祖老居士常講,他把我們念佛法門比喻作現在人所講的傻人照像機,全自動的,只要對准了一按就行,張張都漂亮,沒有一點技術好言的。高級照像機我們照出來,三十六張未必能照出一張好的。為什麼?它要調距離,要調光圈,還要知道色彩、色溫,麻煩大了,裡面學問很多,我們不見得能夠照得好的。全自動的傻人照相機拿來就照,張張都漂亮,沒有一張照壞的。他把這個照像機比喻我們淨土法門,人人都能修,個個有成就。『普被三根,普令現在、當來』,當是將來,一切凡夫、愚人、濁惡眾生,悉登彼岸,它一定具備這些特色。末後這句是總說,說明它果報的殊勝,統統成佛,可見這個法門無比之殊勝。 【大願之核心乃第十八願,然十念必生之究竟方便,實由於彌陀究竟成就之最極方便處,正是本經中如來定慧究暢無極處。今人焉能因此法之易行而鄙視之,而輕此法門乎。】 十八願就是講十念必生。很多學佛的人,他對於淨宗沒有認真去研究過,所以瞧不起這個法門。我們修學這個法門的人他也瞧不起,我們要跟他講這個法門,他更是嗤之以鼻,不屑一顧。現在海內外對淨土的輕慢就是如此,實在是不容易。我在海外弘揚淨土,是得力於過去幾十年當中弘揚大經。我到美國前三年沒有講淨土,前三年講禅,我講《金剛經》、講《六祖壇經》,講唯識、講《法華》、講禅宗語錄,我講這些。他們都喜歡,一窩蜂都學,我也會講。在現代這個時代講《華嚴經》的人少了,我是講過《華嚴經》的,所以大家不敢輕視。 我還有一塊招牌,很硬的,《阿彌陀經疏鈔》。我在講第二遍的時候,留下一套全套的錄音帶,三百三十五個。所以在海外,我一講《彌陀經》我講過一遍三百三十五個帶子,他都呆了。所以對於我講淨土法門,他們不敢發一個問題,問都不敢問。不容易!在國外講淨土很難!這些都是他們輕視淨土,翻翻《彌陀經》好像是個小故事一樣,這有什麼了不起!幾分鐘就看完了。我說幾分鐘是看完了,我講的時候講那麼久,一天聽一個半鐘點,你還得聽一年。現在我講第三遍,第三遍決定超過四百個小時,比第二遍講得詳細。所以《彌陀經》不能小看,一天講兩個鐘點可以講一年,一部《阿彌陀經》。 這是阿彌陀佛究竟成就的最極方便處,十念必生。為什麼十念必生?這裡頭的道理太深了,這是本經所講的「如來定慧,究暢無極」,這是個證明。十方世界十念往生的人給本經證明了這句話,如來的定、如來的智慧究竟、通暢到了無極,到了頂點。所以末後這一句話勸我們,千萬不要認為這個法門容易,易行,你就疏忽了,就輕慢了,這是很大的錯誤。不知道這個法門之理論甚深。 我記得我第一遍講《阿彌陀經疏鈔》的時候,那時候我自己沒有道場,借別人道場講的,總共講了四年圓滿。不是每天講,一個禮拜是兩次、三次,講了四年圓滿。在圓滿的時候我告訴大家,我的能力不大,但是對於《彌陀經疏鈔》我還可以用一倍的時間講,就是八年,怕大家沒有耐心聽。咱們過去抗戰是八年,我這一部《彌陀經》講八年,怕大家沒有耐心聽。不容易!實在不容易。所以《阿彌陀經》你就曉得不是簡單的事情,現在多少人看輕,愚癡、狂妄!李老師講的話一點都不錯,愚癡、狂妄。再看底下這一段。 【疏鈔雲,但持佛名,必生彼國,則或高或下,或聖或凡;乃至或信或疑,或贊或毀,知有彼佛,便成善根,多劫多生,俱蒙解脫。】 蓮池大師這一段話說得非常之好,我們聽了這段開示,就曉得如何「上報四重恩,下濟三塗苦」,我們就曉得應該怎麼樣做法。他老人家講『但持佛名』,只要念一聲阿彌陀佛,這個人必定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必定生不一定是這一生生,或者是多生多劫以後,他一定會生的,只要他有這個緣分,念了一聲阿彌陀佛。『或高或下』,這是講品位的高下。『或聖或凡』,地上菩薩是聖人,地前是凡夫,我們常講三賢十聖,證了初地以上是聖人。經上常念「菩薩摩诃薩」,摩诃薩就是十聖,地上菩薩;地前稱菩薩,地上稱摩诃薩,大菩薩。或聖或凡。 『乃至或信或疑』,這不要緊,懷疑也沒關系,總而言之,這句佛號他聽進去了。「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個字入了他耳根裡去,就行了,種子就種下去了;信也好,不信也好,種子統統種下了。或者是贊歎,或者是毀謗,都不要怕,怕的是他一生當中無緣聽到阿彌陀佛的名號,這是很可憐的人。聽到、見到毀謗,不怕,毀謗當然有罪,有罪他要墮落,他要受罪。罪受完之後,他將來再出頭又遇到這個法門,他前世有善根,善根成熟了,他就會念佛往生極樂世界去。 我們常講給人種善根,善根怎麼種?就是把這句佛號讓他看到,讓他聽到。所以我們印了許多小張的「南無阿彌陀佛」贈送給諸位。在台灣,貼「阿彌陀佛」佛號、菩薩名號,到處都可以貼,警察都不干涉的。貼這個,警察來了:你貼什麼?「貼南無阿彌陀佛」。警察都贊歎:好,貼得好!在外國不行,你亂貼這個東西要被罰款的。在外國怎麼辦?在外國,自己住家的地方是自己的范圍,別人不能干涉的,那我們在門上、窗子上都貼上。汽車前後都貼上,車子是自己的,警察不能干涉。你開到停車場停著,許多人看一下,「南無阿彌陀佛」,他也念一句,行了,這個種子種下去了。所以在國外,我們用英文拼出南無阿彌陀佛,外國人很好奇,問你貼這個干什麼?我們告訴他,貼這個保平安,決定不會出車禍,「那你也給我一張」,他就拿去了。我們車上准備很多,我們就送給他。貼這個是保平安的,不會出車禍的,也不要跟他講其他,講其他他也不懂,這樣就好了。這就是蓮池大師所講的,普遍為一切眾生種下阿彌陀佛的種子。 新加坡的都市我看到很整潔,像外國一樣,恐怕也不能隨便貼。但是你們的車上貼了,好!你要曉得車上貼了,無形當中度多少眾生!還有你們的家庭裡,家庭中的窗戶,對外面的都可以貼,外頭的人看看,他都念一句。你們開店,店裡最好也貼,明顯的地方貼個一、兩張,凡是主顧來買東西先念一聲阿彌陀佛,你看都度了他,這叫普度眾生。你們自己要會做,要常常存這個心,利益一切眾生,把這個法門普遍的弘揚。底下說,『知有彼佛,便成善根』,我們給人種善根用這個方法,叫他們知道有阿彌陀佛。『多劫多生,俱蒙解脫』,必定有一天因緣成熟,這個善根成熟,他會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求生淨土。 【至於當世,何人當機。】 當世是講我們現在。什麼人是這個法門當機者?也就是最適合修學這個法門的人。 【則不論男女老少,富貴貧賤,上智下愚,久修初習。】 久修是老修行,不管你過去修什麼法門,老修行;初習是才發心的,才入佛門的。 【宿根利鈍。】 也不論過去的根性,有利、有鈍。 【善惡差別。】 統統可以不論。 【只要於此法門,能生實信。】 實信是真正的信仰,真正相信。 【因信發願。】 因為我們信,所以我們就向往西方極樂世界,巴不得趕快到西方極樂世界,趕快見阿彌陀佛。要有這種信願,有這個心,有這麼個願望。 【從願起行,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如是之人,正是當機。】 『起行』就是二六時中念念相繼,不要把這句佛號斷了。初學的時候容易斷,所以要用方法來提醒。譬如我們家裡供佛像,供佛像就是提醒,見到佛像就想到念阿彌陀佛;手上帶念珠,念珠也是提醒,一看到念珠就想到念佛。念珠有二種作用,一個是提醒你,另外一個是計數用的,不計數是提醒自己。現在還有一個好東西,隨身聽,那是最好的方法,很時髦的。年輕人帶兩個小耳機,隨身聽的,我們也帶上,這說明我們學佛也滿時髦的。他要來聽聽,我們就讓他聽,他一聽,阿彌陀佛的種子就種下去了。 你們如果上班工作也帶個隨身聽,你們的同事、朋友也一定會問,你這是什麼東西?你說你聽聽看!聽聽看,那彌陀的種子就種下去了;又可以提醒自己,又為別人種善根,自他兩利,所以這個好。最好的,如果你家庭裡沒有妨礙,佛號二十四小時不要中斷,這是最好的。上次我也跟諸位說過,我們學佛的人要節儉,但是對於買隨身聽不要節儉,用壞了馬上就換一個。當然最好的方法,像我們在美國,是買三台機器讓它輪流,這樣佛號不間斷,機器使用的壽命會長。 最近台灣有個新的機器發展出來,是個小小的隨身聽,裡面沒有錄音帶,是個電子的軟體裝在裡面。這個比錄音機要好得太多,因為它不會有故障,它沒有磁頭不會磨損,日夜二十四小時念,聲音非常之好,能夠保持原狀。這個機器是剛剛發展,我們希望它將來能大量的流通,非常理想,真正念佛人有這麼個助念器就太好了,非常之方便。『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如是之人,正是當機』,這樣的人就正是本經的當機者。請看底下經文,第六段「藏教所攝」。藏就是《大藏經》,三藏經典。教是講佛說法的體裁,有十二分教,就是十二種不同的方式來演說一切經教。 【凡體究經典,宜先知此經屬於何藏,說在何時。】 體究就是深入研究,這部經在三藏裡面屬於哪一藏?釋迦牟尼佛什麼時候說的? 【判屬何教,知此,則有助於理解全經。】 這是說明為什麼要有藏教所設的科目,它的作用在此地。 【經典能包含蘊積文義,故名為藏,有二。】 藏就是包含蘊積的意思。有兩大類,第一是講: 【三藏,一契經,二律,三論,本經屬經藏。】 就是經、律、論三藏,在三藏裡面本經屬於經藏。它不是律,不是論。另外一類是: 【二藏,一聲聞藏,二菩薩藏。】 這就是我們中國人通常講的大乘與小乘,聲聞是小乘,菩薩是大乘。 【本經廣演大乘。】 廣是廣泛,演是演說,廣演大乘。 【詳陳信願往生,殊勝因果,淨佛國土,依正莊嚴,彌陀無邊願海,普度眾生之道,故為菩薩藏攝。】 這是我們展開經卷處處都能看得到的。這個經不是小乘經,沒有小乘的思想,純屬大乘。下面再講: 【說時有五。】 這是講釋迦牟尼佛講經可以把它分成五個階段,這就是五時說法。 【華嚴時,最初三七日說。】 所以現在小乘人,像泰國、錫蘭的小乘,不承認有大乘佛法,他們有個論調說大乘非佛說。小乘人很固執,譬如說《華嚴經》是釋迦牟尼佛初成道的時候,在定中說的,我們一般人看到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打坐,哪裡曉得他在那裡說《華嚴經》!這是凡夫、二乘如聾如盲,不知道,一點都不知道。參與這個法會的都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們才有能力入釋迦牟尼佛的定中,聽釋迦牟尼佛演說《大方廣佛華嚴經》。所以這部經說完之後,我們人間沒消息,完全不知道。大龍菩薩把佛講的經就收藏到龍宮裡面,一直到龍樹菩薩出生的時候。 龍樹菩薩非常聰明,智慧高,很短的時間他就把世間典籍統統念完了。這一念完,自己貢高我慢,自己覺得了不起,世界上讀書之多,學問的淵博,除我一個人沒有第二人,傲慢心生起來。大龍菩薩,這是大菩薩照顧小菩薩,像《金剛經》上所講的,如來護念諸菩薩。大菩薩會照顧小菩薩,看到小菩薩現在快要發狂了,趕緊化現把他接引到龍宮。龍宮裡面藏書非常豐富,到龍宮一看《大方廣佛華嚴經》,龍樹菩薩貢高我慢馬上就沒有了。為什麼?一看到這部大經,自己念得太少了,太可憐了,不值得驕傲。 這部經佛說了多少?龍樹菩薩告訴我們,它的原文是「十個三千大千世界微塵偈」。佛法講分量多少是用「偈」來做單位,就是四句是一偈。多少偈?十個三千大千世界磨成微塵,沒法子計算!「一四天下微塵品」,一四天下,像我們講一個太陽系,這個太陽系裡面所有的星球磨成微塵,一粒微塵算一品,那麼多品。這樣才把龍樹菩薩降伏了。可是龍樹菩薩也很了不起,希望把這個經流通到我們這個世界。但是看這麼大的分量,閻浮提眾生沒有能力能夠學習,但是它還有中本,中本一看還是太多,再看下本,下本就是《華嚴經》的綱要,《華嚴經》的綱目、提要,他說這個可以。這個多少?一共有十萬偈,也就是全經有四十萬句,這可以帶回到世間。他就把下本《華嚴》帶回來,我們這個世界才有《華嚴經》,《華嚴經》是這麼來的。 《華嚴經》傳到中國,實際上只有龍樹菩薩帶出來的那個經本的一半。因為這個經本太大,古時候都是寫在貝葉(貝多羅樹葉),這個東西容易散失、容易丟掉。所以傳到中國來的經本是不完全的本子,是個殘缺的本子。三次傳到中國來,我們統統翻譯了。所以,現在中文的《華嚴經》只有原文的一半,我們稱它作略本《華嚴》。這是如來『最初三七日』所說的。第二: 【阿含時,次十二年說。】 這個小乘人承認,因為這十二年佛講的是《阿含經》,對小乘人說的。第三: 【方等時。】 方等是大乘,方是方便,等是等於佛的境界,所以這不是小乘法。 【次八年說,廣演四教,均被眾機。】 這是天台家判的四教,藏、通、別、圓,方等時候統統普遍都說。第四是: 【般若時,次二十二年說。】 總共有二十二年,從這個地方看,我們曉得佛法是以般若為主。般若講經時間最長,佛說法四十九年當中有二十二年講般若。最後是: 【法華涅盤時,後八年說法華,一日一夜說涅盤。】 《法華經》講了八年,《涅盤經》是一天一夜,就是佛入圓寂的前一天,一天一夜所說的。這是說到說法有五時。本經在什麼時候? 【說此法時,在第三方等時。】 本經屬於方等部,應該是在第三時說的。但是諸位要曉得: 【又此經蒙世尊多次宣說,故不應限於一時也。】 這個經,淨土宗的教義,佛可以說除了「阿含」之外,其余四個時期都有說。你看在《華嚴》,最初說的,《華嚴》末後一卷,十大願王導歸極樂。華嚴時有淨土,方等更不必說,般若、法華,《法華經》上也勸我們往生淨土。所以,這部經是釋迦牟尼佛出世,自始而終常常說的。何況《無量壽經》被古人所證明它是多次宣說,所以不能夠說它在某個時期。但是就形式上來看,淨土三經都是列在方等,這是我們應該要知道的。好,今天就講到此地。
:法师开示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