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念祖:千、萬劫以後,究竟還因曾聽過這個名字而得度脫
我哀汝等,甚於父母念子。我於此世作佛,以善攻惡,拔生死之苦。令獲五德,升無為之安。吾般泥洹,經道漸滅。人民谄偽,復為眾惡。五燒五痛,久後轉劇。汝等轉相教誡。如佛經法,無得犯也。彌勒菩薩,合掌白言,世人惡苦,如是如是。佛皆慈哀,悉度脫之。受佛重誨,不敢違失。 “我哀汝等,甚於父母念子。”我關心你們,我慈悲、我憐憫你們甚過於父母哀念兒子。 父母只是一生,佛就在無量劫;父母就不平等,有的喜歡老大,不喜歡老二,有的喜歡麼兒子,不喜歡其他的,而佛是平等的。父母不喜歡那個不孝的,而佛對於那個五逆一樣是憐憫的、一樣是救度的,所以甚於父母愛子。 “我於此世作佛”,我在這個娑婆世界作佛。“以善攻惡”,提倡善來制伏那些惡。 (“拔生死之苦”,)要拔掉生死的苦本。“令獲五德”,“五德”就是五善。 “升無為之安”,達到無為之安樂。這“無為”,“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這個“無為法”就不是夢幻泡影了,是究竟,所謂“常樂我淨”,究竟真常。 “令獲五德”,來一步一步的最後能夠得到“無為”,入“無為法”。 “吾般泥洹”,我般涅盤以後,佛要般涅盤,入寂。“經道漸滅”,經道要一天一天的滅下去。 這個《法滅盡經》說,《首楞嚴》先滅,然後一部一部都要滅,最後就剩下咱們這《無量壽經》。 在這個“經道漸滅”的時候,“人民谄偽”,人民就拍馬、吹牛,都是欺詐、不老實。“復為眾惡”,又都來做種種的惡事。“五燒五痛,久後轉劇。”五惡五痛五燒就更厲害了。 “汝等轉相教誡”,你們輾轉地互相來教導、來告誡,讓大家如佛的經法,不要犯這個道禁,不要破戒呀。這是佛當時囑咐大眾。 這時彌勒當機,未來的佛,彌勒就合掌代表大家,他匯報,“世人惡苦,如是如是。”當然彌勒他知道這一切情況,這就證明嘛,世人的惡和所受的苦,就是“如是如是”,就是這樣。 “佛皆慈哀,悉度脫之。”可是,佛你這樣慈悲,你哀愍,你全給度了。這句話很重要,全給度了。這個要稍微做一點解釋。 在咱們本經中“決證極果品”裡頭說:“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若已生,若當生,皆悉住於正定之聚。決定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善男子,善女人”如果已經生在極樂世界,或者是應當生,這些人已經都住於正定之聚,決定要成佛了,不退轉了,那不就度脫了嘛!“已生”當然如此。 “當生”,那還沒有生,應當生。這個應當生,咱們這裡頭是不是有人可以列入到“當生”?那你要“信願持名”就“當生”,你“當生”你就是住了“正定聚”了,你就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了嘛,這也不就度脫了嘛! 《阿彌陀經》說:“若有人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欲生阿彌陀佛國者,是諸人等,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所以說,這個人已經發願、現在正在發願、還沒發願以後要發願,這些人他們都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那這個就更廣了,“當發願”還在這呢,咱們現在是發了願了,是吧?這“當發願”,這些人早晚都得成就,也都度脫。 《彌陀要解》說得更好,“不論至心散心”,不論你是至誠的心、散亂的心;你有心念,還是無心念;或者理解、或者不理解;你但持彌陀名號或六方佛名,或者這個經的名字(《阿彌陀經》),“一經於耳”,不是用“聞”字,“聞”字有要求,一經於耳就是你一聽。“假使千萬劫後,畢竟因斯度脫”,千劫以後,萬劫以後,你究竟還是因為曾經聽過這個名字而得度脫。 彌勒說:“佛皆慈哀,悉度脫之。”這句話就完全合乎經義了,都度脫了。因為今生、當生,今發願、已發願、當發願,都是要得到解脫,就“悉度脫之”。 最後就“受佛重誨,不敢違失。”受了佛這樣重要的教訓,大家都不敢違反,不敢把它忘掉。 用了“不敢”兩個字,這個就包括是“仰信”,因為佛之說,有時候眾生很難信。但是就是說,你要仰信,你不要信你自己的意思,所以“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你要放棄你自己的意思。 不是說你承認它對了,你承認什麼,你這才能信。既然基本上你接受了,承認了釋迦牟尼佛,你皈依了釋迦牟尼佛,對於佛的教導你一時你還信不了,最大的方便你就是“仰信”。 這個宋某,就是給嚴新治病的那個人。他是曾經一下子念咒什麼的,他有這麼個一閃哪,他自己說開悟了,其實沒有,好些人都是這樣。他原來不服,後來知道沒有。 我說:“你這是擊石火”,打個石頭打個火,冒了火星。後來告訴他,他引了好些人學密,我說:“你都帶大家去學密,你這是錯誤,應該勸大家信淨土。”他就“仰信”,對於淨土他一點不懂。現在看了很多書才生起信來。當然現在還是什麼,還算生起信來了。 有很多這個,能信淨土不容易。你看那個王某,他對於淨土就沒有信心。但是你如果能“仰信”,第一步先“仰信”,佛是這麼教導的,我先信上再說,然後你再去念經,再去什麼什麼,再去思惟,因為佛有加被力,還有攝受力,你就可以信。 因此彌勒說,受佛這麼重的教誨,不敢違失,也是感恩的意思。同時也就是,有的一時大家智慧不夠,也應當“仰信”哪,信了之後當然就不能違反,不能把它忘掉。 所以整個這部經就是一篇極殊勝的文章。這個先就是一問,佛為什麼放光?佛就說出了極樂世界法藏比丘的因,怎麼成佛的一切,如何發願,如何成就願,極樂世界是什麼什麼樣子;然後說怎麼樣才能夠往生,又談到極樂世界的菩薩是什麼什麼情況。 這個說完之後一轉,就轉到,達到“自然中自然相”,登峰造極,沒有再說;就轉,你們應當如何如何。你們應當如何如何之後,就把這個世界上的“五惡五痛五燒”都擺出來了。再把“五惡五痛”的本身說到極點之後,就是昨天那一品。 今天又再勸勉,再告訴大家要“如貧得寶”,要重視。這個可說什麼?那現在怎麼著?這突然間出來一個奇峰——所以文章的形式,所以這個經典有時候也是最美的文章——《禮佛現光》。(《無量壽經講座·第三十七品》,黃念祖講述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