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善,什麼是惡,這位高僧用一句話解​釋清楚了


 2019/9/23    熱度:2933    下載DOC文檔    

  原文:

  中峰告之曰:“有益於人,是善;有益於己,是惡。”——明代袁了凡《了凡四訓》

  翻譯:

  中峰禅師說:做對別人有益的事情,是善;做對自己有益的事情,是惡。

  解析:什麼是善,什麼是惡,中峰禅師僅用一句話就解釋清楚了!

  佛曰:“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但我們依然可以看到這種“不公平”的現象:某些人行善了,沒有得到福報,子孫反而不興旺;而某些人作惡的,也沒有得到該有的報應,他的子孫反倒還很發達。

  於是,有人開始懷疑“善惡因果報應”的正確性。

  中峰禅師解釋說:凡人容易被世俗的見解所蒙蔽,心靈沒有洗除干淨,法眼未開,所以他們經常把真的善行反認為是惡的,把真的惡行反認為是善的。這些人不恨自己顛倒是非,怎麼還能抱怨老天的報應錯了呢?

  普通人眼中的善與惡是這樣的:罵人,打人是惡;恭敬人,用禮貌待人是善。貪財,亂要錢是惡;不貪財,清清白白守正道,是善。

  但中峰禅師不這麼認為,他說:益人是善,益己是惡。若是做的事情,可以使別人得到益處,那怕是罵人,打人,也都是善;而有益於自己的事情,那麼就是恭敬人,用禮貌待人,也都是惡。

  大公無私是善,謀求私利是惡。從良心上所發出來的善行,是真;不走心做做樣子就算不上真善。為善不求報答,積累陰德,所做的善事,是真;目的不單純,企圖有所得,才去做的善事,是假善。

  比如說,父母或老師為了孩子好,適當教育一下孩子,雖然嚴格,但不能算是惡,而是善;但父母或老師為了發洩私憤,打著“為孩子好”的旗號,對孩子動手過重,則不是真善,而是惡。因此,看一個人的行為是善是惡,要從他內心出發點來看,看他是有益他人還是有益自己!

  佛家講究“以慈悲為懷,不能殺生”,但特殊情緒下,比如遇到壞人壞事的時候,僧人也能行俠仗義,懲惡揚善。花和尚魯智深“拳打鎮關西”、“大鬧野豬林”、“火燒瓦罐寺”,看似都是暴力且殺生的行為,但他是為了別人好,懲惡揚善,毫無私心,因此這也是行善積德。

  現代法律定性的重要標准之一就是“看動機”,即動機善的,處罰輕一點;動機惡的,加重處罰。這也更符合善與惡的真正標准,更能讓人心服口服。

  正如《聊齋志異》中所講:“有心為善,雖善不賞。無心為惡,雖惡不罰”,即:帶有目的做好事,即使做了好事也不應該提倡和獎勵。無意之中做了壞事,並不是自己的本意,即使做了壞事也不應該受到懲罰,或者從輕處罰。

  綜上所述,益人是善,益己是惡!讀完本文,您應該知道了何為善何為惡吧!

  南無阿彌陀佛 

台灣學佛網首頁幸福人生为人处事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