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宗鏡錄略講上冊(第四十一章)
第四十一章大化不曾留一人02 那麼,了解這個理論,大家回去可以安心念佛打坐了。現在搞了半天,原來沒有證果,自然地會難過,慢慢等吧!等到因位轉了,因就是累積,比如賺錢,偷雞要把米,沒有本錢先要偷米可難了!有了一塊錢,慢慢累積變兩塊錢,兩塊變三塊。一億美金是從一塊錢來的,所有的果都從因位上慢慢來,這個就沒有辦法了,非要時間不可。所以教理告訴我們,一個凡夫從初修到成佛,要三大阿僧祇劫。不過,禅宗、密宗講即生或即身成就。禅宗、密宗當年在教理上辯論得很激烈。禅宗說:‘即生成就’,密宗叫‘即身成就’,這一生帶著肉體報身也圓滿了。在教理認為不可能,非要三大阿僧祇劫不可。不過,禅宗、密宗有個理論:你怎麼知道我不是三大阿僧祇劫的最後一劫呢?這就很難說了!誰也不敢說我是最後一劫,所以教理與宗下在這裡的看法有極大的出入。 然而禅宗、密宗注重因上轉到果上,是不是也有劫數的問題呢?有,大家研究經典,不要被瞞過去,它不叫‘三大阿僧祇劫’,它叫‘時節因緣’,時節因緣不到不行,時間因緣到了就成就了。諸位懂得此理,有許多懶惰用功的人,就可以派上用場啦!許多同學這兩天被我罵得好像受罪似的跑來說:‘老師你別罵了,我時節因緣沒有到,到了,頓悟了,一下就成功了!’唉!你說我有什麼辦法。 我們了解了五八是果上圓的道理,那麼,由因位轉到果上的過程呢?比方像賺錢一樣,慢慢累積、擴充,中間修持需要什麼呢?需要方便般若,各種對治的方法。各種對治的修法極重要。比如在座有很多人都有經驗,偶然用功用到心境清淨,瞎貓撞到死老鼠,很高興。一下座,這一下死老鼠吃光了,第二回腿一盤,再也不會來個清淨。什麼理由,知道嗎?你們都不在這些地方研究,這就要研究經教懂得方便般若。 意識在清淨面久了,停留一段時間,唯識有一句話講得很清楚:‘境風起識浪’。什麼道理?不要忘了!雖然心境偶然到達意識清淨面,你前五識四大業力的肉體整個沒有轉耶!沒有轉,靜極了氣動,氣動就是風動,境風一起,識浪變了,一點都不稀奇。所以有許多同學報告,上一堂坐得好,一點雜念都沒有,清明極了!我問下一堂呢?沒有了!當然沒有了,當你碰到清明時,你知道,下一個境界來,識浪動,精神更健旺,妄念剎不住、停不掉。那麼,你懂得這個理,曉得下一幕一定是這個境界,根本就無所謂,這個時候,境風起了,識浪動了。 所以禅宗臨濟祖師就叫我們認得真主,為什麼?前五識生理功能爆發的氣動是‘賓’,主人退回,請客人當幾天家,不過主人要看著,否則,隨便招房客進來,算不定連房子都拆掉。主人退開,坐在那裡靜靜地看它。動極必靜,下一個境界就來了。這些道理都是方便。 學佛用功並不難,難還是明理難!真明了理,智慧知道,每個境界來,你自己認識得很清楚,這是個什麼東西?這是老大,這是老二,這是魔,這是鬼。魔鬼你都認識了還怕什麼?魔鬼是你朋友,魔來了請坐!你愛魔哪裡你去魔吧!我找個地方給你魔,很簡單!就怕你不認識,被客氣作主。中國人常講‘客氣’,客氣二字從《楞嚴經》‘客塵煩惱’而有客氣二字,這是唐朝至宋朝間的新名詞。客氣不是主氣,後來的演變,一個人太講禮,我們說不要客氣、不要客氣。這個東西要不要?不好意思,實際上心理要不要?要啊!‘主氣’要,客氣的人說不要,這個東西就是‘客塵煩惱’。 那麼,我們認清楚以後呢?在這個時候認識賓主,不曉得反覆多少次,看起來好像自己功夫在配合。你把理認清楚了,不斷在進步。所以古人說,修道不怕魔障,經過一番魔障,增加一分道力,道理在此。 好,現在我們曉得前五識、六七識是這種情形,那麼我們再回轉到《宗鏡錄》上,永明壽禅師提出的看法: 又如眾生八識之中,前眼耳鼻舌身等五根及第八識,俱緣現量。 這裡沒有講五識,讀書不要馬虎,五根,都是現量的境界,在生命范圍來講,這叫真現量。至於唯識學上說的第六識,意識的分別,現代心理學有一個很好的名稱叫‘第六感’,實際上也不過是唯識學第六意識的一部分的作用,西方心理學將之抽出謂之‘第六感’。對現代青年講第六感,他容易接受。你說這是唯識,他說你落伍了!千萬不能那麼講。再不然,講‘第六能’,告訴他這是最新的科學,他一定去研究。 第六識、第七識與第八阿賴耶識一樣,不大容易翻譯,只好以數字代表。第七識的譯名是‘末那識’,也就是‘我執’,又叫‘俱生我執’,與生命同在,只要一有生命,‘我’的作用就在,生命中有這麼一個意識,也叫做‘數取趣’,連續性的生命永遠在抓。人生就如猴子偷玉米(包谷),永遠要抓住一個生命。‘數取’,很多次地抓,‘趣’,進入那個地方,向那條路上走。這就是我們的生命。所以,‘末那識’包含很多意義,不管怎麼翻譯都不能概括全意,只好翻成‘末那識’,它屬於心的第七個部分,這部分就是‘我’。 年輕人大概沒有看過,猴子偷玉米的景象很有意思,有時我們故意逗它讓它摘,幫我們做工。他抓一個右腋下一挾,再抓一個左腋下一挾,再抓一個右腋下一挾……就那麼左挾右挾挾了半天,聽到人一叫,它拼命跑,以為帶走很多,其實一個也沒有帶走,這在山上看是很妙的一個鏡頭。 我們的生命就像猴子偷包谷一樣。現在在座的同我一樣,都抓一個‘這個’,用了幾十年,也跟猴子一樣,走到民權東路的時候,把‘這個’丟掉又去抓一個新的,這是第七識。 六、七兩個識,在一般唯識學上講,第六意識思想感覺的作用,屬於比量、非量的境界;第七識也屬於非量境界,立場不同。拿本體來講屬於非量,本來無我,他當成有一個我,本來這個身體不屬於我,暫時租來借用的,他把這個身體當成我,看得很牢,所以是非量境界,認的是假我。永明壽禅師提出‘若’字,假使、假定。假使我們認為的第六識、第七識這兩個識,落在比量、非量兩個境界上,以及計算、推度、隨念分別這個現象上,那麼,它就是念念常在生滅,它本來變化無常。念念生滅是理論,歸納而言叫無常,不永恆存在,這個生了,那個滅了。 好,這個理論,大師講,也是‘於生滅中有不生滅性’。我們不要搞錯,這裡講五根;生理的整個機能,包括每一個細胞,以及第八識,‘俱緣現量’。 今天與某同學研究第八阿賴耶識,他建議換個現代化名詞使人比較能接受。我說就叫‘生命能’好了。我們這個生命能都是現量境,即本體功能呈現出來的作用。所以修行求證,不但要把整個心理念頭轉清淨,連同此身非要轉清淨不可。這其中就有很多修持的方法。他說我們認識了這個以後:得諸法之自性,不帶一切名言,又無二種計度分別、隨念分別,即現前不生滅。若六七二識落在比非二量,及具計度隨念分別,即念念常生滅,亦是於生滅中有不生滅性。已上經文,此是因阇王示疑,寄破外道斷見,有此方便,分別生滅不生滅二性。 永明壽禅師講到這裡,引用波斯匿王與佛辯論的問題來加以說明。 前五識,就是我們生命的能,現在活著劫的機器——身體,眼耳鼻舌身。第六識、第七識屬於比量非量的境界,但是沒有交待清楚。在一切生滅的境界中,它自然還有一個不生滅的境界在,不生滅的那個功能,就在生滅的作用上。 ‘已上經文’,這是永明壽禅師的話,上面所引《楞嚴經》佛與波斯匿王辯論的話,引用這些是因為波斯匿王示疑,波斯匿王過去跟著外道大師學過,具有外道斷見,認為人死如燈滅,沒有再來一個生命的道理。所謂斷見就是切斷。因此佛告訴他用眼睛看,開眼見明,閉眼見暗,明暗有代謝,能見明見暗的是不生不滅的。他說這是教育上的一個誘導法,先拿一個道理來誘導你認識這個道理。‘有此方便’,因此《楞嚴經》上產生這樣一個教育的方法,分別指示出生滅的作用,現象有生滅,你能見與能聽的功能是不生滅的。 宗教哲學的兩種爭執 若不執斷常見性之人,則八識心王同一真性,皆是實相無有生滅。 結論來了。他說假使此人智慧特別高,不執斷見,也不執常見,斷常二見,以現代話說,就是兩種思想、觀念。拿佛學觀點看世界一切學問,譬如偏於唯物的哲學,認為人的生命根本沒有靈魂,就是機械作用,死了就沒有了,干脆燒成灰做肥料。若說死後有來生,那你見鬼了;死後上天堂,誰看見了?那是宗教家哄人的,唯物思想多半是斷見。常見呢?死了以後躺在那裡睡覺,還是存在,睡了很久,有一天你會醒過來,接受上帝審判。認為生命永遠存在屬於常見,有許多宗教哲學屬常見。常見的人是固定的了!上帝永遠是上帝,老南就永遠是老南,老李永遠是老李,女的永遠是女的,男的永遠是男的。常見認為生命永遠是一個形態。有些哲學、有些外道是這個理論。中國有‘七世夫妻’的小說著作,怎麼那麼倒楣!那個男的永遠是男的,女的永遠是女的,七世如此。歷史上說,宋徽宗詩、書、文學造詣深,是李後主變的。李後主何苦受這個罪?沒有這個事。像這一類認為生命有固定形態的,都屬於常見。 人類思想對生命來源的看法,大體歸納為這兩類,不屬於斷見即屬常見。無神論者即屬斷見,佛教界的同學尤其要注意,你們在佛教界少碰到,我與各個宗教有接觸,其他宗教大師問我,佛學究竟是不是無神論!我說你聽他們亂扯。外面一般學術界、哲學家也認為佛學是無神論,無神論談空嘛!尤其是佛法不承認有個主宰。所以被一般人批駁為無神論,這是非常嚴重的問題。你們大家在宗教團體中,擇一天到晚阿彌陀佛,看不到聽不見沒有關系,在學術思想界刮起一股大風,外界已經把佛教打入無神論的范圍,這是很嚴重的。我們關起門來當皇帝,自己天大、地大、我大,我就有這樣偉大。你關起門來盡管玩,開門一看,外界對你的看法誤解太深了! 無神論是斷見。那麼,有神論是常見。常見與斷見在佛法的五見中都屬邪見。所以研究佛學的同學們,比如比較宗教,要把各個宗教的哲學理論搞清楚。很多哲學基本理論都屬於斷常二見。那麼,中國民間社會流行的宗教屬於多神教,也可以說是萬神教,廁所有茅神、床有床神、灶有灶神、搖籃有搖籃神,每一個都去送紅包,全都送總歸對了吧!這些都是民間的觀念,也是常見的一種,對與不對,有許多值得探討之處,在此不贅。 人的思想,不執斷見即執常見,總要抓一個東西。好比一個人精神好、萬事得意,絕不燒香拜佛。如果看相算命,學心理學的知道,此人有問題。心思不定,看相算命。心思定了,忙都來不及,那有時間問命!如果我是算命的,有人來找我算命,我一定說:先生什麼都好,只是最近有一點不如意,要不要算?要算,告訴你要失點小財,一定靈,給我五十塊錢算命失點小財,不應驗了嗎?這個人如果沒有問題,他便把自己看得很了不起,什麼都不信。有的人說,人都靠自己,算命卜卦是迷信。一旦他受了打擊,他比誰都迷信,看到佛像,表面上跪不下來,怕人家笑,心裡早已經拜了,這是一般人的心理。 所以,人天生都要抓一個東西,就是執著,不執斷見就執常見。執是由第七識的我而來。真正的佛法,明心見性的本體是‘非斷非常’的。注意!一般人聽到非斷非常,就認為佛學是無神論,他把‘非’字,下意識下了一個斷語,認為‘非’是‘沒有’。佛法說不是斷也不是常,在因明方法就是‘破’。 世界上的事,不落在斷見就落在常見。他告訴你,不是斷見也不是常見,那是個什麼見呢?他沒有講,如果他講我這個是‘中見’已經不對了!中見也可以說是常見,也可以說是斷見。所以佛法有許多邏輯,其因明用得真是高明,‘離四句絕百非’、‘即空即有’、‘非空非有’,你說這是什麼?‘即空’就是空嘛!‘即有’就是有,他又來個‘非空非有’,你拿他一點辦法都沒有!他就是能破。 所以,世界上最高明的邏輯,能破(把一切不對的掃蕩)以後,就是對的,對的在哪裡?你自己去看。當然一切不對的拿完後,那個就是對的了。 所以他說,假使一個人不執斷、常,已經明心見性了,那麼也沒有什麼八識、七識、九識,什麼識都不識。認得本體,‘八識心王同一真性,皆是實相’。實相是無相,假名叫它實相,這個才是不生不滅的真性。 上一篇:宗鏡錄略講上冊 (第四十章) 下一篇:宗鏡錄略講上冊 (第四十二章)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