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講《心經》第13課 如何過上沒有煩惱的人生?04
四、不要執著於空 “有”不執著了,卻執著一個“空”,也很危險。例如有人說:“既然是四大皆空,算了吧,我不要老婆了;反正一切都是空的,我也不要兒子了,管他去!一切都是空的,我也不要功名富貴了;身體是空的,我也不要了,就死了吧。”這不是很可怕嗎?佛說,如果眾生執著有,有辦法救度他們,教育他們;如果眾生執著空,就沒有辦法教,沒有辦法度了。 有不少的佛教徒為了表示持戒,要到山裡面去住茅棚;為了表示苦修,他要穿破爛的衣服。在家信徒也往往歡喜這樣的出家人:“他在閉關,真了不起!”“他不吃飯,只吃水果!”“他不吃飯,只有喝水。”不吃飯,只吃水果?那麼山裡面的猴子不也只吃水果嗎?它們跳啊蹦啊,精神還是那麼好。不吃飯,只吃水?水裡面的魚不也是天天都吃水,你看,它們的活動力這麼強。 有人以為不吃飯就是修行,穿破爛衣服就是修行,住到山裡就是修行,閉關就是修行,這倒不一定。自私自利,對佛法沒有信心,對一切眾生沒有大慈悲、大智慧、大般若,我們就不能認定他是一個修行的人。 再看佛陀,他吃飯穿衣都是佛法,行住坐臥都是佛法。《金剛經》裡說:“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捨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或許有的人會起了懷疑——堂堂偉大的《金剛經》,可惜一開始就是講吃飯、穿衣、走路、洗腳等無聊的日常瑣事——他並沒有想到其實這就是佛法。 “食時著衣持缽”,是持戒;“入捨衛大城乞食”是布施,到了吃飯的時候,要出去講說佛法,不講說佛法就沒有人供養;“次第乞已”,是忍辱,次第托缽,盡管所乞得的食物粗劣,也要忍耐。飯食訖,要“收衣缽”,還要“洗足已”,是精進;“敷座而坐”,是禅定。有了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就是般若。 所以,佛陀穿衣吃飯都是般若,都是六度,都在修行。生活裡就有般若,生活就是修行;要想離開生活,離開眾生,自己一個人去修行,是不可能的。慈航法師有兩句話說得很好,“只要一人未度,切莫自己逃了”,亦即只要還有一個人沒有得度,就不要自己逃走了。 把十二因緣歸納起來,就是三個字:惑、業、苦。起惑,眾生因為煩惱,怨天尤人,而造作種種惡業;身心造了業,就要受苦;受了苦就更是煩惱,又再起惑。我們眾生就是這樣不斷地在惑業苦裡輪回。假如惑滅了,也就不造業了;不造業,也就不受苦了;不受苦,也就沒有煩惱了。 所以,《般若心經》講“無無明”,空裡面沒有無明,就等於說菠蘿裡沒有酸、沒有澀、沒有苦。為什麼?因為它將來會甜。我們人沒有無明,因為無明會結束。“亦無無明盡”,也沒有了脫無明。為什麼呢? 無明本來就不是真我。所謂“不增不減”,空不是說先有了一個東西,我們再來空掉它,也不是說先有後空。我們要知道空和有是“不異”、“相即”,是不離的。所以我剛才說,寧可以不懂佛法、不懂空而執著“有”,也不可以生空見。 佛經有這樣兩句話:“寧可起有見如妙高山,不可起空見如芥子許”。寧可起“有”的見解,有房子、有你、有人、有三寶、有天堂、有地獄、有妻子、有兒女、有功名富貴。“有見”就是如妙高山也不要怕,怕就怕我們起了空見,偏執於空見,即使只如芥子許,也很糟糕。為什麼?因為我們離開了“有”談“空”,就是頑空、斷滅空。 “但願空諸所有,慎勿實諸所無”。我們體會空的什麼呢?是空的有,空和有是一起的,不要把思想境界搬挪到斷滅的無裡面去,那就危險了。
:法师开示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