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宗鏡錄略講上冊(第四十五章)01


 2019/10/12    熱度:756    下載DOC文檔    

  宗鏡錄略講上冊 (第四十五章)

  南懷瑾教授講述

  第四十五章天地一耳聽無盡01

  若能了境本寂,識自無生,則入平等真空,方稱究竟見性耳。故雲見性周遍,非汝而誰。

  前面徹底告訴我們‘不從生因之所生,皆從了因之所了’的道理,所以假如能了境本寂,徹底地‘了’了,了怎麼了?無法解釋,了就是了。真的此心一了,了了一切境界的本身本來清淨,換句話說,我們對境起念的這個本身也本來清淨。我們及一切境(外物)都是本自清淨,所以古人說‘萬法本閒,唯人自鬧’,意指一切法本來都是清淨的。鬧就是亂,一切的亂象都是人為的。因此了境本來就是清淨,不要你去空它,認識了自己起心動念一切處本自無生,生而不生。

  舉個例子來說:自從母胎出生以來,我們思想感情的念頭生生滅滅不知有多少次,其實生過了就消失,本自無生。幾十年如一日,我們盡管長大了,變老了,但是和當年孩提時的童心是一樣的。只是一般人怕人家笑他不懂事,所以添加了一些修飾,反而使生活變得更復雜、更麻煩。體會了我們生命各種情緒的生滅變化,用過了就沒有,生而不生,本來如此。所以說:‘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了境本寂,識自無生’,這八個字是學佛法的要點,假如智慧的理解及修養的功夫能切實進入這個情況,在佛經的學理上稱之為‘平等真空’。‘方稱究竟見性’,可以說是明心見性了,見了佛性。雖然這些道理都懂了,假如心仍在發狂,還是生生不已,還在生滅中,那就不是本來清淨,本自無生了。

  ‘故雲見性周遍,非汝而誰’,這是引用《楞嚴經》的原文,佛告阿難:所以說能見之性無所不在,這就是你的本性呀!

  一間圓通千萬門

  聞性者,即今聞性具三真實。文殊簡出,現證可知。觀音入門,圓通立驗。非從行得,不墮有為,豈假功成,本來如是。首楞嚴經偈雲:譬如人靜居,十方俱擊鼓。十處一時聞,此則圓真實。目非觀障外,口鼻亦復然。身以合方知,心念紛無緒。隔垣聽音響,遐迩俱可聞。五根所不齊,是則通真實。音聲性動靜,聞中為有無。無聲號無聞,非實聞無性。聲無既無滅,聲有亦非生。生滅二圓離,是則常真實。

  這一節引用了《楞嚴經》上說明修行觀音菩薩修行法門的殊勝處。‘聞性者’,前面從眼根下手,這裡則從耳根入門。‘即今聞性具三真實’,耳朵能聽聲音的功能具備了三種真實法門。‘文殊簡出,現證可知’,楞嚴會上二十五種圓通法門,文殊菩薩一一做了評判,特別推薦最適合這個世界眾生的是觀音菩薩的修行法門。‘觀音入門,圓通立驗’,觀音菩薩從耳根來修持的法門,很容易進入圓滿而無所不通達的自性境界。‘非從行得,不墮有為’,此法門不同於一般靠點點滴滴的善行,積功累德而成的有為法,它乃是清淨無為之道。‘豈假功成,本來如是’假就是藉的意思,此觀音菩薩修行法門不但不是靠有為的用功而成就的,而且很現成,個個都能修到。

  ‘首楞嚴經偈雲’,這裡引用楞嚴會上文殊菩薩稱贊觀音菩薩修行法門的偈頌。‘譬如人靜居,十方俱擊鼓。十處一時聞,此則圓真實。’例如一個人很寧靜地待在某一處,此時十方八面一起敲鼓的話,他能同時聽到這些鼓聲,這證明了我們聽聞的能力是圓滿而真實的。‘目非觀障外,口鼻亦復然’我們的眼睛只有正前方的東西才能看得清楚,左右兩側面就不太清楚了,至於背後根本不知道有什麼東西存在。而且前方一旦遇到障礙物就看不過去,不能看到障礙物後面的東西,嘴巴和鼻子也同眼睛一樣,受到許多的限制。‘身以合方知,心念紛無緒’,身體要接觸到才有感覺,有距離就不行。至於我們的思想心猿意馬,把握不住。

  ‘隔垣聽音響,遐迩俱可聞。五根所不齊,是則通真實’,雖然隔著一道牆,遠近的聲音依然聽得到。其他眼、鼻、舌、身、意五根,則各有缺陷。只有耳根最好,不會受到阻隔及距離的限制,所以是通真實。

  ‘音聲性動靜,聞中為有無’,聲響叫動,無聲響叫靜。相對於能聞的功能而言,聽到聲響稱為有,聽不到聲響稱為無。‘無聲號無聞,非實聞無性’,雖然有時聽不到聲響,然而能聞的本性卻永遠存在。‘聲無既無滅,聲有亦非生。生滅二圓離,是則常真實。’有聽到是生,沒有聽到是滅。換句話說,有聽到是動相,沒有聽到是靜相,把動靜二相拿開了,能聞的本性還是擺在那裡,它永遠不變,所以叫常真實。上面引用《楞嚴經》的原文說明聞性具有圓、通、常三真實性。

台灣學佛網首頁居士文章大德居士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