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經中的這些句子,最讓人開悟,值得反復去讀!
無論你是否信佛,相信你都或多或少地對佛經中的一些句子耳熟能詳,甚至於念誦起來朗朗上口,深深地埋在腦海中。我們知道,佛教起源於古印度,傳入中國後,所有的佛經都是經過翻譯的,除了佛陀的智慧,還有古來祖師大德們以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集體智慧,才形成了我們今天所看到的模樣。 因此,這些佛經中的句子是高度智慧的結晶,也是佛教文化和中國傳統文化大智慧的總結,值得每一個人反復去讀,深入人心,讀得越多,開悟就越快,越能理解人生的真谛。 第一句: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預知後世果,今生作者是。 這句話出自《因果經》。我們知道佛教最核心的思想就是因果,世間萬物,一切事物的發展規律都離不開因果循環。且因果是通三世的。有的人覺得很奇怪,為什麼佛教要說到我們的前世和來世,要強調輪回的觀念呢,而不是今生做今生就報,這些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很難讓人相信。 其實,這不過是個人的偏見罷了,舉個最簡單的例子,空氣你也看不見,摸不著,但它確實存在著,每個人都在一呼一吸之間生存著,沒有任何人能離開它。很多事情我們不能用自己的感官,憑自己的直覺感受去判斷。即使是從最新的科技手段來探尋,也無法了知宇宙的真相。每隔幾十年,整個社會面貌都會煥然一新,誰知道科技發展到最後會證明什麼呢? 佛教觀念中是有輪回的。現世的因果報應屢見不鮮,有的人年輕時努力,中年享福,到了中年不明因果,開始揮霍,導致家庭破裂,事業破產,老年淒慘的狀況到處都有。這不就是因果嗎?如是因,如是果。因果報應,絲毫不爽。其中的關鍵在於“緣”有沒有成熟,一旦緣分成熟,必然受報。這句話值得每個人牢記在心。要用因果的觀念去時刻檢討自己的一言一行。 第二句:捨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這句話來自《心經》。佛教把“色、受、想、行、識”稱為五蘊。“色”就是指我們看到的物質及現象的具體情況。而“受、想、行、識”這四蘊指的是精神現象,我們對一件事物具體的感受,看法,想法,認知,識別等等。《心經》中說,五蘊皆空。“色”是空,“受、想、行、識”也是空。 觀世音菩薩在進入甚深禅定時,照見五蘊皆空,從而“度一切苦厄”。所謂的“空”並不是指什麼都沒有,什麼都不存在,而是指萬事萬物的本質就是“空性”。觀世音菩薩證得了一切事物的空性,從而離苦得樂,遠離一切顛倒夢想,究竟涅槃。我們可以用佛教的“無常觀”來理解萬事萬物的空性。與本質的“空性”相比,我們說看到的,感受的,認知的都是表象,這些表象無時無刻不在變化之中,但是其本質都是不變的。 第三句:一切皆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這句話出自《金剛經》。佛陀在《金剛經》中開示說,佛法與世間法本無區別,一切法皆是佛法。佛陀把佛法比作我們渡河用的船,我們修行的過程就是離苦得樂,從此岸渡到彼岸的過程,而一旦真正渡過去了,那麼佛法還有什麼用呢?佛法不過是幫助我們渡河的工具而已。 一切法都是因緣而生,因緣而滅。當眾生都已經獲得解脫,佛法也就不再需要了。因此,這句佛經就是告訴我們,要以變化的眼光去看待一切,不要對任何事物產生執著,一旦執著,就會著迷,就不能覺悟,不能解脫了。
:居士文章 :转载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