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心經》第16課04
星雲大師講《心經》 第16課丨心無罣礙的好處04 四、遠離顛倒夢想 無有恐怖就“遠離顛倒夢想”。眾生顛倒什麼?明明有真如佛性,他不知道,就說無;明明世間沒有功名富貴,他偏要認真追求,這就是顛倒了。 我年輕的時候,常有人問我:“法師,你年紀這麼輕,就吃素、出家了,不能去跳舞,不能去看電影,也不能吃魚吃肉,你為什麼要這麼消極呢?好可惜噢!”跳舞、打牌、吃喝玩樂,就叫積極嗎?守道、守貧、守德,弘法利生,這就是消極嗎?這是一個顛倒的看法。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金剛座上成道,第一個念頭是什麼?要涅槃。 有人勸請:“不行,不行,你要度眾生。”佛陀說:“我不能度眾生。”為什麼?“我所證悟的道和世間人所認識的是相反的,他們要的我都說不能要,我叫他們要的,他們都說不要。我說的佛法和他們所言的不一樣,他們會毀謗造罪,不能弘法,不能度眾生。”“你不能這樣講,只是一部分的眾生這樣,大部分的眾生都是因道才能得度的。”正因為天人的勸請,佛陀後來才說法度生。 常有人說:“出家人,男的比丘也不結婚,女的比丘尼也不嫁人,不吃肉也不吃魚,太可憐了,佛法實在太不人道了。”佛法當然不人道,佛法要什麼道?要佛道,要出離了人道才能合於佛道。我們貪戀於人道,怎麼能進入佛道呢?佛教不是叫每一個人都不要人道,但是有一部分的人要想超越人道而進入佛道,這又有什麼不可呢? 有人請仙崖禅師寫對聯,仙崖禅師說:“好!” 於是他拿起筆來寫下:“父死、子死、孫死。” 這個人一看大怒:“我請你說好話,你怎麼說壞話、難聽的話呢?”“這怎麼會難聽?這是好話。父親死了以後兒子才死,兒子死了以後孫子才死,不這樣,難道孫子要先死嗎?”所以有人總是顛倒,不肯順著道理,順著時光,順著正常,以為這是不好,其實很好。 唐伯虎也是如此。有一個人的媽媽過八十歲生日,於是請唐伯虎到家裡吃飯,吃過飯後,就請他題個詩。唐伯虎寫:“這個女子不是人。”唐伯虎說:“好辛苦!倒一杯茶來吃。”這個人就在那裡拖延時間,心裡想著:“怎麼罵我媽媽‘這個女子不是人’呢?”但是唐伯虎名氣實在太大了,不敢動也不敢講,只能在心裡不高興:“今天這一餐真是請得冤枉,他不但不贊美人,還罵我媽媽不是人。” 過了好久,唐伯虎又接下去寫:“九天仙女下凡塵。”“好啊!好啊!”這是當然的,媽媽不是普通人,是九天仙女下凡塵。之後再寫:“養個兒子會做賊。”這個人心裡又嘀咕了:“莫名其妙,怎麼第三句寫得這麼難聽,養了我這個兒子是做賊的?我什麼時候偷過人家的東西?” 過了好久,唐伯虎又再寫了一句:“偷得仙桃供母親。”“好好好!到天宮裡面偷仙桃供母親,有意義!” 所以,人都活在語言、思維、慣性的顛倒妄想裡。說“這個女子不是人”,他不高興,他在顛倒;“九天仙女下凡塵”,他很高興,他在妄想;“養個兒子會做賊”,他又不高興了,顛倒;“偷得仙桃供母親”,看了真是令人高興,又是一個妄想。人總是這樣,顛倒妄想、妄想顛倒,循環不已,漂溺苦惱。 有位飛錫禅師,一天跟大家閒談:“各位有沒有看過人是頭南腳北手東西、坐著死?”很多出家人都說看過。“站著死,你們看過沒有?”“某某地方什麼人站到那裡死了,這也看過。”“頭朝下,腳朝上死,你們看過嗎?”“沒有。”“那我死給你們看!”於是他頭朝下,腳朝上,就死了。寺院裡面,人死了是很平常的事,就埋葬了吧;但飛錫禅師死在那個地方,就好像銅柱子一樣,搬也搬不動,推也推不開。 飛錫禅師本來叫隱峰禅師,因為姓鄧,所以大家叫他鄧隱峰。有一次,兩邊的軍隊打仗,他跑了上去,大喊:“不要打了,不要打了!”兩邊的軍隊在打仗,哪裡是一個和尚來叫說不要打了就不打了!還是繼續打。隱峰禅師有神通,他說:“你們還要打呀?好,看我的!”於是他把錫杖朝天空一丟,自己也飛了上去,與錫杖在那裡共舞。兩邊的軍隊看到和尚在天空中與錫杖共舞,覺得很好玩,也就不再打仗了。所以後來,他就有了“飛錫禅師”的稱號。 飛錫禅師連死都要開玩笑。他的妹妹是比丘尼,接到人家通知她哥哥死了的消息,就趕來了。這個比丘尼妹妹很了不起,她說:“哥哥,你在生時裝模作樣,迷惑人間,現在你死了,也還用這種顛倒妄想來迷惑人嗎?”妹妹上前一推,飛錫禅師的身體就倒下來了。 五、究竟涅槃 有時候人在思想上顛倒、見解上顛倒、人情上顛倒、語言上顛倒、心理上顛倒,七顛八倒,苦惱逼身,唯有心無顛倒,才能究竟涅槃。所謂“究竟涅槃”,“涅槃”又叫“滅度”。滅,是滅兩種障礙,一滅“煩惱障”,二滅“所知障”;度,是度兩種生死,一度“分段生死”,二度“變異生死”。 眾生的煩惱很多,要把煩惱障滅了才能涅槃。另外,還要滅所知障,亦即智識也要滅,分別的知識也要滅。我們現在雖然在求知識,但是等到我們有了般若智慧,一定也要把這個分別的知識去了、滅了,不然知識也是障礙,“所知障”就是一種執著、成見。 度二種生死,一是度“分段生死”。人死了變成牛,牛又再變成天、人、地獄、餓鬼、畜生,一段一段的生命,叫“分段生死”。二是“變異生死”,就是一個人的生死、進化,在變異中,逐漸地進入佛道,生死去了,慢慢地就可以成道了,無須經過分段。 所謂涅槃者,就是不生不滅的意思;所謂涅槃者,就是不生不死的意思。沒有生死了,沒有生滅了,沒有苦了,我就涅槃了。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金剛座上成等正覺,成等正覺就是證悟涅槃。證悟涅槃,就是證道的意思,不是“死”的意思,況且釋迦牟尼佛是證悟涅槃後才度眾生的。可是現在的人都把“涅槃”跟“死”擺在一起,什麼人死了,就是“得大涅槃”,以為“死”就是個“涅槃”,所以讓人看到涅槃就害怕。其實涅槃是不死的生命,完成的人生就叫涅槃。 夢窗國師有四句話:“無病是第一利,知足是第一富,善友是第一親,涅槃是第一樂。”世界上什麼最快樂?吃得好、穿得好都不算最快樂,最快樂的是什麼?涅槃最快樂。涅槃裡沒有生死,沒有生滅,是完全的人生。涅槃裡有四種德:常樂我淨。世間不常,涅槃是恆常的生命;世間不是真樂,涅槃是真的快樂;世間沒有真我,涅槃裡面才是真我;世間沒有真正的清淨,涅槃裡面才是真淨。“常樂我淨”是涅槃的四德,學佛應該求常樂我淨。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可以“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無上正等正覺心”的意思;依般若、佛道才能“般若波羅蜜多”,才能成佛。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谛揭谛,波羅揭谛,波羅僧揭谛,菩提薩婆诃。”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意思就是,擔心前面的人對這個“般若波羅蜜多”的道理沒有辦法明白,那麼就教你念這個咒語,意義也和“般若波羅蜜多”是一樣的。 “是大神咒”,譬喻般若有極大的力量,神通自在。“是大明咒”,表示般若是光明的,可以照破愚癡。“是無上咒”,般若法門當中沒有比它更好的了。“是無等等咒”,沒有一法可以和這一個“般若”平等。般若、涅槃都是一樣,沒有東西能和它平等。 般若“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意思是:我現在再給你們一個“般若波羅蜜”的咒語。“即說咒曰”,這個咒語怎麼說法?“揭谛揭谛,波羅揭谛,波羅僧揭谛,菩提薩婆诃。”用台灣話講,就是“走啦!回去啦!”就是去的意思。 “波羅揭谛”,波羅,就是波羅蜜多,就是到彼岸。“揭谛”就是去,就是到彼岸去,到佛國去,到涅槃去。“波羅僧揭谛”,波羅,還是到彼岸的意思。“僧”是大眾、和合僧,“揭谛”又是去的意思。整句把它翻譯,就是“大眾一起來去”。“菩提薩婆诃”,願證菩提,願成正覺,希望我們可以很快證得“薩婆诃”。 所以,“揭谛揭谛,波羅揭谛,波羅僧揭谛,菩提薩婆诃”,翻譯成白話文就是:去、去,到彼岸去,到佛國去,大家一起來去,願大眾速疾證得正覺的般若。
:法师开示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