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西彭措堪布:由普賢行願所獲得的福德資糧,不會有窮​盡之時


 2019/10/18    熱度:2640    下載DOC文檔    

  (十二)總回向

  我此普賢殊勝行,無邊勝福皆回向,

  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這是總的回向祈願一切眾生都獲得究竟安樂。

  這一頌說:我對普賢行願作了聞思修等的殊勝法行,由此產生的無邊無際的殊勝福德,一切都回向祈願:所有沉溺在生死瀑流中的眾生都速速往生阿彌陀佛的最勝剎土。

  所謂回向,回是回轉,向是趨向。把所修集的善根回轉趨向於所希願處,叫做回向。我們作回向,心裡要明確三個方面——所回向的善根、回向的地方、回向希求成辦的事。這裡,回向的善根是修持普賢行所獲得的無邊勝福;回向的地方是所有沉溺在生死瀑流中的眾生。這樣回向是為了圓滿成辦眾生利益,讓他們快速往生阿彌陀佛的淨土。

  以下分四段解釋:一、普賢殊勝行 二、無邊勝福 三、沉溺諸眾生 四、速往無量光佛剎

  一、普賢殊勝行

  普賢行是無有前後際、甚深、廣大的體性。“無前後際”,是指時間上沒有窮盡的邊際——虛空界盡、眾生界盡,我願乃盡,以虛空界、眾生界無有盡故,我此願王無有窮盡。“甚深”,指普賢行的境界深邃,心思不及,言議不到。“廣大”,指普賢行橫遍豎窮,周遍時空,而且圓滿含攝一切種類的善行。

  普賢行以深廣、無盡的內涵超勝一切,所以是殊勝行。把以上普賢殊勝行即長劫所積累的普賢行都作回向。

  二、無邊勝福

  就是由普賢行所獲得的福德。“無邊”指乃至虛空界盡之間,福德資糧不會有窮盡之時。“殊勝”指超勝其他一切世間善根。善根有大小等的差別,就像商品有優等、劣等一樣,比如意樂上有強猛、有微弱,所緣上有廣大、有狹小,持續時間上有長久、有短暫,諸如此類,造成善根有無數差別。按心識的行相來衡量,世間善行根本不如普賢行這樣深廣周遍,永恆無盡,因此,普賢行的福德是無邊際的勝福,遠遠超過一般福德。

  印度釋迦知識的注釋中講了普賢行福德殊勝的三個原因:一、這是為了眾生以無量方便在無邊時間中所積累的福德;二、這是能成就一切種智的殊勝正因;三、這是以無緣智慧攝持而積累的福德。以這些原因,福德的量極大,是無邊的勝福。

  有人問:上面說的是大菩薩的普賢行,我們只是對普賢行發願希求,對《普賢行願品》讀誦、受持等,我們能否獲得無邊勝福呢?

  答:不必懷疑。講願利益時已經多方面顯示了對《普賢行願品》作十法行有無邊福德。彌勒菩薩的《辨中邊論》在辨明大乘的無上相時,講到大乘的正行無上、所緣無上、修證無上,三者的關系是:由無上所緣,引生無上正行;由無上正行,引生無上修證。聯系到這裡,關鍵要領會所緣、法行、福德三者的關系,即:所緣殊勝,法行即殊勝;法行殊勝,福德即殊勝。

  大家學習過世間各學科的知識,也按所學知識作過各種工作,現在又學習佛法,按佛法作種種法行。對比世間法和佛法,會明白這兩種法在所緣、法行、福德上大有差別。

  比如這次學習《普賢行願品》,大家的心所緣的是含攝無量菩薩行的普賢行,有甚深、廣大、無盡的內涵。然後,心緣著普賢行,或者生起了信解,或者生起了對普賢行的希求心,按照無欺的緣起規律,都會得到廣大的福德。心是隨所緣而轉的,善根、福德是隨心而生的,其間有精確的對應關系,絲毫不會紊亂。再觀察,按這樣開展的心量、見識、志願等,在學習世間知識時會有嗎?決定不會有的。因為世間知識根本沒有這樣深廣的內涵,單憑世間知識自身怎麼可能引發像普賢行願這樣深廣的善根呢?所緣的法不具備這樣深廣的內涵,也就不可能顯發深廣的善根。

  比如,所緣是一門物理學或者世間倫理學,學習它也會增長一些見識,啟發一定的善根,但絕不會有像學習《普賢行願品》所產生的深遠效果,根本原因就是導師的量不同、導師所宣說的法不同,兩者的差距太大了。比如,學習物理學會對物質的組成、作用、規律等等生起較常人更深入的認識,會信解這個物質世界的運行是有規律的,但對於心性的本體、妙用、甚深的緣起等等,卻一無所知,因此對開發佛性寶藏等,根本無能為力。

  又比如,沒學過四谛法,就不會了解生死和解脫的緣起,也就無從引發出世間的善根——希求出離輪回、希求證得涅槃等的善根。這些在沒有接受佛法的教育之前,是不可能自發產生的。

  由以上的舉例,智者們應當舉一反三觀察到諸如此類的差別和關系。總之,所緣法的內涵決定了法行所引生的善根品質。所緣法的深廣度不一樣,所顯發的善心就不一樣。世間的知識有多大量、是哪種深廣度,學習者的心最多也只能到達那個層面、那個量上,完全被它自身的內涵限定了。所以,世間法與出世間法有明顯的高下差別,不能混為一談,以這個差別導致在作業上、在得果上優劣懸殊。這樣就觀察到,緣普賢行願作十法行,福德遠遠超過其他世間善根,因為這是緣最深廣、最圓滿的道而運作的。

  三、沉溺諸眾生

  關鍵要認識“沉溺”的狀況。眾生有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等的很多痛苦,系縛在這些苦中,遠離了安樂。就像瀑流是從遙遠不見邊際的地方流過來的,而且還在增長、相續,不僅截斷不了,還不斷產生後有。同樣,無量無邊的眾生,因為造業而受生死苦,受苦時又造業,又引生後有,如此輾轉相續,無法截斷,所以如同瀑流。始終不能擺脫這種流轉之苦,叫做沉溺。

  我們學好了《廣論·中士道》的四谛、十二緣起,會對此生起深刻的認識。現在按“惑、業、苦”最略地觀察,流轉的緣起是:以我執生煩惱,以煩惱造有漏業,以有漏業感召生死。眾生是繼續轉入生死,還是趣向解脫,關鍵看他在領受生死果報時生不生煩惱,流轉和還滅的分界點就在這裡。大家看,在領受苦報時,如果沒有通達無我的智慧,那就仍然會以我執生起煩惱,以煩惱造業,以業感生死。這樣就觀察到,乃至沒有通達空性之間,一定是“惑、業、苦”又“惑、業、苦”,這樣相續就是無窮無盡的生死。換句話說,只要不發心求解脫、不修證空性,那生死一定會輾轉地相續下去。這就發現,在無量無邊的眾生身上都同樣存在著無邊的生死之苦,只要他們不去證悟空性,那生死就不可能了結。像這樣不能超出生死流轉,就叫沉溺。意思是無法從結生相續中拔出來。

  四、速往無量光佛剎

  通過上面的觀察,我們已經認識到從地獄到無色界之間的無量無邊的眾生都沉溺在生死流中,都有不見邊際的生死大苦,需要救拔。

  基於這種對苦谛的認識,我們應當把善根回向給一切在生死流中沉溺的有情。不只是惡趣眾生、人間可憐的人,還包括那些有福報、生活快樂的凡夫;不只是此方的沉溺有情,還包括十方世界一切的沉溺有情。所以,我們應當發大悲心把所有的善根都回向給三有一切有情。

  那麼,怎麼才能救拔眾生呢?如果只把他們安置在善趣,這並不究竟,因為受生善趣並沒有截斷生死,從長遠看,這和無間地獄並沒有多大差別,因為在天界享盡了福報又會墮入地獄,往後仍然是無盡地生死。所以,真正的救度是把有情安置在解脫和成佛的果位。

  那麼怎麼來實現這個目的呢?依靠其它方式修行需要斷盡煩惱才能超脫生死,走這條路的難度很大,千萬人中難得有一兩個成功。生死路險,一念貪愛,就會引發無邊生死。所以這條路很難行,只要沒從根斷除煩惱,就逃不出後有,就要繼續轉生死輪。

  那麼怎樣才能無困難地救度眾生呢?最方便的法門就是接引眾生往生無量光佛剎。因為以阿彌陀佛願力的加持,只要眾生具足信願,持念他的名號,就能往生他的淨土,往生之後就沒有任何退緣,也就超出了生死,能速疾成佛。

  阿彌陀佛的淨土具有不可思議的種種功德、無量無邊,是極安樂的世界。它是無住大涅槃的源泉,能帶給一切眾生大利益、大安樂。以這個原因,把所有普賢行的善根都回向給盡虛空界的眾生速速往生阿彌陀佛的淨土,在一生中就超出漫長無際的輪回,在阿彌陀佛的座下速疾成就菩提。

台灣學佛網首頁法师开示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