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界法師:攝大乘論修學大乘止觀,真正的消業障
上淨下界法師---1994年講於義德寺 庚二、修果 分二:辛一、乘標;辛二、別釋 我們看庚二的“修果”。前面是觀照力的因,這個地方是講果。這個地方有標跟釋。 辛一、乘標 先看總標。 如是五修,令諸菩薩成辦五果。 透過五種修行,使令菩薩成就五種的功德。 辛二、別釋 我們看這五種功德。 謂念念中,銷融一切粗重依止;離種種相,得法苑樂;能正了知周遍無量無分限相,大法光明;順清淨分,無所分別,無相現行;為令法身圓滿成辦,能正攝受後後勝因。 這五種功德,古德是把它分判成三德:第一個是解脫德,就是第一和第二是解脫德;第三和第四是成就般若德;第五個是成就法身德。 先看第一個,“銷融一切粗重依止”。透過大乘止觀的修行,我們就慢慢能夠銷解融散這一切的“粗重依止”。這個“依止”是指阿賴耶識。阿賴耶識當中有很多煩惱的種子,這個煩惱種子叫作“粗重”,因為它違背輕安精妙的體性。也就是說,無始劫來,本來你這個人個性貪欲很重,或者說你的瞋心很重,但是你不斷地止息妄想,然後用空觀來觀察這個內心,是覓心了不可得。穿透無明,慢慢你發覺,欸,你煩惱淡薄了。過去遇到人事的境界你會起很多的貪瞋的煩惱,這個時候你淡薄了,就是煩惱的功能淡薄了。一個人的煩惱淡了(緣缺不生的不算,就是沒有因緣刺激不算),就是你內心當中從觀照而產生一種對治,使令煩惱淡薄,這表示什麼意思?表示你這個三惡道的業力也慢慢消失掉。所以,這個惑業苦是互相牽動,說是“罪從心起將心忏,心若滅時罪亦亡”。因為三惡道的果報是有為法,有為法一定要仗緣而生,一定要有因緣;沒有煩惱的滋潤,這個業不能得果報的。所以你的煩惱淡薄,就表示你來生的三惡道的果報也消失掉了。所以真正的消業障,修止觀才消業障,是從根源下手,“銷融一切粗重依止”。當然這個是約著滅惡來說。
:法师开示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