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禮旭:色欲開了,智慧就卡死了


 2019/11/18    熱度:2155    下載DOC文檔    


  我們老祖宗說“欲是深淵”,這個深淵一踏下去的話會跌得粉身碎骨。

  欲當中這個“色”很嚴重,色會讓一個人墮落,會讓一個家毀掉,會讓一個國敗掉。

  我曾經跟初中生演講,問這個“色”為什麼不好。學生說,因為色字頭上一把刀,很危險。小孩也很有意思,他們有他們的理解。我就講一些歷史的故事給他們聽,唐玄宗還沒有遇到楊貴妃以前是“開元之治”,國家興盛,遇到楊貴妃以後,造成唐朝很大的災難,“安史之亂”差一點把國家都毀了。

  那我會問,安史之亂要怪誰?

  有一些朋友說要怪楊貴妃,我說:“錯了,怎麼能怪楊貴妃?”

  楊貴妃假如在清朝誕生,剛好碰到康熙皇帝,人家康熙皇帝也是如如不動,所以問題不在楊貴妃,問題在誰?

  在“色”,唐玄宗有這個好色的因,遇到了楊貴妃這個緣,才種下這個果;假如沒有因,再來十個楊貴妃也沒用。

  所以不能把責任一把推出去,那是沒有智慧,沒有判斷力。

  俗話說“百善孝為先,萬惡YIN為首”。經典上還有一句叫“天道禍YIN最速”,老天降罪給YIN亂的人是最快的。

  我們看每一次亡朝滅國,都是YIN亂占了很大的因素。有兩兄弟,雙胞胎,幾乎同一個時間生出來,跟大家講過這個故事沒有?

  他們兩個生出來,連父母都認不出來,得要穿不同的衣服。同一年考上貢生,考上秀才,同一年娶妻,同一年同一月生子,所有福分幾乎都一樣。所以親朋好友說他們兩個命完全一樣。


  後來兩兄弟一起進京趕考,住的隔壁有一個年輕的女子,去找他的哥哥獻殷勤。他哥哥很有正氣,以前的人都懂考功名要積陰德,不能做違背良心的事情,就拒絕了這個女子。

  他哥哥心裡想,我長得跟我弟弟這麼像,一定要提醒弟弟,就交代他弟弟絕對不可以犯下這樣的過失。他弟弟點點頭,但是後來還是沒有把持好,跟這個女子發生關系了,而且還騙這個女子,說回來之後要娶她。

  錢債好還,情債難還。你看現在的社會,男女發生沖突、喪命的,幾乎每天都有。這個YIN為什麼這麼恐怖?

  因為它不只毀了對方的名譽,甚至於毀了彼此的家庭。前幾天上網看到一則消息,有個人的太太犯YIN戒了,居然是跟自己的侄子。結果這個丈夫怒氣沖天,把太太、侄子都殺了,還把太太的父母也殺了。他說:“你們沒有教好女兒。”之後又自殺,但未遂。所以我們看,真的,老祖宗看得很准,這個YIN欲會讓很多人一生遭難,蒙羞一輩子,不得不慎啊!

  後來兄弟倆進京趕考,弟弟沒考上,哥哥考上了。弟弟沒考上,他還回去找那個女子,然後還找她要錢,說:“我還要再考,更進一關。”又把她的錢騙走了。

  結果哥哥真的考上進士,那個女子還以為他考上了。那個女子等了很久,郁郁寡歡,等不到弟弟回來娶她,臨終前還寫了一封信寄給他。

  結果他哥哥拿到了,就知道了,“啊,弟弟做了虧心事。”沒多久,弟弟唯一的兒子就死了,重病而死。弟弟因為太傷心,哭到雙眼失明,沒多久也死了。而哥哥考上進士以後,家道非常興盛,後代都很好。

  我們看,本來同樣命運的人,就因為犯了YIN戒,整個命運完全不一樣。


  所以這個色要特別謹慎。現在不是男人要注意這個色,依我的觀察,連女人都要注意。

  你看現在為了目睹那個男歌星、男影星的風采,幾天不睡覺都去排隊。什麼風采?不是他的德,是他的色。所以現在不分男女,對色都要謹戒。

  現在外面的誘惑特別多,所以小孩子從小接觸的電視跟書籍你要謹慎,夫子說,“少者戒之在色”,年輕的時候就染上這些色情的東西,對他一生的身心都有很大的損傷。

  所以《弟子規》說“非聖書,屏勿視,蔽聰明,壞心志”,不好的書給他一看,把他的聰明智慧都蓋住了。

  所謂欲令智迷,情深智隔,情欲、色欲只要開了,智慧就怎麼樣?卡死了。

  所以現在很多年輕人做出來的事,長輩看了都是搖頭。

  很多人說,早知道當初就不生了。所以長孩子的理智,長孩子做人處世的態度,刻不容緩。


  很多人都說這個色實在是很難過。事實上我們要了解一個真相,所有這些欲望、煩惱,它不是真的,它是假的!你把它當真了,它就好像有力量;你知道它是假的就沒了。

  打一個比喻,小偷爬上你們家的圍牆,要進來,就好像要爬到你的心裡面去,這個時候只要主人警覺到了,桌子一拍,“哼!”那個賊會怎麼樣?他做賊心虛,“啪!”他就從牆上掉下去了。正念現前,邪念自然污染不上。

  大家有沒有看過《達摩祖師傳》?

  你看二祖慧可問達摩:“我的心不安,怎麼辦?”

  煩惱,心不安。達摩祖師說:“來,你把心拿來,我幫你安。”

  好,大家把不安的心拿來,我幫大家安。

  不安的心在哪裡?壞脾氣在哪裡?來,大家把壞脾氣拿出來,讓我看一下。沒有嘛,它是假的,剎那變化的嘛。

  你把它當真的,它就常常來給你搗亂。你知道它是假的,它就沒力量了。


台灣學佛網首頁居士文章大德居士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