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真堪布:佛近在咫尺,但你看不見
2019年蓮師法會開示(二)關於五身五智的講解 為修持成佛要發殊勝菩提心! 為度化一切父母眾生要發誓修持成佛! 為早日圓成佛道要精進認真聞思修行! 今天是蓮師法會的第三天,今天給大家講一講五身、五智。 我們都是學佛人,是有理想、有夢想的人。一個人如果沒有理想,沒有夢想,只沉湎於吃喝拉撒,則與動物無異。 學佛人不是一個普通的群體,他們懷揣著非比尋常的理想與夢想。作為學佛人,我們經常掛在嘴邊的是:“自利利他,二利圓滿。”二利圓滿即到達了五身、五智,於覺性中無離無合的境界,這是佛唯一的境界,在這個境界裡才能圓滿二利。 什麼是佛陀?在大殿裡看到的這些既不會說話,也不會吃飯的佛像是不是佛?也是也不是。當你真正修成佛之後,這些佛像也是真正的佛。安住於清淨剎土,如阿彌陀佛、藥師佛等,是不是真正的佛?也是也不是。最初認為不是佛,當你真正弄明白了佛的含義,也可以說是。五身、五智,於覺性中無離無合的境界,才是真正的佛。 大家對五身也不陌生,法身、報身、化身、現前菩提身、不變金剛身,共有五種。 一、法身。現前通達諸法無相,自性清淨之離戲智慧分即是法身。為什麼說分?因為五身是一個本體。現前通達——即現量見,絕非比量見,不是通過思維和語言而通達的。 諸法無相。在《金剛經》中雲:“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意思是無論空相還是有相,一切相都是虛妄的。虛妄是無有自性之意,無有即是空,自性是空。但這個空絕不是種空蕩蕩的狀態,而是妙力無邊,自性清淨。離戲就是遠離戲論,即遠離言思,也就是遠離八邊戲論的大空性。 八邊——不來不去,不常不斷,不生不滅,不一不異。這都是遠離言思的范疇,都叫戲論。這種清淨,無相是空性的,但這個空性是遠離言思、遠離八邊戲論的。 世間和出世間、外道和內道的區別在哪裡?可以這樣講,不墮入任何一邊——有邊無邊,是邊非邊,來與去都是邊;常與斷——恆常與斷滅都是邊;生與滅也是邊;一與異,即一與多,也是邊。不墮入任何一邊就是內道,這就是出世間。 站在見解的角度而言就是這樣。這跟修行的人,或講課的人沒有關系,只要是不墮入任何一邊,就是出世間法;不墮入任何一邊,就是內道,就是正確的。無論講課的人身份如何,只要他所講的課墮邊了,沒有遠離邊,就是外道,都是世間。這種離戲智慧分即是法身。 二、報身。由法身的妙力中出現無邊清淨顯現分,即是報身。法身的妙力不可思議,不是我們的思維范疇。無邊清淨顯現分,即為報身佛。 報身佛具足五種決定: 1.住處決定。報身佛所在之處是密嚴剎土,不是哪裡都可以出現的。 2.時間決定。報身佛住世乃至輪回未空。只要輪回不空,報身佛住世就不會結束。眾生的分別念有多少,法門就有多少;當沒有了分別念時,法門就沒有了,眾生沒有了,輪回也沒有了。但會不會有這樣的時刻?不會的。所以,報身佛可以說是永存的。我們用語言表達只能說永存,但此“永存”並非分別念的范疇。 3.身決定。報身佛的身決定是清淨的,相好光明,圓滿端嚴,即身相非常莊嚴、清淨,服飾非常華麗、端嚴,這是決定的。不清淨的顯相不可能是報身佛,而是化身佛了。 4.眷眾決定。但為大乘聖者之護從。一地以上的菩薩也很難見到報身佛,即使見到也很模糊;八地以上的菩薩才能真正清楚地見到報身佛。所以報身佛的眷眾決定是大乘聖者。 5.法決定。報身佛宣講的法也是決定的,唯一是大乘妙法。 其實五種決定即是清淨之意,也是一種顯現,所以報身佛是一種完全清淨的顯現,無邊清淨顯現分即是報身佛。善根和福德都比較圓滿,內心徹底清淨的人,可以說具足了五種決定,在他們的世界裡沒有不清淨的,所以只有這樣的人才能見到報身佛,或者說報身佛在他們的世界裡才會出現。報身佛是從清淨顯現分的角度安立的,不清淨的就不是報身佛,而是化身佛。 三、化身。從報身(即法身的妙力)中,根據清淨或不清淨所化眾生各自信解隨機顯現分即為化身。剛才說報身佛是在清淨的所化眾生中顯現而化身佛是根據清淨、不清淨的所化眾生而隨機顯現。它的所化眾生有清淨的和不清淨的。這個清淨並不是徹底清淨,而是似清淨,似不清淨;半清淨,半不清淨。比如佛祖釋迦牟尼在印度菩提樹下示現成佛時,有些人看到的是清淨的形象,有些人看到的是不清淨的形象,有些人看到的是似清淨似不清淨、半清淨半不清淨的形象。化身佛是從這個角度安立的。 清淨的、不清淨的所化眾生,各自的信解、心性參差不齊,根基各不相同,所以見到的化身佛的形象也不一樣。就像我們大殿裡,有些人視力好,有些人視力不好,所以看到法座上的我都不一樣,這是比喻。化身佛是根據眾生各自的信解、根基隨機顯現的。“千江有水千江月,萬裡無雲萬裡晴。”如果水很渾濁,就照不出月亮的影子;如果水不是很渾濁,雖然能照出月亮的影子,但不太清晰;如果水質特別清澈平穩,照出來的月亮影子也會非常清晰、完美。同樣的道理,隨機顯現分即為化身。 《大圓滿前行引導文》裡講過,有四種化身佛。 第一種,殊勝化身佛,如蓮花生大士、釋迦牟尼佛,是化身佛中比較清淨的。但是有人把蓮花生大士當作佛,也有人把蓮花生大士當作魔。佛祖釋迦牟尼在世時,很多人把他視為佛,也有很多人把他視為魔,而且給他制造了諸多的違緣。清淨又不清淨,半清淨半不清淨,非清淨非不清淨,這就是化身佛,並且是殊勝化身佛。 第二種,投生化身佛。指佛菩薩的轉世。佛菩薩不一定都轉世為人,也不一定都長得年輕、帥氣,投生化身佛哪裡都有,豬、狗、貓裡也有,表面上看跟普通的豬、狗、貓一樣,但他們是為了度化眾生而示現的相,其實都是投生化身佛。現在我們只認藏地的活佛,其他都不認,狗、貓也不認,更別提豬了,覺得很髒。認為只有藏地才有轉世活佛,或轉世靈童,其他地方都沒有。不可能。投生化身佛在漢地有,其他地方也有,包括那些最亂的地方都有,外道裡也有很多,這都是投生化身。 大家都認藏地的轉世靈童。的確,以前藏地的轉世靈童是很純淨的,但是後來變味了,一點都不純淨了。所以現在我們藏地都是以這個人的功德,以及他是否有廣大的弘法利生的事業來衡量,他是不是活佛或轉世靈童。如果只是有個轉世靈童的頭銜,或持有某某部門發的證都不予承認。但有些地方還是比較傳統的。 我們的上師如意寶,在這方面就比較高瞻遠矚,他幾十年前就已經意識到了這個問題,看清了它的真相,所以他一輩子都沒有認定過活佛。喇榮是不太贊同認定轉世靈童的。所以大家不要執著,不要執迷不悟,一說是轉世靈童或藏地來的活佛,都前呼後擁地追隨,鞍前馬後地侍奉。不要這樣,還是要先觀察。 第三種,工巧化身佛。是指唐卡、塑的佛像、畫的佛像等,包括心地清淨的塑佛像、畫佛像的人,都是工巧化身。但是現在都已經商業化了,都是為了錢,心地都不清淨。以前不是這樣的。 以前,塑佛像、畫唐卡在國外是為了藝術,在藏地是為了佛教事業。但是現在有點變味了,所以大家要謹慎。現在也有很多畫唐卡的人,包括一些出家人,但是大家不要直接把他們當作工巧化身,否則會出問題的。要觀察,他若是要錢你就給錢,生意就是生意,那就做生意吧。 這些是不是佛呢?也是也不是。如果從某個角度分析,這些是工巧化身,也是一種佛。 第四種,種種化身佛。這個更殊勝,房屋、車子、橋梁等無不是化身佛。比如在寒冷的冬日,陽光的溫暖,給予我們舒適的感覺,這是種種化身佛;在炎熱的夏天,滿身是汗時,吹來了一股涼風,讓我們感到了涼爽,這是種種化身佛,要懂得感恩;早上起床後心情不好,心中迷茫,不知道如何面對,這時來了一條微博,解除了心裡的疑惑,讓你的心情變愉快了,哦,原來如此!這也是種種化身佛。不要認為:“這不就是上師的微博嘛,天天都發。”所以就不珍惜,要明白那也是種種化身佛。包括我們吃到一頓美味的飯菜,喝到一杯有營養的果汁,也都是種種化身佛,大家要相信。 我們經常說佛無處不在,主要是說自己的心念到了,佛就到了。要懂得珍惜和感恩,這樣你隨時都可以與佛感應道交。這樣,即便這個社會再亂、再不好,也可以隨時隨地和心中的佛形影不離、相依為命。大家要明白這些道理,要有這樣的覺悟。 化身佛也叫應身,不是決定的,即不具備五種決定。因為無論是清淨還是不清淨的眾生都可以見到、接觸到;無論是清淨不清淨、一時清淨一時不清淨、半清淨半不清淨的世界裡,都可以出現化身佛,所以不能說它具有五種決定。比如住處不決定,因為化身佛無處不在(哪裡都有),包括公共廁所裡也有。 時間不決定,它有時存在,有時不存在;有時出現,有時不出現。比如釋迦牟尼佛出生在古印度,後來又趨入涅槃;剛才你接到的微博,過兩天就沒有了,翻篇了。 身相不決定,有清淨的,有不清淨的;有稍微清淨一點的,有特別不清淨的;有人,也有動物;有橋梁、房屋、車子等等,都是種種化身,所以身也是不決定相。 眷眾也是不決定的,有不同的情形、不同的身份、不同的形象,表現時好時壞,信心時有時無;法也是不決定的,大乘小乘,這些是讓眾生方便過河的橋梁,都是不決定的。所以化身佛不具足五種決定。 從法身、報身、化身三身的角度分析,佛無處在,也無處不在。說在,遍及虛空;說不在,杳無蹤跡。有些人心懷疑問:佛到底在還是不在?不一定。如果你有福德和善根,佛就在;如果你沒有福德和善根,佛就不在。 剛才我們講了三種佛,法身佛、化身佛、報身佛,從這三身佛的角度分析,佛無處不在。在你的身上有,包括在你的鼻尖上也有,近在咫尺,但你看不見。如果你沒有這個善根和福德,則佛不在,西方極樂世界也不在,對你這種人來說是無處可尋。所以可以說佛在,也可以說佛不在。如果在,遍及法界,最細小的一粒微塵上也有;若不在,西方極樂世界也不在,都沒有。 現前菩提身即法身、報身、化身三身的現分毫不混雜分。這三身有各自的法相,各自的作用,不會混淆不清,從這個角度安立就是現前菩提身。這三身是一還是二?是合一的還是分離的?從三身各自的顯現分角度講,他們有各自的法相、特征,有各自的作用,都不會混淆不清。這叫現前菩提身。 三身是不是要分離的?不是。三身無二無別分即為不變金剛身。三身的本體是無二無別、是一體的。本來三身,本來無離無合,無論諸佛出世與否;無論眾生是否現前,諸法的究竟實相本來就是這樣的,所以叫不變金剛身。本來就是這樣的,並不是諸佛出現了,就變得清淨了;諸佛不出現,就變得不清淨了。無論眾生是否現前,就是這樣的一個自性,三身本來就是一體,無二無別的,這就是不變金剛身。 我們總共講了五身:法身、報身、化身、現前菩提身、不變金剛身,這就是佛果,是我們追求的境界,是我們要達到的目的。明白了吧?都知道佛,但不知道什麼是佛。 還有五智——佛的五種智慧,五身、五智,於覺性中無離無合的境界,這就是佛。 一、法界性智。如實通達法界的智慧為法界性智。這個法界是華嚴宗講的一真法界。眾生有分別,所以安立了十法界;佛沒有分別,安立了一真法界。 “一真法界”,一即是不二的意思。現在不要說出家人,連在家居士都會說“不二法門”。那什麼叫“不二”?其實他們並不明白,說不二、不二,可說著說著就變成“二”了,越學佛越“二”了。 一真法界,一即無二;真即不妄,交徹融攝,故稱法界。即是諸佛平等法身,從本以來,不生不滅,非空非有,離名離相,無內無外,惟一真實,不可思議,故稱一真法界。 這樣講大家都聽糊塗了,這就對了,如果你明白了,就不正常了。除非你是極特殊根基者,一點就開悟。大家慢慢來,我們有九加行,通過九加行的次第修行,我們最後就能達到這樣的境界。 這是一個超越的境界,不是言思的范疇,說是說不清楚的,但今天沒有辦法,只能給大家這樣表達或形容。也許你能找出很多漏洞,但沒有辦法,這是語言的問題,不是佛法的問題,也不是我的問題。用語言只能這樣表達和形容。 這個境界是遠離言思的,能用語言表達出來的,就不是真正的正法。當年,達摩祖師不想諸法實相被世人曲解,所以一句話也沒說。這就是一真法界,也是唯一的真如,如實通達即為法界性智。 二、大圓鏡智。明知分不滅為大圓鏡智。一個大拇指般大小的鏡子也能照見萬物。同樣,雖然諸法的本性是大空性,但一切都可以無礙地顯現,顯現即不滅之意。這裡講“明知”,光明即顯現。 一般顯宗講現空不二,密宗講明空不二,這個“明”是清淨之意。一說大空性就肯定不是單空,說空性也不是單空;空性是指自性空,大空性是遠離言思、遠離戲論之意。 之前給大家講過,心不清淨時,一切都是不清淨的;心清淨時,一切都是清淨的,所以顯宗一般講現空不二。修到密宗的境界時叫明空不二,“明”是光明,即清淨之意。當真正出現光明時,一切都是清淨的,找不到任何不清淨的。 就像是把你放到一個水晶做成的房子裡,你找不到一塊木板或石頭。同理,當你的心地徹底清淨時,一切都是清淨的,根本找不到不清淨的。顯宗裡講:處處都是好處,人人都是好人,事事都是好事。這個境界很高,到那時沒有不清淨的,都是清淨的。清淨自性也是空的,空也是清淨的顯現,顯現的都是清淨的。現空不二、明空不二就是大圓鏡智。 三、平等性智。即證悟諸法等性為平等性智。這種現空雙運、明空雙運的真谛,周遍輪涅一切法。比如一顆小小的芝麻,雖然很小,但從頭到尾都是油,這個油周遍了它的全部。同樣,這種自性、佛性周遍輪涅一切法。眾生都有佛性,所以大家都有成佛的希望,不要放過這個機會。 平等性智是講輪涅一切法平等。平等是佛,分別是凡夫,這就是佛和凡夫的區別。如果能保持平等的狀態,將一切法都視為一個等性,這就是平等性智。 四、妙觀察智。互不混雜的同時,了知萬法為妙觀察智。佛菩薩雖然都是一個本體,但都是以他們各自的願力而顯現的,所以都不一樣。包括佛像也是,佛像是用來代表佛的,有古印度的佛像、漢傳佛教裡的佛像、藏傳佛教的佛像、南傳佛教的佛像,都各不同。到底哪個才是佛的像?哪個才是最標准的?沒有,都是標准的,都是佛的像。這就是妙觀察智,不會混淆的。 同樣,眾生的顯現也不會混雜,因為各有不同的業力。即便是相似度極高的雙胞胎,也有不一樣的地方,因為不太熟悉也許會混淆,但這是你的問題;如果你對他們特別熟悉,就不會混淆了,因為他們都有各自的特征,看上去好像是一模一樣,但實際還是有不一樣的地方,不會混淆,這就是妙觀察智。 萬法互不混雜,是平等但也不平等。不能沒有取捨,不能不需要分辨。有些人說既然一切法平等,善惡也是平等的,所以不需要行持善法,就去造惡業,結果墮落了。錯了!這樣是又開始搞輪回了。 有些人認為既然都是平等的,就不去分辨善惡,也不取捨善惡了。張口就說“不是平等的嗎?”既然如此,那你就別炒菜了,生吃,因為生熟是平等的,不會鬧肚子;水也別燒開了,直接生喝,涼水和熱水是平等的;什麼都可以吃,外面的那些垃圾也可以吃,骯髒干淨都是平等的……你能做到嗎?如果不能,就別吹牛! 如果你真能做到平等,就不要准備食物了,垃圾到處有,到外面吃吧!不是“不垢不淨、不來不去”麼,那就不要上來,也不要下去了,上來干什麼?你說你要回去,回去干什麼?早上來上班,下午要回家,都不要了,都沒有了,都是平等的。你就待在家不要上班,看看老板能否給你發工資——都是不可能的事。 再說佛教裡講的平等並非這個意思,而是指萬法一心,都是一個自性。輪涅一切法都是顯而無自性的,這才是平等之意。這叫妙觀察智,一切法都不會混淆的。所以我們還是要分辨、要取捨的。 況且,善惡是一種自然規律,即使回歸自性了,或真正達到了平等的境界,也不能違背自然規律,不能違背因果。我一再講:“萬法皆空,因果不空。”如果你說:“我已經見性了,我已經開悟了……”然後無惡不作,那你還不如不“開悟”、不“見性”。這不是拿佛法造業嗎?佛也講過,如果誤解了空性,這是非常大的罪過。不能這樣。 有些學佛人我都不知道該怎麼形容了,都傻到什麼程度了,愚癡到什麼程度了!一點智慧都沒有,有些還以盲引盲,我總說山下、內地特別得亂,但是藏區也好不到哪裡去,都那樣。 妙觀察智,是同時了知萬法,不會混淆。我們講《定解寶燈論》的時候也講過這點,而且講的比較細。今天講的是重點,沒有講太多的教證、理證。如果依教證、理證講,一定會讓你們心服口服,這是絕對的、必須的。 五、成所作智。以無緣大悲無礙洞悉利益眾生事業為成所作智。成佛了之後大悲心是非常強烈的,但這是無緣大悲,跟我們不一樣。無緣是指不是分別心的范疇。無緣大悲,是說這種大悲是本具的。無緣大悲無礙洞悉利益眾生事業,就如當年佛陀應機說法,針對不同的眾生講了不同的法門,共講了八萬四千法門,其實八萬四千只是形容詞,佛實際上講了無量無邊的法門,因為眾生的妄念、分別念無量無邊,這是成所作智。 當真正成佛的時候,不是像只豬一樣只顧享受,不是那樣。有些人想:“我抓緊修行吧,成就了就好了,就可以享受了。”以為那時就可以不用上班,可以待在家裡,睡覺睡到自然醒,想睡多長時間就睡多長時間,沒有這樣的。成佛之後,五種智慧中有成所作智,佛的事業是恆常的,不需要勤作,是任運自成的,跟我們現在的勤作不一樣。 但是這也要看眾生,如果眾生是佛真正的所化眾生就是這樣任運自成,否則就有點難,但是對佛來說沒有什麼。真正成佛的時候是恆常不變、任運自成的,這就是佛的事業。但是因為眾生有分別念,佛的事業在所化眾生的境界中是有分別的,但這是眾生的心,不是佛的境界。 就像剛才我講的,在水面上要浮現月亮的影子那個比喻一樣,眾生的根基、福德不一樣,所以佛的事業、佛的加持也不一樣,但是這是在眾生的境界裡。在佛自己的境界裡就是恆常的,就是不變的,就是任運,就是自成的。 雖然天上只有一個月亮,但我們在色達,在成都,在阿壩分別放一碗水,月亮的影子,在這幾個水碗裡就可以同時出現。同樣的道理,若眾生有這個善根和福德,在哪裡都可以出現佛,所以這叫成所作智。這就是五種智慧。 今天講了五身、五智。五身五智於覺性中無離無合的境界——就是佛的境界,也叫作“布達”,這是我們追求的境界,也是我們的夢想。 我們成佛不是為了自身的利益,而是自利圓滿的同時不放過眾生的利益,是二利圓滿。這主要依靠大乘佛法,尤其是依靠無上密法中的阿底瑜伽——也就是大圓滿,才能完全清淨如來藏上的客塵,最終如實現前本基,達到五身五智於覺性中無離無合的境界。 佛經中說:“雖施頭與手足等,心境尚未清淨故,不得菩提之果位。”這是從顯宗菩薩乘的角度,雖然已經布施圓滿,為了眾生可以捨棄自己的頭、手、腳,(雖然這是一地以上菩薩才能做到的),但是因為心境尚未清淨故——心境還沒有徹底清淨,所以不得菩提之果位。之前給大家講過,有些論師說修到八地菩薩的時候,顯密的修法就要一致、合二為一了。但是按我們密宗麥彭仁波切的觀點,修到一地菩薩的時候顯密就要一體了,但這裡講,雖然從顯宗的角度已經布施圓滿了,但如果達不到密宗的境界,心地不可能徹底清淨。如果心地不清淨,不可能成就佛果。 《密藏續》中雲:“六世間界十方中,過去以及現在生,一切如來之壇城,修此自圓五身也。”六世是六道。也就是密續、密宗之意。我們寧瑪派講一切佛法都歸納到九乘次第裡,最高的第九乘就是阿底瑜伽——大圓滿法。最後要成佛,主要靠大圓滿法。 其他八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事部、行部、瑜伽部,瑪哈瑜伽、阿努瑜伽,這八乘是不是沒有意義、沒有必要了?不是,有必要也有意義。這裡講八乘不僅僅是暫時獲得自果——暫時可以獲得他們自己所講的果位,而且還是趨至無上密宗(大圓滿)道的必經之梯。其他的八乘都是樓梯,要爬樓梯才能達到最高阿底瑜伽——大圓滿,必須要經過大圓滿。如果修其他法門,小乘要進入大乘,菩薩乘要進入密乘,外密要進入內密,內密裡最後也要經過大圓滿,才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這種妙不可言的事情。 看看自己的根基和意樂在哪裡。若是小乘,就暫時爬一、二個樓梯,若是菩薩乘就爬三個樓梯,有些人對外密有興趣,就再爬幾個樓梯。無論怎樣,最後都要到達無上密法阿底瑜伽——大圓滿。大圓滿是直指心性(心的自性),見性成佛。當你的相續真正成熟的時候,不需要其他這樣、那樣的方法,直接安住於佛的境界中,跟佛無離無合,讓你直接親身體會大圓滿——佛的境界。 我經常講,大圓滿和顯宗的禅宗特別相似,可以說是一致的。我們今生今世有幸遇到了佛法,有幸遇到了大乘佛法,有幸遇到了阿底瑜伽——大圓滿法,所以大家應該珍惜再珍惜。 今天講的這些都比較高深,但很多人都喜歡聽。雖然夠不著,但是也特別喜歡。夠肯定是夠不著,沒有事,暫時向往向往也行。 今天講的都是佛的境界,雖然聽起來這裡面也許有很多漏洞,但這絕不是法的問題,也不是我的問題,而是言語的問題。通過口耳相傳只能這樣,所以請大家諒解。也許有些人越聽越糊塗,沒有問題,這是好事,聽糊塗就對了,慢慢就好了。 我們有九加行,這是鋪好的路,不要懷疑,使勁的走,把九加行的基礎打好,總有一天你會達到這種不可思議的境界,達到這種超越的境界。 好,今天就講到這。 回向: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過患敵, 生老病死猶波濤,願度苦海諸有情。 以佛所獲三身之加持,法性不變真谛之加持, 僧眾不退意樂之加持,如是回向發願悉成就! 達雅塔,班贊哲雅阿瓦波達呢耶所哈! 上師仁波切宣講於2019年11月16日
:法师开示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