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法門法師:為什麼不直接去念圓圓滿滿的阿彌陀佛
為什麼佛要說無量法門?眾生根性不相同,眾生的根性也是無量無邊。順著眾生根性去教學,學習就容易成就;如果不順著眾生根性,他的修學就會感到困難。而在一切法門當中,第一方便、第一穩當、第一容易,無過於念佛法門。佛在這個經裡面就是教給我們念佛,至心稱名,跟《無量壽經》上講「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是一個道理、一樁事情。如果我們不能接受這個法門、疑惑這個法門,佛再給你開其他方便法門,這真的是佛教人第一個法門。 為什麼說這個法門是第一個法門?如果我們細細觀察,佛在經上跟我們講的根本原理原則,我們就能想通、就能體會到。佛告訴我們,諸法,世出世間一切法,「唯心所現,唯識所變」,這八個字是根本;宇宙間所有一切萬事萬法的道理,都說盡了。又明白的告訴我們,「一切法從心想生」,就是解釋「唯識所變」。心能現相,相起變化是心的作用;這個心就是識,識心,就是我們講的念頭。我們懂這個原則,佛說念佛,我們就明白,我們就點頭。為什麼?念佛就作佛,就直截了當。為什麼去念阿羅漢證阿羅漢,再念菩薩就成菩薩,最後再念佛成佛,這不是羅嗦嗎?拐彎抹角。你為什麼不直截了當去念佛?而在佛裡面,這是世尊在經論裡面告訴我們,阿彌陀佛是「光中極尊,佛中之王」,所有一切諸佛裡阿彌陀第一。念阿彌陀佛就作阿彌陀佛,念阿彌陀佛就成阿彌陀佛,何必再念其他的佛。其他的佛跟阿彌陀佛比又要次一等,為什麼不直接去念圓圓滿滿的阿彌陀佛!我們通過這些道理,才肯定念阿彌陀佛是第一。真的明白,真的懂得,心裡頭念念都是阿彌陀佛,那才是真正念佛人。念佛法門之道,「道共戒」,所有一切戒律統統圓滿具足。你不會犯戒、不會破戒是道共戒。得禅定是「定共戒」。定共戒不如道共戒,道共戒不如念佛具足圓滿戒律、清淨戒律。與阿彌陀佛「同心、同願、同德、同行」,這才是真正的大圓滿。 所以在這個法門裡面,佛教導我們至心稱名、念誦;念誦就是讀誦大乘。在讀誦大乘經裡面,是以《無量壽經》為第一,我們在講解的時候跟大家分析過。這個分析我們沒有能力,隋唐時代的古大德跟我們講的,一切經最後都歸《華嚴》,《華嚴》歸《無量壽經》,《無量壽經》歸四十八願,四十八願歸十八願。現在有人提倡本願念佛,本願裡面特別著重在第十八願。完全依照十八願念佛,能不能往生?果然遵照,決定得生!只是提倡臨終十念、一念都能往生,平常可以不要守戒律,可以胡作妄為、可以造作罪業,到臨終的時候念佛還能往生。這話說得沒錯,臨終你有把握念佛嗎?你仔細觀察一些臨終的人頭腦能清楚嗎?如果臨終的時候是糊裡糊塗的,別人幫他念,他也聽不進去。臨終的時候業障現前,佛號聽不進去,甚至於聽了佛號生煩惱;我親自見過這種人,一生念佛到臨命終時不念佛,貪生怕死,不能放下。本願在理上講沒有問題,在事上講,難,太難太難!那是怎麼樣的善根福德因緣,我們要清楚。古大德真是慈悲至極,為我們分析得很清楚、很詳明,勸勉我們不可以存僥幸之心,一定要腳踏實地、認真努力的修學,臨終才有把握。僥幸的人,最後一定落空。所以提倡本願,捨棄戒行,這是走險道。這些論調表面看好像是有道理,佛在經上是這麼說的,你細細分析沒有道理,是他把佛的意思完全錯解、曲解了,所以「願解如來真實義」,談何容易! 世尊當年在世,《無量壽經》肯定是多次的宣講,每一次宣講這個法門,聽眾不一樣。經上所記載常隨眾是這麼多人,除常隨眾之外,一般與會的聽眾不相同。所以佛對於淨宗的介紹,西方極樂世界的介紹,也有詳、略不一樣,所以後來集結經典,經典內容懸殊就很大。像最明顯的,我們現在看五種原譯本裡面四十八願,有的經典裡面二十四願,有些經典裡面四十八願,還有經典裡面三十六願,這是最明顯的差別。如果是佛只講了一次,不管翻譯的人是什麼人,這個數字一定是相同,不可能有這麼大的差別,由這個地方證明佛是多次宣講。我們要對於西方極樂世界認識、明了圓圓滿滿,就必須要把佛多次介紹的統統要讀過。 在古時候佛經都是手抄本,流通量很少,一個人在一生當中能將這五種原譯本都能看到,那是大福報、大因緣。宋朝王龍舒居士,這個人福報夠大,當然也得佛力加持,他在五種本子裡面只看到四種;唐朝翻譯的《大寶積經》,王龍舒居士就沒有看過。所以《大寶積經》裡面「無量壽會」,這一部分裡面有一些很重要的話,其他四種本子裡頭沒有。王龍舒居士也實實在在了不起,知道一般人很難有機緣看到這麼多的本子,所以他開始作會集本。會集本就是集原譯之大成,將佛在各種本子裡面所說,都會集在一起,看到這一個本子,就等於各種版本統統都看到,這是好事情,大慈大悲! 他的本子收集在《大藏經》裡面,入了藏等於說我們佛門古來這些大德都承認、都肯定這個作法是正確,沒有錯誤。王龍舒這個本子流傳到後世,蓮池大師注《彌陀經疏鈔》裡面所引用《無量壽經》的經文,大多數都采取王龍舒的會集本,這就是受到蓮池大師的肯定。以後有彭際清的節校本,魏默深的會集本。王本跟魏本確實是有瑕疵,這個瑕疵就是取捨不善,不太妥善;原譯的文字,他們做了修正。在他們來說,這個修正是沒有問題,確實比原譯本用的辭句還要好。印光大師不贊成,有他的道理,怕的是後來的人隨隨便便改動經文。他們開端開了例子,引起後人隨便改經文,這個經典傳到後來那就面目全非,決定不能開這個例子。印祖反對是這兩點,一個是取捨不當,一個是改動原文,並不是說不能會集。 到民國初年,夏蓮居這個本子出來,這個本子真正是完善的版本。可是有一些人執著成見,反對這個本子,就要提倡讀五種原譯本。如果說反對這個本子,在五種原譯本裡提倡一種本子,你不就是其余四種本子裡面,還有一些重要的經文,你依舊讀不到。讀誦大乘的目的是破疑生信,是建立信心。這個都是偏陋執,偏見、淺見,孤陋寡聞,這一些執著是錯誤的。又說夏老居士是居士,居士沒有資格來會集經藏。王龍舒是居士,彭際清也是居士,魏源也是居士;蓮池大師是出家人,是淨土宗祖師。蓮池大師能采取王龍舒的本子,蓮池大師沒有說王龍舒是在家居士沒有資格會集,沒有說這個話。如果說是在家人不能做這個事情,一定要出家人做,這個佛法就失去了平等,換句話說,決定不能往生淨土。淨土是平等法,經題上「清淨平等覺」,你的心不清淨、不平等,一天念十萬聲佛號也不能往生。心淨則國土淨,心平則國土平,西方極樂世界是清淨平等的國土,諸位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 夏老居士不是普通人,他的會集本出來之後,很可惜印光大師已經往生,印祖沒看到這個本子,我相信印祖看到這個本子一定贊歎、一定贊成。為什麼?過去會集本的毛病,他都改過來。它這個本子對原文一個字都沒有改動,而取捨之恰當,當時慧明老和尚肯定,在當代律宗的大德慈舟老和尚也肯定。慈舟老和尚采取他的本子在濟南講過,在家的大德梅光羲老居士用他的本子在中央廣播電台講過。這個本子今天流通全世界,符合老居士臨終的預言,他告訴學生,他的會集本將來是從海外傳到中國,這個話兌現了。當時大家懷疑,現在肯定了,果然如此。他又說這個經會傳遍全世界,所以夏老這個會集本跟他所預言的完全相應。我們一定要有堅定的信心,決定不懷疑,依教奉行,要常常讀誦。佛在經上教我們做的,我們認真努力做到;佛教我們不可以做的,我們決定遵守。這樣念佛發願往生,我們這一生才能成就,我們要相信佛的話。 夏老居士的會集本字字句句都是五種原譯本裡面的原文,如果你有疑惑的話,諸位可以把五種原譯本拿出來對照看。我過去曾經印過,這個本子的題目叫《淨土五經讀本》。裡面五種原譯本,四種會校本,《無量壽經》總共九種版本都印在裡面,大家可以對照。《彌陀經》三種譯本,這三種本子是:羅什大師的譯本,玄奘大師的譯本,夏老居士的會集本,統統印在一起。印出這個本子目的無非是堅定同修們的信心,不能輕易被人動搖,壞了我們這一生大事因緣,那就太可惜了。 地藏菩薩本願經 (第一集) 1998/5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4-012-0001
:法师开示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