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常識:常說寺廟​,其實寺和廟並不是一回事


 2019/12/7    熱度:2483    下載DOC文檔    

  “寺”在古代漢語裡有“持續,相續”的意思。意思是說,皇帝設立的這個機構是個永久性的機構,不是臨時性的機構,是要國祚綿綿、代代延續下去的,這就稱“寺”。

  佛教傳入中國以後,倍受歷代王朝重視,認為佛教的思想有利於國家統治,並且對民眾有教化作用,因此中國的皇帝把教授佛法並且供僧團居住、學習、修行的場所稱為“寺”,希望這個場所能夠永久的存在下去。所以寺是辦事的機關,教育的機構。

  永平十年,漢明帝派特使把印度高僧攝摩騰和竺法蘭兩位法師迎請到了中國,開始就是鴻胪寺負責接待的。後來因為佛教受到朝野普遍的歡迎,就把兩位法師留在了中國。第二年,漢明帝下令在洛陽城雍門西面,按天竺僧伽藍摩(該梵語的意思是“僧眾所住的園林”)樣式為這兩位印度僧人建造了一些房屋,這些房屋依照當時的習慣,也被東漢王朝稱為“寺”。

  因為寺內的經書是用白馬馱來的,朝廷便將其命名為“白馬寺”。這樣,洛陽的白馬寺就成為中國的第一座佛寺。白馬寺是當時朝廷直屬的行政機構。它的目的就是翻譯經典,再一個就是指導大眾共同修行。隋唐以後,寺作為官署的稱謂越來越少,而逐漸演變為中國佛教建築的專用名詞。

  歷史上的佛寺,相當於現在的大學,它的目的是普及教育。佛寺裡面有藏經樓,起到了現在公共圖書館的作用。很多讀書人,如王陽明、朱熹、范仲淹這些大儒,都曾長時間在寺院裡掛單讀書。而且寺院定期有佛法的講座,當地老百姓都可以去聽,這是起到普及佛法的作用。也是大眾共同修行的一個場所。

  “廟”是中國古代祭祀天地鬼神的地方,“廟”在中國的歷史可能比“寺”更長遠,它是中國人供祭祖宗神位的屋捨,故又稱為“宗廟”。《禮祀·祭法》中說:“天子至士,皆有宗廟”、“天子七廟,卿五廟,大夫三廟,士一廟。”在古代,“太廟”是帝王的祖廟,其他凡有官爵的人,也可按制建立“家廟”。漢代以後,廟逐漸成為祭祀中國的一切聖賢、神靈的處所,像大家都知道的:孔廟、武侯廟、關帝廟、媽祖廟、山神廟、土地廟、城隍廟等等。我們沒有聽說供關帝的叫“關帝寺”的。因為功能不一樣,所以稱謂也就不一樣。

  另外,皇宮的前殿也稱為廟,所以朝廷也稱為“廟堂”、“廟廊”。如宋代著名文學家范仲淹就有名句:“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了解了“寺”和“廟”的不同,就應該明白我們去寺院其實是去學習的,不是祈求神明保佑的,也就應該明白,去寺院並不是去從事什麼迷信活動,寺院是開啟人們智慧的地方。學佛之人,首先要自己明白這個道理。

  南無阿彌陀佛 🙏🙏🙏

台灣學佛網首頁佛教知识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