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經可以消除YIN業


 2019/12/9    熱度:1681    下載DOC文檔    

  關於戒除邪YIN的方法有很多種,而我個人特別推崇用背誦經典的方式戒除邪YIN,因為這種方法可以潛移默化消除邪YIN的種子。另外背誦經典的好處也有很多,可以戒除肉食,戒除酒瘾,提升福德,提升智慧等等,但本文的重點還是主要談戒除邪YIN。其實戒除邪YIN的原理都離不開人的第六、七、八識。所以認識這個三個識很重要,人的前五識眼耳鼻舌身,很好理解,都是屬於色法,而第六、七、八識是屬於心法,下面先談談這個三的識的作用。

  第八識是阿賴耶識,主要是儲存信息的作用,它不參與分別善惡、好壞,可以比喻成一個倉庫,負責收藏種子,我們過去世到現在的記憶都儲存在裡面,包括我們的善惡種子,我們生活中看到某個人特別有某些天賦,事實上是他過去世有這方面的信息儲存在第八識裡,如某人學習舞蹈比別人快,那是過去世有跳舞的經驗。我們每天六根接觸的信息,形成的種子都會儲存在第八識裡,所以戒YIN首先一定要遠離色情的事物,包括黃片,色情圖片,黃色小說,色情場所和好色的人等等,因為一旦接觸這些邪YIN事物,就會留下邪YIN的種子,加重邪YIN的習氣,從而增加戒YIN的難度。

  第七識是末那識,它主要負責人的情緒、欲望和處理身心較牢固的信息,它的特點就是產生慣性的力量,形成我執。戒YIN的關鍵就是要破除第七識對邪YIN執著。

  而人執著的形成來源於兩點:第一,外界的人事物觸動了他的情緒和欲望,情緒和欲望越大,留下的記憶越深,形成的慣性也越大,西方有一門學問叫NLP,這個學問有個觀點,就是人都是追求快樂和逃離痛苦的,人一旦對某些事物產生快樂或痛苦感覺,就會相應產生追求和逃離的動力,比如小時候被狗咬傷了,從此一見到狗就很害怕,趕緊避開。又比如吸毒的人,吸了一次毒後,留下特別興奮的感覺,讓他對毒品上瘾了。第二,靠不斷的重復,重復能讓人建立一種慣性,比如我們學習任何技能都是不斷重復學習和實操,才能熟能生巧的。戒YIN為什麼難,就是因為邪YIN帶來興奮的感覺,讓人留下很快樂的記憶,同時我們每次去邪YIN,也代表著每次重復這種快樂的感覺,這樣就會加強邪YIN的慣性。

  第六識是意識,它負責分別、邏輯思考和選擇判斷,但是一旦觸動到欲望和情緒的事情,它還是要聽第七識的決定。所以為什麼我們明白到一大堆邪YIN招禍的道理,最終還是犯邪YIN了,因為情感的力量比邏輯的力量大很多倍。

  背經就是要靠重復讀誦經文,以達到深刻記憶經文內容,這種方式,一來讓第六識破除邪知邪見,建立正知正見,二來讓第八識儲存斷除邪YIN的種子,三來靠重復的力量,讓第七識建立強大的斷惡修善的慣性。下面有一些戒YIN的節選經文,建議各位戒友把它背下來,背得滾瓜爛熟,這樣會有強大的加持力。

  1.阿難!雲何攝心,我名為戒?若諸世界六道眾生,其心不YIN,則不隨其生死相續。汝修三昧,本出塵勞。YIN心不除,塵不可出。縱有多智,禅定現前。如不斷YIN,必落魔道。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彼等諸魔,亦有徒眾,各各自謂成無上道。我滅度後末法之中,多此魔民,熾盛世間,廣行貪YIN,為善知識,令諸眾生落愛見坑失菩提路。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先斷心YIN是名如來先佛世尊,第一決定清淨明誨。是故阿難!若不斷YIN修禅定者,如蒸砂石,欲其成飯,經百千劫只名熱砂。何以故?此非飯本,砂石成故。汝以YIN身,求佛妙果。縱得妙悟,皆是YIN根。根本成YIN,輪轉三途,必不能出。如來涅盤,何路修證。必使YIN機身心俱斷,斷性亦無,於佛菩提斯可希冀。如我此說,名為佛說。不如此說,即波旬說。《楞嚴經》

  2.阿難!是修行人,若不斷YIN及與殺生,出三界者,無有是處。當觀YIN欲,猶如毒蛇,如見怨賊。《楞嚴經》

  3.貪愛YIN欲甚鄙穢,能生苦惱喪天趣。習欲之人離多聞,名為損減智慧者。耽著愛欲為盲人,便能傷害於父母。亦復能害持戒者,是故應當棄捨欲。《月燈三昧經卷八》

  4.汝負我命,我還汝債,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生死。汝愛我心,我憐汝色,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纏縛。唯殺盜YIN三為根本。以是因緣,業果相續。 《楞嚴經》

  5.大王!當知丈夫親近女人之時,即是親近惡道之法,此是丈夫第一過患。 《大寶積經》

  6.大王!當知以此因緣,於己父母棄背恩養,於他女人,尊重承事,種種供給,無疲厭心。即是成就地獄之本,此是丈夫第二過患。 《大寶積經》

  7.常行於YIN欲,未曾滿足時。如渴飲鹹水,終不能除渴。愛欲亦如是,終無有滿足。如火焚草木,無有厭足時。愛欲亦如是,終無有滿足。 《大寶積經》

  8.YIN欲為諸結之本。佛言:寧以利刃割截身體,不與女人共會。刀截雖苦不墮惡趣,YIN欲因緣,於無量劫數,受地獄苦。人受五欲,尚不生梵世,何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大智度論》

  9.於五欲中,觸為第一,能系人心。如人墮在深泥,難可拯濟。以是故諸天方便令菩薩遠離YIN欲。復次若受余欲,猶不失智慧,YIN欲會時,身心慌迷,無所省覺,深著自沒。以是故諸天令菩薩離之。 《大智度論》

  10.若YIN欲者,譬如膠漆,難可得離,所以者何?身受欲樂,YIN欲根深,是故出家法中,YIN戒在初,又亦為重! 《大智度論》

  11.YIN邪有六變當知,何謂六?不自護身,不護妻子,不護家屬,以疑生惡,怨家得便,眾苦所圍。已有斯惡,則廢事業;未致之財不獲,既獲者消,宿儲耗盡。《善生子經》

  12.復有眾生,雖種善根,供養三寶,作大福田;取相分別,情執深重;求出輪回,終不能得。《無量壽經》

  13.邪YIN之罪,亦令眾生墮三惡道。若生人中,得兩種果報:一者、妻不貞良,二者、不得隨意眷屬。《華嚴經》

  14.人不犯邪YIN,得四明智,所歎之德,何等四?攝護諸根,離諸調戲,一切世悉稱歎,已離邪YIN,無敢輕眄其妻室者。以是德本,志願無上正真之道,得大人相馬陰之藏。《海龍王經》

  15.於非時、非處、非女、處女、他婦,若屬自身,是名邪YIN;若屬自身而作他想,屬他之人而作自想,亦名邪YIN。如是邪YIN,亦有輕重。從重煩惱,則得重罪,從輕煩惱,則得輕罪。《優婆塞戒經》

  16.好邪YIN者,有五自妨:一者、名聲不好,二者、王法所嫉,三者、懷畏多疑,四者、死入地獄,五者、地獄罪竟受畜生形。皆欲所致,能自滅心。《般泥洹經》

  17.不邪YIN者,有五增福:一者、多人稱譽,二者、不畏縣官,三者、身得安隱,四者、死生天上,五者、從立清淨泥洹道。是以當自患厭。《般泥洹經》

  18.喜YIN他人婦人者,死入地獄,男抱銅柱,女臥鐵床,出生為人,墮雞鴨中。《罪福報應經》

  19.復次邪欲報有十種,何等為十?一欲心熾盛,二妻不貞良,三不善增長,四善法消滅,五男女縱逸,六資財密散,七心多疑慮,八遠離善友,九親族不信,十命終三塗。《分別善惡報應經》

  20.佛告捨利弗:‘若有持心、持身不造YIN欲,持眼不視YIN色,持耳不聽YIN聲,持鼻不嗅YIN香,持舌不觸YIN舌,如此名為具足智慧,行八正路。不YIN淨身心,喻如蓮花不著塵垢,成須陀洹道、斯陀含道、阿那含道、阿羅漢道、辟支佛道、無上大道,皆從不YIN清淨故得。《受十善戒經》

  21.見色心迷惑,不惟觀無常,愚以為美善,安知其非真?以YIN樂自裹,譬如蠶作繭。智者能斷棄,不眄除眾苦。心念放逸者,見YIN以為淨,恩愛意盛增,從是造牢獄。覺意滅YIN者,常念欲不淨,從是出邪獄,能斷老死患。 《法句譬喻經卷四》

  22.眾生欲脫生死免諸輪回,先斷貪欲,及除愛渴。《圓覺經》

  23.當知輪回,愛為根本,由有諸欲,助發愛性,是故能令生死相續。欲因愛生,命因欲有,眾生愛命,還依欲本,眾欲為因,愛命為果。 《圓覺經》

  24.佛言人於世間。不犯他人婦女。不念邪僻。從是得五善。何等五。一者不亡費。二者不畏縣官。三者不畏人。四者得上天。天上玉女作婦。五者從天上來下。生世間多端正婦。今尊者見有若干婦端正好色。皆故世宿命不犯他人婦女所致也。見在分明。慎莫犯他人婦女。《佛說分別善惡所起經》

  25.佛言人於世間。YIN妷犯他人婦女。從是得五惡。何等五。一者家室不和。夫婦數斗。數亡錢財。二者畏縣官常與捶杖從事。王法所疾。身當備辜。多死少生。三者自欺身。常恐畏人。四者入太山地獄中。太山地獄中。鐵柱正赤。身常抱之。坐犯他人婦女故得是殃。如是數千萬歲。形乃竟。五者從獄中來出。生為雞凫鳥鴨。人魂魄無形所著為名。今見有雞凫YIN妷不避母子。亦無節度。亦有犬馬之貞狗貞。於夫畜生之屬皆有信足。而雞凫YIN妷。獨無止足。皆從故世宿命YIN妷犯他人婦女。受是雞凫身。當為人所啖食。如是勤苦。不可數說。如是分明。慎莫犯他人婦女。《佛說分別善惡所起經》

  26.佛言邪YIN十罪:一者、常慮彼夫所殺,二者、夫婦不睦,三者、惡增善減,四者、妻子孤寡、五者、財產日耗,六者、惡事常被人疑,七者、親友誹謗,八者、廣結怨家,九者、死入地獄,十者、報盡為男,妻不貞潔;報盡為女,多人共一夫。《法苑珠林》

  27.邪YIN有十惡事。何等十?常為其夫伺捕楚毒。室家不和善法消竭。不善法增。危敗軀身。不檢其妻。不守財賄。常為人疑。宗親不信。種業如是。門不貞潔。身壞命終生地獄中。設得為女非獨一主。設得為男馳騁邪YIN。自失其妻。《佛說出家緣經》

  28.愛欲之人,猶如執炬,逆風而行,必有燒手之患。《四十二章經》

  29.學道之人,不為情欲所惑,不為眾邪所娆,精進無為,吾保此人,必得道矣! 《四十二章經》

  30.若有菩薩自言戒淨,雖復不與女人和合,言語嘲調,聽其音聲。然見男子隨逐女時,或見女人隨逐男時,便生貪著。如是菩薩成就欲法,毀破淨戒,污辱梵行,令戒雜穢,不得名為淨戒具足。《大般涅槃經》

台灣學佛網首頁居士文章原创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