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學佛?為什麼要念佛?為什麼會有極樂世界?


 2019/12/9    熱度:2185    下載DOC文檔    


  念佛的法門,對於現在世界的眾生是很對機、很相應的。為什麼?

  在經上說,“末法眾生,億億人修行,鮮一得道。”

  一億,這很多很多了;億億,那更多了,連一個得道的也沒有。那怎麼辦呢?你不要擔心,“唯以念佛得度”,只有念佛這個法門是很容易的;這個念佛的法門,是“橫超三界,帶業往生”的法門。

  怎麼叫“橫超三界”呢?

  這有一個比方,比方有一棵竹子,竹子裡邊有條蟲子,這條蟲子若是一節一節的把每一節都嗑透了,然後鑽出去,需要很多的時間。

  若是念佛,就像這條蟲子在旁邊咬出一個窟窿,可以很容易就出去了!

  這叫“橫超三界”。

  “帶業往生”,帶業,是“帶宿業、不帶現業,帶舊業、不帶新業”。

  怎麼樣呢?這是在你沒有懂念佛之前造的罪業,都可以帶著這個業去往生。你知道念佛了,又還造業,那就不可以帶去。

  你知道念佛,就要改過自新了,不要還造業;你若再造業,就會業上加業、罪上加罪,那麼就帶不去了。

  所以帶宿業,是前生所造的罪業可以帶去;今生你念佛之後,就不應該再造罪業了。

  你若再造罪業,那不單帶不去,而且你明知故犯,還要罪加一等。

  所以說“帶宿業、不帶現業,帶舊業、不帶新業”。

  若你現在明白佛法了,說:“喔,我現在念點佛,我一邊念佛一邊造業,將來我可以把這個業,帶到極樂世界去!”那是錯誤的!你明知故犯,罪加三等;不單帶不去,而且你也不能往生了。

  為什麼不能往生了呢?你所造的業就把你贅住了,所以不能往生了。

  我們信佛的人,知道念佛了以後,切記不要再造罪業了。

  這是很要緊的!

  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知道這個念佛的法門是怎麼回事。

  為什麼要念佛呢?就因為我們和阿彌陀佛有大因緣。

  阿彌陀佛在十個劫以前成佛,在沒成佛之前,那時候他做比丘,叫法藏。

  他在當時發了四十八個大願,其中有一願,大意是說:“十方眾生,稱我名者,若不成佛,不取正覺。”十方一切的眾生,若有念我的名號的人,他若不成佛,我也不成佛。因為阿彌陀佛有這個願力,所以所有念佛的人都會生到極樂世界去。

  這個念佛的法門,也是屬於單單一宗。

  中國的佛教有禅宗、教宗、律宗、密宗、淨土宗,這五大宗派;念佛法門,是其中的一個宗派。

  在這個世界,將來末法的時候,這部《楞嚴經》先滅,然後其他經典繼續就都沒有了,最後剩的什麼經呢?最後就剩《佛說阿彌陀經》。

  剩《佛說阿彌陀經》在世界上,度了很多人;再經過一百年,《佛說阿彌陀經》也沒有了;這個末法,就是法將要滅了。

  《阿彌陀經》沒有了,還只剩“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字洪名,再度了很多的人。過了一百年,這六字洪名也沒有了,就剩下“阿彌陀佛”四個字,又住世一百年;然後“阿彌陀佛”這四個字也沒有了!

  這時候法就完全滅了,沒有佛法了;所以,末法!末法!就是這樣子沒法。

  我們現在還在末法開始的時候,我們若行持正法時代的事情,這叫“請佛住世,常轉法輪”。

  所以在這末法的時候,還要不怕一切的苦、不怕一切的難。我也不怕辛苦來給你們講經,你們也應該不怕辛苦來聽經;所以任何人都應該打起精神來,不要說是疲倦了,就要去休息,我們要為法忘軀。

  你看,釋迦牟尼佛為修佛法,在雪山坐了六年!

  我們現在不到雪山去坐六年,也應該常常來研究佛法,不要怕辛苦。

  聽佛法,拿佛法就當飯吃,我若沒有聽這一堂佛經,就好像幾天沒有吃飯了!要有這種的感想,我一定要聽這個佛法,一定要把佛法真正明白了!

  你真正明白佛法,到什麼地方去明白呢?

  就是要多聽經。你若不聽經,就不會開智慧的,尤其這部《楞嚴經》是開大智慧的。


結法緣別結情緣,找真樂別找假樂

  有人問,你為什麼要學佛?你用這一句答復也妙絕了!「我為淨定安樂而學佛」,我能得到這個,這世間人得不到。所以這個世間,佛法稱它作紅塵,紅塵裡頭沒有淨定安樂,紅塵裡頭樂是刺激。

  我常常用吸毒、打嗎啡做比喻,它是那個樂,樂之後它有苦,它有後遺症;淨定安樂沒有,所以它是真樂,世間是假樂。

  佛也說得很清楚,什麼樂?苦稍微停了一下,你就覺得很樂,其實哪有樂!三餐飯吃得很飽,樂;如果一餐飯不吃,你就苦了,就餓得苦;餓你三天就更苦了,苦上加苦,苦不會變成樂。不會說餓你半個月,你快樂起來了,沒這個事情。

  所以,樂會變成苦,樂是假的。

  樂,吃東西好吃,吃得很快樂,如果限制你,你現在給我吃二十碗,你就要命了,這不行。

  跳舞很快樂,我叫你跳上七天七夜,你就喊救命了。所以,樂會變成苦,這是假的,苦不會變成樂。

  所以佛講,這個世間苦是真的,樂是假的。

  但是淨定安樂那個樂是真的,那不是假的,那不會變。

  所以,要找真樂,別找假樂。


台灣學佛網首頁法师开示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