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論宗
佛教產生於印度,自漢代傳入我國,隨著經典的翻譯。以及研習修學者的增多,遂而各宗發揮光大,且有系統的研究,確在中國,在唐代有十三宗,後多歸並,至今日以顯密大小分之,尚有十宗。宗派的成立主要原因有三: 1.教理闡明,獨辟暖徑; 2.門戶見深,入主出奴; 3.時味說教,自謂承繼道統。 佛法大部,可分顯密二教,而顯教中又有大小乘之分。但佛法的總目的是求覺悟,在未覺之前,必定有許多途徑,所謂方法和歷程。佛教總的歸宿無二理,在途徑上,不妨有諸宗之不同。 三論宗 三論宗是中國隋唐時代創立佛教宗派。 祖庭為西安草堂寺和南京棲霞寺。 三論宗因據印度龍樹《中論》、《十二門論》和提婆《百論》三部論典創宗而得名。又因其闡揚“一切皆空”、“諸法性空”而名空宗或法性宗。後秦鸠摩羅什傳譯《三論》,盛倡龍樹、提婆之學,為創立三論宗奠定了理論基礎。後來,南朝劉宋時僧朗將鸠摩羅什、僧肇的學說傳入江南。僧朗弟子僧诠,僧诠門人法朗,數代相傳,教義漸趨成熟。法朗門人吉藏集鸠摩羅什、僧肇、僧诠、法朗等人的三論學說的大成,創立三論宗。吉藏門下有慧遠、碩法師等,碩門人有元康,繼續弘揚“三論”。 三論宗史略 宗是宗旨,一人所主張的學說,一部經論的理論系統,被大眾認可,皆可稱宗。宗有教派、有創始、傳授、有信徒,有教義,有教觀的宗教。三論宗,又稱空宗、性宗。與法相唯識為印度本有的空有兩輪。 佛滅後七百年頃,龍樹菩薩造《中論》《十二門論》,《大智度論》等廣宣般若件空法門。龍樹有弟子提婆菩薩造《百論》,廣破世出世間之執。姚秦時鸠摩羅什翻譯以上四論,盛宏此宗,相繼至隋唐吉藏大師,廣作論疏,專宏般苦思想,遂而建立三論一宗的思想體系。 三論宗判教 本宗立二藏三輪。二藏是聲聞藏、菩薩藏。如來一代時教不外大小二乘之教義,故作此二藏之判。三輪是根本法輪,即佛成道之初,開顯一乘真實之教——華嚴經;枝末法輪,有不能領受此華嚴大法,故說阿含經等;攝未歸本法輪,攝三乘方便之末,歸一乘真實之本,如說法華經。 三論宗教義 本宗教義以破邪顯正和二谛、八不中道為根本。破邪顯正為本宗大綱,破邪是破外道,小乘及有所得大乘。破其執邪因果之外道、偏見之小乘、有得之大乘。邪破則正自顯——性空義理。 二谛,即真谛、俗谛。俗谛指宇宙森羅萬象之種種差別;真谛指萬象真理。俗谛示有,真谛明空。《涅槃經》雲:"眾生起見,凡有二種,一斷一常,如是二見,不名中道,無斷無常,乃名中道。"如來於俗谛說有,於真谛說空,以破執有執空之迷。 宇宙之真實,則言語道斷,心思路絕,是名八不中道。八不:不生不滅,不來不滅、不一不異、不斷不常。因眾生執一期生滅,以為有實法生和滅,一期常斷,即生而暫住以為常,壞滅以為斷;因緣和合的一合相為一,種種差別為異;從彼到此為來,從此到彼為去。此中生滅乃至斷常皆是因緣的存在,無實自體,故以不字否定,斥妄顯真,此是八不中道義。二谛以對立的統—,而說明中道。 三論宗在行位的觀點是,依真谛邊說,則佛與眾生不二,無迷無悟;依俗谛邊說,則諸緣起,因果歷然,階級亦異,視其根性有利鈍,觀法修行亦有遲速,速一念之下,即入八不正觀,而得道果。根鈍須積集萬行,經三阿增抵劫,方能成佛,歷經五十二位。 南無阿彌陀佛 🙏🙏🙏
:佛教知识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