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經故事 | 罵獨覺得丑相 因願力而轉變
《百業經》是佛陀宣說因果不虛的一部甚深經典,共有一百多個動人的故事,涉及到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優婆塞、優婆夷、仙人、國王、大臣、婆羅門、施主、居民、獵人等人物,形象地闡明了善惡之因必感善惡之果的真谛。 從前在印度有一位擁有很多財產的大施主,他與妻子一起過著幸福的生活。後來他的妻子懷孕了,卻生下一個非常丑陋的孩子。為此,夫妻二人非常煩惱,施主抱怨:"我們前世不知造了什麼業,生出這麼丑的小孩?不如丟出去喂狗算了。" 妻子阻止丈夫:"不可以,如果我們殺了人,將來會下地獄的。不如秘密養著他,等他能夠獨立生活後,再把他趕出家門吧!"因為這孩子長得很丑陋,所以就叫他"丑陋的小孩"。 果然孩子長大以後,就被施主夫婦趕出家門。他過著到處乞討的生活,四處流浪。無論到了哪個城市,都因為長相太丑,看上去很可怕,而被調皮搗蛋的孩子們腳踢拳打,或打耳光、扯耳朵,或丟石頭、牛糞,甚至於用木棒追打他,還一邊追打一邊叫:"魔鬼來了,魔鬼來了!" "自己以前不知道造了什麼惡業,現在才會這麼痛苦?現在人多的地方待不下去,到較僻靜的公園裡或許會好一點吧!"於是,他就住到了公園裡,白天躲藏起來,等太陽下山後,才偷偷出來,找一點游客扔下的食物,勉強維持生命。 這時,佛陀以神通力觀察到這位丑陋的小孩,知道他受教化的因緣已經成熟,就在圍兜裡裝一些食物,幻化出一個更丑的孩子,來到丑陋的小孩所在的公園。 那個丑陋小孩看到佛陀幻化的丑小孩,非常害怕,轉身就跑,佛陀馬上以加持力使丑陋的小孩跑不掉,還讓他回頭看看自己。就這樣,丑陋的小孩看到這位奇丑無比的小孩,心想:"沒想到這世上竟然也有跟我年齡相近的丑小孩!我得去問問他,究竟是什麼人?" 當丑陋的小孩往幻化的小孩走去時,幻化的小孩就向後跑,丑陋的小孩趕緊喊:"朋友!你不要跑,你要跑到哪兒去?為什麼跑呢?" 幻化的小孩回答:"因為我長得太丑了,不管到哪,都有人對我腳踢拳打,或打耳光,或用石頭、牛糞丟我,還邊打邊罵我是魔鬼。所以,我怕見到人,一看到人,我就趕快逃跑。" 丑陋的小孩追著他說:"你不用怕啦!我也是因為長得太丑,常常受到別人打罵。就是因為這樣,我才躲到這個靜靜的公園裡,比較不會被人看到。你不要怕嘛!我們可以一起去找點東西吃。" "好啊!我們就交個朋友吧!" 幻化的小孩慢慢走向他,還拿出放在圍兜裡的食物,來分了一些給丑陋的小孩吃。吃飽以後,丑陋的小孩心裡很高興,就對幻化的小孩生起歡喜心,覺得他們可以一起生活。在他生歡喜心的剎那,世尊現出他本來具足的三十二相莊嚴金色身。丑陋的小孩一見到這莊嚴相好,頓時生起無比的信心和歡喜心,其快樂非十二年的禅悅所能比。於是他走到佛前恭敬頂禮,世尊為他傳了法,他當下就獲得預流果位。 丑陋的小孩心想:"可惜,我的因緣不具足。如果我的身相不是長得這麼丑的話,真希望能在佛陀的教法下出家受戒,解脫生死輪回的痛苦。" 就在他發心出家的剎那,丑相頓時變成妙相,他立即在佛前祈求:"世尊若慈悲開許,我願在世尊的教法下出家受淨梵戒。"佛陀為他授比丘戒,並傳了一些法要。他依法精進修持,不久就滅盡了三界煩惱,證得阿羅漢果。 這時,比丘們請問世尊:"世尊!丑陋的小孩以什麼樣的因緣出生在富貴之家?又以什麼樣的因緣而長相丑陋、被父母趕出家門?之後又為什麼能對佛陀生起歡喜心,最後出家證阿羅漢呢?請世尊為我們演說這前後因緣。" 世尊告訴比丘們:"這是兩世因緣成熟的緣故。以前無佛出世的時侯,只有獨覺在世間。那時,有一位施主是個守財奴,不但自己用錢計較,對別人更是一毛不拔。 有一次,一位獨覺經過他家門口向他化緣,他勉強供養,但馬上就後悔了,他想:'供養這位光頭沙門,還不如拿給工人吃。'因而跑出去,把供養出去的東西搶回來,並用惡毒丑惡的言語和行為,咒罵這位獨覺,還趕他快點走開。 獨覺知道他這樣做,已經造下很大的惡業,很想救度他,於是立即示現神變,飛入虛空中,同時出現閃電、打雷、下冰雹等景象。吝啬的施主看到了,當下就對獨覺生起尊敬心,跪下來求獨覺救度他。獨覺看他已經心生忏悔,就從空中下來。施主重新恭敬供養獨覺,並發了一個願:'希望以此供養的功德,願我生生世世出生在富貴之家,且能在比獨覺更殊勝的聖者前,獲得阿羅漢果位。還希望這次造的惡業不要成熟,如果成熟了,希望在我發心出家的那一瞬間,能全部消失。' 比丘們,當時那位吝啬的施主就是現在的丑陋小孩。由於他以各種丑惡的言語咒罵獨覺,所以今生長得丑陋;因為他驅趕獨覺快點走開的過失,所以今生從小就被趕出家門;由於生起後悔心,再加上對獨覺供養發願的功德,使他今生能生在富貴之家;因為願力的緣故,他能在發心出家的剎那間轉丑相為妙相,最後出家,證得阿羅漢果。 另外,他在迦葉佛出世的時候,也曾出家。臨終時,他發願:'我在迦葉佛座下出家,一生都沒得到什麼境界,希望以後能在釋迦世尊的教法下出家,滅盡三界煩惱,獲證阿羅漢果。'由於這兩世發願的因緣,現在都成熟了,所以他今生能在我的教法下出家證果。"
:佛教故事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