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柏霖:知物雖至猛至毒,亦有可感可化之處


 2020/1/5    熱度:1721    下載DOC文檔    

  【或曰。人皆不殺。則禽獸充滿世間。至如豺狼虎豹。又將食人。豈非養畜害人耶。答曰。佛言。若人具慈心功德者。一切刀兵水火不能傷。一切惡獸毒蟲不能害。昔有惡王。驅猛象。欲害佛。而佛起慈心憐憫。見佛五指。化為獅子大吼。於是眾象倒地盡服。故涅槃經。極贊慈心功德者此也。蓋至慈。故能化天下之至暴。昔漢光武時。洪(弘)農郡。多虎。太守令民。設陷阱。操弓弩以治之。虎患尤甚。及劉昆為太守。乃曰。暴政之所致也。令民各填陷阱。折弓弩。惟務行仁政。恤民隱。虎遂相與渡河而去。夫昆未曾身證大道。止以一念仁心。遂能頓格暴虎。何況學佛慈悲者乎。又如聖僧伏虎降龍。昭昭在人耳目。不可誣也。使人皆能學佛。學聖僧。則縱使虎豹之類。充滿世間。尚不能為害。何憂禽獸之害人哉。蓋殘暴之人。盡皆化為慈悲。則毒害之物。亦皆化為麟鳳。乃知物雖至猛至毒。亦有可感可化之處。但恐人之不能慈悲耳。】

  好,那這一段,我們來看這一段的白話解說:

  有的人就會說了,如果人都不去殺動物,這是世間人很多人的邪見、謬見、錯誤的知見。他說,人如果不殺動物來吃,那麼禽獸就充滿世間啦,以致於那些豺狼虎豹到處都是,又要吃人啦,那這樣不是養了這些畜生來害人嗎?他說,我就回答說了,『答曰:佛言』,因為這一段就是在我們前面上過的,前面我們講過的顏茂猷他,明朝顏茂猷寫的這一篇,「造化生物養人,理宜逐而食之。不知人亦天地間一物耳。」「人亦天地間」,就是十方三世佛,同共一法身,這個意思。

  顏茂猷就講了,有人有這個知見,顏茂猷就回答說了,顏茂猷就說了,他說,佛說,如果人具有慈心的功德的話,一切刀兵水火都不能傷害。如果你這個慈悲心,一切惡獸毒蟲都不能害你。顏茂猷就講了,他說,以前有一個惡王,就是阿闍世王聽了提婆達多的唆使,驅趕了五百只大象,喝醉的大象,要踏殺佛陀。佛起慈心憐憫這些五百醉象,還有阿闍世王,看見佛陀就舉出五指,化為獅子大吼,於是這些五百醉象就伏倒在地,被降服了,『盡服』。

  所以《涅槃經》說了,所以《涅槃經》裡面非常贊歎慈心功德的人,原因在哪裡呢?原因是在慈心到究竟極處的時候,能夠化天下最殘暴的暴戾之氣,慈心到究竟處的時候,能感化天下間最殘暴的禽獸,乃至於暴戾之氣。以前在東漢光武帝的時候,有弘農郡這個地方,很多老虎傷人,老虎為患。當時的太守就命令該郡的這些民眾,挖了很多陷阱,設了很多陷阱,要來捕捉這只老虎。而且操作『弓弩』,就是弓箭,要來射殺這些老虎。結果雖然有這些陷阱,有這些弓箭,結果老虎的災患愈來愈嚴重,『虎患尤甚』。

  等到劉昆來當太守的時候,劉昆就說了,劉昆說,為什麼老虎多呢?是因為暴政所招感的,『暴政』就是政府的苛刻的施政,這叫「暴政」。劉昆說,是暴政所招感這些老虎為患的現象,所以就命令民眾把這些陷阱全部填土,廢棄,而且把弓弩,弓箭折斷,努力的去,積極的去推動施行仁政,體恤民眾的苦,「恤民隱」就是民眾,體恤百姓的疾苦。結果施政,這樣施政下來,這些仁政施行下來,不久,老虎就相繼的率牠的這些虎類就渡河離開了。

  這個地方就講到說,其實劉昆他並沒有「身證大道」,也就是劉昆他並沒有開悟證果,他只不過是一念的慈悲心,一念仁心,他就能夠「頓格暴虎」,他就能夠怎麼樣?他這一念慈悲心,就可以在很短時間內除去了暴虎之患,降服了暴虎之患。劉昆沒有修行證果,都有這樣的一個降虎的能力,何況那些學佛有慈悲心的人呢?又如聖賢,開悟的聖人,這些出家人,開悟的聖僧,他們有降伏老虎,降伏猛龍這個功德,降龍伏虎的這個功德,這個在歷史上是昭昭可見,很清楚有很多這樣,可昭,可見,可聞,是假不了的啊。

  假如人人都能夠學佛,假如人人都能夠學這些聖賢僧,則縱使像虎豹之類的猛獸充滿這個世間,還是不能夠危害到你,危害到人,何必憂患禽獸會傷人呢?因為殘暴的人都已經感受到,受到感化而變成慈悲了。那些會毒害的動物也都變成吉祥的麟鳳,也都變成聖賢了。『乃知物雖至猛至毒』,由此可知,雖然這些動物非常凶猛惡毒,也有可以受感化的地方。只怕人類自身不能夠發慈悲心而已,只怕人不願意發出這個慈悲心。

  最後這一行就是說,乃知道動物雖然牠至猛至毒,但是牠也有被感動、被感化的地方,只是恐怕人不願意發出這個慈悲心。後面這一段話非常重要,他說,殘暴的人都已經改變慈悲心,都被感化成慈悲心了,那麼有毒害的動物也都被感化成吉祥的麒麟跟鳳凰了,變成吉祥的動物了。

  最後這一段,就是「知物雖至猛至毒,亦有可感可化之處」,如何證明呢?這是古人給我們講的道理,他說,雖然牠是非常凶猛、非常地殘暴,但是牠也可以有被感動、跟感化、跟教化的地方,為什麼?老法師講,人都可以教得好,為什麼人可以教得好?因為佛陀在《大般涅槃經》裡面也有講,一闡提也可以成佛,一闡提就是斷了善根的人,也可以成佛。那人人皆有佛性,這個地方我們就要拿出一個事實來證明,為什麼「知物雖至猛至毒,亦有可感可化之處」?只是怕人不願意發這個慈悲心。

  我就舉一個現代的公案,剛好是老法師的侍者勝妙法師傳給我的,最近才傳給我的。我們知道在非洲有個索馬利亞,他們的海盜是全世界有名的,標題就是什麼?索馬利亞海盜絕跡,被手無寸鐵的日本人把他們全都消滅掉了,是這個主題。這個故事是這樣的,索馬利亞的海盜非常有名,他們在索馬利亞到處搶劫,經過的這些油輪,輪船,造成許多的國際事件。從公元二OOO年開始,他們就不斷在海上攔截商船跟漁船,進行武裝搶劫。嚴重的程度,還被好萊塢拍成電影。

  但是近幾年來,幾乎再也聽不到海盜搶劫,確實我們現在也聽不到了。可是萬萬沒有想到,這一切竟然最後要歸功於一位日本的壽司店的老板。誰說和平一定要經歷戰爭才能夠擁有呢?像我們現在看美國在伊拉克、利比亞、敘利亞掀起戰爭,讓他們這些回教國兄弟相殘。現在美國又發動他的船堅炮利,他挾著他的武器,尖端的武器,在比如說像韓國、北韓,當然北韓的元首有值得可議的地方,可是美國他這種作風,這種武力決定一切的這種殘暴的這種做法,其實不能夠帶來和平的。

  我們從這個索馬利亞的海盜被日本人降服,我們印證了這段經文,「物雖至猛至毒,亦有可感可化之處」,確實是沒有錯。在日本最受歡迎的一個壽司連鎖店的老板,叫壽司三昧,這個老板叫木村清,他已經六十三歲,就是這位,我們特別把圖,這是黑白的,事實上它是彩色的,這是日本最有名的壽司店,叫做壽司三昧。他這個名字取得很有意思,它叫壽司三昧,三昧是定慧等持。雖然他壽司店是殺生的啦,但是他竟然取成壽司三昧。

  老板叫木村清,他六十三歲,他後來在幾次研究以後,他發現他們店裡面的高價食用魚叫黃鳍鲔魚,黃鳍鲔魚的漁場就位在索馬利亞的外海。但是因為海盜猖獗,供應量一直不斷的減少,而且受到影響。有一天他靈機一動,決定把這些海盜變成合作的對象。他後來發現,他經過調查以後發現這些海盜,這些海盜在扛著槍枝,你看在漁船上,這些海盜,這是彩色,我把它輸出變成黑白的。你看他就是拿著槍,這些海盜,造成很多人人命的死亡。

  木村清這個店老板他後來經過研究,這些海盜不斷搶劫的原因,是因為他們生活困難,他們活不下去了,要養家活口才成為海盜,就是我們古代講的飢寒起盜心。後來這個木村清,這個壽司店老板,他就向海盜提議了,他說,你們與其當一個海盜,不如當漁民賺錢來養家。於是這個店老板木村清,這個壽司店老板就教他們捕魚的技術。可是這些海盜沒有漁船啦,這個日本壽司店老板就把他自己的漁船借給海盜,還教導他們怎麼捕鲔魚的技術,還幫他們安裝冷凍倉庫,以利保存。而且他還跟這些海盜達成協議,保證全部收購他們所捕到的鲔魚,來確保他們的生活沒問題。

  他也跟當地的協會合作,除了技術支援以外,也建立產銷管道,這就是這一個日本壽司店的老板木村清,跟海盜坐在這個漁船上面,這叫什麼?化干戈為玉帛,就古代人講的化干戈為玉帛,就是我們講的慈心功德。這裡面探討有慈心功德者,一切刀兵水火不能傷,這是最現實最實際的一個例子,一切惡獸毒蟲不能害。

  我們認為這些索馬利亞的海盜是罪該萬死,可是有個武器是最好的武器,大家都不用,美國都用他的飛機大炮,到處造成這些殺業,冤冤相報,以致造成美國的九一一的爆炸。可是有個最好的武器,他們都不用,就是慈心功德。老法師講傳統文化,仁慈的心,你有仁慈的心,有慈心功德者,一切刀兵水火不能傷,一切惡獸毒蟲不能害,這是最好的例子。所以在二OO九年到二O一一年,索馬利亞的海盜事件最猖獗,一年超過兩百件的案子,就在二OO九年到二O一一年。

  可是根據美國海軍統計的數字表示,從二O一二年,就是這個日本壽司店老板,木村清開始用他的慈悲心去感化這些海盜開始,從二O一二開始,從二O一二開始數字大幅下降。一直到二O一四年,已經沒有海盜的攻擊事件。日本三昧壽司連鎖店這個老板木村清,以大禹治水的方法,以疏導取代防堵,以和平共處代替消滅,慈悲感化。所以他們說這位木村清,這位店老板,最有資格獲得諾貝爾和平獎。

  以前各國為了索馬利亞的海盜問題,例如美國、北約組織、歐盟、俄羅斯、日本、中國,都派了軍艦去保護他們自家的漁船。但是木村清的方式卻根本解決海盜的生活問題。對此,海盜們他們必須面對軍艦的威脅。可是木村清提供他們不用冒險,就可以養家活口的方式,當然這些人就選擇當漁民,而不當海盜了。

  以上這個故事就是我們《無量壽經》裡面講的,「先人不善,不識道德,無有語者,殊無怪也」的最佳證明。他們不懂得倫理道德,不用去怪他,因為他們沒有被教育。所以我們最大的麻煩,最大的困難就是我們看到別人的過錯,不見到自己的過,這是我們一生修行不能成就的主要原因。修行人應該把這個看法顛倒過來,看到別人在作過失,我們怎麼想?我們說那是菩薩在給我們看的,我有沒有這個過失?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什麼人是這樣做法?《華嚴經》裡面善財五十三參,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他就是這個做法,五十三位善知識所表演的,這五十三個人,男女老少,各行各業都有,還有社會上各行業的。善財童子參訪,都把他們看做佛菩薩,諸佛如來應化在我們面前,無論現什麼樣的身相,心目中都是如來化身來教我們。不論他們作的是善事、惡事,實際上沒有善惡,他們是表演給我們看的。

  善的境界我們有沒有動心?動了歡喜心,喜怒哀樂愛惡欲,動了喜、動了樂、動了愛,這都是煩惱。如果看到他不善的,他在那裡造惡,我們有沒有發脾氣?有沒有怨恨?煩惱習氣都從那裡斷,在哪裡斷?在這個地方斷才是真斷,怎麼樣才可以把它斷盡呢?觀法如幻,這一切不是真的,這一切當體即空,了不可得。就像這些海盜一樣,「當體即空,了不可得」,這都是佛經上講的話。無論什麼境界現前,「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我們從這個海盜案例,我們可以得到證明,「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就見到自性,見性就成佛了。你別著相,你著相你是凡夫,你不著相就見性,著相,相就是產生障礙,見不了真性,慈悲心可以見到真性。

  《太上感應篇匯編》(第一七五集) 黃柏霖警官主講

台灣學佛網首頁居士文章大德居士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