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滿放生:外來動物牛蛙放生3.4.3(3)


 2020/1/7    熱度:2259    下載DOC文檔    

  《圓 滿 放 生》

  請先閱讀“3.4 外來物種動物的放生”部分。

  3.4.3 常見外來入侵動物介紹

  (3)牛蛙:見圖39。


  圖39:牛蛙

  牛蛙被國家環保總局列入首批入侵外來物種名單。

  牛蛙原產於美國東部數州,為北美最大的蛙類。牛蛙是獨居的水棲蛙,因其鳴叫聲宏亮,遠聞如牛叫而得名。

  現在,牛蛙已經被引入全世界各地。1959年我國引進牛蛙馴養,1986年在我國中部和南部大量飼養。主要品種有:沼澤綠牛蛙、西方牛蛙、印尼牛蛙、非洲牛蛙、非洲大牛蛙等。流入野外的牛蛙主要分布在北京以南的地區。

  牛蛙生長快、味道鮮美、營養豐富、蛋白質含量高,是名貴食品。其多種利用的經濟價值也非常高,故被廣泛飼養。但是,牛蛙一旦流入自然界卻成為一大害。

  牛蛙適應性強,食性廣,天敵較少,壽命長,繁殖能力強,競爭優勢明顯。而且糟糕的是,牛蛙成蛙會捕食其他蛙類,蝌蚪也會捕食其他原生蛙類的蝌蚪。而牛蛙蝌蚪期可長達1~3年,所以對其他蛙類蝌蚪的影響相當大。由於牛蛙入侵,本地兩棲類面臨減少和絕滅的危險,甚至已經影響到生物多樣性。

  在牛蛙引入早期,養殖和管理不當是造成其擴散的主要原因。隨著牛蛙的普及,由於缺乏對牛蛙生態危害性的了解,放生也成為了其擴散的一個原因,值得注意。

  牛蛙形態特征:

  體形與一般蛙相同,但體大粗壯,成蛙體可長20厘米,重可達1千克。牛蛙皮膚粗糙,體背綠棕色,有暗棕色斑紋,腹部灰白色,雄蛙咽部黃皮。

  細部描寫:頭部寬扁。口端位,吻端尖圓面鈍。眼球外突,分上下兩部分,下眼皮上有一個可折绉的瞬膜,可將眼閉合。背部略粗糙,有細微的膚稜。四肢粗壯,前肢短,無蹼。雄性個體第一趾內側有一明顯的灰色瘤狀突起。後肢較長大,趾間有蹼。膚色隨著生活環境而多變,通常背部及四肢為綠褐色,背部帶有暗褐色斑紋;頭部及口緣鮮綠色;腹面白色;咽喉下面的顏色隨雌雄而異,雌性多為白色、灰色或暗灰色,雄性為金黃色。

  鑒別特征:體大粗壯,體長152~l70mm。頭長寬相近,吻端鈍圓,鼻孔近吻端朝向上方,鼓膜甚大。背部皮膚略顯粗糙。卵粒小,卵徑12~1.3mm。蝌蚪全長可在100mm以上。

  經驗識別方法:與一般蛙區別主要是其體大,皮膚粗糙,鳴聲如牛。

  牛蛙適宜生活於湖泊、溝港、池塘等水域環境及附近的陸地,過水陸兩棲生活。平時喜棲息於溝、塘邊。若水面長有浮水植物,則伏於水草,僅以頭部露出水面,一遇驚擾便潛入水中。牛蛙蝌蚪屬靜水水域類型,游泳能力不強,也喜歡聚集在爛草堆裡,用角質唇齒刮取腐敗的有機物質及底棲硅藻。蝌蚪變態為幼蛙後,食性轉為以活的動物性飼料為食。幼蛙和成蛙靠攝食小魚、小蝦、螺、蚯蚓、蚱蜢、蝼蛄、蠅蛆等生活。

  牛蛙有冬眠習性,冬季水溫下降到10℃左右時,牛蛙開始躲藏於洞穴或淤泥中,停止活動與攝食。但當氣溫回升到10℃以上時,又出來活動覓食。在冬季應應盡量避免放生。

  值得注意的是牛蛙具有較強的遷移能力,且有群居特性。當感覺環境不好時會集體遷移。放生時要嚴格選擇這樣的孤立小型水體:周圍較遠距離內沒有其它水體和濕地、水田等。放生的數量要嚴格限制。

  對牛蛙的其它放生注意事項可以參考青蛙放生部分。

  (待 續)

台灣學佛網首頁居士文章原创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