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願法師:念佛人至心持名,定得往生極樂,此全賴佛力攝取,與專仗自力參悟者,難易迥殊也(一)
【往生淨土仗佛願力】張師誠居士《徑中徑又徑》開示:念佛人至心持名,定得往生極樂,此全賴佛力攝取,與專仗自力參悟者,難易迥殊也(一) 晚上借著大家打佛七的殊勝法緣,師父繼續向大家報告「往生淨土仗佛願力」。前面我們探討到了第六大點第六十四段文,晚上從第六十五段文,接著看下去。 第六十五段文是張師誠居士,在《徑中徑又徑》這一本書,所寫的序文一段話。自序就是自己所寫的序文,《徑中徑又徑》是一本書。念佛就是走在徑中徑又徑的道路上,徑是又直又近又平坦的道路,念佛往生到了西方極樂世界,是走在一條很平直,很快速到達的菩提道上。因為不用三祇修福慧,但將六字出乾坤。如果聖道法門的修學,要經過三大阿僧祇劫,那是一條非常的漫長,遙遠的菩提道路,而且充滿了曲折險難。對菩提心不足的人,很容易迷失在五欲洪流之中。 因為聖道門的修學,以下劣凡夫的心性而言,難進易退。修行經過三大阿僧祇劫,那麼長遠的歷程,對懈怠放逸的下凡眾生而言,確實在修學的道路上,是難進易退,所以造成道業不能成就。念佛因為不是經過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是一生可成的,也就是古德所說的當生成就。當生就可以成就生死的了辦,當生就可以成就超越三界,當生就可以成就出離苦海,當生就可以成就往生淨土。所以以聖道門跟淨土門做一比較,當然我們要修學淨土門。 首先我們來簡單介紹《徑中徑又徑》這一本書的內容,請大家看講義第三十頁,注釋的第六十五: 【《徑中徑又徑》凡四卷,系擇前賢淨土論說編輯而成,張師誠編輯。卷一起信法有二門,即:醒迷門、易行門。卷二起信法有三門,即:疑誤門、辨魔門、征驗門。卷三立願法有二門,即:決定門、廣度門,勵行法有二門,即:精持門、兼觀門。卷四勵行法有三門,即:斷愛門、饬終門、助行門。】 總歸《徑中徑又徑》這一本書四卷,沒有離開往生三法信、願、行。卷一講信,卷二也講信,卷三講願,卷四講行,所以光是卷一卷二講信,就用了不少篇幅。所以從這一本書《徑中徑又徑》,四卷當中有兩卷在講信,另外兩卷講願與行。我們就可以知道淨土法門,確實第一要做到的就是起信,建立起對阿彌陀佛的信心。學習念佛法門的人都知道,念佛的三大要領就是,第一、不懷疑,第二、不間斷,第三、不夾雜,不懷疑當然就是信受。所以信都是講在第一,往生三法信、願、行,信也是講在第一,所以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華嚴經》所說的這兩句話,說得真是好。所以我們學習阿彌陀佛淨土法門的行者,我們一定要經常的聽聞阿彌陀佛的教法,或者每天研讀淨土經論,讓自己內心對阿彌陀佛建立堅定不移的信心。你的信心會不會讓人家,考驗、破壞、妨難就動搖?會不會?會不會人家說:你念一句佛號就想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哪有那麼容易?你沒有修這個法門,沒有修那個法門,怎麼可能往生?你會不會對阿彌陀佛的名號,失去信心?不會。你會不會雜行雜修?不會。那表示你信建立得很好,也就是對阿彌陀佛的信心,是任考不倒。師父經常譬喻,念佛人要像不倒翁一樣,不倒翁你怎麼打它都不會倒,你把它打倒了,它又爬起來,打倒了它,又爬起來,你要像不倒翁一樣任考不倒。反正任何人來考驗我,我都是要念佛,反正任何人來妨礙我,我就是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縱然天塌下來,地裂開了,我也要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請問大家有沒有這樣的信心?天塌下來了你要不要念佛?要。塌下來就塌下來,反正有比我們高的人頂著,對不對?地裂開了,我還是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請問你有沒有這樣的信心?有,地裂開了,就裂開了,反正有比我們胖的人墊著。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絕不改變,對不對?縱然海水會枯石頭會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永遠不改變對不對?對,就是這樣子。那你對阿彌陀佛信心,就非常的堅定了。 這一段文師父讀一遍,讓大家對照對照,請大家看講義第十五頁,第六十五段文: 【張師誠《徑中徑又徑》自序雲:釋迦牟尼佛悲憐末學,於禅、教、律之外,特出異方便,復開淨土一門,為說《阿彌陀經》,指陳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淨土依報正報之勝,令人執持名號,惟在一心不亂,即能七日有成。如順水揚帆,如單方治病,簡要直捷,孰逾於斯。蓋阿彌陀佛有四十八大願,願願濟度眾生,廣垂接引,其威神亦不可思議。故人至心持名,定得往生極樂,此全賴佛力攝取,與專仗自力參悟者,難易迥殊也。】 這一段文是張師誠居士,為他自己所編輯的這一本書《徑中徑又徑》所寫的序文其中的一段文。這一段文前面先引用《阿彌陀經》往生因的經文大意說明,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道理,最後張師誠居士告訴我們,只要至心持名,一定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而且這樣的往生,是完全仰賴佛力的攝取。所以歸究到最後,張師誠居士也是認為,念佛念到一心不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也是仰仗,阿彌陀佛的願力救度往生的。跟靠自己自力參悟,是完全迥然不同。所以這一段文,也很值得我們好好的探討。 「釋迦牟尼佛悲憐末學」,末學就是末法時代學習佛法,還沒有斷除見思二惑的人,就是我們。阿羅漢已經斷除見思二惑,稱為無學,有無的無,學習的習,無學的意思就是,他學習斷惑證真已經圓滿了,所以不必再學。對於超越三界出離生死苦海,斷除見思二惑,他所應該學習的已經畢業了,所以稱為無學。如果初果阿羅漢就是須陀洹果,二果的阿羅漢就是斯陀含果,三果的阿羅漢就是阿那含果,是稱為有學。也就是初果、二果、三果,他們學習斷除見思二惑還沒有畢業,所以還須要繼續不斷的學習,稱為有學。那我們連初果阿羅漢,須陀洹果都還沒進入,就連四加行、七方便、五停心觀,我們都還做不到,也還做不好,所以我們就稱為末學。所以佛教徒有的人自稱自己末學,如果聽到有人說末學,那就在稱呼他自己,這是很謙虛的用語。末學就是連四加行、七方便、五停心觀都還沒做好,更不用說證到初果須陀洹果,你我真的就是末學。這裡講的末學,實在指就是像我們這一種,連初果都還沒證入的,還在生死大海浮沉的凡夫眾生。釋迦牟尼佛悲憐我們這一種凡夫眾生,所以我們實在講,是最標准的可憐愍者。 諸位菩薩,我們現在還在生死大海,無始劫以來,阿彌陀佛發願用了五大劫,修六度萬行也用了不可思議兆載永劫,成了南無阿彌陀佛,成就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我們還在人道,我們還沒有遇上阿彌陀佛,救我們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如果你我都是隨業流轉的凡夫,我們真的從來沒有一生一世,往生過西方極樂世界對不對?諸位菩薩,你們有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過的人請舉手,沒有。我們不是從西方極樂世界來的,我們都從六道來的,所以我們可不可憐?實在很可憐。我們淒不淒慘?實在很淒慘。我們悲不悲哀?實在很悲哀。這一生這一世,如果再不好好念佛,又繼續六道輪回去,那就更可憐了對不對?更淒慘了對不對?更悲哀了對不對?所以還不來聽經聞法,還不來打佛七念佛,實在有夠可憐的。 「於禅、教、律之外,特出異方便,復開淨土一門」,這是釋迦牟尼佛,悲憐我們這一種末學眾生,在禅宗、律宗,以及教下宗派之外,特別開出特異方便的法門,就是淨土法門。教下的宗派就是天台、華嚴、三論、唯識,這四大宗派都屬於教下。換句話說,這一句話的意思就是,所有聖道教法八萬四千法門之外,世尊為了悲憐我們這一種下劣的凡夫,對於禅宗教下的宗派及律宗,八萬四千法門都沒有能力修學,所以才需要特別開出勝異方便的淨土法門。如果我們有本事參禅開悟,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釋迦牟尼佛要不要特別再開出念佛法門?不用。 如果你有本事每個月工作上班,賺了港幣五萬元,你一個月的開銷,才不過兩萬元而已,你每個月還可以存下三萬元,你還需不需要父母的接濟?不需要。你就是沒有什麼收入,可是家庭的開銷很重,每個月都負債,要經常跟親友借錢,又不一定能借到錢,生活很困頓,所以父母才需要接濟你,對不對?
:法师开示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