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間一切的力量都來源於靜定
宇宙間一切的力量都來源於靜定 靜坐並不是宗教行為,它是一門有數千年歷史以上的心靈科學。 對初學者,一百天為期,如果能嚴格每天定時定量靜坐,決無沒有收益的道理。 人們不是讓自己束縛於外在的有限事物,可以透過靜坐,探索自己內在的無限寶藏,讓心靈擴展、包容萬物。 儒家有說: 「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 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佛家有說:「由戒生定,由定發慧,」其義大致相同。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先每天打坐五分鐘以上,單雙散盤,甚至雙腳落地端坐也可。 (可靜坐,什麼都不念,特別靜不下來也可以念經咒!) 靜不下是正常的,有個過程! 身靜才知心亂! 哪有幾個上來打坐就入靜的?那太厲害了!那得多嚇人啊? 再說了,只要求靜坐五分鐘以上,沒要求你必須靜下來,入靜啥的!你就傻坐, 久坐必有禅! 不打坐變化不了氣質,不打坐我們的布施供養福報今世難以兌現!改命難啊! 別再說等有一天, 等以後我有時間的, 等我忙過這陣子的, 如果這樣,你永遠都沒那個閒下來的時間, 莫等閒!現在就是最好的開始! 咱們修行連最基本的功夫都沒有, 你說不就是瞎混麼? 打坐五分鐘都做不到,那個心得多浮躁多亂啊! 不開始從五分鐘靜坐來訓練, 哪裡來的淡定從容? 哪裡來的寵辱不驚? 哪裡來的進退有度? 哪裡來的智慧頓悟? 哪裡來的氣吞山河? 哪裡來的顧盼雄毅? 宇宙間一切的力量都來源於靜定 靜坐是培福培慧的最好辦法, 通過靜坐的一級級的階梯修習,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增長智慧,使身心強健,對人生與宇宙能夠正確地認識。 靜坐,通過“人體核聚變”,可以大大提高生命的質量。我們每天都在消耗能量,而現代人的苦惱之一就是精力不濟,為什麼呢?因為入不敷出。有人大談能吃苦,但就是不肯靜坐,白白錯過了使自己的人生產生升華的機會。 如果想得福氣智慧的人,認真修習靜坐,久而久之必然智慧朗發,福運當前。 假使學習靜坐,精神凝斂,則心境日趨愉快,就足以增加對疾病的抵抗力,最後必然能降服病魔,轉弱為強。靜坐使腦神經思維靜止,則又是一種最佳的休息。 若是能每天練習靜坐,就可以更認識自己、更自信。找到自己生命真正的價值,對生活會有不可思議的助益。 換句話說,靜坐是你與內在的自己交朋友,使你最終走向完美。逐漸地,當你更能掌握內在心靈的世界,你的生命已在潛移默化的開展,漸次綻放光明。 靜坐的實用性既然受到科學的左證,難怪時代說一千萬美國成年人「經常」打坐比十年前多了一倍,打坐成為美國主流社會的風尚。 盤坐姿勢 (一) 雙跏趺坐 也名結跏趺坐,兩種方法: 一、是將右腳放在左腳上,再將左腳放在右腳上,名如意吉祥坐。 二、反之,名不動金剛坐,如此姿勢,自然端直,不致前後左右搖擺。假使初學靜坐,或年事已高,難以仿效,那就不必勉強,可改用半跏趺坐。 (二)單跏趺坐 也名單盤膝坐,也有兩種方法: 一、是只將左腿置於右腿上,不需再將右腿置於左腿上,為如意坐。 二、反之為金剛坐。此兩種坐法,較雙盤有缺點,因左右膝蓋會落空,身易左右傾斜。 盤腿可以減短血液通道,其心容易入定。 四肢縮心必寧,四肢舒心必散。 雙盤功夫 金剛坐- 是右腳在上,此姿勢會使你產生金剛怒目的威攝力,故稱為金剛坐,其實是這種坐姿跟你的右腎功能的發動有關系。 我們身體有兩個腎髒──左腎髒、右命門,人只用一個腎髒也可以活命,如果你右邊腎髒壞了,或者割掉了,那生命雖在但氣會衰弱。 命門是生命之門,跟氣有關;去掉左邊腎髒還沒關系,它只是進行腎的重吸收功用而已,著重吸收營養成分,跟氣沒有直接的關系。 因為用金剛坐的話會刺激到右腎,腎髒腺素分泌會比較旺盛,這跟情緒及身體生化控制很有關系。 若用金剛坐的話,腺體分泌旺盛,你這個人的意志力會比較堅強,所以叫做金剛坐。 左腳放在上面盤起來時,初學者盡量放靠近大腿近鼠蹊部位,且腳踝正面解溪穴處不能懸空, 為什麼? 因為解溪穴懸空久的話會疼痛,初學的話無氣感,當然這裡會痛,痛得好像腳彎處要分家一樣,能熬過30、40分鐘就不會痛,所以要避免不痛,就不要讓它懸空,把腳板靠大腿裡面一點,這就是簡單的如意坐。 如果是有打坐經驗的人的話就要把左腳板放出來外面一點,那味道就不一樣了,這就是雙盤,也就是標准的跏趺坐。 左腳放好後,再把右腿盤起來,這雙腳能盤得很緊,力道就很強,逼得足三陰脈會發動氣機,足三陰脈都走內髒-脾、腎、肝這三個脈。足三陽脈是膀胱、胃、膽等三,氣是由頭走入腳端的。 你也許會說:我已經是很痛了,怎麼能夠再擺往外擺出來一點呢? 靜坐有經驗的人,用哪一個姿勢,擺什麼樣子,都會有不同的感受,要去體會一下。 簡單講:如意坐是左腳在上,把正定手印擺出來,如果那一天覺得這個姿勢不好,沒關系,換個腳, 右腳在上就是金剛坐。金剛坐一盤,右腿在用力,間接的氣就被逼到右腎,右腎為什麼叫金剛? 哦!原來金剛坐是會刺激右腎髒氣源。剛開始學的人,如果你這樣做的話,右腎會比較容易打通,這就是金剛坐的好處。 真氣,在瑜伽的術語中經常叫能量,也叫普那那,它的的起源有三個部位: 一是丹田(瑜伽之腹輪也), 二是腎髒(瑜伽之脊根輪也), 三是會陰穴(瑜伽之海底輪也。前陰跟後陰的中間點)。 跏趺坐,俗稱雙盤- 一般都是如意坐再把外面的右腳抬上來,腳盡量往內擺,能夠緊密最好,盡量不要有空隙。 有的老師要求很嚴格,兩腳膝蓋盤後的寬度不能夠超出你的肩膀寬度。當然我們也不必這麼要求,如果你這樣做不到,就換一個看看,金剛坐後再把左腳抬起來。這兩個腳一上一下不同的坐法,會影響左腎、右腎的氣感,自己去體會有無氣感的不同。 剛開始學的人腳很硬很痛,那是代表老化,所謂“人老先老腿”。所以要多用功,多磨練! 先用單盤再改用雙盤。痛時用心法去觀你身體會覺痛的是誰,被你觀的會痛的又是誰,那你才知道我們有兩個心,兩個心是修行最起碼的境界。 剛開始可以用單盤,左右腳輪換,去體會那個痛,看電視、聊天時都要學盤腿,從10分鐘,20、30 分鐘一直加,到了兩個月後就慢慢可以雙盤了。 在靜坐中氣(能量)的流行是這樣的:跏趺坐下盤氣較旺,若用單盤氣會往上盤走。所以雙盤能夠慢慢熬30、60、100、120分鐘的話,以後基礎夠了,學什麼都比較快。 下盤結跏趺坐,上盤結手印,如此下盤氣更旺。如果雙盤改單盤後,手印不變,上盤與手印的氣就會旺一點。打坐時腳、手姿勢的不同,會影響到整個身體氣的分布的。 初學靜坐,腳、腿、腰部會痛。此痛來自於三個方面, 一、為打坐姿勢的不習慣,雙腳雙腿擠壓造成疼痛,如腳掌、小腿關節連接處、膝蓋處;另外,腰部在靜坐中要求端正矗直,與平常的狀態有異,加之腎氣的能量比較虧虛的人,容易腰痛。 二、為能量發動,經過以前舊傷(宿疾)處,引發治療的功效的反應而造成的疼痛; 三、為能量發動非常強旺,要通過主要穴道時不易通過之故,更會引起劇烈的疼痛。 這三方面的疼痛是依此次第進行著,第一層次的疼痛多發生在初學打坐者身上,要能忍耐多坐就可以克服的; 第二層次的疼痛是能量已開始發動,已有能量循經絡氣脈行走,通過以前受傷的宿疾,因氣要通時在修復中,故會引發疼痛; 第三層次是最難通過的環跳穴(膽經、膀胱經),若此處能通過的人,一般而言,就能用雙盤久坐,也就較容易進入三禅以上的層次。 能量的基礎在下三輪: 海底輪、脊根輪、腹輪。 它們是能量的基地與發源,相當於道家所謂的“精”的能量中心; 其他的四個輪量中心是能量的發揮與運用的中心。它們之間是體與用的關系。 心輪、喉輪相當於道家所說的“氣”的能量中心;眉心輪與頂輪相當於道家說的“神”的能量中心 練習爆發功力的雙盤功夫可以清除精中濁火,去濕氣,可以大幅度的刺激精脈,煉化成爆發功力,能夠達到許多不可思意現象。 練習45分鐘後,兩腿就變成又麻又涼了,而且發紫; 過了兩個點後,兩腳開始發紅,全身升溫; 到了三個小時後,體溫倒變成涼的了,而且有一股力量在腰間湧動,那時候簡直有一萬條理由要解開雙盤,可是火候不到是不可以放開的,必須把腿盤出血點子。 經過多次的訓練,這些血點子會變得癢癢的,並且變紅,有少許黃水滲出,這是精中濁火、濕氣在往外拱,這時不能動,更不能撓,得忍著。因為火候還是不到,等兩腿表皮略有輕微潰爛時,火候正好,一定要用新鮮溫熱的豆腐渣將兩腿完全箍住,約兩寸厚,待豆腐渣涼透後除去。 經過幾次後精中濁火、濕氣排淨了,腿自然就好了,而且全身皮膚會有個變化。總而言之說起來簡單,等做起來就知到是如何的了。 體驗與感受 初學靜坐,兩腿會覺麻木酸痛,雜念也難以收攝,應忍受著繼續坐下去,習坐日久,酸痛便會消失,妄想也可控制。 若兩腿麻木不能忍時:可以將腿上下交換,如再無法忍耐,可伸直數分鐘等麻木消失後,再重新盤腿坐。盤坐兩腿麻痺,則有三種原因: 一:因人生來骨骼柔軟,開始便能單盤或跏趺坐。 二:要經三五個月或一年,始能單盤或雙盤,此是血氣沖過骨節所致。 三:有些人坐雖經數年,仍舊無法單盤與雙坐,這是氣血不通所致,一旦氣血忽然暢通,立刻坐一小時亦不覺麻木, 所謂:氣血通則不痛!不通則痛。 雙腿盤坐,約五分鐘,身心便能寧靜穩結,如坐四十五分鐘,或二小時,身心反而舒暢,此時下座,精神奕奕,如吃靈丹,快感難以形容。 不靜坐沒有覺得念頭多,一靜坐反而覺得念頭多起來,這是因為平時心亂,看不見念頭在亂動,等到心裡稍微靜下來後,就看見念頭在動了。 靜坐有功夫時,身體會發生不尋常的變化,不知內情的人,往往會說是走火入魔了,其實不盡然。 入靜後經常出現的主觀感受有: 頭腦清醒、情緒穩定、心情舒暢、精神安定、全身或某些部位出現溫熱、清涼、肌肉跳動、輕浮、重墜、松弛、緊縮、熱氣感、電流通過感、皮膚有蟻爬感,麻軟舒適等感覺;尤其是頭頂心百會穴、雙手心勞宮穴、雙足心湧泉穴會出現熱、麻、跳動感。同時,外腎亦因精氣充沛而產生勃舉現象。 也有的感到整個身體或某些部位變大、變小或感覺不到存在,有時出現全身如一片白雲冉冉向上升飄。僅有一絲呼吸出入;或眼前有亮光或各種顏色,方向、位置或時間觀念不清等等。 全身輕安自在,酥綿快樂,如沐溫泉之浴。 古人對此早有觀察,總結為兩個八觸, 即“十六觸”景象,袁鞏在《靜坐要訣》中指出: 功中有十六種觸景,即一動、二癢、三涼、四暖、五輕、六重、七澀、八滑。復有八觸:一捍、二猗、三冷、四熱、五浮、六沉、七堅、八軟。上述主觀感覺的出現均屬正常現象。 口內:坐時舌抵上腭,坐到相當時候,口中唾液源源而來,可緩緩咽下,這是因身中團聚的熱力促進腺分泌的緣故。古人稱口水為「玉體仙醬」,道家稱為「玉液還丹」,或「長生藥酒」或「煉津成精」等,其功用可以灌溉五髒六腑,促進消化不良,增長脾胃,鎮定神經。 腹部:心念注意丹田日久,腹部會充實,下腹膨而堅,非常適意。 腹中略覺轉動,腹有鳴聲,時有瀉肚現象,每月一至兩次,或經一至兩年始能停止。覺有一股真氣,每從放谷氣時,將腹內郁積逼出,請勿恐懼,此是將多年累積的濕熱瀉出來。有時水瀉一日多次,如果身體有力,腹部並不難受,這是將你體內的污垢、穢氣從大便排掉,這是好事,不要擔心。 骨骼:全身骨節松軟,神清氣爽,令人獲得健康快樂無窮佳趣。 身體:有時發生身體震動搖擺,指手畫腳等情形,這是正在疏通氣血結滯不通所致,這是由內髒氣機發動反映到外部的現象,是不足驚異的。 或覺某部分痛養,重如泰山,輕若鵝毛。或覺身大丈許,小如拳石,或覺身體升高,如騰雲駕霧。或覺下沉,如降落深淵等種種變化,不一而足。若遇此種現像,切勿驚怕,此乃靜坐之功效。 由於氣血走動,身理會發生變化,血氣猶如車輛,脈管好似道路,若車輛有力,可將道路阻礙沖去,以是靜坐若久,血氣充沛,會將脈絡打通,上下通行無阻。有時四肢及周身常覺肉跳,這些都是內髒氣機發動的反映, 景象: 坐到極靜的時候,有時會出現種種幻境,這些都是虛幻不實的,不去理會,不會追求,幻境自然會消失的。 靜坐須知 (一)時間 靜坐時間最好在黎明之前,其次是在夜靜時, 一則不妨礙日常生活, 二則初學的人心神不寧靜,易為外界喧雜的聲音所擾亂。 因此早晚人聲寂靜的時候是比較適宜,否則醒來時坐一次再入睡亦可,靜坐功夫純熟後,對自己意志就會有極大的操縱力,雖在熱鬧如劇場中,亦能凝洋默坐.不被外境所擾。 每日抽出些時間,靜坐兩次,每次由十分鐘增至二十分鐘,再由二十分鐘加到三十分鐘,若能經常坐半小時,三個月後,必見功效。 初學靜坐好比嚼淡饅頭一樣,是感不到趣味的,只有耐心去坐,耐之又耐,忍之又忍,不管功效的遲速,漸漸地功夫熟練以後,自然會感到其味無窮。 學靜坐是要下決心的,守牢一個恆字,寒署無間地做去,不論男女老幼是決定可以成功的。 初學的人往往有始無終,或求速效(功效不是求得的,是自然來的),坐了幾天不見功效,就放棄不去坐了,這樣的人做什麼事都是不會有成就的,何況是修習定力的切身要事呢? 現在為初學的設一方便,凡發心學習靜坐的,可先定一百天為期,在這一百天內,每天刻板地准時地在早晚二次去坐,不管有效無效,定要坐滿一百天,倘坐滿一百天之後仍然沒有功效,那就不用再坐。 事實上,一個人能下決心去坐滿一百天,可以保證他在精神肉體兩方面是決定有收獲的,日子一久,真滋味出來了,那時叫他不坐也不肯放手了。 這決不是空言騙人,問題是只是怕人們沒有決心去做。 初學靜坐時,每次以一刻鐘至半小時為度,漸增至一小時。通常能靜坐一小時,就能收到功效,倘能久坐那就更好。 左手放在右手上,手掌心向上迭安於小腿上。 將身前後搖動數次,使各部分血液流暢。 從鼻孔徐徐吸入清氣,用口吐出濁氣,空氣由鼻吸入,想氣息從全身毛孔出入,至三五七次,然後閉口,唇齒相著,舌抵上颚,這樣可以調攝細脈。 頭須自然正直,忌僵硬。挺起胸膊,端身正坐,身不彎曲,也不高聳,頭不低垂,也不昂仰,脊骨要直,總之,不可東倒西歪,身坐不正,氣血不通,氣血不通以至心難入定。 閉眼,合唇,舌抵上腭,鼻正對肚臍。 肩部放松下垂勿聳起,背勿靠壁或依靠於他物之上,以免妨礙血液流行。 臀部用枕頭之類墊高一二寸,不用亦可,腎囊勿使壓住,褲帶襪帶領扣之類都要解松,以寬適不脫落為宜。天氣寒冷時腿以下蓋上毛毯等物以免膝關節受風。 (三)身體 坐時空氣要流暢,但不要受涼,尤其是後腦,膝蓋,脊梁骨。 靜坐之處不可過光,過亮心易浮動,也不可過於暗,過暗心易昏沉。 不可以坐代睡。疲極要休息,久坐有術之人,可以座代睡。 食不可過飽,過飽百脈不通,也不可過饑,過饑精神不振。 身體覺冷,用毛巾被等蓋之,若有出汗以乾毛巾擦,用濕毛巾擦容易受涼。 第一次坐最好在上午大便之後,因大便後氣虛加強,靜坐可以大補元氣。 第二次坐可在下午沐浴之後,以洗澡後氣血暢通,靜坐加速血液運行。 (四)心情 靜坐前後,切勿發脾氣,若坐前而動肝火,於靜坐時難以入定。若在靜坐後生煩惱,由於氣息仍在細脈中運行,尚未散至粗脈,會引致血液突然沸騰,致人感覺煩燥不安,胸部似有物件梗塞,此種情形,有時會延續數日不散,故不可不注意。 要將萬緣放下,行動從容安詳,不可粗犷。 全身舒松,形靜如眠,調息柔和自然,意守丹田宜清淡,似守非守,若有若無,心情舒暢。 怡然自得,精神愉快,神態從容自若,斷滅一切雜念,達到靜水無風,秋月無雲,清徹洞明,恬淡虛無的境界。 坐時不免有外界音響入耳,這時應勿起厭煩心,勿去分別它,不去理睬它,聽如不聽見,這是最妙的對治方法。 學習靜坐的人平日對於怨恨、嫉妒、忿怒、懊悔、悲哀、憂慮等等,要盡量放下,這些念頭能障礙靜功的進步。 (五)環境 最好選擇通風、明亮、安靜、乾燥的地方。 初學者最好在室內坐較佳,等到到妄念較少的狀態,才能到大自然的環境靜坐。 進階者,除了室內靜坐外,可到室外靜坐,特別是到郊外或山上空氣新鮮的地方靜坐,可將肺部深處的濁氣排出。 靜坐若無清閒幽靜之處,於嘈雜的地方用功,也並非不可以,不過須要置心一處,不可隨境所轉。 又須注意,面對喧鬧聲音,切勿生討厭心,或生恐懼之念,或想辦法躲避,須知此心一生,便是隨境所轉,仍是分別妄想,應將一切聲音置之不理,一心照顧功夫,如是練習日久,則鬧處一樣可以入定,此時定與聲音兩不妨礙。 不過,功夫未曾用到純熟,不易了解個中奧妙,比如三人屋內款款深談,對房外大炮聲恍若不聞, 如俗語說:「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 因「心不在焉,」此也如是, 以心系念一處,外聲不能擾亂, 古德有說:「十字路口,正好打坐,」即是這個意思。 (六)結束 坐畢出定,將起時,先想氣從全身毛孔放出,須放數次,倘不做這種觀想,下次坐時就會感到身心煩躁不安,這點不可忽略。氣放出後,可搖動身體,屈伸兩臂。 再用兩手掌互相摩擦,使手掌發熱,搓兩眼,然後放足,緩緩起立。否則氣息不調,容易致病。 全身按摩,兩腿,膝蓋,腰部,脊梁,胸部,兩臂,後腦,臉部,頭頂,再加浴面,猶如洗臉樣式,功用可以醒腦,降血壓,少皺紋。 西醫看靜坐 打坐進入「深境」,不但身體會產生微妙變化,腦部亦然。創立「身心醫學中心」的哈佛醫學教授本森(Herbert Benson)在一九六七年就測出,人在靜坐的時候,消耗的氧氣比平時少17%,每分鐘心跳數目減少3次,theta腦波會增加。Theta腦波在四到八赫之間,是入睡前出現的腦波。靜坐者不會真正睡著,卻能保持警覺。宇宙間一切的力量都來源於靜定。打坐吧!從五分鐘開始!
:居士文章 :转载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