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德④


 2020/2/6    熱度:1545    下載DOC文檔    

  五福之四——好德

  “好德”是五福之一,而且是重要的一福。一個人有了宅心仁厚,樂善好施的德,這是一生中最幸福,受用不盡的。因為“好德”能贏來長壽、富貴、康寧和善終。因此,我們可以說,“好德”是一切快樂和幸福的源泉,“好德”是一切好運和福氣的根本。

  “好德”需要我們不斷培植,正如長壽、富貴、康寧需要隨時培養一樣。假使我們不種“好德”的因,那麼一切享受都會變成非常奢侈的“消費品”,因為沒有播種,福報享用完了,必然會貧窮匮乏。

  古德曾說:“保藏的東西不一定屬於自己。享用的東西不再屬於自己,只有施捨的東西才真正屬於自己。”

  當我們用種種方式把財物貯存或積蓄起來時,我們不一定會再擁有那些財物。譬如你拿錢買股票,股票可能會下跌;買黃金珠寶又可能被盜賊搶走;參加合伙投資,不但有風險,而且萬一被合伙人騙走,那豈不前功盡棄?買房地產,市場不景氣時會賠本,將來萬一遇到敗家子,也會傾家蕩產。《大寶積經》說:“一切財物都是天災、人禍、盜賊、劣紳和敗家子這五家所共有的。”

  享受物質就是消耗福報,而且享受五欲的感官快樂,這是很膚淺而又很短暫的,享用過的財物永遠不能再屬於自己。只有把財物施捨在適當的地方(佛經上叫做“福田”)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那麼財物才具有永恆的意義,而不致被天災、人禍、盜賊、劣紳和敗家子所奪去。

  三寶門中福好求,大富之家前世修。

  未曾下得春時種,坐守荒田望有秋。

  一切財產總非真,及早將來施於貧。

  水火盜官並逆子,五家有份盡來侵。

  一粒落土百粒留,一文捨出萬文收。

  與君寄在堅牢庫,汝及子孫享不休。

  沒有布施修德,將來的日子很難挨過,尤其是一個臨命終時,一切財物、朋友、眷屬、權力都帶不去,只有平生所作的善惡業力跟隨著我們。就這一點來說,修德真是非常實用的。

  01

  德的種類

  德的分類非常多。例如:它可分為“陰德”和“陽德”兩種。陰德的力量比陽德大得多。

  《中庸》裡提到智、仁、勇三大德。只有仁愛而沒有智能,會產生為虎作伥的流弊,有智識而沒有仁慈會危害社會;有智有仁,而沒有勇氣實行,則一切美德成了空談。

  《論語》裡又敘述了溫、良、恭、儉、讓五德。溫和柔軟可以導致心理健康;善良仁慈可以導致長壽善終;誠懇恭敬可以導致平安寧靜;節儉勤勞可以導致財富和身體的健康;謙虛禮讓可以促進良好的人際關系,保住前面四種德行而不致流失。

  02

  品德的四個層次

  (一)算盤式的

  以功利主義做出發點,做任何善行,都會仔細地考慮到成本、效用、果報和名利等因素。確實認為劃得來,才會開始去做。這種人不會平白無故送你東西,他一定有所企圖。他行善時常希求回報。

  (二)“四海之內皆兄弟”式的

  這種行善是出於一片同胞般的愛,比較沒有自私心的心機和功利的色彩。他把所有的人都當兄弟一樣,因此,行善較為自然,而且也出於真情。但是因為有我執在作祟,所以仍有人我的分別,不能達到忘我的境界。

  (三)愛人如己的

  因為這種人已破除了我執和煩惱,所以能忘我。而達到愛人如己境界。能這樣做已經是聖人了。但因為他還沒有破除法執,所以行善時,心中仍然存有抽象的觀念(例如:“貧苦”和“功德”等)。因為他有名相的負擔,所以還不能做到絕對的自在。

  (四)最完美的道德

  行善不但不望回報,而沒有人我的分別,甚至也沒有任何名相的負擔,這種人的慈悲心是沒有條件和無限量的。因為他行善時,連一點負擔也沒有,所以最真誠、最自然,也最快樂。

  古人說:“上德不德,下德執德。”意思是說:“品德高的人絕不會執著功德和名利,品德底下的人才會計較功德和名利。初學的人行善,難免會執著善相,等修養的功夫純熟以後,就可超越名相的束縛和牽累了。

  03

  六個等級

  (一)損人損己

  這種人好象虐待狂那樣,只愛用責罵和傷害的方式來求滿足自己心中的情欲。他們損傷別人,對自己也沒有任何益處。例如:殺人然後自殺。

  (二)損人利己

  這種人根本談不上修養。他們為了達到自利的目的,不擇手段,使用欺詐和損害眾生的手段,或者從事殺害動物職業。

  (三)不損人不利己

  這種人像行屍走肉一樣的醉生夢死。譬如只知拼命去做一些無意義的工作,或游手好閒,專干無聊的勾當虛度光陰。

  (四)不損人只利己

  可分為兩類:1、假利己——工作賺錢是假利己。賺來的錢換得物質享受,這是消福,到頭來還是一場空夢,得不償失。2、真利己——讀書明理以後,自己閉門思過,下功夫修養品德和鍛煉心性。

  (五)利己利人

  先求利己,站穩自己的腳跟以後,再兼善天下。

  (六)捨己利人

  捨己不以為苦,利人永不疲勞。犧牲自己,幫助別人,這是菩薩的風范,是難能可貴的。

  04

  好德的實例

  李景文和張惠明的故事

  《禅林寶訓》這一部書記載了三百篇引人深省的話語和許多非常真實的事跡,而這些都是和道德修養有關的。所以在書第一頁就開宗明義地說:“道是世界上最尊的,而德是最美妙的。”

  宋朝的時候,開封府這地方有一位老百姓叫做李覺安,他生了一個孩子叫做景文。因為兒子年幼多病,所以李老先生就把一百兩白銀放在他的朋友張惠明那裡。李覺安逝世以後,張惠明就把那一百兩白銀還給李覺安的兒子李景文。李景文不肯接受,他父親的遺囑沒有這麼吩咐,所以不應當接受。可是張惠明認為,這一百兩白銀明明是李家的人寄托的,一定要還給李家才對。

  他們兩個人堅持不下。後來告到開封府,請包大人作了決定,包公覺得奇異,就召李景文來,要把銀子還給他,可是李景文堅決不肯接受。然而,張惠明卻堅持一定要還銀子,包公看見他們兩個人都這麼勇於講義而不貪財寶,不得不將這一百兩銀子交給開封府的寺廟,作為打齋供養眾僧,並誦經以薦悼李覺安先生和法界亡魂之用。

  不棄病女得貴子

  自古以來,凡是娶有缺陷或有病的女子為妻的人,所生的子女多非常賢貴賢淑。這是為什麼呢?因為他的心地仁厚,能夠捨己利人。例如《懿行錄》上記載:

  文紹祖有個兒子跟柴家的女兒訂了婚。訂婚後,柴家的女兒忽然生了惡病。文紹祖因為柴女患了瘋病,想要取消婚約。文老太太很生氣地說:“我娶媳婦應當順天理、講信義。違背禮儀,很快就會有不祥的後果的!”

  因此文家仍舊把柴家的女兒娶進門,婚後二年,文紹祖的兒子考上科第,媳婦的病也痊愈了,後來三個兒子都很顯貴。

  清朝康熙年間,婁縣有一個手不釋卷的人叫顧元吉,他當貢生時,平常的測驗總是冠軍,可是每次進入正式的考場,總是看見有女鬼跟著他,因此文思大亂,以致正式考試的成績是很差。

  原來顧元吉年輕時,曾經和一個女子訂了婚。後來卻嫌那女出身清寒,不去娶她,那女的抑郁而死。

  顧元吉屢度不中,心情很不好,晚年發瘋,常常自己打擊自己,打擊自己的陰部,他的學生們曾保護他,可是當他們松懈時,他又開始用力打陰部了。後來走到橋上,看見橋下的水很清澈,他感歎地說:“在這地方埋葬,最合適了!”於是就投河而死。

  這一天正好是六月一日。所以,周安士先生說:“凡是因為朋友和妻落魄而捨棄他們的人,最後也會貧寒落魄。就好象顧元吉一樣,他雖然有文才,可是卻沒有什麼成就,最後還落得葬身魚腹的下場。

  嫉妒賢能 子孫殘廢

  《遷善錄》上記載:宋朝大夫蔣瑗有十個兒子,個個都有毛病;一個駝背、一個跛腳、一個手腳不能伸直、一個兩只腳都失去作用、一個瘋癫、一個愚癡、一個耳聾、一個瞎眼、一個啞巴、一個死在監獄中。

  子皋看到這種情況,就問蔣瑗:“您做了什麼事情的,為什麼會遇到這麼大的災禍呢?”

  蔣瑗說:“我平生並沒有干什麼大壞事,只不過經常嫉妒比我高明的人;而喜歡對我巴結的人;聽到別人做了善事就加以懷疑;聽到別人做了惡的事情則深信不疑;看見別人得到好處,好象自己損失了什麼似的;遇見別人有了損失,好象自己得到了好處一般。”

  子皋感歎地說:“您的心術這麼壞,應該滿門全滅才對,惡報豈止這些罷了。”蔣瑗聽了他的話,突然感到畏懼。子皋又說:“如果您能夠改過向善,則必可轉禍為福,從現在開始,仍然還不會太晚。”

  蔣瑗從那時起,就痛改前非,廣修善行,過了數年以後,他九個兒子的毛病都逐漸痊愈了。

  救人危急 生子賢貴

  《懿行錄》上記載:明朝的時候,在福建建寧這地方,出了一位皇帝的老師,名叫楊榮,他祖父世世代代以船員渡人過河為業。

  有一天,河流漲大水,沖毀了許多民房。有許多被水所淹死的屍體,順著河道漂流而下,其它的船只都爭先恐後的撈取財物。只有楊榮的祖父專心地救人,而沒有撈取財物。

  同鄉的人都嘲笑楊榮的祖父這樣的作為很傻。楊榮的祖父回答說:“我平時以船渡人,所賺的錢已經能夠維持生活了,何必去撈取那些非分之財呢?”

  後來楊榮的父親出生時,家境已經漸漸寬裕了。有一天,來了一位道士,告訴楊榮的父親說:“你的祖先積有陰德,子孫將會發達顯貴。”

  後來楊榮出生了,二十歲就考中了科舉,一直做官,做到“三公”裡的“少師”,皇帝還追封他的父親,祖父和曾祖父跟楊榮一樣的爵位。楊榮的子孫都很顯貴,直到現在,還有許多賢能的後代。

  由此可見:“志在利人,自己也一定會得利益;志在得財,到了最後是人財兩空。”所以孟子說:“我們只談仁義就是了,何必說到利字呢?”

  05

  虐待動物 不得好報

  《法苑珠林》上記載:唐高祖武德年間,隰州大寧這地方,有一個農夫,名叫賀永興。因為鄰居的牛侵犯了農作物,他殘酷地用繩子將牛的舌頭勒斷。後來賀永興生了三個孩子,都成了啞巴。大家都認為就是他虐待動物的報應。

  06

  不著五欲 才是真德

  五欲是貪愛美色、悅耳的聲音、迷人的香氣、上好的美味、以及柔軟舒適的觸覺感受。因為這五種欲都是向外攀緣的,向物質境界追求的,內心永遠沒有滿足的一天。何況追逐外境就會起分別和煩惱,使心中不得安靜。所以佛陀警告我們:“物質的欲望是無止境的,感官的享受是短暫而膚淺的。”

  《大智度論》上也說:“一切凡夫常被五欲所苦惱,陷入五欲中而無法自拔。人們貪求五欲,像野狗啃骨頭,再啃還是那個味道。貪著五欲,好比無知的小孩子用舌頭舐利刀上的蜜,所得到的快樂只有那麼少,萬一被割著舌頭,損失可就大了。五欲會使人造惡業而墮入三惡道,使人失去定功、神通和智能。

  《諸經要集》裡的第十二卷記載了許多貪著五欲的害處和故事。例如:頻婆娑羅王為女色身入敵國;優填王為色欲而失神足通;沙彌貪著龍女身上的香味,死後變為惡龍;小沙彌愛吃酪,死後變為酪蟲;鹿角仙人貪受觸感而失去神通等。

  有一個比丘在森林中的蓮花池畔散步,聞到蓮花的香味,心裡產生了貪著。蓮花池的池神說:“你為什麼不在樹林下面坐禅,而到這裡來偷我的花香呢?你可知道,貪著香味,心中就得不到自在,而且會起煩惱。”

  後來又有一人來到蓮花池,用手把蓮花連根帶葉拔起,並且把蓮花弄得亂七八糟,池神卻悶不吭聲。

  比丘感到很奇怪。他問池神說:“那個人把你的蓮花弄得一團糟,你怎麼不管呢?而我只是在你的池畔散步,你就責備我,這是什麼道理呢?”

  池神回答說:“世間上的惡人,滿身罪垢,縱使頭上再弄髒了,也是差不了多少,所以我不想管。可是你是修禅定的好人,貪著這花香恐怕會破壞你的好事,所以我責備你。譬如白布上有一個小污點,大家都看得見。那些惡人,好比黑衣,再加上幾個黑點,人們也是看不見的。”(見《諸經要集》第十二卷)

  07

  修十善業

  佛陀常常勸導我們修德需要斷惡修善,修十善業。

  身的惡業有三個,殺生、偷盜、YIN欲;反過來就是身的三善業,不殺生、不偷盜、不YIN欲。

  口有四種惡業,妄語是說話不誠實,存心騙人;兩舌是撥弄是非,說人家壞話;绮語是花言巧語,誘惑眾生;惡口,說話很難聽、很粗魯;反過來就是四種善,不妄語、不兩舌、不绮語、不惡口。

  意有三種惡業,貪心、嗔恚、愚癡;反過來是三種善業,不貪、不嗔、不癡。與十善相應,你才是善男子、善女人;與十善不相應,善男子、善女人你不但沒份,將來果報在三途!

台灣學佛網首頁居士文章转载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