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群法師:獲得財富人生,何為智慧?成就幸福人生,怎樣安心?


 2020/3/19    熱度:2228    下載DOC文檔    

獲得財富人生,何為智慧?成就幸福人生,怎樣安心?——濟群法師《財富與人生》專題講座側記
文 / 慧湛   攝影 / 淨菁、淨晨、覺梁、甘師兄等

  “金陵佳地,鐘靈毓秀;江南佛都,光前裕後。”2014年5月17日,佛都南京彌漫著香樟樹古樸淡遠的清香,帶著雨後的清涼,迎來了當代著名高僧、沩仰宗第十代傳人上濟下群法師。此次,濟群法師應南京市佛教協會和南京國際展覽中心的盛情邀請,在“第二屆佛事文化用品展覽會”期間,為社會大眾開示《財富與人生》的專題講座,用佛法智慧開解人們在社會生活中常常遇到的種種困惑煩惱,獲得正向的力量,實現人生的最高價值。

  講座於上午9:30開始,國展中心三樓多功能廳濟濟一堂,來自全國各地和社會各界的聽眾,懷著對濟群法師的崇敬,早早前來聆聽智慧法音,期待答疑解惑。濟群法師首先表示,非常高興在禮佛月期間來到南京和大家結佛法緣,接著從七個主題出發,就大眾最關心的生活常見問題做了深入淺出、鞭辟入裡的開示。如從佛法的角度看待財富,認識財富與幸福、利益與道德、財富與人生價值的關系、如何獲取財富、如何合理支配財富,以及如何從物質財富上升到精神財富的追求等等。聽眾或認真聆聽,或奮筆疾書,或凝神沉思,對佛法角度看待財富與人生的關系引發了種種思考。

  針對當今人們在追求物質財富過程中存在的普遍問題,濟群法師一開始就提出要“辨證看財富”,從佛教的角度來看,財富具有兩面性,或為毒蛇,或為淨財。來源是否正當、使用是否合理,決定了財富的屬性和對身心健康的作用;如法地擁有金錢、正確地對待財富,才可以造福社會、利益更多的人。在財富與幸福的關系上,並非因為貧窮所以痛苦。物質財富並不是幸福的根本因素,也不是唯一因素,只是幸福的輔助條件。對於幸福來說,更重要的是心理因素。幸福和需求有關,也跟內心單純、沒有煩惱有關。各種欲望、煩惱、負面情緒是幸福的最大敵人。內心既是痛苦的源頭,也是快樂的源頭。在利益和道德的關系方面,從佛教來說,追求利益並非不道德,關鍵是如何去追求。法師以《金剛經》為例,說明智慧是無價之寶。一個人即使擁有整個地球的財富,如果內心充滿迷惑和煩惱,也不會快樂。而智慧可以徹底解脫生命痛苦的根源,對生命帶來的快樂是源源不斷的。所以智慧帶來的是雙重利益,不僅是人生更加美滿的現實利益,更有徹底解脫迷惑煩惱的究竟利益。現實社會將利益和道德對立起來的現象,與只追求利益、不講求道德有關,還未認識到道德對生命的真正價值。相貌、身份、地位等都是變化不定的,而心態、生命品質才代表是怎樣的一種存在。否則生命活在一種浮躁和混亂之中,成為一大堆錯誤的想法和一大堆混亂的情緒。道德代表著一種良性、健康的心理。健康的精神生活對每一個人都非常重要,它意味著造就一種什麼樣的生命,這需要從傳統文化,尤其是佛教文化中學習。每做一件事都有兩種結果,很多人只看到了外在的好與不好、是否成功,而忽略了內在的心靈成長、人格養成。每個起心動念和所做的事情都會在內心形成忠實的記錄,變成一種心靈力量,影響未來生命的發展。養成不良習慣,會成為不良習慣的受害者,而良好的習慣和心態會讓自他都受益無窮。

  在財富與人生價值的問題上,法師指出,用修行的心來做事業,商場即是道場。經營事業的過程中,利益別人和利益自己是一致的,傷害別人和傷害自己也是一致的。在如何獲取財富的問題上,法師提出“多行善事、廣結善緣”,生命才能在正能量中提升,從現代社會的角度來看,就是社會認可、信任度高。培養福報,也如春天播種、秋天收獲,所以要常耕恩田、敬田、悲田,對父母、師長及需要幫助的人知恩報恩,多加幫助。在如何合理支配財富方面,從佛教角度看,賺錢是福報,也是能力。要有智慧,才能更好地用錢。因為財富為五家所有,即火災、水災、風災、盜賊和不肖子孫。所以合理分配財富用四分法:日常開支、儲蓄保險、經營投資、慈善事業。法師最後指出,物質財富只有短暫的意義,甚至有負面作用,精神財富才會對生命帶來永久的意義。你是什麼,比你擁有什麼更重要。佛教是心性之學,幫助我們了解自己,擺脫種種困惑煩惱,擁有正向、良性的力量。

  最後半小時的問答環節中,聽眾提出如知易行難、創造財富與少欲知足之間的關系、與家人的相處智慧等等問題,法師一一給予睿智幽默的回答。在現場的陣陣掌聲笑語中,讓人感受到佛法智慧正悄然入心、啟迪人心,並播下改善生命的種子。

  講座結束後,聽眾們還結緣到濟群法師談人生系列叢書之《佛教的財富觀》。佛事展期間,由濟群法師創辦的菩提書院也應邀參展,分展示區、閱讀區、抄經區、茶歇區等,供大家隨時坐下,清淨身心、收獲智慧。

台灣學佛網首頁法师开示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