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淨法師:淨土宗的戒律觀


 2020/4/4    熱度:2106    下載DOC文檔    

  淨土宗的戒律觀

  時間:2013年11月12日晚上六點三十分

  緣起:淨勇師、淨燦師、淨超師、淨敬師、淨燈師、淨華師第六位新戒謝戒,慧淨上人開示如下。

  首先,恭喜大家受戒回來,成為一個如實的出家人。

  受戒,是出家人最基本的身份代表,至少要受過沙彌戒,或者式叉摩那戒;出家沒有受戒,嚴格來講不算是出家人。我們是專修淨土法門的,對淨土法門的戒律觀,我分五點說明。

  第一點,持戒不依戒

  持戒是出家人最基本的生活與修行。在佛陀時代還沒有宗派之分,只要是出家人都要受戒、守戒,以戒為本。佛教到了中國分為八宗,而八宗也都必須要受戒、守戒。

  八大宗派之中除了淨土宗,其他宗派都是聖道門,屬於自力難行道,不是他力易行道。我們是淨土門,屬於他力易行道,所以我們是持戒不依戒。

  聖道門之各宗各派,都要受戒、持戒,而且要持戒清淨;之後由戒生定,由定發慧。戒定慧是聖道門的過程,戒又是聖道門的基本功,所謂“戒為無上菩提本,應當一心持淨戒”;沒有戒,就談不上定和慧。修聖道門是靠自力——靠自力修戒定慧三學,三學成就而了脫生死,成就佛果;但持戒清淨很困難,無戒則無定慧,無定慧則不能了生死成佛道,這樣就失去了出家受戒的終極目的。

  但是,即使持戒清淨也還不是解脫,因為那只是基本而已。戒是防非止惡,防止三業之中的身業與口業;而意業要靠定,成佛更要靠定與慧。

  對淨土宗的出家眾來講,也是要受戒、守戒;但即使持戒清淨,也不靠戒的功德,不依靠戒到極樂世界,而是完全依靠彌陀救度,依靠彌陀名號。所以對淨土宗的出家眾來講,對戒律,是持戒但不依靠戒。

  第二點,持戒之精神

  即使受了戒,不管是比丘戒、比丘尼戒,還是沙彌戒、沙彌尼戒,我們能做得到嗎?即使做到,又能做到幾分呢?其實我們是做不到的。老實講,如果能夠不犯根本大戒,可說已經是阿彌陀佛了。事實說來,即使受了戒,我們也有意無意地在犯其他的戒,乃至根本大戒。

  戒,是佛陀二千五百年前在印度,隨著當時時節因緣,也就是當時的人、事、境、物而制訂的種種戒律。現在時空遙隔這麼久、這麼遠了,雖然很多戒條未必適合現代,或適合當地;但基本上大部分還是我們所應該遵守的──其實我們也做不到。

  印光大師專修淨土法門,對淨土法門的戒律作了一個“戒律觀”,很簡單,也很扼要,就是“粗持重戒,老實念佛”:這個就是淨土宗不論出家、在家所應該遵守的。

  可是我們還是有意無意地會去犯,那怎麼辦呢?一方面,戒是二千五百年前所制定出來的,一方面我們又做不到,所以就是持“戒之精神”。也就是說,持守戒的精神。戒的目的,是要我們生活簡單樸實,語言誠懇和藹,威儀安詳穩重;要我們恆常觀心,防非止惡;要我們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我們就掌握這個精神,體會這個精神。

  既然要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那不管戒律有規范到的條文也好,沒有規范到的也好;凡是惡的,凡是非的,凡是在此時、此地、此人,現在的時間、時段,現在的空間、環境,現在的人事,不應該做的,即使戒律上沒有規定,我們也不可以去做:這個就是把握著戒的精神,持守著戒的精神。

  不然戒條裡面很多已是不合現在的時空,我們要怎麼去遵守?這是第二點,持“戒之精神”。

  第三點,戒如照妖鏡

  我們面對戒條——這個不能做,那個不能犯,我們有心去持守,但無力持守。所以戒條無形中就像一面照妖鏡,照出我們凡夫的本性、本來人。

  善導大師在《觀經疏》中說,我們都有佛性,可是“垢障覆深,無由顯照”;又說我們是“罪惡生死凡夫,無有出離之緣”。這兩段話,可以說是驚天動地,驚心觸目!

  有佛性,可是被貪瞋癡深重地覆蓋著,無法顯現,那注定永遠沒辦法成佛;“現是罪惡生死凡夫,無有出離之緣”,那肯定永遠都在六道裡面。六道中,得生人天是很稀少的,往往都是在三惡道;那豈不是更讓我們仰天伏地,嚎啕大哭,甚至無聲無淚、無法形容地傷恸至極!所以看到這兩段法語真的是驚天動地,觸目驚心。

  那善導大師所講的是真的還是假的?我們以戒律來檢討我們的身心,就知道善導大師所說的沒有錯。

  戒,我們持不清淨,即使持清淨了也不能解脫。也就是說,戒是世間法,世間法不能解脫,出世間法我們更做不到,所以我們注定無有出離之緣。所以有受過戒,了解戒的條文,才曉得我們是罪惡生死凡夫。那這樣怎麼辦呢?有這樣的深信,這樣的罪惡觀,就能夠很容易地體會彌陀的悲心救度,而全身心地通身靠倒彌陀的救度,成為機法二種深信的念佛人。所以說戒就好像照妖鏡。

  第四點,往生(念佛)勝持戒

  若念佛往生,在家勝出家;不念佛往生,出家輸在家。意即:能夠念佛往生極樂世界的話,則在家人勝過出家人;不能念佛往生極樂世界,即使是出家人持戒清淨,乃至高僧大德,都不如往生極樂世界的人。因為念佛往生極樂世界不但脫離輪回,而且能夠成佛。

  持戒的目的就是為了奠立基礎,進一步修定、發慧,目的就是為了脫生死;但卻由於不能持戒清淨,而不能了脫生死,還有下輩子,還有輪回。這樣危險就很大,往往墮落三惡道,所謂“從天生地獄”“一失人身,萬劫難復”“佛袈裟下失人身,重得人身有幾人”,往往不是釘床火柱,就是牛胎馬腹。

  所以,雖然出家可貴,受戒、持戒更可貴;但對我們來講,有最高無上可貴的,就是善導大師所講的:“一向專稱彌陀佛名”,而“切願往生彌陀淨土”,這是最高無上的可貴。

  《觀經》裡說:若念佛者,即是芬陀利花。佛陀以“芬陀利花”贊歎念佛的人,不以“芬陀利花”贊歎受戒、守戒的人。

  《大經》也說:“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踴躍,乃至一念,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念佛能具無上功德,但持戒不能。

  第五點,賢能非戒臘

  淨土宗的教團是依賢能為主。“賢”就是品格、品性,修為、修行。“能”就是能力,如思惟的能力,語言的能力,辦事的能力。我們是依賢、依能,即所謂“選賢與能,講信修睦”;不依戒臘。

  也就是說,淨土宗是講平等的,所謂“五乘齊入”,不分是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也不分在哪裡出家;只要進到我們這個道場,每個人都是常住眾,彼此平等平等。所以,不分男眾、女眾,不分出家長、出家短,或受戒長、受戒短,是受什麼戒——這一些都不分;只要是賢能的,就能普受敬重,就能獲得重用,職位就排在前面:我們就是持這個觀念與作法。

  受戒之後才曉得,自己是“罪惡生死凡夫,無有出離之緣”,“垢障覆深,淨體無由顯照”,即使持戒也持不清淨。就像道綽大師所講的:“縱有人天果報,皆為五戒十善能招此報,然持得者甚稀。”道綽大師所處的是隋唐佛教黃金時代,持得者都已經很少了,何況是末法時代呢?末法時代無論出家、在家,“若論起惡造罪,何異暴風駃雨”。所以我們出了家、受了戒的人,更應該要有慚愧心、謙卑心。

  這樣的話,就回歸到我們的《宗風》──對彌陀恭敬信順,對他人恩慈體貼,對自己謙卑柔和。受戒之後,更要盡量對他人恩慈體貼,對自己謙卑柔和;同時讓美歸功,分怨共過。所以對於《宗風》所講的“對他人恩慈體貼,對自己謙卑柔和”“讓美歸功,分怨共過”,希望大家能夠徹底地學習,盡量做到。

  受戒回來了,不管男女老少,智愚賢劣,都是人天師范──但實在是很慚愧,一點都稱不上。那至少要像《宗風》所講的,“凡事守大體,有分寸”,安守自己的本位、本分,而在思維上要得體,要守大體、有分寸;在言語上也要得體,也要守大體、有分寸;在舉止上也一樣。思維見解、為人處事都要守大體,不要胡思亂想,不要起情緒。如果能夠平靜、理性,就能夠生長智慧,就能夠曉得應該怎麼說、怎麼做。

  今晚就談到這裡。南無阿彌陀佛。   

台灣學佛網首頁法师开示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