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安法師:佛教的心理調適
一、三寶為依怙 輪回三界中的我等眾生,悉是煩惱具足的病人,病因甚眾,略述有二:一者知見上的顛倒。將虛浮幻化之身心外境執著為實有,不了自性妙覺明體中,求其順逆迷悟生死,了無所得。由此導致世界觀與價值觀的混亂,致使生活方式、行為方式乖違自性法則,衍生出一系列心理問題。二者煩惑厚重。投身於此濁世的眾生,悉是煩惱深重者,有貪瞋癡慢疑之根本煩惱及種種隨行煩惱。尤其現代科技市場化的浪潮,將吾人的貪欲最大限度地調動起來,加之生存資源越來越匮乏,競爭日益加劇,遂使吾人的心態更加浮躁、焦慮(即煩惱魔、五蘊魔從潘多拉的盒子放出來了),心因性疾病便以種種光怪陸離的怪象呈現出來。 掙扎於心理沼澤地的吾人將何以堪?有法界常住三寶堪作依怙。佛是醫王,是調御丈夫。法是佛從清淨平等心流現出的文字般若,是療治身心煩惱的法藥。僧是瞻視人。我等病人至誠投靠大醫王,以清淨信心服法藥,聽從瞻視人的指導、督促,定獲奇效。已病者立見痊愈,未病者將病灶化解未萌。 二、真空妙有乃二甘露門 針對前述二種病因,施設對症藥方有二: 一者空性見。《金剛經》雲:“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我等眾生鎮日心向五欲六塵馳求,分別幻相,貪著幻相。其根本原因乃是,誤認一切有為法的真實,由是愈迷愈深,不肯回頭,引發無窮的心理情緒反應,如繩索捆綁自己不得自在。故欲回歸心性安寧,先須深觀一切有為之法,如夢境,如幻化,如泡沫,如影子,如露水,如閃電,莫非虛假,一切皆空,到底一無所得。果能常作如是觀,洞明一切皆空之理,庶幾不再受騙,回光返照,就路還家,安享故鄉風月。 二者,安住妙有。《阿彌陀經》雲:“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我等凡夫,雖作空性觀,初心卒未能無念無相,故亟須將心安住一淨境。西方極樂世界乃阿彌陀佛願心所流現的淨剎,全體莊嚴即涅槃常樂我淨之彰顯,乃吾人安心立命之所,即當人之自性。而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依正功德莊嚴,全都凝聚結晶為“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洪名。阿彌陀佛乃萬德洪名,其核心功德為無量壽(寂定)與無量光(照用),寂照一如,即三昧中王,能療治一切疾病。《無量壽經》記載:釋尊加被,令與會大眾見阿彌陀大放光明,蒙光照觸,“諸有病者,即皆愈起,諸尫者強健”。證知,阿彌陀佛果覺之光與淨業行人持念佛號的因心之光,交融互攝,便具有強大的調適身心的功能。古往今來,念佛治愈疾病,尤其是心因性障礙的事例,不勝枚舉,願有識者,實踐之。 三、以逆境苦難為師 古聖先賢無一不在逆境苦難中,成就人格與大業的。佛教四聖谛苦谛擺在第一,又稱以八苦為師。苦難是吾人最好的老師,苦難能促使我們深刻地透視人生真相,激活吾人潛在的生命勢能。頑金只有在烈火中鍛煉才能精純,鈍刀只有在粗砺石頭上磨才能鋒利,松柏只有在霜雪中才能亭亭矗立,人只有不被憂患痛苦擊倒才能成就大器。 明代淨宗大德妙葉大師《念佛直指》中,依據經論法義,創立十種大礙之行。人雖不願意故意遭逢障礙,然業力所牽,或不得已,有一切障礙現前之時,俾我身心先居於礙中,而眾魔諸惡障礙之境不能侵我,不能障我。譬如金火同爐,火雖欺金,金必成器。 十大礙行者,一、念身不求無病,二、處世不求無難,三、究心不求無障,四、立行不求無魔,五、謀事不求易成,六、交情不求益我,七、於人不求順適,八、施德不求望報,九、見利不求沾分,十、被抑不求申明。茲錄三種,詳示立論依據。其一,念身不求無病。身無病,則貪欲乃生;貪欲生,必破戒退道。知病性空,病不能惱,以病苦為良藥。其二,處世不求無難。世無難,則驕奢必起;驕奢起,必欺壓一切。體難本患,難亦奚傷?以患難為解脫。乃至其十,被抑不求申明。抑申明,則人我未忘;存人我,必怨恨滋生。忍抑為謙,抑何傷我?以受抑為行門。 妙葉大師的十大礙行,開示吾人對待逆境障難的達觀智慧,不受表象所欺瞞,觀照逆境障難之本質,順其本性接受之。素患難行乎患難,不尤不怨,進德修業,靜待其變,即煩惱為菩提。誠如蓮華生於淤泥,在虛空中綻吐芳香,此時,污泥污水適成滋長蓮華之養料。 綜上所述,人生際遇千差萬別,不如意者常八九。於此濁世,吾人當保持一顆智慧達觀的心,皈投法界常住三寶,以為恃怙,明苦空觀,安住於南無阿彌陀萬德洪名上,念茲在茲。誠能如是,不唯身心康寧,實乃人中分陀利。 南無阿彌陀佛! (完)
淨土》2012年第2期
作者:釋大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