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賢開示施恩不求報,與人不追悔的智慧-需謹記
施恩不求報,與人不追悔。 【解釋】 布施給他人的恩惠,絕對不求回報;贈送給他人的財物,也絕對不後悔。 【分析】 施給他人恩惠,若是還希求他報答,這就是自己的貪愛之心,還沒有忘記啊!送給他人財物之後,又覺得後悔,這就是自己的吝啬之心,還沒有化掉啊!要知道貪心而且吝啬,這是君子所不為。金剛經說: 「菩薩對於各種的人事物,是不會有任何的執著而行布施的。」又說: 「若是菩薩能夠不著相布施,那麼他的福德就不可思量了!」由此可知,人若是能夠以財物救濟幫助別人,能夠做到內不見有能布施的我,外不見有受布施的人,中不見有所布施的財物,這就叫做三輪體空,也叫做一心清淨。如果能夠這樣的布施,縱使布施不過一斗米,也可以種下無邊無涯的福了;即使是布施了一文錢,也可以消除一千劫所造的罪了。如果稍微有一點希求回報的心;雖然用了二十萬兩的黃金去救濟別人,還是不能夠得到圓滿的福啊!至於追悔這兩個字,尤其是人生的聖凡關鍵所在;所做的惡事,若是感到後悔,那麼將來心中的惡念,也就漸漸的停止了;所做的善事,若是感到後悔,那麼將來心中的善念,也就不再生了啊!人若是在布施之後,還會後悔,那麼還不如不去布施,不去贈與,來得較為妥當啊!世人想要使得谷倉裡面的五谷充滿,而且每年都不缺乏,那麼就必須取稻和麥的種子,勤奮的用犁來耕,把種子種在田裡面;若是不去種,那麼谷倉裡面的五谷很快的就會用光了。法裡面的道理也是一樣,要以孝順心、慈悲心、恭敬心,做為種子;而以衣服、食物、錢財、和自己的生命,來當做牛犁;以自己的父母貧窮疾病的人和佛法僧三寶,來做為田地。若是佛弟子想要得到藏識中的百福莊嚴,生生世世沒有窮盡的福報,就必須要用慈悲心、恭敬心、孝順心,將衣服、食物、財帛,乃至於自己的生命,恭恭敬敬的供養給父母與貧窮疾病的人和佛法僧三寶,這就叫做種福;若是不種福的話,就會貧窮,沒有福報和智慧了;而進入了生死險惡的道路中啊!這裡講的種福的田,就像那種谷的田一樣,所以叫它做福田。 布施可分為三種,有法施、有財施、有心施;以種種的方便,來勸化教導別人,就叫做法施,法施的功德最大;財施,就是用錢財來布施救濟他人;心施,就是沒有錢財布施去濟助窮困,但是心中卻是同情對方的苦痛,想要幫助卻沒有能力幫助,這也可以叫做布施了。 閱讀此文後,我反觀自己親身經歷:春節前,近鄰王大哥酒醉大罵我家處事太小氣吝啬,之後自省這幾十年的為人處世浮在眼前:事一:記得在剛參加工作後的第一年,我的一個要好的同學,因家中老母有病,給我寫信需要20元錢,因為我當時沒有錢,就假裝沒有接到信,錯過救人危難的機會。事二:我在外地工作時,家中二弟給我郵寄一桶香油,我自己獨自享用,連在同一宿捨的好朋友也沒讓一下,實在是太自私了。事三:鄰居王大哥是個熱心人,平時村裡所有鄰居家中有事他都主動幫忙。我家與他家院門相連,為修門前胡同的道路,王大哥從附近工地要了兩車水泥修上了,我既沒有經濟報答,又沒有語言感恩,才導致大哥醉罵與我。回想歷年來我的為人處事之道,類似以上的事情比比皆是。沒受過聖賢教育,不會做人處事,太慚愧了。由於我的小氣吝啬,幾十年來,我的知心朋友少、工作連連下崗,經濟生活勉強應付。佛教導我們:堅貪吝啬得貧窮苦處報。真是絲毫不爽。 在此我向鄰居王大哥慚愧忏悔,我錯了,實在對不起,由於我的吝啬過錯使您生煩惱心,真是太對不起您。 感恩佛菩薩對我們癡迷眾生的教導,我將依教奉行,老實念佛,徹底斷除一切貪吝之心。落實《弟子規》《太上感應篇》《十善道業經》。回報父母、國家、社會及大自然的護佑與養育之恩! 南無釋迦牟尼佛!南無阿彌陀佛!
:法师开示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