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寶講寺


 2008/7/24    熱度:18268    下載DOC文檔    


(摘自多寶講寺網站)多寶講寺位於三門高枧鄉龍頭山麓,背倚青山面俯枧水,四圍群山列峙,遠離塵喧,松柏攢聚,蓊郁常青,蓋鐘靈毓秀之地。按縣志所紀,東晉時,敦煌高僧昙猷始建於高枧山後周,名“龍翔院”,至南宋乾道八年(1172)鄭湜將該寺移建於高枧龍頭山南麓(即今址),改名“多寶講寺”,相傳系天台國清寺下院。寺名“多寶”,或由斯而致,以天台宗所崇之《法華經》內有湧現多寶佛塔一品也。爰至清道光二十五年,僧印宗建造法堂,新塑金剛。清同治元年(1862)徒孫吉靜重建此寺。凡歷千數百年,雖屢有修建,而塵事滄桑,亦歷經劫難。至一九八五年時,寺宇已傾頹殆盡,僅存大雄寶殿屋架,危危欲墜,幸得上清下定上師出資修繕方免於傾圯。上師以高枧童年鄉梓之地,少時游履之所,祖瑩所在,知識居焉,故對稚年常禮谒之多寶講寺特為存念。

一九九二年,三門縣鄉村三級政府共同邀請上智下敏法師來多寶講寺住持,定公上師亦早有此意。法師聞命欣然首肯,旋轫來儀。所居未久遇大台風,大雄寶殿出現一級險情,幸台風轉向南方,始免塌毀。法師乃規劃大加修復,並親領七眾弟子共襄此舉,定公上師鼎力相助獨資百余萬,順利完成。

多寶講寺之現任主持上智下敏上師於五台山從學依止於能海上師十三載,獲得完全清淨之傳承,又是清定上師的剃度弟子,並得定公特別優接關懷。自一九九二年駐錫多寶講寺以來,除致力於興建寺院之外,更重視於培育僧才之事業。

在興建寺院方面,既古寺之遺跡尚存,乃得賴以批准修復,以大雄寶殿所需資金太大,計劃先造大師殿。遂於一九九七年新建成宗喀巴大師殿,並塑宗大師三父子像。大師殿集漢藏建築風格為一體,法輪雙鹿,寶幢莊嚴,金碧輝煌,氣勢雄偉,面積四百五十平米,高十二米。以為四眾弟子朝晚課誦,及節日法會之用。

一九九九年興建大雄寶殿地基兩側之僧捨,稱之為東樓、西樓,不久告峻,建成之東樓有三層,西樓有四層,為拆除舊房做了准備。為建造大雄寶殿打下基礎。

二○○三年,藏經樓竣工,為二層建築,一樓是觀音殿,二樓供奉玉釋迦佛及大藏經。藏經樓供奉的觀音菩薩及釋迦佛像皆自緬甸迎請來寺,並由整塊緬玉雕琢而成,釋迦佛像高三米,面容慈悲莊嚴,神態栩栩如生。觀音菩薩像亦高兩米一,俱極工藝之精巧,聲彩若接,玉佛之名,遍揚於遐迩,游客們來寺,群鹹詢之,爭睹為快。

二○○三年定公上師捨利塔建成,此塔位於龍頭山頂,為紀念清定上師之豐功偉績而建立,塔亦由高級緬玉壘成,參照印藏佛塔之式樣,高9.6米。晶瑩溫潤之玉石,純白無瑕,仰瞻寶塔,光華生焉,晔如夏月。又以數千株嘉木良卉,遍山經緯錯綜之,於是白塔屹立山巅,迥出雲表,且為諸木鮮花所環繞,清風微扇塔頂寶铎隨之振響,游者無不引領駐足,歎為希有。

二○○四年於大師殿兩側新建方丈樓、貴賓樓兩幢,皆藏式風格。

全寺總占地面積有80多畝,現大雄寶殿即將落成。

在寺院教育宏化方面,上智下敏上師依康公清淨傳承附以自已卓穎之經驗,敏公上師從事僧伽教育多年,始曾講教於五台山清涼橋吉祥律院部分青年學僧,後正式執教於廈門南普陀、莆田廣化川寶光寺等多所佛學院,積累了寶貴豐富之教學經驗,認為僧教育的目的是培養熱愛祖國、具寺、四有真才實學、嚴持淨戒、精修止觀、教證結合的合格僧才,有夠量的僧才方能有如法的僧團,才能使正法久住,乃至莊嚴國土、利樂有情,唯有正法住世,才能真正的使有情得到利益。世人奉行正法,必可使國家安定團結、世界和平,此是佛教的社會職能。在如斯的教育宗旨下,多寶講寺的僧教育,就有一些顯著的特色,今條而陳之。

一、遵循戒律而行,以戒為師。多寶講寺依佛教本意、格魯傳承,對戒律尤其重視,因為教綱、僧團之衰頹,概由不重視戒律所致,僧團是依戒律而組織成立的,教法的基礎也在戒律,有教無戒如有目無足、寸步難行。所以要組織如法僧團、宏揚正法,先應重振戒綱,如振衣必持領、綱舉則目張,此一定之理也。多寶講寺貫徹了這一原則,遵照佛制,堅持每年夏三月安居、半月誦戒、過午不食,並實行托缽制。沙彌、比丘都要求背誦各自的戒條、戒相,對比丘還有“五年學戒,十年不離依止”的要求。凡各種事務,皆以律法作衡量、為統攝,使不違背戒律的原則。

二、堅持學修結合、學行並重的原則,避免理論脫離實踐,成為空談。《俱捨論》雲:“佛正法有二,以教證為體”,教正法是抉擇修行之道理,證正法是如其抉擇,而起修行,二者成為因果。佛教的一切經論都是指導修行的殊勝教授,學習通達以後,就必須付諸實踐,於行持上表現出來。從聞思修三慧的次第來看,亦是如此,單有聞慧僅有認識不觸及思想是不夠的,必須如理思維、觀察入定,才能把所學知識深入到自己思想行動中去,淨化轉變自己思想令與所學成為一致,形成佛教無我的人生觀。唐道宣律師所撰《高僧傳》裡亦雲:“解本擬行,今解而不行,不如根本不解矣!”鑒於佛學院之偏重於學,古叢林偏重於行,敏公上師乃集二者的優點建立叢林制的佛學院,實行六年制教學,傳承制定的這個學習計劃共分三個階段,循序而漸進:

慧學方面:第一階段:根本教,《遺教三經》、《阿含經》、《俱捨論》等為主。

第二階段:瑜伽學,以彌勒五論及一本十支為主,重點講《五蘊》、《百法》、《二十唯識》、《三十唯識》、《攝大乘論》、《辨中邊論》、《成唯識論》、《辯法法性論》等。

第三階段:中觀學,以龍樹六論,尤以《中論》、《入中論》及《道次第廣論止觀章》、《現觀莊嚴論》等為主。

戒學方面:沙彌戒、比丘戒、菩薩戒依次分別配入一、二、三階段。

而以《三皈依觀》為定學基礎。

在學習方法上,采取了每座經都分組討論的方法,通過討論,擴大了大家的所知境,促進思考,討論的著重在於聽經之後,自己在行動上有所改正,是否符合經義,因循著學行並重的路線經行。考核的方法除筆試外,尚有辯論、演講等形式。這些是學習方面的措施。

在行持方面,除前面提及的遵循戒律,尚有早晚殿的熏陶,多寶講寺早晚殿每天近五個小時,內容為能海上師制定,主要有《上師供》、《文殊五字真言》、《大威德》。海公上師依漢傳顯教叢林規模,加上藏地康薩仁波卿清淨傳承,使漢地早已斷絕之傳承得以延續,合漢藏之優秀精華於一處,創獨特之風格,曾自稱為大般若宗,真一代祖師之偉跡也。

念誦乃是止觀之門,如來曾言,“凡我弟子,非禅即誦。”故知宗大師教派,實承釋迦佛之老家風也。

講教理者,應學多聞,而末世眾生,苦難攝持,念誦即可攝持法要。攝持之力,寄於音聲及儀形上,心緣名句文身,如理作意,雖千萬義修之,其式不殊,成就如一,正道無二轍也。

密法儀軌,一一均含三藏十二部經精深教理。於念誦儀軌時,能攝身口意三業,謂之總持。誦一儀軌,當具恆心,不可間斷,不可隨意換調,所謂四次瑜伽不動搖也,每日至少須修一座。

修定從念誦下手,是為上法,當其澄神靜慮,諷誦經咒,即能截斷世間雜染,生滅之念,般若淨智,自然出生。

本法流重念誦,有其根本依據及重大之作用在。惜末世眾生,身懈智淺,辄忽略之,甚至視若畏途,多方回避,實自絕於成就之道也。

另外,敏公上師還時常啟發引導學僧學行結合,例如講觀功念恩時就讓大家在具體現實生活中去觀眾生的恩,講到菩提心時就要大家先生起相似的菩提心乃至相順於菩提心之事,當下即要去做,不可推诿,仍貫徹著學修一致的原則。

三、對依止法的重視。佛教中特別重視的依止法是有其原因的,佛教重視師資之言傳身教,有時身教教育力量更大,弟子依師則可潛移默化,師徒間也講究心心相契,按照依止法做,傳承才能延續。所依止的對象,也有嚴格的要求,除必須具備十德外,又必須有從佛至歷代祖師衍演傳承之清淨法流。對於弟子而言,“如理依止道之初步正”,不如理依止則修行的第一步就邁錯了路,一錯到底,可不慎哉,所以敏公上師再再給學僧宣講依止法的內涵與重要性。

此外,就廣義的利益眾生,即弘化方面而言,多寶講寺也做了大量工作。一九九四年創辦了多寶講寺贈送處,向各地贈送經書,廣結法緣。一九九五年成立多寶講寺流通處,開辦了法物流通業務,並創辦《多寶通訊》雙月刊,向各地信眾宣揚佛教正見,駁斥謬論邪解,介紹佛學常識與本寺情況,至今已出近七十期。二○○三年成立函授部,已開設有中級班,學制二年,功課十二門,面向全國考核招生,畢業後發蓋有本寺鋼印的畢業證書,現已有學員百余名,極方便於遠地及在職學員學習。二○○三年還成立了《多寶講寺學報》編輯組,負責印行季刊之《多寶講寺學報》,以此刊物使七眾弟子互相學習、共同提高,也可鍛煉寫作能力,為學僧將來宏法打下基礎。通過這些方式,宣說了佛教奉行十善、慈悲利生、愛好和平等觀念,起到淨化人心、安定社會、促進和平之作用,多寶講寺將會發揮佛教的社會職能,使眾生得到利益,為國家的社會主義建設作出應有的貢獻。

台灣學佛網首頁佛教寺庙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