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定法師:漫說《雜阿含》(卷四十九)~B 1295經:本經敘述業與心識及生死輪回之間的關系。
1295經:本經敘述業與心識及生死輪回之間的關系。 眾生之所以為眾生,之所以流轉輪回於六道,其流轉的理論根據是什麼呢?這個問題不單我們人類關心,連高人一等的天人們也十分關注。有位天人在佛前請教:“車從何處?誰能轉於車,車轉至何所,何故壞磨滅?”車在行駛中,既無始點,亦無終點,只要在行駛途中,就必定會一直輪轉下去,不會有所止息。以車輪延續輪轉來比喻生死輪回,如車輪旋轉,循環不已,這就是我們常說的“輪回”一詞的來源。生死之車輛,從何而生起,如何才能使之磨滅?誰能使此車運轉不休,生死之車它的終點又是何處呢? 佛陀回答說:“車從諸業來,心識轉於車,隨因而轉至,因壞車則亡。”這裡所講的,便是佛教的生死輪回觀。生死從何處而來?依業而來;業是如何運行的?是依心識而轉。如果業盡,生死之車便至終點。佛陀的四句偈實際上蘊含了甚深的義理,三言兩語根本不可能說得清楚,而且用語言也很難加以准確表達。 這裡的“業”,一般指行為或造作之義。業之種別繁多,我們常稱三業,即身、口、意三種之業;業有三性,即善業、惡業、無記業;依是否可轉而公,可以分為定與不定之分。從眾生根性而言,一般為惡業居多,善業趨少,從人類四萬歲,到現在的平均不過百年,說明人類隨業力因素,福德也漸隨減少。業之思想並非佛教之獨創,但佛教將此業輪回思想加以演繹與發展。眾生由於無明與愛執而造成種種罪業,故而輪回流轉於生死六道。例如貪心特重而墮入餓鬼道,癡心特重而墮入畜生道,嗔心過重而墮入地獄道,皆由不善業所引發。但六道卻以人道為中心——天人耽於享樂,修羅道嗔恨心難滅,只有人道善惡參半,且能將自由意志發揮到極致,故諸佛皆在人間成就佛道,在天上極難成就,即是此理。正緣於此,故業雖如影隨形,然倘因緣不具,還是不會生發果報。在此之間,我們完全可以面對現實而發揮主觀意志,棄惡從善,廣為善業,使善業日增而惡業日損,最終可以使惡業悉數消弭,從而掌據法師而安住於涅槃。 業與輪回之間必須有一個中介在起作用,這便是經偈中所說的“心識”。心識與業始終糾纏在一起,心識為染則造作為惡,心識為淨則造作為善,所以《華嚴經》中有“心如工畫師,造種種五蘊”以及“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之說,《正法念經》亦有“心能诳眾生”之語。 然輪回之說乃是基於世俗谛而言,即眾生無異於流轉於輪回,而聖人則不存在於輪回之說,故在真勝義谛方面是破除輪回。輪回從自性而言,其本身亦有虛妄性,並不真實,亦或說是一種施設。然當一旦脫離了輪回,便回看到六道輪回中的眾生猶如夢中花木一般虛幻不實。所以佛教雖然主張輪回之說,然其終極目標乃是不墮惡趣,並在此基礎上破除輪回。眾生與聖人之分,乃為心識所系,故我們常說“地獄天堂,全賴一念之間”。(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