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定法師:漫說《雜阿含》(卷五十)~Z 1362經:本經敘述我們在臨終之前,當儲備福德資糧。


 2020/4/19    熱度:1103    下載DOC文檔    

  1362經:本經敘述我們在臨終之前,當儲備福德資糧。

  有一位比丘住止於拘薩羅國境內的一樹林中修行。樹林中有一位天神,見到林中有許多鴿子過著自由自在如神仙般快樂的生活。這些鴿子們時而唱歌、時而求愛、時而滑行在樹梢與草叢之間,甭提多開心了。在它們看來,人世間所有的快樂無過於此,難道還有比這更為快樂的生活嗎?

  而居止於林間的天神卻做到了未雨綢缪,他對鴿子們說:“鴿鳥當積聚,胡麻米粟等,於山頂樹上,高顯作巢窟;若當天雨時,安極飲食宿。”作為依靠自己去尋覓食物的鴿子們,千萬不可效仿“寒號鳥”那般,在暖和天氣裡盡情享受,而當寒風呼號之時,只好躺在角落裡暗自傷神落淚。鴿子們一方面要為自己儲備諸如胡麻、米粟之類的糧食,以備不時之需;另一方面在擇居築巢方面也要盡量選擇高顯茂密之處,以防雨水浸打以及外力破壞。

  作為畜類的鴿子尚且如此,身為修行者的比丘,對這個問題又是如何看待的呢?這位居住於林中的比丘就順口說了一偈:“凡夫積善法,恭敬於三寶;身壞命終時,資神心安樂!”在這裡,比丘講出了對我們一生都極為重要的事情,即人活一世,並非死後什麼都沒了;我們不僅要在此世要讓生命活得有價值,還要使下一世更加有價值和意義。作為普通的凡夫,一生之中能做到為善止惡,就算為善不多,惡事盡量不要去做,那麼下輩子或許人身還有個盼頭。否則一旦失去人身,迎接我們的可能是萬劫不復的泥潭深淵。有的人可能不相信生死輪回,以為人死如燈滅,什麼都不會有任何蹤跡可循。但是有一點我們或許可以參照,即當我們臨命終時,其一生善行惡行大抵可以判斷清楚。如本經中所說,一個人若在有生之年裡善法多有積聚,並且恭敬三寶無有間歇,此人在臨命終時,便不會有太多的苦楚與牽掛,即“神心安樂”。但是大多數人在死魔即將降臨之時,都會由於恐懼而六神無主,很難把握住自己,此時便產生了“臨終關懷”,佛教中最常用的方法便是大家一起助念彌陀佛號,以期逝者一心念佛,做到神心安樂,無有他想。臨終一刻至為要緊,勿寧說平素作惡多端者,即便是精嚴持戒的出家比丘,也難保臨命終時能順當善終。而本經所強調的是教誡我們“功夫在詩外”,若沒有平生的行善積福所累積的諸多資糧,我們又拿什麼去坦然面對死神呢?鴿鳥需要為自己的“安極”儲備胡麻等物,人類更需要為自己的臨終去處多多儲備些福德資糧。若一生如此,則後世總歸不至於身墮三惡途之中。

  至此,《雜阿含經》共計一千三百六十二經,全部寫完。

  可以說,四部阿含經中,《雜阿含經》是我最看重的一部原始經典,因為它最接近於佛陀言教,最接近於歷史真相。《雜阿含經》的每一部小經,我都如視珍寶,絲毫不敢大意。這部經典我是2009年10月份著手寫系列文章,迄今差不多快三年時間。這三年時間內,我從普陀山佛協調到佛學院工作。隨著工作環境的變化以及事務的增多,思想和寫作風格都在發生變化。坦率地說,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我亦如是。有些時候事與願違,有些時候歪打正著,而更多的時候只能痛苦並微笑著。娑婆世界本來就是一個充斥著痛苦與折騰的世界,亦是一個堪忍與歷練的世界。雖然時過境遷,但是對於原始經典的摯愛,我卻是一往情深,從未受到環境的影響。唯一的變化是,以前寫得多,寫得勤,也寫得比較細,現在寫得少,寫得短,也寫得比較粗。對於經典中各種修習的法門,我沒有實證實修的功夫,故而也不可能有獨到的見解;更多時候我只是望經生義,泛泛而談,與經義風馬牛不相及甚至完全悖離義理之事,亦屢見於文端。即便是從普通寫作者角度而言,這都是極為不嚴肅的。其二,對經中諸多經義,我沒有足夠的時間與精力去細細思索與梳理——這或許是給自己的懶散制造美麗的借口。可能別人不清楚我在做什麼——坦誠地說,寫佛教的(原始經典)的诠釋文章,卻以諸如“博客”之類的名頭去刊登,是極不嚴肅的一件事情;同時對於高貴經典的诠釋以“散文”(姑且這麼說)的形式亦是極不嚴肅的事兒。弄得不好,我還會博取幾頂諸如“張揚”或“標榜”之類的帽子或桂冠。然而我卻並不在乎這些。我的文章起始時也不過寥寥十幾個最多一百來個讀者,這樣的數據對我來說,已是相當滿足。我從不冀望獲得別人的吹捧贊歎,也不企求“粉絲”們的點擊,我甚至無視別人不懷好意的提問或質疑。經典是神聖的,你可以指摘我理解分析有誤或品性不端,卻決不能也不允許對經典本身指手劃腳和妄加評說——這便是信徒與讀者的差別所在。

  佛陀曾經對弟子們說,修行的根本是要靠自己,其他人都只是引路人而已,要自洲自依,不要他依和異依。如《雜阿含·638經》所說:“是故阿難!當作自洲而自依,當作法洲而法依,當作不異洲、不異依。阿難白佛:世尊!雲何自洲以自依?雲何法洲以法依?雲何不異洲、不異依?佛告阿難:若比丘,身身觀念處,精勤方便,正智、正念,調伏世間貪憂;如是外身;內外身;受;心;法法觀念處,亦如是說。阿難!是名自洲以自依,法洲以法依,不異洲、不異依。”佛陀一生言教四十五年,他把他所知曉的道理合盤托出,不效拳師那般留有一手。該說的他都說了,弟子們再不成就,那是他們自己的事情,與佛陀何干?我亦是此意——我把我所知道的,都寫在文章裡,至於你懂不懂,你做不做,那完全是你個人的事情,與我沒有多大關系。我的文章如果你把它作為解讀經文的參考可以,把它視為一種博文般的消遣去打發日子也未嘗不可。

  讓我們再一次竭誠禮拜: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7.4.)

台灣學佛網首頁法师开示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