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群法師:正念,使浮躁遠離 四、戒定慧成就解脫


 2020/4/26    熱度:927    下載DOC文檔    

四、戒定慧成就解脫

   禅修所做的,就是幫助我們培養正念,把心帶回到當下。這樣,我們才能從情緒和妄想的纏縛中脫身而出。如何才能把心帶回當下?佛教中,最基本的修行就是戒定慧,又稱三無漏學,也就是三種導向智慧的途徑。其中,又以戒為基礎,所謂由戒生定,由定發慧。
   今天這個世界,為什麼有那麼多問題?物質條件日益改善,自殺率卻居高不下;娛樂方式應有盡有,抑郁症卻不斷增多。而從環境來說,看看這些年頻頻發生的各種災難,就知道我們生存的環境已經惡化多麼嚴重的程度。所有這些問題,歸根結底,是源於人的心理問題,源於人類的生活方式。
   因為我們的內心混亂,所以就會有混亂的生活觀念;因為我們的觀念混亂,所以就會有混亂的生活方式。現在有個流行詞叫做“某某控”,而這個“某某”,可以是娛樂,可以是衣食,可以是工作。更具控制力的,則是日新月異的電子產品,以及伴隨這些產品而來的種種功能,或者說,是種種誘惑。面對這些無所不在的誘惑,我們是無力自主的,只能被它們牽引著,不斷追隨一代又一代的新品。我們只知道新一點,更新一點;潮一點,更潮一點。卻不曾看到,這種追逐使我們的心變得多麼混沌,多麼盲目。
   人類如果不建立一種智慧的生活觀念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不可能改變心態,也不可能改變生態環境的。佛教所說的戒律,就是幫助我們簡化生活,進而達到簡化內心的效果。如果把心比做一潭泉水,負面情緒就是其中的垃圾。我們的生活越復雜,制造的垃圾就越多,帶來的污染就越大。
   平常的人,心總是在東攀緣,西攀緣,片刻不得停息。這就會使內心的垃圾不斷攪動起來,翻滾起來。通過專注一個所緣,其它念頭就不再有機會活動。當心漸漸平息,我們會發現,原來每個人內心都有認識自己的功能,都有覺知心念活動的功能。
   所以在禅修過程中,需要有止有觀。這個止,就是使心持續地安住在一個對象上,以此培養心的專注力和穩定性。在此基礎上,可以進一步修觀。就像一潭水,當雜質沉澱下來,它就恢復了原有的清澈,恢復了原有的照物功能。這時再往裡邊扔一根草,扔一塊石頭,就會看得清清楚楚,但又不會去追逐這根草,追逐這塊石頭。
   當內在的觀照力產生,我們才有能力看清內心的一切活動,在念頭生起的每個當下都清清楚楚。因為清楚,就不會盲從,不會隨轉。當我們對念頭和情緒保持距離,就有能力照破它,化解它。
   事實上,這種力量是我們內心本來具備的。所以,佛教提倡“自依止”,也就是依靠自己。在修行路上,每一步都要靠我們自己去走,每一個障礙都要靠我們自己去跨越,沒有誰可以代替,沒有誰可以包辦。但僅僅靠自己還不夠,因為心靈世界錯綜復雜,有暗礁,有歧路,有陷阱,有幻象,沒有經驗豐富的老師,沒有切實可行的方法,隨時都可能迷失方向,半途而廢。所以,我們在自身努力的同時,還需要方法,需要有善知識的指引,也就是“法依止”。

台灣學佛網首頁法师开示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