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喜法師:《心經》淺釋


 2020/5/4    熱度:933    下載DOC文檔    

《心經》淺釋
——大明講堂開示
2012.10.12 

  我們來講解一下這個《心經》,好不好?(眾答:好)。《心經》啊,不僅僅是我們的《心經》,也是佛的《心經》;不僅是佛的《心經》,也是我們的《心經》,我們大家的《心經》;不僅是佛的《心經》,也是法的《心經》;不僅是法的《心經》,也是僧的《心經》。它總集三寶為一體的,啊,所以這個心又叫精華。但是往往為什麼不提它是精華呢?因為一切佛經都是精華。故所以這個精華,又是精華中之精華:般若波羅蜜多。

  啊,“般若”是我們平時一直講的,六度中的般若,那個般若的意思,大智慧。“波羅蜜”,到彼岸,依靠這個大智慧到彼岸。這個大智慧既不是我們分別心的,經文裡有叫“無智亦無得”。不是從意識分別,一種有為的。這個“經”呢:就是道路,我們從生死此岸,到涅槃彼岸的一條路。又是我們修行所依止的加持,所以又叫湧泉,湧出的甘露水一樣啊,可以不停地加持我們。它也是真理,所以叫契經,它是不變的真谛。

  佛陀講般若經講了二十多年了,二十二年的般若經。佛陀總共才說法這個四十年,哦,三百余會。但是卻說般若就講了二十多年。而且在不同的地方講,靈鹫山有講,竹林精捨有講啊,祗樹給孤獨園有講啊。不僅在我們人間講,升玉皇大帝天、帝釋天又去講,在各天王宮講大般若。

  那這個《心經》,佛陀是在哪裡講的呢?佛陀是在靈鹫山,而且很奇特,我雖然講佛陀在靈鹫山講的,但這個經裡面,其實整個經文不是以佛陀的嘴講的。大家知道《心經》是誰講的?是觀世音菩薩說的。請問觀音菩薩和佛是什麼關系?從我們佛法的教理上來說,觀音菩薩代表一切諸佛之悲心啊。觀音菩薩其實是佛的報身的狀態,也就是祂不是化身佛所講的,而由報身佛所講出來的。那化身佛在干嘛呢?化身佛在入法身佛的定。

  我這樣講你們有點腦子轉不過來了。佛陀入得大光明定是法身的境界,祂是不來不去啊,不生不滅,不垢不淨的。所以無法言說的。捨利佛也跟著在入定。但是眼睛睜開看看,啊,佛放大光明啊,他就感到好奇特,佛是什麼境界呢?放大光明。那看到觀音菩薩在那裡,好像沒有入很甚深的定。然後,捨利佛尊者就問觀音菩薩:“菩薩摩诃薩,大悲怙主啊,您看,我們本師佛陀入這樣的大光明定,那是什麼境界呢?”這樣子一問,觀音菩薩就跟他講了《心經》的這一部分。

  我們現在大多數讀的這個本啊,都是玄奘法師所翻譯的《心經》,但是他老人家呢,他把這個《心經》的序品部分沒有講。因為序品部分很長,就是我前面講得這一段:一時佛在靈鹫山,怎麼樣怎麼樣怎麼樣,然後,捨利佛尊者再來問觀音菩薩,觀音菩薩再講。因為這個《心經》,我們知道,那個玄奘大師在很多急難之中,馬上就持《心經》,直接就是持:“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直插從這個是最重要的,“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馬上就能起作用的。

  所以如果一個人遇到急事了,你還講這個來由,那是要急死人的,對不對?哪家著火了,你馬上就是打報警電話就可以了,對不對?你拿起報警電話了,別人問你哪裡?“我這裡失火了”。在什麼地方?地址馬上告訴他就行了,對不對?你馬上拿起電話別人問你干嘛?我這裡有個小孩,小孩在玩什麼什麼,說了大半天才說失火了,那不急死人那,對不對?所以這個序品部分,它就可以省掉,所以玄奘法師直指度一切苦厄,他就是把序品省掉了。正因為把序品給省掉了,所以很多人不知道這是觀世音菩薩說的。

  但是雖然是觀音菩薩,確實祂就是釋迦佛陀的心,祂是報身佛的狀態,也就是說這本經,有化身佛,有報身佛,有法身佛。佛陀入的法身的境界,由報身佛的觀世音菩薩來講解,最後由化身佛的釋迦牟尼佛印證。這個印證的這一部分,就是流通分。在玄奘法師的這個《心經》裡,也沒有把它翻譯過來。所以在我們平時讀的這個《心經》,也就是說序品分和流通分都沒有,全部都是主要的,當中的正文部分。但是在其他的《心經》翻譯當中,序品分和流通分都是有的。

  觀音菩薩講完這個《心經》之後,世尊從定中出,然後贊歎:是啊是啊,是這樣啊。這是給觀音菩薩印證,觀音菩薩所說的完全是佛所說的一模一樣這意思。就是“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觀自在菩薩,這時候為什麼不用觀世音菩薩?請問觀世音菩薩和觀自在菩薩是不是一尊菩薩?完全就是一尊菩薩。

  那觀世音,祂側重在尋聲救苦上,“觀”,祂的重心點在祂的這個用上,用。“觀自在”,重在祂的定,祂的體,如體有用啊,對不對?所以觀音菩薩這個時候,稱為叫觀自在菩薩,這觀自在菩薩,我前面為什麼說這個《心經》既是佛的《心經》,也是法的《心經》,也是僧的《心經》,也是我們的《心經》呢?這時候你觀自在菩薩,可以在經典的引導下,我們也觀觀自在,我們也回光返照,觀下自在。行深般若波羅蜜,“行深般若”就是以甚深的這種智慧,這個智慧可以到達彼岸的,這也是我們每個人當下的,你觀自在之後所覺悟到的那個佛性,那個佛性就是般若體,就是如來體性。

  我們現在也觀一下到底有沒有自在,我們從早上到現在,從你出家門到現在,你想想看,你眼前有多少東西過去,你耳朵裡聽到多少聲音,你的腳步在移動的時候有多少景物移動過,我們現在坐在這裡,電風扇,你知道它要轉多少圈?嗡嗡嗡嗡嗡嗡在響。師父的聲音也是,敲打著你的耳膜,這一切都猶如塵埃,猶如過客啊,就是你那個觀,就如明鏡高懸,它是自在的,它本自存在的,它不動不搖的。古人說“不隨萬法異,不著世事遷”。不隨著好像四季去凋零啊,它不會凋零的。

  大家現在坐下來你看,你回光返照,眼睛閉著,聽我這樣講,你思考,是不是?我講話的聲音是不是有改變,意思也變,但是你能夠聽得到的,你那個明明了了的,那個是不是本自存在的?是不是本自存在的?請問我們投胎之前它在不在?我們以後死了,這個身體換了,那個在不在?在。所以說先天地而有,非父母而生,是不是?這個能觀的如來性,是不是本自存在的?所以這個觀,這個本身就在的,這個本身在的觀就是般若,就是很甚深的。

  所以這個經典啊,你不要說覺得我像讀小說一樣的,我期待著下面的故事在哪,沒有的,就那個觀字就很重要。這個觀然後解釋這個觀,它是自,解釋這個自它就是在的,這個在的它就是行的,它不是死的,它是活靈活現的,靈活的,叫善逝、世間解,祂的名字又叫。那它什麼呢?它就是般若,你看,我們講到現在有沒有離開那個觀,所有下面的字都是解釋那個觀的,對不對?然後,就是這個觀能夠到彼岸。

  請問是生滅法大?還是你那個本自不動,如如不動的那個大?苦海再寬再大,那個觀能不能超過去?可以超過去,你別掉在那個苦海裡啊,掉在苦海裡就飛不起來了,所以人不能沉溺在苦海當中。我們每次回向“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這個“普願沉溺諸眾生”,沉溺在什麼地方?沉溺在光影色塵之中,沉溺在生滅,沉溺在境界,沉溺在我們的外在的光明,內在的煩惱。那這個觀,它就是自的,它就是在的。

  我現在講的就要你們要去修的哦,我現在講的你的那個觀哦,不是在我這裡,我講是提醒你們了,我的語言只是標月之指,所以不應看指,應當依指而望月,看你那個你當下的那個觀的月亮。觀得明明了了的,你又不需要攀緣,又不需要分別,當下現成的。也不需要找,師父講的什麼,那是講我的,我的在哪呢?你找,海青袖子裡也沒有。哪怕你現在眼睛閉著,哎喲,我要打瞌睡了,師父你講我腦筋已經轉不了彎了,我打瞌睡。你知道你打瞌睡,瞌睡也是塵埃啊,也是塵啊,你知道那個塵,誰在打瞌睡?誰知道他在打瞌睡?你打瞌睡的那個狀態是什麼?你說,我打瞌睡就是迷迷糊糊咯,眼也睜不開,腦子也轉不動。那你現在就停在腦子也轉不動的,你就觀著它,你看,誰在打瞌睡?就那個叫觀,它可以到彼岸。就是那個觀,它就是無量光無量壽啊,南無阿彌陀佛,

  所以觀音菩薩頭頂上那就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是什麼?就是這個觀。就靠這個觀照見五蘊皆空,前面講觀,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然後下面就照,就靠這個觀,能觀的性,照見五蘊皆空,照見,五蘊,對不對?色受想行識五蘊。我們生命,我們這個世界就是色受想行識出來的,就靠這個組成的。如果組成的這幾大元素是照見它,是顯而無有自性的,是如空花水月,如泡沫一般,那因此所產的喜怒哀樂不就是空的嗎?所以度一切苦厄,這就總的已經講完了。你看這個《心經》可以到這邊,如果明白了就可以結束了。佛經三藏十二部到這邊也可以結束了。

  所以昨天師父問我:他說:講《心經》,那要很長呢。我說可以長講,也可以短講,要短講的話,可以講得比《心經》還短,就是長講也不得了,哦,三藏十二部都不出這個《心經》的范疇,因為再接下來就講到小乘的見,講大乘的見,講金剛乘的見,下面都有。所以三乘教法在《心經》裡全部都有,

  然後捨利子啊,色不異空,仔細講了,祂又分開講了,色法。我們現在你看,是不是你眼睛所看到的這一切都叫色法,我們自己的身體,肉體的這一部分全部叫色法,我們現在唯物的世界觀,唯物的世界全部屬於色法,一個色法就把它包括掉了。

  色不異空,色不異空現代科學家他用物理學的角度上,你看,木頭就是木頭,木頭不是鐵,對不對,但是你分析它的時候,那木頭它是什麼東西變的呢?是什麼東西組成的呢?木頭怎麼變得?你說樹長的。然後這個木頭你看,它的結構是什麼呢?哦,再用放大鏡放放,它是分子,放大鏡再放放放,哦分子又有原子,哦,放大鏡再放放放,哦,這個原子原來,這個時候才發現,好大的一個原子其實是假的,其實它就是一個電子在繞繞,就好像我們在手裡,拿了一個火星這樣繞繞繞,你就以為有很大一團火呢,其實沒有,就那一個點。

  那我們所有人,你看這個木頭,你看到這麼大,其實當你真的放大放大去看的時候,它是很小很小的那個電子在繞,在繞繞繞繞,它形成的一個磁場,如果電子,電子是呈現電的形狀的話,它是帶電的,帶的正電,裡面的電子核,核是帶著負電,這樣在這繞的。

  電子如果是假的,那電子核裡面的,那應該是真的了,因為很大很大的一個分子,其實裡面就很小很小的一個電子核,很多人研究到這裡就說,這個物質原來還是有最小物質的。很緊密的結合在一起。你要把它分開的話,你一旦把它分開,它會釋放出很大的能量,這就是我們原子彈的原理,就是把原子核拆開,拆開它就會釋放出很大的能量,就是質量轉化成能量。到底這個是不是實有的物質呢?研究下去還不是。

  從20世紀,愛因斯坦那個時候已經研究到原子了,那現在21世紀已經研究出來,最小的物質,質子啊,這個物質也沒有的。再找下去還是磁場,我們看到的還是假象。那現在那個劍橋大學、三一學院的牛頓講座座主,史蒂芬霍金他講這個內容的時候,他說這是什麼呢?就猶如琴弦所撥出的聲音一樣,雖然你聽得清清楚楚,但是它沒有,它只是震蕩。那由最小物質,發現它是震蕩出來的,那也說明我們這個世界也都是震蕩出來的,就完全跟我們佛教講,這個是業力,業的顯現,業的力量展現了這一個世界。

  就像你做夢,夢裡面夢到的地水火風都有,感受啊、觸覺啊都有,夢中明明有六趣,醒來空空無大千。醒來沒有,什麼都沒有。我們現在也像做夢一樣的。腦科學家告訴我們,我們一輩子大腦只用了很少很少,有多少沒有用呢?98.5%這一生當中都處在休眠狀態,98.5%都在睡覺,只有1.5%的它是醒,也不完全醒,真正工作的只有百分之零點零幾,可憐不可憐。

  就像我們對這個宇宙的了知一樣,從科學的角度,我們對這個宇宙的了知,你了解到百分之一了嗎?沒有。也是跟我們大腦蘇醒程度是成比例的,如果我們大腦細胞裡面只蘇醒了,按照腦科學家研究下來說,0.025%,那我們對這個宇宙的了解,也有可能大概只有這一點點。

  那佛陀為什麼叫全知?因為佛陀的大腦百分之百蘇醒了,那怎麼知道百分之百蘇醒了?無上正等正覺嘛,對不對?覺就是醒了嘛,覺是醒過來的意思。什麼叫佛陀?佛陀就叫睡醒的人,這是小孩子給祂起的名字,祂跟小孩子講法,祂說:“我已經醒過來了,你們還在睡呢。”小孩說:那你已經是覺悟的人了。佛陀也覺得這個名字不錯,覺悟者。在那棵樹下覺悟的,那個畢波羅樹,這名字大家就稱它叫菩提樹。菩提就是覺醒的意思,佛陀在這棵樹下覺醒的,然後祂的名字就叫布達,就是菩提的意思,就是覺醒者。覺醒,祂完全百分之百的腦細胞都覺醒了,所以叫無上正等正覺。所以祂了知這個宇宙的一切,所有祂都知道。

  對我們現在來說,我們不知道,這宇宙大多數我們都不知道,我們知道的是很少很少一點點,所以對於這個色法來說,現在的科學家都已經了解到它,這色法是空的。所以在學般若的時候講,不是等它滅了之後,它才是空的,它當體就是空的,你看到的完全是一個幻覺。是我們的大腦沒有完全醒過來,我們就朦朦胧胧的眼睛看到一個影子,然後認為它就是木頭,實際上用智慧的眼睛看的話,色是空的,而且色的顯現,你說就是我現在幻覺我看到,那也是一個東西啊。

  這個色,色不異空,這個空,這個概念裡面我們總是想象,這個空就是沒有的那個所謂的空,祂這裡面其實講的,不是沒有的空,哪怕就是電波,它是像琴弦在震蕩,它沒有實體,但是它那個業力還是有的吧。所以我們佛教裡又有一句話,這個色,色是一切因緣所顯現的色法,需要依靠一切因緣顯現的,它當體即是空的。所以緣起的東西,它本身是性空的,我們就簡稱它叫緣起性空。因為它一切顯現出來的都是空無自性的,所以你看到它有的時候,恰恰它是真空,它顯現的有,它只是妙有,實際上是了不可得。

  你說為什麼佛陀要跟我們這樣繞腦子,講這麼復雜的問題,佛陀的苦心是要解脫我們啊,我們是不是在三界裡啊?我們是不是在六道裡啊?三界像不像火宅啊?六道像不像牢獄啊?佛陀要把我們給解救出來啊,對不對?你看,佛陀用心良苦吧,祂說這個色是空的,就像你帶著個手铐,佛對你說,你看這是手铐嗎?不是啊,它是因緣顯現的,你可以超越它。

  所以過去你看我們讀觀音菩薩靈感的,那個偈裡面都有啊,杻械枷鎖檢系其身啊,稱觀音菩薩的時候,忽然,枷鎖掉地上了,這個獄卒啊,看怎麼哐啷當一下,一看,枷鎖掉地上了,一檢查上面鎖沒打開,沒打開怎麼會掉地上的?再給他裝上,還罵他一頓:“老實一點啊”。枷鎖又給他拷到手上去了,他又虔誠的念觀音菩薩,觀音菩薩,觀音菩薩,觀音菩薩……南無大悲觀音菩薩,南無救苦救難觀音菩薩,哐啷當,枷鎖又掉下去了,獄卒一看,奇怪了。然後就報告給上面那個上師,報告給官員去了,他說那個罪犯很有意思,那個枷鎖戴不住他,後來一想到,他是冤啊,肯定有冤案,後來就把他給無罪釋放了。你看。

  過去這個還有一位也是啊,梁武帝的師父,寶志禅師,他沒有遇到梁武帝之前,他家就住監獄裡的,別人是有罪在那,他呢在街上瘋瘋癫癫的,然後別人看他不順眼,就把他抓到監獄裡關了起來,诶,他覺得蠻好的,這有吃有住的,他於是乎很高興就住在裡面當閉關了,跟別人不一樣的地方就是,他想出來就出來,關不住他的。他想出來到外面轉一圈,他就跑出來,別人一看,诶?怎麼跑到外面去了?一看那門鎖還沒動,門窗都不壞。然後他溜了一圈他又回去了,別人一看,哎,他又進去了,門窗也沒動,他又進去了。你看,這是不是他照見五蘊皆空啊?

  佛這麼苦口婆心跟我們講,好不好?這非常非常重要的。所以這個修行也是有那個的,甚深的定,甚深的超越、超越,超越這個色法的束縛,啊,照見五蘊皆空,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今天我只是要告訴大家一個就是呢,這個空,你不要理解是沒有的空。沒有的空你又落在頑空,這個頑空就是說沒有生命的空,你認為就是沒有,無,這又被稱為叫頑空,這叫斷滅法。有斷滅的見,也是要下地獄的。我們佛教裡面說一個不能落在常,有的人有常的想就說,我這世是人,我死了下世還是人。他所以就不怕因果,不承認有因果,常就也會下地獄的。斷滅也會下地獄的,所以這個空不要落入頑空。怎麼去理解呢?我們前面不是說了嗎?你要跟前面的那個觀,和那個照要相應,這個空就是我們當體的佛性,一切色法都是你的佛性的顯現,所以色不異空。

  我們沒有明白這個道理的時候,你看那個色法就是色法,跟自己沒關系,色不異空的時候,就是色不異佛性,不異你的觀照,就是他就會有同體的,我們那個真空妙有的這個感覺,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個你看繞來繞去,它其實每一句都是一個境界,每一句都是一個境界,這個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每一個境界更高,在修行上,一個境界比一個境界高,一個境界超越一個境界。

  所以《心經》,我們平時背得是倒背如流,那實際上,它的威德力非常大,非常大。怎麼大?就像那個金礦你要去提煉的,你不提煉它是一個礦石,這個《心經》也是,你去思維你去修的時候,它的這個力量就開始慢慢慢慢就展現出來,所以這個修行裡面的這種境界,境界,如果我們安住在定裡面,不可言說。不可言說那怎麼引導大家,對不對?

  所以我剃度的那一天,上午剃度,中午打齋,用完齋之後。師父就說:你去買飛機票,我們朝五台山去。你看我剃度當天,師父就帶我去朝五台山了。朝五台山的這個過程當中,我在五台山看到文殊菩薩顯聖,在五台山看到智慧燈,大火球子在天上,很奇怪的。我說這個大火球,誰跑到這麼高去燒火去?後來第二天才聽他們說,幾十年沒有出現過智慧燈了。

  後來我讀五台山山志,介紹智慧燈的時候說,這個五台山的文殊聖境,當有緣的人到的時候,它的智慧燈就會現出來。哎呀,我看到這個我很高興,我看到智慧燈了,看樣子跟文殊菩薩還有些緣分,今天跟你們見面了,你們也跟文殊菩薩有點緣分了,牽線搭橋都牽上線了。

  後來我就經常的觀修這個,文殊菩薩所顯現出的那個梵字,當時那個情境,我常常坐下來就觀想,就是又回到那一刻去,有一次師父帶我到岱山極樂寺,我那天在房間裡又在觀修這個,觀修了之後我就睡覺,夢裡面又很奇特,好像我還在那裡打坐,然後就好像在虛空中一樣,還放光明。我那時候感覺不錯,然後這時候他方又飛來一尊佛,比我大,然後祂就跟我講,也不是說開口怎麼講話,就是心靈的感應,佛說:你這樣子的話,你不能就停在這個虛空裡的,那你要到下面去度眾生去的。我就說:好好,那我下去度眾生。祂說就這樣,你這樣跏趺坐,你是度不了眾生的。我說那怎麼樣才行?祂說要把跏趺坐放下來。那我把跏趺坐放下來了。祂說這樣也不能度眾生的。我說那怎麼度眾生呢?說要把這個腳砍下來的。那我這個手裡好像就像有了一個利刀一樣的,啪腳就砍下來了。祂說還要把手砍下來,好,我把手也砍下來,祂說把手要裝在腳上,我把手放在腳上。祂說腳要裝在手上,我把腳就裝在手上,怪不怪?然後就這樣,這邊是腳,這邊是手,這邊是手,這邊是腳,然後就這樣一瘸一拐的到人間來了,祂就是說:“這樣你可以去度眾生了”。

  然後這個夢醒過來,就是非常清晰,我現在講也是很清晰的這樣一個夢境。第二天早上我趕快去問我師父去了,我跪下來說:“師父師父,我昨天晚上做了這個夢,什麼意思呢?”你說這個真的叫做夢也想不到的,對不對?怎麼會有這麼一個境界嘛?我請師父開示,師父他說:“手能做腳用,腳能當手用,這是自在之相,度眾生,要能夠自在。眾生顛倒的你要隨順,要隨順跟他顛倒,對不對,要這樣。”這個裡面其實意思還是蠻多的,師父跟我講講,哦,是這樣的意思,那是一場夢,但是對我們人是有啟發作用的。

  後來我還果然遇到這樣的事情。那時我度一個人身上的附體啊,前面用了十個小時,後面又十個小時,後來她住到我寺院裡,徹夜徹夜給她度,每天只要她附體一上身昏厥了,有時候一度,連續的十幾個小時,那段時間我在寺院裡還是有點時間的,就是各種各樣的都走了,最後的都是最頑固的。一個就是她被附身的最起初的原因,她就初戀的情人,那個時候他們只有十幾歲就談戀愛了,然後她那個男朋友買了一架新的摩托車,想來載她去兜風,就電話都打好了,她在家等著,就快到她家的時候碰到障礙物,然後人從摩托車上摔下來,當場摔死,什麼外傷都沒有,也沒有流血,就摔死了。本來這個女的還不是很愛他呢,兩個人只不過是好朋友嘛,但是他是因為他來接她死的,然後反而這個時候她覺得對他很愧疚,每個星期給他寫一封情書燒給他,到他墓地去看他,去燒情書給他,撫摸他的墓碑啊,然後他的亡魂就是通過墓碑,然後轉借從她手裡進去的,這是他最後臨走的時候才告訴我的,本來他當秘密的。我就想知道,我說最初你是怎麼樣進入她身體的?從什麼部位進去?他說我以後會告訴你,就是他每一次一上身就把那女的熬到那個臉都慘白慘白,嘴唇都是白白的,一絲力都沒有了,因為這個鬼啊,它是陰氣嘛,陰氣一到人身上,它會把人的陽氣、元氣都耗掉的,每一次就她最難處理的。

  也是有個男的出車禍了,外國在新加坡打工的,一個男的出車禍了。然後他也是,他就看中她了,想把她害死,娶到陰間當老婆。因為她那個時候身上已經有很多陰性的東西附著,所以她跟陰間的已經通了。她也告訴我,她說確實我都夢到過他,夢裡面他把我帶到去見他媽,陰間的媽媽啊,他家裡人,告訴說:“你看,這就是我的未婚妻。”就這兩個,一個是她以前的男朋友,一個是她現在的這個鬼男友,都想娶她的。有時候這個社會上現在還是有啊,有的女的鬼看中哪個男的了,纏著他,莫名其妙,醫生看不好的,很快就死掉了。有的女的也是,被男鬼看中了就莫名其妙一段時間就死掉了。

  所以要好好學佛,不學佛你看多危險,我們在輪回路上麻木很久了,我們這樣麻木的心,你念阿彌陀佛、你修行能夠成就嗎?所以佛為什麼要說八萬四千法門?破我們八萬四千的煩惱,八萬四千的習氣,對不對?所以海濤法師帶領大家做的一切,就是破除我們的煩惱,破除我們凡夫的習氣。所以大家跟著的時候,很多人都跟我開玩笑說:“哎呀您現在來,我們輕松了,法會結束得早了。”哎,但是你想想看:“難行能行,難忍能忍。”我們修行要不要難行能行?(眾答:要)要不要難忍能忍?(眾答:要)

  
那有沒有知道,我們廣欽老和尚怎麼訓練徒弟的?他們那個房子要自己蓋,對不對?是師父們自己建,建築材料要搬運啊,建啊。他那個弟子不是寫了一篇,懷念廣欽老和尚的文章嗎?他們做到晚上十一點多了,大家累得不得了,又熱。大家衣服都濕了,身上都很髒。大家都想著趕快去沖涼啊,去休息啊。但是這個時候師父出現了,從庫房裡拎了幾箱子釘子跑出來,“呼隆”這一箱子倒下來,這一箱子也倒下來,大大小小倒一塊,說:“這個給我挑出來。”你說說看,你說無聊不無聊?是不是?師父你沒事找事干,對不對?

  不管怎師父帶我們揮旗子、灑水、點招請香、點藥供香,還每一樣都有意思、有意義的。那我們廣欽老和尚,他大家那麼累了,他把洋釘從庫房裡拿出來,倒在地上,還把都和在一起,然後再叫你們,再撿出來,一分歸一分的釘,兩分歸兩分的釘,弟子們身心疲憊,看著師父這樣老頑童一樣,還要跟他們開玩笑?還不得不撿,都撿到半夜兩三點。為什麼廣欽老和尚要這樣來調化我們呢?是不是要我們難忍能忍啊?難行能行啊?

  那最後老和尚給出答案來,他說:我們修行就是為了了生脫死,當死亡來臨的時侯,是我們生命最痛苦、最衰的時候。你現在你身心疲憊,你如果都提不起正念。那到時候你要死的時候,你怎麼提得起正念?所以,你能夠像勇將一樣,像一個勇士一樣,能夠向生死挑戰。能夠在死亡的一刻,都能坐脫立亡,微笑自在。那是不是要在平時修出來的啊?所以古人才告訴我們說:你修行在健康的時候修到十分了,在病裡面只有一分的功夫啊;病裡面你修到十分了,夢裡面你只有一分功夫啊;夢裡面修到十分了,在死亡的那一刻你只有一分功夫。你看我們祖師大德,有沒有一個是不修苦行的?我們釋迦牟尼佛有沒有修苦行?(眾答:有)佛佛祖祖沒有一個不修苦行的,那現在我們還有師父帶著我們的呢。

  我這個講“色不異空,空不異色”,我層次不同,我這講了這麼多,我們再繼續講《心經》。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省略號,我那前面是括弧,它這個是省略號,“受想行識,亦復如是”。也就是說,受不異空,空不異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想即是空,空即是想。想不異空,空不異想。行不異空,空不異行。行即是空,空即是行。然後最後一個識,識不異空,空不異識。識即是空,空即是識。每一個都是,祂講了一個色法,然後所有的其實都是這樣。當你看到色法的時候,是這樣。當你產生這個想的時候,這個想其實也是空的。

  我們講這個木頭,當體即空我們還很難理解。講想是空的,我們就比較好理解的,對不對?教你念佛一樣的,你心裡想著佛,想想,想到孫子身上去了。那你那個想,就本身不堅固的,對不對?它會跑來跑去,跑來跑去。所以那個想。空之間的這個關系,但是這個空也不是頑空的空。這個想,你為什麼能夠想?還是因為你的如來藏性啊,你的佛性,展現了佛性的這個面目啊。

  受,也是這樣。受就是觸覺,觸的這個。感受,鼻子會領受香味,眼睛會領受色法。意,乃至你的心意,能領受這個法塵。眼耳鼻舌身意,這些都有一個受,觸受來說,我們這個用絲綢的,摩擦你的皮膚;然後用一個麻布的摩擦你的皮膚,絲綢的很光滑柔軟,用麻布的就這個很粗糙生硬。這受是真的還是假的?是不是要依仗因緣生的?這因緣是真的、假的?因緣也是無常的。所以這個觸的這個受,它是不真實的。

  行也是這樣,行我們現在坐在這個講堂裡,我們這個24小時為一天。太陽升起、落下就是一天。但是如果我們坐個飛機,我們知道,坐飛機你要是跟著太陽同一個方向飛,看到太陽落山了。然後再開到,這個太陽再升起來,這個時候是24小時嗎?這個時候是不是?這時候不是的,對不對?這時候不是24小時。我們現在看到太陽升起了、落了,24小時。當你坐到飛機上的時候,當你看到太陽落了又升了,它不是24小時。看到太陽升了又落了,對不對?時間就不一樣了。所以這個行陰,是虛妄的。行陰不是真實的。所以行陰雖然是虛妄,但是它也不是空,它也是妙有。

  所以行不異空的時候,就是當行的時候,這個就是你的佛性的彰顯。所以這個時候,我們為什麼叫無量光無量壽?無量光無量壽從哪裡體現來?這種智慧,就當你照見五蘊皆空。色也是我們的如來性,佛光。受也是我們的佛光,行也是佛光,識也是佛光。色受想行識都是我們的佛光的時候,無處不是佛光。這個時候才開始無量光。

  我們現在活的,我痛苦不要,快樂的我才要。那你一輩子幾十年,你的生命質量才多少?修行人就是面對痛苦的時候,也百分之百的接受。這個也是我的佛性,都是真實的。但是呢又不住,不住色生心,不住色身香味觸法而生其心。因為你只要你一著,就落到無明裡了。不住身心,“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如果看到一切顯現的法,你能夠看到自己的佛性,那你就見到佛了。

  我們呢看到這個色法,就以為這是色法,跟你不相干的。那你就落入生滅了。若看到色法,哎,這就是我的佛光的顯現。“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所以這個空,你要去理解這是我的佛性。色就是我的佛性,受就是我的佛性,想就是我的佛性,行就是我的佛性,識就是我的佛性。色受想行識,都是我們自己的佛性。這個五蘊皆是我們的佛性。

  “是諸法空相”。就是一切諸法所表現出的佛性,“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諸法空相。 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不是?一切所顯現的這個佛性,它都是常住的,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不生不滅。我們就是背塵合覺了。我們就這個覺,背塵合覺了。見一切塵的時候,都把它轉變成佛性。

  是故這個“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當你安住在這個,我們的佛性當中的時候,沒有色受想行識的這個,你以前的那種執著了。無色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因為這只叫名字,知道嗎?起的名字叫色受想行識,實際上沒有色受想行識。
所以《金剛經》裡說,“眾生,非眾生,是名眾生。”“無色受想行識”就是說,無色受想行識,色,非色,是名色。無色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你把這個全部都能夠歸入到佛性角度的時候,你的眼耳鼻舌身意這個用,它也不會障礙著你,所以叫無眼耳鼻舌身意。眼睛,非眼,是名眼。我們現在呢,在眼就迷在眼,在耳就迷在耳。

  為什麼大勢至菩薩叫我們要都攝六根?什麼叫都攝六根?就是在六根門頭,常能看到佛性。用佛性來都攝六根,就是這個《心經》第一個關,我們的佛性要把它找到,佛性找到之後,你就不會迷在眼耳鼻舌身意。所以觀音菩薩這叫無眼耳鼻舌身意。眼睛,非眼,是名眼。“無色身香味觸法”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對外塵,色身香味觸法。這時候你對外境的時候,你也不會迷在外境當中。你安住在你的佛性當中的時候,色身香味觸法,無色身香味觸法。色身香味觸法,非色身香味觸法,是名色身香味觸法。所以有,對你來說,沒有障礙的。就像沒有一樣。也就是古人所講的,“我若無心於萬物,何妨萬物常圍繞啊。”你覺悟到眼耳鼻舌身意都是佛性的顯現,你覺悟到色身香味觸法,都是佛性的另一個名字,你既然不會有愛恨取捨之心啊,所以無色身香味觸法。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我們現在迷在眼裡面,你眨眼,我明明有眼界嘛,我只看到這些嘛。這個因為什麼呢?這個你被色法所障了。如果你回歸到佛性的時候,你的眼睛。所以在《楞嚴經》裡面有,佛陀放一道光,到阿難的左肩,阿難回過頭來看。放一道光到阿難的右肩,阿難尊者又回來看這個右肩的光。佛陀問了:你左右搖頭在看,是你頭在搖,還是你的眼睛在搖?眼有沒有搖過?你眼皮現在可以眨眼了,你看一下看清楚了。然後再眨眼,再閉起來。請問是你的眼皮子在開合?還是你的眼它的這個功能在開合?眼皮子開合還是眼睛在開合?是眼皮在開合啊。

  但是我們看到這個色法的時候,它這個影子就落在你的心裡,其實你眼睛能看的、眼睛本體的那個,就被這個講堂障住了嗎?是講堂障住了你的眼睛那個光嗎?其實不是。這是講堂的影子落在你的心裡,你以為這個就是講堂,它堵塞了你的心,其實眼光並沒有被障住。

  佛所以告訴我們,眼是沒有界限的。所以你要領悟到這個,你就可以修出天眼通了。你坐到這邊,可以知道家裡,可以知道天下事。甚至你這樣的眼睛還可以當其他的用哦,眼睛看別人一眼,你會知道別人在想什麼。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你的心意識會有邊界嗎?也是沒有邊界的。所以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你能找出一個東西什麼叫愚癡,你拎一個出來,愚癡是什麼東西?愚癡有體相嗎?有形狀嗎?沒有的。無明就叫愚癡,我換了一句話,無明,無無明。無明沒有體相,也沒有本質的。所以正因為沒有本質、沒有體相,也沒有誰會生出一個無明來。

  所以“無無明,亦無無明盡”。就像我們現在講,我們把這個燈“啪”打開了,黑暗沒有了。這是我們的人的一種分別念,黑暗真的有生和有滅嗎?黑暗只是個光的對比度。我們誤認為有黑暗?只是光的對比度而已。你開的那個車稍微舊一點,然後別人開了一部車比較新,然後他那個燈光比較亮,你會覺得你的燈光是暗的,對不對?明明你那燈光是亮的。但是你一對比出來,別人是越野車燈很亮,然後你覺得我的這個車燈好暗,對不對?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這個時候其實就是打破了我們的狹隘的分別,當你自性光明出來的時候,這個就告訴我們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我們那個佛性,我們前面講了,“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不生不滅”。那已經籠統的講過了,這是再具體的講。

  “無老死”,前面講這個不從父母所生的,我們死了,這個身體像一件衣服脫在哪邊,但是你的那個佛性沒有死啊,對不對?它有老死嗎?你的佛性會長皺紋嗎?你的佛性會長白頭發嗎?它會死亡嗎?所以無老死。

  為什麼普賢菩薩說:虛空有盡,眾生業盡,我願無窮。因為如來的體性有盡嗎? 所以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邊際的。你看學佛多好,我們這個生死輪回,一會就看到一個障礙,老、病、死,一層一層障礙。一學佛了之後,好像你就會升空升起來。讓我們就超越了這個生老病死的溝坎啊、障礙啊。所以要了生脫死,超越生老病死。原來我們這個生老病死當中,還有一個不生不死的。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無苦集滅道,佛陀一開始跟我們講的時候,就我們的觀點來講,你看人多少苦啊,有生老病死啊,苦哪裡來?苦是迷惑造業感召的。有滅苦之法,有道可修啊。那個時候是對一般性,大家都聽得懂的。那這個時候呢,那不是從眾生煩惱的角度,迷惑的角度,而是從佛性的角度、覺悟的角度來講,哪裡有苦集滅道啊?

  我們現在喜歡樂,不喜歡苦,到那時候你會覺得樂很享受,苦也很享受,苦也很親切啊,這時候在什麼時候可以用到功夫?就是當你生病時候,以前生病你都會恐懼,趕快找醫生去,趕快干嘛。你找到醫生,打針啊比那個病還要痛,對不對?當你病痛的時候,你就不要排斥它,完全接受它。甚至你可以贊美它,哎喲我還有這個感覺呢。你擁抱它,贊美它,馬上陰的就變陽的了,這很奇怪的。本來它是痛苦是陰的,它是來侵損你的。但是你擁抱它,你贊美它的時候,它變成朋友了,發現沒有了,了不可得。這很奇特的。

  接受一切,般若的智慧就是接受一切。看破一切,超越一切,沒有對立的。這就是佛性所展現的大平等,大清淨。“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乃至你的佛性是你的,你動腦筋想出來的嗎?不是啊。它一直就在,不管你覺悟不覺悟它都在。是不是?大家有沒有聽法,是不是都在?以前你沒有學佛的時候,它在不在?現在是不是也在?我講了老半天,我講三天三夜,我能給你那個佛性增加一點嗎?能不能增加?所以叫不增。然後你就三千年不學佛,跑到地獄裡去,請問你那個佛性能減少嗎?所以叫在佛不增,在生不減啊,所以叫無知亦無得,它不是你動腦經造作出來的。不是。不需要什麼智,所謂的智慧,為什麼般若不翻譯成智慧?就這個意思。智慧它還是從積累裡來的,從經驗的積累而產生的一種,一個人經驗越豐富,他見識越廣,有可能他懂得東西越多。但是你的佛性要你那個嘛?不需要的。是不是得到的?你有沒有得?沒有得的。因為從來沒有失去過嗎?對不對?

  所以無知亦無得。以無所得故。你現在你心是不是很平靜、很平靜,這個時候不需要有為造作,它本來就不減,本來就是零零零零.無法去消滅掉它。所以不懂這個道理的人,他就我的仇人,我要把他殺掉,我把他消滅掉。你把他消滅掉,你能消滅掉他的肉身,你能消滅他的佛性嗎?消滅不掉的。但是在他八識田裡,他的根就種下去了,你今天消滅他,他明天消滅你。所以大家叫冤家宜解不宜結。因為一旦八識田裡種下那個怨,你生生世世就是冤冤相報啊,都是很痛苦的。

  所以叫善有樂報,惡有苦報。這個很重要的,標准的佛教用詞,就是這樣。社會上一般性都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其實這個還不是,佛教嚴格來說,你做善的人,以後有快樂的果報。造惡的人,以後有痛苦的果報。樂受和苦受的區別。所以作為菩薩一個覺悟者,他在這個因地上非常的細,很細的。種什麼因它會得出果。

  所以這個“無智亦無得 ,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因為它安住在這樣的如來的體性裡面,智慧的本體當中的時候,“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比如說你領悟到這個的時候,你走黑夜,你有什麼聲動,有什麼響的時候。你如果安住在這個智慧本體裡,你還會怕嗎?你不會怕的,非常的平靜,非常的平靜。

  所以接下去“遠離顛倒夢想”。我們平時是不是顛倒夢想?你看,色受想行識,然後就忘掉了這個般若空性,只看到色身香味觸法,就迷在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色身香味觸法裡,對不對?如果你多回光反照,安住在這個般若空性當中,那就不會有顛倒夢想了。就能夠究竟涅槃。什麼叫究竟涅槃?你的也就是說後天的我們的生命,回歸到你的佛性當中去了,佛性本來就是大涅槃、大清淨的。當你完全合進去的時候,就究竟涅槃,這個才是究竟涅槃。不是說我窮,然後我賺一筆錢,或者別人給了我一筆錢,我很開心。我困了,我睡一覺,然後那個。這些都是相對的。究竟的涅槃,只有當你完全跟這個,就是自己的般若性恢復了,安住在裡面的時候,這才是究竟涅槃。這才是究竟的。告別生老病死。

  我這講告別生老病死,是不是我們還在老嘛?我們還在病?對不對?但是你不跟老,不跟病對立。你完全還是還安住在,你不隨著你的業,你不隨你的業去。你還安住在你那個清淨的如來本性當中,這個般若空性當中,這個就是諸佛的心。這也是我們本有的心,這也是佛說八萬四千法的精華。

  所以今天我都是叫大家怎麼樣去受用,讀這個《心經》,讀了,你就安住著,讀到一句安住一句去修。“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過去一切諸佛都是依著這個,而圓滿了無上正等正覺的。因為那個無上正等正覺,不能離開這個佛性的因。這個因才會有那個果,一切諸佛都是“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因是無智亦無得的,但是果卻是講“得”。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你看到沒有?有一個“得”字。果確實需要你淨念相繼,護念著,最後才能有這個成果的,對不對?

  這個因是不需要得的,因每個人都剝奪不掉的,每一個人的佛性的因都剝奪不掉的,但是這個果確實需要一個緣起,因緣。你有沒有護念?所以佛陀在《涅槃經》裡,最後祂要離開我們了,就說:不能說每一個人都有佛性,一定成佛。這樣是錯誤的。應該怎麼說呢?一切人都有佛性,當他覺悟到自己佛性的時候,他戒惡修善。就是積累功德資糧,最後圓滿,他最後就成佛。佛在《涅槃經》裡很清晰這樣告訴我們。

  也不能跟這個說:你這個人很壞,你永遠成不了佛。也不能這樣跟他說。應該說他現在無明,他不覺悟到自己的本性。他如果覺悟了之後,他以後能夠忏悔業障,能夠戒惡修善,他最後圓滿了,他也是可以成佛的。所以才總結說:不能說一闡提不能成佛;也不能說他有佛性,他就能成佛。所以因緣很重要啊。因、緣、果報。對不對?我們佛教就講因、緣、果這三個字。

  我師父他也是這樣告訴我們,佛啊、菩薩啊、善知識啊來世間就是這樣,依著這個眾生的種子這個因,然後給他種這個緣,緣然後讓它增長。過去種的,現在成熟;現在種的,以後讓它因緣增長,然後以後成熟。所以這個佛菩薩來世間,祂不空過。就是因為這樣。祂做眾生成佛的助道因緣。

  所以佛陀祂才說:我把這個法都講了,如果你們不按照我法做,我在你面前也沒有用。對不對?如果你們能夠把我的法珍重、守護,能夠依教奉行。雖然不在,就跟在一模一樣。所以法為諸佛之母啊,法為菩薩母。所以三寶裡面法寶,它的位置很高的,法很重要的。法是我們成道的重要因緣。善知識是我們破迷開悟,是我們轉邪成正,非常重要的因緣。沒有善知識切入到我們的生命中來,這樣子提攜我們,我們很難覺悟的。覺悟之後要依著法,師父領進門,修行靠自身。所以這裡面一個得,三藐三菩提。這個得,它是需要有因緣的。

  度一切苦厄,真實不虛。從這個角度上說,生死是可以了的,極樂世界是真實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個果是真實的,這個法也是真谛。真實不虛,所以前面都講這個空那個空,最後為什麼講真實不虛、不空?所以那個空,你不能當頑空來理解,當佛性,最後真實不虛。我們每個人都有佛性,是不是真實不虛?你按照佛性修,我們生命的腳跟踩在佛性裡,那以後的果是不是就是成佛?這是真實不虛的。功不唐捐的。

  所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文字上解釋很簡單,那也是果地上我們這樣修了之後 ,會有這個境界的。

  所以我師父又親自這樣跟我講,《心經》前面的這個文字也都是咒,一樣的,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這就是般若佛母的心咒,般若空性。為什麼般若把它稱為叫佛母呢?我們這也是用我們人能聽懂得的語言、話,佛母。母是長養的意思。佛母呢?是長養善法、長養聖種的。所以叫佛母。般若它就是長養善法,誕生一切諸佛的。安住在這個般若裡面,這個就是我們的蓮花,安住在這裡面,我們就能夠花開見佛,就能夠成熟我們的這個佛國。這個咒就是般若佛母心咒。“達地呀他,(嗡)嘎帶 嘎帶 巴熱嘎帶 巴熱桑嘎帶 保地 索哈”這個是完整的是這樣讀的。

  所以這個乾隆皇帝的《心經》裡面,這個咒是這樣的,我們平時讀的呢,就是直接“揭谛揭谛,波羅揭底,波羅僧揭底菩提娑婆诃。”安住在這個裡面,比如說經文的意義,你都能夠了知。然後就進入這個咒的三昧狀態,那你安住在這裡面,那這個裡面這個咒其實還又有實修的部分。

  所以為什麼要依止善知識,這一步一步帶,師父帶徒弟,這裡面其實都是有的,文字你有,文字的含義要講解。要帶領你進入這個文字的境界,這是需要有師父帶的。沒有師父帶你,念一輩子你都不知道,文字的意義有時候也不解。你就拿查字典,你去看別人講解的這個,但是你要進入到這個境界裡面去,這個就叫密,這是密,這需要師父手把手給你帶進去的。否則的話,佛跟我們距離很遠的,凡夫跟佛,佛雖然是佛光就是無內外的攝受著我們,但是我們還是摸,摸不到。外也摸不到,裡也摸不到。

  通過這個《心經》你體會到這個,從第一個字“觀”,“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照”,每個人我們如果都有這個正觀,都有這個覺照,你相信嗎?它就是佛。大家相信不相信?每個人都有佛性,我們都有。但是現在如果說那個就是你的佛性,你相信嗎?

  所以過去古代也是這樣,叫“師徒相授,直指人心,見性成佛”。見這個性,你就見到佛了。那就是佛啊,阿彌陀佛無量光無量壽,你的那一部分就是阿彌陀佛無量光無量壽啊。你能融在那裡面,人我雙亡,炯脫根塵,那你就嘩一下,就融到阿彌陀佛的懷抱裡去了。你現在的話,我跟你講,你還是相似的。你還是雖然是理論,但是我執,你“我執”很大啊,我執還膨脹著。你相信那個就是阿彌陀佛嗎?相信那個就是阿彌陀佛嗎?你淨念相繼,都攝六根,你好好地護念,你能夠那樣地護念修持,你你天天就跟阿彌陀佛在一起了。就像觀音菩薩,天天阿彌陀佛住在頭頂上一樣。

  這個《心經》,按照我們佛學的角度,佛教上正統的傳承,從不同的角度,《心經》有不同講法,但是現在我所講的這個呢,完全都是我自己解讀佛經,受用這個《心經》的心得,跟大家一個交流,所以呢也談不上講經,我今天只是講對《心經》的體會,在這邊跟大家匯報一下,所以《心經》從不同的角度可以不同講。從小乘角度,小乘的講法;從大乘的角度,大乘的講法;從密的角度,密的講法;從不同的層次,可以不同的講法。所以有十幾種講法,這個是從祖師一代一代傳下來的,我們現在都對這些已經不太了解了。今天呢我也是這個感受,所以婆婆媽媽。講到現在,阿彌陀佛!

台灣學佛網首頁法师开示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