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法師:佛教的出世生活不是要離開人間


 2011/3/22    熱度:2919    下載DOC文檔    

導語:世人往往一談到宗教時,就認為所有宗教都是消極避世求個人解脫的,尤其談到佛教時用的一些詞匯,如:“遁入空門”、“四大皆空”、“看破紅塵”等等。宗教需要入世,而佛教更需要入世。佛教不但能導人向善,給人以積極的心態去面對生活以及挫折,更是出世間法。

我們每一個人應該要有一個理想的世界,各人有了理想世界以後,我們要怎樣的來實現理想的生活呢?如何使空虛飄渺的理想成為事實呢?所以,在沒有講到佛教出世的生活之前,先要說明什麼是入世的生活。

你們在家庭裡,在社會上,每天所過的日子,如衣食住行,如舉心動念,那一切都是入世的生活。入世的生活裡面究竟包含些什麼內容呢?我把他歸納四點,作一個簡單的說明。

一.入世的生活是以物質為主的生活 

一般人的生活,物質占了他主要的部份,生活裡的衣食住行,哪一事不與物質有關?生活裡的行住坐臥,哪一行能少了物質?開門七件事都是物質生活上的需要。因為生活缺少不了物質,所以人類就甘願做物質的奴隸。為了一餐美食,甘願成天辛苦;為了一點利益,甘願屈膝爭取;為了一點虛榮,就要不休止的去做牛做馬。

在物質生活中的大家形形色色,有的人只重口腹之需,根本就不去計較穿與住;有的人,只求穿得衣冠楚楚,對於吃與住不太重視;有的人只要住得舒服,穿與吃可以馬虎。當然,對衣食住行樣樣都講究的人比較多數。所以,不管如何,人為了維持生命總脫離不了物質的需要,總難免不在物質生活裡面轉來轉去。人因為被物質所囚,所以才不能獲得真正快樂的生活。

我們把身心寄托在五欲塵勞的上面,物質雖然能夠滿足我們一時的願望,但那是有限的,每一個人不知需要經過幾番折磨勞苦,才能獲得那麼一點五欲六塵的享樂。但五欲六塵中缺陷很多,苦惱很多,可以說物質上的五欲六塵,就像陷阱一樣,陷身其中,就不易超脫。所以,我們要從物質裡面獲得真正的美滿幸福,是不可能的。

 

二.入世的生活是以感情為主的生活

有的人有了豐富的物質生活仍不夠滿足,他進而還要追求感情的生活。有時候,父母的呵護之情不夠,進而再求朋友的感情;朋友的感情不夠,進而要求男女的感情;男女的感情不美滿,進而希望子女的感情;子女的感情靠不住,甚至於還要養貓養狗養金絲鳥,把感情寄放在動物身上。所以,人是有感情的動物,佛稱“眾生”為“有情”,有情眾生的感情過分泛濫沖動就會變成犯罪造惡的原因。社會上許多自殺、仇殺、毀容的事,不是由於金錢,就是由於感情。不是因為“愛”,就是因為“恨”。金錢與愛情,往往連在一起,愛與恨往往也湊在一起。

佛教不是排斥金錢,厭惡感情,只是因為金錢和感情有時候會給大家帶來了困擾與麻煩。我們必須以智慧運用金錢,必須以智慧來化導感情,把金錢轉成為淨財,把感情升華為慈悲,淨財和慈悲才是維系人生幸福快樂的條件。

有人說,感情是生命的花朵,但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試問花朵能開放多久?有人說愛是幸福的,但愛也是自私的;有人說愛是純潔的,但愛也是染污的;有人說被愛是幸福,但失去愛的時候又怎麼辦?有人說如果人生沒有愛,就猶如土地上失去了水,便成為沙漠,但由於感情不善於處理而引起的怨恨嫉妒也會泛濫成災。總之,愛是自私而束縛的,就算夫妻也有離婚的,父子還有要脫離關系的,就算美好的姻緣,親愛的感情,但到了生死離別,那感情和恩愛又怎能長久呢?在感情中生活的人,是不能得到最究竟的快樂的。

 

三.入世的生活是以人群為主的生活

每一個人不能離群獨居,“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除了我們認識有緣分的朋友以外,在社會上還有很多士農工商的群眾都與我們有關系,我們在這個世間上生活,是要靠人群給我們維護,如果離開大眾人群,我們就沒有辦法生存。

世間上的人群給我們很多幫助,我們要穿衣服,需要工人在工廠裡織布;我們要吃飯,需要農夫在田裡耕種;我們要出門,需要司機為我們開車;我們所走的路,哪一條不是別人所修築的?我們所住的房子,哪一塊磚瓦不是別人為我們蓋的?我們要到風景區游山玩水,哪一處風景區不是別人開墾給我們去欣賞的呢?還有許許多多,我們都需要靠人群才能生存的。因此,有人想從人群中得到人生的幸福快樂,那也不盡然。人與人相處,如果以利益而互相結合,大家都希望從別人那兒得到利益,難免會引起許多的沖突與磨擦,彼此紛爭計較,互相勾心斗角。因此,在現實的生活中,靠人群也不能得到最究竟的安樂。

 

四.入世的生活是以根身為主的生活   

用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去追求色聲香味觸法六塵的快樂而維持著生命,叫做以根身為主的生活。如《大智度論》所說:在家人入世的生活與出家人出世的生活不同,入世的生活是靠根身向外去求的快樂,如眼睛要看色塵的花花世界,耳朵要聽和悅的音聲,鼻子要嗅芬芳的香氣,舌頭品嘗著山珍美味,身體貪戀著外境的舒適,心裡攀緣著一切有利自己的人事,如此追求快樂的方法叫做以根身為主的生活。凡事以自我為中心,不斷的向外攀緣。如果遭受一次挫折,或遇到根身病痛魔難,稍微不能稱心如意的時候,也就不能快樂了。因此出世的生活,不能光靠根身向外去追求快樂。有些修行的人眼睛不看,靜坐在那兒,嘴也不吃,耳也不聽,身體也不去貪戀觸受,但他在開采內心豐富的寶藏,智慧的能源,不像一般人去追求根身以外的東西,其實,他才真正享受了無限的法樂。

物質是有限的,不能滿足我們無限的欲望;人情是缺陷的,不能永遠給我們滿意;人群是利益沖突的,不能長久和平相處;根身是無常的,歲月會帶來散滅。我們在入世的生活裡,不能得到究竟的安樂,出世的生活才有真正的安樂,但是如何去探討出世的生活呢?

我現在向各位介紹佛教的出世生活,不是要我們離開人間,到另外地方去過生活,也不是要我們死了以後才有出世的生活,更不是只為了自己了生脫死,不管世間的苦痛與困難,才叫出世的生活。所謂出世的生活,一樣在世間上生活,而且要把佛教出世的思想,無邊深廣的悲智,運用去從事救度眾生的事業,使每一個人能發出離心、了脫生死外,更能使世界繁榮,國家富強,財富無量,到處充滿著佛法的真理與和平。

台灣學佛網首頁法师开示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