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群法師:成佛的第一生產力
成佛的第一生產力 在盛行大乘的漢傳佛教地區,《普賢行願品》的流傳極為廣泛。許多佛弟子都將本品作為日常念誦功課,而寺院晚課的“八十八佛大忏悔文”中,也有一半內容出自本品,以此忏悔業障,掃除修行道路中的違緣。在藏傳佛教的修行中,源於《行願品》的七支供亦倍受重視,被視為一切法門的前行。所謂前行,即修法前的准備工作,包括集資和淨障兩方面。集資,是積累成佛所需的福德、智慧資糧;淨障,則是忏悔業障。我們之所以流轉生死,正是業力所致。《行願品》告訴我們,“若此惡業,有體相者,盡虛空界不能容受。”這些無盡生命中造作的罪業,是促使有情流轉生死的動力,也是障礙成佛修行的阻力。所以,在廣泛積集資糧的同時,必須徹底忏悔業障。 那麼,我們如何在短時間內圓滿積集資糧,並清除無量罪障呢?漢、藏兩地的祖師大德們都提倡依《普賢行願品》修行。《行願品》的核心內容為:禮敬諸佛、稱贊如來、廣修供養、忏悔業障、隨喜功德、請轉*輪、請佛住世、常隨佛學、恆順眾生、普皆回向十大願王。發願,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在人生的各個階段,我們曾有過這樣或那樣的願望,但這些願力往往現實而渺小。“普賢行願”所以被稱為願王,是因為每一願皆以廣大無限的發心為基礎。“禮敬諸佛”,是以盡虛空、遍法界、十方三世微塵數諸佛為禮敬對象;“恆順眾生”,同樣是以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為恆順對象。 《普賢行願品》為《華嚴經》最後一品。“華嚴”教法至圓至頓,素被譽為“經中之王”,此無上甚深法門最終也是導歸普賢行願。由此可以看出,十大願王對於修行的意義極為深遠。根據我個人的修學心得,認為本品可以兩句話作為總結,那就是“菩提心的無上觀修,佛陀品質的臨摹方法”。所謂“菩提心的無上觀修”,是因為本品乃修習菩提心的殊勝法門;所謂“佛陀品質的臨摹方法”,是因為按本品所揭示的法門修行,能指引我們直接通過臨摹而成就佛道。若按《行願品》著手修學,會發現成佛距離我們並不遙遠,而且是切實可行的。從這個意義上說,本品是一部教我們如何成佛的寶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