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群法師:中心和重心的轉移


 2020/5/15    熱度:882    下載DOC文檔    

中心和重心的轉移

  誰能指引我們出離惡道?惟有佛法僧三寶,這也是我們的究竟皈依處。

  皈依的重點有二,一是認識三寶功德,二是強化三寶在內心的分量。在座的多數都已皈依,但我們有沒有認識到三寶功德?進一步,三寶在我們內心究竟占有多大分量?如果沒有分量,佛法就不可能對人生產生影響。凡是我們覺得不重要的人,即使天天見面,也會視若無睹;凡是我們覺得不重要的事,即使天天在做,也不過是一種機械運動。這樣的人和事,對我們不過是些雖有若無的影像而已。反之,我們覺得重要的人和事,才會牢牢占據整個身心,使我們的一切都圍繞這個重點進行,就像人們對摯愛的事業,就像母親對心愛的獨子。當這種愛在內心有著壓倒一切的分量時,整個人生都會投入這種愛,哪怕為此捨棄一切,哪怕為此付出全部。那麼,三寶在我們心中的分量能否與之相比呢?

  皈依,不僅是走入佛門的儀式,而是一直可以修到成佛的法門。皈依的最終目的,是成就我們的自性三寶。所以,從學佛到成佛的整個過程都沒有離開三寶,都是不斷念佛、念法、念僧的過程,否則就會偏離正道。從目前現狀來看,皈依往往流於形式。很多人雖然皈依了,但對三寶並沒有多少認識,佛法對人生也沒有多大影響,整個生命還是以自我為中心。近年來,我一直在各地提倡“皈依共修”,並撰寫《皈依修學手冊》,目的就是在幫助大家深化對三寶的認識,強化三寶在內心的分量。真正的皈依,是要從自我中心的慣性中走出,開始以佛法為中心的人生。只有這樣,才算正式走上學佛之路。否則,不管讀了多少經典,修了多少供養,仍是凡夫心的延續,仍和修行了無干系,最多不過是培了一些福報。

  我曾將佛法要領總結為五大要素,其中就以皈依為首。在皈依對象中,佛是代表學習榜樣和成就目標,法是成就解脫的方法,僧是指導我們使用方法的老師。當然,不是所有出家人都能擔當這一職責,還需要選擇善知識。所以,皈依的本身就包含著修行,也就是明確目標、掌握方法、依止師長。在這一修行過程中,我們還要時時憶念三寶功德。惟有對三寶深具信心,稱念“南無布達耶,南無達瑪耶,南無僧伽耶”時才會相應,才會具有力量。如果念的時候沒有投入心力,只是有口無心地念一念,是不可能產生多少作用的。

  就像拿著一根雞毛往桌上扔,桌面是不會留下痕跡的。但要掄起一塊巨石頭往下砸,桌子就會砸出一個窟窿,甚至完全垮塌。為什麼?因為石頭很重,很有分量。其實心念也是一樣,凡是我們關注的,投入很多心靈能量的,就會像那塊沉重的石頭一樣,砸到哪裡,哪裡就發生改變。我們應該有這樣的經驗,平日很在意的人或事,不必刻意去想,也會不斷在內心浮現並對我們產生影響。我們念三皈也好,念佛號也好,能否念得相應,關鍵在於認識它的重要性。如果沒有在內心引起重視,沒有認識到念誦的意義,即使覺得應該去做,也是沒有力量的。所以,修皈依時必須用心,而不僅僅是追求數量,不僅僅是想著今天要完成這些任務。修行是一種正確的重復,惟有質量加上數量,才能在重復中鞏固正念,加強正念。

台灣學佛網首頁法师开示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