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群法師:大眾化修學體系的特點


 2020/5/16    熱度:1362    下載DOC文檔    

大眾化修學體系的特點

  大眾化的修學體系,應包含核心要素、修學次第、實踐方法三項內容。所以標舉“大眾化”,其意有二:一、適合所有學人,不論出家在家,不論程度如何,皆須依此修學;二、適用於所有法門,換言之,可與一切法門的修學相融合。

  首先,要領明確,且完整、扼要。佛法博大,但核心要素無多,最根本的,乃皈依、發心、戒律、正見、止觀五項,僅此便可統攝一切法門的修行。解脫道如此,菩薩道亦如此。不皈依,即無佛子資格;不發心,便無修行方向;不持戒,則無定慧之基。至於正見和止觀,一為正法眼目,一為實踐方法,更是缺一不可。把握這些核心,也就把握了佛法修學的基本內容,同時,還能以此對照自身修學是否完備。

  其次,次第清晰。次第,即各修學環節的遞進關系,同樣離不開皈依、發心、戒律、正見、止觀這些核心。皈依,是佛法及信仰之根本,因信賴三寶功德而身心歸投、依教奉行。又因對三寶品質生起希求,而能發心、持戒、修學。如是,由戒定慧滅貪嗔癡,由聞思修入三摩地,環環相扣,直抵佛道。

  第三,操作性強。所謂操作,即依核心要素、修學次第完成佛道修行的具體方法,每一階段當分哪些步驟進行。一方面,可依此修學實踐;一方面,可依此作為檢驗修行程度的標准。就像社會上有各級質量參數一樣,學佛同樣要有可供檢驗的具體指標,如是,我們才知道自己達到什麼程度,離目標還有多少距離。

   關於這些問題,我曾在《佛法修行次第的思考》一文中作了較為詳細的說明,茲不贅述。

  在今天這個盛行快餐文化的末法時代,眾生根鈍慧淺,心浮氣躁,須將佛法以最簡明清晰的方式呈現出來,才能適應更多人的實際需求,大眾化的意義正在於此。當然,建設大眾化的修學體系,並不是對傳統宗派的否定。事實上,在樹立正見和止觀實踐兩大重點,仍應沿用各宗之見、之行。只是對之前的皈依、發心、戒律作了特別強調,因為這是一切修學繞不開的共同基礎。
 
——摘自《一個根本,三大要領》

台灣學佛網首頁法师开示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