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法門法師:認識佛教


 2020/5/25    熱度:14506    下載DOC文檔    

出版前言

淨空法師講解“認識佛教”流行頗廣的有兩回講解,一回是1990講於新加坡,另一回是1996講於澳洲布裡斯本。
1990新加坡版的“認識佛教”較為常見,但淨空老法師自稱,他老人家的境界,一年比一年提升,故此,這次刊印1996版的“認識佛教”也許後後勝於前前。

認識佛教
——淨空法師講述

(新版/1996/澳洲)

(第一集)  

1996/1/6 澳洲布裡斯本 檔名:17-13-01

  諸位同修,大家好!今天是我們新年的開始,能夠在澳洲這個地方聚會,與大家談談佛法,我感到非常的歡喜,因緣實在是無比的殊勝。
  這一次我們選的講題是「認識佛教」。早年,舊金山有一個媽祖廟,是我們台灣分到美國去的。媽祖廟請我講演,我就想到了這個題目,同時也就寫出這麼一個大綱。但是那個時候只有一個半小時的時間,不能夠詳細介紹。以後,九二年我在美國東岸的邁阿密訪問,當時我在每一個城市為大家介紹《地藏經大意》。到達邁阿密之後,憲炜居士(以後他也出家了)他的英語很好,翻譯能力很強,所以有一些外國人來聽,我看到現場那個狀況,就把講題改過來,介紹「認識佛教」,就沒有介紹《地藏經大意》了。
  我記得在邁阿密的聽眾,比我們現在的現場至少少了一半,但是那一個星期的講演影響非常之大。這個錄音帶以後寫成了書,流遍到全世界,印的數量也非常多,我想諸位都看到過。
  這一次我在新加坡弘法,新加坡的同修最近要把這一些音帶做成光碟便於保存。大家來告訴我說:「《認識佛教》這一個小冊子非常重要,可惜沒有錄影,如果能夠做成錄影的光碟,那就最理想了。」所以這一次我們有緣到此地,就滿他們的願望。這一次我們好好的錄一套帶子,將來普遍的流通。這是把這個因緣簡單的為諸位說出來了。
  現代我們在許許多多地方、地區、國家看到學佛的人愈來愈多,可是佛法究竟是什麼?真正能夠說得明白,搞清楚的人實在不多。因此,這一個題目的確就非常重要了。
  民國初年的時候,好像是民國十二年,當時有一位歐陽竟無先生,我想對於中國近代佛教了解多一點的都知道歐陽大師,他曾經在第四中山大學做過一次講演,他的題目是「佛法非宗教非哲學,而為今時所必需」。這一次的講演確實震撼了整個中國的佛教界,因為大家普遍都把佛教看作是宗教。為什麼佛教不是宗教?學術界裡面,特別是日本的學術界把佛法看作哲學,歐陽大師說佛教也不是哲學。但是究竟是什麼?他沒說。他只說「而為今時所必需」,就是現代人必須要學習的。
  這一次講演,由他的學生王恩洋居士(在民國初年都很出名的)記錄、流通。我七七年在香港「中華佛教圖書館」看到這一篇講演稿,以後我帶到台灣翻印,也流通了不少。我們讀了這個小冊子之後,覺得他的觀點非常正確。
  佛教究竟是什麼?我們必須要把它認識清楚。佛教是教育,是釋迦牟尼佛對於九法界眾生確確實實是至善圓滿的教育。
  從哪些地方我們能夠看得出來?首先,我們在佛教的稱呼方面就能夠發現。你看,我們稱釋迦牟尼佛為「本師」,師是老師,本師就是根本的老師,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這個教學的創始人,他是創始的一位老師。而我們自稱為「弟子」,弟子是學生。所以從稱呼上非常明顯的看出來,我們跟佛是師生關系。宗教裡面沒有這個稱呼,宗教裡面有主僕的關系、父子的關系、神與人的關系。像這一類的關系,在佛門裡面沒有,這是我們必須要認識清楚的。
  佛教創始人是釋迦牟尼佛,他的歷史在史傳裡面都可以看得到的。他出生在北印度,現在的尼泊爾,在喜馬拉雅山的南面。他生在中國周昭王二十六年(甲寅),佛滅度是在周穆王五十三年,這是中國歷史上所記載的。但是佛的年代,中國跟外國記載相差很大,照這個記載,佛滅度之後到今年,應該是三千零二十一年。可是外國人的記載,今年才是二千五百多年,相差幾乎有六百年。這種事情,不但是佛陀,凡是古人生卒年代的考據,幾乎都有很多種的說法,到底哪一個說法正確?這很難斷定,也可以說沒有法子去斷定。然而這些實在講也並不是很重要的,我們不從事於考古的工作,所以這個不重要,重要的是要了解佛的教義。釋迦牟尼佛確實有這個人,當年講經說法也確實留下這麼多的經典,這個是值得我們肯定的。
  佛教正式傳到中國來是後漢永平十年(公元六十七年),這是正式接受中國朝廷,也就是中國的帝王派特使迎請到中國來的。非正式的,歷史上也有記載,大概在春秋戰國那個時候,已經有佛的訊息傳到中國。但是我們從歷史上來說,還是以國家正式禮聘作為記錄。
  佛教,我們依這個綱領來說,佛教是佛陀的教育。「佛陀」是印度梵語音譯過來的,它的意思是智慧、是覺悟。為什麼當年翻譯不把它翻成智覺?翻成智覺,我們現在要看到這個名詞也就很清楚了,不至於迷惑了。為什麼不這麼翻?這是過去在翻譯經典體例上有五種不翻,叫「五不翻」。這是屬於五不翻之一,這一條是屬於「含多義不翻」,這個名詞裡面含的意思很多,在中國字匯裡面找不到一個相當的字來翻譯,所以就用音譯,然後再加以解釋。
  佛陀這個字裡面所說的智,跟我們普通概念裡面的智慧不一樣,因此必須要加以解釋。他的智慧要是籠統的來說,就是對於宇宙人生,過去、未來這一切法他都能夠明了,而且正確的明了,圓滿究竟的明了,那樣的智慧才稱之為「佛陀」。
  我們聽了這種說法,乍聽之下,真的是很難接受!這有一點像宗教裡面稱上帝是「全知全能」一樣。人,哪有可能是「全知全能」?而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一切眾生,包括我們自己本人在內,確確實實都有這個智慧、都有這個能力。因此佛法對於所有一切眾生,它是平等的看法,本來平等。佛不比我們高一等,我們也不比佛差到哪裡去,都是平等的。雖然平等,可是我們今天的智慧能力確確實實有不相同。
  在這個社會上有聰明的人,也有愚癡的人;有能力很強的人,也有能力很薄弱的人。這種現象是怎麼產生的?佛告訴我們,這是因為你迷失了你的本能。你本來有智慧,究竟圓滿的智慧,你迷了。迷失,不是真的失掉了,只是迷了而已。如果能夠破除迷惑,你的能力就又恢復了。所以佛教導我們,沒有別的,教導我們把迷惑顛倒去掉,恢復我們本能而已。佛度眾生,大乘經上常講:「佛哪裡有度眾生?」佛沒度眾生。眾生是怎麼成佛的?是你自己成佛的,佛只是在當中幫助你。這個幫助只是把你怎麼迷的,把這些事實真相給你說出來;說了之後,你就覺悟了,然後你把你的迷惑放下,你就成佛了。
  從這裡看,佛法的的確確是師道,老師只能夠教導我們,學生的成就,畢竟是他自己發憤努力才成就的,在這一方面老師幫不上忙。老師能夠幫助的是把這些理論說清楚,把他自己修學證果的經驗、方法提供給我們作參考而已。所以佛法裡沒有迷信,這是我們首先要把它認識清楚,要把這個觀念糾正過來。佛法是教育,佛法是師道,我們要把佛看成老師。
  今天我們建道場,我們供佛像,不是把佛當作神明來看待;把佛菩薩當作神明來看待,那是宗教。今天我們講佛教是宗教,實在講也不能否認,為什麼?佛教確確實實變成宗教了,這是很不幸的。你看學佛的人,有幾個人不是把佛菩薩當作神來看待?當作神來供養?這個是很大的錯誤,錯得太離譜了。
  明白的人,知道我們供養佛的形像是兩個意思:第一個是報恩的意思、紀念的意思。這麼好的教育,我們在這一生能夠遇到、能夠接受,太幸運了!開經偈常講:「百千萬劫難遭遇。」這是一點都不假的。我們對老師感恩戴德,紀念他,就像我們中國人供養祖先牌位一樣,這是「報本返始」,我們有這樣厚的恩情在裡面。第二個是見賢思齊。想想釋迦牟尼佛也是個平常人,他能夠覺悟,他能夠成就,我為什麼不覺悟?我為什麼不成就?所以這一尊像擺在那裡,時時刻刻提醒我們自己,是這個意思,絕非迷信!不是把它當神明來看待的。
  佛教裡面,佛菩薩的形像還真多,所以有些人認為佛教不但是宗教,而且是低級的宗教。低級的宗教就是多神教、泛神教,高級的宗教只有一個真神。佛教的神太多太多了,幾千幾萬,所以這個不但變成了宗教,而且變成低級的宗教。其實,這個意思全被人錯會了。
  佛法裡面,佛的名號的確很多。你看釋迦牟尼佛為我們所說的《萬佛名經》,《大藏經》有一部經叫《萬佛名經》,世尊為我們講出差不多有一萬二千多個佛的名號,而菩薩的名號就更多了。為什麼有這麼多的佛?這麼多的菩薩?諸位必須要知道一個事實,我們自己本性裡面的智慧無量無邊,德能、才藝無量無邊,一個名號沒有辦法代表。像現在社會上有地位、有才干的人,他的名片一拿出來,頭銜有十幾條、二十條。一條就好了,他為什麼要搞那麼多條?釋迦牟尼佛那個名號一拿出來,幾萬條!表現他的德能無量無邊,是這個意思。
  所有諸佛的名號是代表我們本性,本來具足的德能。所以,所有一切佛的名號就是你自己一個人,不是別人,這個要知道。所有菩薩的名號是代表我們修德,我們自性本能是無量無邊,但是如果要不好好的修,我們那個能力一條也透不出來,所以一定要好好的修。菩薩的名號代表修德,佛的名號代表性德,全是自己一個人;除自己一個人之外,決定沒有第二個。
  你要明白這個意思,你才曉得佛法的教學方式,要用現代的話說,是進入到高度的藝術化。它不但有名號,它用雕的這些塑像來表法,你一定要了解它真正的含義;真正明了了,你才能得到佛法教學真實的利益,這是我們首先要知道的。
  佛法傳到後代,佛陀不在世了,佛的學生把老師的教導代代相傳下來。在佛門裡面我們又聽到有稱「和尚」、有「阿闍梨」的稱呼,在我們中國人習慣稱「法師」。這些稱號,宗教裡也沒有。和尚、阿闍梨都是印度的梵語,和尚的意思是親教師,要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親自教導我們的老師,我們就稱他和尚。在一個學校裡面,親自教導學生的是校長,教育的政策是他定的,課程是他指導的,那些教員是執行他的命令的,是幫助他教學的。教學的成功、失敗是校長負責任,教員不負責任。所以校長就是和尚、親教師。
  和尚這個稱呼,非常尊貴,非常親密。在現在大學裡,除了校長之外,有指導教授。指導教授可以說他也是親教師,也可以稱他作和尚。所以和尚是個普通的名詞,它不是佛門裡一個專有的名詞。親自教導我的這個人,我們稱他和尚。像我們在學校念書,我們只稱校長是和尚,其他所有的老師我們稱阿闍梨,現在稱教授。闍梨的意思比教授意思要圓滿,這個老師的言行可以做我的榜樣,我應該向他學習。所以阿闍梨叫軌范師,就是他的言行可以做我的模范、做我的典型,這樣的人我們平常稱為老師。所以在佛門裡面,我們從稱呼上知道,它的的確確是屬於師道,它不是神道;宗教是神道。
  再說一個不好聽的話,宗教都是迷信,而佛法的宗旨是破迷開悟。佛說了,你為什麼生活得這麼苦?為什麼有六道輪回?是因為你迷失了你的本性,迷失了你的自心,所以你的智慧德能不能現前,你才把事情做錯了。對於宇宙人生,你的想法、看法、說法、作法統統錯了。做錯了後面一定有結果,結果就是六道輪回,就是現在過這麼苦的日子。佛法教學的目的是要幫助我們離苦得樂,離苦得樂是從果上講的,實際上指導我們的是破迷開悟。
  佛說「苦」從哪裡來的?「迷」來的。你對於宇宙(我們生活的環境)人生(本人)完全不了解,也就是對於本人、對於你自己的生活環境不了解,這個苦!你想錯了、看錯了、做錯了,你怎麼不苦?如果你都明了了、都清楚了、徹底明白了,你就「得樂」了。為什麼?你的看法、想法都正確,完全沒錯誤,你的生活當然快樂。所以「破迷開悟」是因,「離苦得樂」是果,這是我們自己享受的事情。老師教給我們怎樣破迷、怎樣開悟,老師對我們毫無所求,這個諸位一定要知道。
  我們作佛的弟子,跟釋迦牟尼佛學,佛對我們有所求嗎?沒有,什麼都沒有。無條件!這些統統都要搞清楚。真正一個好的老師,對學生無所求,看到這個學生覺悟了,很開心!看到這個學生離苦得樂了,很開心!正如同父母看自己的子女一樣,他的教育成就,他在社會上事業成就了,看到很歡喜、很開心,意思完全相同。
  「佛」的意思是智,這個智是體,它的作用就是覺悟,所以有體有用。它所覺悟的是什麼?我們通常講「法」,用這個字作為代名詞。「法」是宇宙萬有心境事理之總代名詞,就是對於心思、境界、宇宙人生的理論事實真相統統都能夠正確的理解,這叫覺,這是覺悟。
  佛法為什麼不屬於哲學?歐陽竟無說得也很有道理,「佛法不是宗教」,想想它確實不是宗教。它為什麼不是哲學?哲學裡有能覺、有所覺,有能、有所,佛法裡沒有能、所。這一層很不好懂,我們講佛法甚深,深在這個地方。佛法裡面講「能」跟「所」,是一不是二,《金剛經》上說:「如來者,諸法如義。」而世尊又在經典裡面解釋「如」的意思,如是什麼?一如,萬法一如。「一」才如,「二」就不如。能覺跟所覺如果是二,就不是「諸法如義」了。說二,就是哲學,今天我們用哲學的定義可以包含它。但是它不是二,它是一,這個在哲學裡沒有。「能所不二」這個意思很深很深,非常難懂!
  古人不得已用種種比喻。譬如,我們常聽到的「以金作器,器器皆金」,金跟器是一還是二?從相上看不一,從體上看不二,不一不異,這是事實真相。這要很細心的去體會,才能夠真正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
  所有一切大乘經,可以說都是說這個道理,都是說這個事實。這個事實很難理解,真正明白了,認識清楚了,就叫作「佛知佛見」。你的見解、你的思想跟諸佛如來就沒有兩樣了。但是我們凡夫是迷,迷在哪裡?總是把一切事都分成對立,不知道一切事,它是一,不是二。
  「佛法」這兩個字的意義,我們明了一個大概之後,佛法所求的是什麼?這是諸位必須要知道的。多少人學佛,在佛門裡面求什麼?求發財、求升官、求保平安,都求這些。求這些東西,佛門裡求不到,那就求神去了。實實在在告訴你,神也沒辦法,也無可奈何。這都叫迷信,這叫胡作妄為,這個做錯了。
  佛法所求的,你看一切經論裡,有一個名詞叫「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們也印在這個表上,這就是佛法所求的。這個名詞是可以把它翻出來的而沒翻,還是用梵文音譯,這一種的不翻叫「尊重不翻」。我們對於這個名詞非常尊重,保持它的梵音是尊重它。不像「佛陀」那個字是「含多義不翻」,它裡面含的意思很多。「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翻成中國意思就是「無上正等正覺」。「菩提」翻為覺,「三」翻作正,這是佛法教學的目的。佛教給我們,希望我們成就什麼?就是希望我們都能夠證得「無上正等正覺」。這個名詞也要費一點時間把它講清楚,佛法所求的太重要了,我們跟釋迦牟尼佛學,學什麼?就是學這個。
  首先講「正覺」,覺是覺悟。世間也有很聰明、很有智慧的人,現代的科學家相當聰明,科學技術日新月異,你能說他不覺悟嗎?你能說他不聰明嗎?哲學家、宗教家都很聰明,都比一般人覺的能力高明。但是佛都不承認他們是正覺,他們雖然是有覺,佛說他們不是正覺。我們佛門的招牌是「正」字,這個「正」字招牌不能隨便給人的。為什麼他的覺不正?他的煩惱沒有斷,他的心不清淨。他還有是非人我,他還有貪瞋癡慢,他還有妄想分別執著,心不清淨!心不清淨,他那個覺的能力再高,也不是正覺。所以佛法這個「正覺」是清淨心,清淨心裡面生智慧、覺悟了,那叫正覺。
  因此「正覺」這個標准世間法裡沒有,六道眾生都是邪知邪見,不是正覺。佛要求我們要正覺。得到正覺,在我們佛門裡面也有一個學位,好像現在念書一樣,我們拿到一個學位了,這個學位是最低的;像念大學,大學畢業了拿到學士學位。我們「正覺」是第一個初級的學位,它的名字叫「阿羅漢」。諸位要知道,阿羅漢、菩薩、佛是佛門裡學位的名稱,這個要懂。你得到正覺了,就稱你作阿羅漢。阿羅漢見思煩惱沒有了,這在小乘。
  不但阿羅漢沒有「人我是非」這個念頭,沒有「貪瞋癡慢」這些念頭了。在從前我們總以為要證得阿羅漢果,才能把見思煩惱斷盡了,不再執著這個身是我。哪裡曉得佛在《金剛經》上所說的小乘初果須陀洹,這跟阿羅漢相去很遠很遠,小乘初果須陀洹已經破了四相。《金剛經》上講「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這是《金剛經》上看到的。難怪佛說初果叫「入流」,他入了聖人之流,他證得了位不退,絕對不會退轉作凡夫,原來他再不執著「人我是非」,這個念頭沒有了。
  從這些地方我們就要能夠體會到,佛陀的教育跟世間教育不相同的地方在哪裡?我們到底要學些什麼東西?我們跟佛學,學真實法,學正覺,唯有正覺才能解決問題。解決什麼問題?離一切苦、得一切樂,真正離苦得樂。苦樂我們講最粗淺的,以我們自己現在本身來講,你有生老病死苦,你有求不得苦,你有愛別離苦,你有怨憎會苦,這些苦都環繞在你的周邊,你沒有辦法離開。學了佛以後,這些苦真的可以離開。
  年歲大一點的同修,中年以上的,想想我們人老了。學佛可以不老,學佛可以不生病。縱然你身上有很多疾病,你真正學佛了,不要看醫生,不要吃藥,你的病自然就好了。這是什麼道理?就是因為你把道理搞清楚了。你不曉得你的病是怎麼來的?你不知道。病是怎麼起來的,你那個病是怎麼樣發展的,病到後來結果怎麼樣,你曉不曉得?統統知道了,人可以不生病。病從哪裡來?妄想來的,一天到晚胡思亂想,你的妄想不斷,神仙都醫不好你的病。你的妄想統統沒有了,什麼病都沒有了。
  生死的根本也是妄想,《華嚴經》上講得很清楚:「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這是把我們的病根一語道破。你們查遍《大藏經》,哪一尊佛生過病?哪一尊佛顯得很衰老?沒有。哪一尊菩薩生過病?這沒聽說。為什麼佛、菩薩、阿羅漢不生病?為什麼佛、菩薩、阿羅漢不老?不但不老,他也不死。這個不死是真的,一點都不假。沒有別的原因,他把宇宙人生的真相搞清楚、搞明白了,一切隨順自性,他就得這麼好的效果。就是我們今天所講的自然生態,完全符合自然生態,一點沒有造作的意思在裡面;順其自然,自然是最健康的。我們要打個妄想,把自然生態改變,這一改變就改壞了,就出了毛病了,毛病是從這樣生出來的。所以這個病就是妄想、分別、執著,這是病根。
  學佛就是要依照佛的教誨,把妄想、分別、執著去掉,恢復清淨心。清淨心起作用,就是真實智慧,就是正覺。所以,心不清淨,有聰明智慧,佛菩薩不承認他是正覺。一定要心清淨了,那個智慧才叫作正覺,它才管用。得到正覺,佛在經上說,你就有能力超越生死輪回。生死輪回都超越了,還有什麼病!哪來的疾病?沒有了。生死都能解決,我們生活上這點小問題,還有什麼解決不了的。你這一生當中就能得到真正的幸福、自在、美滿、快樂。我們學佛是得這個東西,這是接受佛陀的教育。
  可是你要是以宗教的心態去學佛,說老實話,這些你完全得不到。什麼原因?迷!宗教講求感情、情操。情是迷,不是理智。宗教是愈迷愈好,為什麼?你才是虔誠的宗教徒,你跑不掉!把你抓得緊緊的,你不會跑掉,你天天要去拜他,他接受你的恭敬,接受你的供養。
  但是佛法不是如此。佛法是師道,師道是「只聞來學,未聞往教」。你是來求學的,沒有老師跑到你家裡去教你的。這是什麼道理?老師到你家裡去教你,你對老師不恭敬、不尊重,再好的老師,你跟他也學不到東西。所以老師並不是一定要你對他怎麼恭敬,如果存這個心,那個老師不是好老師。但是這裡面有個道理,「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
  譬如,十個學生跟著一個老師學,為什麼有的學生學的多,有的學生沒有學到東西?你再仔細去觀察,學到東西的對老師恭敬。為什麼對老師恭敬就學到東西?對老師恭敬是聽話,老師怎麼教,他就怎麼做,他當然學會了。對老師不恭敬的,不聽話,不聽話那沒有辦法,他當然學不到東西。所以百分之百的聽話,就是百分之百的恭敬。可見這個裡面真有道理,世出世間教學都不外乎這一個原則。
  我們在佛教傳記裡面,看到許多的祖師大德們,他們在年輕求學的時候,參訪一個善知識,我們今天講有道德、有學問的高人,傳記裡記載這個善知識告訴他:「你在我這裡學不到東西,你到某某人那裡去,你去跟他學,你就會成就。」這個學生果然聽他的指點,到那個人的會下三年五載,他開悟了、證果了。這又是什麼道理?我們在傳記裡面看到很多很多!中國的文章講求簡潔,不羅嗦,談話談幾個鐘點,記載的時候只有一兩句,記得很簡單。
  這位善知識見這個人,就像我們現在見一個人一樣,一定問你:「你貴姓,你叫什麼名字,你是那裡人,你學了些什麼東西。」這一問就明了了,你喜歡學哪一樣東西?而且問在現代這些大德當中,你最佩服的是哪一個人?他指點你的時候,是指點你最佩服的這個人,你去跟他學,你會聽他的話。我為什麼不能教你?你不佩服我,我教你,你不相信,你不能接受,原理在此地。並不是他有神通,指到那個地方,果然他到那裡就成就了,其實談話裡面,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所以我們這一生遇不到一個好老師,這個話也不無道理。好老師可遇不可求,很不容易遇到。遇到之後,你肯不肯跟他學?不肯跟他學,還是枉然。所以一定是自己心目當中最尊敬的這個人,才能發生作用。同樣一句話,同樣一個道理,在我瞧不起的那個人的口裡說出來,根本不能相信、不能接受,而且還要罵他。我們心目當中最佩服的那個人說出來,如奉聖旨,馬上依教奉行,怎麼會一樣?所以你要問,我們自己將來能不能有成就?很簡單,你回家好好想一想,哪一個善知識你最佩服他?死心蹋地跟他學,這樣才沒錯,你才能成功。如果你喜歡的善知識太多了,那你那個恭敬心不是真的,是假的。你的心是很亂,變化無常。不但佛法你沒有法子修學,世間法你也學不好。
  無論世法、佛法要想學好,一定要懂得一個道理,就是「一門深入」。尤其是佛法,要真正能夠學好,一定要跟一個老師學。一個老師,你一生走的是一條路,這一條路好走。兩個老師是兩條路,你怎麼走?三個老師是三叉路口,四個老師是十字街頭,你完了!今天年輕人好學的很多,為什麼不能成就?都在十字街頭,無所適從,毛病發生在這個地方。既是學佛,不但親近一個老師,還要專修一個法門,你才能有成就。什麼成就?得清淨心。諸位要知道,成就是你得清淨心。得清淨心的現象是煩惱輕了、智慧增長了,那就有受用了。世出世間所有一切問題,唯有智慧才能解決;除了智慧之外,沒有第二個方法能解決問題的。所以佛法講智講覺,就缺這個東西,要正覺。
  我們講到最貼身的,解決我現在本身的問題,解決我現前生活的問題。我要讓我的生活過得自在、過得美滿、過得幸福,再擴大解決我家庭的事情、解決我工作的事情、解決整個社會問題的事情,要智慧,真實的智慧。所以智慧裡摻雜著煩惱,不能解決問題。今天世間聰明人很多,特別是政治家,個個都認為自己很聰明,把這個社會愈搞愈亂,老百姓愈來愈辛苦。什麼原因?智慧裡摻雜著有「妄想、分別、執著」,它這個煩惱沒有斷。所以起心動念,他第一個考慮「我」的利益,你看「我執」在。
  佛告訴我們真正的智慧,第一個要把「我」破掉,這才是真正智慧。沒有真實的智慧、真實的功夫,讀大乘經也是枉然。大乘經雖然念得很多,意思全錯解了。開經偈上講:「願解如來真實義。」這些人是錯解如來真實義,你說有什麼法子!他為什麼解錯?他有私心,起心動念他要講求「我」的利益,這就壞了,反而得不到利益。如果能把私心離開,你會得真實的利益。由此可知,正覺它是有標准的。
  再往上提升一個學位叫「正等正覺」,相當於碩士學位。「等」是等於佛,當然他還沒成佛,等於佛而已,這比阿羅漢高,比正覺高。正覺裡面無我。諸位必須要知道,唯有無我,才能有能力辨別真妄、辨別邪正、辨別是非、辨別利害,你才有這個能力。如果「我見」沒破,你決定沒有這個能力。一般人以為自己做了很多好事,以為自己修了很多功德,我看不然。很多在那裡很努力修功德、做好事的人,將來都要墮三途。什麼原因?他那個好事是似是而非,不是好事。不但將來不好,眼前都不好。看到好像是一樁好事,其實做錯了。
  譬如,我們佛教的道場做慈善事業,你說好不好?社會獎勵,國家還送個大匾給你掛起來,你們對社會有很大的貢獻,這是不是好事?看到是好事,實際上是錯事。錯在哪裡?佛教道場辦的是什麼事情?是佛陀教育,這是你本分的事情。就好像你們辦一個學校,學校應該辦什麼事?老師跟學生天天要上課,這是正事。現在老師也不教書,學生也不上課,天天去搞慈善事業,這是好事嗎?錯了!這樣作法,校長會被撤職查辦,學生會被開除。所以一定要明辨真妄、正邪,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所以我勸我們的同修,道場之可貴就是幫助大家破迷開悟,因此必須要有一個宗旨、有一個目標。我們這個道場是淨宗道場。中國十個大宗派,我們這是淨土宗道場,這個裡面只弘揚淨土宗的東西。大家來這邊,我有一個門、一個路走。如果我這個道場裡面,還有法相宗的東西,還有法華宗的東西,還有其他宗派的東西,人家到這裡來的時候,我到底學哪一門好?表面上看起來,這個道場不得了,法師心量都很大,你看他都是一切包容。其實錯了,你令大眾到你這個地方來的時候,無所適從,這是罪過。
  念佛修淨土的到我這裡來;喜歡學參禅的,聽說佛光山那裡辦禅坐,到他那邊去,這就對了。喜歡做慈善事業的,這個地方有慈濟功德會,到他那邊去。每一個道場,他有他的宗旨、有他的方向、有他的目標,不能混合在一起,搞亂了。不可以用這個方式來拉信徒,「我這裡樣樣都有,你們到我這兒來多好,樣樣都學得到」,結果是樣樣都學不出來。這怎麼能對得起人?這個你要沒有深遠的眼光、沒有真實的智慧,你看不出來。
  絕對不是心量狹小,是接引初機要指導他有一個正確的方向。我們流通經書、卡帶都是如此。如果與淨宗相違背的,擺到我這個地方,人家看到時候,以為我們肯定他,以為我們在那裡推薦他。如果他走錯了路子,我要不要負責任?這個因果責任就背大了。你自己走錯路,活該!你把別人的路子帶錯了,你背的因果責任就重了。這是不能不留意,不能不小心謹慎的。
  所以我在台北的時候,把「基金會」的職務辭掉。我們「華藏圖書館」是一個道場,是個修學的道場,而「佛陀教育基金會」不是道場,它是一個佛教後援的事業,支援的事業。所以那個地方印的經典,各宗各派東西我們都印,我們幫助每一個道場,這個宗旨、目標不一樣,我們幫助別人,幫助別的道場。不是這一個道場裡搞大雜燴,那就錯了。這些事情表面上看起來是善事,你仔細一觀察、一分析,後果不堪設想。所以一個道場要得到諸佛護念、龍天擁護,哪有那麼容易!你真的是正法,真正在修行,真正是利益一切眾生,才得諸佛護念,才得龍天保佑。
  「正等正覺」要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這個時候他對於宇宙人生的見解,也就是我們講的看法、想法跟諸佛如來非常接近,所以稱之為「正等正覺」。正等正覺在《華嚴經》上講,從圓教初住一直到等覺菩薩,四十一個位次都叫作正等正覺。破最後一品無明,智覺圓滿了,一絲毫欠缺都沒有了,再加上「無上」兩個字,「無上」好像佛門裡面的博士班畢業。如果你證得「無上正等正覺」,就稱你作佛陀。假如你證得「正等正覺」,就稱你作菩薩。你要是證得了「正覺」,就稱你作阿羅漢。所以這三個名詞是普通名詞,不是專門對某一個人,好像博士、碩士、學士是普通名詞。
  如果再冠上「釋迦牟尼佛」,是不是專門對一個人?不是的,還是一個普通的名詞。釋迦牟尼佛太多了,到底你找哪一個釋迦牟尼佛?觀音菩薩太多了,你找哪一位觀音菩薩?這就好像我們講的博士,博士有理科的博士、有工科的博士、有醫學博士、有哲學博士,每一種類的博士人數也多得不得了,你找哪一位?你要認為觀世音菩薩就是某一個人,那你錯了。觀世音是菩薩,好比是碩士,它裡面科別分得很多。你要曉得觀音代表慈悲,大慈大悲叫觀世音。大慈大悲的菩薩很多,你找哪一個?現在大家在佛門裡把佛菩薩搞亂了,都以為是一個人,不曉得這裡面有無量無邊的人。
  我聽說你們大家《無量壽經》念得很熟,很多人都在念。念《無量壽經》應該會覺悟,《無量壽經》裡面告訴我們,西方極樂世界的人「鹹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這一句就是告訴我們,西方極樂世界的人統統都是普賢菩薩。普賢菩薩無量無邊,沒法子計算。你要找普賢菩薩,要找哪一位普賢菩薩?西方極樂世界全都是的。
  所以一定要搞清楚、搞明白。加上名號,就等於這一個學位加上他的學科、科系,是這個意思。這個到後面還要跟諸位細說,不能不搞清楚。不搞清楚,我們學佛,人家說我們迷信。這個話說得沒錯,真的是迷信。信佛了、皈依了、也受戒了,佛是什麼?不曉得。菩薩是什麼?也沒搞清楚。這樣糊裡糊塗就學了,這不是迷信是什麼?要搞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知道佛教是什麼,知道佛教裡學的是什麼。
  佛法所求的我們明白了,求智慧。諸位要記住,求智慧,在禅宗裡面講求「明心見性」,淨土裡面講求「一心不亂」。淨土宗很特別,不但求一心不亂,而且求生淨土,它的確是雙求。不像其他的宗派,其他宗派是單一的專求,淨土是雙求,求一心不亂,還要求往生淨土。這個目標在我們一生當中決定得到,諸位如果把《無量壽經》念熟、念懂了,你就絲毫不懷疑。
  經本一開端把我們修學的目標就顯示出來了。「大乘無量壽莊嚴」這是我們所求的,這是修淨土人所求的。你看看經題上的「無量壽」,我們求的是無量壽;換句話說,健康長壽。「莊嚴」就是自在美滿,那才是莊嚴。用什麼方法求?有求的方法,經題後半段所講的「清淨、平等、覺」,那是方法。由此可知,我們學佛求的是什麼?清淨心、平等心、覺心。這三個是「一而三,三而一」,一個得到了,三個同時都得到了。整個的佛法,都不外乎這一個原理原則。
  禅宗在三個裡面單單求覺,像這個講堂可以從三個門進來,它從「覺門」進來。禅宗從覺門,他要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這就入門了。禅宗以外叫教下,教下是從解門裡面來入的,「大開圓解」,也就是「正門」,正知正見,從這個裡面進來的。我們淨土宗是修清淨心,從「淨門」入。心清淨了,當然平等,當然覺悟。覺悟了的心,當然清淨,當然平等。所謂「法門無量,殊途同歸」,方法、門徑不一樣,到最後的歸宿完全相同,都是明心見性。不過禅宗裡面說的這個名詞,其他宗派不是這個說法。我們淨土宗叫「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就是禅家的「明心見性」,教下裡面講的「大開圓解」,密宗裡面講的「三密相印」。諸位要曉得,雖然名詞不一樣,指同一樁事情、同一個境界。
  因此任何一個法門,我們不能批評,不能說它不好;說它不好,那就是謗佛謗法。都是釋迦牟尼佛傳的,哪個路子都能成就,你怎麼能說它不好?只有在許許多多方法裡面,我們自己應當如何來選擇?選擇的條件,第一要適合我們的程度。如果它要求的程度太高了,我們沒有辦法修學,學起來很困難,不容易成功。要適合自己的程度,要適合自己的生活環境,學起來才方便;還要適合現代的時代背景,因為我們離不開社會、離不開人群。所以必須衡量這些條件,我適不適合學這個法門。
  一般而言,像前面所講的,無論修學哪一個法門、哪一種方法,都必須要破我見、破我執才能得力。否則的話,就是常講的功夫用不上力。我想這是許多同修都有的這個體驗,學了多少年,還是個這樣子,甚至愈學愈苦。不學佛的時候還好,學佛的時候愈學愈苦,這都是不得法。這個法門自己不適合,就正如你到學校念書的時候選擇科系一樣。你的根基、你的程度不適合這個科系,你選錯了科系,你學習困難,而且很難成就。選對了,那就容易了,成就也就快速。
  我們選擇法門這一點非常重要。假如不曉得自己是什麼樣的根器,也可以試驗試驗,禅、教、密、律統統試驗試驗。我自己修學就是這個例子,許多大乘經讀了之後,想想自己不行,妄想、分別、執著去不掉。我也非常想去,就是去不掉,最後才想到念佛可以帶業往生,就是妄想、分別、執著去不掉也行,這個法門很適合我,我是這樣選擇的。別的我想想都不行,那些經我都會講,我講得都比別人好聽,我做不到。所以禅、教、密、律我都曾經涉獵過,想一想沒有法子,回過頭來死心蹋地念阿彌陀佛,專講淨土的經典。這是我這幾十年當中的體驗。
  可是最近又講些別的經典,這是什麼原因?這是逼著沒有法子,無可奈何。因為這些大乘經沒人講,現在講經的人愈來愈少,這是一個很悲哀的現象,所以抽出一點時間講這些經,做成錄音帶,幫助對這些典籍有興趣的人,留供給他們做參考,原因在此地。如果有人講,我絕對不會講,這是被逼著沒有法子。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介紹到此地。我們這個講題有五天,明天見。


 

 

 

 

(第二集)

1996/1/7 澳洲布裡斯本 檔名:17-13-02

  諸位同修:昨天我們介紹過佛教是佛陀對一切眾生的教育,這是我們學佛必須首先要認識清楚的。明了佛法教學的目標之後,我們對於佛教的經典,看法就不一樣了。佛教的經典,可以說是在這個世間分量最大的叢書,這個世界上所有一切學說,包括宗教在內,典籍之豐富,沒有超過佛教的。
  佛教這麼多的經典,它裡面到底說的是些什麼?這個我們不能不知道。學佛的人很多,讀經的人也很多,甚至於講經的人也很多。我曾經遇到一位講經的在家居士,講得也很有名氣,經常在許多大學學府裡面講解佛經。有一次我遇到他,我就問他,我說:「你現在所講的都是大乘重要的經論,整個《大藏經》究竟講的是什麼?你用一句話回答我。」他聽了之後,也想了很久,答不出來。他反過來問我,我告訴他:「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只說了一個事情,如果用佛教的名詞來說,就是《般若經》裡面講的諸法實相。諸法是一切法,實相就是真相。這一句話要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宇宙是我們生活的環境,人生是我們本人。由此可知,釋迦牟尼佛所講的一切經,內容就是講我們自己跟我們自己生活環境的真相。」我叫他想一想,我說:「這個答案,你能不能滿意?」如果不知道佛經講的是什麼?我們對於佛的經典就無法理解,展開經本你會胡思亂想,愈想愈遠,愈想與我們的生活都不相關了,把它想成玄學去了。那有什麼用處!所以一定要把它認識清楚。
  無論經典的大小、淺深,字字句句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有密切關系,然後才曉得歐陽竟無先生為我們說的「佛法是今世所必需」,這個話我們就會同意了,就能夠肯定他講得正確。所以經典字字句句與我們生活有密切關系。由此可知,佛法決定不迷信。
  我們學佛從哪裡入門?這個很重要!從哪裡學起?昨天略略的為諸位同修說了一點,諸佛菩薩名號表法的意思,這個一定要懂,才知道佛法教學方法的圓滿,在我們佛門講的善巧方便,用現代的話就是高度的藝術境界。幾千年佛教教學,就已經走向藝術化。所有諸佛的名號、塑像,我們的造的諸佛像,都是代表我們的性德,我們自己真心本性裡面本來具足的。凡是菩薩名號以及他的造像,都是代表修德;也就是告訴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應當怎樣的修學,才能夠使我們的性德完全顯露出來,而在生活裡面得到受用。這樣看來,佛教育確確實實超過世間所有的教育。
  每一位同修,我想你們自己都有親身的這個經歷、感受,我們曾經念過小學、中學、大學,學了許許多多的科目,畢業出來之後,有幾樣東西在生活上用得上?如果學的這些東西用不上,諸位想想,我們浪費多少時間,糟蹋多少精力,所學非所用!這種教育就不善了,不是一個很好的教育。很好的教育,決定不浪費我們一分鐘的時間、一秒鐘的時間,讓我們所學在生活上馬上就用得上,這才是好教育,至善圓滿的教育,佛法就能達到這個標准。
  在中國佛教,特別是大乘佛法,我們以四大菩薩作代表,代表我們修學的次第,代表我們修學的境界。這四位菩薩雖然是有次第,但是次第裡有圓融,這樣才真正叫圓滿。次第裡沒有圓融,圓融裡面沒有次第,這也不是最完備的,也不是最善的。所以它次第裡有圓融,圓融就是沒有次第,沒有次第裡又有次第,像我們上這個高樓一樣,高樓有樓梯,樓梯是次第,除樓梯之外有電梯,電梯就沒有次第,同時具足,這個才圓滿,我們才安心!這個用來比喻佛法,佛法非常接近這個樣子。
  從次第上說,第一個是地藏菩薩,我們從哪裡下手?從地藏菩薩下手。此地的淨宗學會,最近買了一個會所,有了地。世出世間一切法,你沒有土地、沒有場所,你什麼也辦不成。自己一個人,也要有個小小的家,也要有一塊地方能夠落腳,地是最重要的。
  地藏菩薩他所代表的這個「地」是心地,「藏」是寶藏。我們知道,我們一個人生活在這個世間離不開大地,我們要依靠它生存,衣食住行都要仰賴大地的物產,所以大地含藏無盡的寶藏,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佛教我們修學,首先要從心地上下功夫,我們的真心本性裡面有無盡的智慧、有無量的德能,那就是你心裡面所含藏的,這是自己心性裡本來具足的。
  雖然自性有無量的智慧德能,我們今天的智慧德能好像喪失掉了,變成沒有智慧、沒有能力。而佛給我們說,我們的智慧德能跟諸佛菩薩沒有兩樣。這個能力喪失了。雖然喪失,佛給我們說並不是真的失掉了,怎麼失掉的?迷失了。如果你覺悟了,這個智慧德能就又現前、又恢復了。迷了,迷的樣子是什麼?我們先不要探討迷的理論,為什麼迷的?那個講起來就很深了。迷的樣子是什麼?妄想是迷、分別是迷、執著是迷。我們現在真的一天到晚起心動念打妄想,妄想、分別、執著這是迷的樣子。
  覺的樣子是什麼?妄想、分別、執著統統都沒有了,就是覺的樣子。所以佛在經上告訴我們,真心離念。我們人人都有個真心,真心裡面沒有妄念。有妄念的這個心叫妄心。那個心是真心,真心裡有了妄念,就不叫它作真心,叫它作妄心;真心是離念的。我們學佛沒有別的,恢復真心而已。也就是修學第一個目標,是把我們心地的寶藏開發出來。
  佛法不是向外求,這個大家千萬要記住,佛法向自性當中去求,所以佛法是心法。在古印度,佛學稱為「內明」。印度在古時候,把這個學科也分類,不像現在分得這麼細,它分得簡單,分為五大科。而佛學、哲學這一類分為內明,這是向內心裡面去求的,不是向外的。所以佛法是啟發自性的教育,恢復本能的教育。《地藏經》上就是給我們宣說這個法門,告訴我們自己的心性裡面具足大圓滿。我相信許多同修念過《地藏經》,如果你不懂它的意思,你念《地藏經》好像念神話小說一樣。
  佛的經典,從表面上看可以分為兩大類,一種講事的,《地藏經》講事、《阿彌陀經》也講事,所以你看起來像看小說一樣,好像沒有什麼東西。但是這一種經最難講,事裡有道理,你不能把道理講明白、講清楚,這些事情誰相信?反而這一種經典難講。另外一種講理的,像《金剛經》講理、《心經》講理,講理的我們反而好懂,很佩服。可是理裡面有事,如果不把事實說出來,這些道理的理都落空,都變成空理。這是我們研究、講解佛法的經論,不能不知道的。講事的地方,你要懂得理;講理的地方,你要曉得這個理如何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
  《地藏經》一開端,還沒有講到經文的時候,他先有放光現瑞,放「大光明雲」,這個就是表示全經教義的一種方法。光明是智慧,大光明就是究竟圓滿的智慧,「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智慧。這個智慧在哪裡?在我們自己心性之中。在一切經典裡面,佛常常用一個「雲」作比喻,比喻這一個事實真相。雲,你說它有,還是沒有?如果說沒有,我們看到天空雲彩一片一片,清清楚楚的,看得很清楚、很明了,它有!現在我們坐上飛機,飛到那上面有沒有?沒有了。所以,佛用「雲」這個字代表這一樁事情,不能說它有,也不能說它沒有,非有非無,這才是事實真相。你說它一定有,錯了,你看錯了。你說它一定沒有,你也看錯了。都叫迷!
  我們今天把宇宙人生的一切事相,看作真有,這叫坐實,我們看錯了。所有一切法,包括我們的身體,都是非有非無,這是真相。所以不可以說它這個是有,也不能說沒有。你說沒有,這個形相明明存在。你說它有,它當體皆空,了不可得。這一句話很不好懂。現代西方科學家懂,他們在現在非常進步的物理學裡發現,所有的物質,就像佛法裡面講的是因緣湊合的一個現象。緣湊合了,這個形相存在了。緣離開了,這個形相沒有了。科學家明白這個道理。如果我們懂得這個道理,就曉得佛給我們講「非有非無」這個說法,我們就能夠體會、就能夠懂得。
  譬如這個毛巾,我們看到這個有,一面是有。佛給我們講它非有非無,你不能說它有,為什麼?它是緣湊合的。我們抓住這個線頭,一拉開的時候,拉遠了,它是一條線,線組合在這裡成一個毛巾。所以你把它拆開成一條線,巾的相沒有了。其實不拆的時候,你要把它看作一條線,哪來的毛巾?一切法皆是如此。
  現在物理學分得很細,把一切物質分為分子、分為原子、分為電子、分為粒子,他從那裡去看,一切法非有。可是從整個大的形相上看,一切法非無。佛為了要把這個相說清楚、說明白,用「雲」來作比喻,代表一切萬法非有非無,才是事實真相。
  因此佛教給我們生活的態度,在《金剛經》上講了一個大原則、總原則叫「無住生心」。「無住」是什麼?你不要認真、不要執著,都是假的。你認真執著,你錯了!所以教你「無住」,你這個心多自在!「無住」,簡單的講,我們心要清淨,沒有憂慮、沒有牽掛、沒有妄想、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你說多快樂!你的心多清淨。這是「無住」的意思。
  「生心」,你一定要生一個心,幫助一切眾生。我們生活在世間,不要為自己,為自己的圈子太小了,那就是妄想、分別、執著。我活在世間為誰?為一切眾生。你說為我的家庭、為我的宗族、為我的鄉裡、為我的國家,那個范圍都太小了。你一個國家好,鄰近的國家不好,你也過不了好日子。我的國家好,希望每一個國家都好,天下才能太平,大家才能夠幸福。所以心量要大,眼光要遠,佛教我們生這個心。
  「生心」是從現相上說,相有好丑、有善惡,在佛法裡面講有十法界,十法界是相。往上面去有佛、有菩薩、有緣覺、有聲聞,下面則有六道。六道的相從哪裡來的?你的心裡面變現出來的。誰是六道十法界的主人?自己是的,不是外面的,這是佛在大乘經常常說:「一切法從心想生。」由此可知,我們這個心想關系太大。
  佛在《華嚴經》上講宇宙人生「唯心所現,唯識所變」。相決定是有,相決定不會消滅,這個要知道。相不會消滅的,但是相會變。不會滅是真的,但它是會變。為什麼會變?因為你有念頭就會變,想什麼變什麼,你想佛就變佛,想菩薩就變菩薩。
  今天世界變成這種動亂,原因在哪裡?因為大家想的是貪瞋癡,都想貪、都想瞋恨、都想愚癡,這個世界就動亂了,不堪設想了。一切法從心想生,「生心」就非常非常重要了。所以佛教我們不要生輪回心、不要去生六道心。生什麼心最好?生成佛的心。
  所以一切諸佛都勸我們念阿彌陀佛,念阿彌陀佛好,念阿彌陀佛將來就成阿彌陀佛。成別的佛不好嗎?別的佛比不上阿彌陀佛。佛都是平等的,佛佛道同,佛佛平等,為什麼阿彌陀佛比較特殊?我們在《無量壽經》上讀到,釋迦牟尼佛為我們介紹,「十方一切諸佛如來,阿彌陀第一」,經上稱贊他是「光中極尊,佛中之王」。阿彌陀佛是佛中之王!所以釋迦牟尼佛教我們去作阿彌陀佛,不作別的佛。作別的佛,不是佛中之王,將來要是見到釋迦牟尼佛,知道有阿彌陀佛,你會怨他,「釋迦牟尼佛,你為什麼不教我念阿彌陀佛?你教我念別的佛,你不夠意思,你對不起我」,確實是如此。所以釋迦牟尼佛自己也念阿彌陀佛,沒有一尊佛不念阿彌陀佛,這是我們在《無量壽經》、在《阿彌陀經》裡面看到的。《阿彌陀經》六方佛那一段就是的,沒有一尊佛不念阿彌陀佛的,阿彌陀佛是佛當中的究竟、是佛當中的大圓滿,你看這個多有意思。
  我知道一切法裡第一殊勝的,我不告訴你,告訴你第二第三的,我對不起你。雖然現在你不曉得,總有一天你會明了的,總有一天會見面的,那個見面就難為情了。我今天把第一法門告訴你,你不接受,到後來你走了很多冤枉路,再碰到我,你也沒有話說。「唉!當初沒有聽你的,走了這麼多冤枉路,我很慚愧」。不是我對不起你,是你自己猶豫懷疑,不能接受,把路走錯了。
  佛菩薩對於一切眾生大慈大悲。「慈悲」兩個字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關懷、愛護。諸佛菩薩對於一切眾生的關懷、愛護超過父母,超過親人。他給我們的東西一定是最好的;最好的不能接受,再給你第二等的,再給你第三等的。諸佛菩薩接引眾生、教化眾生,他的態度、方式必然如此。
  心性的智慧德能無量無邊,《地藏經》上只用了十句話來表示,也就是把無量無邊的智慧德能歸納為十大類,便於教學。每一類裡面實在講都是無量無邊,像你們現在所讀的《無量壽經》,經題一開端,「佛說大乘無量壽」,那個「壽」是無量裡面的一種,作為代表。你不要看到無量壽,以為只有壽命無量,其他都沒有了,不是的,樣樣都無量。樣樣無量說不清楚,用一個壽命來作代表很有意義,在所有一切無量裡面,壽命是第一。譬如,你有無量的智慧、無量的技術、無量的能力、無量的財富、無量的房地產,你沒有壽命,你短命,你所有一切無量都落空了,所以一切無量裡要以壽命為第一。你有無量壽,所有一切無量你都享受到了,你都得受用。所以壽命在一切無量裡面叫第一,排順序排在第一。經上用無量壽來作代表,絕對不是這一種,沒有一樣不是無量的。這個就是十大類,樣樣都是無量。
  第一個是大圓滿總說,後面九種是別說。在第一句是「大圓滿」,大圓滿就是絲毫欠缺都沒有。就像禅宗,唐朝時候六祖惠能大師開悟的時候,向他的老師提出報告,說明他的心得。他只講了五句話,其中有一句說:「何期自性,本來具足。」沒想到我們自己真心本性裡一切具足,一樣都不欠缺!這句話就是這個意思,就是大圓滿的意思。另外九條是別說,都是屬於綱領。
  其次是慈悲。這個十句都叫光明雲,「大圓滿光明雲」、「大慈悲光明雲」、「大智慧光明雲」。由此可知,慈悲是本性裡本來具足的,這個不是學來的,是天生的。中國古代孟子說:「恻隱之心,人皆有之。」看到一個小孩遇到危險地方,不管你認識不認識,一定會伸手把他拉過來。為什麼?恻隱之心是天性,本性裡本來具足的。
  我們今天對於一切眾生,這種慈悲心為什麼沒有了?因為起了個妄想,裡面產生了利害得失。一個念頭起來,於自己有沒有利?有利才干,沒有利就不干。他起了這種妄想、分別、執著,把天性失掉了。佛法教我們斷除一切妄想、分別、執著,恢復自性。我們本來對於一切眾生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平等的愛護,一樣的關懷。諸位冷靜想一想,你說這種人生多美!我們理想當中,常常想「真、善、美」。佛法教給我們確實是「真善美」,「真善美」是我們的性德,我們本來具足的;現在這三個都失掉了。
  「大智慧光明雲」,我們本來具足圓滿的智慧,宇宙人生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無所不知,無所不能。今天我們的智跟能都失掉了。這個失,剛才講是迷失,不是真的失掉了;真的失掉,那就不是自性本具的。迷失了,雖有,你不會用,不起作用了。所以破迷開悟之後,作用就現前,就起作用。
  「大般若光明雲」,智慧跟般若,有時候是一個意思,般若就是智慧,智慧就是般若。如果智慧跟般若兩個都提出來,那就不是一個意思。般若講的是根本智,智慧講的是後得智。根本智跟後得智這是佛學的名詞,用現在的話說,一個是智慧之體(本體),一個是智慧的作用。智慧的本體我們叫它作般若,智慧的作用我們叫它作智慧。所以智慧跟般若兩個名詞合起來說,就是有體有用的意思。般若之體是什麼?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像一棵樹一樣,沒有根本,哪來的枝葉花果!般若是智慧的本體,就是智慧的根本;而智慧的作用,就是枝葉花果。
  現代人極端的聰明,昨天跟諸位說了,佛不能不承認他覺,覺就是有智慧,但是佛不承認他作正覺。為什麼?正覺,他是真有智慧,真實的智慧。不是正覺,雖然聰明絕頂,在佛門裡面講,他沒有智慧,他沒有智慧的根本,當然他也就沒有智慧的枝葉花果,這是一定道理!他所表現的,我們佛法裡面講「世智辯聰」。他是世間的聰明智慧,不是我們佛法裡面講的,本性裡面的真實智慧,他不是的,他沒有見性,差別在這個地方。
  智慧的根本,《般若經》裡面說得好,如果諸位要了解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你就知道佛法的中心在哪裡。中國古大德把釋迦牟尼佛這一生所講的分為五個階段。第一個階段,佛講《華嚴經》。《華嚴經》是佛在定中講的,釋迦牟尼佛最初成佛的時候,在菩提樹下打坐入定,定中說的。我們一般人看不見,一般人只看到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打坐,誰知道他在那裡講經。所以現在泰國的小乘、斯裡蘭卡的小乘,不承認大乘佛法,所謂「大乘非佛說」。他們沒有聽說釋迦牟尼佛講過大乘佛法,特別是《華嚴經》根本就不能接受。
  佛講他是在最初二七日中所說的,二七是十四天。參加這個法會的不是普通人,都是法身大士,他才有能力進入釋迦牟尼佛定中的境界去聽經,別人沒法子!你說那個人作夢,我們有沒有能力進入他的夢中境界去?你沒有這個本事,你就參加不了他的法會。所以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參與華嚴法會。這是佛說的第一部大經,裡面內容所講的是佛所親證的真實圓滿的境界,也就是我們講宇宙人生真相,圓圓滿滿的全部說出來了,這是《華嚴經》。
  《華嚴經》說完,釋迦牟尼佛清楚世間人不能參與,沒有一個人能夠理解;不但不能理解,看都看不到,聽也聽不到。這才從定中起來,到鹿野苑去度五比丘,講《阿含》。《阿含》是小乘經,從基本的東西講起,就像現在辦學校,先辦小學。但是他的目的是希望大家都能夠明了《華嚴》的境界,究竟圓滿的境界,真實美妙的人生,他教我們了解這個。可是我們不能接受,不懂!你慢慢培養,辦小學,《阿含》十二年。然後再辦《方等》,《方等》就好比是中學,《方等》八年。《方等》以後,就再往上提升,《般若》,好比是大學,這個時間最長,二十二年。最後《法華》是八年,總共四十九年。四十九年諸位想一想,《般若經》講了二十二年,差不多是一生當中一半的時間講般若,這就明了般若是佛法的中心。
  般若是智慧,在《般若經》裡面,這二十二年我們把它總結起來、總歸納起來,般若講的是什麼?「般若無知,無所不知」。無知就是根本智,就是我們剛才講的「大般若光明雲」,無知!無知起作用就無所不知,無所不知就是「大智慧光明雲」。不起作用的時候,心就像一面鏡子一樣,干干淨淨一塵不染。心要像鏡子一樣,心要像水一樣。
  你看我們供佛,供佛的供具很多,最重要的是水。我們家裡有個佛堂,在現代有些人住公寓房子,不太方便燒香,房子很低,屋裡面污染,別人聞到也很難過,可以不燒香,也可以不點燈,也可以不供花,但是最低限度要供一杯水。
  供水是什麼意思?「大般若光明雲」,表這個意思。我們的心要像水一樣干淨。供一杯清水,要像水一樣的平等,不起波浪。這就是根本智,它表根本智的。水不是佛菩薩喝的。你說我供一杯淨水敬佛菩薩,那就錯了,不是的;是給我們自己看的。我們看到這一杯水,就要想到我的心要像水一樣干淨、要像水一樣平等,它代表這個意思。這是佛教給我們的,用這個方法時時刻刻提醒自己,這是他教學的藝術。不必用言語,不必用文字,讓你看到這個能夠會心,體會在心。關於這些供具所表的意思,到後面我們還會再給大家報告。
  所以求智慧到哪裡求?先求無知。中國古時候跟佛法的教學,許許多多地方真的是不謀而合,足見中國古聖先賢真的有高度的智慧。孔子、孟子跟釋迦牟尼佛沒有見過面,他們教學的理論方法許多地方是相同的,這是古人所謂「英雄所見,大略相同」。雖然沒見過面,看法、想法、作法非常接近。古代的教育,都是先教根本智,根本智叫無知。不像現在的學校,現在這個教育,可以出人才,不能出聖賢。古時候的教育,能出人才,能出聖賢。這是在教育上、思想上、教育方式上不一樣。
  諸位要是讀《禮記》,你看中國古時候的小學,兒童七歲上學。上學就跟老師,不跟父母了。在那個時代,大概每一個月的初一、十五放假,回家可以去看看父母。現在我們用西洋的歷法,星期天放假。中國古時候的放假,大概就是初一、十五放假,過年放假,可以回家去看看父母,平時學生要跟老師。老師教什麼?教生活教育。教學生灑掃應對,教這些教育。教他做事,教他怎樣奉侍父母,怎麼樣跟兄弟姊妹相處,所以它是屬於生活的教育。從小就培養他,他懂孝悌。
  在學術上面,教他什麼?就是教他無知,教他讀書。讀書是只教他讀誦,不講解意思。像《四書》、《五經》這一類的書,老師教你念,每一天教你念一段。教你背,背熟了,還要背一百遍、背二百遍。為什麼背的遍數這麼多?你一生都不會忘記,這是第一個意思。這裡面還有一個最重要的意思,小孩沒事叫他做,他也會胡思亂想,胡思亂想是麻煩、是病,不是好事情,智慧沒有了。所以老師用這種方法,叫你背書,背書就不打妄想了。用這個方法把他的妄想、分別、執著打掉,讓他心得到清淨,這個方法就是修根本智,般若無知。
  用這種方法來培養他,從七歲大概到十二歲,這是古時候的教育。所有要讀的書,他統統都背過。什麼意思,不懂!他沒有妄想。古時候的教育,小學到大學,當中沒有中學。十三歲就可以讀太學了,從前叫太學,沒有中學、大學的名詞。太學就好像我們現在的大學。到那個學校念書,就是求智慧,求後得智,是無所不知。你看前面這一段教育是教你無知,後面那個教育,無所不知!上太學,太學裡面的老師講解,你從前所念過的那些書,現在由老師給你講解,同學們在一起互相研究討論,做這工作。所以古人讀書樂,快樂!到太學念書的時候,不要拿書本。不像現在念書,書包裡背了一大堆,看到好可憐,好沈重的負擔。
  古時候讀太學不要書本,學生從小個個都背過的,講起哪一部書,第幾頁、第幾行、第幾個字,每一個人都知道、都清楚,他還要書本干什麼!所以你說那種研究討論多快樂,引經據典,隨便提到哪裡,大家都背得很熟,都知道。不需要查參考資料,找半天還找不到!那個時候的教育有它的特色。
  說到一部書,第幾頁、第幾行、第幾個字,你就不能不佩服我們中國人有科學的頭腦。無論是抄寫、無論是刻版來印書,中國的書籍沒有標點符號,每一頁十行,每一行二十個字,它是標准的。無論哪一家,你抄書也好,你印書也好,都是一面十行,一行二十個字。所以,第幾頁、第幾行,你都知道。不管你是哪一家本子,全國統一都一樣。不像現在印的書,一行多少字,一頁多少行,沒有一定的。你要不找哪一個版本,哪一年出版的,什麼地方出版的,你就查不到。從前是統一的。所以中國古書、線裝書,行路是統一的,只要是線裝書,不管哪一家刻的都一樣,這是科學的頭腦。
  所以太學裡面老師教書,不一定是在教室裡,多半是游山玩水。一個老師,大概十幾個學生,學生伺候老師,「有事弟子服其勞」,准備些酒菜,有小車,推著老師游山玩水,走到哪裡講到哪裡,去旅行;玩了三個月、四個月回來,這個課程上完了。讀萬卷書,行萬裡路!它那個旅游不一定是玩,裡面有觀光考察。講到哪些地方,實地帶你去看,真的是長學問、長智慧!我們在古書裡頭,看到古代的教育方式非常羨慕,確確實實這是現代教育不能跟它相比的,它真的是美,真快樂!成就你的無所不知。
  所以在太學裡面讀了幾年,參加國家的考試,那個時候高等考試,最高的是國家的考試,考取了叫進士,進士是學位,這是國家的高考,及格的時候,這個學位稱進士。
  在一般人差不多拿到舉人的學位,舉人是次一等,第二等,是省考的。省,像現在省教育廳主持的考試,考取的時候稱為舉人。國家主辦的考試,考取了稱為進士。那個時候叫功名,我們現在叫及格。考試及格了,政府就可以分發你到地方政府去做縣市長,所以我們在古籍裡面所看到的,有很多不滿二十歲,他考取了,他也當個縣市長,也辦得有聲有色。
  現在未滿二十歲是小孩。那個時候他就能作父母官,不但管行政,還管司法。在一個地方上,他是最高的法官,審判案子。人家有根本智與後得智,不要看他年輕,他確實有智慧、有能力。這是中國古時候的教育。
  佛法教育也是如此。無論在家出家學佛,五年學戒,現在沒有了。五年學戒,不是學戒律,五年跟一個老師,專門接受一個老師的教導叫五年學戒。你五年跟一個老師,你走的是一個路、一個方向,你容易成就。佛法的成就,昨天跟諸位說了,清淨心。
  跟一個老師心容易清淨,兩個老師兩個說法,聽了之後你會懷疑,到底哪個講得對。三個老師三個講法,你的老師愈多就愈糟糕,就愈麻煩了。所以中國古時候的求學跟一個老師,決定不能同時跟兩個老師,你走的是一個路子,老師對於學生要負絕對的責任,學生學不成功是老師教學的失敗,這是決定不可以的,所以老師對於學生要負完全責任。可是學生對老師一定要依教奉行,密切的配合才能成就。學生不聽話,再好的老師,沒有法子教。所以學生一定要聽話,老師要負他一生成敗的責任。
  不像現在的老師,現在的老師對學生不負責任的。實在講是負不了責任,你認真教的時候,學生要打老師,這還得了!你要懲罰學生,家長去按鈴告狀,這麻煩大了。所以現在作老師很苦,不能教學生。我也當了不少年的老師,深深了解這個環境,沒有法子教導。如果我們把古今過去這些教學稍稍明了,我們對於佛法這種方式,自然就感到佩服了。
  智慧的後面是「大三昧光明雲」,三昧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叫正受,受是享受,正常的享受。正常的享受是真正的快樂、自在、幸福、美滿;不正常的享受,裡面有苦、有樂、有憂、有喜。「苦樂憂喜」不正常,所以那裡面有煩惱;正常享受裡只有樂,沒有苦,沒有煩惱。這是佛學的名詞叫三昧,「大三昧光明雲」。由此可知,佛法裡教我們什麼?教我們在生活當中得到正常的享受。
  「大吉祥光明雲」,所謂吉祥,就是所做的一切事合情合理合法,這叫作吉祥。一絲毫沒有違背,不違背情理法,面面俱到,面面圓滿。這是心地裡本來具足的。
  「大福德光明雲」,我們中國人常講「五福」,五福裡面第一個是有財富,我們的物質生活不缺乏,有財富。第二個是富貴,在社會上有地位,貴是有地位,得到社會大眾的尊敬。乃至於到最後是壽考,壽是長壽,考是好死,死的時候走得很好,走的時候沒有痛苦,心地很清楚、很明了,不迷惑、不顛倒,知道自己到哪裡去,知道自己什麼時候走,這個好!在五福裡面來講,這一個福是最大的福報。因為你走得很好,你的來生比這一生更好。你們想想看,哪一個聰明的人,頭腦清醒的人,願意去作餓鬼、去作畜生、去下地獄。沒有一個人肯干!凡是到三惡道去的時候,都是迷惑顛倒去的,走的時候糊裡糊塗,人事不省,那是最可怕的。
  一個人死的時候,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縱然不學佛,他不墮三惡道,這是佛在經上給我們講得很清楚。人要能走得好,要積德、要行善,這是真實的果報。念佛往生西方淨土,見阿彌陀佛,是善中之善。
  最近兩年當中,我們在新加坡、馬來西亞,見到往生至少有七個人往生有瑞相,這些助念的人都看到了,走得非常吉祥,這是真正有福。預知時至,自己曉得什麼時候走,告訴大家佛來接引了,這個事情是真的,絕對不是假的。人在世間很短促,這個一定要覺悟。我們在世間,你說能住多少年,那你叫打妄想。「黃泉路上無老少」,你知道你能再過多少天?聰明人、警覺性高的人,心裡都有准備,這個世間我們是住旅館而已,不是家鄉,只住幾天而已。
  看到一個身體很健康的人,忽然走了。我聽說上海玉佛寺的住持真禅法師,前兩年到過你們這個地方,真禅身體很好,明陽法師身體倒不好,病兮兮的,我感覺他恐怕沒有多久了。沒想到真禅過世了,而明陽還好好的,想不到!人命無常,不要看到身體很健康,說不定兩天就走了,不能不提高警覺,認真的念佛,求生淨土。
  求生淨土,你得的是無量壽。跟諸位說,生淨土的人他沒有死,他走的時候,看到阿彌陀佛來接引,告訴大家:「佛來接我了,我跟佛去了。」他哪裡是死了?活著走的,臭皮囊不要了、丟下了。所以這個法門叫當生成就的法門,不是死了再去的;死了就沒法子了,活著去的。福報大的,就是身體很好的、功夫不錯的,很清楚的告訴你:「佛來接引我,我跟佛去了。」交代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福報差一點,業障重一點的人,臨終的時候,看到佛來接引他,他嘴巴想要跟你講話,已經沒有聲音了。你看他嘴唇在動,我們以為他跟著我們念佛,其實不是,他是告訴我們佛來接引了,想跟我們講,沒有聲音了。那也是真的走了,真正往生了。
  所以往生是活著去的,往生是不死!我常常講大乘佛法不老、不病、不死,這是真的,一點都不假。你只要懂得道理理論、懂得方法,這是我們決定求得到的。你違背了理論、違背了這個方法,那你就錯了。這個方法自古以來,菩薩大德們都說「希有難逢」!我們今天能夠遇到,非常幸運,確實希有難逢。遇到了之後要珍惜,要認真努力,決定不能錯過。這是講大福德,念佛是大福德。
  「大功德光明雲」,功德跟福德不一樣。功是功夫,德是成就。譬如,持戒有功,得定了,定是德。戒是功,定是德。修定有功,開智慧了,智慧是德。如果持戒不能得定,那個戒不算功;戒沒有功,戒算福,那就是福德了。功德裡面一定有福,福德裡未必有功,這是我們學佛同修不可以不知道的。
  佛門常常勸你們要修功德,什麼是功德?到外面去捐幾個錢,以為就是功德了。錯了!那哪裡是功,有什麼功?那個沒有功,那是福。你在寺院庵堂做一點慈善事業,那是福報、福德,那是修福,不是功;功是功夫。
  我們念佛要念到自己心地清淨,要把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煩惱統統都念掉了,這個念佛有功。為什麼?我們煩惱輕,智慧長,這是德!你才有德。念佛念得再多,一天到晚還是胡思亂想,還是煩惱重重,那個念佛功都沒有。功沒有,算什麼?福,他修了福。所以功德跟福德要辨別清楚。功德一定是講求清淨心、平等心,這是功德。功德是向內求的,不是向外的。
  一般人觀念當中的布施、供養是福德,不是功德。大乘了義經典裡面所講的布施供養是功德,裡面也包含著福德。但是這一些如果要不細講,你不懂。譬如,《金剛經》上講布施,那個布施不是叫你拿一點錢財到寺院裡面去布施,不是這個意思。那個布施是講你全部的生活。換句話說,諸佛菩薩他的整個生活,就是為一切眾生做一個最好的榜樣、最好的模范,那就是布施。他做出一個好樣子來給你看,教你跟他學習,你看那個布施的范圍多廣多大,那是功德。
  《金剛經》的發起,跟一般經不一樣,也跟《地藏經》不一樣。《地藏經》一發起,前面十種大光明雲。《金剛經》的發起,是釋迦牟尼佛到捨衛大城去托缽,著衣持缽,就是穿衣吃飯。穿衣吃飯給我們做個樣子,做一個什麼樣子?覺而不迷。我們穿衣吃飯,迷而不覺。我們穿衣吃飯,苦!佛菩薩穿衣吃飯,樂!他在穿衣吃飯裡覺悟,他不迷!他表現這個樣子給我們看。
  我們讀《金剛經》的人很多,有沒有看出來?沒看出來。為什麼沒看出來?心太粗了,粗心大意,沒看出來!須菩提尊者看出來了,贊歎說:「希有,世尊。」贊歎太希有了,把這樣深、這樣圓滿的教化,表現在穿衣吃飯上,實在是希有!什麼叫覺?保持心地清淨是覺,保持圓滿的智慧這是覺。我們穿衣吃飯,迷惑!吃飯要講求色香味,這就迷了,起心動念起了煩惱。穿衣服要挑款式、要挑料子,這就是迷惑顛倒,就起了煩惱。生活上起了喜、怒、哀、樂、愛、惡、欲,動七情五欲,生煩惱!
  而佛菩薩穿衣吃飯生活,心地永遠清淨,一個妄念也不生,這就高明了。所以他們過日子隨緣,樣樣都好,樣樣都自在。我們要固執、要執著,樣樣都不自在。今天帶個金剛鑽很漂亮,明天說不行,這個鑽太小了,還要搞個大的,不自在!你說你的日子過得多苦!死了以後還要搞輪回,更苦!這就是不懂得生活。
  佛菩薩表現給我們看,你看他怎麼工作的?他怎樣處事待人接物?他教給我們全部都是生活教育,字字句句與我們日常生活有密切關系,沒有一個字跟我們生活是脫節的。佛法怎麼能不學?不能不學。所以這叫功德,這叫布施。《金剛經》裡叫布施是這個意思,佛菩薩給我們作模范、作樣子、作典型。我們作佛的學生,我們應當作沒有學佛人的樣子,我們要做給他看,我們要做他的好樣子,這才是佛弟子。
  我們怎麼跟佛學?佛在經上教給我們這些教訓,我們要細細去讀。首先要理解它,充分的了解,然後我們要在生活上做到,生活上做到了,真得自在了,真正得幸福,真正快樂無比!剛才說過了,人生很短,何必跟自己過不去,何必自己過得那麼辛苦,不快快樂樂的過一生?苦樂都在你自己一心,不是別人給你的,不是環境給你的,環境影響不了你。你自己應該在環境當中做得了主宰,當得了家!大經上常講:「若能轉境,則同如來。」
  凡夫可憐,被環境所轉,受環境的影響,這個很苦,這是迷惑顛倒。覺悟的人,環境不能影響他,自己可以影響環境。自己影響環境,換句話說,就是自己造命運,自己主宰命運;不是命運主宰我,我主宰命運。這一些全都是事實,都是我們自己能夠做得到的,都在佛法經論之中。經典真的是要細講,要仔細的聽,要認真的學習,不能講錯了。但是現在講錯的人很多,那真叫胡造謠言,迷惑眾生,欺騙大眾。現在這種事情很多,我們要有慧眼能夠辨別。
  後面是「大歸依光明雲」、「大贊歎光明雲」,這個講到末後統統都是性德。歸是回頭,我們從一切錯誤的地方回過頭來,我們要找個依靠,先依靠諸佛菩薩,然後依靠自性。所以依靠諸佛菩薩是暫時的,時間不長。因為我們現在自性還不曉得,先依靠老師,不認識路,我依靠一個認識路的人跟他走。我認識路了,我不靠他了,我就自己走了,我還可以帶別人。沒有認識路的時候,跟一個認識路的人。諸佛菩薩是過來人,認識路,先跟他、依他。到自己真正理解、體會、得到受用了,你自自然然贊歎,贊歎就是宣揚,把大乘佛法的好處、功德、利益廣泛的介紹給一切大眾,這叫「大贊歎光明雲」。像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講經說法,就是贊歎一切眾生自性圓滿的功德。今天的時間到了,我們只講到此地,明天我們續講。


 

 

 

 

 

 

 

 

 

 

 

 

(第三集)  

1996/1/8 澳洲布裡斯本 檔名:17-13-03

  諸位同修:大家好!昨天跟諸位介紹到佛法的入門,在中國是以四大菩薩作為代表。這四位菩薩在中國佛教有很高的地位,九華山的地藏菩薩、普陀山的觀世音菩薩、五台山的文殊菩薩、峨嵋山的普賢菩薩,以這四位作代表。
  前面跟大家說過,佛法有次第、有圓融。次第裡面含著圓融,圓融裡面也包含次第,所以它的的確確是非常圓滿的教學。無論是在內容上、在方式上都顯示非常的圓滿。
  《地藏菩薩本願經》一開端以十種光明雲顯示出一部經的大意。如果問《地藏經》裡面講的是什麼?你就可以把這十樁事情說一說,《地藏經》裡全部都包括了。它裡面說的是大圓滿,所說的是慈悲、智慧、三昧、吉祥、福德、功德、歸依、贊歎,《地藏經》裡講的就是這些東西。實在說,不僅是它代表了全部的《地藏經》、地藏法門。如果把它引伸展開來說,又何嘗不是全部的佛法!
  由此可知,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為我們講經三百余會,說法四十九年,總結起來就是大圓滿,也離不開《地藏經》上十句表法的意思。
  這個十種都是我們自性裡面本來具足的,不是外面來的,我們講真心本性裡面本來具足的。可是現在這一些智慧德能都不能現前了,我們現在真的是在迷惑顛倒,這個能力失掉了。怎麼樣失掉的?佛告訴我們,是我們把自己的本性迷了,迷了之後,智慧德能不起作用,所以這種失叫迷失,並不是真的失掉了。佛法整個的教學常常說「破迷開悟」,我們不再迷了,都覺悟了,自性裡面的智慧德能又恢復作用了。
  由此可知,佛法的教學,最後的成果不是佛給我們的,是我們自己本能恢復而已。正是佛在《楞嚴》上所講:「圓滿菩提,歸無所得。」當你圓滿成佛了,成佛你得到些什麼?什麼也沒得到。你所得到的,全是你自家本有的。你自己本性裡本來具足的德能之外,那是一樣也沒有得到,恢復自己智慧德能而已。
  因此,佛雖然苦口婆心教導我們,佛不居功。佛不說:「這是我的功勞!」佛沒有這個念頭,是你自己成就的。現在我們迷了,要用什麼方法來覺悟?這是一個大問題了。這一個方法就是教育,就是教學。這個看法,跟我們中國古聖先賢的看法完全相同,要把教育辦好!現在這個社會許多國家的領導人不懂得這個道理,現在一個目標是我們要工商業發達,把這個擺在第一個,教育疏忽掉了。
  諸位讀《禮記》、讀《學記》,《學記》可以說是中國古代的教育哲學,這裡面給我們說得很清楚,叫「建國君民,教學為先」。這一句話要用現代話來講,你要建立一個政權,要統治一個國家的老百姓,什麼最重要?教育最重要。
  同樣的道理,佛教我們恢復自性,恢復本能,要用什麼方法恢復?教學。因此佛法是師道,佛法是教育,它不是宗教,這是諸位必須要認識清楚的。凡是宗教都是迷信的,迷怎麼能破迷?已經迷了,還要再迷,那還得了!必須要覺悟才能破迷。所以佛法提倡的是破迷開悟,這才能夠離苦得樂!這是師道。
  師道一定要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人要是不孝順父母,他怎麼會尊敬師長?不能夠尊師重道,怎麼能開悟?怎麼能破得了迷?這一個理念,幾乎是佛門跟中國古聖先賢共同都承認的。
  今天我們師道沒有了,學生不知道尊敬老師,兒女不曉得孝順父母,破迷開悟就永遠談不上。所以地藏菩薩在我們佛門裡面,他是代表孝道的。所以《地藏經》是佛門的孝經,我們要從這裡學起。學什麼?學孝!為什麼要孝順父母?現在很多人不懂,不明白這個道理。特別是西方,西方人沒有孝道的觀念,所以西方人學佛也不會開悟,這是實實在在的。
  我們在外國住久了,遇到一些外國朋友,他們對我們紀念祖先(祭祖)都感覺得很奇怪。他說:「你們說的祖先,幾百年前,甚至於幾千年前,太遙遠了,根本都沒有見過面,你還要紀念他干什麼?」在他們想法,這很正常的,可是他不知道事實真相。佛告訴我們,中國「孝」字這個字造得很好!所以中國的文字是全世界任何國家民族裡面最好的文字,這個文字是符號,每一個符號裡面充滿了智慧。
  中國的文字制造有六個原則,我們稱作「六書」。這個「孝」字是六個原則裡面的一種,叫「會意」。你一看到這個符號,它上面是個「老」,下面是個「子」,你去體會這個意思,這個意思說明什麼?上一代跟下一代是一體。外國人說父子有代溝,有代溝孝就沒有了,老跟子就分家了,孝就沒有了。上一代跟底下這一代結合成一體,這叫孝。所以你要懂得這個意思。上一代還有上一代,過去無始;下一代還有下一代,未來無終,無始無終是一個自己,是一個自體,在我們中國文字上表現了這個含義。實在講,這個意思大乘佛法才把它解釋得清清楚楚。佛告訴我們,盡虛空遍法界是自己一體,這個道理太深太深了。
  《金剛經》上講:「諸法如義。」就是說明這個道理。《中觀論》裡面跟我們講的「八不」也是講這個道理,「不生不滅、不斷不常、不一不異、不來不去」全是講這個道理。這個道理除了佛經之外,你哪裡都看不到。
  西方這些科學家、哲學家,我們看起來很了不起。現在探討的宇宙,大講到無盡的太空,小講到了量子、粒子。在佛法裡面來說,都叫妄想、分別、執著。不錯,事實現象他發現了一部分,還有那一部分沒發現,可以說世智辯聰裡面相當難得了,不是真實智慧,沒有見到這個事實真相;他不曉得「大而無外,小而無內」是自己的一體。
  你明白這個道理,你才曉得我為什麼要盡孝。不但要孝順父母,《菩薩戒經》裡面講得很清楚,我想同學當中也有受過菩薩戒的,受過菩薩戒,你持戒了沒有?你做到了沒有?菩薩戒不簡單!要把你孝順父母的心擴大,孝順一切眾生。一切眾生皆是未來佛、皆是過去的父母,你是不是真的有這一個觀念?真的有這種想法、看法?如其不然,那你是個假菩薩,你不是真菩薩。所以必須要曉得,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自己,這個事情很難講,很不容易體會。
  佛在經典裡面常常用比喻來講,比喻裡最多的是講夢。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作夢的經驗,如果作夢夢醒了,那個境界還很清楚,自己想一想,夢從哪裡來的?夢中所有一切境界從哪裡來的?這個我們都曉得,夢是我們的意識心變現出來的。這個意識心它在哪裡?不曉得,找不到。作夢的時候就清楚了,整個的心變成夢境,是你心變現的,夢中一定有自己,有我!你們哪一次作夢,夢裡沒有我(自己)?不可能的,一定夢裡頭有我(自己),我是主宰!
  你還夢到許許多多的人,認識的人、不認識的人,喜歡的人、不喜歡的人,那些人從哪裡來?全是你自己心裡變現的。除了一切人之外,還有一些動物、植物,山河大地、虛空,全是你的心變現出來的。我們佛門術語講:「全妄即真,全真即妄。」「真」是能變夢境的心,那是真的,所變夢中的境界是虛妄的。當你在作夢的時候,你那個心就化成那個境界,整個境界就是你的心,整個心就變成那個境界,所以「真妄不二」!這個比喻我們比較上容易體會,容易懂得。
  佛告訴我們,我們眼前的大宇宙,盡虛空遍法界,十方世界無量無邊的諸佛,無量無邊的眾生,這是我們自己心裡面變現出來的。《華嚴經》上講:「唯心所現。」境界是心現的。現在為什麼會有這麼多不同的樣子?為什麼會有佛菩薩,會有天堂地獄?會有這麼多差別?「唯識所變」,這麼大的變化、差別是識變的。識是什麼?我們今天講心理作用。心現境界,但是心的作用會把這個境界轉變,所以就變得非常非常的復雜。外面境界復雜,說明了我們能夠分別的心復雜。《華嚴經》上講了「妄想、分別、執著」三樁事,每一樣裡面那個復雜程度,無量無邊!這才顯示出十法界是這麼來的,所以盡虛空遍法界就是一體。
  虛空法界是一體,在我們中國就是這個「孝」字來代表這個意思。佛菩薩證得了,證得就是搞清楚了、搞明白了,肯定了、承認了,一點都不錯!所以佛菩薩愛護一切眾生,沒有條件,無緣大慈。緣就是條件。父母愛子女是有條件的,「他是我的兒女」,他有條件的。不是我的兒女,他就不愛護了。佛菩薩對一切眾生的愛護關懷,沒有條件的,為什麼沒有條件?同體。所以叫「同體大悲,無緣大慈。」
  什麼是同體?我的左手被蚊子叮到了,右手去趕趕左手上的蚊子,會不會問問右手:「我為什麼要幫助左手?」有沒有這個意思要問右手?沒有。為什麼不問右手就幫忙了?同體!他是一體,不是二體,這叫覺悟,這叫不迷。還有「我、人、眾生」差別的相,你是迷而不覺。事實真相沒了解,了解之後,知道盡虛空遍法界是跟自己一體,你真的覺悟了。
  所以要把一切迷惑顛倒眾生喚醒,教他覺悟,沒有第二個方法,只有好好的去教導、耐心的去教導,這就叫佛教育,是師道。從哪裡教起?從孝親教起。慢慢教你覺悟,這個孝親是覺悟的起點。人要不孝的話,什麼樣的佛菩薩來教他都沒用,他也不能開悟,所以要從孝親做起。這個字要把它做到圓圓滿滿沒有欠缺了,那就成佛了。整個佛法的修學,無非是盡孝而已,孝做到圓滿就成佛了。
  孝父母,是以父母做一個標准,這是對我們這一生當中恩德最大的。父母生育我們,養育我們,這個恩德最大!恩重無過於父母。不但我們要養父母,這是應該的。「養父母的身體」,這是我們講物質生活要照顧;除這個之外,要「養父母的心」,不要叫父母操心。
  父母常常為兒女擔心,兒女要知道常常叫父母憂慮、操心,這個不孝!譬如,你現在在學校念書,功課不好,父母擔心!那功課不好就不孝。品性不好,父母又擔心了,又不孝!交朋友不好,父母又擔心。不尊敬老師,不聽話,父母又擔心!
  人要能盡孝,就是完人。完人是佛菩薩,沒有一絲毫欠缺,可見得孝很不容易。在家庭裡,兄弟不合,父母操心。將來結了婚,妯娌不合,父母也擔心。你在外面工作,你對工作不努力、不認真,被長官責備,父母也操心。你才曉得這個孝,那個力量有多麼多麼大!
  除這個之外,還要「養父母之志」,這個最難了。父母希望兒女不但有成功的事業,希望他有高尚的德行,不但被這一個時代的人尊敬,將來在歷史上,世世代代人提到這個人都尊敬他,父母臉上有光彩。由此可知,達到究竟,你要能真正成了佛,孝字才做圓滿。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斷,他對於孝道還有一點點欠缺,還不到圓滿。孝道講到究竟圓滿是成佛。佛家的教育,從這個地方開始,也回歸到這個地方圓滿。
  所以我們學佛從哪裡學起?從地藏學起。一般的習慣,如果是一個新的道場建立了,我第一部經一定講《地藏菩薩本願經》,這有地了。講這一部經才叫這個道場開光,這是真正的開光。開光一點不迷信,到後面我還會給大家說明開光的意思,現在完全是形式,沒有實質的內容。這是為道場奠基,這個意思非常要緊。
  然後把孝親這一個心推廣,大乘戒經裡面講孝敬一切眾生,這就變成了大慈大悲。什麼人代表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代表。所以地藏菩薩的孝道往上提升一級,就是觀世音菩薩。拜觀世音菩薩的人很多,求觀音菩薩保佑,把觀音菩薩當作神明看待。觀音菩薩委屈的不得了,你把他糟蹋掉了,你這麼瞧不起他,他還會保佑你嗎?沒這個道理的。我們供養觀世音菩薩,用意在哪裡?看到這一尊像,想到我對一切人要大慈大悲。
  觀世音菩薩在哪裡?我自己就是觀世音菩薩。這個模型放在這邊,照這個模型塑造自己,這是佛法,這是教學。這一尊像、或者這一個名號放在那裡,是時時刻刻提醒你,你對於一切眾生要大慈大悲,無條件的關懷愛護,無條件的幫助利益一切眾生,這是觀音菩薩。觀音菩薩的經典裡教給我們是這些東西。
  第三位菩薩是文殊師利菩薩,代表的是智慧。也就是我們自己修學,我們跟一切大眾相處,我們盡孝、我們修慈一定要依據理智,不可以感情用事。文殊菩薩代表理性,他是智慧的、是理論的,而不是感情的。感情裡面就麻煩,有迷!理性是覺!
  最後達到究竟圓滿,就是孝、慈、理智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應用在我們工作上,應用在我們處事待人接物上,那叫作普賢菩薩。普是普遍,平等普遍。我好,希望一切眾生個個都好,沒有一個不好,這個叫普賢。普賢菩薩圓滿了,那就是成佛了。
  普賢菩薩是《華嚴經》上所說的,而我們現在采取的《無量壽經》,古人講《無量壽經》就是中本《華嚴》。《華嚴經》的分量很大,無論在理論上、在事實上,事實就是我們的生活,我們每一天的工作,每一天處事待人接物,瑣瑣碎碎都講得很詳細。佛的經典是教導我們怎樣過日子,怎樣過一個美滿的生活、幸福的生活、與宇宙人生真相完全相應的生活,這個生活才美滿!也就是說過諸佛菩薩的生活,這就是大圓滿的生活。佛法是教給我們這些的,這才是真實究竟的大乘圓滿法。所以佛法裡哪裡有迷信?
  我們首先要把佛菩薩的名號、造像表法的意思搞清楚,否則的話,學佛那的確是迷信,佛法裡面真正的好處,你決定得不到。這個入門、門徑、修行的次第,就是孝親、尊師、慈悲、理智、平等,是同時修的。同時裡面有次第,次第裡面有同時,這是《華嚴經》上所說:「行布不礙圓融,圓融不礙行布。」行布就是有次第。
  譬如,先從孝親,再提升到大慈大悲,再培養理智,再培養一個廣大的心量,這是有次第的。雖有次第,也可以同時修學這幾個科目。像前面講的五個科目,一即是五,五即是一,任何一個裡面,它都含攝了。孝親裡面包含有慈悲、有理性、有智慧,智慧裡面含著有孝親、有慈悲,這個就是「行布不礙圓融,圓融不礙行布」的意思。
  佛法大致的意思明了以後,我們要問,具體落實在我們的生活上,我們要怎麼作法?這是佛法真實的教學,所有一切經論裡面都有。所以經典的修學,實實在在講,一部經就夠了。每一部經裡,這些意思統統具足。問題是你真的要把它看懂,你要能把它做到才管用。
  我們淨土宗的修學、目標是求生淨土,去見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把孝道做到究竟圓滿了。諸位想一想,我們要不孝順父母,你能到極樂世界去嗎?不可能的!阿彌陀佛大慈大悲,也不能把一個不孝父母的人,雖然他天天念阿彌陀佛,一天念十萬聲佛號,巴結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也不能夠徇私接引你去。沒這個道理!
  阿彌陀佛怎樣教導我們?淨土有「三經一論」,這是淨土的根本經典。淨土三經就是《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三經裡面以《無量壽經》為第一,《無量壽經》是淨宗的概要,淨宗概論,把西方極樂世界詳詳細細的介紹給我們。而《觀無量壽經》是《無量壽經》的補充教材,對於西方淨土的理論,《觀經》裡面有補充的說明,非常的重要。十六觀是講往生的方法,方法講得很詳細。你看《無量壽經》上只講「三輩往生」,《觀經》裡面講九品,就講得詳細了。因果的道理,念佛是因,往生成佛是果,這一些道理做了一個詳細的補充說明。
  《佛說阿彌陀經》是小本。小本經的內容,勸我們要相信、要發願、要求生淨土。小本經裡,釋迦牟尼佛對我們四次的勸導,真叫苦口婆心,一而再,再而三,三而四,四次的勸我們。這個機會不能錯過,錯過了太可惜了!我們淨宗的修學,就是依據這三部經。一論就叫《往生論》,是天親菩薩作的。換句話說,這一部書就是天親菩薩自己依照《無量壽經》、《觀經》修學往生的報告,以他的經驗提供給我們做為修學的參考。
  在今天淨土有五經,多出了兩種,這兩種怎麼來的?其中一種是清朝鹹豐年間,鹹豐距離我們現在不算太遠。諸位曉得清朝末年有個慈禧太後,慈禧就是鹹豐的妃子,那個時候她還不是皇後,是鹹豐的妃子。鹹豐年間有一位修淨土的魏源居士,對於佛法很通達。他將《華嚴經》最後一卷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把這一卷經合在淨土三經的後面,當時成為淨土四經。所以諸位如果在讀古人注疏裡面,有提到淨土四經,就是講這個四經。他把《普賢行願品》列到淨土經論裡面去,有沒有道理?非常有道理。
  我們讀《無量壽經》就曉得了,你看《無量壽經》第二品「德遵普賢」,經文上佛告訴我們,「鹹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普賢大士之德就是十大願王。由此可知,淨土跟華嚴的關系非常密切。華嚴可以說是講理論、講方法,而淨土說的真正就是華嚴的修行證果。因此,我們認識了西方極樂世界,極樂世界是普賢大士的法界,凡是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都是普賢菩薩。
  前面跟諸位說過,菩薩是通號,不是專指一個人。只要是修十大願王的這個人,這人就是普賢菩薩。西方極樂世界每一個人,上面從阿彌陀佛,下面是一切眾生,都修普賢十大願王,所以那是普賢的世界,統統是普賢菩薩。好像一個學校一樣,一年級、二年級到五十一年級,菩薩五十一個位次,大大小小的全是普賢菩薩。太難得了!
  佛在華嚴上告訴我們,菩薩不修普賢行,不能成佛。所以《華嚴經》是我們佛門裡的第一經。不管是哪一宗、哪一派都承認的。《華嚴》是根本*輪,《華嚴》是佛法概論,無論在事在理都講得很詳細,末後還帶表演。善財童子五十三參,表演給我們看,五十三位善知識代表什麼?就是我們現前的社會,男女老少,各行各業,就在你自己本位上,你是學什麼的?你是做什麼工作的?你是生活在什麼環境裡面?就在你自己生活環境,一絲毫不要改變,修普賢行。這個真正叫利益無邊!
  實在講,經太大了,現在講的人已經沒有了。我在台灣南部,有幾位法師碰到我,常常勸我,要求我講《華嚴經》。他說:「你要不講,恐怕以後沒有人講了。」這個話我也知道,緣沒有成熟。我很想講一遍,緣沒成熟,機緣不成熟。這個經講一遍,每一天兩個小時,要講四年,才能講圓滿。我現在沒有辦法找個地方住在那裡不動四年,這不行!找我的地方太多了,要到處亂跑,所以講這個經就相當困難了。
  這一次在新加坡講《金剛般若波羅密經》,我預定的時間是四個月,大概差不多四個月是可以講圓滿,相當不容易!現在經講了差不多四分之三了,還有一小部分還沒講完。我這裡講完了,趕到新加坡再去把這個經講圓滿。回到新加坡,差不多一個月的時間可以講圓滿。所以諸位要曉得,一部大經的講圓滿,相當不容易。尤其像《華嚴》,太希有了、太難得了。中國自古以來,一個人一生能聽一部《華嚴經》,是非常非常希有的因緣。
  過去清涼大師,在我們中國佛教史上,真是希有難得,他一生《華嚴》講五十遍。五十遍怎麼講的?一天講八個小時,一年講一部,講五十年。他老人家好像活了一百三十多歲,長壽!所以從前聽經,討經單,住在寺廟裡,在家居士也一樣,在寺廟裡去討個經單,就是報名,「我要聽這一部經」,寺廟裡也分給你住的地方,在寺廟裡吃,大概也會分一點工作給你做,也不能白住,分一點義工給你做,住一年,一部經聽圓滿。你想再聽一遍也可以。
  所以從前修行,我們在佛教史裡面、在傳記裡面看到的,無論出家在家,往往是三年、五年他就開悟了,就有成就了。現在學佛學幾十年,學一輩子,還是迷惑顛倒,什麼原因?薰習的力量太短了,所以難!
  從前的道場,每一天聽經八小時,寺院是學校,出家人是老師,天天講經說法,聽八個鐘點經,這解門,開智慧!念八個小時佛,一天十六個鐘點都沒有妄想,都不起貪瞋癡慢,他的心怎麼不清淨!天天不斷這樣訓練,給你訓練個三年、五年,他自然就得定了,得三昧了,開悟了。現在不行,現在這個道場了不起,天天講經,一天講兩個鐘點經,我們這才一個半鐘點。就算兩個鐘點經,二十四小時還有二十二個小時打妄想,你說有什麼用?這沒有用處了!以前講二十四個小時,十六個小時他心在道上,那個才管用!所以從前人那麼成就,我們看到覺得奇怪,實在有他的道理。所以兩個鐘點的時間,不行!必須要全部精神灌注在這裡。
  近幾年來有!我在美國、在台灣、在新加坡、在中國大陸看到,少數的一些人,他們用什麼方法?把我的錄音帶寫成文字,有時一天也要用十幾個小時的時間,把錄音帶反覆的聽,一句一句的寫下,一部《無量壽經》寫圓滿了,他有了一點功夫。一部《無量壽經》寫下來,也要一年多的時間。從錄音帶上一個字一個字去寫,聽了,他會記不得,寫下一句,重覆倒回去,然後再聽,全部精神灌在這個裡面,他也不打妄想,也不生煩惱了。用這種方法,我知道少數,有十幾個人,他們告訴我真正契入了。薰習的時間要長,我們的修學才能得到真正的受用。
  而五經另外一種是《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這是《楞嚴經》上的一段經文,並不長,兩百四十四個字,比《般若心經》還短,《般若心經》二百六十個字。大家都知道,這一段經文是民國初年印光大師提出來的,這個更近了。印光大師把《楞嚴經》這一段,附在淨土四經的後面,變成淨土五經,是現在我們流通的本子。淨土宗的經典達到究竟圓滿了。
  我年輕的時候在台中學經,我是專攻《楞嚴》的,我跟李老師學經是以《楞嚴經》為主。《楞嚴經》我講了很多遍,至少有六七遍,但是沒有發現這一章這麼重要。到看到淨土五經的時候,這才想起來,這印光法師這麼一做,提醒了我,回過頭再去看看《楞嚴經》這一段經文,不一樣了。發現《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這二百四十四個字是我們淨土宗的心經!不但是淨土宗的心經,可以說它的價值超過《般若心經》。它可以代表一大藏教的心經,也就是釋迦牟尼佛全部經典的精華。真正不可思議!
  印光法師不是普通人,能夠在一大藏教裡面,把這一段經文提出,成為全藏的中心,這個眼光不是普通人能夠有的。於是淨宗的經典完備了。現在我們淨土宗是五經一論,依照這個修學,你這一生決定成就,現前生活一定得到幸福美滿。
  於是淨宗學會成立之後,我們為專修淨土的同修們,定下了在日常生活當中要遵循的五個科目。這五個科目就是從「淨土五經」裡面提出來的,第一個是「三福」。三福是出在《觀無量壽佛經》,非常重要,修行的基礎,根本的根本。佛在經上跟我們說明,他說這三條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這一句話非常重要。三世是過去、現在、未來。換句話說,所有一切成佛的人,他是怎麼修的?都是用這個做基礎。我們知道,任何法門都能成佛,無量的法門都可以成佛。無量的法門都是建立在這樣的基礎上,同一個基礎,這是我們決定不能夠疏忽的。
  三福裡,第一福是講人天的福報,你要想作佛、作菩薩,先要把人做好;人都做不好了,佛菩薩沒分!做人的基本條件,佛告訴我們四句話:「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我們要把這個四條做到,要真干才行!聽了之後,回家就要學孝順父母。尊敬老師,接受老師的教導。可是現在孝道沒有了,師道也沒有了,這是我們這一個時代人的悲哀。這是實實在在的,現代人眼目當中沒有尊長,他怎麼能成就?
  古時候的教育,是家長跟老師密切配合,把這個小孩教育成人。單方面不行!譬如,作父母的,你這個兒女要是不孝順,你不好意思開口說:「你是我的兒子,你為什麼不孝順我?」這話說不出口!要誰說?老師說。老師是第三者,老師教學生,孝順父母。老師對學生也不能要求:「你是我的學生,你要尊師重道。」也說不出口。誰說?父母說。父母教兒女尊敬老師,尊師重道;老師教學生孝順父母。兩個人配合,他才能行!密切配合,是這麼教的。
  現在說老實話,父母養育兒女,對他的教學不關心。遇到一個好老師,要認真嚴格一點教導的時候,學生受了委屈,回去父母那裡一告狀,不得了了,做老師的還要吃官司。現在當老師不敢教學生。我在台灣教了五年書,我們那些老師常常在一起,很感慨,說出我們真心話。做老師的,每個月薪水袋拿來就可以了,分數都給學生及格就可以了、就歡喜了,彼此皆大歡喜。學生騙老師,老師騙學生;學校騙家長,家長騙學校,騙來騙去,成了騙子的世界了。這個世界能有前途嗎?今天達到這麼一個現象,我們是真想幫忙,幫不上忙!
  多少人,連中國大陸的許多法師、道友都勸我講大經。我不是不想講,想了多少年了,沒機會!在佛法講沒有這個機緣,也就是沒有這種條件、沒有這個環境。必須大家有福報,福報是要真正覺悟!
  能夠做到孝敬。從前講求孝親跟尊師這一樁事,現在不知道了,忘掉了,沒人講了。你看古時候,即使以清朝來說,清朝末年,民國初年,在那個時候,讀書人考取了功名,像前清的進士、舉人,最低的學位是秀才,考取功名,他第一樁事情是回去祭祖,不忘本,盡孝!這是盡孝道。子孫得了功名,第二樁大事是去拜謝老師。「孝養父母,奉事師長」,這兩句話都不能做到,你在學佛上沒有立足之地。你學什麼佛?所學的是談玄說妙,無濟於事,假的,不是真的。真實的就從這個地方做起。
  你要不知道什麼叫孝?為什麼要孝?你去讀地藏三經,地藏菩薩有三部經,除了《本願經》之外,有《大乘地藏十輪經》、《占察善惡業報經》,這裡面給我們講明這個道理。
  從這一個基礎再向上提升是二乘福,也就是我們有了做人的良好條件,才可以學佛,才可以成為佛弟子,才能入佛門。入佛門的條件,先要受持三歸,然後要持戒、守規矩、不犯威儀。所以第二條有三句話,「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我想許多同修都受了三歸,真的歸,假的歸?都是形式,沒有內容,沒有實質。換句話叫假歸依,冒充佛弟子!不是真的。
  三歸的意義、內容,我們另外找一個時間,單獨講一次,非常重要。歸是回頭,回頭是岸!依是依靠,從哪裡回來?從一切錯誤的地方回來。我們對於宇宙人生,我們想錯了、看錯了、講錯了、做錯了,從一切錯誤回過頭來,依靠三寶,改正我們一切的錯誤,那叫依靠。
  三寶是什麼?大家曉得是「佛、法、僧」。你知道「佛法僧」,不知道「佛法僧」這三個字的意義;換句話說,你還是沒有歸依。「佛法僧」不是講外面的佛,現在泥塑木雕的佛像,所謂「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你依靠它,怎麼能靠得住?靠不住。法寶是經書,自古以來經書被銷毀掉的有多少?也靠不住。出家人是凡夫,他的生活要靠你們信徒,沒有信徒他會餓死,他靠得住嗎?也靠不住。所以佛門裡常講,在家信徒是衣食父母,想盡方法抓住信徒,不能讓信徒跑掉;跑掉了,我們生活就成問題了。所謂「和尚不作怪,居士不來拜」,這哪裡能靠得住!
  三寶是什麼意思?佛給我們講清楚,自性三寶。佛是教你歸依,是依靠你的自性三寶,不是你心性外面的。佛是覺悟的意思,自性覺就是佛寶,自性正就是法寶,自性淨就是僧寶。所以「佛法僧」三寶是「覺、正、淨」。
  歸依三寶的問題,從唐朝的時候可能就產生誤會了,大家都把佛菩薩形像、經書、出家人當作三寶。歸依的時候,這是我的歸依師,那個不是!在這裡起妄想、分別、執著。我們怎麼曉得那個時候就有這個弊病?我們讀了《六祖壇經》發現的。六祖大師在當時給人家傳授三歸依,他已經不說「佛法僧」了。他為什麼不說「佛法僧」?在我們想像當中,一定是怕這個名詞使大家產生誤會,而他講「覺、正、淨」,他用這個名詞,叫「歸依覺、歸依正、歸依淨」,諸位讀《壇經》就看到了。這個名詞我們聽起來,也不會產生錯覺,很清楚。然後他老人家告訴我們,「佛者覺也,法者正也,僧者淨也」。這個一解釋,原來「覺正淨」就是「佛法僧」,把自性三寶給我們顯示出來了。
  所以那個回頭,我們就很清楚了。覺而不迷,我們從迷惑顛倒回頭,依自性覺。換句話說,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我們要依理智,不要用感情,這就是「歸依佛」。佛是智慧,佛是覺悟。感情用事是迷惑顛倒,三歸依是這麼教給我們的。「歸依法」,法是正知正見,也就是我們把錯誤的想法、看法改正過來,一定要有正確的思想、正確的看法,這個叫「歸依法」。僧是六根清淨,一塵不染。不管出家人怎麼樣,只顧自己,我們自己要時時刻刻保持清淨心,心理不要被污染了,精神不要被污染了,思想不要被污染了,見解不要被污染了,始終保持一個清淨心,這叫「歸依僧」,僧是清淨的意思。這叫作三歸依。
  你們這一歸依的時候,歸依一個法師,「這個法師是我的歸依師,那個都不是」,你看你們是歸依「迷、邪、染」,你們的心被這個法師染污了,「這個是我的師父,那個不是」,你的心不是被他染污了?所以你們歸依的是什麼?是「迷、邪、染」,那哪裡是佛弟子?佛弟子是「覺、正、淨」,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這才是三寶弟子。所以今天學佛,從歸依那一天就錯了,一錯到底,還想作佛?差得太遠太遠了,不墮地獄就算好事了,這麻煩大了,所以一定要搞清楚。
  三歸依是入門,這還是基礎。入了門之後,再提升大乘基礎。大乘有四句,「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這是你歸依之後,境界再往上提升一層,要叫你發菩提心。什麼叫菩提心?菩提是印度的梵語音譯過來的,意思是覺悟,決定不能迷惑。所以修學大乘,菩提心是根本。
  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四十八願裡面最重要的就是第十八願、十九願。十八願講的是什麼?講的是「十念必生」。而十九願就是講的「發菩提心」。你在經文裡面看三輩往生(上輩、中輩、下輩),三輩往生裡面都是一樣的講法,「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你們去看經文上三輩都是這一句話。由此可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條件,就這八個字。你不發菩提心,你怎麼能往生?念佛也不能往生。
  菩提心是什麼?覺悟。要怎樣才算覺悟?這裡面有幾個重要的原則,第一個要知道這一個世間苦,這個世間真苦!像我們這個年歲的人,吃盡了苦頭。你們年輕二、三十歲的人不知道,你們是二次大戰以後出生的,沒有遭遇到這些苦難,算是很有福報的人。但是你的福報能保證享到老嗎?你往後不會遇到災難嗎?誰給你擔保!今年是一九九六年,東西方的預言都說一九九九年是世界末日,說這個大災難來的時候,地球上人要死三分之二。所以你要想一想,你的福報能保持得到老嗎?
  這個預言是古老的預言,幾百年前的預言。中國的預言,差不多將近一千多年前了,都說在這個時代有災難。但是我們中國的預言沒有講末日,沒有說得這麼嚴重。西方的預言說得很嚴重,說是末日來了。我們姑且不管那些預言,我們仔細看看現實的社會,我們用很理性的來看,從哪裡看?從人心上看,太可怕了,不要再往前比了。三十年前的人心,比現在人淳厚、厚道。現在的人心跟三十年前的人心完全不一樣,自私自利,損人利己。從前人想利己,大概還不至於損人。現在要傷害別人,這怎麼得了!整個世界的動亂,連整個地球的氣候都變化了、都不正常了,這是我們要提高警覺的。如果不認真好好的斷惡修善,老實念佛,恐怕這一個災難來的時候,沒有法子幸免,太可怕了。雖然這個時間很近,還有三年,三年還來得及,好好干的話,還來得及。現在不認真的干就來不及了,時間太短了。所以發菩提心,第一個要警覺這個世間苦,知道西方極樂世界樂,我們要離苦得樂,這是真正覺悟。
  第二個是覺悟,要利益眾生,要能夠捨己為人。我們想一想,今天眾生迫切需要的是什麼?是佛陀的教育,沒有比這個更重要了。所以我們這一邊也有幾位同修,也相當難得,他們在這裡建立淨宗學會,希望佛法能夠在這裡建立,難得!找到我,我隨緣!大家有這個心,我就來幫個忙;你們沒有這個心,我到別的地方去。哪裡有緣哪裡去。
  可是最重要的是培養弘法人才,「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經典,今天印刷術發達,我們印了很多,散發到全世界,可惜沒人講!大家還是看不懂,還是把意思錯會了,必須要有人講。因此,今天利益眾生,最大的利益,無過於培訓講經的人才,這個功德是第一功德,無比的功德。我在此地期望這一邊淨宗學會的同修,向這個目標去做。心量要大,不是為我一個道場,不是為這一個地區、一個國家,我們要為全世界。
  一個國家好,其他地方不好,我們的日子還是很不好過。大家都好了,我們的日子就好過了。中國古話常講:「一家飽暖千家怨。」你這一個人富有,別的人貧窮,貧窮人嫉妒你、瞋恨你,時時刻刻要整你,你的日子怎麼會好過?大家都富了,我們的日子就好過了。所以眼光要大、要看得遠,希望整個世界都好,我們就好了。我們從哪裡做?從培訓弘法人才做起,這是希有而難得。弘法的人多了,講經的人多了,大家明白佛法的道理,漸漸覺悟了,才能夠破迷開悟,才能夠離苦得樂,這叫發菩提心。
  「深信因果」,這是講的菩薩。菩薩還不相信因果嗎?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我們都相信。菩薩相信的因果,不是我們這個因果,是什麼因果?「念佛是因,成佛是果」。的確這一重因果,我們在經論裡面看到,許許多多菩薩都不知道。所以要相信念佛是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必定成佛,這是果報。
  「讀誦大乘」,在我們修淨土的人,大乘只念《大乘無量壽經》,一門深入。如果你覺得不夠,淨土的「五經一論」足夠了,就非常非常豐富,不必再多求了。在這上面扎根,開花結果,把它發揚光大。一經通,所有一切經都通達了。
  末後「勸進行者」。由此可知,前面所講的全是屬於自利,最後一句叫我們把自己所得的這個利益、好處,要轉告給別人,利益一切眾生,讓他們認識佛法、了解佛法、修學佛法、成就佛法。成就佛法就是成就無量無邊智慧的法門,是這個意思。
  這是三福,我們五個科目的第一個科目。今天時間又到了,好,下面接著要介紹給諸位的是六和、三學、六度、十願,明天來講這四個科目,好明天見。


 

 

(第四集)  

1996/1/9 澳洲布裡斯本 檔名:17-13-04

  諸位同修:大家好!《觀無量壽佛經》裡所說的「三福」,這三條非常重要。無論是修學哪一宗、哪一個法門,都不能夠缺少的,正如佛在經上所說的「三世諸佛淨業正因」,這一句話說得很清楚。三世是指過去、現在、未來。修行成佛的法門很多,但是都是建立在這一個基礎上。
  有了這一個基礎,必須要知道,我們現在還沒成佛、還沒有離開這個世界,實在講,即使成佛了,也離不開眾生,佛要普度眾生,怎麼能離開眾生?假如要跟眾生相處,如何才能夠處的好、相處的和睦?佛給我們制定了六條的戒條,這個六條戒條,實在講,不僅僅是用在佛教團體當中,它可以普遍廣泛用在所有一切團體中。佛門裡面講「眾」,我們歸依三寶的時候,「歸依僧,眾中尊」。「眾」的意思就是我們今天講的社團、團體,大家在一塊聚會的時候,這個叫「眾」。
  世出世間大大小小的團體,在我們這個一般社會上來講,最小的團體是家庭,家庭是個團體。大的是一個國家,一個國家也是一個團體。更大的,今天我們有聯合國這個組織,這就說明這一個世界是一個團體,是我們共同生活在地球上的一個團體。
  為什麼說這許許多多的團體當中,佛教團體是最尊、最貴的?因為世尊為佛教團體制定了六條戒律,團體當中每一個分子,都必須要遵守的,因此它在所有團體當中確實是最為尊貴,值得大眾尊敬,它是大眾的榜樣。
  這六條戒律裡面,第一條就是「見和同解」,也就是我們現代人所講的建立共識。換句話說,這一個團體當中,任何一個分子必須要思想、見解,也就是想法、看法很接近,這才是一個和睦的基礎。如果每一個人的想法、看法都不一樣,大家在一起就免不了要有意見、免不了有沖突,這個團體就不能夠和睦了,所以把這個列在第一條。
  當然「見和同解」這個「見」字,也有許許多多差別的標准。譬如,一個家庭,它以家庭興旺為目標,如果有這個共識,這個家庭就很美滿。如果是一個商業公司,它的目的是賺錢,只要大家能團結,都能夠賺更多的錢,這是他們的共識。由此可知,團體不一樣,標准就不相同。
  佛門裡面有一個絕對的標准,這個標准使我們感到釋迦牟尼佛的確非常聰明、非常有智慧。因為學佛的人,走進佛門了,這個世間的名聞利養,五欲六塵都放下了,我們要從什麼地方來建立共識?釋迦牟尼佛如果給我們說:「你們都迷惑顛倒,見解錯誤,我是大智大覺,你們要依我的見解為見解。」這種說法,我們能不能服?當然有一部分承認佛是大聖人,圓滿智慧的人;還有一些人,覺得未必!我們贊歎佛的智慧德能,萬德萬能,有不少人聽到這一句話,這只是贊歎釋迦牟尼佛,並不是事實!那麼這樣的見解就有很大的差距,怎麼能夠建立共識?
  所以世尊高明,他高在哪裡?我們只要把自己所有的想法、看法統統都放下,那不就都平等了!這個方法的確高明。佛不說:「我的知見正確,你的知見不正確。」咱們把所有的知見統統放下,那就歸了一了,他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上。正是所謂「般若無知」,當它起作用的時候,就是「無所不知」。不起作用的時候,也就是沒有人請教他、沒有人問他,他心清淨,一念不生。每一個人的心都清淨,都沒有一個妄想、沒有一個雜念,這個的確是共識。佛門團體的共識建立在這一個基礎上,這是讓我們聽了之後,真正佩服,誰也不跟誰走,誰也不牽著誰走。我們在世間所有一切團體裡面找不到,真的沒有第二家。以宗教來說,宗教還要跟著上帝走,你不能跟上帝平等。佛不叫你跟他走,這是我們最佩服的地方。
  第二條戒律叫「戒和同修」。這個地方所講的戒,有廣義、有狹義。狹義的就是佛陀對我們的教誡,一切經中所講的教訓,我們要明了、要遵守,這是狹義的講法。廣義的講法,就是守法。戒就是法律,就是規矩、制度,乃至於包括我們這個世間一切的風俗習慣,我們都要遵守。特別是我們現代生活在這個時代,由於交通的便捷、資訊的發達,我們活動的空間不限於自己一個國家,常常到其他國家去旅行,到一個地方一定要遵守這個地方的法律、遵守這個地方的風俗習慣,這樣我們才能夠跟當地人和睦相處,才受到當地人的歡迎、當地人的尊敬。尤其佛這一條戒律,我們看到非常實用,我們看到真正能夠生歡喜心。所以佛家講這個戒律,不是死板板的說五戒、十戒、比丘戒、菩薩戒,那個范圍就看得太窄小了。這個持戒要用現代的話來講,就是守法。守法就是持戒,守法的人沒有一個地方不歡迎,人人都歡迎,每一個國家政府都歡迎,所以持戒的真正意思是守法。
  以這個基礎,這才講「身和同住,口和無诤,意和同悅」,這是生活在一個團體裡面,彼此互相沒有爭論。沒有意見,當然就沒有爭論,在一起修學有一個方向、一個目標,每一天都有進步,當然生歡喜心,所謂「法喜充滿」。
  最後一條是「利和同均」。利,就是我們今天講物質生活。諸位要知道,僧團也是廣義的,並不完全指出家人。指出家人,那當然是僧團,但是它的意思不限於出家人。在家同修,如果你一家人都學佛、一家人都歸依了,你這一家就是個僧團,可見得僧團這個名詞用得非常廣泛。你如果是一個公司,從老板到員工都修學佛法,你這個公司就是僧團。所以它這個團體的定義是非常非常之廣義的,不是狹義的,只要遵守這六條戒律,就是一個僧團。
  僧團裡面講求利要同均,同均不是說大家都一律平等。出家人可以說生活一律平等,在一個寺院裡面,從住持到裡面的清眾,物質生活待遇決定是平等的,沒有特權階級。假如你是一個公司行號,從老板到員工,你的職員薪水當然不一樣。那這個平等怎麼講法?你應當得到的待遇。你能夠得到多少待遇,決定公平,這就是均等了。由此可知,佛法裡字字句句它是活的,它不是死的!總而言之,它確確實實符合合情、合理、合法,這個就叫均等。這是六和敬。
  佛教給我們與大眾相處,我們一定要遵守。即使不同的人群、不同的團體,它們沒有修學「六和敬」,我們處事待人接物要依「六和敬」的精神去做,這是個佛弟子,沒有違背佛陀的教誨。不能說別人不做,我們也可以不做了,那是講不通的。佛菩薩給我們做最好的榜樣,最佳的典范,而我們學佛的佛弟子,無論在家出家,一定要給沒有學佛的人,做一個好樣子,這個是佛法的精神。這就是自行化他,弘法利生。我們雖然沒有用言語去教化眾生,我們的生活、我們的行持、我們一舉一動讓別人看在心裡,產生潛移默化的效果,這就是諸佛菩薩應化在世間,度化眾生,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必須要學習的。
  第三個科目是「三學」。「三學」大家都知道,這是真正進入到佛法的課程。前面兩條是基礎,第一個「三福」,你看沒有學佛之前,先要修福報。沒有福,不能學佛!然後教你處事待人接物的這一些原則,你要遵守,這樣才能夠學佛。
  佛法不僅是釋迦牟尼佛所講的,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說的,我們把他歸納起來,不外乎三大類。我們現在的佛教經典,在中國編成的稱為《大藏經》,《大藏經》裡面就分「經藏、律藏、論藏」三個部分。藏就像倉庫一樣,藏在那個地方。
  佛經傳到中國來,最早是在後漢的時代,譯經的工作到唐宋的時候,大概已經完成了百分之九十。於是在宋朝就有人想起要把佛的經典重新分類,把它整理,這就是編成了《大藏經》。依照「經、律、論」把它分為這三大類,這些對中國的文學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明朝時代的《永樂大典》,清朝康熙年間編《圖書集成》,干隆年間編的《四庫全書》,那種分類的構想,都從佛教裡面學去的,最初分類是從佛教分的。所以乾隆編中國《四庫全書》,就是從這個架構上來做這個工作。
  經藏主要講的是禅定,講定學;律藏是講戒學,論藏是講慧,這就是「戒定慧」三學。你要說佛講這麼多經,內容講的是什麼?用這三個字來答覆決定沒錯,佛講戒、講定、講慧。這個戒學裡面,最要緊的是講規律、講秩序。地球有「春、夏、秋、冬」四時的變化,人事也必須要有秩序、要有規律,人才能過幸福美滿的生活。如果失掉規律,世界大亂!縱然你今天有福報、有財富,古人常講「富而不樂」,你生活在恐怖之中,你沒有安全感!什麼原因?我們把秩序失掉了。戒學裡面給我們講解這個道理,為什麼有秩序?為什麼要遵守秩序?這裡面的道理、方法、境界,它講得很透徹;讀了之後,我們不能不服,覺得佛所講的是有道理的。實在講,戒定慧三學已經把這一樁事情很明顯的顯示出來了。
  我們學佛,求的是什麼?智慧,前面說究竟圓滿的智慧,我們求的是這個。智慧現前了,確確實實對於宇宙人生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我們所謂「全知全能」,這是贊美上帝的話。佛告訴我們,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個個人都是全知全能的。全知全能是真的,不是假的。不但知道現在、知道過去、知道未來,我們現在講這是神通,不可思議!佛告訴我們這是本能,你應該知道的。可是現在我們應該知道的,卻不知道了,我們的智慧德能失掉了。實在講,佛教導我們沒有別的,只是恢復我們自己本有的智慧能力而已。
  為什麼會失掉?迷失,佛告訴我們迷失掉了。迷的現象是什麼?迷是你心動。諸位要知道,佛法講迷、講覺,覺心是不動的,迷心是動的。我們眼見色、耳聞聲,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起心動念,起心動念就是迷。所以佛教給我們,如何在一切境界裡面能夠做到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我們的本能就恢復了,這個境界就叫做定。
  因此佛法講的法門很多,修行的法門很多。「修行」這兩個字的定義,也要把它搞清楚。行是行為,我們常講思想、見解、言語、動作,這都是行為。行為錯了,把它修正過來,這叫修行。修行就是修正我們錯誤的想法、看法、說法、作法,你把這個統統修正過來,這叫修行。
  正的標准是什麼?標准是戒、定。戒是形式的標准,定是心理的標准,真的標准。定是清淨心,所以外面標准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內在的標准。為什麼?因為內在的標准才能達到我們修學的目標,開智慧!智慧是我們要求的東西,所以「因戒得定,因定開慧」,這是把這個標准清清楚楚的告訴我們。
  慧裡面就是第一天跟諸位同修報告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翻成中國意思是「無上正等正覺」,在三學裡屬於慧學。要怎樣才能得到正覺、正等正覺、無上正等正覺?定功,這個定功就是清淨心。清淨心的純度不相同,淺的得正覺,究竟圓滿的得無上正等正覺。
  佛在大乘經裡面跟我們講菩薩,從初發心的菩薩、初信位的菩薩一直到成佛,有五十二個階級,五十二個階級從哪裡說的?就是從定功,從清淨心的純度不相等,從這個地方分的。所以統統修的是清淨心,這個很重要,這是佛法的總綱領。總而言之,我們學佛要曉得自己修的是什麼;離開了規矩,離開清淨心,就不是學佛了。不管你學的是哪個法門,你念佛也好、持戒也好、讀經也好、持咒也好、參禅也好,假如你要不遵守規矩,不得清淨心,那都是樣子,都是假的,不是真的。雖然學,沒有效果!
  好像學生在學校念書一樣,很用功,天天念書,每一次考試都不及格,有什麼用處?沒有用處!所以你的修學,不管修哪個法門,懂得規矩,能夠守規矩,能夠得清淨心,心一年比一年清淨,一個月比一個月清淨,一分清淨就得一分智慧,二分清淨就得二分智慧,真智慧是清淨心的起用。所以心不能有煩惱、不能有憂慮、不可以有牽掛,佛說那些都是妄想,害事!不能成就事。
  世間有不少人認為,我要不天天在想主意,我怎麼能得富貴?以為他的那些富貴都是他的妄想得來的,這不是事實。他的富貴是前生修的,前生修的因,這一生得的果報。他不打妄想,富貴也來,不是打妄想打來的。他要沒有富貴的命,怎麼打妄想也打不來。你看打妄想的人多少,幾個人得富貴?這就證明富貴不是打妄想打得來的,不是你怎麼努力,你的錢能賺來的,沒這個道理。關於這一樁事情,諸位要細細念念《了凡四訓》,你就明白了。《了凡四訓》念一遍不行,我過去教人要一口氣念三百遍,印象深,仔細想一想有道理。你要修因,你才會得果報。
  下面這個科目是「六度」。「六度」是跟你講修因,你得什麼果報。第一個給你講「布施」。布施的意思也是廣義的,不是狹義的。到哪個地方去捐一點錢,這就是布施了?不是的,這是無量布施裡的一種!實際上,六度是菩薩生活六大綱領,每一條裡面它的范圍都是涵蓋我們一生全部的生活、全部的活動,我們要明白它的真實意思。
  譬如,布施是講犧牲奉獻。除了我們用財可以布施,我們體力也是布施。你是一個家庭主婦,你每一天在家裡面整理你的家務事情,讓你一家人過得很舒適,你在行布施。不是學佛的人,覺得每一天做同樣的事情,洗衣燒飯累死了,天天覺得這個工作無聊,厭倦不堪!如果是學佛的人,每天是在行菩薩道,每天在修「六波羅蜜」,快樂無窮!同樣干這些事情,念頭轉過來就不一樣了。你是在修布施波羅蜜,你是在供養你一家人;不但供養你一家人,你這一家做得整整齊齊,讓你的鄰居、親戚、朋友看,你是個模范家庭,影響他們,教化他們。可見得你做這一樁事情,不是利益一個眾生,是利益一切眾生。一個人是一切人的榜樣,我這個家是世界上所有一切家庭的榜樣。你做生意,你的店是所有一切開店的人的榜樣,你的公司是所有天下公司的榜樣,這叫行菩薩道,普度眾生!你就曉得六波羅蜜它的境界是多麼廣,展開來盡虛空遍法界,不止這一個地球,地球太小了!你有這麼大的心量、有這樣大的眼光,這是大乘菩薩。
  通常佛把這個意思歸納起來,所有一切布施,不外乎三大類,三大類就全部都包括了。第一個是財布施,財裡面包括內財、外財,外財是身外之物,內財是身體。我們每天身體做的這些勞作,做的這些工作是內財布施,利益別人,不是為自己,它所得的果報,財布施得財富。所以你有這麼多財富,從哪裡來的?你前世修的,你命中有的;你命裡沒有,想什麼樣的方法,也想不到!
  聰明智慧是法布施的果報。法布施是肯教別人,不吝啬,不吝法。我知道的,別人想跟我學,我盡心盡力教導別人,所以法布施的果報得聰明智慧。
  無畏布施的果報得健康長壽。什麼叫無畏?眾生有恐懼、有不安,你能夠安慰他,你能夠保護他,使他身心有安全感,這一類的協助叫做無畏布施,果報得健康長壽。
  眾生財富他要,聰明他也要,健康長壽他也要,這是果報。果必有因,他要不修因,這個果報是得不到的。三種因都修,三種果報都圓滿,這是令人羨慕之人。我們仔細觀察這個世間,這三種果報統統具足的人不多,有很多人得大財富,自己並沒有聰明智慧,但是許許多多聰明人都要替他辦事,都聽他指揮。那麼多位聰明智慧的人,是前生修慧不修福,這個人是前生修福沒修慧。細細用佛法所說的這些道理、境界去觀察,雖然世間人的因因果果很復雜,但不難看出來,而後曉得自己應該怎樣去過日子。
  實在說,智慧比福報更重要。財富是福報,可是如何支配財富、如何運用財富是高度的智慧。如果沒有智慧,這一些財富給你,往往造無量無邊的罪業,自己還以為做了好多好多好事。其實不然,沒有智慧不能辨別真妄、不能辨別邪正、不能辨別是非,甚至於連善惡利害都不能辨別,往往自己做錯了事情,不知道!這一些事,《了凡四訓》裡都講得很清楚,它講善與惡裡有真、有假、有半、有滿、有是、有非,說得很詳細。表面看它是善事,如果過個幾年它變質、變壞了,那這個善事不是真的、不是圓滿的。現在看到不是善事,過幾年是真正的好事,這是真善。所以善惡要看它的結果,不能看現前。現在善,未來還善,後來更善,這是大善。現在善,將來不善,這個事情不是真善。所以眼光要深要遠,古人常講:「防患於未然。」這是高度智慧,不是淺見的人能夠做得到的。
  譬如現在許許多多國家,所行的社會福利政策。二次大戰之後,一些先進的國家發起社會福利政策,當時的人都贊歎,善的!最近我在新加坡,李光耀發表一篇文章登在報紙上,社會福利制度不善。他說當初他看到這個政策也歡喜,現在想一想,新加坡決定不可以實行社會福利政策。看到美國被福利政策拖垮了,法國拖垮了,許許多多施行福利政策的國家,因為有福利可以生活,大家可以不要工作了,讓老百姓學成懶散,國家收入不敷於支出,所以到最後國家財政一定被這個政策拖垮,這個現象就可悲。什麼人能看得這麼遠?所以這就不是一個好事情!必須要過了幾十年之後,毛病出來了,大家看到害怕了。害怕了,能不能廢止?沒有辦法廢止。人民已經得到利益了,政府想廢止是不可能的,只有一代一代的去拖,拖到最後,這個國家拖垮為止,沒有辦法挽救!
  我們在美國住了不少年,美國現在的債務,到第三代的人都還不清,你說多可怕!二次大戰之初,它是世界上最富的國家,所謂債權國,現在變成負債國。那個債怎麼負的?福利政策把它拖垮了。這是舉一個例子,說明善惡不是從表面上能看得出來的,你要往深處看、往遠處看,你才發現眼前是好,後頭後患無窮!所以沒有大智慧的人,他怎麼能看得到。
  六波羅蜜裡面,就是菩薩生活這六個守則裡面,第二個是持戒。持戒是廣義的,裡面沒有狹義的,就是守法,要養成守法的觀念。佛的教訓要遵守,國家的法律、規章,乃至於風俗習慣、道德觀念都要遵守。這裡面有條文的,有沒有條文的(不成文的),都要遵守。
  第三是忍辱,忍辱就是告訴我們,無論是對人對事對物要有耐心,要有長遠心。佛在《金剛經》上說得很好,「一切法得成於忍」,世出世間一切法的成就,一定要有忍耐的能力。大的事業要大的耐心,小事要有小的耐心,沒有耐心不能成就。
  忍為什麼要用辱?這個名詞是古時候這些翻經的法師特別為中國人翻的,梵文典籍裡面沒這個意思。我們中國古人、讀書人把「辱」看得很重。諸位念古書,也許聽說過,中國從前念書人,所謂「士可殺,不可辱」,士是讀書人,今天講知識分子。知識分子殺頭沒關系,不可以侮辱。把這個「辱」看得這麼重,所以翻經的法師翻忍辱,辱都能忍了,還有什麼不能忍?都可以忍了,特別是為中國知識分子用的這麼一個字。就是告訴你,一定要能忍,忍人之不能忍,你才能夠成人之不能成,才能夠成大功、立大業。
  第四是精進。進是進步,精是精純,純而不雜,不是雜進,不是亂進,是精進,天天求進步,可見得佛法的教育不會落伍。說佛法舊了,佛法是幾千年以前的東西了,這個觀念你就看錯了。佛法是萬古常新,它天天求進步,永遠在時代的前端,永遠帶著時代走。不會說它跟著時代走,那就錯了。這個精神我們必須要認識清楚,如果認識不清,你就不能算是一個學佛的佛弟子,你在佛法裡根本不能得到真實的利益。它永遠是新的,永遠是我們生活指導的原理原則。無論是哪一個時代,無論是哪一個地區,它所說的原理原則確確實實超越時空,這是我們稱之為經典,永恆不變的真理。
  第五個是禅定。有進步,然後才能達到禅定。而這個禅定跟我們一般講修學的禅定,意思完全不同。它這個禅定是自己,就是我們現在講自己胸有主宰,不會被外面境界所動搖,這個叫定,叫禅定。它這個禅定是這麼說法的,不是叫你每天盤腿面壁去修定,不是這個意思。也正是《金剛經》後面兩句話所說的「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不取於相」,就是不會被外面境界所誘惑。現在這個世界科技發達,日新月異,叫人看了眼花了亂,你看了之後「如如不動」,絕不被它所動搖,這是你有功夫,你有主宰,這叫有定。看這些東西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是我不知道,我樣樣都知道,這叫智慧,這個就是六波羅蜜裡面的般若波羅蜜,你有智慧,我們的日子就好過了。
  我們舉一個簡單的例子說,我們買一個電冰箱,這一個電冰箱好好的用、好好的保養,至少可以用十年。這十年當中,電冰箱的進步變化很多,我天天看到,我要不要再去換一個新的?不需要了,我家的還可以用、還好好的,這就是你有定功,你不會為外面境界所動搖。不至於看到這個新的,我這個舊了,人家來看到好像我很寒酸,不好意思,趕緊去換一個新的,那你就被外面境界迷了。你沒有智慧,你也沒有定功,你被迷了,你的日子當然不好過。為什麼?你收入的那些錢,都被制造這些日新月異東西的那些人騙去了。
  佛法講魔,哪是魔?這些東西就是魔,五花八門都是魔,來折磨你,來引誘你,讓你動心,讓你去買他的東西,讓你把所有賺來的錢統統供養、奉獻給他,那叫魔境。有智慧的人,如如不動。我穿得暖,吃得飽,住的房子不要大。我常講房子大了是替房子做奴隸,好辛苦!所以房子愈小愈好,生活才自在。有智慧的人,生活快樂、幸福、美滿,心裡面沒有憂慮、沒有牽掛、沒有煩惱、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這個人過神仙生活。哪裡像世間人過得這麼辛苦!佛教導我們的,你們想想有沒有道理。
  最後一個科目是普賢菩薩十大願王,那是達到究竟圓滿了。普賢菩薩跟其他菩薩不一樣的地方,就是這一類的人心量廣大,他起心動念都是為一切眾生著想,他沒有想自己、也沒有想家庭,也沒有想一個國家、一個世界,他是盡虛空遍法界,這個心量就大了,大到真正圓滿。這樣大的心量,他所修的一切行,都叫大行。
  你們念《無量壽經》,念了很多遍了,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個個都是修普賢行,每一個人的心量、眼光的遠大跟阿彌陀佛一樣,跟阿彌陀佛看齊,那個行持就叫普賢行。
  我們再談到佛法修學的層次、程序,這是佛在經上常說的「信、解、行、證」。第一你要有信心,如果對佛法沒有信心,你就不能接受。可是對佛法要產生信心,實在講,也不是很容易的事情。世出世間法裡常講緣分,佛法裡面講的善根、福德、因緣,如果沒有善根、福德、因緣,這個事情就難了。我們仔細想一想,這個話的確很有道理。
  我在年輕的時候,在學校念書的時代,在那個時候社會上破除迷信,大家都把佛法看成迷信,所以我們從小的觀念裡面,這個東西是迷信,沒有法子接受。佛教表現在外面的樣子,也真的是迷信。台灣因為地方小,大陸上幾位法師到了台灣,常常有講經說法,在大陸上沒有。到以後我們才明了,大陸上能夠講經說法的法師,大概不到十幾個,國家那麼大,幅員那麼大,只有在幾個大都市裡面才有法師講經。
  像我們住在農村裡面,小縣市裡,從來沒有聽說過有講經的,只聽到說和尚念經,沒有聽說過有講經的,所以表現的都是度死人,這個寺院他們跟死人往來,都跟他們發生關系,好像跟活人沒什麼關系;完全不能接受。所以年輕的時候走教堂,走基督教教堂,還聽聽牧師講講道,有的時候聽說還滿有道理,反而佛法還不如他們。所以我在年輕的時候對於基督教、伊斯蘭教很向往,我在伊斯蘭教裡一年,在基督教裡兩年,但是佛教裡面是決定不能接受。
  到台灣之後,我想學哲學,跟方東美先生學哲學。方先生跟我上課,最後這個單元是佛經哲學,告訴我佛經哲學是全世界哲學的最高峰,這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才恍然大悟,佛教裡有這麼好的東西,可惜沒有人知道。實在講,連出家的法師也沒說過。出家的法師來學佛、來念佛,為什麼學佛?為什麼念佛?說不出來。怎麼能教一個知識分子。知識分子,很糟糕!很頑固!如何能接受?所以我接受方先生教導之, 後,才知道佛門裡面有寶,有好東西!可是這個好東西,出家人說不出來,我們只有到寺院去找經典來讀,非常非常的可惜!以後才聽聽法師們講經,可見得這個緣太難太難了。發現到有這麼好的東西。沒有發現,那就無所謂了。既然發現,我們得到受用了,如果不能把佛法發揚光大、不能把佛法好好的宣傳,我們覺得很對不起釋迦牟尼佛,很對不起遺留下這麼多的典籍,所以這樣才激發一個心,要真正來發心弘揚。
  所以我自己是學會講經以後才出家的,我一出家就講經,在講台上到今年三十八年了,幾乎沒有中斷過。一個星期至少七次,多的時候有二、三十次,一天講三次,講過一段時期。這是覺得我們有使命感,應當把什麼是佛法要說出來,要叫大家來,大家要知道。
  所以第一個我們對老師要相信,相信釋迦牟尼佛不會騙我們,相信歷代的祖師大德代代承傳是真實的。但是單單信不夠,一定要求解。佛法不像基督教,信了就可以得救。佛法信了,不行!信你可以入門,不能得救。要解,要理解,正確的理解,圓滿的理解。解了以後要行,行是要做到,把佛法的理論、方法、境界,變成我們自己實際的生活行為,這叫行。什麼叫證?在生活當中,證實佛講的道理、講的教訓沒錯,證明我從前所信的,證明從前我所理解的,是這麼個意思。「信解行證」跟前面講的義趣一樣,有次第,有圓融,它才圓滿。
  第二、這個修學。古時候的規矩比我們現在好,這是第一天跟諸位講的「師承」,這一點非常非常的重要。中國古代的師承,應用在傳統的文化,應用在佛法的修學是決定正確的,決定能夠達到教學的目標,我們佛門講「修行證果」,它確實能夠達到。可是師承在現代已經沒有了。我算是非常幸運,還沾到了一點的邊緣,大概從我以後就斷掉了、就沒有了。我還沾到一點邊緣,非常的幸運!
  什麼叫師承?跟一個老師學。我年輕的時候喜歡哲學,遇到方東美先生,我對他非常尊敬,我想跟他學。那個時候我在工作,只希望在工作多余的時間裡面去旁聽他的課。他在台灣大學教哲學,我想到學校聽他的課,寫了一封信請求他,我還寫了一篇文章送給他看。他回了我的信,要我到他家裡去見面、面談;談了以後,他不讓我到學校去。他告訴我,四十年前的學校跟現在不一樣了,現在學校跟四十年前比,那就變化太大了,先生不像先生,學生不像學生。他說你要到學校來聽課,你會大失所望。他講這一句話,就是涼水澆頭,沒指望!我聽了心裡很難過。到最後他老人家很慈悲,他說這樣好了,你每一個星期天到我家裡來,我給你上兩個小時課。所以我的哲學是在他家小客廳、小圓桌,一個老師一個學生這樣傳授的。當時我不明了,學了佛以後,才知道這叫師承。
  他為什麼不讓我到學校去旁聽?他要防止污染,現在講環保。我到學校去,一定會認識很多老師,一定會認識很多同學,一接觸常常交談的時候,心裡就被污染了。所以他要單獨教,只聽他一個人的;換句話說,他一個人之外的,任何一個人我沒機會接觸。看的書,只有他一個人指導的,這是他對學生的愛護,真正得利益!聽兩個老師,你就會打妄想,他們兩個人講的不一樣,到底哪個對,哪個不對,麻煩就來了。三個老師講的,三叉路口;四個老師,十字街頭,無所適從,到最後決定一無所成。一個老師走一條路,這真正是慈悲。所以我對他非常非常感謝,學生對老師要百分之百的依從。
  我從方先生那個地方知道佛法的好處,認識佛法了、相信佛法了。當我研究佛經的時候,算是運氣很好,看佛經一個月,就有一個朋友給我介紹認識了章嘉大師,這是密宗的大德,真正有學問、有道德。這個老人,那個時候大概六十一、二歲的樣子,我那時候二十六歲。章嘉大師也是跟方先生一樣,每一個星期給我兩個小時,他知道我讀經,每一個星期見一次面,提出問題他給我解答。他教給我一些修學的要領,我的佛學根基是章嘉大師奠定的。我跟他三年,一個老師。
  三年之後章嘉大師圓寂了。我沒有法子,再去找一個老師,朱鏡宙老居士介紹我到台中,找李炳南老居士,我跟李老師十年。第一次跟李老師見面,他就問我:「你以前跟哪些人學?學了一些什麼東西?」我很單純只跟一個,而李老師對章嘉大師非常佩服。雖然跟他一個人,也不行!李老師提出條件,你要想跟我學,從今天起,只可以聽我一個人講經說法;除我講經說法之外,任何法師、居士大德講經一律不准聽。第二個,你看書,無論看什麼書,不經過我的同意不准看。第三個條件就更苛刻,你以前跟章嘉大師學的,我不承認、否定,要在這個地方從頭學起。
  我想像這個老師非常苛刻,很厲害,最後想一想還是接受他的條件,做他的學生。這樣他就告訴我,他說:「我這個三條有期限的,只有五年。」要我遵守五年。而且很客氣的告訴我,他說:「我的能力可以教你五年。」這是師承,現在到哪裡去找這個老師?什麼學生肯接受這些條件?我沾到這個邊緣,我接受了。他提出來,我就接受了。接受之後大概到半年,真的得利益、得好處,所以才覺悟到,從前方老師、章嘉大師對待我都非常真誠慈悲,愛護備至,防止邪知邪見,讓我走一條正路。這個在李老師那個地方得到結果。
  在李老師的會下,我深深感受到這個教學的好處、利益。他老人家要求我遵守五年,我延長了五年,我遵守十年,十年絕對不違背他的規矩。十年之後,的確比較成熟了,特別在講台上能夠表現得出來,得心應手,左右逢源!早年講經要准備,很充分的准備。十年之後,從來沒有預備了,從來沒有講稿了。所以現在要有人請我去講演,叫我寫講稿,我絕對不去,我沒有這個習慣,我沒有講稿,而且還習慣臨時出題目、臨時限時間。出個題目叫我講兩個小時、三個小時,我一定一分鐘、一秒鐘不會差,到時候我的東西講完了。講經也是的,從來也沒有准備,十年以後沒有了,這是得力於師承的邊緣。這種古老的教學方法,比現代科學的教學法高明多了!
  我勸大家「一門深入」,一部《無量壽經》先念三千遍,用意何在?三千遍念下來,你的心定了。念經就是持戒,念到心清淨,心清淨自然開智慧,那個時候你聽經,一聽就開悟,就懂!如果你的心不清淨,妄想、雜念很多,諸佛菩薩來講經,你也不會開悟。道理在此地。
  還有一個常識的問題,學佛的同修必須要知道,那就是佛法教學的藝術。這一種傳統的教學法(藝術),老師對學生絕對負責任,對學生非常重視,誘導他得定,誘導他開悟。而老師的確高明,有智慧,有手段,他指出你一條破迷開悟的道路。但是你要是不聽話、不接受,那就沒有法子了。一定要合作,老師怎麼教,你就怎麼學,這樣才能成功,這個是教學的藝術。
  除此之外,可以說佛在兩千年之前,所有一切教學都達到最高的藝術,像佛門的梵音(音樂),可惜佛門的梵音也失傳了,不是現在我們聽到的唱念;現在聽的唱念,你仔細去聽,雜亂無章!我們在古籍裡、書本裡面看到,古時候的人聽到這個梵音心清淨,所以梵音能夠淨化身心,這是音樂,用這個來達到「戒定慧」三學。用美術、用雕塑,你看佛法的造像,佛的像、菩薩的像、羅漢的像、天神的像,它是表法的,它是教學的,我們今天把它當作神明去看待,你說糟糕不糟糕!錯到哪裡去了。
  我們舉一個最普通的例子,譬如你進入一個寺院,寺院就是從前的學校,佛教的學校。為什麼要建築宮殿式的?因為中國古時候的老百姓,心目當中最敬仰的是帝王,帝王所居住的是宮殿,佛菩薩教化眾生的地方也建築宮殿的形式,是這麼個道理,稱之為「寺」。在漢朝時候,寺是政府辦公的機構、名稱,現在把它變成廟了,這個意思錯了!它是政府辦事的機關,佛教這個寺就是佛陀教育,它裡面主要的工作是傳播佛教教育,佛寺就像是佛教教育部一樣。後漢以後,中國變成雙重教育。儒家的教育,這是國家采取的,以孔孟為主。首相下面六個部裡面有禮部,禮部是國家的教育。寺是直接歸皇帝管的,皇帝下面有九個寺;寺就的長官叫卿,九卿。
  佛教到中國來之後,那個時候由鴻胪寺接待,鴻胪寺就相當現在的外交部,接待這些外來的賓客。以後我們中國要把他常留在中國了,不讓他走了,怎麼辦?鴻胪寺不能長期接待,所以就另設一個寺,於是皇帝下面就變成十個寺了。這個寺叫什麼名稱?那時白馬馱經,從西域把佛經、佛像馱到中國來,你從這裡看,中國人心的厚道,白馬的功勞我們不能忘記它,這個寺就叫白馬寺,中國第一個佛寺。所以它是佛教教育的機構,它不是神廟,必須要搞清楚、搞明白。
  寺的大殿就是禮堂,當中供的是佛像。你看我們佛像,一尊佛兩尊菩薩。為什麼不供兩尊佛?不供多幾尊菩薩?一定是一尊佛兩尊菩薩。佛代表自性本體,代表這個意思。佛代表我們真心本性,兩位菩薩代表我們自性裡面的德能,分為兩大類,一個是智慧,一個是慈悲。我們一般供釋迦牟尼佛,兩邊是文殊、普賢,文殊代表智慧,普賢代表實踐(行門),一個是解,一個是行,知行合一,表這個意思。西方三聖當中,阿彌陀佛代表自性的本體,觀音代表慈悲,大勢至菩薩代表智慧,無量無邊的智慧德能,這兩位菩薩就代表具足了,不要第三者。它是表法的意思,這個要知道。不是神明,他是教學,讓你看到佛像,就知道它教給你什麼東西。
  釋迦牟尼這個名稱就是佛教教學,現階段的教學方針。因為我們世間人缺乏慈悲心,自私自利,所以佛教教學的方針是仁慈,釋迦是仁慈的意思。第二,一切眾生心不清淨,一天到晚胡思亂想,貪瞋癡慢,所以名號裡有牟尼,牟尼就是清淨心的意思。可見得佛菩薩哪來的名號?名號就是現階段的教學方針。任何人在這個地方成佛,他的名號都要叫釋迦牟尼,為什麼?針對我們眾生的毛病,對症下藥,是這麼個意思。每一尊菩薩、每一尊佛都代表甚深教學的義趣,你懂得之後,一看就行了,不要說話,佛法的教學,你就圓圓滿滿得到了。
  我們舉一個明顯的例子,通常我們進入寺院,山門第一個建築是天王殿,四大天王。四大天王叫護法神,護誰?護自己。如何保護自己?他教我們這個。你看看這個名字就曉得了,第一位是東方持國天王,他代表負責盡職。我們在社會上,無論你在哪個工作崗位,你要盡你的本分,盡你的職責,這就對了。人人能夠盡分盡職,社會怎麼會不繁榮?怎麼會不興旺?所以我們要曉得這個道理,代表負責任。第二位是南方天王增長代表進步,日新又新,不斷在求進步。不是說我事情做好了就沒事了,不可以,還要求發展,還要求進步。第三位是廣目天王,教我們多看。第四位是多聞天王,教我們多聽。讀萬卷書,行萬裡路,你要能把你自己的工作做好,要想你自己天天在進步,多看多聽,他表這個意思。所以你要懂得了,你就曉得多有味道!
  他們手上拿的都有道具,道具有意義的。你看持國天王叫你負責盡職,他手上拿著琵琶,琵琶代表什麼?調節樂器,代表一切都要適中,弦不能太緊,緊了就斷了,松了就不響了,要調得適中,就是你處事待人接物要講求中道,不能過之,也不能不及,他表這個意思。南方增長代表進步,手上拿的是劍,寶劍、智慧之劍,你沒有智慧,你就不能進步,你要求進步,先要有智慧,所以劍是代表智慧。西方天王廣目叫你多看,他手上拿的一條龍,或者一條蛇,這代表什麼?龍蛇都是變化的,代表變化多端,這個社會上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變化多端,你要仔細觀察,他代表變化。手裡拿著一個珠子,掌握變化裡的不變,你把原理原則抓住,你才能控制這個龍蛇,它有這個味道在。北方天王多聞,拿的是傘蓋。大家都曉得,傘蓋是防止污染,在復雜的社會裡,保護你身心清淨,不要被污染。現在都把他當作神明看待,你說冤枉不冤枉!幾個人懂得這個道理?
  當中供的是彌勒菩薩,彌勒菩薩滿面笑容,肚皮很大,代表什麼?代表歡喜心,見到任何一個人,要笑臉常開,對人要笑臉常開,肚皮大能包容,表這個意思。生歡喜心,生平等心,成喜悅相,一個佛弟子處事待人接物要有容量,要對一切眾生生歡喜心。你看這第一個建築物,上這麼一堂課。所以佛門的藝術真是太美太美了,你要是了解的時候,你不能不佩服得五體投地。哪裡像現在的寺廟,香煙薰得烏煙瘴氣的,叫人看的感慨萬千!好,這時間也到了,我們明天見。


 

 

 

 

(第五集)  

1996/1/10 澳洲布裡斯本 檔名:17-13-05

  我們把佛法做了一個總結,佛法是佛陀對於一切眾生最殊勝、最究竟、最圓滿的教育。佛法教學的目的是開啟我們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佛在大乘經上告訴我們:「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換句話說,我們自性裡本來具有的智慧、德行、才藝、能力,乃至於福報,跟一切諸佛沒有兩樣,無二無別。
  如果我們要想知道佛的物質生活環境,我們在《無量壽經》、在《觀無量壽佛經》裡面看到西方極樂世界,在《華嚴經》上看到毗盧遮那佛的生活狀況。他們的身體是紫磨真金色身,金剛不壞之體,永遠不老不病,沒有生死。居住的環境,經上跟我們說得很清楚,宮殿樓閣是七寶造成的,西方極樂世界的大地,琉璃為地。琉璃就是我們今天所講的翡翠,綠色的玉,透明的。道路是黃金鋪的,我們看到的是黃金鋪的道路,這是富貴,我們這個世間人不能比。經上說天上的天王,大梵天王的福報,也比不上西方極樂世界的普通老百姓。
  佛在經上說這些話,是不是誘惑我們的?佛的生活環境這麼美好。佛說的是真實話,絕對沒有誘惑、欺騙,沒有這些話。你看五戒裡面有「不妄語」,佛怎麼可以打妄語?它這個事實是如此。所以《金剛經》上講「如來是真語者」,真就是不假不虛。「實語者」,實是老老實實。「如語者」,如就是事實是怎麼樣,就照這個事實說就是了,不必加一點,也不必減一點,完全根據事實真相來說明,這叫「如語」。「不诳語」,也就是不妄語。「不異語」,跟一切諸佛所說沒有兩樣,佛佛道同,大家所見到的都一樣,講法也一樣。《金剛經》上說佛這五種語,是以「如語」為主,就是事實是怎樣,你就照事實說。所以諸佛菩薩跟我們說的一切法,可以說都是宇宙人生的真相。
我們今天這樣的生活環境,美滿殊勝的生活環境沒有了,失掉了。佛告訴我們,這個失,不是真的失掉了,是迷失了。你迷了自性,自性的智慧德能不能現前。佛法的教學,沒有別的,教我們覺悟,教我們破迷,破迷開悟,我們自性裡面無量無邊的德能自然就現前,所現的境界就是華嚴跟西方極樂世界的那個模樣差不多,沒有兩樣!這個是佛法教學的目的,可以說是無比的殊勝。
佛、菩薩、羅漢這些名詞,前面跟諸位報告過是佛教育裡面學位的名稱。我們真正覺悟了,那就拿到第一個學位,「正覺」,稱之為阿羅漢;再進一步能夠達到「正等正覺」,就稱之為菩薩,菩薩的學位比阿羅漢高;到覺悟達到究竟圓滿了,我們就叫他做成佛了,所以佛是「無上正等正覺」。可見得佛、菩薩、羅漢是佛門學位的名稱,就像現在學校裡念書,博士、碩士、學士這些名稱。
  因此佛法是個平等法,一切眾生本來成佛,這個是釋迦牟尼佛在《華嚴》、《圓覺經》中所說的,一切眾生本來成佛。本來是佛,現在又想作佛,哪有不成功的道理!這的確給我們從修行證果上,建立了充分的信心,我們修學有理論的依據。這個理論非常踏實,決定不是虛妄的,不是虛構的。
  要怎樣恢復我們的自性?這個一定要講到修行了。我們迷,迷就是錯誤,我們對於整個宇宙人生想錯了、看錯了。現代雖然有不少的科學家,現在稱之為理論的物理學家,對於大宇宙、小宇宙,大宇宙是太空,小宇宙是粒子,今天講到量子,這是物質最小的。他們為我們做了有許許多多的說明,我們聽了感覺到非常驚異,是不是真相?可以說是真相,是部分的真相,不是究竟圓滿的真相。究竟圓滿的真相,這些科學家、哲學家有沒有辦法了解?佛在經上告訴我們,不可能。如果世間人有能力認清楚宇宙人生的真相,佛就不必出世了,佛出現在世間沒有意義,這些問題你們都可以解決。佛出現在世間,是你們想要解決問題沒有辦法解決,他不能不幫助你解決。
  為什麼說這個世間所有一切學說不能解決這問題?基本上講,方法錯誤了。世間人所用的,在我們佛法講叫「世智辯聰」,世間的聰明智慧,這個聰明智慧的發源是從意識心裡來的。意識的特質是分別、是研究,我們用思考、用思惟去研究,是這樣得來的。今天再加上許許多多進步的科學儀器來觀察,用這樣的方法。而佛告訴我們,這個方法不能解決問題。
  佛門裡面如果講到純粹的哲學、純學術,佛法有,不是沒有,法相宗所講的就是。法相宗能不能解釋得圓滿?不能。為什麼?用思考。思考是分別、是意識,意識能夠解釋的是有范圍的。實際上,宇宙人生的真相不能用分別心,就是用思考的方式去理解、去探討。佛告訴我們要用什麼方法?要用清淨心,要用禅定的功夫。禅定到一定的深度,像《楞嚴經》上所說的「淨極光通達」,淨到一定的程度,這個心地放光,才能夠照見宇宙人生。達到照見,那個時候你見到的就是事實真相。
  所以今天科學家用的方法,跟我們法相宗、法相學者用的方法一樣,充其量在我們法相裡面講,他只能解釋阿賴耶識以內的,這個范圍行。唯識所變,他能夠解釋到這個。可是更深一層的唯心所現,他沒辦法,他達不到。這個意識心,我們天天想,思想這個能力很大,裡面可以想到阿賴耶識,外面可以想到虛空法界,可見得第六意識的作用的確是非常廣大,但是就是緣不到真如本性。講到真如本性,它一點辦法都沒有。如果不明心見性,你就不能解決問題。
  所以科學家一個發現,現在覺得很驚奇,過個幾十年之後又有新的發現,把這個定律就推翻掉了。現在許多科學家知道,科技是不斷的再進步,不敢講他這個定律是真理,他這個定律是永恆的,誰也不敢講這一句話。我們學佛的人懂得,他在方法上用錯了。如果這一些科學家們,他們都肯修禅定,那就了不起。定才能生智慧,智慧才能夠照見世出世間一切法的真相。
  所以修行就很重要了,修正我們錯誤的想法、看法、說法、作法,這叫修行。前面說過修行的原理是戒定慧,戒是守法、守規矩,定是清淨心,清淨心起作用就生智慧,是真的智慧,不是世間的聰明。世間聰明人,他的煩惱沒有斷,是非人我、貪瞋癡慢沒斷,可能比一般人看得淡,來得薄,但是他並沒有斷掉。所以這個在佛法,不承認他是正覺;雖然他覺,不算正覺。正覺一定要斷見思煩惱。
  由此可知,我們在修行綱領上是「覺、正、淨」。學佛最初入門,接受三歸戒。三歸戒是自己發心的,「我要學佛,我要接受佛陀的教育」。你發這個心了,你找到僧團,找到出家人,出家的老師把佛法修學的總綱領、目標、方向傳授給你,這叫作「傳授三歸」。把這個東西傳授給你,你曉得將來這個路怎麼走法?往哪裡走?
  歸依三寶,三寶是「佛、法、僧」。可是這個名詞很容易產生誤會,一聽說佛,就想到佛像;聽說法,就想到經典;聽說僧,就想到出家人。給諸位說,這三樣東西靠不住。佛像一把火就燒掉了,出家人自己沒有修行,自身難保,你怎麼能依靠?哪能靠得住?所以要懂得真正的三寶是什麼?佛像、經書、出家人是形式的三寶,三寶的樣子。它有實質,實質的三寶是在你自己心裡面,所以佛教給我們歸依三寶,是歸依「自性三寶」。我們自性有覺,歸依自性覺。那你要說,我現在不覺了,我迷了,雖然自性有覺,可是自性覺在哪裡?你要明白這個道理,你怎麼迷的?我眼見色,為什麼會迷?因為你分別、執著,你就迷了。假如你離開分別、執著,我問你眼前擺的這個,你看見沒有?你不能說沒看見,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裡面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就是覺;一有分別、一有執著就迷了。你要細細去想一想這樁事。
  我們眼前擺的這是什麼?花。什麼顏色?紅色、黃色的、綠色的,迷了。你說迷在哪裡?它本來沒有名字,本來沒有顏色。顏色怎麼來的?現在科學家知道了,是光折射不同的度數反射出來的。本來哪有顏色?本來沒有名字。相是假相,名是人給它取的名字,假名。我們懂得「名可名,非常名」,假名假相。所以離開一切名與相,你所看到的是真相。我們迷在這個假名假相裡,迷在這些形相、色相、名相裡面,要把這個東西拿掉,確確實實不執著,你要這樣訓練自己,這就叫歸依佛、歸依覺。
  人家問你這是什麼?這是花。你怎麼說這是花?因為你們叫它作花,我也叫它作花。你們說它是葉子,我也叫它是葉子。我是隨順你們的執著而說的,我自己不執著,這就是諸佛菩薩。所以他的心清淨,一塵不染。跟眾生相處,你叫什麼名字,我就叫它什麼名字,你怎麼執著,我也怎麼執著,恆順眾生,和光同塵,可是自己干干淨淨,絲毫不染著,這叫作歸依覺。
  所以你歸依之後,以後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你要會用這樣的心,你就覺悟了,你就不再迷了。你的心永遠是清淨的、永遠是平等的,而且能夠幫助一切眾生,這叫歸依佛。
  歸依法,法是正知正見,正確的思想、正確的見解,這一層難!真正覺悟之後,那個思想、見解才是正確。我們現在達不到,達不到怎麼辦?先采取釋迦牟尼佛在經典上所講的,他的想法、看法那是正確的。我們先依靠他,但是依靠他是一個短時間的,是一個階段的,佛不會叫我們永久依靠他,沒有這個道理。
  你剛剛初學,好像學生在學校依靠老師,學業完成了,你獨立了,你要出去的。像父母養育兒女,他很小,你必須要照顧他,他要依賴你,他慢慢長大成人的時候,他不會再依賴你了。一輩子依賴你,這個小孩沒出息。
  佛教導我們也是如此,在你沒有大徹大悟之前,依靠老師,依靠的老師是釋迦牟尼佛。今天我在這裡傳授三歸,你不能依靠我。依靠我,你就錯了,大錯特錯!依靠釋迦牟尼佛、依靠阿彌陀佛。佛在哪裡?經典就是的。《無量壽經》是釋迦牟尼佛跟我們講的,四十八願是阿彌陀佛跟我們講的。我們依靠經典裡面的教訓,就是依靠佛。佛親自來指導我們,哪裡還會有錯!佛教給我們要做的,我們認真去做;佛教給我們不可做的,我們決定不做,這個才是佛的學生、佛的好弟子。一切以這個為我們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的依據,這個叫歸依法。
  歸依僧,僧代表清淨、和睦的意思。前面跟諸位講過「六和敬」,僧代表這個。一看到出家人,你不要想這個出家人是個高僧,這個出家人是個破戒的。他是高僧也好,破戒也好,與你沒有關系。可是與我們有一個關系的是提醒自己,我有沒有遵守六和敬?我有沒有修清淨心?僧代表的是六根清淨,一塵不染。所以見到這個相,就要想到自己心清不清淨。僧是清淨、和敬的意思,這叫真正歸依了。
  這樣住世三寶就起作用了。我們迷得太久了,無量劫迷到今天,老毛病、老習氣常常犯。這裡受了三歸,給你講清楚了,出了門就忘掉了,那有什麼用處?所以你家裡要供養三寶,你供佛像,看到佛像,提醒我要覺。什麼覺?我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我不分別、不執著。不起心、不動念是定,不分別、不執著是覺,定慧是這樣修法的。不是一天到晚盤腿面壁,那個定沒用處的!真正的定是在生活當中,是在六根接觸六塵境界裡面修定。不起心、不動念就是禅定,不分別、不執著是慧,高度的智慧!你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是見性見色性,聞性聞聲性。
  明心見性的人跟我們什麼地方不一樣?就是這裡不一樣。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起心動念、分別執著。人家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不分別、不執著、不起心、不動念。他見到的是真相,我們見的是妄相。他用的是不生不滅的真心,我們用的是生滅的妄心,不一樣的地方在此地。你要學會了,你也可以作佛、也可以作菩薩。你要明白這個道理,要懂得這個訣竅,知道自己怎麼個修法。這個就是在三歸的時候,把理講清楚、講明白了,這是真正傳授給你。
  也有人說,密宗上師傳授要灌頂。那我們沒有灌頂,這比人家差一等了。那個灌了頂的是不是真的靈了?我在美國問了不少同修,他們非常熱心,開車開十幾個小時,到一個仁波切那裡去灌了頂,頭上灑了幾滴水了。回來之後,我問他:「你是不是開智慧了?你的煩惱是不是少了?」他搖搖頭說:「沒有。」還好,還講老實話。我說:「如果說頭上給你灑幾滴水就是灌頂,你去洗澡,那個淋浴沖頭就是大灌頂!」不懂得這個方法,不懂得意義,完全做的是形式,你說多可惜!我們今天歸依、受戒都是形式,沒給你講清楚。「灌」是比喻慈悲加持的意思。「頂」是最殊勝的佛法,頂法!沒有比這個再高的了。把最頂的佛法傳授給你、教導給你,這叫作「灌頂」。
  你們看看黃念祖居士注解的《無量壽經》,那個裡面受灌頂法,他的注解裡面就講得很清楚。黃老居士是密宗的上師,不騙人的,不問人要錢。美國灌一個頂要五十塊,歸依也要收錢的。我到邁阿密講經,同修們要我傳授歸依,先問我:「法師,你歸依的價碼多少?」你說有什麼法子!現在這些年輕人,受過高等教育,拿到碩士、博士,還聽騙!信假不信真,聽騙不聽勸,現在是這麼個世界很令人感歎的。
  我們今天修學淨宗法門,我們曉得《無量壽經》在一切經裡面第一,真正是頂法!把《無量壽經》、《阿彌陀經》傳授給你,這是大灌頂。你把這個經文念一遍,十方一切諸佛給你灌頂一次。你念兩遍,一天給你灌兩次。十方一切諸佛如來給你灌頂,你都不曉得,還要找一個迷惑顛倒的人來替你點幾滴水,就叫灌頂,你說你可憐不可憐!所以一定要懂得修學的方法,一定要在基礎上扎根。
  這個基礎是「三福」,「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是根本。修行從哪裡修起?從這裡修起。如果你覺得這個我做不到,那就是沒善根、沒福德。佛法這一生當中,你就沒有希望了。你在佛門裡,無論修學什麼,只得一點佛學的常識皮毛,佛法真正的利益受用,你決定得不到,你沒有去真做!一定要認真去做,要把它做到才行。所以這個非常非常重要。
  從「三福」下手,處事待人要依「六和敬」。特別是我們今天移民在此地,這個地方也是有許許多多地區、國家的人移民到這裡來,形成一種多文化的社會。每一個國家、地區的人到這邊來,他們過去的文化背景、歷史背景、意識形態、宗教信仰、生活方式都不一樣,我們如何能夠融洽的相處,彼此互相尊敬,彼此互相幫助,這個很重要!這一些都在六和敬裡面,「見和同解,戒和同修,身和同住,口和無诤,意和同悅,利和同均」,都在這裡面。所以我們學了馬上就有用處,就管用!不但自己的生活能夠過得很幸福、很美滿,能夠讓這個社會、這個地區、這個國家達到和平、安定、繁榮、興旺。我們學佛是學這些東西。
  這些道理、方法、境界,依據佛的經典,我們要深入的研究探討,要講解。理明白了,方法懂得了,知道如何應用在生活上、應用在工作上、應用在處事待人接物上。佛法是生活,佛法不是清談、不是玄學,不是一種學了以後沒有用的東西。佛法不但為我們現前帶來幸福,而且佛法更能夠使我們得到永恆的幸福。世間教育講一世的,佛法教育講三世的,它講過去、講未來,所以這個是三世的教育,最圓滿的教育,我們必須要把它認識清楚。
  最後我們歸心淨土。為什麼要歸心淨土?這個裡面有很深的道理。歸心淨土是一切諸佛勸導我們的,這個不是說修淨土的人勸你們,不是!十方一切諸佛勸勉你們念《阿彌陀經》,你們讀過《阿彌陀經》六方佛的贊歎,沒有一尊佛不贊歎淨土!《無量壽經》上,釋迦牟尼佛贊歎得更明顯,贊歎阿彌陀佛是「光中極尊,佛中之王」,贊歎到頂處了。我們想歸依一尊佛,「佛中之王」最好!所以釋迦牟尼佛沒有說:「你歸依我。」他勸我們歸依阿彌陀佛,因為阿彌陀佛是佛中之王。
  我們再看看自古以來,從《華嚴經》上看到文殊菩薩、普賢菩薩都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極樂世界要不殊勝,文殊、普賢是華藏世界的等覺菩薩,何必要求生?他為什麼求生?這是值得我們思考的。西方要不是特別殊勝,不可能往生極樂世界。這些事情的細說都在《無量壽經》上。
  《無量壽經》過去我講過很多遍,現在新加坡的同修將我們第二次在「圖書館」宣講的《無量壽經》(講得比較詳細,一共講了一百零七次),這一套錄音帶做成了光碟、CD片,這一次好像帶好幾套過來,這有一個同修發心做了一千套。光碟保存的時間久,音質不會變,他們告訴我可以保存二百年,音質不會變。我們用光碟來拷貝,做錄音帶流通,這個效果就非常之好。
  為什麼我們修淨土?為什麼要念阿彌陀佛?為什麼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諸位把這一套《無量壽經》仔細聽幾遍,你就明了了,你也就懂得怎麼個修,怎麼個學法。
  這是最後講到歸心淨土。如果我們不想再花多余的時間、精力去窮究宇宙人生的真相,到此就可以了,就相當圓滿了。為什麼?將來到西方極樂世界之後,我們的智慧、德能、一切的享受跟阿彌陀佛平等,西方世界是平等的世界。宇宙人生真相究竟怎樣,到西方極樂世界不要一個星期,你全都明白了,這是事實。何必在這個地方天天用腦筋,怎麼鑽也鑽不出來。這是捷徑!成佛的捷徑,一般人講成佛之道,成佛的道路。淨宗是成佛的捷徑。道路很遠很遠,遙遠得很!這是一條近路,保證我們在這一生當中決定能成就。
  由此可知,這個法門的確是殊勝無比。諸佛贊歎,菩薩贊歎,歷代的祖師大德們沒有一個不贊歎的。我們在一生當中能夠遇到,很難得了,開經偈上說:「百千萬劫難遭遇。」這個話是真的,不是假的。彭際清居士所說:「無量劫來希有難逢的一天。」我們把這一天遇到了,遇到了要是當面錯過,你說這多麼可惜!無量劫希有難逢,你逢到了,就要把它抓住,決定不能放過,認真的學習,認真的修行。
這一次的講演,我想就到此地告一個段落,以後我們的時間還很長,道場建立之後,我們希望能有長時間跟諸位同修在一起共同學習。

  下面有半個小時的時間,我們跟諸位做一個歸依的儀式。這個三歸五戒的儀式,因為場地小,我們的儀式簡單隆重,不重在形式,重在實質,實質是我們真的發心了,不是有口無心。這個歸依一個法師,掛個名好聽,是個佛教徒,那就錯了。剛才講了歸依三寶,不是歸依我淨空法師。你們如果要是有這麼一個觀念,「我歸依淨空法師,我是淨空法師的學生」,你們將來都會墮地獄。我跟你講的是真話,這個利害要曉得,將來你們墮地獄的時候,我不負責任。
  為什麼你會墮地獄?你破壞僧團。「五逆罪」裡的「破和合僧」。我舉一個例子你就明了了,現在的社會,民主社會政黨政治,你想加入這個黨,成為這個黨員,入黨的時候有手續,也有儀式,你要去宣誓。宣誓的時候,上級黨部一定派一個資深的黨員來監誓,你就歸了他,入他的黨,這還得了!這就大錯特錯了,這一點必須要認識清楚。
  我是整個僧團一個代表人,所以你歸依的是「佛法僧」三寶,不是歸依我這個人,這樣的開示,古來祖師大德都講得清楚。你看連印光大師在「上海息災法會」最後一天授三歸依,後面都講得很清楚,「不是歸依我印光法師一個人,你是歸依這個僧團」。可是後面這一段文,不知道什麼人干的這個事情,都把它刪掉了。所以現在一般人誤會他是歸依某一個法師,這個錯了。一個法師是一個黨,彼此互相對立,整個僧團就破壞掉了。所以你不歸依,你還不會墮地獄,一歸依就墮地獄了。將來閻羅王判你墮地獄,你說:「我沒有造罪。」把你的歸依證書拿來的時候,這是證據、罪狀。所以我這個歸依證,後面署名的是三歸證明阿闍梨,我是給你作證的,你是歸依三寶的,不是歸依我的。要搞清楚,差之毫厘,失之千裡!
  今天佛法之衰,錯就錯在這裡!每個人搞自己的黨派,不知道盡虛空遍法界佛法是一家。我們要尊敬別人,人家不尊敬我們,那是他的事情,我們要尊敬他。我們要全心全力幫助他,他不幫助我們,那是他的事情。這個我們不要管,盡到自己本分應盡的責任就對了。我們的目標在西方極樂世界,我們一定要見佛,要跟佛同心同願同德同行,這是你真正三歸了。
  世間人如果沒有一個真正踏實的依靠,好像你這個歸依太空洞了,自性覺正淨,我怎麼覺也覺不來。所以我們一定要找一個形像,好像有依靠,心裡比較安一點。你們既然有這個想法,我就給你介紹,滿你的願。我們歸依佛,歸依阿彌陀佛,我們作彌陀弟子。人家以後說:「你歸依了,你歸依哪一位?」「我歸依阿彌陀佛。」可不能說:「我歸依淨空法師。」那就搞錯了。你歸依阿彌陀佛,誰給你做證明的?淨空法師給我做證明的,這行。我給你做證明,歸依阿彌陀佛。法是法寶,「我歸依《無量壽經》」。僧寶,「我歸依觀世音菩薩,歸依大勢至菩薩」,這兩位是僧寶。這三寶具足,我真有依靠了。好,現在我們舉行儀式。

 


 

 

 

 

[附]:

認識佛陀教育  (共一集)  1996/11  新加坡  檔名:17-14-01

  諸位法師,諸位同修,今天新加坡佛教居士林與淨宗學會,特別舉辦這一次通俗的講演,講題是「認識佛教」。這個講題過去在美國、澳洲都曾經講過。前些時候這邊的同修來要求我,希望用一個小時的時間,試驗著做一次光碟的錄影,我說也很好。
  實在講在今天這個社會,無論是哪一個國家、地區,我們看到佛教徒人數確實不少,而能把佛教說得上來,能說得明白的確實不多,無怪乎社會一般大眾對佛教有很深、很廣泛的誤解。我們做佛的弟子有責任宣揚佛法,更重要的是要把「什麼是佛教」,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給社會大眾介紹出來。
  今天諸位看到這個資料,這裡面一共分了七段,這個大綱是早年在美國三藩市馬袓廟講的,這是個老的大綱,我們還用這個大綱講,但是我們的時間短,必須要精簡。
  請看第一段「緣起」,佛教怎麼來的?佛教的創始人是釋迦牟尼佛,他是北印度人,在現在的尼泊爾。根據中國歷史的記載,釋迦牟尼佛出生的那個時代是中國周朝昭王二十六年甲寅,而佛滅度是在周穆王五十三年壬申。照這個記載來計算,世尊世壽七十九歲,我們通常講釋迦牟尼佛住世八十年,這是中國人算虛歲,前後都算上是八十年,實際上世尊是七十九歲圓寂的。他老人家在世說法四十九年,講經三百余會,這是大家都知道的。
  佛教傳到中國來是在後漢永平十年,漢明帝的時代,公元六十七年,今年公元一九九六年,公元六十七年傳到中國來,這是正式傳來的。非正式比這個時間早,在中國歷史裡面所記載,大概在春秋戰國時候就有記載,但那是非正式的。國家派使臣到西域去禮請,法師到中國來受中國帝王的尊敬,以老師的禮節相待,這是從永平十年開始。
  第二段要跟諸位介紹,佛教究竟是什麼?佛教是佛陀的教育,智覺宇宙人生之教育,大智大覺,對於宇宙人生徹底明了,這是佛教育的內容。而宇宙就是我們生活的環境,現在也所謂是生活的空間,說空間當然包含著時間,而人生正是我們自己本人。由此可知,佛陀教育的內容就是說明我們自己與自己生活環境的真相。真相如果明白清楚了,一絲毫疑惑都沒有,在佛法裡面就稱他為佛陀,所以佛不是神,是人,這個諸位一定要搞清楚。菩薩也是人,也不是神。菩薩雖然覺悟,但是沒有圓滿,圓滿就稱佛,沒有圓滿就稱菩薩,所以佛、菩薩都是人,都不是神,這一定要搞清楚。
  然後我們再解釋什麼叫「佛」?什麼叫「法」?「佛」是從梵語音譯過來的,梵語稱為「佛陀耶」,中國人喜歡簡單,把這個尾音都省掉了,單稱一個「佛」,它的意思是「大智大覺」。智是體,覺是用,智慧的作用就是覺,覺的對象就是宇宙人生。宇宙人生我們用一個代名詞,稱之為「法」。「法」是個代名詞,宇宙萬有,簡單的講就是心境事理之總代名詞,也是我們講宇宙萬有,用一個字來代表。
  法是所覺,智是能覺,能所是一,才是正覺。如果能所是二,那雖覺,佛法不承認他是正覺,為什麼?能所是二,這種的覺悟世間人有。我們現在所謂的科學家、哲學家、宗教家,世間聰明智慧的人很多,他也有相當高度的智慧、覺悟,但是他有能有所,佛法跟他們不一樣的地方就是佛法裡頭沒有能所。諸位要知道,能所是二法,能所不二那是一法,佛經裡面常說入不二法門,不二法門在哪裡?這裡你看到了,能所不二,你就入了法門了。入這個法門,人家就稱你作菩薩,稱你作佛,這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才真的明白了。如果是能所對立,沒搞清楚,沒有明了。一定要入進去之後,能所不二的時候,你才真的恍然大悟,禅宗裡面講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就是這個境界,這樣的人才真正通達佛法。如果能所對立,不通達,那只是道聽塗說而已,佛法究竟是什麼確實沒搞清楚。一切大乘經都給我們說這樁事情,我們必須要把它認識清楚。
  既然知道佛法是教育,而教育的內容是說明宇宙人生的真相,那麼佛法之所求又是什麼?一切經論裡面諸位常常看到的,有一個名詞叫「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相信這個名詞大家很熟悉。這一邊是把它翻成中文,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梵文的音譯,翻成中文,「阿」翻作無,「耨多羅」翻作上,「三」翻作正,「藐」翻作等,「三菩提」翻作正覺,合起來「無上正等正覺」,這個名詞就是學佛人所希求的,換句話說,佛教教學的目標就是這個。佛教一切眾生什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們要學佛,學的是什麼?無上正等正覺,這是從名相上把意思翻出來了。由此可知,這個名詞不是不能翻成中文的,為什麼古時候翻經的大德不翻出來,還要用音譯?這在從前譯場裡面有個規矩,這個規矩裡面有五種不翻,這種是屬於尊重不翻。實際上是可以翻譯的,這是為了表示對它的尊重,它是佛法修學的目標。這個名詞裡面的意思,就是覺了宇宙人生的實相,也就是究竟圓滿的智慧。智慧加上究竟圓滿,就如同一般宗教徒贊美上帝,上帝是全知全能,無所不知,無所不能,實際上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這個意思。
  上帝是不是真的無所不知、無所不能?這個我們大家都很清楚,上帝還做不到,全知全能是別人贊美他的,不是真的。而成佛,這是真的,一點都不假。那你要問:怎麼曉得他是真的?你看釋迦牟尼佛一生講經說法留下來的這些資料,我們仔細去看一看,去閱讀一下,你就明了他是真的,不是假的。即使現代的尖端科技,佛在經上都講得很清楚、很明白,其他宗教經典裡面找不到,唯獨佛經不可思議。由此可知,我們學佛的人不是求升官發財,不是求富貴榮華,也不是求多子多孫,學佛不是為這個,我們世間人拜佛總是求這些。應當要知道,學佛求什麼?求究竟圓滿的智慧。也許諸位要問,我求這個有什麼用處?用處可大了,有智慧什麼問題都解決了。凡是不能解決的就是你沒有智慧,你有智慧哪有不能解決的問題?所以佛法是智慧的教育,智慧的教學,這裡面絲毫的迷信都沒有。所求清楚明白了,怎麼個求法?這就非常重要了。
  第四段跟我們講「修學綱領」。在《華嚴經》上,我們看到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善財每遇一位善知識,對善知識恭敬,致敬之後,請教的第一句話,他就說明他自己已經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也就是說明,我這一生就是希望求得究竟圓滿的智慧,但是不知道怎樣修菩薩道、怎樣學菩薩行。由此可知,菩薩道跟菩薩行就是我們佛弟子學佛的下手之處。菩薩道是什麼?菩薩道是存心,你用的是什麼心。「菩薩」這兩個字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是「覺悟」的意思。菩薩道就是覺心,也就是覺而不迷。菩薩行是覺悟的生活、覺悟的行為,才能與無上正等正覺相應,相應才能成就,才能達到。
  下面我們略舉幾條,這幾條在大小乘佛法裡面都是最重要的修學原則、修學的綱領。第一,最高指導綱領,這也就是佛門裡頭一般所講的「三自皈、三皈依」,我們下一個鐘點專門講這個課題,就是教你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是回頭的意思,依是依靠。沒有聞到佛法,沒有修學佛法,我們對人、對事、對物總是迷而不覺、邪而不正、染而不淨,我們的心是在迷邪染,這就是凡夫,無量無邊的苦惱都是從這兒生的。佛教給我們把它翻過來,從迷邪染回頭,依覺正淨就對了。諸佛菩薩跟我們不一樣的,他們修覺正淨,我們搞迷邪染。這個題留在後面再細說。
  底下有個簡單的表,跟諸位略說修行。什麼叫修行?這個名詞定義一定要搞清楚、搞明白。修是修正,行是行為,中國人喜歡簡單,修正行為,把正、為省掉了,修行。可是現代人不行,你要講這個簡單說,他會產生誤會,認為修行一定是出家做和尚的事情,在家人搞這個干什麼?在家人不要修行,出家人要修行。或者一般社會上認為,你們學佛的人要修行,我們不學佛的人不修行,都是把這個名相意思搞錯了,不知道修行是修正行為。你的行為有錯處,錯了你要不要把它修正過來?不是佛教徒,錯誤的行為也要修正過來。
  行為無量無邊,把它歸納不出三大類:身、口、意。身體造作,口是言語,意就是思想見解。你做錯了,你說錯了,你想錯了,你看錯了,要不要修正過來?由此可知,修行是一切大眾之所必需,不論你學不學佛。你不學佛就不要修行了嗎?不學佛的人總不能把爸爸叫大哥,那這就大錯特錯,你要不要把它糾正過來?你把它糾正過來就叫做修行。所以修行是廣義的,所有一切眾生都要修正他錯誤的行為。這個一定要講清楚、要講明白,不要叫人產生誤會。此地講的綱領就是修正錯誤行為的原則。
  第二,僧團。三自皈是個人的事情,我們講是獨善其身,是修自己。人在社會上,不能離開群眾、不能離開團體,所以團體裡面我們怎樣待人接物,佛教給我們六個原則:六和敬。團體無論人數多少,佛教講團體最少是四個人,多是無限,大家在一起,人人都要遵守這六條。第一個是「見和同解」,和合的基礎是建立在這一條,這一條非常重要,我們在經論上看到釋迦牟尼佛的偉大處也就在這一條。佛並沒有說,你們眾生都是迷惑顛倒,我是大徹大悟,你們的想法、看法錯了,要依我的,佛沒這個說法,你們查遍《大藏經》,佛沒有這個講法。佛怎麼說的?佛說所有一切念頭都是妄想,妄就不是真的,你把妄想統統放下了,見就同解了,這個高明。佛叫我們放下一切妄想分別執著,他也放下妄想分別執著,大家在一起都沒有妄想分別執著,這個見解相同。由此可知,佛不是叫人聽他的,佛不牽著人的鼻子走,高明在此地。我們讀佛經,聽佛這個言論,佩服到五體投地。佛教我們修清淨心,清淨心裡面決定沒有妄想執著,和合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上,那還有什麼話說?不能不服。
  第二「戒和同修」,這一條就是今天講的守法。團體人多了,大家在一起生活總要訂幾條規矩,我們不能亂來,總得有秩序,人人要守法。規矩由自己訂,佛不會給我們訂的。像現在無論大小團體,寺院有常住公約,家有家規,國有國法,公司行號也有個章程,上下都要遵守,這就是戒和同修,人人守法。然後「身同住,口無诤,意同悅」,每個人在一塊生活都是歡歡喜喜沒有爭論。最後一條「利和同均」,就是講物質生活的待遇是平等的,這個裡面沒有特權,沒有特別的,大家一律平等,人心哪有不服?真的是心服口服。這樣的團體就叫做僧團。僧就是和合的團體,和合的團體是世界所有一切團體裡面最值得尊敬的,所以稱之為僧團。
  僧團還有一樁事情必須要知道的,就是「同羯磨」。羯磨是梵語,用現代的話來講就是會議、開會。大家的事情一定要開會來議決,多數人贊成怎麼做我們就怎麼做法,少數服從多數,由此可知,這是民主。佛教僧團真正是民主,利和同均是共產,所以共產、民主不是現代人才提倡的,釋迦牟尼佛三千年前就提倡了,我們就照做了,而且做得很有成績,為社會一切團體的榜樣。
  第三,這都是修行裡面很重要的事情,「結夏安居」,這也是佛門裡面的術語,要用現代話來講就是進修教育。世尊當年在世,他的學生當中有成就的,就是學得很好的,無論在解門、行門,在德行、在學問都有相當成就的人,往往佛把他派到一方去代佛講經說法教化一方,但是每年一定要把這些學生召回來再做進修教育,你看非常符合現代人的思想。每一年有三個月的進修教育,把你的學問、德行再往上提升,而不是叫你永遠停留在這個階段,是不斷的向上提升。同學們在一起可以交換教學的心得、經驗和教學的方法,所以這個僧團永遠是團結的,它的目的是「以求精進,日新又新」。另外,像我們淨宗,我們除了這三個共同的原則之外,修淨宗的要特別著重在《觀經》的三種淨業,這個我們在底下一講再細講。
  文殊菩薩的十波羅蜜,波羅蜜是梵語,意思要用現代話來講,可以說之為「圓滿」,要照字面上來翻,翻為「彼岸到」。「彼岸到」現代人聽的時候叫莫名其妙,翻作「圓滿」大家好懂。「彼岸到」,我們中國人講「到家」。你某一樣東西有成就,做得最好,我們稱你功夫到家了。這個到家就是贊歎你做得好,太好了,不能再好了,就這個意思,古印度就稱為波羅蜜,意思在此地。這十種圓滿是從六度裡面開出來的,六度六波羅蜜就是六種圓滿,將「般若」再展開為「方便、願、力、智」,所以變成十個圓滿的原則。末後有普賢菩薩的十大願王,這是淨宗同修必須要修學的。特別是到最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這些綱領、原則,我們都必須要牢牢的記住,要把它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因為限於時間的關系不能細說,但是我們有很詳細的介紹在另一套錄音裡面,我們還有一本小冊子,詳細為諸位介紹佛教。
  下面一段我們簡單介紹「佛法教學的藝術」。「當世講學傳道,一如中國的孔老夫子」,這是說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也是周游列國。中國的孔夫子周游列國的目的是想從政,希望當時的諸侯能夠用他,讓他能夠施展政治上的抱負。但是當時諸侯見到孔老夫子,感覺得他的確有學問、有道德,學生徒眾有很多,不敢用他,所以他周游列國沒人用他,他就回到老家去教學。而釋迦牟尼佛的動機跟夫子相反,釋迦牟尼佛是王子的身分,可以繼承王位,可以施展他的政治抱負,但他把它捨棄掉了,他周游列國教化眾生,到處講經說法,他干這個事情。
  「後世教學,講求藝術的表法」,這裡面講講學、教學,教材、教法。在佛門裡面,諸位仔細去觀察,你能夠發現,佛法用音樂,所以大小乘經論裡面歌歎很多。不但偈頌可以配成譜來唱,經文都可以唱,經文都是歌詞,可以配著歌曲來演奏的。重視藝術的教學,這是佛非常聰明,高度智慧。教學用什麼方法最好?藝術表演最好,世尊在早年就用這些方法,美術、雕塑。佛菩薩的形像,這些形像都代表很深很廣的教育意義,所以佛像不是隨便可以雕的。現在一般人替他造像,憑著自己的想像,造出來的是藝術的佛像,跟佛法表法的佛像完全不一樣,他造出的是藝術的人像。而佛像所講求的,有一部經叫《造像量度經》,裡面說明佛像、菩薩像、羅漢像尺寸的比例,以及造形、手上所拿的道具,統統是表法。表法是教學的意思,這個我們一定要懂得。乃至於建築都含著有教育的意義,縱然這個建築變化,譬如印度佛教教學的道場跟中國道場建築的形式完全不一樣,雖然在容貌上不一樣,但是它的精神完全相同,這很了不起。變的裡面有不變,不變的是原則,形式上可以變,變跟不變也是不二。你細細去體會、觀察。
  在這個地方我們舉一個例子,譬如我們供像,供養佛像表法略舉,一般習慣上供養佛像都是一尊佛兩尊菩薩,這好像是一組。佛代表本體,菩薩代表從體起用,有體有用。體是一個,不能用兩尊佛表,只有用一尊佛。用,無量無邊,要造成許多菩薩像也麻煩,所以把無量無邊的作用歸納為兩大類,一類是「智」,一類是「行」,這兩類就統統都包括了,所以用兩位菩薩來做代表。你看,一位菩薩表德用,這裡面是智,另外一位菩薩的德用是表行。譬如我們修淨土的人,我們供的是西方三聖,阿彌陀佛代表本體,觀世音菩薩代表行,慈悲是行,大勢至菩薩代表智,有智有行。像天台家供養的是本師釋迦牟尼佛,代表體,旁邊一般是供文殊、普賢,普賢代表行,文殊代表智,這是常常供養的。也有不供文殊、普賢,供迦葉跟阿難,諸位也能看到這樣供養的。供迦葉跟阿難,阿難代表智,阿難是傳道的,迦葉尊者代表行,所以總是一個代表智,一個代表行,供養佛像是這個意思。所以佛菩薩形像不是神明,這一點諸位要記住,不是神明。我們見到這個形像就曉得有體有用,體是自己的真如本性,行就是自己的智慧福德。這是一般供養佛像一定要懂得。如果你把佛像當作神明去看待,那你就錯了。
  底下我們再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天王殿」。這是我們進入正規的佛教建築,第一個建築物就是天王殿,裡面供養的四天王,當中供養彌勒菩薩,它代表什麼意思?這是你進入這個佛道場的第一個建築物,換句話說,這是第一堂課。第一堂課教給你,你一進門看到彌勒菩薩,彌勒菩薩造的像是布袋和尚像。布袋和尚出現在中國南宋時代,跟岳飛同時代。現在彌勒菩薩的像大家很熟悉,肚皮很大,笑瞇瞇的。你第一個看到他,這就是教給你,你要想入佛門,你要想學佛,學佛第一個條件是笑面迎人,你能不能做到?如果你見到人板著面孔,佛不歡迎你入門。入門要有條件的,做佛的學生要有基本的條件,一定要笑面迎人,一定要肚量廣大,要能包容。如果你的心量很小,你不能學佛,沒有辦法學佛,佛再慈悲也沒有辦法幫助你。為什麼?佛的心量是盡虛空遍法界,所謂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你那個小心量怎麼能學佛?這就告訴你,你想學佛先要把心量展開,笑臉迎人,歡迎你入門來。入門來你就看到四大天王。
  東方持國天王,持是保持,怎樣能把你的國家保持?保國就保家,家跟國是一不是二。負責盡分,也就是教你,你在這個社會上,你有你的身分,你有你應盡的義務,必須要做到,這是中國儒家講的五倫十義。你做父親,父親要慈;你做兒女,兒女一定要孝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你要把你自己的責任盡到。你在社會上有你的職務,在你的職務上要盡心盡力把工作做好,所以第一個是教你這樁事情,東方持國天王。持國天王手上拿的是琵琶,樂器也是表法的,你看這個樂器,弦松了就不響了,緊了就斷掉了,一定要調得適中,這就是告訴你,對人對事對物要行中道。佛家講中道,儒家講中庸,不能超過,也不能不到,一切事情教你做到恰好,這就好了,教你做到適中,東方天王教我們這樣的。我們對人對事對物要這麼做法,要有這樣的心態。南方是增長天王,他代表日新又新。佛法講精進,天天要求進步,不是說我的工作做好了,到此就為止了,不行。要有進步,要求進步,日新又新。
  西方天王是「廣目」,北方天王叫「多聞」,這兩位天王,你看他的名字就能曉得,我們怎樣達到前面兩個目標,一定要懂得廣學多聞,所謂是「讀萬卷書,行萬裡路」。讀書是吸取古人的經驗、學問,行萬裡路是吸收現代人的智慧、技能。行萬裡路就是現代人講的觀光考察。我們能捨人之短,取人之長,自己哪有不成就的道理?天王殿裡面這五尊塑雕是教我們這個東西。你一看,懂得這個意思,馬上就明了,你的疑惑就解決了,知道怎麼對人,怎麼做事,你就全都曉得了。所以佛法懂得的,不要說一句話,從這些藝術品裡你聽聽看看就明白了,佛法至高至廣的道理都在其中,所以它的教學方法美到了極處,的確是現在人所講,充滿了真善美慧。可惜現代人不知道這個意思,把它看作迷信,把它看作神明,這是希望我們同修要有智慧、要有善巧把它發揚光大。
  底下一段講「果德殊勝」。我們依照這個方法去修學當然有成就,成就是果。第一個講「德用」,你所得到的是大慈大悲,決定會生起大慈悲心。大慈,你一定主動的去利樂有情;大悲心,你決定肯教化眾生,這是一個自自然然推動的力量,不是為名利,是慈悲心在推動。顯著的,我們從事相上來說,顯密諸宗,顯教、密教,各宗各派,成果殊勝。過去我們在典藉裡面看到,淨宗往生代不乏人,特別是淨土宗,就是這些年來我們在新加坡、馬來西亞,距離我們很近的地方,有站著往生,有坐著往生,有預知時至。甚至於還有人預知他什麼時辰走,不是講哪一月、哪一天佛來接我,是講佛幾點鐘來接我,到時候果然沒錯,佛來接他去了,果報非常殊勝。至於現前的果報,如果真正如法修行的人,確實如經所說「佛氏門中,有求必應」。這句話是我初學佛的時候,還沒有接觸佛這麼多的經典,章嘉大師告訴我「佛氏門中,有求必應」,我說「這個太難得了」。他又告訴我,「如果你求,求不到,你有求不應,那什麼回事情?你有業障。你要把業障消除,感應就現前了」。業障是什麼?妄想執著,說得更粗俗一點,貪瞋癡慢疑。你能夠把貪瞋癡慢疑斷掉了,決定是有求必應,一點都不假,真是事事稱心如意。
  末後,「當知佛法,方便多門,不拘形式,經權互用,利物濟生,一切妄情迷執,非達佛旨者也」。這幾句話是歐陽竟無早年在他一篇講演當中所說的,我們讀了之後,有這麼多年的修學,肯定他這個話說得正確,一點錯誤都沒有。好,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台灣學佛網首頁法师开示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