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誠法師:感悟人生 第五講 建立終極信仰的意義 二、自他一體惜因緣


 2020/5/30    熱度:918    下載DOC文檔    

二、自他一體惜因緣
  1.了解別人就是了解自己
  我們常常講,了解一個人是非常困難的事情,是一件非常復雜的事情。我們常對人、對事看不清楚,看不明白,看不穿,看不透。為什麼會這樣呢?其實很簡單 ——每個人的身體構成都是一樣的,都長眼睛、耳朵、鼻子、手腳、五髒六腑,整個的身體形狀、結構都是一樣的;每個人在社會上所念的書也是一樣的,小學、中學、大學……甚至每個人說的話也都是一樣的。那麼不一樣的地方在哪裡呢?就是每個人內心的起心動念不一樣,每個人的行為造作不一樣。我們為什麼要去了解這些呢?了解這些有什麼用處呢?了解別人就是了解自己,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對別人不了解,對別人不理解,就是對自己不了解,對自己不理解。
  反過來說,別人有的問題我們也會有。如果我們對別人的問題能夠看得比較清楚,就說明我們過去也曾經遇到過這樣一些問題。但是,我們現在有辦法來解決這些問題,我們能夠知道這些問題是什麼原因造成的,知道如何來排除這些原因,這時,我們內心的功夫就比較深了。而不是說,我們要對具體的每個人所有的生命現象,去尋找它的原因,去了解它的過程,這是沒有必要的。所有人的問題都可以歸咎到心,歸到人心與佛法相應不相應這一點上。也就是,我們對外在的人事物的認識,需要根據佛法的原理去認識、去看待、去檢驗,依法來判斷衡量。
  我們在認識外在的時候,自己內心的狀態是不是非常平靜、祥和、沒有起伏,是不是非常自在?內心所出現的是否是一個非常明了、清明、圓滿的狀態?只有這樣,我們對外在的事情和問題才能夠了解、分辨清楚。否則的話,我們自己內心有起伏,在動蕩,是無明狀態,那麼外在所有好的境界來到我們的面前都會變得模糊不清,都會變成無明狀態、動蕩狀態。猶如一面蒙了很多灰塵的鏡子,外在再好的境界、再好的鮮花、再好的衣服、再好的水果等,鏡子裡所反映出來的都是模糊的狀態,都是不好的表相。
  2.依師要從依友起
  佛法告訴我們如何來認識自己的心,如何來認識自己心上的問題。也就是我們要解決別人的問題,要從自己內心著手;我們要解決自己的問題,也要從自己內心著手。因為人跟人都是一樣的,眾生平等。所謂“眾生平等”,就是你的問題也就是我的問題,我現在解決這個問題,有經驗、有方法、有這方面的能力,能夠幫助自己解決問題,也有能力去幫助第二個人、第三個人來解決這樣的問題。
  反過來說,我們自己的經驗、能力、方法不夠,修行還有欠缺,不知道如何下手的時候,我們願意不願意得到別人的幫助,相信別人修行過程中積累的經驗?我們能不能相信同行善友告訴我們的這些佛法對自己的身心是有用的、有利的?這些方面,我們都要好好去考慮、好好去思維。在現實世界裡肯定有好多人修行比我們要好,無論是出家的法師,還是在家的同修,肯定是有的。我們能不能遇到呢?我們周邊的人有沒有比我們好、比我們精進、比我們努力的?會有的。這些比我們精進、努力,成就比較高、比較有經驗的人,他的經驗恰恰可以來幫助我們。比如一個小學生在讀書的時候,一道數學題解不出來,他的同學就可以幫助他 ——如果他的同學成績比較好,知道如何來解答這道數學題,就可以幫助他。
  同行之間的問題恰恰是比較相似的、比較雷同的,最能夠互相受益。但是我們常常會忽略這一點,我們常常會覺得我們在修行的過程當中,需要找一個非常高量的人來指導自己。猶如自己是小學程度,要找一個大學教授來指導一樣。我們自己實際是不夠那種條件的,即使我們夠條件的話,你也可能聽不懂這個課,老師的實際指導作用也發揮不出來。
  3.值遇善知識
  我們有什麼樣的問題,就感得什麼樣的善知識來幫助我們解決問題。我們本身問題很大、很粗重,他只能針對這個問題講一些比較簡單、有用的東西。反過來,如果我們修行的功夫不斷在長進,內心的狀態不斷在改變,內心越來越細微,越來越清明,越來越細膩,越來越敏感,智慧、慈悲就越來越強,資糧越來越具足,我們自然而然就能感到更好的、更高的善知識對我們的指導。這是肯定的。
  佛法都是講因緣、講因果的。近代淨土宗高僧印光大師講:“世出世間之事,不出‘因’、‘果’二字。”世間因果、出世間因果,都是因果。佛法整個都是談因果,有因必有果,有因才能同外緣結合。如果沒有因,光有緣,產生不了果;有因,緣也具足,就會感果。我們學佛法的人對法有希求,就能夠感得外在的善知識、同行善友的緣。
  換一個角度來講,其他的同行善友、更具量的善知識,在弘法的過程當中也能不斷地來凝聚相應的人,這就是人跟法相應。這是對自己在學修過程中更加具體、更加切身的一種引導和指導,而不是說在理論上很高深的一種研究和探討。理論上高深的研究和探討是另外一個范疇、領域,這個范疇、領域僅僅是對教理的了解而已,不是真正培養人的信仰,不是真正指導人的行持,不是真正的經驗傳遞。
  4.依師依友 種因惜緣
  經驗方面的傳遞,必須要有實際的經驗,必須要有實際的境界,也就是要有真正的過來人才可以。因為過來人才知道這個路往哪裡走,會通到什麼地方;過來人才能清楚地知道,什麼因感什麼果、什麼因感果還需要什麼緣,等等。
  比如說,一個人掉到水裡,緊緊抓住一根稻草是不會有救的;我們掉到河裡抱著石頭,一樣也是不能得救的。因為石頭也好,草也好,依然還在水裡。我們如何才能夠上岸呢,如何才能夠真正得救呢?要靠船,我們要爬上船才有辦法得救。我們需要別人對我們的拯救,我們不會游泳,會溺水,其他人會游泳就能夠把我們救到岸邊去。
  這個比喻怎麼講呢?就是我們去尋找、去解決問題的時候,如果沒有具體的人對我們幫助和引導的話,我們似乎已經找到了佛法,擁有了佛法,但是在發生問題的時候,這些佛法就不起作用了。例如煩惱的時候,佛法就不起作用了。如果我們是同行善友,大家一起修學用功的時候,那麼你同大家的因緣比較好,有問題的時候,就能夠得到幫助,大家都能夠勸勉你、指導你,你就不會被水淹死了,不會出大錯。由此可見,同行善友、善知識對我們修行佛法的重要性。

台灣學佛網首頁法师开示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