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念祖居士:《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一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黃念祖 第一卷 一、教起因緣 教起因緣者,明大教所以興起之因緣。初明大教與淨土法門之興起。次則詳述本經興起之因緣。 夫一切法,不離因緣,大教之興,因緣無量。而無量因緣唯為一大事因緣故。《法華經》雲:“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唯以佛之知見,示悟眾生。”《華嚴性起品》:“如來、應供、等正覺性起正法不可思議。所以者何?非少因緣,成等正覺出興於世。以十種無量無數百千阿僧祗因緣成等正覺出興於世。乃至廣說如是等無量因緣。唯為一大事因緣。大事因緣者何?唯欲眾生開示佛知見故。”夫《華嚴經》乃世尊最初所創言,《法華經》乃末後之垂教,自始至終,唯為此大事因緣,欲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亦即欲一切眾生開明本心,同佛知見,等成正覺也。本經興起因緣亦復如是。《稱贊淨土佛攝受經》(即阿彌陀經唐譯本)雲:“我觀如是利益安樂大事因緣,說誠谛語。”可見淨土法門之興起,正同於《華嚴》《法華》,同為一大事因緣也。何以故?如《彌陀疏鈔》雲:“今但一心持名,即得不退。此乃直指凡夫自心究竟成佛。若能谛信,何須遍歷三乘,久經多劫,不越一念,頓證菩提,豈非大事。”可見淨宗正是直指頓證之法。以念佛心,入佛知見。淨宗之興起,正由此大事因緣也。下詳明本經興起之因緣。 甲 稱性極談,如來正說 《華嚴》《法華》均圓頓稱性之教。但其歸趣,卻在本經。蕅益大師贊本經雲:“絕待圓融,不可思議。《華嚴》奧藏,《法華》秘髓,一切諸佛之心要,菩薩萬行之司南,皆不出於此矣。”是故本經稱為稱性之極談也。又日道隱於所著《無量壽經甄解》中曰:“五濁之世,造惡之時,聖道一種今時難修。其難非一。特此一門,至圓極頓。而且由其簡易直捷,則出世之正說偏在斯經。一代所說歸此經,如眾水歸於大海。……由此言之,百萬阿僧祗因緣以起《華嚴》之典,一大事因緣以成《法華》之教,亦唯為此法之由序。”蓋謂《華嚴》《法華》兩經只是本經之導引,本經者正是一大藏教之指歸。《華嚴》經末,普賢大士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是其明證。聖教如旃檀,片片皆香,法法圓頓,本無高下。唯以眾生垢重障深,心粗智劣,饑遇王膳,而不能餐。唯本經持名一法,乃易行道,人人能修。《大勢至圓通章》曰“淨念相繼”“自得心開”,即凡夫心,開佛知見。至於根器淺者,但能至心信樂,願生彼國,乃至十念,臨命終時,蒙佛攝受,便生極樂。花開見佛,悟入無生。奇妙疾捷,莫過於是。一切眾生由此得度,十方如來乃稱本懷。又本經所宣,乃如來真實純一之法,無有權曲,故名正說。又乃世尊稱其本性,和盤托出,毫無保留,故名稱性。一切含靈皆因此而得度脫,乃稱性中登峰造極之談,故為稱性極談。 乙 三根普被,聖凡齊收 夫眾生根器千差萬別,世尊故說八萬四千法門廣應群機。《華嚴》圓教專接上上根人,智慧如捨利弗,神通如目犍連,於佛聲聞弟子中均稱第一,但在華嚴會上,如盲如聾,況是下於此者,故雲下根絕分。至於小始諸教,乃接權小之機,對於上根則有教淺機深之失,亦不應機。唯本經之持名念佛法門,聖凡齊收,利鈍悉被。徹上,則如普賢文殊,尚發願求生極樂。普賢偈雲:“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剎。”文殊偈雲:“願我命終時,滅除諸障礙,面見阿彌陀,往生安樂剎。”又如本經雲:“佛告彌勒,於此世界,有七百二十億菩薩,已曾供養無數諸佛,植眾德本,當生彼國。”徹下,則《觀經》中,五逆十惡,臨終得遇善友,教以念佛,十念成功,亦生彼國。可見本經乃廣收萬類、普被三根之阿伽陀藥,能愈萬病。故本經雲:“值斯經者,隨意所願,皆可得度。” 上明本經,廣應群機,而其恩德尤深於我侪凡夫。當今末法,眾生福慧淺薄,垢障深重,唯賴此方便法門。但憑信願持名,便能功超累劫,往生極樂,徑登不退。若無如是微妙法門,凡夫何能度此生死業海,而登彼岸。故大悲慈父,兩土導師。憫念我等,開此淨土法門,妙顯苦樂二土,激揚沉迷眾生。此大火聚,彼清涼池,寶蓮在前,刀山在後。於是自然生起勝願,厭離娑婆,求生極樂。既生信願,更持名號,便得度脫。生彼國已,見佛聞法,得無上悟,由有念而入無念,因往生而契無生。頓悟此心,本來平等。唐海東元曉師雲“四十八願,先為凡夫,兼為三乘聖人。”可見淨土宗之妙,首為凡夫得度也。 丙 他力妙法,善護行人 其他法門,全憑自力,末世修行,多諸障難。例如《楞嚴》中廣明行人於禅觀中之五十種陰魔干擾。行人正見稍失,便陷魔網。故該經雲:“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可見行人稍有執著,便失正見,即入魔途,求升反降,甚至墮入泥犁,是故其余諸法,名難行道。 但念佛法門,同於密法,是他力門,屬於果教。行人發心念佛,仗彌陀本願攝受,威神加被,護持行者,魔不能擾。如《十往生經》雲:“佛言:若有眾生,念阿彌陀佛,願往生者,彼佛即遣二十五菩薩,擁護行者。若行若坐,若住若臥,若晝若夜,一切時,一切處,不令惡鬼惡神得其便也。”又《首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雲:“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故《淨修捷要》雲:“大勢至菩薩,現居此界,作大利樂。於念佛人,攝取不捨。令離三途,得無上力。”又《阿彌陀經》雲:“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經受持者,及聞諸佛名者,是諸善男子、善女人,皆為一切諸佛之所護念。”又念佛之人有四十裡光明燭身,魔不能犯。 由上可見念佛之人,有彌陀所遣之廿五菩薩,於一切時處,擁護加持,又有大勢至菩薩等,威德攝受,復為一切諸佛之所護念。故得遠離魔難,安穩修持。仗他力故,化險為夷,稱為易行道。或以談他力為著相,應知他力,亦是自心。自他不二,自他宛然。因他力而顯自心,從有念以入無念,正是本法深妙處。是故《彌陀要解》雲:“此之法門,全在了他即自。若諱言他佛,則是他見未忘;若偏重自佛,卻成我見顛倒。” 丁 暗合道妙,巧入無生 夫無念與無生遠非凡夫之所能。圓教八地菩薩,離一切心意識分別,始名真得無生法忍。可見此乃聖者之所難,安能期之於具縛凡夫。是以善導大師《四帖疏》曰:“今此觀門等,指方而立相,住心而取境,總不能無相離念也。如來懸知末代罪濁凡夫,立相住心尚不能得,何況離相而求事者。似無術通人,居空安立捨也。”蓋以眾生妄心,念念相續,如急流水,從未暫息。今若勉強按捺,粗念雖得稍息,細念從未暫止。行人倘若錯認,便雲相應,實大謬誤。於是大悲慈父,興無緣之慈,垂茲奇妙方便法門,指方立相,攝心專注。即此妄心,持佛名號,念一佛名,換除百千萬億妄想雜念。念得純熟,乃忘能所。心無所住,佛號分明。暗合道妙,便契《金剛般若經》無住生心之妙谛。夫眾生之生滅心,處處能緣,獨不能緣於般若。須位登別教地上之菩薩,方能契入,於無住時即生心,於生心時即無住。其余地前諸賢,仍是打成兩截,一時生心,另一時無住,可見凡夫絕分。今此淨土法門,教眾生持名念佛,令眾生即念離念,潛通佛智,暗合道妙,巧入無念,即凡成聖。故《疏鈔》曰:“越三祗於一念,齊諸聖於片言。”至哉妙用,不可思議!其他法門乃正入無生,故為難行道。今此淨業,巧入無生,蓋易行道也。念佛法門乃修行之徑路,而持名一法又為四種念佛中之徑路。故稱為徑中之徑。又本經不倡“一心不亂”,直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為宗。但能發心專念,皆可往生。故更為明確簡要。是故此經稱為淨宗第一經。因其為直截中之直截,方便中之方便。絕待圓融,不可思議。日本淨宗大德推重此經,過於我國。日《黑谷大經釋》雲:“於往生教,有根本亦有枝末。此經名根本,余經名枝末。又此經名正往生教,余名傍往生教。……又此經名往生具足教,他經名往生不具足教。”據上之義,淨土宗譬如妙高峰頭,而本經正如峰頭之頂尖。本經謂,當來一切含靈,皆依此法而得度脫。是知利濟眾生,此經為最。持名之法,暗合道妙,最易行故。 戊 大聖垂慈,特留此經 經雲:“當來之世,經道滅盡。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經,止住百歲。其有眾生值斯經者,隨意所願,皆可得度。”又《法滅盡經》中,亦具《無量壽經》最後入滅之情景。此正顯本經興起之勝緣,持名法門之妙用,既如營養豐富之美食,可增健者之體力,復如殊效神驗之靈藥,能愈不治之沉疴。廣療眾病,普施饒益。故雲:“大哉妙用,不可思議”也。至於末世,濁惡彌深,眾根愈劣,人壽十歲,垢重障深。於茲惡浪滔天,毒焰遍地之際,世尊垂慈,仍特留此法,以作慈航,以降甘露。佛恩深重,粉身難報。
謝謝來訪!歡迎經常來上品蓮生的空間訪問交流
請在谷歌或百度中搜索“上品蓮生的空間”,即可進入本空間。
點擊(上品蓮生的空間 )即可進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