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祥法師:十八願(念佛往生願)成就文三
十八願(念佛往生願)成就文三 主講:純祥法師(講經錄音整理) 經文: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 這段話是娑婆本師釋迦佛告訴我們阿彌陀佛給我們的真實利益,也是十方如來出世的本懷,凡夫成佛的轉折點就在這裡。 追求往生為核心 現在藏傳、漢傳淨土教弘揚都對信心比較重視,但是對信心的解說有比較多的差異。有人教化重點在發願,有人教化重點在信心,強調發願是從因至果,單提信心在次第上有所超越。雖然不同,都是淨土教本願因果的范圍。 “聞佛願生起本末,無有疑心”,那我們的願和信跟佛願“本末”是什麼關系呢?對我們平生來說,其實發願是因,信心是果。“其佛本願力,聞名欲往生”,成就文不單是十八願,還包含了十九願“至心發願”和二十願“至心回向”的往生,如果你發願那就“皆悉到彼國,自至不退轉”,這段經文包含了臨終的往生和平生業成,即化土往生和報土往生。而“信心歡喜”主要是指平生業成,平生獲得信心。 平生業成 “平生業成”的理解比較困難,可以從反面來試做解說。依佛教說如果有人造了五逆業(如惡心殺父母親),業力成就當下,雖然不是立刻就墮地獄,有的還能活幾十年。但是他死後一定會受這個業力牽引而墮到地獄裡去,這叫定業難轉。“聞其名號,信心歡喜”,這個業力也是在活著時成就的,叫平生業成,這種純他力“信心成就”是往生真實報土。 從“信、願、行”三資糧到接受純他力 現在我們講他力,講往生要全部依靠佛的力量,這跟以前的觀念有什麼差別呢?以前念佛都是覺得自己要具足信願行三資糧,而現在整個淨土教化的主要方向是接受純他力。 知道本願相信他力不等於接受他力(業成) 接受他力又出現理事的差別。成就文中“聞其名號”的“聞”就是接受他力。知道他力和接受他力(業成)不一樣?我們舉一個例子,朋友說“我有車很方便,你要去哪隨時接你”,你相信他的車可以給你用。這是知道他力可用,當然也有信心,但並不是已接受他力並且有所成就。同理你知道阿彌陀佛本願力可以保證你往生,你隨時可以乘,這是知道的“信他力”。但是接受他力(業成)不只是知道。業成是指你已經乘本願力到達了,這叫業成,平生業成是現量。知道和業成兩者差別是:“業成”是“即得往生”了,而知道還只是停留在相信一定能去的比量階段,不是事實成就。 “聞其名號”,你發了願現在就要達成往生,那才談得上只能依靠佛力。雖然有人說願意往生,但沒想馬上得到,說明你的願望不切。佛力發起願望,由於凡夫不離我執,總覺得是自己發願。你發起願望要立刻達成,才談得到信心成就。不然說靠他力,只是知道的“信”,並沒有成為事實。切願不是說阿彌陀佛已經保證就行了,還要成就。如果你發了願不去行,有願無行願即孤,你真的為願去行才會達到結果。你覺得極樂世界好,娑婆世界不好,真正願望往生,才談得到選擇修行,是布施、持戒、誦經、還是念佛呢。行雖然不同,但是願望都是要去淨土,為實現願望才選擇修行。 “願”真切還沒信心就不會輕易承擔。有人開始不懂得本願念佛的道理,覺得光念佛不夠,就去做各種修行。有緣學了本願,知道念佛就可以往生,願切就特別重視是否真正得到了,不自欺。我們因為常講信心成就,往生決定,有些人覺得我知道本願也相信了,就往生決定了。實際上或許你並沒有真正拿到,而你卻誤認為拿到了。 發現自力念佛不能往生,才要選擇他力 我們要特別反問自己有沒有往生的切實願望?願望真不真?願望真才談自力、他力,如果願望不真切,那自力、他力對你來說只是概念。佛告訴我們,念佛可以往生,那你就去念佛,當你真正去做的時候,你就會發現自力念佛往生不了,這時從實現往生願望的需要才進一步去相信他力。 佛來接引“臨終往生” 凡夫的我執都很重,信心往往建立在虛妄自我上,為了滿足願望,會先自己去干。佛觀察到我們是這樣,因地就發了十九願和二十願,針對那些不能夠完全信佛的人。依照淨土三部經,平生你修過念佛,後來即使沒修了,佛也會因為你這樣的因緣,臨終時乘本願力來接你。阿彌陀經裡面說“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到若七日,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現在其前”就是說因為你修過,若一日,若二日,念過南無阿彌陀佛,即使你過後沒念了,阿彌陀佛臨終也會來接你。下面阿彌陀經說“是人臨命終時,心不顛倒”,佛來接你慈悲加佑,使你願望相續,你因此得到往生。 “聞”(信)名號不可思議功德,從自力轉入他力 十八願的成就文是說我們在佛的勸導下,生起願望現在就開始修行,修行後才發現靠自己不行。二十願的念佛是“不果遂者,不取正覺”,就是念佛一定可以往生,但是這個念佛不是指“自力”,“自力”不能往生,只有“他力”才能使你成就“即得往生”。我們在沒有“即得往生”之前的念佛,都是“自力”,不是“他力”。“聞其名號”包含了發願、自力念佛,然後從自力轉到接受他力的過程。你接受他力的同時就有了信心,因為“信”的就是他力。信阿彌陀佛名號有不可思議功德,這才叫“聞其名號”,“聞”不是“念”。“其名號”是指釋迦牟尼佛和十方諸佛對我們稱揚贊歎阿彌陀佛的不可思議功德讓你接受,我們念佛主要是接受。用“聞”來接受阿彌陀佛的救度,“聞”是被動,我是聽聞的一方,佛或善知識跟我說的就是阿彌陀佛的不可思議功德,其實“聞”就是接受他力。 接受他力是自我否定的過程 如果往生願望不強,那他力只是佛的承諾,將來你能獲得大安樂,因為你並沒有因此而付出,相信這個不難。但是對於真正想要得到的人,他就無法歡喜起來,因為他沒有得到“即得往生”,光知道並不行。“即得往生”通常有過程,在這個過程裡面,你會發現根本不了解自己,原來自己有這麼深重的固執和傲慢,輪回的業力牢牢地操縱著你,貪心和嗔心從未止息過,而且變得越來越強大,就象水火的兩條大河攔住了你的去路。你接受他力變得非常困難,往生變得越來越渺茫,得不到往生的心象一塊大石頭壓迫著你,這時你能歡喜得起來嗎?這時你會發現得到往生就是接受他力的過程,也是接受淨土的過程。所以善導大師在《觀經四貼疏》的“回向發願心”裡講到“三定死”。是說你接受他力的過程實際上是一個自我否定的過程。在信心開發過程中,是努力接受他力,要怎麼樣才能接受他力?有些人感覺接受他力是非常困難的。通常我們說相信別人很容易,事實上相信就比較難,真正的信任通常要經過很多觀察。就好比你要跟人做生意,你要經過很多考慮,然後才會把本錢投下去。而我們往生的本錢是什麼?是“命”,你要皈命,這個願就是你要把命皈向淨土,這就是為什麼“往生”就像死了一把。你說把自己都投上去了,那容易嗎?那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情。你相信阿彌陀佛,口裡相信很容易,但真正要把自己全部交出去,皈命他,這個時候你就會發現捨不得、放不下。念佛的人會想“為什麼我已經念了佛還沒有往生呢?名號裡有不可思議功德嗎?如果有我怎麼感受不到呢?他可能是不要我了?這時你的懷疑心、計較心全部都湧現了出來,皈命並不是那麼容易的。但是對於不是很想往生的人來說反而不會計較,因為你自己並沒有真正地去投入。 不要被自己局限的認識給欺騙了 願生起來後接受他力,接受他力的那一刻,你就獲得了往生決定,同時開顯了信心(業成),你就真正聞到了阿彌陀佛的名號,這是一連串同時發生的事情。 我之所以更注重發願過程,是提醒大家,如果你沒有在經驗上“即得往生”,你就沒有真實信心。有些人有認識上的局限,如果你問他“你相信佛嗎?”他會理直氣壯地告訴你“我怎麼會不相信,我相信”。如果你問他“你有願嗎?”,他也是很肯定地回答你說“我當然有願了”。這些地方容易成為凡夫認識的局限,有可能你的“信願”跟業成的“信願”並不是一回事,這就是佛法超越的地方。“聞”是獲信的用心方式,信心不從念來,是從“聞”入。你要接受對方(佛力),“聞”到佛願,你才會發願,這只是因,可以叫本。如果你的願不真切,雖然你聞到了,等於你還沒有接受全部。所以“聞”在真宗的解釋裡面分得很細,有人聞知了,但是不信;有人雖然知道了也信,但是沒有得到。這個地方提醒大家不要被自己欺騙了。 淨土三部經都在勸你發願 成就文的核心是“聞其名號”,淨土三部經都是講“聞其名號”。我們獲得成就也在“聞其名號”上。名號總攝了佛發願、成就的過程和我們發願、成就(機受)的過程。淨土三經簡單講就是勸你發願,然後業成。你願往生相信了他力,也就是聞到了名號。你發願了,阿彌陀佛是他力,你接受下來,那你就是南無阿彌陀佛了。如果你不是這樣,你就還沒有真正聞到名號,說明你聽經到現在為止,只是有了點願望。我們的目的是為了得到往生,得到往生的利益是今生安心決定,來生成佛。 人生最緊要的事就是獲得往生決定 凡夫一直生活在不安之中,人生充滿了恐怖、憂患和無常。自己和周圍的人總會遭受各種苦難,更要命的是下一刻會發生什麼都無法預料,更無法控制,只能接受。如果你獲得了往生決定,那你就得到了大安心,得到了佛法的究竟利益,就像那些開悟的人一樣,萬斤的重擔從此放下。往生決定是人生最重要的事,只要你能獲得往生決定,其他的事情就都不重要了。當你往生的願生起時,你就會發現這個世界原來真的很無常,唯有諸苦,無有真樂,你的願就越發真切。發願對我們來說很難,你要有幸能“聞”到佛願。佛對我們很慈悲,無量壽經先講極樂世界的殊勝美好,給我們找好歸屬,讓你生起願望,後面接著講這個世界的各種苦痛。通過極樂與娑婆的對照,讓你生起真正厭苦欣樂的願望,然後發起追求,乘佛願力獲得究竟的利益。 光明名號中不可思議的力量成就你的往生 “聞”是沒有疑心,古德解釋說“聞其名號”就是接受他力。他力是指光明,光明能破除我們根本的無明和黑暗。我們念佛不僅要“聞”到願,還要“聞”到名號中的光明,光明是願果(他力的果)。他力超越了道理,光明遍照十方,你接受他力是沒有道理可言的,具有不可思議性。我們現講自力、他力,這是道理,還在思維分別。你真正願意往生,願到了極處的時候,就不是你的心力所及了。為什麼接受他力叫全體皈命呢?本來我們的心分了幾個層次,有顯用的部分,還有很大部分沒有顯。皈命他力不僅是顯出來的部分皈命了,就連自己不知道、不了解的那部分也都皈命了。那怎樣來形容呢?你都不知道自己是怎麼皈命和接受他力的,那是不可思議的,那就是名號光明力量的作用。到那時你就完全相信了名號是光明的,具有不可思議的力量,是遍滿虛空法界。所以光明叫宿善開發也叫他力,因為有這樣不可思議的力量,才能對每一個念佛眾生攝取不捨。感受到光明你才會沒有懷疑心,完全接受了他力,你就有了真實信心。 即使獲得了往生決定,對法體仍有不了解的一面 古德在解釋“聞”的時候,從兩方面來解釋:一是從機受上,一是從法體上。從機受上來說,就是沒有懷疑,在感受上面,不懷疑他力,不懷疑佛的功德,不懷疑佛的誓願,接受了佛的誓願,這是機受。但同時“聞”還有另一層,就是我們雖然已經接受了阿彌陀佛的不可思議功德,但是對法體還是不了解,並不是信了阿彌陀佛,對他就什麼都了解,所以“聞”是獲“信”的方法。你獲得信心,你是不是就很有智慧了呢?那也不一定。二十五有的眾生,得到信心都是一樣的,都得到了往生保證,接受了阿彌陀佛的救度,接受了他力。但是你的智慧程度是不是一樣呢?不一樣,千差萬別。由於我們對法體還有不了解的一面,對於真正的阿彌陀佛還有不知的一面。這裡是兩面:一是我們往生決定了,沒有懷疑,二是我們還有懷疑。有的人說,我有了信心,我沒有一點懷疑,那是不可能的。為什麼這麼說?你即使是往生決定了,難道你就真的很了解極樂世界和阿彌陀佛?並不是這樣,你還是不了解。很多道理不是我們現在能了解的,只有蓮花化生,阿彌陀佛現前,那才能夠真正了解。“聞”是成就信心即得往生的地方,每個人的感受可能是不同的。 發願、往生全在“名號”中 參禅是聞自性,而我們念佛就是聞名號,它和禅用心正好相反。參禅是念念觀自己的心,也是用“聞”的功德力。而我們是“聞其名號”,都是用“聞”。聞名號是聽釋迦牟尼佛跟我們講阿彌陀佛的不可思議功德。參禅是向內,念佛是向外,參禅是純自力,“聞”不能跑到心外去找,一切都歸於心。而淨土法門是純他力,你不能跑到名號之外去找,往生都在阿彌陀佛的名號中。你發願和往生都在“名號”中,淨土法門全部攝入名號,所以你要“聞”就全心集中在名號上。開悟有爆炸的體驗,而我們是怎麼樣呢?我們是接受了,往生決定了,兩者是不一樣的,但他們都是一個成就。淨土法門的成就更有經文依據,釋迦牟尼本師跟我們說的“即得往生”。你在輪回的當下就獲得了往生決定,而且是住在不退轉的位子上面,這是經說,是佛語,這比開悟的成就還更有保證。 離了“往生”找“信心”會誤入歧途 現在的很多問題就出在“信心歡喜,乃至一念”這個地方,有人想要找“信心歡喜,乃至一念”的體驗。剛才說了信心,你接受了他力,同時“信心”就開顯了。“歡喜”按親鸾大師的解釋是信心的樣子,信心的顯相,因為內在有信心,外在表現為歡喜。但是歡喜的相也是因人而異,有的人歡喜時哭;有的人歡喜時笑;有的人歡喜時外表平靜。佛是對著二十五有的眾生來回施信心,如果你想找“歡喜”的樣子,哪能找到同一個樣子呢?所以不要去找信心的體驗,如果你去找信心的體驗,就有誤入歧途的危險。淨土法門是為了獲得往生,如果你離了“往生”去找“信心”,那就可能會偏離西方。發願往生,願力的完成,必須是你接受了他力,才獲得往生,往生一定會有信心。所以不能偏離了往生而另外去找信心,離了往生去找信心那就偏離了淨土教的宗旨和目的,發願往生,獲得往生。如果願都不真,光在果上找是不管用的,那肯定找不到果。聞其名號,你接受的是阿彌陀佛的因果,發願獲得了往生,這是連在一起的。 信心從“名號”而來 信心是本願力回向,是從名號來,這是“聞”的次第,也是經文的次第。“諸有眾生,聞其名號”,因為你接受了名號,信了阿彌陀佛的功德,信由功德名號生出來。由名號本願力的回向,你被佛的光明攝取,被救度了,“信心”就開發了,你才有信心。信心並不是在你自己的心裡找,一定要依“名號”,從“聞其名號”上獲得。 沒有接受他力之前,你的念佛都是自力 依本願念佛第二十願有自力的執著,“植諸德本”就是在自力的這邊,而你自己這邊是靠不住的。因為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反而產生了自力和他力的對抗,哪怕你只有一點自力你都不能接受他力。所以念佛有兩種:自力的念佛和他力的念佛。你自己不一定真正了解,發願後之所以不能獲得往生就是因為你的自力。你在本能中覺得要相信自己,要靠自己,但自己正是虛妄不可信靠的。一旦接受了他力,你就獲得了往生,獲得往生才是真正的念佛,真正的皈依了佛。在你沒有接受他力之前,念佛都是在自力中,雖然念佛的真義是他力。念佛是佛把他的功德回向給我們,“南無”是你皈命,即是佛“發願回向”給你的意思。只不過你不接受,因為你有自力的執著所以接受不了,轉他力為自力了。佛力顯現在我們身心上就變成是我在念佛修行,植諸德本,明明是佛的功德,你卻不知不覺中當成了自己的善根、善本、德本。因為自力不截斷所以你就得不到佛的果,你一旦接受了名號功德,那麼你同時就獲得了佛給你的信心,就沒有懷疑了。 淨土教是“聞名號”,不是“聞體驗” 再解釋一下“信心歡喜”,你不要去找什麼歡喜。歡喜只是一個相,信心是內在獲得了名號功德的救度,有了信心。歡喜是信心之感受相,千奇百怪什麼樣都有,你不用特別去找歡喜。獲得的信心中就具有歡喜,因為信心是我要成佛了,往生決定了,我要離開娑婆世界了,那我一定是大慶喜。理雖如此,但眾生身心顛倒不實,歡喜感受並不一致。所以不要專門去找什麼信心體驗,名號是佛的,更不要把體驗模式化,每個人的體驗是不一樣的。如果你還要去找體驗的話,那就成了“聞”體驗,而不是聞其名號。我們念的是佛,不是哪個人,佛經的義理不是我們凡夫所能輕易了知的,釋迦牟尼佛說連彌勒菩薩也不了解阿彌陀佛,所以淨土法門是信心之法,就是接受他力。我們是凡夫,無能之輩,阿彌陀佛讓你發願往生,你接受了,你就得到了。 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