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祥法師:《選擇本願念佛集》第十三講:三心章,至誠心一


 2020/6/11    熱度:647    下載DOC文檔    

《選擇本願念佛集》第十三講:三心章,至誠心一

講解:純祥法師

佛法是解決最根本的苦惱問題,苦惱體現在身、心上,主要還是心上。淨土法門的往生雖然從佛開始,落實在成就信心,心還是重點。前面內容從修行方法上,方方面面指向“選擇本願念佛”,經過多重選擇,把不正確的因緣,在層次上分辨清楚界線。前六章主要引《無量壽經》的經文,偏重在法義一邊,上一章從《觀無量壽經》引光明攝取的經文,轉到眾生邊。

“南無阿彌陀佛”這一念在因緣上怎樣理解,《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進行了非常詳細的解說,都指向阿彌陀佛的本願,偏重在外面的層次。跟外面層次相對應的是內在用心,眾生有“身”、有“心”,“心”起主導作用,任何行為都受到心的指揮,“心”對於念佛來講也有層次。淨土法門有“安心”和“起行”,“安心”還更重要。念佛要落實在信心上,因為是不是本願念佛外面看不出什麼差異,只有在內心上才有分別。“心”就是自己,但我們對“心”不了解,對自己不了解,“自知者智,知人者明”,如果連自己都不了解,怎麼能夠去做人、做事呢?心裡到底要什麼?怎麼樣才能要到?要的到底好不好?都是心的想法,對我們來講更實際。所以解說“三心”跟前面的開合有點不同,法然上人接下來說第八章,三心章。

念佛行者,必可具足三心之文。《觀無量壽經》雲:若有眾生,願生彼國者,發三種心,即便往生,何等為三: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發願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國。

“念佛行者”就是念“南無阿彌陀佛”的人,“行”就是念佛,為什麼念佛要具足三個心?跟結果有直接關系,“三心”是往生的必須條件,經文來源是《觀無量壽經》的“即便往生”。我們往生極樂世界是一個願望,怎麼樣才能達成?只要具足了三個心,就一定可以,分二種,一是現在就能達成,叫做“即往生”,“即”就是當下、現在,現在就達成往生;二是在臨終時獲得達成,叫做“便往生”。

同經《疏》雲:《經》雲:一者至誠心:“至”者真,“誠”者實。欲明一切眾生,身口意業,所修解行,必須真實心中作。不得外現賢善精進之相,內懷虛假;貪嗔邪偽,奸詐百端,惡性難侵,事同蛇蠍。雖起三業,名為雜毒之善,亦名虛假之行,不名真實業也。若作如此安心起行者,縱使苦勵身心,日夜十二時,急走急作,如炙頭然者,眾名雜毒之善。欲回此雜毒之行,求生彼佛淨土者,此必不可也。

第一是至誠心,至誠心就是真實的心,往生淨土必須要有至誠心。善導大師的《觀經疏》在解釋“三心”時,把往生淨土的真實心和虛假心進行了對照,什麼是假心?什麼是真心?

了解“心”的真實

至誠心於世間法來講就很重要,無論追求現在還是將來的願望,真實是基本因素,心不真實也是達不到的。“真實心”很多人不太考慮,雖然有追求,但非常模糊。大多數人非常不真實,“真實”跟“虛妄”相對,就像買東西要真貨,不能買假的,真貨就有質量和它的功用,假的就是虛妄必然有損。現代人認為老實人吃虧,其實不是這樣,雖然可以欺騙別人或是自己,但假的終究還是假的。善導大師說“一切眾生,身口意業,所修解行,必須真實心中作。”眾生就是我們,所修的“解”和“行”必須要真實心。“解”“行”的結果就是為了得到自己心中的願望,必須要真實心來做,如果不是真實心做,不要說往生,就是想獲得世間的幸福安樂都不能得到,所以了解心的真實非常重要。

“心”的樂因是什麼?

世間法中,我們都是想要獲得幸福安樂,如果不知道幸福安樂的標准,肯定不能獲得,只有很清晰的知道並追求,才能夠得到。按照世間人的說法幸福安樂有很多樣,有人說有錢就安樂。有錢安樂的說法不太成立,這是眼見的事實,有很多有錢的人就不太安樂;有權就安樂嗎?有權同時也有不安樂的;有健康是不是就安樂了呢?也不見得的。到底什麼是安樂呢?佛法裡的答案就是“知足常樂”。不管在什麼時候,心處於知足的狀態,就會覺得比較安樂,心安了主要就是知足了,不管是賺錢、還是當官、或找結婚伴侶,任何東西都是知足的條件,要達成內心的知足,心裡的需求滿足了就安樂。從凡夫的角度講,現世的安樂就是知足的覺受,對每個生命來說,幸福就是一種感覺,不過每個人心裡知足的程度和差異太多了,降低欲望就容易知足,欲望越少,心越容易知足,佛法裡講“少欲知足”,少欲跟知足是連在一起的,欲望越大就越不容易知足,欲望是無底的。

佛教不激發欲望,這跟世間的教導正好相反,需要發展方方面面就要刺激欲望,我們就起了動力,搞各種事情就來了力量。很多人認為,世界就是要在欲望的驅使下才前進。佛法裡說,要想獲得幸福快樂,最好的辦法就是少欲知足,從世間角度來說,少欲知足是不太容易的,特別對於現代人太難了。不能少欲就要正精進,按照正確的方法做,比如要獲得很好的朋友,就要有信義;想發財,佛法講就要有布施心;要當官,就要守持戒律。每個人知足的程度不一樣,因緣也不太一樣,知道現世得到什麼就滿足了,就要按照如理的方法真實心中做,按照因果的法則,如理的去獲得。理解了目標是真實的,行就是真實的,就能夠得到真實的果實。

很多人並不知道自己到底以什麼為樂,目標虛妄,是別人給你定的。比如父母讓你讀大學,其實你對學問根本沒什麼追求,是為了滿足別人的願望,並不是以它為樂,然後就去追了一通。很多人都是這樣,為了滿足某些人的願望,後來即使是有一定的成功,也覺得不快樂,並不是自己真正的滿足。這是世間法,一方面知足是樂,另一方面“行善最樂”,善是樂因,我們去體會確實是這樣,你幫助別人,別人對你生起了感激,那你肯定是覺得快樂的,其實最主要的還是知足,如果行善但不知足,也是很難樂的,所以根本還是知足。

愛欲榮華,不可常保,皆當別離,無可樂者。

佛法追求的並不是今生的快樂,世間再怎麼樣的樂,追求的任何一個目標終究是要結束的,《無量壽經》說“愛欲榮華,不可常保,皆當別離,無可樂者。”年輕身體好,就像花正在盛開,愛欲榮華如花好月圓,“榮華”像《紅樓夢》裡正好的時光,但這是不可常保,皆當別離的。世間法都是這樣,富貴榮華是當時快意,《無量壽經》講的都是金剛語,人都秉愛欲而生,基本上都有一段年輕的時光,愛欲榮華是不可常保,皆當別離,最後都會沒有,富貴榮華得到的是當時快意,做官、富貴的時候是快意的,失去就麻煩了,世間的追求要認清目標。

往生淨土主要的障礙就是不容易發起願心,為什麼願心難發?因為捨不得心裡認為的那些快樂。其實這些快樂不過就是愛欲榮華,雖然我們不年輕了,但是很難捨去愛欲榮華,還是要追求它。愛欲榮華追求不到就追求富貴,如果看透了它的無常性,知道就是得到了,也不是真正的快樂,這一點很不容易。因為樂是一種覺受,特別是感受到愛欲、富貴時,就會迷失在這種感覺的快樂過程裡,無底的欲望越來越不知足,像吸毒一樣上瘾。貪心增上,不斷的貪著,心的毒瘾特別大,世間類似海洛因的毒品,沒有我們對愛欲和富貴的吸引力大,對這些樂的追求生生世世捆綁著我們。在這個過程裡不能說沒有一點的快樂,按佛法講,六道眾生裡,人、天二道畢竟是善道,得人身屬於得善道,我們是善因結的善果,生為人身顯然要比畜生、惡鬼、地獄安樂多了,不能完全否認人生的快樂。但人生的快樂依佛說,是染污的,人生固然有快樂,但還是苦多樂少,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我們為了得到一點點快樂付出了很多很多的代價。

學佛法的人,要去觀照一下心對樂的感受,我們的心非常暗、沒有光、沒有一點是非觀念,甚至就像畜生的性質。有句俗話說豬是記吃不記打的,有吃的馬上就去吃了,打它沒有記性。我們為了追求愛欲富貴榮華也一樣,根本不進行一點分辨,為了感情、當官,小孩子為了讀書等等,付出了多少的苦惱,目標好像是為了快樂,但是在為快樂的過程裡付出了很多的痛苦,甚至一輩子都是在痛苦中,並沒有快樂,買賣也太虧了。這就是心不真實,看到的東西和心中的目標都有問題,就是“解”、“行”都有問題。所以對“樂”要有觀察,“樂”與“願”有很大的關系,決定了我們的價值觀,這是念“南無阿彌陀佛”聽聞佛法起到的主要作用。

你若說極樂世界太遙遠了,跟我有多大的關系呢?如果極樂世界跟我們沒有關系,但真正的安樂肯定跟我們有關系,佛法主要就是讓我們離苦得樂的,哪些是苦、哪些是樂要認識,辨清哪些導致了你的痛苦,才能真正的去建設安樂而遠離痛苦,如果不能夠,雖然永遠追求快樂,但結果並不能得到快樂。

凡夫的身、心都是虛假不實

善導大師說“不得外現賢善精進之相,內懷虛假”。世間的工作、學習很多都做假,年終總結時說做了多少工作、多麼精進、做得多好之類很多是假的。外現賢善精進之相,是世間所通行的,要說自己不好,是沒法過的,領導都是要聽好的,是秘訣,歷來都是這樣,怎麼能說自己不好呢?都要化妝裝飾自己,連小孩子為了騙自己的父母親也把考分改一下。幾歲的小女孩騙她媽媽精進讀書,晚上要補課,其實玩去了,都是外現賢善精進之相,內懷虛假。

往生淨土要追求的是真實的安樂,念佛修行有很多種,一日一夜、七天七夜、十日十夜、出家等,都應該叫做賢善精進。但外表現精進之相是沒有用的,你內懷虛假,內裡面有貪心、嗔心、邪心、偽心,“貪嗔邪偽,奸詐百端”,這些詞都難聽得要死。“貪嗔癡”就是三毒,貪心就是對自己喜歡的要占有它,是一種吸的力量,嗔心是給自己帶來相違的境界、不好感受的就把它推開。我們的心就是對這個世界愛憎分明,非常的不平等,結果世界也對你愛憎分明,這就是報應。如果你對這個世界是平等的,與人無愛亦無嗔,世界對你也是平等的,我們樂的時候就極度的去貪著,追逐快樂,苦的時候馬上要避開。世界也是這樣,雖然不說話,感受快樂和痛苦的心都是一個,能夠感受快樂,當然也要感受痛苦。“邪”是不正;“偽”是不真;“奸詐”是自私虛假;“百端”就是我們心裡面的鬼主意多得不得了,人心叵測,怎麼樣都不出這些名堂,最主要的不是真實心。

世間的標准沒有一個准,佛法的標准確定,就是《無量壽經》裡的五善,傳統的就是戒律。我們在世間都是“惡性難侵,事同蛇蠍,雖起三業,名為雜毒之善”。就是內外相對,即使外表做了好的修行,如果內裡面虛假,終究是雜了毒的。但還說是善,因為你外表是善的。世間人沒有清淨心,內懷虛假,就是要外表善,包裝一定要好,裡面裝的破東西都不怎麼樣,都是假貨、雜了毒的善,這很重要,如果在這一關上都過不了,就沒有什麼力量。比如說經常來聽課的這麼多蓮友,聽了幾年,這是比較精進的,向善並吸收善法。如果心裡面貪嗔邪偽,講順心的話,聽了就蠻高興,不然就不接受,把它擋住,講得跟自己認為的不太相應的就百般狡辯,心想:可能不是這麼回事吧?自己有蠻多的小算盤打主意,如果這麼一搞,聽法就大打折扣,佛經裡說的話你都不接受,或者接受又轉彎了,不是那麼回事,難聽的比喻就是像蛇和蠍一樣有毒,這完全有可能。雖然我們一起來學佛法,都是同學、善友,但哪一天煩惱發作,覺得聽了這些沒有轉化,反而轉增痛苦了,接著變成恨也是完全有可能的。佛陀時期有聽了佛的教導後,覺得佛說的也不怎麼樣,佛弟子裡面都有,內有毒性,而且有可能去傷人。現在也是,有的蓮友聽得就很好的信順了,有的就不是。像蛇蠍樣的去放毒,每個人的內心裡都有,並不是哪個就更好,凡夫的心就是這樣的性質,我們要認識到自己的心,不要看自己都很好,所以要念佛。“惡性難侵,事同蛇蠍”,有的人來到這裡就講學佛法怎麼好,要往生淨土,到了外面可能就不是這麼一回事了,心裡對佛法相不相信、是真的贊歎還是因為大眾都贊歎也跟著贊歎?人是非常復雜的,心裡沒有定准就是這樣,遇到一個更強有力的風就被吹跑掉了,我們的心就是不可信、不能依靠。要相信“南無阿彌陀佛”的名號功德力,行持上就是念“南無阿彌陀佛”。要考查你的心是不是真實的來念“南無阿彌陀佛”,如果不是如彼名義,就是“亦名虛假之行,不名真實業也”。業就是種子,不能說凡是念佛的人就能夠往生淨土,凡夫眼裡看到的事實確實也不是這樣。

“若作如此安心起行者”,安心和起行二方面,安心就是把你的心安的哪裡,是安在信佛上了嗎?世間多數的人的心基本上都安在財色名食睡和三毒五惡上面去了,安在追求現世的貪嗔癡慢上。雖然念佛,但你的安心不對頭,“縱使苦勵身心,日夜十二時,急走急作,如炙頭然者,眾名雜毒之善。欲回此雜毒之行,求生彼佛淨土者,此必不可也。”這是指按照佛法的要求去做形像上修持的人,“縱使苦勵身心”這裡包括心,所以凡夫最糟糕的地方就是想真實,困境是不了解自己的心,這是最要命的。並不是說不想真實,我們盡量來聽課,心上面也是想真實,但心裡的毒積累得太多了,真實不了。所以自己的心就不可信,苦勵身心就包括你的“身”、“心”,從白天到晚上一天到晚專注在念佛、念經上,一般很難達到的。苦勵身心的日夜十二時急走急作,像救火一樣的來修,結論是“眾名雜毒之善”,修這些就是雜毒之善,想用這個作為安心、起行得到往生淨土的結果,“必不可也”,那是一定不行的。

其實世間之中要跟人交往,搞這些名堂暫時還可以,要去見阿彌陀佛,跟阿彌陀佛永不分離,表面上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拜也是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口裡面說得好聽,但是心裡面雜了毒不清淨,為了某些目的去親近人、做某一個事情,就是用心不良,想想我們的心是有那麼真實嗎?不是的,多數都是做一套說一套,心裡藏了一套,有好多名堂,凡夫的問題就是心不真實。追求佛法的力量也很弱,就徹底的否定了我們的用心,無論“身”、“心”都不可信,是虛假不實、貪嗔邪偽的假貨。

要往生淨土,核心就是“信願”,信心關涉到佛和我們,願心就是你的願望到底是什麼,非常重要。再念佛體會佛願,所以佛願跟我們的願望就是一個對照,裡面有很豐富的內容。因為願就是一個人的志向,願望裡攝持了所有方面的東西,通過了解“願”,就是了解苦樂,因為你的願望肯定是你以為樂的,了解苦樂就能夠選擇離苦得樂,南無阿彌陀佛!

錄音:白蓮花 整理:如意 審核:純祥師

台灣學佛網首頁法师开示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