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運法師:禮佛除愆 布施增福───藥師如來聖誕過堂開示
禮佛除愆.布施增福 ───藥師如來聖誕過堂開示 各位法師、各位居士: 非常高興有這麼多的居士一起來到西方寺,為藥師佛祝賀聖誕。而且我們又為老和尚做了一堂「普佛」。大家都法喜充滿,無限歡喜。 我們佛教,其實主要就是「結緣」,我們今天拜佛、普佛,就是和藥師佛、十方諸佛:現在佛、過去佛、未來佛都結了緣。你看我們「六度」裡頭,第一度就是「布施」;而「四攝法」裡頭,第一還是「布施」;這個布施就是結緣;當然要結緣所結的都是好緣,而不是惡緣,希望眾生都皆大歡喜。佛教以「法」結緣的方式,就好像超級市場貨品的陳列一樣,琳琅滿目,應有盡有,顧客們可以自由選擇,購買與否完全看不同的人、不同的需要。 那麼,我們法師用什麼來結緣啊?就是用佛法的開示來結緣。我們都知道,佛教的布施分為三種:財施、法施、無畏施;講經說法即屬於法施;還有,我們亦可以用音聲來結緣,像有些法師他們的梵呗唱得非常之好,非常的動聽,讓人聽了生歡喜心,這就是很好的結緣;不過大家可能不知道,佛教的梵音其實有很多種,如梵腔、道腔、書腔等等。這個梵腔原本是唱給誰聽的?是給佛菩薩聽的。那道腔是唱給誰聽的?是給天人聽的。而書腔又是唱給誰聽的?是給六道的苦難眾生聽的。據《無量壽經》所說,往生極樂之人,聞七寶樹林之音聲,而得三種忍:一音響忍,由音響而悟解真理。二柔順忍,慧心柔軟,能隨順真理。三無生法忍,證無生之實性而離諸相,是悟道的至極。其中的「音響忍」,即是由音響之啟發而悟道。 佛教修行的根本精神,實離不開苦、集、滅、道四聖谛,正如《諸法無行經》卷一所說:「若行者能見一切法即是無生性,是名見苦。若能見一切法不集不起,是名斷集。若能見一切法畢竟滅相,是名證滅。若能見一切法無所有性,是名修道。若行者能如是見四聖谛。是人不作如是分別。是法善是法不善。(中略)於法無所取無所捨,於三界中心無所礙,見一切三界畢竟不生,見一切善不善法虛诳不實,如幻如夢如影如響如焰。」世界一切的有為法,其本性都是「虛诳不實」的,都是空的,所謂「如幻、如夢、如影、如響、如焰」。所以,一切都是「幻化、幻化、幻化」,可是愚迷眾生卻執以為實,顛倒夢想,難以捨離。因此,佛菩薩就用種種的善巧方便,「未度者令度,未解者令解,未安者令安,未涅槃者令得涅槃」;也就是說用種種的方法來接引眾生、化度眾生、幫助眾生。這就是諸佛菩薩真正的本懷。因為諸佛菩薩志在什麼呢?志在敷化。如何敷化呢?因為眾生的根性不一,所以諸佛菩薩就施設各種不同的法門;我們學佛就是要學習他們這種精神,比如說,有些人喜歡聽梵呗;好,我們就來唱梵呗;又有些人喜歡聽講經,好,我們就來講經,有些人喜歡禅修,好,我們就來教授習禅打坐;有些人喜歡念佛,好,我們就帶動他們觀想念佛、觀像念佛、實相念佛;種種不同的法門,其實最終的目的,都是一樣的。 還有些人學佛以後喜歡修布施;布施其實也是一種很好的修行方式,所謂「財到山門福歸施主」,布施就是種福田,確實是大好事,既是自利復能利他,何樂而不為呢? 以前本煥老和尚,他說法非常的善巧;看到做生意的就對他們說:「發財、發財、發大財!」發小財還不行,要發大財才可以。當見到當官的就說了:「當官、當官、當大官!」這樣誰聽了不開心啊!可能有人會說了:「法師啊!這不是很市儈嗎?怎麼老是讓人家發大財呢?」他說:「不是啊!只有發大財,你布施的才會多啊!你做了大官,一個政策就能令很多人受惠,那比捐一百萬、二百萬要好的多哩!」原來他是對菩薩講的;菩薩有了大財,就會廣行布施;所以我們要學菩薩,有了大財必須要捨得,所謂捨得、捨得,不捨就不會得;所以布施就是結緣,我們結緣多了,自然就會有人來幫助。 最後,我想講一個故事,而且是真實的故事:1974年的時候有一位企業家,因為做生意需要錢周轉,可是手上只有九萬塊錢,還差五萬塊錢才夠,那個時候,五萬塊錢已經是很多了,因為十萬、八萬就可以買一層樓,所以他不好意思跟人家借五萬,只敢開口借二萬;這個善士看他面帶難色,就問他二萬塊錢夠不夠啊?他說,實在是不夠的,但是我不好意思借那麼多。善士看他這個人很誠懇,就說:沒有問題的,我可以借給你,但是你不要跟人家說,我借了五萬元給你。」就是因為這筆,結果這個人便度過了難關,現在更是風生水起,發達到不得了。當然五萬塊錢早就還清了。後來,突然有一天,他知道借錢給他的人,身體不好,生病了,於是沒有等對方同意,就幫他廣作佛事。我問他為什麼呀?他說我錢還了,但這個情還未還,而自己今天之所以有這麼大的成就,都是多得他在自己最困難的時候,真心實意的幫助。 所以我們學佛就要學結緣,就要有報恩的心,就要有謙卑的心。因為我們一般人都是貢高我慢的多,謙卑的少,所以佛教教我們要謙卑、要誠懇;即是你很有本領、很有能力,也必須要謙卑。因此,我們學佛應該從那裡開始啊?從謙卑開始。我們禮佛、拜忏目的就是消除貢高我慢,讓我們謙卑。布施也是謙卑。但是佛教不單教我們布施,還教我們供養;為什麼要供養呢?因布施的時候「我高你低」,我站在高處給予你,這樣的話,可能就會產生驕慢心。但供養卻是「我低你高」,我向上奉獻給你,這個才是真正的謙卑。所以,我們出家人在接受供養之後,都會為齋主回向:「所謂布施者,必獲其利益,若為樂故施,後必得安樂。」我們給他祝福、加持,讓他淨障增福;福無量、壽無量。這就是皆大歡喜,這才是真正的消災延壽呀!好了!我們結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