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隨法師:印光大師法要 捌、述個人行誼


 2020/6/17    熱度:1754    下載DOC文檔    

《印光大師法要》
--捌、述個人行誼
 

一、自行盛德

(一)淡泊名利

光之名心 淡極淡極

光之為人,絕不願留虛名以污人耳目。但期臨終仗佛力以往生,則所願足矣。至於行履,有何可上紙筆,著述亦無。《文鈔》,自徐蔚如排印後,則隨順人情,為之流布。自十五年中華書局《增廣文鈔》版排好,此後所有隨便應酬之作,概不存稿。吾鄉同輩,已經死盡。趙士英乃後生,得其傳聞,而「一片明月照九州」之偈,亦非光作。光之為人,不傲不谄,視一切有勢力無勢力者,亦無二致。居士既抄趙士英之記,今仍寄回,亦不修改,以不願留此丑跡於世。若即將此紙撕滅,竊恐居士謂不近人情。今人每每求諸名人,為己父母,及為己作諸傳記,以期留身後之名耳。光頗以此為恥,不但光自己不求人作,即光父母,亦不自作,況求人乎?縱能名滿天下,還能以此了生死否?以故光之名心,淡極淡極。每見求人撰文者,心辄痛息。以故常曰:世間人多多都是好名而惡實。光豈惡名哉,以無實之名,實為大辱,故不願有此空名也。(續編上.覆楊樹枝居士書一 民國二十年)

光之為人,無可不可。來者不拒,去者不追。來去任伊,於我無預。今年事務繁重,無暇回秦。以若回秦,則《大士頌》、《普陀山志》,悉無人校對料理矣。況尚有南京法雲寺,增設慈幼院之事。彼馮夢老、王一亭等,悉拉光於中以助鬧熱。然光之所幸,在無貪心。使稍有貪名之心,則法雲寺開山第一代,豈肯讓人。而光視此名位,直同牢獄囚犯,唯恐或被拘絷也。(三編下.覆康寄遙居士書)

視名若糞 不以為榮

以後凡有提及光之文字,只直敘其事,不得妄戴高帽子。在汝意以為榮,不知既不是自己之帽子,妄為戴上,人便指為假冒、為瞎充,其辱大矣。民九年常州莊蘊寬到普陀法雨寺,作一首詩,光往彼房,與光。光視之,笑笑,放在他桌子上,不拿去。何以故?以帽子太高,萬不敢戴故。然世之好名者,尚求人為己做高帽子。光與彼心相不同,彼以為榮,光以為辱。祈以此語備告同門,至囑至囑!(三編下.覆袁德常居士書三)

光大約不久了,故將已了者了之,不能了者亦了之。光死,絕不與現在僧相同,瞎張羅,送訃文,開吊,求題跋,斂些大糞堆在頭上以為榮。(三編上.致德森法師書二)

我死之後,凡我弟子,只可依教修持,不得七拉八扯,把我一個土偶,裝做真金,則是以凡濫聖。自己與光,同得罪過。(續編上.覆李德明居士書二 民國二十四年)

不妄譽人 不受人譽

光之為人,絕無我相。所不願聞者,過分恭維,此外則一無執著。(三編上.覆潘凫居士書一)

居士樂道之心,極為真切。至於譽不慧處,未免失於俗派。光一介庸僧,但只知學愚夫愚婦之專念佛名,何可如是過贊。(增廣上.覆馬舜卿居士書)

譽我過甚,令人不安。光之為人,心直口快。不過譽人,不受人譽。年雖八十,一無所知,故止以念佛為自了計。但以業重,絕無所得,由有六十年之閱歷,所說不至誤人耳。(三編上.覆明性大師書)

寧願斬頭 不願祝壽

光老矣,絕不願人多事。有言為光祝壽者,光雲我寧受斬頭之刑,不願聞祝壽之名。(三編上.覆章緣淨居士書一 民國廿九年六月初)

光一生不與流俗同起倒,什麼八十不八十。有為光言祝壽者,光不但不領情,且深惡痛絕,以為大辱。祈勿以此事為光言。若對光言祝壽,是視光為流俗矣。(三編上.覆嚴伯放居士書二)

不入社會 獨行其志

光一生不入人社會,獨行其志。在普陀時,初常住普請吃齋亦去。一頓齋,吃二三點鐘,覺甚討厭,遂不去吃齋二十多年。此次乃個人盡心之事,若作平常請法師講經之派,則完全失宜。打七辦法,雖不能隨眾。仍須守打七之規矩,無論何人概不會。以若會一人,則非累死不可。光民十到杭州常寂光,彼照應事者絕無章程,來者屢續而來,兩日口內通爛。此次已成行家,固不得不先聲明。光來時當帶一茶頭,凡飲食諸事,歸彼料理。早午晚三餐,在房間獨食。早粥或饅頭或餅,只用一個;午一碗菜,四個饅頭;晚一大碗面,茶房會說。光數十年吃飯不剩菜,故只要一碗菜,吃完以饅頭將碗之油汁揩淨,切不可謂菜吃完為菜少。此外,所有絡絡索索的點心,通不用。七圓滿,亦不吃齋。即會中辦齋,光亦不同吃,無精神相陪故。圓滿之次日,即回蘇,亦不許送。送至門外即止。若又送,則成市氣,不成護國息災之章程矣。(三編上.覆屈文六居士書一民國廿五年九月十七)

不收徒眾 不立門庭

光之為人,了無私心,以故一生不收徒眾,不立門庭,不結社會。有人送光之錢,不用於印書,即用於赈急,不令由他人之錢,長自己之業。況今已六十八歲,來日無多,正好為自己與他人作往生西方之緣而已。(三編上.覆王照離居士書一 民國十七 十月十四燈下)

不喜募緣 隨力作為

光雖未死,且作死想。以故一切事,既不能料理,則不過問,以後隨師作主辦。錢財在上海者,光俱不要。有力多印,無力少印,再無力不印。均隨財力為准,切勿負債,以致棘手勞心也。(三編上.致德森法師書四)

光一生不喜募緣。隨我之力,錢財有助者大辦,無助者小辦,俾人我各適其適即已。(三編上.覆周善昌居士書四)

不自輕法 不令人輕法

閣下既知淨土法門,但當一志修持,何必皈依。光與閣下為蓮友可也。須知學佛之人,普願人人悉知佛法。雖極深怨家,亦願彼速出生死。至於皈依,則不敢隨便。彼以輕心慢心而求皈依三寶,若即許者,即為自輕佛法,亦不能令人深種善根。此依住持法道之義,與前不同。以輕心慢心皈依者,便無由生誠敬心。世間學一才一藝,下至剃頭修腳者拜師,尚須三拜九叩。況皈依佛法僧三寶,以期了生脫死,超凡入聖,絕不肯自屈一句。空自屈話,尚不肯說,只以「謹上」二字為事。光雖庸愚,何敢自輕。故祈閣下但自力修,不須皈依也。(三編上.覆羅省吾居士書一)

光一向坦率,凡有來信問佛法者,無論彼如何倨傲,皆與彼說。唯求皈依者,若不用自屈之字樣。或婉辭,或直陳其不合禮而辭之。汝正月間,想也是「謹上」。光已說其所以,不敢自輕佛法,亦不敢令人輕法。皈依不是只皈依光一人,以皈依佛法僧三寶故。今觀汝之信,亦可謂誠懇之至。然於署名下,仍是「謹上」。今且以汝之誠,破例為之。(三編上.覆羅省吾居士書二)

少失問學 老無所知

光少失問學,老無所知。近三二年,每有謬聽人言,有所問訊者,然只以己之所知所能者告之。至於佛法之精義、禅定之實證,則非光所知。亦不敢以不知為知,而妄為談敘也。(增廣上.覆尤弘如居士書)

一介庸僧 百無一能

印光乃西秦百無一能之粥飯庸僧,宿業深重,致遭天譴。生甫六月,遂即病目,經一百八十日,目未一開,除食息外,晝夜常哭。承宿善力,好而猶能見天,亦大幸矣。及成童讀書,又陷入程、朱、韓、歐辟佛之漩渦中,從茲日以辟佛為志事。而業相又現,疾病纏綿,深思力究,方知其非。於二十一歲,出家為僧,以見僧有不如法者,發願不住持寺廟,不收徒,不化緣,不與人結社會。五十余年,不改初志。近在吳門作活埋觀。九月初,中國佛教會理事長圓锳法師,菩提學會領袖屈文六居士等,以光年老,或有心得,而不知其只能吃粥吃飯。請於啟建護國息災法會時,來滬演說,固辭不獲,只好將錯就錯。(續編下.上海護國息災法會法語序 民國二十五年)

了清和尚,以手書見示,深感居士為法真心,愛我至意,而不知其為愛之之道,故不得不略陳梗概,以去疑情。《佛門匯載》,乃欲以振興法道、開導愚迷,非理致淵深、筆墨超妙如海闊天空、金聲玉振,令人一見即能猛省,如暮夜聞鐘、頓醒幻夢者,何堪湊入?印光一介庸僧,百無一能,兼以久嬰目疾,不能遍閱經論,又以素無聞性,徹過徹忘,方寸之中,了無所有,何能預此嘉會乎哉?數十年來,無事不親翰墨,蔚如搜其蕪稿,為之刻板,已屬過分,況今又作以贻時事新報館乎?語雲:無米不能炊飯。光非不要體面,但以無米之故,不能以土石糠糩假充佳肴,以贻人诮讓。至於俗家族第,出家年歲,及所住之處,所作之事,乃大通家有功法道,後人錄之以作標榜,發人景仰企慕之心,不得不爾。若光之庸劣,食息之外,了無所知,了無所能,何堪用此一套?用此一套,乃成刻人糞為旃檀,美則美矣,只是臭而不香。亦如以土木作金碧,華則華矣,但唯色而無光。光未出家,即以虛張聲勢為愧,況今欲從諸上善人,優游於安養世界,豈肯無而為有,以欺世自欺乎哉?(三編下.覆周群铮居士書)

人微德薄 不敢為師

不慧人微德薄,百無一能。寄食普陀,苟延殘喘,不敢為人作師。(增廣上.覆高邵麟居士書一)

光乃無知無識粥飯僧,道德修持毫無,只會念幾句佛,何能作人之師?來意虔誠,不得不略談顯宗究竟大法也。(三編上.覆周志誠居士書二 民國廿五年五月六日)

光粥飯庸僧,於禅於教,皆未從事,唯依念佛,以為依歸。至於為人作師,實不敢妄充,亦有誤聽人言,求取法名者,亦赧顏應之。以期彼於佛法中生信心,種善根。非曰光即可以為人師也。(三編上.覆季國香居士書一)

光乃一平常粥飯僧,只知學愚夫愚婦之老實念佛,求生西方。倘或意謂有什麼高超玄妙,人莫企及之見地與行持,則便成誤會矣。觀諸位來書,並所立章程,似與光之程度心相相仿佛。然自揣涼薄,絕不願為人作師。而遠道函求,亦只可將錯就錯耳。(三編下.覆福州佛學社書)

鹦鹉學舌 亦非不會

至謂印光真能以佛知見為知見,光何人斯,敢當此過譽乎?不過直心直口,說我所見而已。若或當不當,一任閱者判斷,光決不計乎此也。……光慚愧之極,理性亦未大明。若學鹦鹉學人語,亦非全不會說。唯自既不以通家自居,彼亦不以不通為嫌,即不妨以不通告之。故不主張說理性與玄妙也。(三編下.覆溫光熹居士書五)

佛號一舉 妄念全消

歲在丙午(1906年),予掩關於慈溪之寶慶寺。謝絕世緣,修習淨業。值寺主延谛閒法師,講《彌陀疏鈔》於關傍。予遂效匡衡鑿壁故事,於關壁開一小窦。不離當處,常參講筵。從茲念佛,愈覺親切。佛號一舉,妄念全消。透體清涼,中懷悅豫。直同甘露灌頂,醍醐沃心。其為樂也,莫能喻焉。(增廣下附錄.念佛三昧摸象記)

宿業真如 同一不生不滅

去歲妄企親證念佛三昧,而念佛三昧,仍是全體業力。今年自知慚愧,於九月半起七,至明春二月底止,念佛三昧,不敢高期。但企忏悔宿業,令其淨盡耳。誰知宿業,竟與真如法性,同一不生不滅。佛光普照法界,我以業障不能親炙,苦哉苦哉!奈何奈何!書此愚懷,以期知己者代我分憂而已。(三編上.覆高鶴年居士書三 民國八年十二月初四日)

(二)一心念佛

宗教門高 無力窺測

光宿業深重,生甫六月,遂即病目。從此一百八十日,未一開眼。除食息外,晝夜長哭。迨好之後,尚能見天。入塾讀書,深中韓歐程朱之毒,幸無諸公之才。否則當受生身陷獄之報。後知彼非,因即出家。宗教門高,無力窺測。唯期仗佛慈力,往生西方。(三編上.覆化凡居士書)

光幼失問學,長無所知。宗教門高,末由進步。權依淨土,以為躲根。(增廣上.覆江西端甫黎居士書)

淨土道大 決志遵行

宗教理深,無力研究。
淨土道大,決志遵行。(續編上.續編發刊序)

弟以闡提出家,自揣根性庸劣,罪業洪深。故於宗教二途,概不敢妄行染指。唯於仗佛慈力,帶業往生一法,頗生信向。(增廣上.與大興善寺體安和尚書)

光粥飯僧耳,於宗於教,皆無所知。唯自諒陋劣,專以淨土為事。(三編上.覆陳士牧居士書一 甲子年正月二十一日)

自量己力 不隨人轉

頓革先心,出家為僧。自量己力,非仗如來宏誓願力,決難即生定出生死。從茲唯佛是念,唯淨土是求。縱多年以來,濫廁講席,歷參禅匠,不過欲發明淨土第一義谛,以作上品往生資糧而已。所恨色力衰弱,行難勇猛。而信願堅固,非但世間禅講諸師,不能稍移其操。即諸佛現身,令修余法,亦不肯捨此取彼,違背初心。(增廣上.淨土決疑論)

不慧二十一歲,辭親出家,亦可謂發心真而立行猛矣。至今五十三歲,若宗若教,毫無所得。徒負親恩,空為佛子。所幸者淨土一法,於出家學《彌陀經》時,已生信心。實未蒙一知識開示。以當時業師,與諸知識,皆主參究。所有開示,皆破淨土。吾則自量己力,不隨人轉。雖佛祖現身,猶不改作,況知識所說乎!(增廣上.與謝融脫居士書)

誓盡此生 作自了漢

擬作粥飯自了僧,不做弘法利生夢。(續編上.續編發刊序)

出家為僧,專修淨業,誓盡此生,作自了漢。決不建立門庭,廣收徒眾。以致後世子孫,敗壞佛法,並拉光於阿鼻地獄中,同彼受苦也。(續編下.嘉言錄題詞並序 民國十六年)

佛無虛願 當不棄我

光宿業深重,雖則五十余年虛預僧倫,一切諸法,皆無所知。雖常念佛,以業重故,其心與佛,未嘗相應。然信佛無虛願,當不棄我,故其志願,任誰莫轉。(續編下.勸修念佛法門序 民國二十七年)

心如赤子 但候死期

光年屆七十,心如赤子之無知。但候死期,除念佛外,別無所為。(續編上.覆無錫佛學會少年學佛社書 民國二十三年)

今老矣,除持名外,無一法應學。以死期將至,恐所學愈多,心識愈難淳淨。或致與佛感應不交。則一不往生,永劫流轉,豈不大可哀哉。(三編上.覆恆慚法師書一)

唯於淨土 頗欲同往

自量宿業深,宗教非所宜。
唯有仗佛力,或可副所期。
專心修淨業,庶得預蓮池。
近十余年來,人或謬見問。
所答亦以此,不敢稍越分。(續編下.嘉言錄題詞並序 民國十六年)

印光一粥飯僧耳,法門中事,概不能知。唯於淨土,頗欲自他同生。以故凡有缁素見訪,皆以此奉答。(增廣上.覆包右武居士書一)

大難當前 了無畏懼

此次或有大禍,光實無有遷移之念。以老病畏寒,不能遷移,勿道光不移動,即德許亦不移動。以光若一去,報國即廢,無人維持矣。況蘇州數十萬人,均不去,吾僧徒何特畏死以去,以令蘇人增大惶懼乎?廿一年蘇亦垂危,去者十之七,尚有決不為動者,凡逃難者,均遭搶劫之難,不逃難者,安然無患。有幾處函邀往彼者,光復雲:若有危險,當隨炸彈而去,校比路上受搶劫,長時懷憂懼,為優勝多多。此次若起戰事,當以不動自守。死乃人各難免,與其流難失所而死,不如安住不動而死之為安樂也。現在弘化社事,悉歸光任,隨分隨力以辦,並不願廣為募化,以令人生厭,而起疑光貪財之心也。祈放心勿念。三界無安,西方極樂,唯此為所遷之地,此外則一無所遷。(三編上.覆謝慧霖居士書二十九)

(三)自勵法語

虛度七十,來日無幾。如囚赴市,步步近死。
謝絕一切,專修淨土。倘鑒愚誠,是真蓮友。
(三編下.蘇州報國寺關房題壁偈 民國廿四年)

念佛方能消宿業,
竭誠自可轉凡心。
寡過未能為我憾,
居心無偽任人非。
閉戶拒來人,痛念死期將至。
專心修淨業,深慚道業未成。
汝將死,快念佛,心不專一,決墮地獄,餓鬼畜生尚難求,勿妄想人天福果。
汝將死,快念佛,志若真誠,便預蓮池,聲聞緣覺猶弗住,定克證等妙圓乘。
(續編下.楹聯/自勵)

二、化他風范

(一)端守平常

法不孤起 道在人弘

法不孤起,道在人弘,勝地名藍,唯人是賴。得其人,則荊棘林便成旃檀林;失其人,則獅子窟轉作野狐窟。(增廣下.三聖堂萬年簿序)

他人宏法 多重開悟

今之宏法者,多皆以上根利器自诩,又復以上根利器待人,故不注重持名求往生,而以開悟為期望也。此在當人自量可也。如其能開悟、明教理,又能斷盡見思二惑,則何善如之。如其不能,固當依信願念佛,求生西方,為唯一無二之決定良策。否則,於種善根,則誠有之,於了生死,恐難以預斷其劫數也。(續編上.覆海門蔡錫鼎居士書二)

光之說法 與人不同

他人教人,多在玄妙處著力。光之教人,多在盡分上指揮。設不能盡分,縱將禅教一一窮源徹底,也只成一個三世佛怨而已。況尚無窮源徹底之事乎?(增廣上.與馬契西居士書十一)

應師所說,乃大乘法。光所說者,乃非大非小,即大即小,上至等覺菩薩,下至博地凡夫,同修共證之法。此法固宜注重,倘泛泛然與一切大乘法平看,則了生脫死,或在驢年。(續編上.覆吳滄洲居士書二 民國二十年)

不順人情 但順機宜

真學問,不必在玄妙上顯。但令一切人,識得下手處,自可欣欣相從。(續編上.覆慧導居士書)

光宿業甚深,有目如盲。每事忏除,業仍如故。諒必多生以來,曾以己見妄說佛法,喪人法眼,誤人正智之所致也。以故此生不敢以人情好惡而立言為論。寧令人見憎見罵,斷不敢探其所好而譽之,以自陷陷人也。(三編上.覆丁福保居士書九 民國七年正月廿五)

不喜張羅 不另起爐灶

光之性情,不喜張羅。光之教人,隨己職分而為修持,並不另起爐灶。(三編下.覆福州佛學社書)

一無所宗,二無門庭,三無眷屬。並未與人結一同參,立一社會。凡有來者,則令其各盡己分,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信願念佛,求生西方。即上等天姿,出格學識,亦以此相奉。喻如童子奉沙,只期摅我之誠,絕不計及彼之可用與否。(增廣上.覆王與楫居士書)

真欲利人 勿守成規

今之宏法者,通是崖板章程,不知變通。《仁王》固可護國,講之殊難領會,念之亦無有多少。若以《普門品》為救國而講演,則三歲孩子,也會念觀世音菩薩。若《仁王經》,則百千中之一二人矣。如此巨集法,只得巨集法之大名,難得護國之實益,可歎孰甚!……以後真欲利人,切勿死守成規。若前二次之救國舉動,光不禁心痛。捨簡求繁,捨易求難,捨無耗費而大耗費,卒至會念者寥寥,其為益能不寥寥乎?(三編上.覆謝慧霖居士書二十一)

無跡而化 易於普及

今此國困民窮,凡欲建立法化,先須張羅建築,則吃力不小。俾彼小人效之以取利,富家畏之以遠避。若遇一切人,但教以各盡倫常,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戒殺放生,吃素念佛。則泯而無跡,彼此不妨職業,不耗錢財。似乎人之受化易,而己之擔負輕。而佛法之流行,又易普遍也。汝發露地學校、露地蓮社之願,固為省事,然又不如隨地隨緣之為方便易行也。上而清廟明堂,下而水邊林下,得其可語之人,即以此事相勸。文潞公發十萬人念佛求生西方之願,以結蓮社。吾謂一人以至無量人,俱當以令生西方,何定限以十萬也。(三編下.覆唐大圓居士書一)

現在兵聯禍結,何可大啟建築?建築即招匪搶劫,招機轟炸之基。建築愈好,災禍愈大。若真弘法利生,即以家庭露地,為演說利益處。其修持不妨分作幾處,則不費力費財廢事。如趕集然,上集買物,到家中受用。大啟法筵,須待世道和平後方可。現在各省大旱,將有人各相食之慘。一旦潰決,則以何法為御乎?……善導少康,弘揚淨宗,闾巷道路,佛聲廣播。如唱秧歌,人人願聽。如傳聖诏,各各遵行。誰謂無寺宇不能弘法?須知有真心,自可勸化。以身作則,俾人人各盡己分。引古為范,庶家家即成道場。當此大亂之世,正好弘法於無形跡中。校彼大建築之吃力棘手、勞心擔憂者,相去大相懸遠也。(三編下.覆淨善居士書二)

(二)善契時機

流通佛法 大非易事

流通佛法,大非易事。須求契理契機,斷斷不可師心自立,矜奇炫異,以取悅一時新學知見而已。(三編上.覆丁福保居士書四 民國六年六月廿三)

會集之本 何敢流通

流通佛法,大非易事。翻譯經論,皆非聊爾從事。故譯場之中,有主譯者、譯語者、證義者、潤文者,豈敢隨自心裁,傳布佛經?王龍舒《大彌陀經》,自宋至明末,人多受持。由雲棲以猶有不恰當處,故此後漸就湮沒。魏承貫之學識,不及龍舒,其自任過於龍舒。因人之跡以施功,故易為力,豈承貫超越龍舒之上耶?蓮池尚不流通王本,吾侪何敢流通魏本,以啟人妄改佛經之端,及辟佛之流,謂佛經皆後人編造,初非真實從佛國譯來者。然此經此論,若真修上士觀之,亦有大益。以但取其益,而不染其弊。若下士觀之,則未得其益,先受其損。以徒效其改經斥古之愆,不法其直捷專精之行耳。觀機設教,對症發藥。教不契機,與藥不對症等耳。敢以一二可取,而遂普令流通,以贻下士之罪愆乎?(增廣上.覆永嘉某居士書二)

《無量壽經》中,有三輩。《觀無量壽佛經》,有九品。下三品,皆造惡業之人,臨終遇善知識開示念佛,而得往生者。王龍舒死執三輩即是九品,此是錯誤根本。故以下輩作下三品,其錯大矣。故上輩不說發菩提心,中輩則有發菩提心,下輩則雲不發菩提心。《無量壽經》三輩,通有發菩提心。在王居士意謂下輩罪業深重,何能發菩提心。不思下輩絕無一語雲造業事,乃系善人。只可為九品中之中品。硬要將下輩作下品,違經失理,竟成任意改經,其過大矣。在彼意謂,佛定將一切眾生攝盡。而不知只攝善類,不及惡類。彼既以善人為惡人,故雲不發菩提心。死執下輩即是下品,故將善人認做惡人。不知九品之下三品,臨終苦極,一聞佛名,其歸命投誠,冀佛垂慈救援之心,其勇奮感激,比臨刑望赦之心,深千萬倍。雖未言及發菩提心,而其心念之切與誠,實具足菩提心矣。惜王氏不按本經文義,而據《觀經》,硬誣衊善人為惡人,竟以惡人為判斷。王氏尚有此失,後人可妄充通家乎?既有《無量壽經》,何無事生事?王氏之誤,蓮池大師指出,尚未說其何以如此。今為說其所以,由於死執三輩即九品也。書此一以見會集之難,一以杜後人之妄。魏默深,更不必言矣。膽大心粗,不足為訓。(三編上.覆王子立居士書三 民國廿九年八月廿日)

【注】

《佛說無量壽經》為淨土宗根本聖典,可謂三經之本,學修之源。四十八願、依正莊嚴、往生因果、五惡勸誡等,盡在其中。因譯本最多,文各不同,自宋以來,即相繼有王、魏、夏等居士自以為無一善本,故各行會集之事。觀大師對會集之論,即知會集之本雖多,無有一能替代原譯者,而諸多原譯中,康本最佳,古多依行。「妄充通家,無事生事」之深誡,可為弘法者慎思矣。

綜觀大師對會集之言,及譯經法則,可結歸如下:

一、翻譯經論,皆非聊爾從事。豈敢隨自心栽,傳布佛經?
二、無有原本,不順譯法。
三、會集之難,何可妄充通家。
四、雖有一二可取,罪衍難免。
五、既有原本,何可無事生事。
六、啟人妄改佛經之端。
七、啟後人之妄。辟佛之流,謂佛經皆後人編造,非從佛國中譯來也。
八、膽大心粗,不足為訓。
九、古德尚不流通,吾侪何敢流通。

立言之道 千難萬難

立言之道,千難萬難。縱學問淵博,欲有著作,或節錄成言。必須詳審斟酌,察其文勢,按其語脈,方可不致因詞害意,及以訛傳訛之弊。前見《佛學指南》,引《指月錄》,有略之文意不貫者,及老病死僧,作生老病死。意謂閣下未及詳察,偶爾筆誤耳。今試檢本錄,亦作此說,不禁歎息。大凡後世聰明人之著作,多有不審谛處。以才力有余,遂不肯再三斟酌,率爾命筆。雖能利人,人以己為通人,隨之以訛傳訛,則其過亦非淺鮮。……

閣下利人之心甚切。以急於成書,故立言多有不審。……

大聰明人,大名人,立言必須詳審,不可率爾,以人以己為模范故也。若平常人有錯謬處,人尚易知而易改。若名人則人必以訛為正,而互相訛傳也。(三編上.覆丁福保居士書十七 民國八年五月十五)

宏法利生 貴識時機

宏法利生,貴識時機。今人應受之法,與所受之病,高明者不肯詳言。其所言者,縱極玄妙,多非應病之藥。或由彼妙藥,反增其病。印光譬如無知無識之庸醫,不但不知病原,亦且不知藥性。唯以先祖秘制之阿伽陀萬應丸,舉虛實寒熱種種諸病,皆以此藥投之。倘不懷疑,取而服之,立見全愈。(增廣上.覆永嘉某居士書五)

因時制宜 方為通人

夫流通佛法,非一朝一夕之故。須深謀遠慮,隨機設法。佛制固不可不遵,而因時制宜之道,亦不可不亟亟研求,以預防乎世變時遷,庶不至顛覆而不能致力,有如今日之佛法也。(增廣上.與佛學報館書)

座下發菩提心,備十八種物,欲行頭陀行,實為行所難行。然光竊不以為然,以時局危險,各處災荒,冒難游行,《梵網》不許。是宜覓一真實辦道之處,死心踏地,修持淨業。校比日日游行,奔跋勞碌為有益也。吾國風俗,不比佛在世時。因時制宜,方為通人。(三編上.覆應脫大師書二)

非大通家 不可說圓融話

今人非大通家,斷不可說圓融話,只圖好聽,致無實益也。(續編上.覆海門理聽濤書六 民國二十一年)

因果淨土 成佛根本

末世學佛,所宜注重者,在「知因果」與「修淨土」。以知因果,則不敢自欺欺人,作傷天害理、損人利己之事。修淨土,則雖是具縛凡夫,便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三編上.覆郭漢儒居士書二)

世有行人,藐視因果及與淨土者,皆由不知因果淨土,為成佛之根本,而只以愚夫愚婦當之,以致自失善利也。(續編下.大方廣佛華嚴經楷書序 民國二十四年)

(三)唯說念佛

不以大話 撐空架子

光平生率真守愚,絕不肯以大話撐空架子,以自誤誤人。《文鈔》中所說者,均屬人各能行,又能現生親得實益者。即人謂光無知無識,但以愚夫愚婦所行之事教人,亦無所惜。然亦有謂其合己機宜,由茲生信修持者,亦不乏人。(續編上.覆姚維一居士書 民國二十年)

專售一貨 往往起家

市間專售一貨者,往往起家;俱售眾貨者,或亦折本。弘法利生,何獨不然?千機並育,乃如來出世事。如來降跡為善知識,亦不以此為准。吾法法不通,但肯念佛,亦可仗之以了生死。吾之不通,亦何愧哉。所愧者,言行不相應,有名而無實耳。(增廣上.覆永嘉某居士書五)

對一切人 皆勸念佛

對一切人,皆以信願念佛,求生西方為勸。無論出家在家,均以各盡各人職分為事。遇父言慈,遇子言孝,兄友弟恭,夫和婦順,主仁僕忠。人無貴賤,均以此告。令一切人先做世間賢人善人,庶可仗佛慈力,超凡入聖,往生西方也。並不與人說做不到之大話,任人謂己為百無一能之粥飯僧,此其大略也。(三編上.大師自述 民國廿八年冬)

只以淨土法門為彼說,一任人謂我無知無識耳。(三編上.覆化凡居士書)

同生正信 聊盡我心

不慧業重福輕,障深慧淺。雖有救國救民、自利利他之心,而無弘法濟眾、己立立人之道。只可量己之力,稍為刊布宣說因果淨土切要契機之經書。以期見者聞者,同生正信,同修淨業,同皆敦倫盡分、閒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以聊盡我心而已。(三編下.蘇州弘化社第六屆出納報告清冊弁言民國二十五年丙子仲春)

光之用心 人多不知

佛法廣大,無量無邊。吾人以博地凡夫之資,欲於現生了百千萬劫難了之事,當籌度己力之大小以修。且莫妄充通家,此法尚未真得,又去鑽研他宗。致於此最易得益之事,反弁髦視之,以致仍舊百千萬劫不能了耳。……禅宗、相宗、密宗,無一宗不好。然以年已半百之人,得仗佛力,能以具縛凡夫即了生死之法,而復致力於其仗自力之法門,雖能助淨業而圓通見解,誠恐心力不及,則以彼為正,以此為稍帶,必至難以得力。光並非拒人研究他宗,有不諒者,加以嚴厲之譏,謂禁拒人研究他宗,則光於冥冥中得福,而大眾以光為佛怨矣,祈自裁度而定之。(三編下.覆李觐丹居士書七)

淨土法門,若果信得及,守得定,隨己所樂,諸大乘經論,皆當讀誦。倘此道尚未究明,一涉博覽,或恐捨此取彼,則欲了生死,難之難矣。有謂光禁人讀大乘經者,此乃不知利害,妄充通家之所說耳。(三編下.覆馬宗道居士書二)

三、論說護法

革故鼎新 實賴人為

實際理地,歷塵劫而不變不遷;佛事門中,隨因緣而有興有敗。雖否極泰來,屬於天運。而革故鼎新,實賴人為。昔世尊將入涅槃,以法道付囑國王大臣,令其護持流通。蓋預鑒後世法弱魔強,非仗有權力之偉人,保綏御侮。則人天眼目,如來慧命,或幾乎息矣。(續編下.贛州壽量寺重興緣起疏 民國二十二年)

內護外護 相需而行

此法雖人人本具,若未聞佛說,則珠在衣裡,莫由自知。是以一切諸佛,莫不以流通法道為囑。流通之法,最初須以建立塔廟,印造經像為始。以若無塔廟經像,則無由奉尊儀而修淨行,闡佛道以導群迷。而一切含識,俱無由瞻禮聖容,培植善根,聞法修持,開發心地也。流通之人,須真修實踐之僧,及有勢力財力之王臣紳商。一名內護,一曰外護。內護則嚴持禁戒,笃修淨業。於禅教律密淨土,或專主一門,或兼修各宗。必使自他得益,幽顯蒙庥,陰翼治道,潛淑民情而後已。外護則不惜資財,廣種福田,普令同人,發起信心。內外相資,法遂流通。(增廣下.修正管理寺廟條例並護教文稿序)

內護外護,相需而行。則如來法化,自可橫遍十方,豎窮三際。普令含識,同沐法澤。(增廣下.大總統教令管理寺廟條例跋)

推己及人 勢不能止

演宗居士一片婆心,極力推崇《法華》不思議力。奈未能詳知其所以然,遂援引經文,剖判優劣。不但與三世諸佛究竟普度眾生之法門相反,即本經本跡開顯之義,亦屬背戾。徒費好心,贻誤自他。前已奉覆,略陳其概,謂斷斷不可流通。近三二日有數位在家友人,曾閱此書,不勝痛傷。知印光直心直口,敢於陳谏。於數千裡外,各寄書並此冊,令印光再賦厲石,陳其利害,令勿流通。保全劉君現生名譽,未來果報。勸善規過,以盡法門友誼。

竊念印光人微德薄,言誰見聽?一渎已甚,何敢再焉?繼思印光宿生不幸,致令今生生即病目。出家三十余年,雖常勤忏悔,由業障深故,心不入道,目日昏盲。諒屬宿生妄說佛法,瞎人正眼之所感召。興念及此,痛愈煎心。推己及人,勢不能止。欲令劉君及一切人,世世生生得明亮肉眼,世世生生得清淨法眼。深達佛意,徹證自心。普導含識,同登覺岸。永離印光感報之苦,印光亦可藉此稍消宿業。

縱謂指斥通人著作,當永墮阿鼻地獄,長劫受苦。但令一切眾生受益,唯我受苦,亦屬莫大幸福,受賜無窮。祈告劉君勿再印刷,先所印者,除售出外,凡所存者,悉付丙丁。且勿謂如此則枉費若干錢財,事難依行。須知:世人每以錢財作諸功德,斷不肯以錢財買諸罪咎。又有不作功德,卒遇盜賊水火,亦復虛耗。況此有誤人處,燒之即是功德。若不諒愚誠,依舊流通。深恐彼諸熱心護佛法道者奮袂而起,作論辟駁,出冊登報,遍布神州。則名譽利益,兩皆受損。倘能憫我愚誠,隨即取消。則人必謂劉君到底見地高明,故能從谏如流,唯理是尚。雖一時之失檢,實非故意妄為。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三編上.覆丁福保居士書八 民國六年十一月初一日)

調和法門 須至公至正

汝以光為師,不妨為汝說一調和法門之法。須用至公至正之心,以至公至正之語言勸谕之,則為法門之福。若以己之所愛敬者,為完全無少可議。以他所不滿者,為完全毀善知識,造地獄業。本為和合法門,反成黨同伐異,則護法反成壞法,好心不得好報矣。如是,則汝以人為可憐者,人亦以汝為可憐,並所尊重之絕無可議至高無上之高僧,亦為可憐也。(續編上.覆淨之居士書 民國二十五年)

力不能及 不可妄為

法弱魔強,此等傷心事,無處不有。若地方有好長官,好紳士,方可整理,否則何能為力。但當借此為求往生之警策,以力修淨業,隨力勸化而已。力不能為之事,何可妄干?以致己事亦荒,此事亦不能成就。倘有有大勢力財力者,可為勸說者,不妨盡己之心,否則任之而已。古語雲:「君子思不出其位。」無此財力勢力,而強為之,則或致起諸障礙。凡事俱不可不慎思其情勢可否耳。(三編上.覆周智茂居士書四)

相宜審勢 可行則行

現今佛教厄運已至,直至無可如何。一班夢夢之大和尚,只知貪名利,喜眷屬,不講真修實踐。只顧濫收徒弟,濫傳戒,濫掛海單。徒藉此以張大自己道氣之聲勢,以致有今日之現象。汝弟有信來,言及樂清現象,汝邑亦復岌岌可危。若不理,則似乎護法職分有失。若理,則直無辦法。固宜相宜審勢,可行則行,如不可行,行亦無益。所可惡者,第一是宏法之人,第二是混飯之人,預先釀成此禍。及至禍到頭,尚不知改悔,只知求人,不知求佛求己,亦可哀也。以故光抱定不立徒眾主義,以深厭此等行為,不欲助彼波浪,以同趨於敗壞也。(續編上.覆念佛居士書)

四、關於文鈔

文雖拙樸 義本佛經

光之《文鈔》,文雖拙樸,所述者皆佛祖成言,不過取其意而隨機變通說之,豈光所杜撰乎哉?光乃傳言譯語,令初機易於曉了耳。然雖為初機,即做到極處,亦不能捨此別修。以淨土一法,乃徹上徹下之法。非如小乘之法,大乘便不用以修習也。(增廣上.覆戚智周居士書一)

世出世法 皆有發明

《文鈔》,不但修持淨業有所依憑,即涉世守身、齊家教子等法,皆有發明。(續編上.致自覺居士書 民國十六年)

《文鈔》語雖拙樸,於禅淨之所以然,與日用倫常之互相益,稍有發明,亦可以作自利利他之一助。(三編下.覆秦銘光居士書)

《文鈔》、《嘉言錄》,文雖拙樸,而涉身處世、治家治國、即俗修真、居塵學道之要,當可悉知。若能實行,何善如之。(三編上.覆楊典臣居士書一)

分析明了 引人入勝

淨土著述甚多,未入門人,猶難得其綱要。求其引人入勝,將禅淨界限,佛力自力,分析明白,了無疑滯,語言顯淺,意義平實,為研古德著述之初步向導者,其《印光文鈔》乎?祈息心研究,當自知之。(增廣上.覆何槐生居士書)

依之修持 決定往生

淨土法門,全仗佛力,詳看《嘉言錄》、《文鈔》,依之而行,決定可以往生西方。(續編上.覆鄭慧洪居士書 民國二十二年)

果依《文鈔》而修,管保即生往生西方。若於此法之外,欲得了生死之實益,夢也夢不到。(續編上.覆李自初居士書 民國二十年)

初發心者 不可不讀

《文鈔》尤為初發心者,不可不讀之書。以其言淺近詳悉,又多有發揮「居塵學道,即俗修真」之事理。由學佛,而以至「誠、正、修、齊、治、平」之根本,皆可得其把握。(續編上.覆陳逸軒居士書 民國二十年)

竭誠閱之 自得利益

今寄《嘉言錄》一本,祈息心詳閱。則西方之勝妙、修持之法則、臨終之助念、家庭之教育,悉可知其方向矣。(三編上.覆龔宗元居士書三)
佛法淵深,大聰明人,盡平生心力,尚研究不得到詳悉處。然佛法隨機施教,若欲得其實益,即從特別超異之淨土法門研究而修持之,則頗省心力,實為最要之道。閣下身居世網,又苦無知識請教,若不以光之文字拙樸見棄,請詳閱《文鈔》,依所說而修持之,其為利益不可思議。然光之文雖刺目,而多引經論成言,或宗經論意義,必須竭誠盡敬而閱之,方可得其利益。語雲:「下人不深,不得其真。」泥塑木雕之佛,作真佛敬,小則消災增福,大則超凡入聖,其利益在自己之誠否,不在佛像之真假也。閣下果能以此意息心靜閱而力行之,則為西方極樂世界之法門良朋善友矣。(增廣上.覆馬舜卿居士書)

順流而導 勢如破竹

《文鈔》看過,再看淨土經論。均可順流而導,勢如破竹矣。切不可加雜禅家意見。一經加雜,則禅也非禅,淨也非淨,二門俱破,兩無所益。(三編上.覆吳桂秋居士書 民國廿六年七月廿四日)

台灣學佛網首頁法师开示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