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孝法師:關於“大連傳統文化同道會議“的開示
關於“大連傳統文化同道會議“的開示 你說這麼一種大的思想戰略格局下面,有些人還會校對,那是正常的,有些人心量跟不上,福德因緣跟不上,他在校對,但他不是遠離,所以我們不要責備他們,讓他們自己在那裡慢慢地去養一養,在養的同時也有他的任務,並不是遠離。所以這就是我們要用心,去照顧到每一個人都要做什麼,該給他說他該做什麼,就一定要說,不說不行。但是說絕對不是從上而下的強制性的,是探討型的,所以我們有預補的幾個人的核心,這個核心一定是對於現行問題的羯磨,羯磨會議制度,而非是對大的戰略格局,大的戰略格局是波羅蜜的羯磨層面。那只有幾個人去把握,而負責落實的人一定是第一線的人,和他去商量怎麼實踐落實,所以處在中間的這個人就很重要,對上對下銜接,對下負責實踐的落實,對上負責理論的定位,所以這個框架就搭起來了。一個從時間上——年中年尾,一個從形式上——羯磨,從人事上中間的這個人一定要厚道,要懂得尊重和包容,要把上面的意思吃透,要把下面實踐遇到的問題想到解決的辦法,這麼一個人就是我剛才和你說的,我們缺少的這麼樣一個丞相式的人,這個要去發現,這個是宰相肚裡能撐船啊,這個人話不能多,口一定要謹慎,讷於言而明其位。而且要絕對的不摻雜,述而不作的人。在這個團隊中去說,看誰能夠主動請纓。
這麼幾年來,我對這些居士,一個方面是修行,一個方面是思想,另外一個是團隊方面的狀況,現在回想起來,雖然交流的不多,作為一個粗的印象,在前期,大家思想行動上都不如以前,我們是摸著石頭過河。走到今天這個地步,那現在呢,是在這個十字路口,是進是退,個人和這個團體怎麼融合,修行和我們的生活怎麼融合,在這些方面產生了問題,因為每個人的境界和每個人用功不一樣,每個人的起跑線本身就不一樣,所以說今天到這個情況,我們寺院的建設,外面的學堂,內部每個人的承受,現在看起來都是一個因。按一個大的框框來說,在這個因果當中,每時每刻都是充滿著危機,危機本身也就是機會,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在這麼一個多變復雜的社會當中,我們既想滿足自己的生存,還想利益社會,我們的壓力必然大。壓力大不怕,問題是什麼呢,是我們有沒有大理想,大的格局。如果有了一個戰略的高度以後,我覺得問題都不大。為什麼呢?因為這個戰略的格局定了以後,我們根據這個格局每個人自己做好自己的定位,看自己在這個當中能做什麼。這樣一個整體的流程、整體的配合在整個未來就會長期有效的持續發展,所以這一次大連的會議很重要,這次會議實際上是在搭台一樣,搭台的同時每個人就應該考慮自己的角色,根據自己的角色,術業有專攻,必須先把自己的優勢先配合起來,這也是外面的生存之道。如何把幾年來有效培養的福德資糧,以及對佛法的一些見地,讓它先安住下來,先是安住,安住就是生存,生存就牽扯到定位,以及和未來的一個關注。面對這樣的一個問題,對於這麼一個參差不齊的隊伍,又有這樣重要的一個任務——道場要建設,就是千頭萬緒,越是這麼亂,就越是要心不亂。
大家首先要做到每天自省其身,要省三個方面最重要的問題:如何自我調伏的問題。如何與人相處的問題。特別是團隊更加如此,這種尊重和包容;還有寧肯少說不要多說,寧肯少想也不要多想。因為到了這個生存的階段,你首先要考慮的是不能擾亂自己,因為很多事情不明朗,你只能夠定下心裡往前走,你不能說誰錯誰對,誰會誰不會,你看我們整個社會都是這樣子,慢慢的往前走一步看一步,左一步右一步,所以有錯誤有失敗,這個是非常正常的。所以大家有理想,並且都想規劃的最好,實際上都是患得患失,就是都想獲得世間法的行,都是想獲取最大的利,並不是說在奉獻,這就牽扯到發心裡去了,這個問題我們先不談。讓我們最重要的是第三個方面,你要照顧的是什麼。在這個不斷落實當中,你怎麼洞察你的方向,這三點是每天臨睡前最重要的,所以這在佛法上講的,一個人的角色不是固定的,你從一個小孩到一個老人,中間要經歷過很多的階段,很多的名稱,在每一個階段都要學習不同的,表現在我們這個事情上,那就是說,團體是活的,你早上起來,面對上級是什麼態度,面對下級是什麼態度,面對你做的事情應該是什麼態度,你怎樣降服其心,心安住在這個事上,又不失其宗旨,還要把這個事情落實。
這實際上就是每天和自己的心打交道,不要認為有任何人給你帶來障礙,或者說有任何其它脫離實際的想法,心要越單純越好,你就只顧著三個字,把身心安靜下來,一切家庭的雜念,個人內心的快樂不快樂的感受,這些都要客觀理智的放下,要做一個客觀帶有醒覺的人,每天就是奉獻,沒有這種心思不可能有一個成熟的因果。如果你是這麼一種高度,以修行的高度,以出世的決心來做入世的事業,肯定不會錯。那麼我們這麼一個團隊,一加一不等於二,你如果不會用心,你在這個團隊當中,說實話,就像一個蒼蠅掉到一鍋飯裡,成事不足敗事有余,每個人沒有什麼叫做好人壞人,沒有什麼叫做有能力的人沒有能力的人,大家千萬不要忘記你的本分,你本分的時候才能自己保持一個醒覺,就不會失言,更不會失心。你一失心這個磁場,在這一個變化萬千的團隊當中,肯定煩惱會傳染,很多事情人多以後,人浮於事,互相玩起了世間的游戲,不是在做事,要麼就玩起了感情的游戲,這個已經不是在修行了,在造業。所以我們發心,第一個為求福,第二個為求解脫。所以每天,你要清清楚楚知道自己今天在這個戰場上,心念把握住了嗎?認識到佛法了嗎?珍惜了自己嗎?對別人有過奉獻嗎?這是非常簡單的事情。
宗旨不是大眾定的,宗旨一定是前面的人把握的,這是他的責任,他要帶領我們,這個事情怎麼落實,今天有什麼計劃,到年底落實不了,這是帶頭人的問題——無能,不用任何人去羯磨,因果就是鐵板上釘釘子——無能。如果在年初,你不能定位,把該做的事情定下來,那你就失算,所以很多事情一定要簡單化,只做該做的,只想該想的,只說該說的,從語氣,從發心,事緩則圓,我們不用著急,我們定了心,到時我們年終總結,就哪怕是失敗了,我們有這麼一種計劃,有這麼一種兢兢業業的一年的落實,就算是失敗,也能得到一種成就,而最重要,最可怕的是中途的混亂,以及最後的總結一無所得,那你這一年就空過了。所以說不要忽視小事,待人接物、進退、語言這都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如果我們能夠小處著眼,那麼大處也自然不會失去這個恭敬心,那這個帶頭人他今年的計劃,他想落實什麼,我們不用問,我們只是跟著。你看那個老鷹抓小雞一樣,後面的不用看老鷹在哪裡,你只是抓住你前面這個人,不能脫節的,你說你能,我再起一個頭,老鷹在那邊,我躲,這就是惡了。這完全就是“我執”嘛,所以叫做“惡”,因為團隊就是一盤棋,如果和這個團隊分離了,你怎麼會有團隊的功德呢,基於團隊的功德,共修的殊勝,以及傳承的殊勝,我們首先要做到就是聽話照做。在年終的時候,你說你可以去批評,你可以去總結,說我們這個計劃沒做好落實沒落好,你可以批評的時候,我們才可以分析自己站崗站得好不好。每一個人有一個職責,這樣才是團隊,這個是不需要問理由的。所以就像我原來經常說:我在做什麼沒必要對大家說,因為你們一定不理解。但是你們要的是什麼,無非是要的一個是福德,一個是解脫。如果我們大家要的不一樣,沒有必要在一塊,但是問題是你要解脫,你要福德,在這個當中它是現實的,這就是說你不求解脫,但是福德是每個人離不開的,五乘佛法就是從這裡開始了,你連一個人身都保持不了還怎麼談福德,如果你急功近利、殺雞取卵、不明因果的去追求這些,那你肯定是和道違背的,那你只能走像生命的黑暗了。我們在保證生命光明的同時,你可以追求人天的一切福報,但是它是最有效率的,這個是毫無疑問的,這個只有佛法當中才有可能帶來,所以說佛法某種程度是我們的偉業啊。
那麼為了這個原因,佛法當中這個菩薩道,我們就要好好去走.至於菩薩道,為什麼好像我們老在付出沒有結果呢?因為這符合因果,成佛是未來的。春天種下的小麥秋天才能熟麼,所以你一定要有耐心,你要有忍耐。如果不能夠忍耐你能夠成就什麼事情呢?你連自己都對付不了,何況去教化別人呢?不欣賞別人,不贊歎別人,你只能是活在“我執”裡,是一個完全黑暗的人,所以這樣一個團隊本來就是給我們智商的,不是給我們打麻痺針的,所以有人批評我們,真的是有人成就我們,有人給我們壓力,真的是培養我們的能力。就是這樣的,這就叫因果,這就叫正道,它一定是這樣的,絕對不是感情的依賴,因為種種的污染的因緣在一塊,那是很可怕的事情,所以我們一定要考慮到這一點。這是從思想上。
那麼通過這幾年的一個參差不齊,大家的這個善根已經有了,大家是有因緣可以聽進去這些話的,那我們現在不談思想不談理論,只談規矩,因為什麼呢?我們每個人都有劣根心,都有惰性,這是與生俱來的,誰也不用笑話誰,但是既然我們要想修行就是要去掉一個最高的,拉著一個最低的,就站在中道。這中道怎麼站呢?也就很簡單,我們就要按照這些綜合的一些規范去落實,比如說雖然身體不舒服,堅持隨眾,這就是基本的榮耀,基本的光榮,作為佛弟子有一個基本義務和責任盡到,那你責任盡到,你必然有利益。所以要咬緊牙來、打起精神做人做事。這個精神不打是起不來的,不論我們遇到什麼樣的身心的種種不安適的覺受都要把它放下,我們要有一份歡喜,吃苦了苦,所以這個就做正見,這個正見是落實到每一個事情上的理念不同,一是要培養平等心,一是要培養歡喜心,遇到考驗的時候一定要站得穩腳跟,這是修行人和非修行人的差別,修行人不是說你一定要什麼樣的思想,那不是,修行人就是難忍能忍、難行能行,這就叫修行人。
通過這麼幾年一個自己認識自己的過程,現在雖然參差不齊,那我們能夠覺得互相種種包容的話,那絕對不是問題,有些看法可以保留,但是不能去傳播,每個人做好自己的定位,心就靜了,知道自己該做什麼——行道,最簡單的方法。在做事的時候,同時自己有一個原則,這個原則就是與道相應,也就像“中勝師”現在講的那個,依什麼樣的理念,佛教的戒律它本身是一種制度化的東西,要知道制度化的文明一直在保持某一種。它這個是不可以間斷的,思想上的起伏,情緒上的起伏這都是很正常,但是這絕對不是一句話一個思想能夠代替的,制度文明一定是扎扎實實,每天太陽都要從東邊起來,那就是必須是這樣,這個不能斷,這個不能變,一變很可怕。
那麼人也是這樣,每天該起床的時候一定要起床。如果不能起床,今天身體就不行,不是病了,就是思想有問題了,所以平平淡淡的日子是靠著平平常常的堅持,越是有考驗的地方,越能夠磨練我們,越能夠鍛煉我們的身心,我們要為能夠獲得這份鍛煉的機會而歡喜。所以每一個人在每一個城市去行菩薩道,沒有心力,光想著利益,那個“果”肯定起不來,你靜不住心,思想太多,老喜歡玄的、虛的東西。這種人一定要有人以“制度化”去管理、引導,大家才能夠互相獲得最終的快樂和福德。所以都不要自恃過高,都以敬人的態度看別人優點缺點,要贊歎別人,不要看不起任何人。這就是說有了這樣,我們每個地方的修行、以及對外的弘法才能夠用心,才有可能。傳統文化它就是一個符號,它說的實際上就是人心,人的感情。這主要是來源於你的生活經驗,你也有這種苦難的經歷,你把這種經歷去回味去總結的時候,你覺得什麼最重要?跟大家分享,一定有共鳴,一定有人支持你,這個不是求來的,這水和油沾不了,強迫它沒有,這樣思想上差距太大,用盡心思都不行,所以不要做這種徒勞無力的事情,因為每個人面對人需要珍惜,但是有些事情是不可避免的,大的因果局限在那裡,小的因果就起不了作用。所以大的是因果,小的是情感,因果展現出來的是制度,情感展現出來的是因時因地的,不成熟的但是很管用的方法,所以說服教育不是萬能的。我們佛教徒的堅強不需要說服教育,人人是自覺而來,自然而來,自覺覺他,覺他一定是很自覺的產生的。
我們在這個時代,做一個引路上的調整,是什麼呢?第一,要想行持菩薩道離不開福德,阿羅漢道是可以離開福德遠離人群的,但是這個時代阿羅漢道成就不了,所以我不贊成只學習阿羅漢道。阿羅漢道是發心,阿羅漢道的方法是獨善其身,嚴格的持戒,對生命有一個最究竟的不可動搖的意志,尋求解脫,把解脫當做第一位,那個是理想,把菩薩道當做第二位。阿羅漢道的意思是告訴我們一定要腳踏實地,菩薩道意思是讓我們在生活中去修行,不是遠離人群。所以有了這兩個道,有了理論的支持,我覺得要用心去面對一切自己未知的修行境界。因為人有一個惰心,一過了幾十歲以後不善於學習,老是想在過去的影子下去生活,習慣性地去生活,因為這個不用心嘛,我們就會被時代拋棄,就會跟不上年輕人的步伐。我們要越活越年輕,跟年輕人的心一樣,做任何事情都保持一個清淨心、感受心,以及一個好奇心。
菩薩道就是眾生有什麼樣的感受,你沒有嘗試過,那你一定就要嘗試,感同身受。你才能了解他們的問題,了解問題你才會有辦法,以佛法的理論和實踐,你才能夠給他們提供某一種參考意見,這才能夠引起共鳴,才能夠指導他的生活。行菩薩道就是對眾生生活的關注和指導,以佛法的一個理念為他們做一些參迷定位。特別講課,他本來就是這樣,不是你偶爾的一些感悟、一些管理,那個它都是因時因地的。社會在不斷的變,要不斷的去學習,你才能夠有超前的意識,所以你不能夠站在眾生的前面,你這個菩薩怎麼做呢?這個時代的眾生有什麼情況,你都不了解,你這個菩薩是屋裡面的菩薩,實際上是個羅漢。實際上就很簡單,我們若這樣子的話,有很多沒用的話就少一些。一個制度它需要一個理念,基於菩薩道趣及解脫道的理念,我們要絕對的服從,因為它來源於自覺,而非公司式的管理,我們就變被動為主動,每個人才能自己有智慧,才能看得到自己的定位。自己有慈悲,才能包容周圍的每一個人。自己有一種生命的高度,才能夠遵從善知識的教誡。有這三種的話,我們隨時隨地,任何時候可塑性都很強,充滿了生機,我們時時刻刻就可以調整自己的戰略,調整自己的方向,能夠守住自己的本分,一年一年的,三年就不一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