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空法師:布施 V.S. 犧牲
布施 V.S. 犧牲 惠空法師 我們在成長的過程中,真正要學習的是“佛法的智慧”。佛法分有“世俗”與“出世”,所謂世俗指的是“人天之法”,出世就是“三乘的智慧”。我們現在是從人道開始起修,所有一切人的基本心態、煩惱都在我們面對的范圍之內。 很多的修行者其實並不是很清楚他自己是否能在短短一生之內,把他所要修行的佛法掌握學習到。我們來到這裡學習,就要盡可能在這樣一個有限的時間裡去學習到佛法正確的理念與做到身心的安頓。 我們翻開《高僧傳》可以看到,歷史上出家人表現出家生命的形式很多樣化:有的人禅修不管世事,有的人講經說法,有的人翻譯經典,有的人持律清嚴,有的人神通感應,有的人辛苦蓋廟,這些都是高僧。所以,我們大家衡量一個出家人,必須在於一個正確清淨的“戒、見”尺寸上,在清淨的“戒、見”尺寸之上所做的一切若皆有利於眾生,有利於佛法的弘揚,我們就能肯定它是佛法,自己無法做到的,就隨喜贊歎,這樣我們的尺寸就不會失於厚道,也不會失於中道。 我們身為一個修行人,乃至做任何的一種職事,心胸要開闊,這也就是一個所謂“菩薩的理念”。我們不是菩薩,但是我們可以志願效法菩薩,我們做不到廣大的犧牲,因為我們沒有菩薩的心量,我們也沒有這種福報,可是我們可以做一點小小的犧牲、可以贊歎人家奉獻、犧牲的精神,我們也應該試著去學習。 大部份的人在遇到是自己的事情的時候,可能很清楚知道應該如何處理;可是如果碰到很復雜,而且又牽涉到很多人、事、物,又有厲害沖突的事務時,往往就不知道該怎麼處理了。大家會在重要的關頭做不出一個好決定,主要在於不能夠犧牲奉獻自己,碰到有關自己利益沖突的時候,就會采取保護自己的方式。何況一件事情有多種角度的思考方向,十個人就有十個角度,甚至可能有十一、二個角度的衡量,如果要從多角度去思考問題,絕對無法作出一個果斷的決定,可能事後做出來又產生“不是應該這樣做,應該那樣做”疑心後悔的話。 所以在這裡告訴大家一個處理的方法及原則:第一要為大眾著想,第二是犧牲自己。假使我們秉持著「為全體大眾著想、我吃虧、犧牲自己”這樣的原則做事情,這樣子我們絕對不會後悔,而且這樣也絕對是符合於佛法、符合於中道的決定。當然基本的前提,這個事情是“戒、見清淨”的立場之上。這樣的考量能夠讓我們在平時處理事情的時候,可以快速地做出一個明智的決定。 這當中有一個問題,就是“我要犧牲到什麼樣的尺寸?”。 主要一個前提就是“我不占便宜,我把我的拿出來奉獻”,至於可以犧牲到什麼尺寸,就看我們的心量以及福報。如果我們的心量夠大,“沒有關系!我所有的都可以拿出來給別人,我一點都不存、一點都不剩”,這是我們作為一個修行人最大的心量,也是一個最好的抉擇。萬一我們的心量不夠大,或是各方面的因緣福報不夠,那麼我們就奉獻一部分,一部分的福德因緣留給自己資身用,這個是可以被諒解的。 “為大局、為全體、為別人著想”、“犧牲奉獻自己”這是一個很高的尺寸,也是很好的尺寸,我們不一定能夠做得很圓滿,但是我們盡量放大心量,布施功德給別人,朝著這樣的根本理念尺寸去做,吃虧的絕對不是我們。 所以大家日後觀察事情、學習事務時,除了看事情的本身之外,也要去了解到它背後的理念,往往我們在事相上做得不好,是因為我們在理念上不清楚。如果能對一件事情反覆的思考,就可以從這思考中去學習到一個精神,就能把這個精神掌握住在我們生命的深處,要了解“事情只有一次,道理是永恆的、精神是永恆的,理念是永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