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海法師:《佛說彌勒上生經》講記 3
《佛說彌勒上生經》講記(3) ◎ 印海 著 甲(一) 序起分 乙一 證信起 如是我聞: 每部經典都可分為三大部份:(一)序分,(二)正宗分,(三)流通分。本經依照太虛大師所述:《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陀天經講要》的分科,較為簡要、明了。序分有二:(一)證信序,(二)發起序,前者是通序,後者是別序。(一)證信序有信、聞、時、主、處、眾六種成就。證信本經是阿難親聞,佛陀親口宣說,有時間、處所及聽法大眾。(二)發起序是記述一部經之特殊因緣,或因弟子問,或因佛觀察聽法大眾根機淳熟,放光集眾無問自說。本經出廣長舌,放千光明,一一光中有無量化佛,異口同音,說不可思議陀羅尼法。當釋尊自己演說百億陀羅尼門時,彌勒悟解過人,當下即得百萬億陀羅尼門出位授記。此為本經發起序之特殊因緣。 “如是”二字是信成就,表示佛曾經如此說。 如是二字本有信順之義:“信為入法之初基”;“順則師資之道成”,因聽者生信,佛所說之法皆可順從,由順從故師資關系方能建立。 “我聞”是聞成就。阿難是結集經者。指自身說:如是之佛法,我親自從佛處聽聞而來。或佛弟子間展轉傳聞:諸佛說法為破除眾生我執,為何不稱“無我”聞,而說“我”聞?答有四種原因:故稱“我聞”:一因言說上方便,若說無我,不知所表明是誰?二以隨順世間習俗,自指為我。三為除眾生無我的恐怖,若說無我,到底為誰修學?四佛雖說無我之理,但不否認世間有自、他,染、淨,善、惡因果,差別事相,故稱為“我”聞。 聞是聽聞,由耳根發識,聽受所說。依佛法說:必須根、識、心所、外境四法和合才可名聞。這四個字置於每部經前,是結集三藏者,依於如來言教,並非自撰,為使眾生恭敬生信,故說“如是我聞”。 一時, 指說法的時候。聽法者根機成熟,感佛所說。說法者慈悲演說,從始至終,所說事畢。總名一時。 佛 梵語佛陀Buddha,譯為覺者,以自覺、覺他、覺行圓滿故尊為佛。就我們這一世界說,指釋迦牟尼佛。 在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這是本經說法處,梵語Sravasti,此雲捨衛城,為當時中印度憍薩羅國的都城,捨衛城譯為豐德城,此城為國都,是政治、文化、經濟的中心,人民生活富裕,出產豐溢,加之人文荟集,並且修道之人亦眾,故稱豐德。祇園,此雲誓多林Jetavana,或意譯為殊勝,這本是祇陀太子之名。傳說:當太子誕生時,因鄰國正來侵犯,最後終於獲得勝利,所以取此名,表示慶祝。給孤獨即須達多Sudatta長者,此雲善施,長者樂善好施,仁慈為懷,周濟貧乏,哀恤孤老,為有名之大慈善家,時人尊稱他為給孤獨長者。長者為娶兒媳,曾往摩竭陀國之王捨城,得知佛德崇高。發心禮請佛陀到捨衛城,說法度生。佛以出家之人當須寂靜。捨衛城中人口眾多,鬧嚷不寧,希望能在該城之南,五、六裡許一祇陀太子之林園,該處平坦寬廣,泉林茂盛,建築伽藍,安僧弘法。善施長者心生歡喜,即於祇陀太子商談購地建築僧捨之事,祇陀太子當時心中並不同意因而戲語說:“除非以金布地,厚敷五寸,即可賣之”。善施長者滿口承認,毫無吝意,即以黃金布地,直至金庫殆盡,亦所不惜。祇陀太子為給孤獨長者喜捨心之所感,即對長者說:“園地當屬長者,樹林應屬於我”。因此兩人共同發心,供養三寶,成就此一大功德。故經中多稱“祇(陀)樹給孤獨園”,此園為釋尊在世常駐說法之處所。
釋 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