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海法師:《佛說彌勒上生經》講記 13


 2020/6/21    熱度:745    下載DOC文檔    

《佛說彌勒上生經》講記(13)

◎ 印海 著
 
諸佛是斷德圓滿,不畏生死,純以願力來三界教化眾生,故第一名號稱為如來。第二德號是應供,梵語阿羅诃,此名可通於二乘聖者,應有三義:一、應已永除諸煩惱賊,無見、思、無明諸惑之困擾。二、應不復受分段生死痛苦,以聲聞證四果,菩薩七地以後均能斷除三界見、思二惑,再不受三界分段生死所縛,僅有微細無明塵沙惑,尚有變異生死。三、應受人天世間諸妙供養,由於聖賢福智具足,值得吾人供養恭敬,此約聖賢恩德說。第三名號為正遍知,梵語三藐三佛陀,簡非凡夫不知,故曰知,簡非外道邪知故曰正知,簡非二乘少知,故曰正遍知,或正滿知,此約佛之智德說。此三種德號唯有諸佛才能圓滿成就。佛先自稱具有三德圓滿,唯有佛才能驗證彌勒菩薩將來成佛之事。當此因緣時會,現今希望與會大眾亦能了知這一勝事。彌勒本為大菩薩,佛特為記識將來證得無上正覺,稱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一一解說,阿是無義,耨多羅是上義,三是正義,藐是等義,三亦是正義,菩提是覺悟義。合釋是無上正等正覺。因為諸佛智慧圓滿究竟,無有一人能夠超越,故稱無上,以此智慧遍知諸法理事故名正等,此智已離妄,絕待故名正覺。諸佛智慧簡非菩薩分證之缺智故名無上,簡非二乘偏證之分智故曰等覺,簡非凡、外未證之邪智故名正覺。唯佛與佛乃能獲得此一全銜尊稱。

菩提此雲覺,菩提亦有淺、深之不同。從凡夫發心,依佛教化,對佛果心生向往,雖在生死海中名發心菩提。因有信、願、修持,從十信位後,漸能制伏煩惱,不使作亂,名伏心菩提,此時修行已入第一大阿僧祇劫。菩薩在七地以前,以無漏慧現前,斷諸粗惑,名明心菩提。從八地以上,超越有、無對待,不為細惑所動,得無生法忍名出到菩提。若二死永亡,塵沙惑盡,證如來果,名無上菩提。此最高佛果,有二轉依:即畢竟轉依,權時轉依,前者稱為實菩提,後者為權菩提。今釋尊為彌勒授菩提記者是應菩提記,是權時轉依,說明當來彌勒下生成佛是應化人間之應化佛並非真正之法佛。

此人從今十二年後,命終必得往生兜率陀天上。”

總答中,除為彌勒授記外,先總答菩薩生處。釋尊說上生經後之十二年,彌勒即當命終,必得往生兜率天宮。此後十二年中,佛又說了什麼經教?依憬興彌勒上生經疏說有三種解說:一、佛說彌勒經後,又說維摩經四年(維摩經屬方等),法華七年,涅槃一年,共為十二年。由此得知,當說維摩經第一年時,佛即說此彌勒上生經了。二、佛此後又說維摩經五年,法華經七年,共十二年,此當佛說般若經第二十五年時,說此上生經。三、佛說維摩經第三年時才說此經,此種解說是根據結集經典傳記而來。據說:當如來滅度之時,文殊、弘廣、彌勒三位菩薩曾參加佛陀的荼毘大典。佛是於二月十五日中夜入滅,於當年夏天三月,由迦葉、阿難等五百阿羅漢初次結集三藏於七葉窟。結集時,三位菩薩均在會,但當弘說經教時,唯有弘廣,文殊二位菩薩,彌勒已不在人間了。初次結集三藏從三月始至七月十五日止,結集圓滿。若從八月至第二年的二月十五日為弘說經教之時期推算,則當佛說維摩經之第三年時說彌勒上生經。由此得一結論,佛此後又說了維摩經二年,法華經七年,涅槃經一年,結集經一年,弘經一年,共為十二年。以上三種解說,到底誰為正確,無法作一定論,因印度一向不重視歷史記載,僅備錄於此,作為探討佛說彌勒上生經年代線索之參考。

至於彌勒命終之年代,據憬興彌勒上生經疏說,有二種解說:一、佛陀滅後,彌勒才去世,如前文說。因初次結集三藏時有三位菩薩在會中。二、佛說法華經時,彌勒亦曾聽聞,到了涅槃會上,則無彌勒之名,證知彌勒已先佛上生。或因當結集三藏時,彌勒為了悅取大眾而化現人間。否則有違長阿含之說,長阿含經中阿難曾說:“彌勒在兜率中,而佛涅槃時,下結集阇毗故”。憬法師取第二說為准,此可貫通大、小乘之經義。  

台灣學佛網首頁法师开示     回上壹頁